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家姓故事之郝姓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1浏览:3收藏

中国百家姓故事之郝姓的由来?,第1张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非常多值得骄傲的文化,在姓氏方面我国是非常注重的,因为姓氏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代表着家族的荣誉,还有自己的家族文化,每一个姓氏都是有自己的意义和由来的,你知道郝姓的由来是什么吗?本期百家姓起名为你解析。

一说郝乡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出自复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南蛮有郝、杨、刘三姓。

为古代乌桓国姓氏。古代乌桓国以太阳为图腾,其都城后来也以赤色为记,即今内蒙赤峰一带。乌桓国后来与其他民族融合,接受汉文化,其人有以图腾颜色起汉姓称赤或赫,有以地为姓称郝,其中赫、郝又多误记误传,混淆起来。

1、郝姓多文人雅士,仕宦者亦多文官。

2、郝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北,作为一个得姓三千余年的姓氏,历经如此长时间的风风雨雨,仍立足北方,诚为罕见。堂号含意隽永,意味深长。如晒书堂出自郝隆晒腹的典故,寓意学问精深,满腹经伦。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民国残本《郝氏家谱》,河北藁城郝姓一支字行派语为:“从文鸣连,正玉思清。”山东省肥城市郝家村郝姓一支行派语为:“世大文宏先,京振传广远。”

您还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咨询八字起名、周易起名、公司店铺起名,还有宝宝起名,我们会根据宝宝出生年月日和时间,为宝宝起一个带着好运的好名字!

一、 姓氏起源:

1、郝字

郝字古体为“赤邑”(见《康熙字典》),即左边为赤,赤义有红色、空、光之分;右边为邑,邑为国都、国家、聚集地(县城、城池、乡堡、村落)、封地;“赤邑”可解释为“赤地千里的国都”或“赤色的国家”或“赤地三年的城堡”等。以“赤色标志的城堡”解释为最有力,相传古代华夏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皆以颜色为帜,其中炎帝部落为赤色,即红色;黄帝部落为**。炎、黄部落皆起源于今陕西一带,并成为当时华夏各部落中最强大的两个部落。在各个部落的不断混战与兼并过程中,炎帝部落的一部分向南越过秦岭,进入南方;另外大部分越过黄河进入现在山西境内,今太原一带,仍以赤色为帜,搭屋建城,经过多年繁衍生息,至大禹以后到夏开始有文字记录时,这一地区便被记载为“赤邑”,也就是后来的太原郝乡(大概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另外还有一部分炎帝部落留在陕西,后来也以其居住地“赤邑”为姓。所以郝氏有山西郝氏和陕西郝氏的说法。在殷商子期被帝乙封于“赤邑”之前“赤邑”就已存在,“郝(赤邑)”字应出现在公元前2700年,作为专用字一直到今天。据《广韵》载“郝”读音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读黑各切,从音壑(he),所以郝本读作hē,晋、陕、鲁、豫、四川及南方至今仍读作he(音调不详),在北京天津周围则读成hǎo,河北南部读作háo,山东部分地区有读作húo,全国解放后普通话改革,统一读作hǎo。

2、郝姓

一般认为:郝姓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蛋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壮大,到契的14代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殷商在第29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称郝氏。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之后,应该在公元前11世纪。子期的后裔(子或孙)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氏称商氏。何、赫、赤、霍姓有的出自郝姓。

3、始祖

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蛋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壮大,到契的14代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9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汤第17代孙)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称郝氏。至于郝氏第一人(始祖)是谁,无从查考,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公元前1100年前后)之后。子期的后裔按当时的习惯或耻于用子辛(纣)的子姓,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氏称商氏。

4、直系初祖

据《史记》记载可推知郝氏的初祖为轩辕氏黄帝,但疑点太多,而经现代研究可推定郝氏初祖为契(xie4)。“子期”父为“帝乙”,“帝乙”先祖为“天乙(汤)”相隔16代,虽经父子、兄弟交替传承王位,但子期的直系祖先清晰可辨,每代都有据可考:28世子期,27世帝乙,26世帝太丁,25世帝武乙,24世帝庚丁,23世帝祖甲,22世帝小乙,21世帝祖丁,20世帝祖乙,19世帝河亶甲,18世帝太戊,17世帝太庚,16世帝太甲,15世太丁(未立而卒),14世天乙(帝汤名履)。 与夏朝并列发展的是先商时期的殷契的世系,“契”,在“尧”时即入朝为官。“舜”时“禹”为司空,“皋陶”为大理,“契”为司徒(相当于后来的“圣人”)……。“契”封于商,其后世孙“相土”被封于商,“冥”官为司空,也受商人祭祀。所以历史对汤的世系的记载也比较详细,从“契”到“汤”历14世曾未间断,“汤”的直系祖先为“契”是确定的,所以郝姓的祖先可追溯到“契”。14世汤,13世主癸,12世主壬,11世报丙 ,10世报乙,9世报丁,8世微(上甲),7世振(王亥),6世冥,5世曹圉(粮圉yǜ),4世昌若 ,3世相土,2世昭明,1世契。据此可知郝姓之直系祖先为“契”,而不能简单的认为初祖是帝乙或子期。至于初祖是否为黄帝或启昆,有侍进一步研究。

5、郝氏初祖世系表

根据以上考证,就目前我们所知,尚不能认黄帝为郝姓初祖。仅能尊契为郝姓的直系祖先(初祖),以契为1世,汤为14世,期为28世。姓郝的第一人(始祖)应为本世系表的29世或30世。

