蒋氏宗谱的蒋
蒋氏宗谱的来源
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七。
蒋
Jiǎng
五笔:auq;部首:艹!
笔画:12画
结构:上下结构
(形声。从艹,将声。(jiāng)本义:植物名。即“茭白”)
一、古国名 [Jiang state]
姬姓,始封之君为周公之子,在今河南固始县。一说在今河南光山,春秋时灭于楚。
二、姓氏
姓氏:蒋 祖籍:河南
祖宗: 伯龄
分类: 以国为氏
堂号:乐安堂 郡望:乐安郡
堂联:三径世泽九侯家声
周成王(西周国王)封其侄姬旦第三子伯龄于蒋地(今河南光山县),建立蒋国,其国人以国名为姓就是蒋氏。
春秋时期蒋国被楚国所灭,其裔有迁居乐安者(今山东邹城),并在当地发展成望族,因此以“乐安”为郡望、堂号。
西汉时伯龄裔孙蒋诩,哀帝刘欣时为兖州刺史,以廉直著称,后因王莽撮政,借病归隐,荆棘塞门,舍中开三经,不出。唯羊仲求仲同游之。
东汉初年,蒋诩曾孙蒋横,佐光武帝刘秀讨赤眉有功,官至大将军,其九子俱封侯,公华侯颖;会稽侯(今浙江绍兴)郑;临江侯(今重庆忠县)川;临湖侯(安徽无为县)曜;临苏侯淅;浦亭侯巡;九江侯(安徽定远县)稔;云阳侯(陕西淳化县)默;函(ou三声)亭侯(江苏宜兴)澄。蒋澄为宜兴始祖,其裔孙将仕杰,元朝末年避乱而迁浙江奉化溪口镇,为标榜蒋氏的发展,
氏人以“三径世泽、九侯家声”为堂联。成为蒋氏的代名词一直延用至今。
寻根溯源
出于姬姓
蒋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统与来源与西周皇族有关,据《左传》、《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载,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名伯龄,周成王时受封于蒋(今河南固始东北蒋集,一说今河南光山县西),建立蒋国,为伯爵,史称其为蒋伯。春秋时,蒋遭楚灭,蒋伯的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蒋氏。伯龄以前的支系为:少典(太昊)-姬轩辕(黄帝)-姬玄嚣-姬蟜极-姬俊(帝喾)-姬弃(后稷)-姬不窋-姬鞠(鞠陶)-姬公刘-姬庆节-姬皇仆-姬差弗-姬毁隃-姬公非-姬高圉-姬亚圉-姬祖类(公叔)-姬亶父(太王)-姬季历-姬昌(周文王)-姬旦(周公旦)。
其他少数民族
其他少数民族如满、蒙古、回、拉祜、保安、布朗、苗、瑶、傣、土家、壮、羌及朝鲜有此姓。
得姓始祖
蒋伯龄。乃周公旦第三子,周武王姬发灭掉荒*无道的商纣王之后,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摄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的叛乱,确定宗法制,创立了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同姓诸侯,其中将自己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地,称蒋伯。公元前六一七年,蒋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便以国名为氏,并尊蒋伯龄为蒋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河南为蒋姓的最初发祥地,楚灭蒋后,蒋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迁。秦汉之际,有蒋姓西迁入陕西,东迁入山东,其中在山东博兴、寿光的蒋姓繁衍的最为旺盛,故蒋姓世代有以“乐安”为堂号的习俗。