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仪陇新城胡氏来自于哪里
仪陇县檬垭乡胡氏
据清同治九年 (1870年) 仪陇《胡氏族谱》记载:仪陇县檬垭乡胡氏祖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庆公里牛头坝,明代中期洪武年间“江西填湖广”时胡继善(1524-1606年)率族人从江西泰和县迁至湖广永州府零陵县丰乐乡谭塘里流塘岭头、在“湖广填四川”浪潮中,从湖广移民至仪陇县檬垭乡的两支胡姓:一支是胡世俸后裔胡顺珸(1687-1755/康熙26年-乾隆20年)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奉母吕太君,携弟顺瑕公自楚湖广永州府零陵县丰乐乡谭塘里迁顺庆府仪陇县三蛟乡管家坝,再迁檬垭乡虎跳山〔猫儿山马鞍山〕;另一支是胡世福后裔胡兴鸣(1657 -1728/顺治14年 -雍正6年)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从湖南衡州府衡阳县金兰十一都募化里,先落业于四川顺庆府广安州姚坪里郑家沟佃耕数载后才迁居顺郡仪陇县常家塜。虽然他们的入川始祖、时间及始发地不相同,但都是胡应奎的嫡系后裔(胡应奎生子三:长子胡世福、次子胡世俸、三子胡世禄)。
一、檬垭乡猫儿山胡氏
入川始祖:据仪陇县檬垭乡猫儿山2008年《胡氏支谱续谱》记载:猫儿山胡氏入川始祖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从湖南永州府零陵县丰乐乡谭塘里迁入四川顺庆府仪陇县虎跳山的胡顺珸。
字派:① 胡公正己(胡铨公四世孙)于江西派衍二十字:家政永映兴、孝友重朝庭、成平能继述、世代庆吉清。② 到“成平能继述”后还有“世代庆吉清”五字未用时,胡述德(1538-1600年)又组织议定派衍二十字:应世国太顺、忠良廷启明、承恩希道义、福寿永崇新。③胡启超(号海峰)在仪陇虎跳山于清同治九年重修家谱时议将旧谱后十字“承恩希道义、福寿永崇新”改为“承先昭盛德、正一自崇登”,由此形成启超氏序:应世国太顺,忠良廷启明,承先昭盛德,正一自崇登。并且为了后面的字派统一有序,启超公又增订了六十个字辈,即海峰增订六十字:安邦克建定、光华绍天心、宏开文昌基、必有吉祥祯、理学树维本、道义立大经、志尚希贤远、怀全君子慎、高超秉俊秀、三元长发荣、守其思善传、芳兆万载亨。
二、檬垭乡常家塜胡氏
1、起源历史
檬垭乡常家塜胡氏祖籍江西泰和县庆公里牛头坝,江西时先后居九江、南昌、吉安、在江西繁衍生息达700余年,明代中期洪武年间他们开启了“江西填湖广”的征程,胡公继善率族人从江西泰和县出发迁至湖广永州府零陵县,而后先祖胡世福因遭逢不偶,遂从永州府零陵县迁居于衡州府衡阳县。随着“湖广填四川”的浪潮,胡世福后裔胡兴鸣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从湖南衡州府衡阳县金兰十一都募化里入川,先落业于四川顺郡广安州姚坪里郑家沟佃耕数载后才迁居顺庆府仪陇县常家塜〔檬垭月星村〕而后子孙遍布大包、松林、大水村,常家塜胡氏至今在檬垭已繁衍生活310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80年代末改革开放、常家塜胡氏亦开启了全国到海外的工作择业和定居生活。
本支胡姓出自舜帝(虞朝帝王姚重华、字都君;约前2257~前2208年)后裔陈胡公,《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后来舜帝部分子孙继承妫姓,为虞舜之后裔。舜以上远古祖先世系,据《史记、三代世表第一》记载,依次是: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从黄帝到舜已传九世。舜是三皇五帝中的一帝,也是胡姓公认的祖先。舜母曰握登氏。舜德行醇正,尧帝(唐尧、陶唐氏、约前2357-~前2258年)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为妻。娥皇无子,女英生子曰商均。之后舜的一家住在妫水旁〔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一带〕子孙遂以地名为姓,称为妫氏。舜继承尧位,治理天下,在他统治期间,天下大治,人民康乐,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辉煌时期,舜由此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世代敬仰的明君贤主式的“东方圣人”。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大禹。大禹即位后,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城〔河南虞城县西南〕而后子孙皆宗妫姓。到周朝初年,长期留居虞城的商均五世孙妫虞思,传28 世, 至妫阏父、阏父公生妫满。
妫满公(前1067年-前986年〔商纣王7年-周成王29年〕为舜帝33代嫡孙、黄帝42代嫡孙、系正统炎黄子孙、出生于妫汭之滨〔山西永济南〕胡姓得姓始祖)即为仪陇县檬垭乡常家塜胡氏一世始祖,周初时妫满之父妫阏父,官居“陶正”主管制作陶器,在制陶业较有建树,得周武王赏识、前1043年、灭纣兴周,天下大定,武王为稳定和巩固周王朝的天下、始分封列国,封了齐、鲁、晋,宋、燕、陈等71个诸候国,加后来历次所封,号称“八百诸候”武王将其亲属和功臣分别派往各地为诸候,借此屏护拱卫王室,武王对妫满器重,将长女太姬嫁与上古圣君虞舜后裔妫满、成为武王东床快婿,并赐封为陈侯,封之于胡(今河南柘城胡襄镇)筑胡襄城,奉守虞舜的宗祀,后又封于株野〔河南柘城〕建立陈国,以备三恪,侯爵成为陈国第一代国君,又迁都陈之宛丘〔河南淮阳〕妫满因此又称胡公满、陈胡公。妫满正直有气节,在位15年活72岁,前1033年(周成王32年、妫满逝后3年)其次子皋羊在位、周成王(武王之子)将妫满追谥为“胡公”。皋羊将父亲灵牌“妫满”改为“胡满” 胡满共六子、犀侯、皋羊、季夷、丹、舟、懿子。犀侯和皋羊为正妃太姬所生,因此袭承王位、其他为次妃所生、未得嗣位,故不以“公”称。
妫满长子妫犀侯(陈申公、前985年—前961年在位)之后,其子孙以国为氏、世姓陈。惟陈敬仲,避御寇之祸,而奔齐国。至五世孙陈恒,遂改姓为“田”后,田午之子,封于储亭,子孙又以“储”为氏。田艾之子,封于艾邑,子孙又以“艾”为氏。及田齐失国,移居元城,子孙又有易“田”姓,而为“王”姓者。惟敬仲之支‘子昭’,不肯忘祖,遂以祖谥为氏,而姓“敬”。因此、凡陈、田、储、艾、王、敬六姓,皆申公犀之后。其间王公卿相,名臣达士,不能悉数,故不详载。
妫满次子妫皋羊(陈相公、前960年—前939年在位),曾继犀为陈公。后犀之子奕嗣立,位不及皋子孙。虽盛不传,六世至陈庄伯辕,有孙涛涂公,因世袭不及,避居商邑,以祖字为氏,改姓“辕”。后世去车为“袁”姓。及田和篡齐,大封同姓。访皋之后,得庄伯辕二十一世孙袁款(前失考),封于母仰。以绍胡公之祀,赐姓胡母氏。其后子孙,分为三姓。一胡母,二母仰,三母氏。凡辕、袁、胡母、母仰、母氏五姓,皆相公皋之后。其间,亦各有伟人,名垂史册,兹不深叙。
