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高姓联谊研究会参加会议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宗亲、各位宗长、各位来宾:
下午好!
我是甘肃白银市一个山区农民的儿子。66年高三毕业,文革使我跳出“农门”的梦想破灭,回乡当过农民、做过生产队会计、打过工、当过民办教师,71年上了西北师范大学,留校做过校团委书记、校体委副主任、系主任、总支书记、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78年当过全国团十大代表,受到华国锋、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胡耀邦等中央***的接见,07年以教授级退休,现已近古稀之年。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做人的根本是“忠孝两全”。我只所以有今天,得益于祖宗的荫庇,父辈的恩惠。有幅对联说得好:“恶不灭,祖宗有余德,余德尽,恶必灭;德不昌,祖宗有余殃,余殃尽,德必昌。”所以,我始终坚持积善行德,爱国爱家,敬祖睦族,孝顺父母。元代郭居敬辑录了古代24孝的故事,以作孝道之风范。我和高山水等几位宗亲于09年编辑了《中华高氏24孝》,发表在家谱网和《渤海藏真》4、5期会刊上,以作高氏的孝道之风范。我的父母年近90相继去世后,我万分悲痛,整天听思念父母的歌曲,一次听刘和刚唱的《父亲》这首歌时,跟着边唱边放声大哭。百事孝为先,没有父母哪有我们呀!
我的始迁祖高克尊于5百多年前,跟随明朝肃王从山东登州府渤海县圆圆村到甘肃戎边,落户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后裔人口近6万。明末九世祖高秉信创建的高家祠堂,被列为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占祥和高昌礼两位部长都题了祠堂门匾。今天我们甘肃条城高氏家族,我的爷爷高孝友、侄子高子堂、高佑仓、高有为、孙子高健民等祖孙6代就来了十几人参加今天的宗亲大会。衷心感谢高昂会长和志超会长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同海内外近千名宗亲相聚联谊的机会!热烈祝贺中华高姓宗亲总会(中华高姓文化研究会)二届二次大会在昆明胜利召开!
各位宗亲!
寻根问祖,天下高姓系渤海。
认祖归宗,四海一脉汇华夏。
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着我们的历史与血脉。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我们生命之所来,从而打开久郁心中的大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才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自己的肉体、心灵、心理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至于太昧于自己之短暂人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深。”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寻根问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和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寻根问祖,姓氏通史细说来龙去脉。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古代社会的姓氏也曾有高低贵贱之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据说三代以前,有贵族身份的男子是只称“氏”与“名”,而不称“姓”的,只有妇人称“姓”。至于“庶庴人”,当然无“氏”,故称“名”。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何人之间不能通婚,我们的祖先三千年前就已规定,“同姓不婚,同氏可婚”。“氏在别贵贱”,“姓则明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变,而“姓”则是不可变的。至秦汉,“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地望明贵贱”。“姓”、“氏”是中国先人的伟大发明,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它。“姓者,生也”,“因生赐姓”,这是血缘传承的标志;“氏”者,旁与别属也,“胙土命氏”,这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姓”重血统,而“氏”重地域,一纵坐标,一横坐标,两者交叉,便把每个人固定在了唯一的靶心上,给后人回溯历史,提供了无上的方便。“姓”、“氏”合流以后,“氏”代为“姓”,“姓”、“氏”都站到了表示血统的那一边。于是中国人又发明了“地望”,再次建立起地域、身份之坐标。这纵横坐标的发明,真可誉为“第五大发明”。要知道,多数欧美国家迟,到中世纪中期才开始采用姓氏制度,而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亦至10世纪左右才相继使用姓氏,日本更迟,到1870年才准许百姓取姓。中国也许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制度的国家。
“姓”、“氏”而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名”。“名”是用来区别同“姓”、同“氏”中之不同个体的。“姓”、“氏”、“名”之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字”。“字”是从“名”孳乳发展出来的另外的“名”。“姓”、“氏”、“名”、“字”之外,中国人更发明了“号”。这“号”的发明,恰表现了中国先人秩序中求活络,强制中求自由的“灵活精神”。“号”可以说是“姓氏文化”中的一包调味剂,常常叫人回味无穷。
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民族,由家庭而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由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而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一姓有一姓之个性,传统所养,基因所逼,个体很难逃脱其规律。或有帝王气,或侧重政治、军事,或“五世六公”、“九代封侯”、或“数世科名,门第清华”,或专心一门而工商世家、书画世家、医药世家……。家族文化乃是中华文化之缩影,家族精神乃中华精神之缩影。在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里,吾人可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又可读到祖先之生存状态,处世心境、价值观念,更可读到吾土吾民之悲欢离合、之生来盛衰、之死去活来……