蒋姓南迁较一般姓氏都早,始于汉代,东汉建武年间,逡道侯蒋横遭谗害,其九子避难四方,光武帝醒悟后,九子皆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颍、会稽侯郑、临苏侯浙、临湖侯曜、浦亭侯巡、临江(今四川忠县)侯川、九江(今属江西)侯稔、云阳(今陕西淳化)侯默、函(ou三声)亭(今江苏宜兴)侯澄。可见,自蒋横以后,其子孙多数散居于我国南方的江苏、江西、浙江、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地,并且成为当地的开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蒋姓活动范围大大增加。东汉末年,有一支从河南迁往山东东莱郡,三国时曹魏的蒋济即其后裔。此期有蒋休(西汉名臣蒋翊之十世孙)自乐安迁义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其子孙有迁浙江奉化之三岭。据考证,天下无二蒋,蒋姓中国人本出自于一家。汉代以后的蒋姓,大都出自江苏的宜兴,其始祖为函亭侯蒋澄,后来中国的蒋姓人家,绝大部分都是从宜兴繁衍出来的。唐初,陈元光入闽开漳,有蒋姓将佐随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蒋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时,蒋翊的后人蒋显,出任四明监盐官,住在宁波城内的采莲桥,其后代文人蔚起,成为甬上望族。宋以后,福建、广东蒋姓已盛,元季,仕杰公(宋神宗金紫光禄大夫蒋浚明之裔)始迁奉化武岭禽孝乡(即今溪口镇),此即蒋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闽粤蒋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居台湾,蒋姓族人大批随往。如今,蒋姓已广布天下,尤以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蒋姓约占全国汉族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号
郡望
1、东莱郡,治所在东莱(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今山东掖县);
2、乐安郡,治所在临济(东汉永元十年置郡,治今山东青县高苑镇西北),三国时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西南)。
堂号
“钟山”、“九侯”、“居易”、“亦政”、“慎枢”、“乐安”、“孝思”、“三径”等。
宗族特征
1、天下无二蒋,蒋姓来源比较纯正。
2、蒋姓源于北,而盛于南,是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3、历史上蒋姓人材济济,若星汉灿烂。
4、字行辈分断则有续。如据《灰汤蒋氏支谱》载,湖南宁邑蒋姓一支字行为:“际忠成源河海兆,永朝世立国泰民,安湘启祖传嗣广,英贤恒守应昌荣。”续修派语字行为:“原泉资必达,深造得常盈,孝友承先业,诗书建大名。”又如湖南道州蒋姓一支行为:“芝楚世光元,能学正荣昌。”续修派语字行为:“先崇尊敬,信义传芳,……”
蒋氏族谱蒋氏族谱相传,明永乐年间,老祖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北省交河县,建村蒋家坊(今属阜城县)。明崇祯年间,蒋氏有“文”字辈兄弟三人:老大文升,住交河县小赵屯村,老二文吉去哈尔滨,老三文翰迁至永清县城东关。清乾隆六年(公元一七四一年),文升之后裔“希梦”由小赵屯迁至方佑屯(即现东方屯),与其外祖叶氏同居,繁衍后代至今,故有“蒋家坟,叶家祖”之说。
方佑屯蒋氏先祖统一家族辈份称:“文、维、希、士、绍、东、兴、连、玉、凤、树、焕、堪、锡、致”。先人曾几次撰续《家谱》,由于历史原因,该《家谱》于公元(下同)一九六八年“文革”中被焚,造成蒋氏家族最大的遗憾!