1世 契(禼)

2世……昭明

3世………相土

4世…………昌若

5世……………曹圉(粮圉yǜ)

6世………………冥

7世…………………振(王亥)

8世……………………微(上甲)

9世 …………………… 报丁

10世 ………………………报乙

11世………………………… 报丙

12世………………………… 主壬

13世…………………………… 主癸

14世……………………………… 天乙(帝汤名履)

15世…………………………………太丁(未立而卒)

16世 ………………………………… 帝太甲

17世………………………………………帝太庚

18世…………………………………………帝太戊

19世……………………………………………帝河亶甲

20世………………………………………………帝祖乙

21世………………………………………………帝祖丁

22世………………………………………………帝小乙

23世…………………………………………………帝祖甲

24世……………………………………………………帝庚丁

25世………………………………………………………帝武乙

26世…………………………………………………………帝太丁(文丁)

27世……………………………………………………………帝乙

28世………………………………………………………………子期

还有其他说法如:

1、 出自复姓。据《新唐书·宰相书·宰相世系》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又称郝骨氏(一作郝省氏或郝胥氏),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2、 为古代乌桓国姓氏。古代乌桓国以太阳为图腾,其都城后来也以赤色为记,即今内蒙赤峰一带。乌桓国后来与其他民族融合,接受汉文化,其人有以图腾颜色起汉姓称赤或赫,有以地为姓称郝,其中赫、郝又多误记误传,混淆起来。

3、 为古代南方姓氏。据《新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土蛮有郝、杨、刘三姓,“世为长袭封王,谓之‘三王’部落”。

二、 迁徙分布:

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了郝姓人家。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历史上郝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但据《新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土蛮有郝、杨、刘三姓,为南方三大姓氏之一。由于古代文字记录较少,多数人物事件皆口头流传,古音郝、何同音,加之郝字古体书写较繁,因此许多书写记录多用何字替代。经过多年流传,南方大部分郝姓渐渐改为何姓。

现在郝姓在海外也有分布,美国、加拿大、巴西、新加坡、日本、德国、英国以及南非等国都有郝姓华侨。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晒书堂:晋朝时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阳下晒,以防发霉或虫蛀。郝隆为桓温南蛮参军,他脱了衣服,跑到太阳下摩着肚皮晒太阳。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晒书啊!---我的书都在肚子里。”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京兆郡:据颜师古《急就篇注》云:“郝,京兆乡名,因地以命氏”。西汉武帝置,其治所在今陕西周至一带。

四、 家乘谱牒:

河北:藳城郝氏族谱四卷、河北定州郝氏家谱一卷、三河临河郝氏族谱不分卷;

山西:代县郝氏族谱四卷;

江苏:沛县沛邑郝氏族谱不分卷、淮安淮山郝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湖南:常德郝氏族谱七卷首一卷;

山东:滕县郝氏族谱不分卷、栖霞郝氏丽书堂支谱一卷;

其他:郝氏历代家谱一卷、郝氏家乘(卷数不清) 。

五、 历史名人:

郝晏:秦之上卿,相传是期的后裔,其孙郝瑗任太原守。

郝贤:汉初开国功臣,“以上谷太守从大将军击匈奴”,封众利侯;郝党,封亭乡侯。

郝子廉:太原人,西汉时期以为官廉洁闻名。

郝孟真:上党人,善方术,曹操使其领诸方士。

郝昭:太原人,三国魏之杂号将军。

郝散:西晋匈奴人民起义军领袖,于元康四年在谷远发动起义,攻占上党。

郝略:《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记载郝略为北魏时期清河相,为“关东士望”。

郝回:南朝梁任江夏太守(今湖北安陆)。

郝孝德:平原(今山东平原)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曾聚数万人起义,转战于黄河下游以北地区,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郝处俊:唐高宗时期宰相。

郝澄:句容(今属江苏)人,宋代画家,他所作的道释、人马,笔墨清劲,善于设色,一生努力进取,其愈后,名气也愈大。此外有成就的画家还有郝世安、郝锐等。

郝定:兖州泗水(今属山东)人,金末山东红袄军首领。曾率军攻克滕、兖、单诸州,莱芜、新泰等十多个县,设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

郝经:泽州陵川(今属山西省)人,集学者、谋士于一身。他曾在金亡后迁于河北,住在元将张柔家,得以阅读张的藏书。宪宗时入忽必烈(即元世祖)王府,甚受信任。中统元年(1260年),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使宋,被贾似道扣留于真州(今江苏仪征)。郝经一生著作较多,主要有《续后汉书》、《陵川集》等。

郝锦:安徽六安人,明末著名学者。

郝摇旗: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的一员猛将,初在军中当旗手,故而得名。闯王牺牲后,与李锦等联

合抗清,在湖南、广西大败清军。后因在军中受排挤,退回湖北,在攻打四川巫山时被俘牺牲。

郝懿行:今山东栖霞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年间进士。他曾官至户部主事,

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于《尔雅》用力最久,撰《尔雅义疏》、《山海经义疏》,援引各书,考释名物,订正讹谬。另有《易说》、《书说》、《郑氏礼记笺》、《春秋说略》、《竹书纪年校正》等书。