中华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形态演进、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以及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习俗等的发展和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华姓氏文化典籍丰富多彩,至今犹存的以姓氏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琳琅满目。高姓是其中之一。高姓杰出人物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华文明社会发展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为帝王者叱咤风云,纵横捭阖;为人臣者尽忠尽节,鞠躬尽瘁;为文者传道授义,为武者陷阵冲锋。不知有多少高姓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名门望族、书香门弟、将帅之家的功勋美德,名流千古,永芳百世。
“渤海一郡九州望,东西南北有同宗”。在中国历史渊远之长河中,高姓世代繁衍勃发,渤海高氏、渔阳高氏、辽东高氏、河南高氏、晋陵高氏,成为著名的“高姓五望”;高姓有大小王朝政权7 个:第一个是西汉至唐初高句丽政权,共存近800 年,传21 王;第二个是十六国时期北燕高云政权;第三个是北朝时的北齐政权,也是渤海高氏创建的第一个王朝,传六代8 主(含自称为帝的高延宗和高绍义),延续28 年,使高姓在南北朝时期获得了天下至尊的地位;第四个是隋末,高开道于618 年在渔阳称燕王,建燕国,历史四年(384--409);第五个是五代十国时的荆南政权,传三世5王,史称“南平国”,共存57 年;第六个是宋元佑九年大理国高升泰政权,高升泰临终前,告诫其子高泰明还王位给段氏;第七个是公元1115 年,高永昌自称大渤海国皇帝,建元隆基,建大渤海国政权时间不足一年。据初步考证,高姓帝王39 个(含高丽国王21 个和宋三朝听政高皇后)、宰相82 个(含大理国宰相10 个),高姓著名人物仅《古今图书集成·高姓部》自西周至明代列传498 人,《二十五史》传记319 人;高姓人物著作仅《隋书·经籍志》以下历代正史和《四库全书》共收录87 人,凡142 部,合计3407 卷,其他才子佳人、传世佳作和名臣名将、名门望族更是数不胜数。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深入探究中华姓氏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秉承中华姓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氏族精神,发扬中华姓氏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励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我们要深入探究高姓的祖先及支系的来龙去脉,达到“认祖归宗,昭示后人”之目的;以利于发掘传统高氏文化的优秀部分,弘扬祖宗功勋美德,启迪后代立志创业;以利于秉承健康文明的高氏家庭伦理道德,忠孝美德,诚信为本的人文精神。为此,我从两千年开始研习中华高姓历史文化,现将我研习的一点肤浅体会——《高氏颂——怀祖》借此机会向各位宗亲作一摘要汇报如下:
高氏颂—怀祖
中华高姓,源远流长。追溯远祖,炎黄高阳。
继天立极,开物成务。功被生民,泽垂万世。
赫皇元祖,炎帝神农。伯夷烈山,德惠永长。
岳后吕尚,扶周称王。太公姜尚,功著封齐。
始祖高傒,辅桓称霸。王父高邑,以高为氏。
高姓正始,繁衍四海。声威天下,木本水源。
山东发祥,春秋勃发。英贤代出,人文蔚煌。
孔门高柴,传薪四方。渐离义胆,击筑送行。
东汉高洪,渤海始祖。曹魏高柔,位列三公。
北魏高允,五朝名相。北齐高洋,天下至尊。
奠基高欢,神武皇帝。隋唐八相,威震朝纲。
最为出名,高俭士廉。一家三相,世人美谈。
将相高适,诗名北疆。高釴之家,进士五人。
北宋太后,听政九年。南宋临建,五王祠筑。
高家杨家,将帅齐名。元代智耀,文臣楷模。
明相高拱,权重威高。举正承颜,状元位高。
德旸主编,永乐大典。攀龙泰斗,学本程朱。
帝宠士奇,礼部雄文。启翔奇才,四杰八怪。
凤翰非凡,板桥题碑。高鹗则诚,琵琶红楼。
梦旦创编,四角辞海。博士高鲁,天文创始。
总督斌晋,治水闻名。名医斗魁,济贫救民。
举人凌霨,代总摄总。跟孙剑父,一代宗师。
二大中央,执委君宇。国副主席,崇民高岗。
高门广被,仁雨德风。氏墙固植,清辉雅范。
高姓五望,高氏七邦。帝王国君,三十有九。
公卿宰相,八十有二。名家列传,五六百人。
名著数百,四库全收。书画珍品,流芳百世。
祖宗雄宏,万代兴盛。文武光耀,千古垂名。
各位宗亲,2005年,我又收集资料,查阅书刊,编辑了以炎黄颛顼高阳氏、子牙高傒先祖像开头,以云南大理白族高姓民居、包括移居台湾的6000多户高姓人士来缅怀孙中山先生的台湾中山堂、高家百姓对谱祭祀祖先的场景结束,精华高氏祖先、人物、郡望、文物、文献、名胜、遗迹等相关内容的《中华高姓历史文化百图》,在高氏家谱网和《渤海藏真》第4、5期上发表,在甘肃榆中县青城镇高家祠堂展出。有专家看到说,这是一部浓缩了中华高姓历史文化的历史长卷。
各位宗亲,为了更好得团结宗亲,凝聚人心,敬祖睦族,光前裕后,传承高姓美德,弘扬高姓文化,繁荣高家,昌盛高姓,必须构建高氏发展的平台,这个平台自古有之,这就是修纂宗族家谱、修建宗族祠堂,这就是建立宗亲会、高研会和高氏网站。
在现当代,海外从1936年06月01日菲律宾烈山五姓联宗总会成立开始,到1956年12月04日台北市高姓宗亲联谊会成立,1964年04月20日基隆市高姓宗亲会成立,1964年10月22日台北市烈山五姓宗亲会于在台北市中山堂成立,1972年12月22日泰国高氏宗亲总会成立等等。
大陆从1976年02月14日福建大平宗亲会成立开始,到1996年02月24日福建省“高东溪裔孙联谊会”在石码镇高坑村成立,1997年10月高路加编著第一部高姓系统研究专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出版,2004年12月23日中华高氏八闽宗亲联谊会成立,2005年 06月19日厦门姓氏源流研究会烈山五姓(吕、卢、高、纪、许)分会于厦门福联大酒店成立等等。
2005年08月11日高有德创立[高氏家园] 网站,接着老来乐汇同高超、高振宇,高洪祥、高建人、高广伟、高名健、高林一帮不为名利只热心于高姓文化研究的年轻人相继创立高氏家谱网和QQ群。
直到2006年11月25日由高明忠、高福舜、高路加、高志超等宗亲在温州创立了中华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经过2007年12月1日在厦门召开的中华高研会第二次大会和首届世界高姓联谊大会,中华高研会安徽黄山第三次大会、河南商丘第四次大会、温州龙港换届第五次大会,到这次昆明二届二次大会。还有北京于2010年10月成立的中华高家历史文化研究会,2010年12月26日昆明成立的中国西南高姓宗亲联谊会,2012年4月1日北京成立的北京高元傒祖文化发展中心、华夏高姓文化研究会和高姓简史编辑委员会,还有山东临淄高傒始祖墓文化园建设管理委员会的成立等等,这些高氏发展平台的搭建,有力地推动了海内外宗亲寻根问祖、认祖归宗;联谊凝聚、成立分会;调查研究、修纂家谱;修建祠堂、拜祖祭祖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我有幸亲身经历了国内这些高研会、宗亲会的大部分活动,感悟很深。