国家有历史,地方有志书,家族有宗谱,此乃后世知晓木本水源的重要依据。为拯救蒋氏《家谱》即将失传的现实,一九八五年冬,族人玉英、凤增经过走访、回忆,整理了蒋氏《家谱》初稿,并与族人树兴一起,拟续了“立、雨、敬、春、明、开、延、满、永、升、署、秋、双、发、杰、荣、首、中、部、庆”二十辈宗谱。尽管该《家谱》初稿不尽完善,但该二人付出了一定艰辛。二○○四年夏,九世玉俊邀集族人凤凯、春生、树才、树学、振民、振芳等人,分别了解、收集族人的婚、育情况,在一九八五年《家谱》初稿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内容,更正差错,由玉俊组稿,族长玉才审定,编辑了《蒋氏家谱》第一卷。
本次编辑,从“绍仁”及其后世长子始录,本世录完,再启一世;每世首录的第一人,在其名字上面标有五星;凡已婚男子则予立户,对未婚男女和在外定居婚、育状况不详的,只在其父母户内注明生有其人(已婚女子兼注明出嫁何处),一男娶多妻者,只收录了生有子女的妻室;所收录人员,只录其婚、育情况,不涉及政治和社会活动;为便于分辨,对同辈同名者,在容易弄错的名字后加注了乳名;收集时限为二○○四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这次资料收集,本着实事求是,知道多少算多少。应该说明的是,古代,农民入学或参与社会活动者甚少,日常多用乳名,大号传不开,现流传之大号,有的系后人追封。
湖南蒋氏
蒋氏之族出自周,周公三子伯龄封于蒋。至九世孙诞,为幽王太子太傅,幽王弑,平王立,而诞子孟仍归蒋。越十代孙蟾移居豫州之弋阳,又五代孙简遂为楚所并,厥后子孙四散。裔孙琬,居湘乡曲静。后唐同光2年(924)仲南公由江西返归曲静,生子三:文辕、文通、文炳,三支分派,散居湘潭、湘阴、湘乡、宁乡、善化、安化、益阳、邵阳、溆浦、武陵、沅陵。长文辕数传至真公,号洞添,生子十,除十无传,长居湘乡之石龙;二居安化之三都;三居溆浦之柳溪;四居邵阳之栎坑,清初又分栎坑、宁乡之团山、新化之税塘;五居安化之常安、归化;六居益阳之鲊埠;七居安化之四都;八居安化之通溪;九居安化之常丰。次文通数传至汝臣,迁湘阴之赤土坎。三子文炳,登宋建隆乡榜,为宁乡令,子孙卜居宁乡之横冈塘,湘潭之筠湖,善化黑石铺,宁乡道林,益阳之志溪、沧溪,武陵之泥湾。清嘉庆10年(1805)六邑合修通谱,光绪34年(1908)再续通谱。嘉庆通派:恭维先泽本隆昌,次序敦和肇锡长,钜望汉中经鼎盛,鸿勋楚宇灿云章,诗书力业登科甲,孝友承家选俊良,蔚起人才昭善述,魁名辉映冀联芳。
长沙蒋家塅蒋氏
始祖琬公,汉大司马,由江陵迁长沙,支祖万芟公,世居长沙锦绣都蒋家塅。
长沙蒋氏
迁湘始祖虎公,字啸溪,明洪武23年(1390)由江西丰城迁居浏北珠山,四代孙廷宣,由珠山迁苗田,生希量、希衡,希量仍居浏,希衡生志科、志贵、志学,贵裔居浏北上埠岭,学裔居浏西竺家园,志科子惟先、惟景、惟明明末由苗田再迁长沙东屯渡,建祠于马鞍山。清乾隆9年(1744)一修族谱,同治3年(1864)二修,1911年三修,2005年大豹公支四修。派式:虎叟均廷希,志惟文启应,士开光大运,朝典尚躬修,孝思本忠敬,敦厚方裕远,家声南楚振。
浏阳忠诚乡蒋家河蒋氏
始迁祖虎公,字啸溪,江西省丰城县人。明洪武年间因宦游迁湘,开基于湘省浏阳县北乡(即忠诚乡)珠山里(即蒋家河)。至1949年,已传24代,约3000余人。宗祠设珠山里黄甲寮。
浏阳向埠岭蒋氏
始迁祖延宣公,明末迁此。至清光绪33年(1907),已传18代。
宁乡道林蒋氏
始迁祖国宝公,元时自宁乡横冈塘迁居本邑道林。子孙分为八房。1922年十修族谱。
湘乡石龙蒋氏