郝浴:字冰涤,又字雪海、复阳,号中山,直隶定州人。顺治六年(1649年)举进士,授刑部主事。

顺治八年(1651年)改湖广道御史,巡按四川。顺治十一年(1654年)九月,因忤吴三桂被劾,部议坐死,后从宽谪戍奉天(今之沈阳)。顺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徙铁岭,居于南门之右,谪居这里十八年,康熙十四年(1675年)圣祖玄烨廉其冤,以原职召还,复授湖广道御史。在离开铁岭的时候,把自家居室献给铁岭人作为士子读书处,把“致知格物之堂”改称“银冈书院”;把十八年来购置的二百二十五亩土地和城内西南隅的一段地基,献给书院,留为“生徒肄业之资”。当人们来到铁岭“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缅怀周总理的时候,都自然地想起银冈书院的历史和它的创始人郝浴。康熙十九年(1680年)授广西巡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于任所。

郝兰田:(1832一1872)为清末民初京剧老旦著名演员,京剧改革家王瑶卿之外祖父。安徽人。原为徽戏演员,工老生。以唱《祭风台》(即京剧《借东风》)名遍皖中。大约在道光、咸丰之间来北京,因与程长庚同乡,搭入三庆班演唱。入班后,初演《天水关》孔明一角,声容并茂,气度高华,颇受观众赞赏。时正值该班连演卢胜奎所编之“三国”连台本戏,其中孔明一角,曾由郝兰田、卢胜奎分担演之。后因三庆班缺少老旦一工,郝自请改唱老旦。在当时,因老旦唱工呆板,黯无生气,多不被人所重视。而郝兰田能综合各家老旦之特长,并以老生唱法参合旦腔韵味,而创制出老旦新腔。从此,京剧老旦一行的地位,一跃而上,始为剧界内外所重视。

郝为真:郝和,字为真(1849-1920),河北永年人,郝氏太极拳创始人。后传授孙禄堂,奠定了今天孙氏太极拳基础。现在美国、加拿大等地有“郝派太极拳协会”。

郝梦龄:河北藁城人,1930年中原大战后任郑州警备司令,后任第九军军长。著名抗日将领,忻口会战中壮烈殉国。

郝柏村:江苏盐城人,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12期。后任职胡宗南军中,曾任驻印远征军炮兵连长。

1950年到台湾后升为炮兵指挥官。1958年获蒋介石颁赠“虎”字荣誉旗、四等云麾勋章。

曾在美国陆军炮校高级班和美国陆军参谋大学进修。1964年晋升为中将。

1965年任“总统府”侍卫长。后任第一军团司令、“国防部”作战次长、“陆军”副总司令。

1977年任“陆军”总司令、副参谋总长、晋升为“陆军”上将。1981年任参谋总长,得蒋经国信任,主持警政安全、军事情报等工作。1990年出任“行政院长”,1993年2月辞职。后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副主席。

郝诒纯:湖北咸宁人(1920--2001),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第七、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常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第十届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1935年在北平师大女附中上学期间,积极投身于“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担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平西城区区队队长,1937年转学到天津耀华中学,担任天津“民先”总队部组织委员。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曾连续两届为西南联大学生会主席。是西南联大党的外围组织——群社的发起人之一。为使地质事业后继有人,郝诒纯将自己的多年积存捐给了中国地质大学,用于设立“郝诒纯奖”。

郝卫 现代小学生现读小学六年级

郝梦梦 郝卫的妹妹现读小学五年级

郝建新 郝卫爸爸

相传始祖为洛桑人,闻祖传续,初来山东时为兄弟四人,长兄落居现今烟台黄务朱家村(南里、东里)

传下的世字排列:国、久、承、光、万、代、永、兴、允、希、广、士、坯、庭、言、忠

次兄落居文登(ye)头村,三兄落居今栖霞郝家庄村,其弟落居牟平县午台后枣园村(今烟台莱山区大郝家村)郝在这里读(火)音

从顺治六年——大明正德六年中的五世祖名祥无统一的世字。再往上的两世祖生因不详。从顺治六年世字排列如下:生、允、笃、有、维、元、丕(音pei)、廷、宝、嘉、绪、立、昌。我排绪字辈

十八世孙郝晓宏

据大清乾隆三十年壬辰仲冬之月(公元一七七二年)之家谱

----------------------------------------------------------

世字排列:

家传的世字排列请记录下面,不知是否正确,如有误请大家修正。

下面来自"郝德喜"山西太原一带"发贴(20041022):

时保大选应明起玉永全连富耀(又说应为 曜 )林勇江宏晋庆高浩安团吉旺润国志春晓泽家兴百利培槐文有守壮坤(本字不确定)洪广依瑜卫康登相。共50字。

据我了解,象“伍”姓的世字排列可读为一首诗,可这里我怎么也读不出来,但有的地方又有那么点象,如“时保大选应明起”“春晓泽家兴百利”。

目前我们基本在“连、富、耀、林、勇”辈上。希望大家能把我们祖先留下的《世字排列》找回来,并延续下去。

  一、姓氏源流

  郝(Hǎo)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为其始祖为帝乙之子子期之后,以封地名为氏。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省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一说郝乡在今陕西省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公元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2、出自复姓郝骨氏所简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中有郝姓:

  ① 如上党、卢水、汾州郝姓出自匈奴。

  ② 辽西郝姓出自东汉时乌恒人。

  ③ 唐时南蛮有郝姓。

  ④ 西夏人中有郝姓。

  ⑤ 元时都噜别族汉姓为郝姓。

  ⑥ 今土家、满、蒙、回、锡伯等民族均有郝姓。

  得姓始祖: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帝喾(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商族后来不断壮大,至契的十四世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殷商的第二十七代君王为帝乙,他将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被周所灭,按当时的固有习惯,子期的后裔便以居地为氏,称郝姓。他们尊帝乙为郝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始于商末太原郝乡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中心。秦汉之际,郝姓人已逐渐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陕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内繁衍播迁。晋末,由于官职调迁,郝姓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润州丹扬(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小丹阳),传七世有郝回,在南朝梁任江夏太守,又自丹阳徙至安陆(今属湖北省)。两晋南北朝时,虽社会动荡,但居山西之郝姓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姓有避战乱而迁山东者,河南之郝姓有迁安徽者。隋唐之际,社会安定,郝姓在陕西京兆一带繁衍壮大,并形成郝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并有郝姓徙湖北、四川者。北宋灭亡后,郝姓有南迁江南者,而世居汾州(今山西省汾阳)的著名画家郝章为避战乱,兵火后迁居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并落籍当地。唐宋以前,郝姓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较他姓要晚,规模也要小的多。唐宋之际,南方的一些地方才出现了较多的郝姓人家。元末时,灾疫不断,农民起义军四起,后互相攻伐,导致中原、华东、华中人口锐减,明初洪武年间,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北京、山东、天津等地。明清之际,郝姓在南方各地的分布渐广,湖南、福建等省都有载入史册的郝姓人物;同时在东北的辽宁等省也有了郝姓的聚居点。清代时,世居山西北部的郝姓跟随走西口的风潮,有迁内蒙、甘肃者;而居于福建的郝姓则有渡海赴台,进而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但是,此期郝姓仍是以北方为其分布繁衍的中心。如今,郝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为多,这三省的郝姓约占全国汉族郝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

  三、历史名人

  郝 隆:字仕治,晋代人,官荆州刺史桓温的南蛮参军。农历七月七日,人们都在晒衣服,唯有郝隆睡在院中,有人问他为甚麽,他答道:“晒我腹中的书罢了。”

  郝 昭:字伯道,三国时魏国太原人,为杂号将军。镇守河西四十余年,军民畏服。诸葛亮围困陈仓,昭与之对峙二十余日,亮不克而退,昭因此被赐为爵列侯。他反对厚葬,提倡薄葬,并身体力行。

  作者: 郝建宇 2006-4-19 19:28 回复此发言

  --------------------------------------------------------------------------------

  2 一、郝姓氏源流 二、迁徙分布

  郝 澄:句容(今属江苏省)人,宋代画家,他所作道释、人马,笔墨清劲而善于设色。

  郝 质:介休(今属山西)人,北宋将领。少年从军,挽强第一。以防御西夏、平贝州贼乱有功,累迁六宅使。其治军严谨,犯者不贷,而犒赏优厚,平时自奉俭约,尤笃于信义。

  郝 章:汾州(今山西省汾阳)人,宋代画家,长于画人马,与路皋橐驼、张远山水并称“河东三绝”。

  郝 惠: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宋代画家,善山水人物,为燕文费之师。

  郝 经:字伯常,顺天(今北京市)人,先世泽州陵川(今属山西省)人,元代名臣、学者、书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史学家、哲学家。累赠昭文馆大学士、司徒、冀国公。其字画天资高古,取众人之长为己有,故其笔画俊逸,遒劲,无倾侧妖媚之态,为当世之名笔。著有《太极演》、《原古录》、《通鉴书法》、《玉衡贞观》、《陵川集》等。

  郝 定:兖州泗水(今属山东省)人,金末山东红袄军首领。曾率军攻克滕、兖、单诸州,莱芜、新泰等10十多个县,建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

  郝 浴:字冰涤,又字雪海、复阳,号中山,直隶定州人。顺治六年(1649年)举进士,授刑部主事。顺治八年(1651年)改湖广道御史,巡按四川。顺治十一年(1654年)九月,因忤吴三桂被劾,部议坐死,后从宽谪戍奉天(今之沈阳)。顺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徙铁岭,居于南门之右,谪居这里十八年,康熙十四年(1675年)圣祖玄烨廉其冤,以原职召还,复授湖广道御史。在离开铁岭的时候,把自家居室献给铁岭人作为士子读书处,把“致知格物之堂”改称“银冈书院”;把十八年来购置的二百二十五亩土地和城内西南隅的一段地基,献给书院,留为“生徒肄业之资”。当人们来到铁岭“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缅怀周总理的时候,都自然地想起银冈书院的历史和它的创始人郝浴。康熙十九年(1680年)授广西巡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于任所。

  郝子廉:太原(今属山西省)人,性廉洁,一介不取于人。尝过姊饭,留十五钱默置席下去。每行饮水,常投一钱于井中。以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太守从大将军击匈奴,功封众利侯。

  郝夫人:晋代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汝南内史王湛之妻。王湛兄嫂钟夫人,出身名门,郝氏不因低贱而低三下四,钟氏也不因富贵而盛气凌人,时人称:“钟夫人之礼,郝夫人之法。”

  郝孝德:平原(今属山东省)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曾聚众数万起义,转战于黄河下游以北地区,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郝处俊:安陆(今属湖北省)人,唐贞观进士,累迁吏部侍郎,高宗时官至宰相。为人正直,品行端正,凡他规定的民俗,都很符合道理和实情。