各位宗亲,2008年10月25日中华高姓文化研究会第三次黄山大会通过了《中华高姓大通谱》编纂计划。在总会的领导下,2009年2月21日,在广州花都区召开了第一次《中华高氏大通谱》编委会全体会议,此后经过杭州、北京、厦门共四次大通谱编委会会议,在大通谱理事会的支持下,编委们日夜苦战,《中华高氏大通谱总谱》基本完稿。不幸的是出现了分裂, 2011年8月北京高家会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中华高姓宗亲总会也一直在积极热情地编写出版《中华高姓总谱》,直到今天的大会还在积极的搜集各分会提前准备好《总谱》尚未提交的资料。我衷心希望两谱能合二为一,统一出版。
各位宗亲,高岳在北京的会上说,是我们的文化出了问题,提出要反思我们高家的文化。春秋时期,高氏执掌国政风火两百年,为什么最后被陈氏夺取了政权?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为什么只延续了28 年,被一个小小的北周所灭,而且好几个皇帝都是短命的?隋末,高开道在渔阳称燕王,建燕国,为什么只历史四年?五代十国时的荆南政权,为什么只是在夹缝中生存了57 年;公元1115 年,高永昌建大渤海国政权为什么时间不足一年。现在,高姓在政坛上的群星,为什么寥若晨星?究其原因是高家的文化出了问题,“礼崩乐坏”了!我们一定要抱着上对历代祖先负责、下对万代子孙负责的态度,整纪风、整家风、整族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振兴高家,复兴高氏。
各位宗亲,天下高姓是一家,都是出自大中华。我自始至终在做和合统一、团结和谐的促进工作,一贯主张要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心胸宽大,大度容人,包容厚德,海纳百川,团结统一,和谐高家,大公无私,正道修谱。
各位宗亲,我们必须明确五点:第一,必须明确成立研究会和宗亲会的宗旨原则、目的任务、运行规则;第二,必须明确家谱的功能、家谱的内容、家谱的体例、家谱的格式;第三,必须明确修谱的目的、修谱的规则、修谱的方法;第四,必须明确总谱版权的持有人;第五,必须明确宗亲捐款使用的财务账目要公开透明。
随着我们宗亲队伍的逐步扩大,我们要积极的在合法化的道路上向前迈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的领导,使我们的宗亲组织世世代代的永远的健康的发展下去。
最后希望我们海内外高氏宗亲爱国爱家,和亲睦族,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和合力,胜金玉,共同为深入研究高氏文化多出成果,为弘扬中华多做一些实际贡献。
祝宗亲大会圆满成功!
祝各位宗亲福寿康宁!
谢谢大家!
山东枣庄山亭镇字辈(据高椿后裔西鲁村高氏家谱):椿文财彬川。其应增九忍,学士凤元振。广西贵安邦,海朋荣恩昌。善宝中仁义,厚德隆泽常。艾贤勤廉政,印伟显换荣。华堂庆祥吉,生平兆瑞星。总计55世。(注:前十世,除文、应、九、忍是字辈,均为祖先单名用字。南庄高敖后世,部分字辈有异,“学士凤元振”为“允、本(玉)、岐(绍)、永(长)、志(洪)”,“允”前依次为“有、忍、九”,“广”字辈后与西鲁一致。)
高姓家谱介绍(一)概述
家乘又称家谱、家牒、族谱、宗谱、世谱、支谱等,是记载宗族世系、人物的历史图谱,是宗法血缘制度的产物。其内容相当广泛,记载着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全族的坟墓和族田的四至方位,也包括家法、家训、风俗习惯、社会变故等宗族文化。家规家法,有的家族有成文法,有的家族则只有习惯法,有成文法者皆载入家乘。大凡全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户口人丁、祖宗墓地、族产公田等,在家乘宗谱上一查就着。
家谱是维系家族血缘关系的主要纽带。它又有宗谱、族谱、家乘等不同的名称。宋朝以后,随着封建家族制度的形成,修家谱的风气十分盛行。到了明清两代,在农村中可以说既没有无谱之族,也没有无谱之人。
高氏家谱的内容,一般说来也是包括上述几个方面。如收藏在辽宁省,阳县高家的《高氏宗亲谱册》主要内容:谱序、命名旋盘、先人坟茔坐落、人任显荣者传以及世系图表等内容。
有了祖谱,人们就能区别、分明和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属于哪一宗、哪一支,不会乱认祖先宗派,就能联络宗族同姓之间的感情。因此,在大多数高姓宗谱的家范家规中,都把修谱系作为突出的一条。高姓宗族也很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所以尽管在十年“文革”中有许多家谱被迫烧掉或毁掉,至今仍然有一部分高姓家谱被完好地保存下来。特别是在满族的高姓中至今有保存谱书和谱单的传统,每年逢祭日,便将宗谱从祖宗匣中取出,敬除房内西墙板上,全家跪拜祭祀,以示不忘祖宗恩德并祈求祖宗的保佑。
修谱
过去修谱是家族中的重大事件。没有家谱的家族要新修,已有的要续修。每隔一段时间,家族中总要新生孩子,娶进媳妇,嫁出女子,增减人口,还要死去老人,夭殇子女,新增坟茔。族产公田也会有新变化。为了及时将种种新情况反映到家谱上来,所以每个家族的家谱都定期续修。修谱有一定的体例和原则,代代相袭,不许族众干预。
家谱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在于把全族的子孙固定在一个地方——祠堂的周围,不致因分化、流徙而使家族瓦解,也不致因异姓或同姓异族的迁入而使家族的血缘关系发生混乱;其次是提倡尊尊亲亲,向族众宣传血亲相爱、亲族团聚的观念,从思想意识上防止家族溃散,以达到收族的目的。正因为家谱对家族的存在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个家族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祠堂读谱仪式。祠堂读谱,有的家谱一年一次,有的则一年数次。仪式的隆重与祠堂祭祖差不多。
各家修谱,一般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人作序,高姓族谱也不例外。在谱序中,有的是叙述本族的发展历史,有的是叙述修谱的缘起和经过,也有的是叙述修谱的重要意义。因此说,一篇谱序就是一篇本族发展的简短历史或本族所应遵循的道德文章。
高氏族谱
高氏族谱,最早的当数隋唐时期官修《高氏小史》,此书记载了渤海高氏,特别是北齐一宗的发展变化情况,宋以后佚失。今天能见到的大多是明清修订或续修的,也有民国年间续修的族谱。仅就现存的高氏各谱来看,南方的高氏族谱修订的较早,世系详尽,保存的也较完好,修谱也较有规律性,一般都能定期续修。而北方的高氏族谱多有佚失,并且修谱较晚。山东郓城《高氏族谱》记载:“适民国二十四年老高庄祠堂落成,与祭者七十余村,有二十一世孔贤,因各村老谱失传者,约各村记几世,即自几世序之汇印成牒。”旧谱的佚失给续修族谱带来一定的困难,也容易造成世系的不详。族谱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自宋以后,北方动荡较大,受北边各族的入侵较多,致使迁徙频繁。同时,北方高氏较为集中,各宗支混杂相居也为修谱带来一定的难度。郓城《高氏族谱》又载:“其间逃而复还者又不知几高氏与焉,迄今五百余载矣,迁于彼又迁于此者更不知几高氏与焉。”而南方高氏宗系则较为单一,各宗支一般多聚族而居,据江苏常州《芳田高氏族谱》记载,高氏“星罗郡东殆遍”,合计有五六百家,被称为“郡东望族”。同姓同宗同支聚族而居,有共同的祠堂,共同的义田,这样就从根本上使修谱续谱有了保证。当然这并不是说北方高氏族性不强、淡于谱事,事实上北方高氏谱要比南方多,只是囿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才造成上述情况的。不过,从北方各高氏族谱来看,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辽宁等省区的高氏,也包括一些南方高氏多为渤海高氏后裔。不论迁徙多么频繁,宗支多么混乱,但最终都能追到渤海这一支上。