谱称蒋氏居湘乡,始于蜀汉司马琬公,五代之乱,迁徙靡定。后唐同光间仲南公自江西吉安回归琬公故里湘乡曲靖,生文辕、文通、文炳。文辕生应清,应清生伯万,伯万生士龙、士凤、士虎。士凤裔迁安化,士虎裔居湘乡戴家冲、横港、桥头。士龙十传至荣臣公,居湘乡石龙。又三传分为永贤、永芳二宗。永贤公六传而分八房,长房敏忠公,长子廷富居县门南,次子廷贵居黄连;次房海忠公,居蜡树坳;三房祈忠公居黄家岭;四房益忠公居何家巷;五房全忠公居张家冲;六房玺忠公居蒋家湾;七房武忠公居娄底;八房敏忠居唐家湾。永芳公六传分为三房,长彝忠公无嗣,抚曾姓子,居西阳;次利忠公居杨树坡;三仕忠公居伏成。清康熙、乾隆间纂有族谱,嘉庆10年(1805)安化、湘乡、宁乡、益阳、常德等邑合修通谱。咸丰5年(1855)、光绪26年(1900)又续修族谱。旧班:安湘宁益德,祖泽永贤良,孝友敦伦重,光先裕业长。该族名人蒋凝学,字先民,陕西布政使,赠内阁学士。蒋德钧,字少穆,蒋凝学之孙,龙安知府,参与筹设时务学堂。
湘乡沙溪、衡阳梅树里蒋氏
远祖诩公,传六世琬,从父佐公官居零陵,卜居湘乡曲静。又八世至后梁时,北宸由进士官内阁都堂学士,辞爵归里,值长沙马殷兵阻,遂趋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卜宅严庄。又二传至绍禄,后唐同光2年(924)携子仲南、仲山复还湘乡长乐乡崇义里普田冲沙塘落业。仲南三子:长文辕,派衍石龙;次文通未详;三文炳徙宁乡横港。谱以仲南为第一代鼻祖。炳裔十二代高荣,字绳武,行千五郎,明洪武时偕第四子如玠复徙迁上湘荷塘都中倚沙溪小星桥立业。三传思泷居故址;思凤派衍邵阳另修;思凰徙桐梁,复由湘迁衡,居四十二都梅树里。遂有沙溪、梅树之别。清乾隆8年(1743)创修族谱,嘉庆8年(1803)、同治13年(1874)、宣统3年(1911)凡四修。乾隆54年(1789)创建宗祠。班行诗:(自二十五代始)安湘宁益德,祖泽庆贤良,孝政敦伦重,光先裕后长。
湘乡西阳蒋氏
谱以伯龄为一世,七十一世仲南公。八十四世荣臣公,字时举,元贡生,由曲靖徙居石龙。荣臣公九世孙彝忠,抚内侄曾氏为嗣。十一世孙正芳,字湘洲;正茂,字湘台,兄弟复迁西阳。清光绪26年(1900)荣臣公裔合修族谱,而列该支为附录。1942年西阳蒋氏另修族谱,以别于石龙蒋氏。光绪31年(1905)西阳另建宗祠。行派:安湘宁益本隆昌,次序敦崇祖德其,国运文明家庆永,民权发达耀南乡(而不采用嘉庆蒋氏通谱)。
湘潭瓦子坪蒋氏
始迁祖际明公,明初自宁乡道林迁居湘潭筠湖。六世孙海清再迁瓦子坪,为瓦子坪支祖。1927年十修族谱。
醴陵长垅蒋氏
始迁祖友莘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丰城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人,族人分布分布于枫树塘、南田桥。
醴陵白竹岭蒋氏
始迁祖原公,明洪武2年(1369)自江西丰城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400人,族人分布于鹅头。
茶陵蒋氏
始迁祖一贵公,河南汝宁府光州人,明初领苏松归附军调茶陵卫任职,离任后定居上东(今下东乡四联村境),后裔分徙窑里、石井等地。
衡南神山蒋氏
始祖应兴公,元末明初由江西赣州(一说庐陵县)迁衡阳政平乡神山(今属衡南县)。三派分祖旺、祖达两房。祖达公派下四世祖友富公分二、五、六、十摊,友贵公分四、一、七、八摊及禄公房、正公房、考公房。族谱清雍正2年(1724)一修,2000年八修。宗祠始建于康熙间。班行:应正祖友单,士代忠世朝,兴文一廷景,万福允承先,宏才昭时望,芳名扬德光,传家惟笃厚,积善显荣昌。是族后裔蒋永和官至提督。蒋福泽任连州知州。蒋玉轩为湘中名医,著《医学歌括》。蒋璧城为黄花冈烈士。
耒阳蒋氏
始迁祖少一、少二公,明初由江西泰和县茅头岭迁耒北咬柴岭。
这是蒋氏少一派念三系九伟属下宗汝宗芳房前三十代辈分排行。泮塘边属一甲宗汝房,泮塘边为开村祖思学公从耒阳肥田镇深坑塆迁来所置。那么思学公从什么时候搬来的?宗谱上没有确切年号记载,只说“明中叶”,查资料知道,“明中叶”为明朝中期,约1500年左右。那么至今应有五百年时间了。那么这种说法正确吗?我不敢妄加评判,只用事实说法。