独三子季夷(前1045-前978、居河南陈州〔淮阳县〕)不宗于陈,以胡公满之谥为姓,曰胡,季夷为灵妃所生、亦为檬垭常家塜二世始祖、季夷子孙后来先后迁山东枥城〔济南〕、春秋时期迁江西江州〔九江〕、西汉迁安定郡泾州〔甘肃镇原县〕、临州〔成都邛崃〕白鹤山在此居住的先祖西汉时期胡安、前177-前166年、系司马相如的老师)新朝王莽时期迁江西豫章〔南昌〕、东汉时期迁南郡华容(湖北荆州)、东汉末三国时期迁凤阳寿州〔安徽寿县〕、三国末迁湖北夏口〔武汉汉口〕、东晋时迁朔州善阳〔山西朔州朔城区〕、唐代胡登云(86世882-975)迁湖北麻城县马铃道居住三代、五代十国时期胡云程(字贇89世945-1032)迁金陵〔江苏南京〕再迁长沙、为避马殷之乱由长沙避地徙于庐陵吉州、北宋时期胡霸(90世990-1062)迁吉州值夏〔江西吉安青原区值夏镇〕为江西值夏胡(庐陵堂)始祖、南宋时胡家兴(99世1195-1272)迁陕西南郑、洵阳、后元代时胡兴义(102世1263-1331)又迁回祖籍地江西吉安水大洲〔泰和县庆公里牛头坝〕在此居住九代人达300年之久、之后经历了“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两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明朝洪武年间胡公继善(111世1514-1597)在江西填湖广运动中率族人迁湖广永州府〔湖南永州〕零陵县丰乐乡谭塘里、明末胡世福(期114世1572-1652)从永州迁衡州府〔湖南衡阳〕衡阳县北门外永福十五都咱江夏公湾、其子胡国柳(1543-不详)迁金兰十一都募化里劳桥丁观石凹牛屎塘、国柳公之子胡兴鸣(116世1657 -1728)在湖广填四川运动中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迁往顺郡广安州〔四川南充广安〕郑家沟,后来继迁顺庆府仪陇县常家塜〔檬垭乡月星村〕
至秦二世胡亥摄位时,因禁人书“胡”字,故33世祖胡文钦(前314-前206年、居仁怀)改以祖字满为氏,及秦氏灭,刘汉建业。文钦之子,满公强卫。强卫公之子,满公喜。见楚大夫王孙满之后,有姓满者,乃易满姓为胡姓,其后子孙皆宗之。36世祖胡德臣(前248-前190年、居江西江州石鼓寺、〔九江〕)易满姓为胡姓,一十六传,传至63世祖胡志远(361-428年、自夏口迁江州岳山)时,值晋乱。东晋皇帝晋太宗司马昱(320~372年、司马睿幼子、东晋第八帝)梦有五人,各书古月二字于显德殿,复摧折殿柱五株,挟之而去。在庭之臣,有议将来,必有姓胡者,五人为患。于是,隐诛胡氏七十六家。其余各易他氏。胡公志远从母尉迟德英,避江州猎户尉迟豹家,遂宗尉迟氏。五世至尉迟恭(70世祖、字敬德、585-658年、居山西朔州善阳),有功于唐,太宗欲赐姓李,敬德公因泣,祈复赐姓胡。唐太宗许之,故卒赠谥胡公恢复胡姓。凡唐宋元明历世七十余传,皆宗胡氏,而未尝有所易焉。胡氏之源,有据者如此。
2、本支名人:
胡公满(1世前1067 -前986年、商纣王七年-周成王二九年)河南陈州〔淮阳〕人、妫满为舜帝33代嫡孙、黄帝42代嫡孙、得姓后一世祖、遏父之子、虞阏父之子妫满(其妻是周武王的长女大姬),是陈国首任国君,史称“陈胡公”
胡安(39世前177-前106年、汉文帝三年-汉武帝元封五年)秦汉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经,居临州白鹤山〔邛崃临邛镇〕西汉、讲学白鹤山下,司马相如曾从学授经,知名当世,人称为鹤山先生,又名胡友,字仁覆、号永宁,西汉初著名的布衣、教育家、著名儒学家。自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迁居于临邛,聚徒授经于白鹤山,号称“天下第一文才”的司马相如便是其得意门生之一。胡安精研古代哲学,通晓阴阳历算,是巴蜀第一位《易》师
胡广(53世105-182年、汉和帝元兴元年-汉灵帝光和5年)东汉时古华容(今湖北监利)德高望重的学者。胡广历事东汉的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为官三十多年,可谓六朝元老。他清廉正直,明辨是非,不畏权势,一心匡扶东汉的时局,主张“选举人才,无拘定制。”在大阴谋家外戚梁冀专权时,他与李固、杜乔一起反对梁冀专权乱纲的伎俩,提出了“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斩著名论断。后来梁冀将李固、杜乔杀害,逼胡广担任太尉,胡广忍辱负重,秉公仗义,不为虎作伥,因此不为梁冀所容,曾被三次罢官。直到梁冀被群臣诛杀,胡广才官复原职。胡广博学多闻,“学究五经。古今术艺毕览之。”他在前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作《百官箴》四十八篇,被人们赞誉为 “文典甚美”还作诗、赋、铭等22篇,为后人研究汉朝官吏制度留下了宝贵资料。胡广在东汉政权充由外戚和宦官把持的时期,在黑暗腐朽的势力之间游离,能屈能伸,左右逢源,任职多年,而且有所建树,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当他以八十二岁高龄仙逝之际,灵帝亲自为他安排丧事,赐葬原陵。谥封为文恭候。满朝的文武官员都参加他的丧礼。后来,灵旁还将胡广的画像,悬挂于内阁,以表彰这位元老重臣的功绩。在东汉只有极少数的名臣才能享此殊荣。《后汉书》评论胡广时说他“汉兴以来,人臣之盛,未尝有也。”!
胡质(57世199-248年、汉献帝建安4年-汉后主延熙11年曹魏嘉平二年)淮南寿春〔安徽寿县〕人、曹魏三国时期、寿州迁寿春坞乐、字文德,少与蒋济、朱绩知名江淮间。蒋济为别驾时将胡质推荐与曹操,召为顿丘令。胡质在曹操当政时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吏,但依靠自己的清正廉洁和勤勉政绩。魏文帝曹丕在位时,胡质任东莞太守,“在郡九年,吏民皆安”。到荆州任刺史后,他的政绩依然卓著。他任职之处,形成了“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的富庶局面。嘉平二年(250年),胡质病逝,“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四年后,朝廷追思清节之士,考虑到胡质一生为官清廉,体恤民情,特下诏褒奖其清廉品德,并“赐其家钱谷”。追封阳陵亭侯,邑百户,谥贞候。
尉迟敬德/胡恭(70世585-658年、陈后主至德3年-唐高宗显庆3年)隋末唐初名将、朔州善阳人、隋末唐初名将、鄂国忠武公尉迟恭、字敬德,胡恭,朔州平鲁下木角人。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胡霸(90世990-1062年、南唐要煜开宝3年-宋仁宗宗嘉佑7年)金陵人、迁江西庐陵吉州芗城名元武(又名炳),字公霸(又字长善),讳杲,自幼好学熟读经史,诸子百家无不精通,少时受越王之命出使南唐,南唐主李煜爱其姿才,封吉州刺史,南唐归宋后,封赠庐陵郡开国侯,擢升通奉大夫,赠江西行省参政。王考其多年为官,清白之节堪嘉,转升大理事评事,客居金陵。在任吉州刺史时,其弟贞与阳随任所客居,后徙泰和南城与禾溪定居。配郝氏,郡封夫人,生三子。霸公致仕后从金陵回归胡卜故里,与长子、次子经营农桑,耕读自乐,命三子赴庐陵封地芗城〔值夏镇〕定居,为江西值夏始祖。
胡铨(95世1120-1180年、宋徽宗崇宁元年-宋宁宗嘉泰2年)迁吉安芙蓉山、兵部侍郎,字邦卫、号澹庵老人、谥忠简。南宋吉州庐陵芗城〔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道院〕人。南宋爱国名臣、文学家、政治家、爱国词人,庐陵“五忠一节”之一,以刚直忠义名昭史册。
3、字派和迁徙入川史
南宋江西:胡公正已于江西衍派二十字:家政永映兴,孝友重朝庭,成平能继述,世代庆吉清。
明代永州:尚有“世代庆吉清”五字未终,胡述德重派二十字:应世国太顺、忠良廷启明、承恩希道义、福寿永崇新。
满清衡州:谱牒遗失、胡国柳重派“应世国兴宗、祖朝廷永吉”
满清仪陇:胡朝滨又增“文光登启胜、金玉万代荣”十字于吉后。
满清同治九年(1703年)虎跳山:胡启超(号海峰、常家塜永字辈)重修家谱时将旧谱后十字“承恩希道义、福寿永崇新”改为“承先昭盛德、正一自崇登”
满清同治庚午年(1703年)常家塜:同年胡公永和等在常家塜重修家谱时发现常家塜和虎跳山同为永州胡公应奎之后本为一脉便弃滨公所增(仅用滨公“文”字)、将其合谱从启超公所增改,从“先”字始,为“应世国兴宗、祖朝廷永吉、文先昭盛德、正一自崇登” 此后无衡永之别。
而后启超公又增订了六十个字辈,即海峰增订六十字:“安邦克建定、光华绍天心、宏开文昌基、必有吉祥祯、理学树维本、道义立大经、志尚希贤远、怀全君子慎、高超秉俊秀、三元长发荣、守其思善传、芳兆万载亨”。不过现在从德字辈后,几乎未按照字辈取名!