高姓研究的现状与任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宗亲:
今天,各省宗亲齐聚一堂,共庆高姓历史上里程碑似的重要事件: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诞生了。我十年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我向到会的所有宗亲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我尤其感谢无私奉献的温州宗亲和自始至终给予鼓励和支持的厦门宗亲。
我也想给大家泼一盆冷水,提醒各位高度认识到:任重道远啊!
一、高姓研究的现状
我于1993年开始致力于高姓历史的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和写作,当时首次提出成立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今年,在热心寻根的网上年轻宗亲的感染和呼吁下,我重新出山,致力于高姓历史的研究,并再次倡议建立研究会。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得到全国各地以及海外许多老中青宗亲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另一方面,我感到这个支持面还不是很广泛,我两次联系的许多高姓知名人士包括学者缺乏反应。这次真正采取实际行动,千里赴会,出资出力的,应该说不算十分踊跃,和其他许多姓氏相比,我们高氏群体的宗族感情和凝聚力不能算很强。这不是偶然的。
我当年亲往全国各地,查阅地方文献档案,深入乡村调查民间族谱和传说,抱着一个希望,就是找到一部和其他某些姓氏那样的历史上遗留的全国性总谱。然而,正如广东客家族谱里所说,我高氏向无总谱,而是一家一族各自修谱。这就反映了历史上即比较松散,各支缺乏联系。其次,我发现全国各地图书馆收藏的各姓族谱中,高氏族谱往往是比较少且不完善的。这一方面可能反映了修谱传统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就是高姓宗族意识欠缺的表现。
正因为这样,我感到通过广泛的调查,把高姓从古至今如何起源,如何发展,如何迁徙,如何分布,有何人物,有何贡献,有何传统,一一理出个头绪,构建起一个体系,具有很大的意义。也正因为缺乏任何现成蓝本,决定了研究难度极大。虽然我于1997年出版了第一部高姓系统研究专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然而,我深感靠个人之力,绝无可能真正做到全面调查,因此,我的著作里关于高姓在全国各省的分布的描述,只能是各选少数有代表性的点。为了抢救在大规模焚烧族谱之后幸存的残余族谱,趁老人健在时赶紧调查记录珍贵的记忆,开展全国性高氏族谱和传说的普查,必须组织起一支高氏精英队伍。而高氏家谱网,就发挥了汇聚各路高氏中青年精英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才有勇气,有可能重新提出成立研究会的倡议。因此,研究会得以成立,网上年轻宗亲功不可没,这一页将永远铭记在高氏研究史册。
二、高氏家谱网的成果
现在,高氏家谱网上已积累了大量家族资料和寻根线索,这是一个重大成果,其中包含极其珍贵的发现。例如:
历史上民间广为传诵的北宋开国元勋、渤海郡王高怀德,据史书记载,后裔广泛分布在东南一带。据我本人查阅图书馆族谱和调查,以及网上披露的材料,初步表明,高怀德后裔于北宋灭亡后,逐步南迁,确实在河南淮阳、项城,江苏淮阴、扬州、镇江丹徒、无锡宜兴,浙江湖州长兴、德兴,安徽黄山(古徽州)、贵池,广东汕头澄海等地发现高怀德后裔的线索。尤其是贵池宗亲介绍,他们的族谱封面有龙纹,称为“龙编谱”,还有50代字辈。最后一代是现在的年轻人。第一代刚好是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时代。而史书明确记载的高氏族谱,最早的就是北齐谱。我1997年制定《高氏世系》的主要依据《新唐书�6�1宰相世系》和《萧山高氏家谱》都是沿用北齐谱的记载。还有,长兴高湾里现存高氏古墓遗迹,其中有刻有龙纹的石牌坊,反映出墓主有很高的地位。
紧随高怀德之后出现在史册上的高氏又一位名将就是武烈王高琼。通过这次筹备研究会成立大会,浙江各地如温州、萧山、杭州、海宁以及江西、安徽的高琼后裔也联系起来,《萧山谱》、《海宁谱》、《盘谷谱》所说“南渡三公”高世则、高世英、高世定的后裔也得以重新聚首。
清代三位高姓宰相之一、满洲镶黄旗高斌的家族出自辽宁本溪,现在,此家族成员已出现在网上。辽宁汉军八旗后裔更是网上活跃成员之一。
我在书里介绍的各省许多重要高姓支系,也都有成员出现。例如:山东胶州、河南淮阳、项城、陕西米脂、湖南浏阳、福建长乐、大坪、漳蒲、广东南海、潮阳、台湾、粤东客家、云南白族等。海外高氏宗亲也不例外。
各支系成员争先恐后地把家谱资料发上网,互相讨论,掀起了一股高氏寻根热。从网上的消息看出,“文革”对我国民间家谱来说是毁灭性的。但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线索。网络带来的天下高氏大汇聚,是推动全国性高氏组织诞生的主要原因。
三、高姓研究会的任务
我认为,我们研究会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立即行动起来,推选一批带头人,分省分地区分家族开展全国族谱和传说的普查,这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在普查的基础上,各省各地区各家族带头人负责对我的著作中关于相关省份高氏的介绍加以补充,弥补许多家族未能在书中予以介绍的不足,争取三年后把我的书增补修订成《高姓全书》,公开出版。
研究会的终极目标是填补高姓史上的空白:编纂《高氏通谱》,并规定研究会永远存在,以后每三十年续修一次。
其次,研究会要定期举办研讨会,还要组织力量,编写高氏历史、文化、人物的学术著作和小说、剧本,拍摄电视片。
研究会的另一方面任务,是承担起高氏宗亲会的职能,不定期组织宗亲参观、联谊、寻根活动。
研究会的宣传联络,主要依靠高氏家谱网,以及QQ群、电子邮箱,同时以电话、信函为补充,还要编辑发行会刊。
为了顺利开展研究会的管理、联络、宣传、调查、研究、出版、开会、寻根、联谊等活动,必须建立基金会,希望各位踊跃发言,讨论基金会的结构和经费管理使用办法。
我希望,在座各位高氏研究积极分子回去广为宣传、发动,带动更多的宗亲投身我们共同的事业,研究好我们的族史,弘扬高氏先祖的优良传统,增强高氏凝聚力,开创高氏历史辉煌的新篇章。