查遍宗谱,我找到七甲祖宗芳公生于元至壬成二年(1322年)四月二十四日子时。一甲我祖宗汝公与宗芳公为亲兄弟,宗汝公是老大,应该长排行老三的宗芳公三到五岁,姑且以三岁计,那么宗汝公应生于1319年。宗汝公到我开塆祖思学公为五代人世,每代以最迟三十岁生育计,当为一百五十年。那么可以得出宗汝公最迟应生于1469年,以思学公五十岁搬到泮塘边,那么时间为1519年左右,至今约为五百年。这与宗谱记载的基本吻合,因此泮塘边的历史应有五百年,只多不少,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与可信的。顺便提一句,永济另一个蒋姓大村枫陂塘与泮塘边人口相当,名气相当,其实历史也相差无多。不过枫陂塘为七甲宗芳公属房,为福信公由耒邑城西迁建湾陂桥再建枫陂塘。永济蒋姓村子大多由此二塆开派。
时光荏苒,人事更替。塆里家胜先生爱国先生均已抱孙,他们孙辈应为“厚”字辈。从“思”字辈到“厚”字辈,泮塘边已繁衍十九代人世。今天泮塘边最大辈分为“维”字辈,到“厚”字辈共七代人世,村里几代人生存共处,敦亲睦族,其乐融融。那么泮塘边究竟又有多少人口呢?这个我无法统计,以一九九五年合谱记载,上谱人口为748人。这个数字在蒋氏一七两甲79个自然村中仅少于淝田二官塘村,为第二大村落。即使在永济,也算大村子了。
其实,在五百年的沧桑变化中,泮塘边有许多人走出去并新建了一些村子,谱载“必虎裔迁大志塘再迁小河口,必宽裔迁曹家背,文时由泮塘边迁建木岭山,显富由泮塘边迁大塘勘再迁萱塘老屋即今遥田萱塘村对门蒋家,尚元由泮塘边迁邑城赵公殿,礼告由畔塘边迁遥田绛州,永济街。”这些地方的人加起来,应该远超过了母村人口。这里我要指出,曹家背不只是泮塘边后人所建,谱载还有恩儒公后人必龙公由深坑迁出合建。另外我知道在今天淝田黄草洲谢家也有泮塘边后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仍在泮塘边扫墓祭祖,大约五六十人吧,但没有上谱。同时,四五十岁的人应该都有记忆,七八十年代这几个塆在大年初一都敲锣打鼓来泮塘边朝祖,村里都热情款待,相互祝福,把酒言欢,尽现血脉亲情。
接下来我要说说泮塘边的名字,究竟是“泮”字还是“畔”字,现在塆里人大多写成了“畔”字。我翻看了宗谱,以清嘉庆年间第一次合谱写为“泮塘边”,因“泮”字较生僻,故后人就写成了“畔”字。“泮”在字典中解释为官办学校,顾名思义,当年思学公就是在一官办学校的池塘边建的村子,当然这官办学校为何名已不得而知,但可见思学公是位尊师重学的贤者,大有“孟母三迁”的风范,也寄托了对后人读书光宗耀祖之愿望。而“畔”字则解释为接界或旁边的意恩,这样就显得塆名没啥意义了,与“边”字义重叠,这便小看了思学公的学问,更辜负了思学公的一番苦心。但用“畔”字亦无不可,古时“畔”通“泮”,指学校。汉《史晨词孔庙奉铭》有“饮酒畔宫”语,又见《成皋令任伯嗣碑》“兴文偃武,脩序畔校”。可这“畔”作为“泮”的通假字,又有几人知道呢?所以我主张用“泮”字。
我翻遍资料,亦未发现泮塘边历史上出过什么声名显赫之人,更不用说安邦定国之栋梁,即使处级官员亦难得。这与同时期从深坑搬出的二官塘村相比,真是逊色不少。听说我满爷爷忠定先生在台湾做过将官,却也没真凭实据查不到佐证,即使如此也只是凤毛麟角,难掩泮塘边人才凋零的事实。所喜是近一二十年来,泮塘边出过许多名牌大学生,有些已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年青一辈将来必能光耀门庭,为泮塘边争光添彩。
进入新时代,改革大潮风起云涌,泮塘边人顺应潮流,创业经商发家致富者大有人在,亦不乏千万家资之人。毋庸置疑,今天的泮塘边是历史上人口最多,财富最厚,村容最美,人心最齐、名声最响的时候,在永济足以雄视各塆。但经济总体不及别的塆均衡,这对父老乡亲来讲,实是切心之痛。用塆里人的话讲,泮塘边的人舍不得湾里,外出时总要回头看一眼,怎么能发大财呢?这是戏言,因为班车从塆后侧而过,目光自然看到了塆里的房屋。“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我辈自应常思进取,不甘人后,在经济上争一口气!
一句话:吾辈当须努力!
最后,应该感谢历代修宗谱的蒋氏先贤后俊们,没有他们的辛劳,后辈真不知前事,无法领略先祖荣光,更不知来之何处,祖宗是谁,那就于世间难有归属感。幸甚!
另附蒋氏“传”字辈至“基”字辈后四十代排行:传家祟厚道 成教贵修齐
这个可不太好分,我以为你是问蒋介石的呢?