我檬垭胡氏祖籍系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庆公里牛头坝,时胡正已(南宋1175-1253)于江西吉安衍派二十字:家政永映兴,孝友重朝庭,成平能继述,世代庆吉清。后胡继善(明代1514-1597)率族人从江西泰和县迁湖广永州府零陵县丰乐乡谭塘里,地名流塘,小地名岭头,尚有“世代庆吉清”五字未终,其子胡述德(1538-1601)重派二十字:应世国太顺、忠良廷启明、承恩希道义、福寿永崇新。方二世孙子胡世福遭逢不偶,从永州迁衡州府衡阳县之北门外永福十五都咱江夏公塆置业居住,其子胡国柳(1543-不详)因先父迁移年少,谱牒未携,字派已忘。恐从后无稽,便派“应世国兴宗、祖朝廷永吉”此后国柳公又迁金兰十一都募化里劳桥丁观,土地大王祠下,地名石凹牛屎塘而家居之。传至国柳之子胡兴鸣(1657 -1728)时,听闻四川停止战乱,弟兄商议后便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迁往四川顺郡广安州之姚坪里郑家沟、佃耕数载后又听闻本郡之仪邑〔仪陇县〕俗美风清,而又置业于常家堟〔檬垭乡〕。后战乱又起旧谱复失,战乱结束后胡朝滨,又增“文光登启胜、金玉万代荣”十字于后。清代同治庚午年(1870年),胡永和(1817-不详)、胡永斗、胡永沛、胡永政等,值虎跳山〔檬垭乡建新村猫儿山〕胡世俸(胡世福兄)子孙胡启超重修谱牒(应世国太顺、忠良廷启明、承恩希道义、福寿永崇新。胡启超(号海峰)于清同治九年在仪陇虎跳山重修家谱时议将旧谱后十字“承恩希道义、福寿永崇新”改为“承先昭盛德、正一自崇登”,由此形成启超氏序:应世国太顺,忠良廷启明,承先昭盛德,正一自崇登。并且为了后面的字派统一有序,启超公又增订了六十个字辈,即海峰增订六十字:安邦克建定、光华绍天心、宏开文昌基、必有吉祥祯、理学树维本、道义立大经、志尚希贤远、怀全君子慎、高超秉俊秀、三元长发荣、守其思善传、芳兆万载亨。)同年、常家塜派寻找本源,发现和虎跳山胡氏虽有永州、衡州之别,然都为永州胡公应奎后代。常家塜便废弃滨公所增,将其合谱、从启超君所衍之派,因常家塜已至先字,余后代便从启超所增。商议从“先”字派合之,此后不可有永州和衡州之分别。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石场乡下辖村委会包括石场村村民委员会、李旺疃村村民委员会、旺岭村村民委员会、黄山口村村民委员会、复兴村村民委员会、上万家沟村村民委员会、中万家沟村村民委员会、下万家沟村村民委员会、岳疃村村民委员会、古山村村民委员会、上邸家沟村村民委员会、下邸家沟村村民委员会、林家沟村村民委员会、大王庄村村民委员会、梁家庄村村民委员会、前坪头村村民委员会、后坪头村村民委员会、徐家山庄村民委员会、李家山庄村村民委员会、马家山庄村村民委员会、霞克院村村民委员会、黄桐村村民委员会、东邵宅村村民委员会、西邵宅村村民委员会、岔家沟村村民委员会、单家村村民委员会、上石屋村村民委员会、下石屋村村民委员会、官山沟村村民委员会、东候家沟村村民委员会、崖前社区村民委员会。
·中国家谱发布与检索中心·让你找到亲人或家谱或诸多未知内容国际搜索 查正文 查标题
·首页>>家谱总目>>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 >>〔续发此主题文献〕 〔发布属于本分类新文献〕[返回栏目] 〔精华贴列表〕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
第1篇/章/节/段·发布人: 游客 发布时间:2005-12-10 3:53:19 相关文献再查询〕〔[登陆][注册][返回栏目]
--------------------------------------------------------------------------------
欢迎来自:61152161153的访问者[代理IP后台自动抓取真实IP]
--------------------------------------------------------------------------------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使用说明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共收录家谱目录543条,由三部分组成:
1 《全国家谱总目》中收录的家谱目录400条。收藏者项标为“收藏地区+序号”。
2 陕西各地区县志中记录的家谱信息109条。收藏者项标为“线索+序号”。
3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及《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收录的陕西地区家谱34条。收藏者项分别标为“综合、上海+序号”。
读者可利用电子表格的排序功能和查找功能,从谱籍、姓氏、谱名、出版年、收藏者等检索途径进行检索。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种方法:利用电子表格的排序功能。选中全表,单击数据→排序,此时可用浏览方式检索。如将姓氏、谱籍1、谱籍2分别设为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第三关键字,这时同一姓氏的家谱将排列在一起,并按地区集中。著录表项(即最末一项)为家谱著录表等相关详细资料,光标指向该列图标,指针变为十字箭头时双击,可查看有关该家谱责任者、版本、始祖、收藏者等内容。
第二种方法:单击编辑→查找→输入查找内容 →搜索方式选“按列”,单击“查找下一个”,这时将选中相关单元格,不断单击“查找下一个”,找到所需条目后,双击该条目著录表项图标,即完成一项检索。
谱籍1 谱籍2 姓氏 谱名 出版年 收藏者 著录表
陕西 米脂 常氏 [陕西米脂]米脂常氏家志四卷 1998 陕图1
陕西 横山 冯氏 [陕西横山][陕西子洲]冯家寨则•冯家渠•冯家老庄冯氏族谱(续修本) 1999 陕图2
河南 淅川 杨氏 [河南淅川]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1872 陕图3
河南 邓州 唐氏 [河南邓州]春风唐氏家谱一卷 1882 陕图4
四川 射洪 杨氏 [四川射洪]射洪古绳乡杨氏族谱 1901 陕图5
陕西 朝邑 杨氏 [陕西朝邑]西野杨氏壬申谱附续一卷 1891 陕图6
陕西 蒲城 李氏 [陕西蒲城]蒲城李氏先德志传彚编一卷 1932 陕图7
朱氏 [ ]四明朱氏支谱内外编二十六卷 1936 陕图8
湖南 平江 陈氏 [湖南平江]平江义门陈氏新符公家乘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1938 陕图9
云南 腾冲 李氏 [云南滕冲]滕冲叠水河李氏家谱不分卷 1928 陕图10
云南 腾冲 李氏 [云南滕冲]滕冲青斋李氏宗谱五卷增编一卷 1931 陕图11
云南 腾冲 李氏 [云南腾冲]腾冲叠水河李氏家谱不分卷 1913 陕图12
广东 南海 朱氏 [广东南海]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 1869 陕图13
江苏 常熟 邹氏 [江苏常熟]常熟小山邹氏支谱一卷 1908 陕图14
山东 济宁 公冶 [山东济宁]戊辰续修公冶族谱五卷 1932 陕图15
广东 南海 黄氏 [广东南海]南海学正黄氏家谱节本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1 陕图16
江苏 苏州 滕氏 [江苏苏州]吴门滕氏世略抄 1935 陕图17
浙江 奉化 蒋氏 [浙江奉化]武岭蒋氏宗谱三十二卷 1948 陕图18
湖南 湘潭 王氏 [湖南湘潭]湘潭泉冲王氏五修族谱本原志一卷 民国间 陕图19
陕西 潼关 张氏 [陕西潼关]张氏著存堂族谱 八卷 1908 陕图20
广西 武缘 黄氏 [广西武缘]粤西武缘起凤黄氏家乘不分卷 1934 陕图21
浙江 杭州 钱氏 [浙江杭州]钱氏家乘图像考赞不分卷 1924 陕图22