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广韵》等资料所载,姜太公八世孙奚因拥立齐桓公有功,被赐予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为姓。炎帝16世孙姜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姜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称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7世孙文公吕赤,赤有爱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六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蛋排挤,出齐奔燕。高止十世子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
2、出自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齐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取其字为姓氏。为山东高氏。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
3、由“高”字开头复姓简化而来。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简化而为“高”姓。
4、出自他姓。据《北齐书》所载,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鲜卑族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鲜卑慕容氏、高丽羽真氏,后改高氏;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纳羊氏,满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时入居开封的犹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得姓始祖
高奚。春秋时期,姜太公六世孙文公吕赤的儿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之孙奚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当时,公孙无知发动内乱,杀了齐襄公。奚联合诸大臣一齐平定内乱,诛杀了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奚因为平乱迎君有功,被封为上卿,并赐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称为高氏。高姓就这样诞生了。高奚作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孙的尊敬和爱戴。
迁徙分布
高姓虽然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高氏居多。据史料所载,战国到秦汉时期,高姓已可能迁入河北、辽宁境内。秦汉三国时期,随着政局的几度分合,人口迁徙频繁,高姓人氏渐活动于海河流域,黄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上、下游地区。两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高姓人氏大举南迁,“广陵”郡望便是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隋唐时,有书记载,河南有陈氏父子率军开辟漳郡,其中有高氏参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钢入迁闽地(今福建省)。此时,德州蓨(今河北省景县)仍是继东汉以来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时期,有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荆州市)建南平国。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彦俦到四川后蜀政权为官。在此期间,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动。两宋时期,高姓人为避战乱由中原向江南迁徙。如开封高琼后裔定居于海宁、临安、温州、山阴,合肥人高彻定居于晋陵。元明清时期,高姓人多集聚于东南地区,尤以江苏、浙江地区最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地。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一。
历史名人
高 柴:今山东省人,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品学兼优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县人,执掌东魏政权多年的高欢之子,代东魏建北齐。北齐共历六帝,执政二十八年。
高 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内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 琼:宋代亳州蒙城人,通晓军政,勇猛仗义,其后人许多成为军事将领,高琼一族被一度赞为“高家将”。
高 兴:元蔡州(今河南省汝南)人。出身农家,元武宗时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
高 启:元末明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学识渊博,擅长诗赋,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士”,其著作被后人汇编为《高太史全集》。
高 武:明嘉靖年间人,所传针炙之术在我国医学上占重要地位。
高 翔:今江苏扬州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擅长山水,画梅风格疏秀,亦能画像。
高 鹗:清代文学家,汉军镶黄旗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写者。
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高仙芝:唐代高丽族人,精于骑射,官至鸿胪卿、假御史中丞、右御林大将军等职。
高怀德: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宋初将领。以忠厚倜傥、威武勇敢著称。
高皇后:今安徽蒙城人,宋英宗之皇后。哲宗时她起用司马光,废止王安石变法措施,共执政九年。
高汝砺:金右丞相,封寿国公。现山西省应县人。曾对纸钞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对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人正直。
高克恭:元代画家,字彦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维吾尔族),籍贯大同(今属山西省),居于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官至刑部尚书。 善书画,《云横秀岭》、《墨竹石坡》为其代表作。与赵孟頫齐名,时人有“南有赵魏北有高”之称。