  郝士安:太原(今山西省)榆次人,宋代画家,张远弟子,事其师甚敬,常执杖屦,侍立左右。

  郝摇旗: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的第一猛将,原名永忠,因初在军中为大旗手,故名。初事闯王,闯王牺牲后,与李锦等联合抗清,曾取得全州大捷,后被俘杀。

  郝懿行:栖霞(今属山东省)人,清代户部主事、学者,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年间进士,官至户部主事。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于《尔雅》用力最久。一生著述颇丰,作有《郑氏礼记笺》、《尔雅义疏》、《竹书纪年校正》、《春秋说略》、《山海经笺疏》、《晋宋书故》、《荀子补注》等。

  郝兰田:清末民初京剧老旦著名演员,京剧改革家王瑶卿之外祖父。安徽省人。原为徽戏演员,工老生。以唱《祭风台》(即京剧《借东风》)名遍皖中。大约在道光、咸丰之间来北京,因与程长庚同乡,搭入三庆班演唱。入班后,初演《天水关》孔明一角,声容并茂,气度高华,颇受观众赞赏。时正值该班连演卢胜奎所编之“三国”连台本戏,其中孔明一角,曾由郝兰田、卢胜奎分担演之。后因三庆班缺少老旦一工,郝自请改唱老旦。在当时,因老旦唱工呆板,黯无生气,多不被人所重视。而郝兰田能综合各家老旦之特长,并以老生唱法参合旦腔韵味,而创制出老旦新腔。从此,京剧老旦一行的地位,一跃而上,始为剧界内外所重视。

  作者: 郝建宇 2006-4-19 19:28 回复此发言

  --------------------------------------------------------------------------------

  3 一、郝姓氏源流 二、迁徙分布

  郝为真:又名郝和,字为真(1849-1920),河北永年人,郝氏太极拳创始人。后传授孙禄堂,奠定了今天孙氏太极拳基础。现在美国、加拿大等地有“郝派太极拳协会”。

  郝梦龄:河北省藁城人,1930年中原大战后任郑州警备司令,后任第九军军长。著名抗日将领,忻口会战中壮烈殉国。

  郝鹏举:河南省灵宝人,曾任国民党第42集团军中将。郝鹏举的一生,先投降日寇,认贼作父;后叛变人民,丧失人格。1947年1月,陈毅率大军攻击郝的驻地白塔埠,击溃其部队,生俘郝鹏举。1947年4月,蒋军对我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我鲁东南地区机关向渤海地区撤退,郝鹏举被押随行。遇蒋机轰炸,郝竟乘机逃跑,被我警卫人员击毙。

  郝建秀:全国妇联第四届副主席,现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原纺织工业部部长。山东青海人,汉族,1949年参加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上海纺织学院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1年创造“郝建秀工作法”,当选为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1952年当选为全国青年模范团员。1953年当选为纺织工业系统全国劳动模范。先后曾任青岛市国棉八厂副厂长、厂长、工程师。青岛市革委会副主任、青岛市委副书记、山东省委常委。山东省总工会副主席、省妇联主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82年任部长、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为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一至第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京兆郡: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治所在长安,即为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2、堂号

  晒书堂:晋朝时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阳下晒,以防发霉或虫蛀。郝隆为桓温南蛮参军,他脱了衣服,跑到太阳下摩着肚皮晒太阳。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晒书啊!--我的书都在肚子里。”

  丰文堂:源出郝经,字伯常,元代陵川(今山西省陵川)人。元世祖即位前召他询问经国安民之道,他条陈数十事,世祖大悦。即位后,任其为翰林侍读学士。曾充国使使南宋,被留不屈,居十六年归。留宋期间,著述甚多,其文丰蔚豪宕。故其族人以“丰文”为堂名,此即郝姓“丰文堂”之由来。

  此外,郝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太原堂”、“三余堂”等。

  五、宗族特征

  1、郝姓多文人雅士,仕宦者亦多文官。

  2、郝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北,作为一个得姓三千余年的姓氏,历经如此长时间的风风雨雨,仍立足北方,诚为罕见。堂号含意隽永,意味深长。如晒书堂出自郝隆晒腹的典故,寓意学问精深,满腹经伦。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民国残本《郝氏家谱》,河北藁城郝姓一支字行派语为:“从文鸣连,正玉思清。”

  将想做的事情做到底!2006-1-10 13:29:04 广告 梅州丽人服饰折扣店阿妹730

  头衔:坚持不懈的牛

  等级:论坛管理

  文章:2508

  积分:18813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7月29日第2楼 QQ

  --------------------------------------------------------------------------------

  郝姓宗祠通用对联

  〖郝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丰文尚节;

  引义传经。

  ——佚名撰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翰林侍读学士郝经,字伯常,陵川人。幼年时遭金末兵乱,金亡后迁居河北,住在元朝将领张柔家,得以读他的藏书。为人尚气节,为学务有用。宪宗时,入忽必烈(元世祖)王府,因谈论治国安民之道,深得信任,跟从忽必烈攻鄂州,得到宪宗死的消息后,力劝忽必烈北还争帝位,与南宋宰相相贾似道约和退兵。中统初年,以翰林侍读学士出使南宋,被贾似道扣留在真州达十六年,至元年间才被释还。文章丰蔚豪放,撰有《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通鉴书法》等,又著有《陵川集》。诗多奇崛。下联典指唐·大将郝处俊,安州安陆人,贞观年间进士。累迁吏部侍郎,跟随大将李[责力]征讨高丽有功,授同东西台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参与朝政,上元初年官中书令。为人正直,操履无玷。在朝中,他每发言议论,必引经据典,主张法令应刚柔相济,凡所规风,深得大体,得高宗赞许。