福建 福州 王氏 [福建福州]西清王氏族谱不分卷 1934 陕图23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陕图24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韩城解家村解氏家谱图 2000 私藏1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解氏家谱图不分卷 1750 私藏2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解氏家谱图不分卷 1838 私藏3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解氏家谱图不分卷 1920 私藏4
山西 稷山 解氏 〔山西稷山〕解氏家谱不分卷 1980 私藏5
江苏 吴县 吴氏 〔江苏吴县〕吴氏宗谱不分卷 1871 私藏6
陕西 汉阴 张氏 〔陕西汉阴〕清河堂沙坝张氏族谱不分卷 1997 私藏7
陕西 汉阴 张氏 〔陕西汉阴〕张氏宗谱不分卷 1998 私藏8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698 私藏9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812 私藏10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822 私藏11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943 私藏12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族谱一卷 1895 私藏13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族谱 1997 私藏14
陕西 华县 刘氏 〔陕西华县〕新辑大涨刘氏族谱十卷 民国间 西大1
陕西 汉中 李氏 〔陕西汉中〕西乡李氏家谱三卷 1889 西大2
福建 泉州 庄氏 〔福建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西大3
辽宁 沈阳 曹氏 〔辽宁沈阳〕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不分卷 1990 西大4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 1999 西大5
河南 许昌 黄氏 [河南许昌]大元后裔黄氏家谱一卷 2001 铜川1
陕西 米脂 李氏 [陕西米脂]米脂太安二甲李氏宗谱一卷 1992 铜川2
河南 郾师 田氏 [河南郾师]杜篓田氏家谱不分卷 1998 铜川3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铜川4
陕西 歧山 宋氏 [ 陕西岐山]岐山宋氏族谱续稿不分卷 清末民初 宝鸡1
陕西 歧山 崔氏 〔 陕西岐山〕北庄崔氏家谱不分卷 宝鸡2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岐山郭氏族谱不分卷 1883 宝鸡3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续增郭氏族谱不分卷 1914 宝鸡4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岐山郭氏族谱不分卷 1914 宝鸡5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岐山郭氏族谱四卷 2000 宝鸡6
陕西 扶风 王氏 〔 陕西扶风〕扶风王氏族谱不分卷 1990 宝鸡7
陕西 扶风 李氏 〔陕西扶风〕李国玉家谱不分卷 2000 宝鸡8
陕西 扶风 李氏 〔陕西扶风〕李国玉家谱存稿 2000 宝鸡9
陕西 扶风 赵氏 〔陕西扶风〕小留村赵氏家族史略不分卷 1995 宝鸡10
陕西 关中 温氏 〔 陕西〕关中温氏丛书族谱不分卷 2001 宝鸡11
陕西 千阳 罗氏 〔 陕西千阳〕罗氏家谱不分卷 1990 宝鸡12
陕西 榆林 张氏 [陕西榆林]张氏家谱 1994 榆林1
陕西 榆林 李氏 [陕西榆林]陕西省榆林城内李氏(贵庭)家谱 1998 榆林2
陕西 榆林 谢氏 [陕西榆林]谢氏家谱 1997 榆林3
陕西 榆林 叶氏 [陕西榆林]叶氏家谱不分卷 1982 榆林4
陕西 榆林 叶氏 [陕西榆林]叶氏族谱续编 1996 榆林5
福建 莆田 关氏 [福建蒲田]蒲坂关氏族谱 1998 榆林6
陕西 米脂 张氏 〔陕西米脂〕米脂开平里三甲张氏家谱 1996 榆林7
陕西 石泉 李氏 [陕西石泉]李氏家谱简续 2000 安康1
陕西 石泉 王氏 〔陕西石泉〕王氏仁顺宗谱 1998 安康2
陕西 石泉 陈氏 〔陕西石泉〕陈氏蛟龙家谱不分卷 1992 安康3
陕西 汉阴 张氏 〔 陕西汉阴〕清河堂沙坝张氏族谱 1997 安康4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鄠县]王氏族谱四卷,首一卷 1841 安康5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安康6
福建 莆田 关氏 [福建莆田]莆坂关氏族谱 1998 安康7
陕西 商南 刘氏 〔陕西商南〕刘氏宗谱三卷 1992 商洛1
陕西 商南 张氏 〔陕西商南〕全城章氏谱不分卷 1997 商洛2
陕西 商南 蒋氏 〔陕西商南〕蒋氏宗谱•陕西省商南县红庙分支(九修)二卷 1999 商洛3
陕西 商南 冀氏 〔陕西商南〕冀氏宗谱不分卷 2000 商洛4
安徽 潜山 蒋氏 [安徽濳山]濳山县蒋氏八修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1904 商洛5
陕西 洛南 童氏 [陕西雒南]雁门郡童氏宗谱三卷 1964 商洛6
陕西 洛南 李氏 [陕西雒南]陇西郡李氏宗谱二卷 1963 商洛7
陕西 洛南 杨氏 [陕西雒南]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1963 商洛8
陕西 洛南 刘氏 [陕西雒南]刘氏宗谱不分卷 1963 商洛9
陕西 洛南 罗氏 [陕西雒南]罗氏宗谱一卷 1963 商洛10
湖北 黄冈 陈氏 [湖北黄冈]陈氏续修合谱八卷,首三卷 1901 商洛11
陕西 商南 罗氏 [陕西商南]罗氏宗谱 一卷 1954 商洛12
陕西 商南 李氏 〔陕西商南〕商邑李氏家谱 二卷 1999 商洛13
陕西 商洛 [陕西商洛][ 氏四修家谱 ]不分卷 1987 商洛14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商洛15
陕西 洛南 汪氏 〔陕西雒南〕舒邑晓天汪氏宗谱 六卷 1991 商洛16
什木罕 [ ]什木罕家谱一卷 清末 市档案1
陕西 洵阳 〔陕西洵阳〕〔?氏〕廷辉公续修支派一卷 1911 市档案2
日本 奈良 原田 〔日本奈良〕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不分卷 1939 市档案3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第十二修王氏族谱三卷,首一卷 1996 市档案4
陕西 户县 仝氏 [陕西户县]仝氏族谱第三谱不分卷 1999 市档案5
陕西 户县 杨氏 [陕西户县]户县庞光镇炉丹村西堡杨氏族谱一卷 2001 市档案6
陕西 户县 贾氏 [陕西户县]牛东贾氏宗谱(车门支系)一卷 1993 市档案7
江西 弋阳 刘氏 [江西弋阳]彭城刘氏福四公裔重修族谱三卷 1826 市档案8
陕西 户县 姬氏 [陕西户县]姬宗世谱录不分卷 市档案9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王氏族谱四卷 清 市档案10
刘氏 [ ]刘氏宗谱一卷 1889 省档案1
江苏 盐城 陆氏 [江苏盐城]盐城陆氏宗谱八卷 1989 省档案2
江苏 盐城 陆氏 [江苏盐城] 盐渎堂陆氏宗谱一卷 1989 省档案3
王氏 [ ]王氏宗谱十八卷 1859 省档案4
陕西 榆林 叶氏 [陕西榆林]叶氏族谱一卷 1982 省档案5
刘氏 [ ]刘氏世系图一卷 1957 省档案6
湖北 黄冈 方氏 [湖北黄冈]方氏宗谱十二卷,首四卷 1901 省档案7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省档案8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白河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9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双溪常系谱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10