高则诚:今浙江省永嘉人。元代著名戏曲家,所著南戏剧本《琵琶记》流传甚广。
高文秀:今山东省人,元代戏曲作家。有“小汉卿”的美称。
高攀龙:江苏省无锡人,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当朝大儒,曾与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
高一功:明末米脂(今属陕西)人,农民军将领,随李自成起兵反明。
高斗魁:清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以医术精湛名噪一时,著有《医学心法》、《四明医案》、《吹毛篇》等医学著作。
高凤翰:清代胶州(今属山东)人,著名书画家。著有《湖海集》、《南阜集》、《归云集》等作品。
高剑父:广东省番禺人,岭南画派的创立者,早年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黄花岗起义。
高士其:福建省福州人,现代科学文艺作家。曾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顾问、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省沧州)。此支高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守渤海太守高洪。
渔阳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以渔水之阳得名。
广陵国:汉时置,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此支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之后。
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高氏,为鲜卑族高氏之后开基。
辽东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所建郡,治所在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
2、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费城宰(今之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由是,高姓后代以“厚余”作为高姓的堂号。
渤海堂:唐朝时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
此外,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渔阳堂”、“辽东堂”、“广陵堂”、“河南堂”、“有继堂”、“供侯堂”、“双玉堂”、“后余堂”、“报本堂”、“守愚堂”等。
高姓宗祠通用对联
〖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年泣血;
八战铭功。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人高柴,字子羔,孔子的弟子,性情仁爱,对父母孝敬,为双亲执丧礼,泣血(哀痛至极,哭泣无声,如血出)三年。下联说唐代幽州人高崇文,字崇文,贞元年间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治军有名。吐蕃兵侵犯宁州,他率军前去,大获全胜,封渤海郡王。剑南西川节度使刘阀反乱,他由宰相杜黄裳推荐,以左神策行营节度使率兵讨伐,在鹿头山八战八胜,活捉刘癖,晋封为南平郡王。后官邻宁节度使、京西诸军都统。
技工翦马;
兆应射雕。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东魏渤海蓨人高欢,字贺六浑,先后参加破六韩拔陵、杜洛周、葛荣等起义军,后随葛荣投奔尔朱荣。一次,尔朱荣让他去剪一匹恶马(把马腿交叉绑起来),他不用羁绊就完成了,那马竟也不踢不咬,他说:“对付恶人也应该这样!”得到尔朱荣的信任,官晋州刺史。尔朱荣死后,他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掌东魏兵权,称大丞相。后逼孝武帝西奔长安,另立孝静帝,执掌朝政达十六年。死后,他儿子高洋代东魏建北齐,追尊他为神武帝。下联典指唐末幽州人高骈,字千里,高崇文的孙子。初任朱叔明的司马,一天,有两只大雕从天上飞过,他说:“我如果能富贵,就应该射中。”果然一箭射落二雕,当时号称“落雕御史”。僖宗时,历任天平、剑南、镇海、淮南节度使,诸道行营都统等职,镇压黄巾起义军。他慑于起义军声威,又因朝中互相倾轧,坐守扬州,企图保存实力,割据一方。封渤海郡王。后因相信仙术,重用方士吕用之,将士离心,被部将所杀。
供侯世德;
渤海家声。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梅州市高氏宗祠“供侯堂”堂联。
户部世泽;
渤海家声。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高德基,大定中,官户部尚书。下联典出高姓望族渤海郡。
女中尧舜;
学本程朱。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英宗高皇后,临政九年,朝政清明,人称为“女中尧舜”。下联典指明·高攀龙,志于程朱之学,后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
豹变隐雾;
鸿渐表仪。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高凤,少耽学,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唐山中,不应征辟,隐身渔钓。下联典指东汉·高彪,群举孝廉第一,校书东观,数奏赋颂奇文,因事讽谏,灵帝诏东观画彪像,以劝学者。
-----------------------------------------------------------------
〖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渤海家声远;
洪溪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旌德县高甲村高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高氏郡望;下联嵌“洪溪”为祠西水名。
渤海家声远,
龙门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长乐市龙门村高氏宗祠联。龙门高氏宗祠是一座经清代重修过的明代古建筑,祠堂前有宽阔的石埕。祠堂依山而进,共有三进院落,逐层升高,气势宏敞。大门两侧镌有这副对联。主祠厅上悬挂有高鲁敬献的匾额:“本固枝荣”。祠堂上还有许多科举功名的牌匾。据族谱及方志等文献,可知在宋代的淳化、绍兴、淳熙等年代,高氏子孙数人高中进士,明、清则更辉煌。祠堂背扆的山就叫翁山,传说居此山的老人多享高寿,因而此山被命名为“翁山”。翁山之巅原有东社大王庙,年代久远已毁圯,现已改建为龙源寺。登上山巅,四面风景尽收眼底。东面可见绿树茂盛的三台案山,东北及北面可眺望长乐市现代化的高楼广厦,西北依稀可辨通往闽江的下洞江,这就是明初郑和下西洋时的太平港遗迹,当年的太平港,水面宽广,郑和的船队:帆樯如云,舸连舰接,声势浩大,气象万千。震惊世界的七下西洋,就是从这儿起锚的。东南可见过洋山。南面及西南,近可俯看龙门村鳞次栉比的民居房舍,远可了望绿野田畴及银光闪烁的河渠池沼。龙门村口有古渡头,登船,经过上洞江,入闽江,可直航福州台江。