河南为蒋姓的最初发祥地,楚灭蒋后,蒋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迁。秦汉之际,有蒋姓西迁入陕西,东迁入山东,其中在山东博兴、寿光的蒋姓繁衍的最为旺盛,故蒋姓世代有以“乐安”为堂号的习俗。蒋姓南迁较一般姓氏都早,始于汉代,东汉建武年间,逡道侯蒋横遭谗害,其九子避难四方,光武帝醒悟后,九子皆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颍、会稽侯郑、临苏侯浙、临湖侯曜、浦亭侯巡、临江(今重庆忠县)侯川、九江(今属江西省)侯稔、云阳(今陕西省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苏省宜兴)侯澄。可见,自蒋横以后,其子孙多数散居于我国南方的江苏、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并且成为当地的开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蒋姓活动范围大大增加。东汉末年,有一支从河南迁往山东东莱郡,三国时曹魏的蒋济即其后裔。此期有蒋休(西汉名臣蒋翊之十世孙)自乐安迁义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其子孙有迁浙江奉化之三岭。据考证,天下无二蒋,蒋姓中国人本出自于一家。汉代以后的蒋姓,大都出自江苏的宜兴,其始祖为函亭侯蒋澄,后来中国的蒋姓人家,绝大部分都是从宜兴繁衍出来的。唐初,陈元光入闽开漳,有蒋姓将佐随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蒋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时,蒋翊的后人蒋显,出任四明监盐官,住在宁波城内的采莲桥,其后代文人蔚起,成为甬上望族。宋以后,福建、广东蒋姓已盛,元季,仕杰公(宋神宗金紫光禄大夫蒋浚明之裔)始迁奉化武岭禽孝乡(即今溪口镇),此即蒋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闽粤蒋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居台湾,蒋姓族人大批随往。如今,蒋姓已广布天下,尤以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蒋姓约占全国汉族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七。
我只能给你这么多资料了。
商丘四营蒋的辈份
蒋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统与来源与西周皇族有蒋姓。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以国名命氏。据《左传》、《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载,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蒋国灭亡之后,姬伯龄的后裔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蒋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蒋氏正宗。
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子孙氏焉,国在汝南期思县。"期思县因期思公复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滨县城东南十三公里得期思集,北邻死河,系春秋时期楚国灭蒋国后所置,属于古汝南郡,魏、晋两朝时期改属弋阳郡。蒋氏族人大多尊奉姬伯龄为得姓始祖。