湖北 蕲春 程氏 [湖北蕲春 ] 蕲阳程氏宗谱六卷 1823 省档案11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2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3
江西 庐陵 周氏 [江西卢陵]新修周氏族谱四卷 1940 省档案14
福建 厦门 庄氏 [厦门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省档案15
陕西 紫阳 伍氏 [陕西紫阳]伍氏宗谱 1934 省档案16
山东 黄县 丁氏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1909 陕师大1
江苏 苏州 文氏 [江苏苏州]文氏族谱续集不分卷 1929 陕师大2
江苏 吴县 王氏 [江苏吴县]洞庭王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1 陕师大3
福建 闽县 王氏 [福建闽县]西清王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4
山东 滕县 生氏 [山东滕县]滕县生氏族谱四卷,卷首一卷 1936 陕师大5
江西 婺源 朱氏 [江西婺源]紫阳朱氏宗谱二十五卷,卷首一卷 1925 陕师大6
河南 安阳 朱氏 [河南安阳]朱氏家谱不分卷 1906 陕师大7
河北 交河 李氏 [河北交河]李氏族谱不分卷 1937 陕师大8
湖南 汝城 朱氏 [湖南汝城]大村朱氏族谱四卷 1931 陕师大9
山东 乐陵 宋氏 [山东乐陵]乐陵宋氏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10
辽宁 海城 李氏 [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一卷 1901 陕师大11
浙江 绍兴 杜氏 [浙江绍兴]会稽杜氏家谱十二卷,卷首一卷 1899 陕师大12
浙江 绍兴 阮氏 [浙江绍兴]越州阮氏宗谱二十二卷,卷首一卷 1928 陕师大13
陕西 蒲城 屈氏 [陕西蒲城]屈氏族谱不分卷 1984 陕师大14
河北 营城 邵氏 [河北营城]邵氏宗谱不分卷 1939 陕师大15
江苏 吴县 周氏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周氏支谱不分卷 1916 陕师大16
多罗钟端 宣宗成皇帝位下多罗钟端郡王家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17
四川 井研 胡氏 [四川井研]井研胡氏族谱不分卷 1936 陕师大18
江苏 镇江 唐氏 [江苏镇江]京口唐氏重修族谱二卷 民国 陕师大19
江苏 吴县 秦氏 [江苏吴县]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四卷,末一卷 1873 陕师大20
河北 沧州 孙氏 [河北沧州]渤海孙氏家谱不分卷 1921 陕师大21
章氏 章氏会谱德庆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六卷,四编十卷 1919 陕师大22
浙江 杭州 许氏 [浙江杭州]高阳许氏家谱二卷 1849 陕师大23
天津 静海 马氏 [天津静海]马氏族谱一卷,世系表一卷 民国 陕师大24
江苏 常州 张氏 [江苏常州]毘陵张氏宗谱十二卷 1929 陕师大25
河南 项城 张氏 [河南项城]项城张氏族谱十二卷 1936 陕师大26
满洲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 1735 陕师大27
四川 云阳 程氏 [四川云阳]云阳程氏家乘四卷 1919 陕师大28
河北 南皮 杨氏 [河北南皮]杨氏族谱不分卷 1933 陕师大29
平江 叶氏 平江叶氏族谱十二卷,卷首一卷,末一卷 1935 陕师大30
江苏 吴县 叶氏 [江苏吴县]叶氏祖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31
江苏 常州 卞氏 [江苏常州]胜西卞氏族谱十六卷 1940 陕师大32
江苏 常熟 归氏 [江苏常熟]京兆归氏世谱十二卷 1913 陕师大33
江苏 无锡 荣氏 [江苏无锡]荣氏宗谱三十卷 1935 陕师大34
河北 丰润 赵氏 [河北丰润]浭阳赵氏西门统谱七卷 1932 陕师大35
辽宁 开原 颜氏 [辽宁开原]颜氏支谱一卷,附优复恩例一卷 1935 陕师大36
上海 潘氏 [上海]上海潘氏家谱六卷 1935 陕师大37
山西 汾阳 韩氏 [山西汾阳]汾阳韩氏支谱四卷 1884 陕师大38
河南 荣阳 郑氏 [河南荣阳]郑氏族谱二十卷,卷末一卷 1932 陕师大39
浙江 临安 钱氏 [浙江临安]钱氏家乘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0
浙江 武进 钱氏 [浙江武进]钱氏宗谱十六卷 1878 陕师大41
江西 婺源 吴氏 [江西婺源]环溪吴氏家谱四卷 1904 陕师大42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世谱稿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3
河北 满城 宋氏 [河北满城]清苑宋氏宗谱四卷,卷首一卷 1923 陕师大44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壬午年谱不分卷 1932 陕师大45
陕西 长安 罗氏 [陕西长安]罗氏族谱二卷 1938 陕师大46
陕西 泾阳 王氏 [陕西泾阳]宝田堂王氏家乘八卷附特命录一卷 清 陕师大47
蒙古 蒙古世系 1979 陕师大48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陕师大49
广西 田阳、忻城 岑氏 [广西田阳][广西忻城]广西土官岑氏莫氏族谱 1965 陕师大50
广东 花县 洪氏 [广东花县]洪氏宗谱 1982 陕师大51
云南 晋宁 郑氏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 1937 陕师大52
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宗谱 1938 陕师大53
吉林 他塔拉氏 [吉林]吉林他塔拉氏家谱九篇 1989 陕师大54
孔氏 孔子世家谱卷首,初集六十二卷,二集34卷,三集10卷,四集12卷 1990 陕师大55
广东 台山 赵氏 [广东台山]浮石赵氏族谱(增订初编 续编 补遗 附录)二十四卷,卷首一卷 1966 陕师大56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 1999 陕师大57
上海 嘉定 周氏 [上海嘉定]嘉定周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8
浙江 杭州 陈氏 [浙江杭州]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9
古氏 新编古氏宗谱 1994 陕师大60
福建 泉州 庄氏 [福建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陕师大61
苏氏 新编苏氏大族谱 1994 陕师大62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1 咸阳1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3 咸阳2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张氏家世一卷 1981 咸阳3
陕西 礼泉 张氏 [陕西礼泉]张氏家谱四卷 1809 咸阳4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旬邑族谱一卷 1963 咸阳5
陕西 旬邑 马氏 [陕西旬邑]马氏世系考一卷 1920 咸阳6
陕西 旬邑 蒙氏 [陕西旬邑]蒙氏家谱底稿一卷 1973 咸阳7