渤海家声远;
禹州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武平县高氏宗祠联。
隐钓变之雾;
表鸿渐之仪。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隐士高凤,字文通,叶人。少耽学,家以农为业,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堂山中,不征辟,隐身渔钓。下联典指东汉内黄令高彪,字义方,无锡人。诸生,游太学,有雅而纳于言,郡举孝廉第一。除郎中,校书东观,迁内黄令,有德政。诏东观画彪像,以对学者。
才女称学士;
夫妇捐忠躯。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唐高越妻,美而慧,有文才,称“女学士”。下联典指唐高睿与妻秦氏,同陷虏中,虏以官爵饵之,睿顾其妻曰:“报国酬恩,正在今日。”遂同为虏害。
子孝双亲乐;
家和万事成。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间丞相府;
天上蕊珠宫。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一门五举子;
三步两道台。
——赵鹤清撰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1)
此联已经不是一般的荣耀了,如此的口气,如此的气势,在滇中地区的名门望族中,只有高氏才配享有。蒙元大军的进入,元王朝的建立,使高氏家族蒙受了一场劫难。动荡之后,受到重创的高氏家族,由于最高统治者对西南边疆采取了特殊的优抚政策,逐渐恢复了生气。高泰祥高泰祥肩负使命,抗拒元军,为元军所诛,但蒙元统治者仍未视其为死敌,待忽必烈统一大业完成后,其子高琼仍受封于领地姚安,为世袭土官。这一职务,是元王朝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特设的。根据各地土酋不同的实力,他们所受的职务分别为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这些土官,就这样长期沿袭下来。明王朝实行“改土设流”的政策后,他们同朝廷所委派的官员一起,共同治理地方。(下“七言联·(2)”同)
-----------------------------------------------------------------
〖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燕歌行中咏边塞;
兰墅集外续红楼。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人。初仕封丘(今河南省封丘)县尉,不久投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掌书记。后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兵士生活状况之“边塞诗”为著,《燕歌行》即其代表作。有《高常侍集》。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高鹗(约1738-约1815),字兰墅,兰史,别吨红缕外史,汉军镶旗人。乾隆进士,曾任侍读学士,刑科给事中。一般认为,曹雪芹作八十回本《石头记》,由他续成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让宝、黛爱情故事终以悲剧结局,使曹书成为首尾完整的文学巨著。另有《兰墅诗钞》。
莫道名高与爵贵;
须知子孝和妻贤。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爵不如天爵贵;
功名争似孝名高。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居东晋风流后;
家在西湖山水间。
——清·高螺舟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高螺舟书赠联。高螺舟,字人鉴,仁和人。道光进士。
达夫诗派吟边塞;
剑父画风创岭南。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事典。下联典指近代画家高仑,字剑父,开创“岭南画派”。
池上诗系春草梦;
水心人坐藕花风。
——明·高允恭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画家高允恭,撰贵阳中山公园池心亭联。高允恭,字彦敬,号房山,畏兀儿族。居大都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官至刑部尚书、大名路总管。著有《云横秀岭》、《墨竹石英钟坡》等。
软红不到藤萝外;
嫩绿新添几案前。
——清·高其佩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画家高其佩(1660-1734)自题联。高其佩,字韦之,号见园,铁岭人。以指画称一时。官至刑部右侍郎。
九爽七公八宰相;
三王一帝五封侯。
横额:高让公故里
——赵鹤清撰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2)
-----------------------------------------------------------------
〖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
华嵩品格,江海文章。
——清·文治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乾隆进士文治(梦楼)赠老儒高心余联。
雅号吟哦,传诗窖令昔;
博通典故,致梁国多咨。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仁义誉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相王府文学高仲舒的事典。高仲舒,通训诂学,擢明经。开元初,宁景、苏颋当国,多向他咨访。终太子右庶子。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十手所指,吾身安可自欺。
——高二适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诗人、书法家高二适(1903-1977)撰书联。高二适,江苏东台人。毕生治学,厥功甚伟。对书法有深入研究,能融章今草狂于一炉,章士钊有诗赞云:“客来倘临池兴,惟望书家噪一高。”极表推崇。
从安海、溯渤海,海阔渊源远;
由凤山、迁平山,山秀人文多。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安溪县大坪乡高氏宗祠联。全联典出本支高姓族人的迁徙历史。
山东省威海乳山的高氏分布情况(摘自乳山县志)
南高格庄 清雍正年间,高姓由北高格庄析居立村南高格庄。乾隆年间,曲、袁姓分别由牟平县潘格庄、青岛城阳迁入。嘉庆年间,王姓由福山县古岘王家迁入。现210户。