据史载,商族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后迁徙,后人便称商族人居住过的废墟之地为“商丘。
商丘,简称“商,河南省地级市,商丘介于东经114°49'-116°39',北纬33°43'-34°52'之间,东西横跨168千米,南北纵贯128千米,东望安徽淮北、江苏徐州,西接河南开封,南襟河南周口、安徽亳州,北临山东菏泽、济宁。商丘市总面积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64%,区域面积10704平方千米。
商丘市地貌按其成因和形态类型的特征,分为黄河冲积平原、淮河冲积平原、剥蚀残丘三大类型区,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区。商丘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商丘市属淮河流域,分属洪泽湖、涡河、南四湖三大水系。
商丘市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商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商部族的起源和聚居地、商朝最早的建都地、商人商品商业的发源地、商文明的诞生地,有“华商之源的美誉。
信阳市淮滨县是一个建制仅50多年的新县,但其下辖土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沉淀。春秋时是楚国著名的白邑,淮河以南,则是蒋国故地,后来成为楚国的期思邑。 2600多年前,此地是周代蒋国都城,周王朝“寄望”蒋国镇守南疆,安抚淮夷,故名之曰“期思城”。公元前617年前后,这个古国被强大的楚国所灭,为怀念故国,蒋人遂以国为姓,世代相传。大约在国灭之时,蒋人就开始远走他乡,后来因各种原因,蒋氏后人逐渐从河南播迁到山东、陕西、江苏、浙江、福建、湖南、贵州等地。如今,蒋姓在中华姓氏中为第43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各地的蒋姓族谱都有“江南无二蒋”或“天下无二蒋”之说,遍布全国的蒋姓相信,他们都源出遥远的蒋国,现信阳。
我是蒋氏家族一员,我们这支与很多辈份不一样,我只知道几个辈分国,甫,天,运,乾,请问我们属哪一支?
这位知友,蒋姓是百家姓之一,据《元和姓纂》中记载,蒋氏为姬姓,出自周王族,乃周公旦第三子伯龄之后,以国名为氏。
蒋氏是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九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一百六十四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2%左右。其中浙江、四川、江苏、湖南四省蒋姓约占全国汉族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1、天下无二蒋,蒋姓来源比较纯正。
2、蒋姓源于北,而盛于南,是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3、历史上蒋姓人材济济,若星汉灿烂。
4、字行辈份断则有续。如据《灰汤蒋氏支谱》载,湖南宁邑蒋姓一支字行为:“际忠成源河海兆,永朝世立国泰民,安湘启祖传嗣广,英贤恒守应昌荣。”续修派语字行为:“原泉资必达,深造得常盈,孝友承先业,诗书建大名。”又如湖南道州蒋姓一支行为:“芝楚世光元,能学正荣昌。”续修派语字行为:“先崇尊敬,信义传芳,……”。因为蒋姓支派众多,建议到祖辈原籍续家谱,或自立门户,延续子嗣。
蒋氏宗谱的蒋
本文2023-09-26 13:31:5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0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