陕西 长武 马氏 〔陕西长武〕马氏家谱三卷,末一卷 1990 咸阳8
陕西 长武 鱼氏 〔陕西长武〕鱼氏宗谱二卷 1996 咸阳9
陕西 永寿 张氏 〔陕西永寿〕张氏宗谱稿三卷 1984 咸阳10
陕西 永寿 任氏 [陕西永寿][任氏影]一幅 咸阳11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影]一幅 咸阳12
陕西 永寿 王氏 [陕西永寿][王氏影]一幅 咸阳13
陕西 旬邑 吴氏 [陕西旬邑]吴氏族谱一卷 1995 咸阳14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一卷 1869 咸阳15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五卷 1997 咸阳16
陕西 长武 魏氏 〔陕西长武〕魏氏族谱一卷 1987 咸阳17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家谱〕一卷 2000 咸阳18
山东 郓城 张氏 〔山东郓城〕张氏族谱一卷 1997 咸阳19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北岳王庄王氏宗谱一卷 1987 咸阳20
陕西 旬邑 李氏 〔陕西旬邑〕〔李氏影〕一幅 1996 咸阳21
陕西 旬邑 第五氏 〔陕西旬邑〕〔第五氏影〕一幅 咸阳22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影〕一幅 咸阳23
陕西 长武 张氏 [陕西长武]张宅家谱一卷 1825 咸阳24
陕西 长武 刘氏 [陕西长武]刘氏族谱一卷 1957 咸阳25
陕西 三原 毛氏 [陕西三原][毛氏影]一幅 咸阳26
陕西 旬邑 何氏 [陕西旬邑][何氏影]一幅 咸阳27
陕西 旬邑 申氏 [陕西旬邑][申氏影]一幅 咸阳28
陕西 旬邑 王氏 [陕西旬邑][王氏影]一幅 咸阳29
陕西 旬邑 李氏 [陕西旬邑][李氏影]一幅 咸阳30
湖南 衡阳 武氏 [湖南衡阳]武氏七修族谱二十卷 1942 咸阳31
湖南 衡阳 武氏 [湖南衡阳]武氏六修族谱十五卷 1914 咸阳32
湖南 昭阳 陈氏 [湖南昭阳]宝庆墨溪陈氏五修族谱三卷 1993 咸阳33
河南 孟津 郑氏 [河南孟津]郑氏家谱一卷 1996 咸阳34
陕西 富平 董氏 [陕西富平]董氏族谱一卷 2000 咸阳35
陕西 永寿 尚氏 [陕西永寿]尚氏宗嗣环形世系一览图一幅 2000 咸阳36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朱家寨张文奎家族家谱一卷 2000 咸阳37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庞东村张氏族谱一卷 1999 咸阳38
陕西 乾县 黄氏 [陕西乾县]乾县城关黄氏宗谱一卷 1997 咸阳39
陕西 乾县 郑氏 [陕西乾县]郑氏家族简谱一卷 1998 咸阳40
陕西 乾县 董氏 [陕西乾县]陕西省乾县阳峪镇冯市村东窑董氏家族家谱一卷 1999 咸阳41
陕西 咸阳 刘氏 [陕西咸阳]刘古愚家谱一卷 1990 咸阳42
陕西 咸阳 任氏 [陕西咸阳]咸阳市周陵乡豆家村任氏家族家史一卷 1999 咸阳43
河南 邓县 习氏 [河南邓县][陕西三原]习氏宗族家谱一卷 1998 咸阳44
安徽 休宁 汪氏 [安徽休宁][陕西咸阳]汪氏宗谱一卷 2000 咸阳45
湖北 丹江口 孙氏 [湖北丹江口][陕西三原县]湖广省均州石鼓关孙氏家史一卷 1994 咸阳46
陕西 彬县 徐氏 [陕西彬县]徐府家谱初稿一卷 Mar-05 咸阳47
陕西 咸阳 刘氏 [陕西咸阳]玖德堂[刘氏]世谱一卷 1987 咸阳48
陕西 彬县 纪氏 [陕西彬县]纪氏宗谱一卷 1998 咸阳49
陕西 彬县 胡氏 [陕西彬县]胡氏宗祖家谱一卷 1996 咸阳50
陕西 乾县 梁氏 [陕西乾县]梁氏族谱三卷 1995 咸阳51
陕西 彬县 王氏 [陕西彬县]三槐堂王氏家谱一卷 1992 咸阳52
陕西 乾县 宁氏 [陕西乾县]宁氏家谱一卷 1994 咸阳53
河南 洛阳 郭氏 [河南洛阳]郭氏家谱一卷 1998 咸阳54
山东 东明 李氏 [山东东明][山东曹县]李氏族谱一卷 1995 咸阳55
陕西 三原 张氏 [陕西三原]张氏家谱一卷 2002 咸阳56
陕西 三原 张氏 [陕西三原]张世泰堂一卷 1981 咸阳57
浙江 黄岩 王氏 [浙江黄岩]黄岩西桥王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2002 咸阳58
陕西 三原 阮氏 [陕西三原]阮氏宗谱一卷 2000 咸阳59
陕西 旬邑 文氏 [陕西旬邑]西极[文氏]家世一卷 1987 咸阳60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洛阳翟泉王氏家谱一卷 1992 咸阳61
陕西 长武 高氏 [陕西长武]高氏宗谱一卷 1998 咸阳62
陕西 兴平 张氏 [陕西兴平]张氏家谱二卷 1929 咸阳63
陕西 旬邑 马氏 [陕西旬邑]马氏五门家谱一卷 2000 咸阳64
河南 温县 董氏 [河南温县]河南温县杨门董氏族谱次门一卷 1987 咸阳65
陕西 三原 胡氏 [陕西三原]胡氏宗谱一卷 咸阳66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一卷 1999 咸阳67
陕西 咸阳 陈氏 [陕西咸阳]下底王村陈氏谱牒一卷 2000 咸阳68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王氏族谱河洛支脉一卷 2000 咸阳69
河南 温县 苗氏 [河南温县]苗氏家谱温邑三陵村一卷 1991 咸阳70
陕西 咸阳 刘氏 [陕西咸阳]陕西咸阳渭城区北杜乡肖杨村刘姓人家家谱一卷 2000 咸阳71
陕西 旬邑 孟氏 [陕西旬邑]陕西省旬邑县排厦乡榆林村树德堂孟氏家谱一卷 1998 咸阳72
陕西 彬县 杜氏 [陕西彬县][杜氏影]一幅 咸阳73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4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5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6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7
陕西 彬县 孙氏 [陕西彬县][孙氏影]一幅 咸阳78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9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80
陕西 彬县 韩氏 [陕西彬县][韩氏影]一幅 咸阳81
陕西 彬县 曹氏 [陕西彬县][曹氏影]一幅 咸阳82
陕西 彬县 刘氏 [陕西彬县][刘氏影]一幅 咸阳83
陕西 彬县 介氏 [陕西彬县][介氏影]一幅 咸阳84
陕西 彬县 刘氏 [陕西彬县][刘氏影]一幅 咸阳85
陕西 商县 王氏 [陕西商县]王氏家族谱 不分卷 咸阳86
陕西 乾县 胡氏 [陕西乾县]胡氏世系家谱 一卷 2000 咸阳87
陕西 彬县 纪氏 [陕西彬县][纪氏宗谱] 一卷 1945 咸阳88
陕西 彬县 纪氏 [陕西彬县]纪氏宗谱 一卷 1719 咸阳89
浙江 淳安 方氏 [浙江淳安]银峰方氏家谱 一卷 1990 咸阳90
陕西 咸阳 解氏 [陕西咸阳]解氏家谱 一卷 1946 咸阳91
陕西 乾县 宋氏 [陕西乾县]乾县城内柴市巷宋氏家族近代家谱清末—今 不分卷 2000 咸阳92
陕西 泾阳 吕氏 [陕西泾阳]船头村吕氏族谱 六卷,首三卷 1948 咸阳93
陕西 大荔 杨氏 [陕西大荔]西野杨氏壬申谱 一卷 1890 咸阳94
山东 即墨 张氏 [山东即墨]浮山所百户寨张氏族谱 二卷 1908 咸阳95
山东 诸城 公冶 [山东诸城]戊辰续修公冶族谱 五卷 1928 咸阳96
甘肃 天水 张氏 [甘肃天水]秦州西厢里张五甲张氏族谱 三卷,末二卷 1908 咸阳97
湖南 宁乡 黄氏 [湖南宁乡]宁乡黄氏四修族谱 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1889 咸阳98
陕西 武功 田氏 〔陕西武功〕田氏族谱一卷 1928 咸阳99