  作者: 郝建宇 2006-4-19 19:28 回复此发言

  --------------------------------------------------------------------------------

  4 一、郝姓氏源流 二、迁徙分布

  储书栖腹;

  饮水投钱。

  ——佚名撰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人郝隆,字仕治,任荆州刺史桓温的南蛮参军,善于应对。一年的七月初七,人们都忙着栖衣物,他却睡在庭院里。有人问他,他答道:“栖一下我肚子里的书。”下联典指汉代人郝廉,曾出远门,在路边井中饮水后,往往把钱投入井中,以表示清谦。

  猛将旗手;

  红袄顺天。

  ——佚名撰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郝姓第一猛将郝摇旗,初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中当旗手。闯王牺牲后,与李锦等联合抗清,在湖南、广西大攻清军。后攻打四川巫山时被俘牺牲。金朝末年红袄起义军首领郝定,山东衮州人。举事于泰安,曾攻克十余县,称帝设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后被俘遇害。

  太原一介;

  河东三绝。

  ——佚名撰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名人郝子廉,太原人。性廉洁,一介不取于人。尝过姊饭,留十五钱默置席下去。每行饮水,常投一钱于井中。下联典指宋代画家郝章,汾州人,居阆州。长于画人马,年已八十,每画一人一马,称绝一时。与路皋橐骆、张远山水并称河东三绝。

  夫人家法;

  宰相襟期。

  ——佚名撰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世说新语》载,王浑妻钟氏,与弟妻郝氏皆有德行,钟虽门高,与郝相亲重,时称“钟夫人之礼,郝夫人之法。”下联典指唐·郝处俊,尝言志曰:“大丈夫惟无仕,仕必至宰相乃可。”后仕至中书令。

  太原世泽;

  廉洁家声。

  ——佚名撰郝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郝子廉,性廉洁,过姊饭,默置钱于席下,远行饮路帝井水,投钱于井中。

  -----------------------------------------------------------------

  〖郝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人曝笼内物;

  我晒腹中书。

  ——佚名撰郝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代参军郝隆,字仕治。每年七月七日,人皆晒衣物,惟隆卧于庭中,人问之,答曰:“晒吾腹中书耳!”

  -----------------------------------------------------------------

  〖郝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尔雅疏义流芳远;

  春秋说略世泽长。

  ——佚名撰郝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清代户部主事郝懿行,字恂九,号兰皋,嘉庆进士,谦退廉介,潜心著述,长名物训诂之学,著有《尔雅疏义》、《春秋说略》、《山海经笺疏》等。

  -----------------------------------------------------------------

  〖郝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奇韵豪文,才推元代;

  危言高论,名重汉时。

  ——佚名撰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翰林侍读学士郝经,字伯常,陵川人。下联典指东汉名士郝洁,太原人。好危言高论,名重当时。

部首:阝 笔画:9 繁体:郝 五笔:FOBH

笔顺:一  丨  一  ノ  亅  ノ  丶  ㇌  丨 

名称: 横 竖 横 撇 竖钩 撇 点 横撇弯钩 竖

基础释义

古地名,属于今天中国的陕西省鄂邑区和周至县;郝也是中国的姓。

详细释义:

〈名〉 古乡名 郝,右扶风鄠乡盩室县。从邑,赤声。——《说文》。朱曰:“在今陕西西安府。” 在今陕西省周至县 姓

组词:郝郝,娄郝,郝钟,郝德,郝蝉,郝叟,郝姓家谱,郝隆晒书

一、名人

1、郝隆

字佐治,山西省原平市东社镇上社村人。为东晋名士,生性诙谐。年轻时无书不读,有博学之名。后投奔桓温,官至南蛮府参军。

七月七日见富裕人家暴晒绫罗绸缎,就仰卧太阳下,露出腹部。有人问,你这是干什么呢?郝隆答,我晒我腹中书。这就是典故“郝隆坦腹晒书”的由来。在上社村,有一块清代同治年间所立的石碑,石碑上记述有郝隆“坦腹晒书”的故事。

2、郝昭

字伯道,太原人,为人雄壮,身长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谋略。为杂号将军,镇守河西。曹真举荐郝昭守陈仓,迁镇西将军。诸葛亮大军逼近陈仓,先使魏延攻打,但连日无功致魏延说此城难打,诸葛亮大怒欲斩。

郝昭的同乡靳详请缨游说郝昭投降,但为郝昭厉绝归降。诸葛亮强攻,激烈的攻城器械城后,郝昭以三千拒守诸葛亮三十万,相持二十余日,诸葛亮无计可破。当诸葛亮斩魏的援军王双后,因粮尽而乘机退兵。曹睿下诏嘉许郝昭的善守,赐爵关内侯。后再引见慰劳,正想重用时郝昭病亡。

3、郝懿行

今山东栖霞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年间进士。他曾官至户部主事,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于《尔雅》用力最久,撰《尔雅义疏》、《山海经义疏》,援引各书,考释名物,订正讹谬。另有《易说》、《书说》、《郑氏礼记笺》、《春秋说略》、《竹书纪年校正》等书。