西吉子园 清初,高姓由下初镇西庄迁棘子院西定居立村,取名西棘子院,后演作今名。现140户。
高家台 明崇祯年间,高姓由湾头迁此定居,初名高村,后因村旁有土台,更名高家台。清道光年间,于姓由文登县于家口迁村西建村小于家,建国后并入该村。现172户。
东马家庄 清顺治年间,马氏兄弟良习、良助从马家泊子迁此立村马家庄。雍正年间,曲姓由文登县北黄迁入。乾隆年间,高姓由高家台迁入。1980年更今名。现410户。
下初 元至正年间,高金由海阳县徽村迁横山下定居立村。因建村较早,故名。明中期,宋姓由史家疃迁入,冯、王姓由冯家、日照县迁入。清初,谭姓由文登县谭家口迁入。现852户。
西庄 明永乐年间,宋姓由史家疃迁此立村宋家庄,后宋姓渐泯。高姓由文登县九顶埠迁入,更名巫山河东。清初,张姓从泽上和莱阳县张家灌、孙姓从牟平县、曹姓从河南村迁入。清末,宫姓从文登县议城迁入。1942年更今名。现505户。
河南村 明洪武年间,曹九从瑞木山迁黄垒河南岸定居立村河南庄,后更今名。民国时期,先后有刘、高、胡、盛、王姓迁入。现600户。
上初 明建文年间,高姓由下初迁此立村。因位于下初之北围子山前,故名。清时有宋、冷、程、刘、王、姜、袁、李、任、潘姓迁入。现278户。
诸往镇
扫帚涧 明天顺年间,宋姓由文登县九顶埠迁此立村,因山涧长有灌木扫帚条子而得名。清康熙年间,朱、徐姓由草埠、海阳县盘石店迁入。乾隆年间,王、高、刘姓先后由姚家埠、海阳县矮槐树、中尚山迁入。现325户。
乳山寨镇
车村 明洪武二年,郭才兴由云南迁此立村,因其夫人姓车,后人为纪念车氏取名车村。崇祯年间,高姓由到根见迁入。现466户。
盘古庄 明成化元年,王姓由乳山寨迁此立村,因此地古有村庄,金末战乱被毁,故名。清康熙年间,徐姓由台依迁入,高姓由海阳县徽村迁入。现530户。
高家兴 清乾隆年间,张、刘、于姓分别由庄上、泗水头、南司马庄迁兴善院附近定居。嘉庆年间,高姓由官庄迁入,高姓人众,后取名高家兴。现80户。
沙沟 明万历年间,张姓由楼村析居立村,取地名为村名。后有邢、高、宋、孙姓由邻近村迁入。现140户。
玉皇台 明崇祯元年,崔姓由崔家来居立村,因此处地势较高故名台上。清顺治年间,宋、于姓由赤家口、司马庄迁入。雍正六年,曲姓由莱阳县迁入。光绪四年,李姓由耳沟迁入。后有高、孙、张、王等姓由邻近村迁入。1980年更今名。现520户。
小岚 明末,孙姓居此为海阳县凤城地主看管山岚,故名。清初,孙姓迁宋河,于姓由司马庄迁此立村,袭旧名,后王、高、隋姓由邻村迁入。现105户。
滕河 明永乐年间,滕姓由云南迁此立村滕格庄。清初,滕姓迁走,高、王、于姓先后由到根见、乳山寨、司马庄迁此,袭旧称。1942年更今名。现350户。
梅家 明成化年间,梅姓由河南省迁此以姓立村。清康熙年间,梅姓移居垛疃,高姓由到根见来居,沿用原名,后李姓由大崮头迁入。现230户。
孤石河 清咸丰年间,高姓由人石来居。光绪年间,王姓由贾家迁入。因村旁河边有三孤石,故名。现60户。
滩甲庄 清康熙年间,孙姓由刁家来居立村,因靠海滩,取名滩甲庄。同治年间,高姓先后由到根见、人石迁入。现274户。
人石 明初,唐、阎姓相继居此立村(何处迁此不详),因村西山顶有巨石似人,故名。清康熙年间,唐、阎姓先后迁走,高、于、姜姓先后由到根见、乳山寨、峒岭迁此,沿用原名。乾隆年间,王姓由海阳县望海迁入。现600户。
到根见 明万历年间,高祖、高岳从安徽凤阳府迁海阳县凤城,翌年又迁此立村。因村庄被群山包围,不到跟前见不到,故名。现445户。
乳山口镇
后尹家 明末,任、宋、王姓居此,称任家。清顺治十三年,于姓由东司马庄迁入。康熙年间,高、崔姓由海阳县徽村、崔家迁入。任、宋、王姓渐泯,更名北尹家,1942年更今名。现240户
南唐家 明正德三年,唐姓由福山县陌唐迁此立村唐家,后因建北唐家而更今名。清康熙十一年,马、鲍姓由海阳所迁入,清末,陈、高、兰等姓迁入。现740户。
野子 明崇祯年间,李姓由大崮头迁此立村,因此地为一片空野,故名。清康熙年间,毕、王姓由打磨、夏村迁入。乾隆年间,杜姓由蜊子嘴迁入,于、高姓由官庄迁入。现354户。
院前 清顺治年间,于习由西泓于家迁古寺海龙院之前立村,故名。清末,有高、孙、刘、袁、李姓迁入。现202户。
新建村 1974年,高姓由到根见析居此地新建村庄,故名。后王姓由人石迁入。现47户。
西北岛 清乾隆四十五年,于科、于维从官庄迁此立村,因村西北有一小岛而得名。随后,高姓由人石迁入。现100户。
西王家庄 明万历年间,于官由西泓于家迁乳山口湾北岸落居,此地为夏村王姓种地庄子,故称王家庄。清中期,迟、高姓由海阳县梁家和徽村迁入。后滕、王、刘姓由北地口、念头、翁家埠迁入。1980年更今名。现186户。
累死我了,给分吧
LZ问的也太细了,这你得去查当地的史料和县志了。
看下高姓的起源吧
起源
1、出自姜姓。相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
2、另一支姜姓高氏。齐惠公姜元的有一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孙强取祖字为氏,名高强,其后亦为高氏。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齐太公十三世孙。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如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南北朝时,先后有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北齐文宣帝姓高名祥,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4、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譬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
迁徙
高氏的发源地虽说在今河南省境内,但自春秋以后的高姓却大都出自齐鲁之地。战国或秦时,高氏已自山东迁入今河北、辽宁省境。东汉时,有渤海王太守高洪定居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
南北朝时,有渤海郡人高欢,曾在北魏执魏政达16年之久,死后,其儿子高洋便代东魏称帝,为北齐。京兆高氏又有与北齐同祖,初居文安(今属河北),后迁徙到京兆。吴丹阳太守高瑞,初居广陵,其后迁至秣陵(今属江苏)。高氏大批南迁始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唐初,有高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高钢(河南高氏)因避“黄巢之乱”南迁入闽,为高姓入闽后的始祖。
在汉末时,又有一支高氏由陇西(今属甘肃)南迁至滇中(今属云南),后成为白蛮大姓。宋绍圣元年间,高升太夺取大理段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传子高太明,于圣绍三年,又将王位还给段氏,仍封为中国公,世为大理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清数代均为云南土司。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
中华高姓联谊研究会参加会议发言稿
本文2023-09-26 12:53: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0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