陕西 礼泉 卢氏 [陕西礼泉]卢氏族谱 七卷 2000 咸阳100
江苏 延陵 吴氏 [江苏延陵]延陵[吴氏]家谱 三卷 1843 咸阳101
陕西 户县 杨氏 [陕西户县]杨氏族谱 一卷 2000 咸阳102
江苏 延陵 吴氏 [江苏延陵][陕西彬县]延陵[吴氏]家谱续集 一卷 2000 咸阳103
山西 垣曲 安氏 [山西垣曲]马村安氏族谱 一卷 1992 咸阳104
山东 章丘 焦氏 [山东章丘]焦氏家谱 一卷 1893 咸阳105
山东 成武 李氏 [山东成武]李氏六修族谱 五卷 2000 咸阳106
河南 孟县 乔氏 [河南孟县]孟县缑村乔氏族谱 二卷 1988 咸阳107
陕西 三原 王氏 [陕西三原]王氏家谱 不分卷 1942 咸阳108
陕西 咸阳 李氏 [陕西咸阳][李氏影]一幅 咸阳109
陕西 咸阳 路氏 [陕西咸阳][路氏影]一幅 咸阳110
陕西 三原 吴氏 [陕西三原][吴氏影]一幅 咸阳111
陕西 兴平 郭氏 [陕西兴平][郭氏影]一幅 咸阳112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张氏影]一幅 咸阳113
陕西 咸阳 魏氏 [陕西咸阳]魏氏族谱一幅 咸阳114
陕西 咸阳 郭氏 [陕西咸阳][郭氏影]一幅 咸阳115
陕西 彬县 石氏 [陕西彬县][石氏影]一幅 咸阳116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族谱一卷 1895 咸阳117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家谱一卷 1892 咸阳118
陕西 泾阳 周氏 [陕西泾阳]银台周氏家乘不分卷 1899 咸阳119
陕西 旬邑 万氏 [陕西旬邑]二门万氏家谱一卷 1794 咸阳120
陕西 旬邑 杜氏 [陕西旬邑]杜氏世系一卷 2002 咸阳121
陕西 彬县 强氏 [陕西彬县]强氏宗族谱一卷 1870 咸阳122
陕西 旬邑 万氏 [陕西旬邑]万氏家谱一卷 清 咸阳123
陕西 旬邑 万氏 [陕西旬邑]陕西省旬邑县西牛家万氏家谱(长门)一卷 清 咸阳124
山西 洪洞 马氏 [山西洪洞]马氏长分族谱一卷 2002 咸阳125
陕西 旬邑 王氏 [陕西旬邑][王氏家谱]一卷 1927 咸阳126
陕西 旬邑 第五氏 [陕西旬邑][第五氏世系]三卷 1949 咸阳127
陕西 三原 马氏 [陕西三原]马士俊族谱二卷 1891 咸阳128
湖北 阳新 袁氏 [湖北阳新]袁氏宗谱 1865 咸阳129
湖北 阳新 袁氏 [湖北阳新]袁氏宗谱 1801 咸阳130
袁氏 袁氏宗谱 1888 咸阳131
袁氏 袁氏宗谱一卷 1996 咸阳132
陕西 三原 扶风 温氏 [陕西三原][陕西扶风]关中温氏族谱一卷 1939 咸阳133
陕西 扶风 温氏 [陕西扶风]再续温氏族谱扶风支谱及附录一卷 1946 咸阳134
山东 桓台 耿氏 [山东桓台]耿氏世谱二十二卷,首四卷,末一卷 1920 咸阳135
陕西 旬邑 申氏 [陕西旬邑]申氏族谱一卷 1942 咸阳136
湖北 旬邑 何氏 [陕西旬邑]何氏世系图二卷 1825 咸阳137
山西 临猗 王氏 [山西临猗]王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6 咸阳138
陕西 旬邑 文氏 [陕西旬邑][文氏]家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安徽绩溪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安徽绩溪胡氏家谱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安徽绩溪尚村古村落如何
有“中国最美梯田”之称的绩溪县梅干岭梯田向上西行约2公里处,有一个老徽州罕见的多姓氏千年古村落。这个叫尚村的古村落古时还有一个非常雅致村名,称为“砚瓦村”。
来尚村,不仅仅只为赏花,犹如来到了画里乡村,这里有层峦叠嶂的山云岭,这里有清澈见底的霞川河,这里有花海梯田、小桥流水,还有古朴的徽州古村落和众多的古建筑、古遗迹。这里“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桃花源”里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尚村地处家朋乡西南隅,距绩溪县城40公里,座落在饭甑尖东边岩脚下,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千年村落,周边森林密布,有五个小山丘相拥围抱,人称“五龙戏珠”。
尚村地势东高西低,东边岩小溪、前三园溪及宅后园溪三股山泉水分流村中,沟圳交织结成发达的明暗相间的水圳网,大多闻水声而不见水。
尚村古村落的形成大致可溯源千年,村内有“十姓九祠”即十个姓氏九座祠堂(许氏、周氏、方氏、高氏、章氏、胡氏、唐氏、张氏等)且保存完好,是皖南罕见的多姓氏千年古村。
尚村之“尚”,乃崇尚文化、教育之意,因士族大户,文脉相承,尚村古名又称“砚瓦村”,即家家有砚瓦,户户有毛笔的意思,可见文风之鼎盛。
尚村村内路巷交错,古民居保存完好,依山势高低错落而筑,以姓聚居为主要特色,村南现存乌石堆佛寺,称“岫云古庵”。
村状呈船形,头尾狭长,中部地势开阔,因东西走向三条水圳长期冲刷,中间洼凹稍低,船头在村水口宅下园的位置,船尾高翘,有水即活,似有扬帆出航之势。水口两山夹峙,围拢闭合紧密。山谷清泉,清爽甘甜,冬暖而夏凉。
旧时,因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山雾轻绕,宛若世外仙境秘地。最引人注目的,是村南乌石堆佛寺,称“岫云古庵”。寺的东南边两山丘围拢夹峙,寺前一叶荷塘藏露树影,背面山溪泉水流淌不息。原寺内有幅抱柱联,准确地概括了寺院的地理气势:“乌石从白云堆起,尖峰似饭甑飞来。”
尚村传统古建筑特点:一是结构格局不大,依势筑屋,差异性较大。二是室内三雕装饰简单,但明清古韵味浓。三是经数代析产继承,大多转为“众家屋”或使用率不高的“闲屋”。
尚村山清水秀,古风习俗淳朴。人们保持了许多原始的自然崇拜和英雄崇拜理念。村中社祠并存,儒道佛合流,大年会等庙会香火不绝。社庙、哪咤庙、汪公庙、太子庙、乌石堆和尚寺等,以位处村边的哪咤庙以“灵验”而香火最旺。
绩溪尚村赏花说说
绩溪县家朋乡尚村130亩葵花相继盛开。
清晨,饭甑尖下,绸缎般的晨雾在尚村的上空徐徐拉开,如美女披纱,如行云流水,如大海波涌。
柔柔的阳光从山云岭的山涧里_散下来,金色的光芒形如一股股暖流流向尚村。
而处于背阴处冷调的雾带则缓缓流向层林,流向尚村,流向阳光处,当冷、暖色在尚村上空交会时,是让人最激动的时候,那是阴阳的交会,是大自然醉美的呈现。
朦胧间的尚村,此时已是山欢水笑,田间地头,葵花开处,黄澄澄,金灿灿,流金溢彩;绿绿的高杆尽头,顶着圆圆的花盘,花盘上蜂飞蝶舞,千姿百态妩媚动人。
游人如帜,美女如云,摄人如鲫,一簇簇,一团团,花伞、丝巾、花技招展的彩色人流在田间浮动,一幅立体山水美图在这里徐徐展开。
近年来,尚村乡村旅游发展火热,先后推出了葵花景观和晒秋等民俗活动,流转了25亩梯田种植观赏型荷花,打造尚村荷花景观,开展摄影大赛及作品展,吸引了大量游客。
绩溪县有几个镇?
8个镇:华阳镇、长安镇、伏岭镇、上庄镇、扬溪镇、临溪镇、瀛洲镇、金沙镇。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黄山山脉和西天目山山脉结合带,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分水岭,东与杭州市临安区交界,北与宁国市、旌德县毗连,西与旌德县、黄山区及歙县接壤,南与歙县相邻;介于北纬29°57′~30°20′,东经118°20′~118°55′之间;县境总面积1126平方千米。
绩溪汉代称华阳镇,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设良(梁)安县,唐朝永泰二年(766年),置绩溪县。
绩溪是古新安、古歙州、古徽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至宋代属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因绩溪有“徽岭、徽溪、大徽村”,改“歙州为徽州”(“徽,善也”《尔雅·释诂》,“绩、功也”《尔雅》)。1949年4月30日,绩溪县解放,改属徽州专区,1988年1月,划入宣城地区,2001年1月,属宣城市。
绩溪属于安徽的哪个城市?