二、起源

1、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又称郝骨氏(又称郝省氏或赫胥氏),属于复姓省文简改为氏。《

2、源于子姓,出自殷商第二十七代帝王帝乙之子子期的封地郝乡,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3、源于匈奴族,出自十六国时期胡夏(大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源于乌桓。为古代乌桓国姓氏。古代乌桓国以太阳为图腾,其都城后来也以赤色为记,即今内蒙赤峰一带。

5、源于西南夷,出自唐朝时期西南地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南蛮有郝氏。据史籍《旧唐书·南蛮传》中记载:“南蛮有郝、杨、刘三姓。”

扩展资料

郝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秦汉之际,郝姓逐渐向山西、陕西、河南、河北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河北、河南的郝姓向外迁移。晋朝末年,郝姓一支从太原迁到润州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后来这一支又迁到湖北安陆。

隋唐之际,郝姓在陕西、山西一带日益壮大,形成望族。北宋末年,山西汾阳的画家郝章,为避战乱,举家迁到四川。元朝末年,郝姓开始大规模南迁。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时,郝姓分别迁往河北、山东、北京、天津。

郝姓祠堂里有一副对联,上联是 “储书晒腹”,下联是“饮水投钱”。上联指东晋时期的郝隆。农历七月初七,人们都忙着晒衣物,饱学多才、满腹诗书的郝隆却把衣服敞开,躺在庭院里晒腹,他说:“我在晒肚子里的书。”

下联指汉朝时期的郝廉。郝廉非常廉洁,出门喝人家的井水都要付钱。如果主人不在,他就会把钱投入井中。有一个成语“饮马投钱”,比喻为人廉洁,不损公肥私。

-郝姓

郝姓来源一

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 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 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一说郝乡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何时 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 陕西郝氏。

始于商末太原郝乡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中心。秦汉之际,郝姓人已逐渐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陕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内繁衍播迁。

两晋南北朝时,虽社会动荡,但居山西之郝姓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姓有避战乱而迁山东者,河南之郝姓有迁安徽者。隋唐之际,社会安定,郝姓在陕西京兆一带繁衍壮大,并形成郝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

家乘谱牒

河北:藳城郝氏族谱四卷、河北定州郝氏家谱一卷、三河临河郝氏族谱不分卷

山西:代县郝氏族谱四卷

江苏;沛县沛邑郝氏族谱不分卷、淮安淮山郝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湖南;常德郝氏族谱七卷首一卷

山东:滕县郝氏族谱不分卷、栖霞郝氏丽书堂支谱一卷

其他;郝氏历代家谱一卷、郝氏家乘(卷数不清)

历史名人

郝晏:秦之上卿,相传是期的后裔,其孙郝瑗任太原守。

郝贤:汉初开国功臣,“以上谷太守从大将军击匈奴”,封众利侯;郝党,封亭乡侯。

郝子廉:太原人,西汉时期以为官廉洁闻名。

郝孟真:上党人,善方术,曹cao使其领诸方士。

郝昭:太原人,三国魏之杂号将军。

郝散:西晋匈奴人民起义军领袖,于元康四年在谷远发动起义,攻占上党。

郝略:《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记载郝略为北魏时期清河相,为“关东士望”。

郝回:南朝梁任江夏太守(今湖北安陆)。

郝孝德:平原(今山东平原)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曾聚数万人起义,转战于黄河下游以北地区,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郝处俊:唐高宗时期宰相。

郝澄:句容(今属江苏)人,宋代画家,他所作的道释、人马,笔墨清劲,善于设色,一生努力进取,其愈后,名气也愈大。此外有成就的画家还有郝世安、郝锐等。

郝定:兖州泗水(今属山东)人,金末山东红袄军首领。曾率军攻克滕、兖、单诸州,莱芜、新泰等十多个县,设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

郝经:泽州陵川(今属山西省)人,集学者、谋士于一身。他曾在金亡后迁于河北,住在元将张柔家,得以阅读张的藏书。宪宗时入忽必烈(即元世祖)王府,甚受信任。中统元年(1260年),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使宋,被贾似道扣留于真州(今江苏仪征)。郝经一生著作较多,主要有《续后汉书》、《陵川集》等。

[查了很久,没有专门针对河南郝姓的,郝姓原来分布这么广啊,希望对LZ有帮助!]

何氏是个普通姓氏吧?祖先是什么个人物始于哪?

始祖起源

得姓始祖

民国十年全国统修的《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始祖为何允,韩王安次子。有关庐江何氏先祖,最早的人物见于东汉《东观汉记》,名为何修。全国还有部分族谱,以何庶、何瑊为始祖。还有川南、云贵部分地区族谱记为姒改何或杞改何。

还有一些人认为,何氏始祖为何侯、韩厥、韩瑊、韩庶、韩武子(韩万)、何庶、何细胡、何妥、何稠、何铭(锁铭)。据《浈阳水木记》载,何瑊,原名韩瑊,韩国后期韩王安时贵族,被任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上与安不一致而退隐韩原。秦灭韩国,

何姓

韩王安被劫掳,国破家亡,瑊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疑是六国公子所为,而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其姓氏,适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吏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瑊说姓氏当从人。吏离开,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锯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 姓”。韩瑊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但是,根据中山大学刘志伟教授等人在广东二十多年的调查与研究(为香港、英国、美国、中国社科院清史所课题),未发现明朝时以何瑊为始祖的族谱。姒何谱的人物与庐江大同谱基本相同,有人认为是明末所编。

何允,韩王安之次子,幼封陈留侯,据江西瑞昌何氏家谱,前几代均葬于陕西扶风。

何氏家族的祖先的名字叫什么

1、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裔孙韩武子之后,因韩音而讹为何,属于音讹变字为氏。

据史籍《广韵》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记载,相传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今山西韩城)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但其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史记春秋后期,晋国公族中的韩氏逐渐成为晋国三大姓氏之一,到战国时与魏、赵氏瓜分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韩姓子孙分散名地,其中有一支居江淮一带,当地语音韩与何相近,因音而讹为何,成为何姓。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朝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朝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今山西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公元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邵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公元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钜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806年封国,至此,结束了四百三十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掠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 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 成了“何”。

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采此说,直录无异。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预谋变乱夺权,他假借名>>

姓何的祖先是谁?

1、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

2、他氏改姓。东汉灵帝大将军何进异父弟朱苗为车骑将军,改姓何。另有南方郝姓由于古代语音流传后来书写作何。郝姓原为北方姓氏,亦为南方郝、杨、刘三大姓之一(见《旧唐书·南蛮传》)。郝古音按《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从音壑。(见《康熙字典》)古代语言相传较多,书写较少,南方语音音调更有曲折变化,因此郝、何同音,经过历代流传,因此南方部分郝姓渐渐被改为何姓。

3、赐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鲜卑姓贺拔氏改为汉姓何氏。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归顺明朝,世袭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氏。

4、以国名为氏。唐朝时中亚地区有九个突厥族小国,史称“昭武九姓”。 后来内迁中原,各以国名为氏。

何氏的祖先是谁?

何耀焕,但其实是姓胡的~~~

何氏来历

起源始祖

姓氏源流

何(hé)姓,源出有:

源流一

晋是周朝早期的一个诸侯国,第一任国君

是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干。他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被封在唐这个地方,虞的儿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 (见毛诗谱)。周武王的夫人是姜太公之女,被后世尊为圣母。周武王与妻子邑姜欢会时,曾梦见天帝对他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字叫虞,将来可把唐国封给他。后来胎儿出生了,手心果然有个“虞”字,故起名为虞,人称叔虞。“唐叔虞”三字中,唐是封地名,叔是排行,虞才是名,为姬姓。

唐代姓氏名著《元和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

庐江何氏的“姬—韩—何”姓源,已被唐朝何德、何弘敬、何俛等墓志铭证实。

源流二

据《商周家族形态研究》载:何姓,“铭于商朝晚期青铜器上铭文,系商王族异姓亲族的氏号”。另甲骨文卜辞有何族参加祭祀的记载。

还有源自少数民族中的何姓。在中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源流三

源自他姓改姓。《汉书·五行志》中说:东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姓谱》载: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另外,何繜中记述的小子何当为姬姓何氏。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荷兰姓氏Bo an改姓何。清末,来香港发展的荷兰裔犹太人何仕文原荷兰姓氏是Bo an汉化为何姓,Bo an的粤语发音是Boss-e-man音译为粤语是“何仕文”(粤语拼音Ho Sze Man),另外有猜测说何仕文为表明他来自荷兰所以其汉化的姓氏为“何”与荷兰的“荷”同音。详见何启东家族。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内宫官吏娙何,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娙何,亦称娙娥,是汉朝时期设置的女官名称,后成为西汉妃嫔的称号。娙何之称由汉武帝刘彻所置,后来依汉元帝刘奭执政的规定,娙何位居昭仪之下,地位相当于关内侯。娙何负责掌管内宫事务,地位相当高,官秩比中二千石的二品大员。在史籍《汉官六种·汉官旧仪·补遗》中记载:“娙娥秩比将军、御史大夫。众人谓之‘娙何’。娙何秩比中二千石。”在汉朝的官位中,凡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等中央机构的主管长官,皆为中二千石俸禄。

在娙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母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何氏。

源流五

源于国名,出自隋朝时期西域何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据史籍《隋书》记载:“西域有何国。” 西域何国,实际上是“屈霜你迦”之首音节汉译。“屈霜你迦”,就是梵语化词Kushacirc;nika、中古波斯语Kushacirc;nik、 语Kushacirc;niyya等的译音。何国位于古康国与古安国之间,是连接东西粟特的枢纽,又译为“贵霜匿”,为昭武九姓诸国之一,一度曾隶属于唐王朝管辖。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满汉大臣传》记载:

⑴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出自蒙古族古老的克烈部,首领就是著名的王罕,在成吉思汗灭克烈部后,皆归于成吉思汗麾下。在明朝末期,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即有冠汉姓为何氏、和氏者。

⑵蒙古族郭尔罗斯氏,亦>>

何氏家族的来源

在当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区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区中仅占百分之零点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当属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全国汉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

何姓来源  ⒈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

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邵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钜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806年封国,至此,结束了430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略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 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 成了“何”。

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采此说,直录无异。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预谋变乱夺权,他假借名义,说要诛杀晋灵公的贼臣赵盾,因为赵盾是杀死晋灵公一案的主谋。晋灵公被杀是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晋灵公是奢侈>>

何氏入黔始祖是谁?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被

中国百家姓故事之郝姓的由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非常多值得骄傲的文化,在姓氏方面我国是非常注重的,因为姓氏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代表着家族的荣誉,还有自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