按照最新的安徽行政区划分
绩溪县属于徽州市
徽州市:使用皖J车牌,0559区号,全省旅游经济、文化中心,安徽省南大门。
辖屯溪、黄山、徽州三个市辖区,绩溪、休宁、歙县、黟县、祁门、旌德六个县。
介绍安徽绩溪
绩溪县是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山区,西部为黄山支脉,东部为西天目山脉,崇山峻岭,重峦叠嶂,主要山峰皆在千米以上。境内大鄣、大会、大獒三山鼎立,从东北向西南、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的清凉峰海拔17874米,是绩溪的最高处;南端的江村环海拔125米,是绩溪的低谷。徽岭山脉绵亘中部,分县境为岭南、岭北两部分,形成南北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的不同,语言也有区别。境内河流交错,沟谷纵横,2公里以上的天然河流136条,总长831公里。主河道登源河长55公里,扬之河、大源河各长40公里,三河流域面积582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26%。此外,戈溪、黄石坑、徽水、大鄣、卓溪等河皆长15公里。诸水皆外流,北流之水属长江水系;南流、东流之水属钱塘江水系。年径流量103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较丰富。县境山多,可耕地少,人民为谋求生路,最富经商精神。据史料记载,唐代就有县人去长安经营饮食业。绩人历代经商,经久不衰,在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创下了辉煌的业绩,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是徽墨,一是徽菜。徽墨历史悠久,从唐代李超徙歙算起,已有两千一百多年历史。县人从事墨业,代有其人,最有名的是清代的“鉴古斋”和“胡开文”两墨庄。鉴古斋墨庄为汪近圣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所创。胡开文墨庄为上庄胡天柱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开创,因经营有方,曾设分肆于许多大小城市。屯溪老店迄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是我省著名的双百老店。胡氏精制的地球墨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使徽墨冲出国境,走向世界,为民族争光。徽州墨模是徽雕中的精品,胡开文的墨模更是其中的瑰宝。胡氏的墨模雕刻能手,人才辈出,清代的胡国宾就是一代墨模雕刻名师。胡开文的徽墨今已独领风骚。由乡土风味饮食发展成的徽菜,遍及全国,形成菜系,实乃徽商的功绩,其中也有绩溪商人的一份功劳。县人自唐代即设酒店于长安,宋代设菜馆于徽州府,明清时期发展到大江南北,民国时期徽菜馆遍及海内。据不完全统计,清末至民国初,县人在各地先后开设的菜馆酒楼:上海有鸿运楼、大中华、大富贵、大中国、大新楼、大嘉福等120余家;武汉60家;南京21家;衡阳、柳州至昆明一线13个市、县有徽菜馆41家。在绩人开设的菜馆里,上海的大富贵、大中华,武汉、兰州的大中华,太原的鸿运楼,屯溪的富春园,芜湖的同庆楼,杭、嘉、湖的聚乐园、大中国、益乐园等徽菜馆经营有方,历久不衰,至今仍是当地有名的老店。绩人既富于经商精神,也善于经营农副业和各种手工业。绩溪历来土特产十分丰富。唐宋时期造纸、制陶业发达。澄心堂纸被钦定为朝廷专用。明代缸窑头和清代的石炉坊的陶器、铁锅名噪皖、浙、赣。“秘色瓷”曾被选为贡吕,黑釉瓷远销亚、非诸国。此外,还出产大量的木材、蚕丝和茶叶。清乾隆以前,森林未遭破坏,鄣山、徽山盛产木材,远销苏、浙和本省芜湖、安庆等地。唐宋时期,常溪、昆溪、芦溪和扬之河流域“桑柘成荫、丝织业繁盛”,绸、绢和清水丝成为贡品。明清时期“桑树蔽野,户皆习蚕”,此时的绩溪已成江南丝绸主要产地之一。清道光年间溧阳人沈练任绩溪训导,曾总结民间植桑、养蚕经验,著成《广蚕桑说》,刊行全国,推广绩溪养蚕经验,影响深远。民国中期县内出现缫丝厂、蚕种厂及茧行,标志着绩溪的蚕丝生产开始走向工业化。绩溪的茶叶也很有名,主要是绿茶,畅销江南各大小商埠。金山时雨、横岩云雾等名茶早在民国时期就驰名沪、汉,出口南洋。金山时雨主产地上庄镇金山,现仍畅销国内各主要城市。勤劳智慧的绩溪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硕的文化果实,这首先应该归功于历代绩人对教育的重视和旅外徽商对桑梓的支持。据史料记载,号称“东南邹鲁”的新安,“邑小士多,绩溪为最”,“十户之村,不废涌读”。历史对绩溪人如此称誉,是有其事实根据的。宋景德四年(1007),绩人首建书院--桂枝书院,这不仅是绩溪历史上第一个书院,也是安徽省最早的书院。宋元丰年间,史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知绩溪县事,在他的倡导下,绩溪文风蔚起,书院大兴,社学和私熟也纷纷建立。此后邑人对文化的追求经久不衰,明代全县书院57所,居省内前列。清光绪间邑人首建毓才坊女校,开创安徽女子学校的先河。重视教育的结果必然是人才辈出,文化氛围日深;人文荟萃,名士如林。绩溪的历代名人有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汪华,唐代神策将军汪节,宋代文学大家胡仔、名臣胡舜陟,元代诗人舒由页,明代户部尚书胡富、工部尚书胡松、兵部尚书胡宗宪,清代宦海“三奇士”邵绮园、程秉钊、胡铁花,还有两大墨家、一代巨贾和礼学“三胡”。近代名人首推国学大师、五四运动的先驱胡适,还有图书馆学家洪范五,古典小说标点创始人汪原放,小说家章依萍,建筑学家程士范,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许家朋
绩溪旅游景点推荐
绩溪旅游景点推荐如下:
1、龙川是坑口村古称,村前有龙须山,村中有一条小溪(称川)穿村而过,古称龙川。后人认为小溪(又称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龙可以畅溪,故改为坑口。这个传说至今仍在百姓中流传。距绩溪县城约10公里,是一个古老的徽州村落。
2、鄣山大峡谷旅游区,地处安徽省绩溪县东南部。皖赣线、芜屯公路穿城而过,距县城22公里,距黄山机场仅55公里,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位于北纬30°线上的鄣山大峡谷历经亿万年来的孕育和呼唤,今日才显露出与金字塔、百慕大、神农架、黄山等同是这一神秘线上的奇迹。
3、在绩溪,耳边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古朴”,当地居民讲的最多的地方是太极湖村。走近太极湖村才感到“藏在深闺人未识”,惊叹这个古镇带给我们的美。
4、徽杭古道西起徽州绩溪县伏岭镇,东至浙江省临安市马啸乡,位于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侧,北靠黄山,南依天目山,全长25千米,是古时联系徽州与杭州的重要纽带,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是绩溪县境内的盘山石阶小道,是徽杭古道的精华所在。
5、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安徽绩溪“劳模徽菜文化园”位于绩溪县城北郊的风景名胜区,背靠青山,前依绿水,距离县城仅有15公里。园区以徽派建筑为主体、以黛瓦、粉墙、马头墙为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
6、绩溪紫园位于安徽绩溪县东的上马石村,绩溪紫园距县城18公里,往龙川景区的必经之道。绩溪紫园浓缩了徽州民居构建的各种风格,为绩溪紫园古民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所创。绩溪紫园全园面积1万多平方米,绩溪紫园是集游览、住宿、餐饮、会议、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区,也是绩溪挂牌的农家乐旅游经营户。
绩溪县属于安徽哪个城市?
属于宣城市管辖。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徽厨之乡”,“无徽无成镇,无绩不成街”,现隶属于宣城市管辖。县境总面积1126平方公里。
绩溪位于皖南山区,地处黄山山脉和西天目山山脉结合带,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分水岭,东与临安市交界,北与宁国市、旌德县毗连,西与旌德县、黄山市黄山区及歙县接壤,南与歙县相邻。
绩溪因水而得名,据县志记载,“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故名绩溪”。绩溪风光秀丽,历史久远,人文璀璨,文化底蕴极为厚重,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被誉为和谐之源、文化名城、名人故里、徽菜之乡。
截至2014年,绩溪县辖8个镇、3个乡:华阳镇、长安镇、伏岭镇、上庄镇、扬溪镇、临溪镇、瀛洲镇、金沙镇、板桥头乡、家朋乡、荆州乡;县政府驻地华阳镇。
扩展资料
绩溪介于北纬29°57′~30°20′,东经118°20′~118°55′之间,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适宜,年均气温1599℃。绩溪山连皖浙、水分南北,是黄山山脉与天目山山脉的结合带,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新安江、青弋江、水阳江的源头。
这里有山皆奇,无水不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森林覆盖率达755%,境内海拔千米以上山峰46座,其中大鄣山主峰清凉峰海拔17874米,为华东地区第二高峰,鄣山大峡谷中突兀巍峨的百丈岩、维妙维肖的伟人头像,徽杭古道上的江南第一关,佛教胜地小九华。
以及古华阳十景等秀丽景色,历来为世人瞩目并歌咏诗赞。绩溪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和多样,现有种子植物120科1000余种,其中属国保植物30余种;陆栖脊椎动物135种,其中属国保动物13种。
参考资料-绩溪县
参考资料绩溪县人民政府-绩溪县县情简介
高家沟村是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安定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61062310320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610623。邮
四川仪陇新城胡氏来自于哪里
本文2023-09-26 12:51:4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0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