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杞县泥沟乡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6浏览:4收藏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泥沟乡下辖村委会有哪些?,第1张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泥沟乡下辖村委会包括中泥村委会、前泥村委会、杨庄村委会、纪寨村委会、蔡寨村村委会、桩王庄村村委会、李寨村村委会、圈章村村委会、吕寨村村委会、后泥村村委会、孔庄村村委会、土楼村村委会、代寨村村委会、将军庙村村委会、清凉寺村村委会、聂府厅村村委会、马大府村村委会、丁寨村村委会、马南村村委会、马北村村委会、胡寨村村委会、汪寨村村委会、袁潭村村委会、朱寨村村委会、耿集村村委会、周寨村委会、焦喇村委会、崔寨村委会、南聂村委会、前小寨村委会、后小寨村委会、候吉庄村委会、张大夫寨村委会、党寨村委会。

圈章村是河南省开封市杞县泥沟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10221210207,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10221。邮政编码为475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378,车牌号码为豫B。圈章村与吕寨村、李寨村、桩王庄村、后泥村、蔡寨村、孔庄村、纪寨村、土楼村、杨庄村、代寨村、前泥村、将军庙村、清凉寺村、中泥村相邻。

圈章村附近有杞县孔庙、杞县大云寺塔、杞县大同中学旧址、虎丘寺(杞县农民起义旧址)、杞县钟鼓楼等旅游景点,有杞县大蒜、杞县柳编、杞县酱菜、杞国忧皮肘、杞县酱红萝卜等特产。

张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张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314年)建立前凉王朝。

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中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显示,张姓人口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683%。

张的本义是“使弓弦”,把弦绷在弓上,将要开弓,与“弛”相对。引申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义。张,也是星名,属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状似弓。张是擅长制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图腾,进而成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张(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于姬姓:

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这一支张姓以青阳(即清阳,在今河北清河县东面)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后代以其字命氏,也称张氏。

2、源于改姓而来:

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原姓聂,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

出自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源于古奚族。张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守将张锁高收为义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张忠志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

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古代的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少数民族,有改姓为张姓的。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锦氏、扎库塔氏、爱义氏等十几个满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张。

历代张氏先祖

1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2张姓始祖张挥公,黄帝五子,弓箭发明者,智慧策略射杀强敌蚩尤,悍卫了华夏炎黄部落,挽救了百家姓氏幸免灭顶之灾。为中华民族立下了特级功劳,于是黄帝赐姓张,百家姓中唯一一个贵姓。张氏辉煌的荣耀,我们的骄傲!

3张挥公58世仲公,孝友堂始祖。张仲生活在周宣王在位时期(前827—前782年),距今2800多年。作为张姓历史记载第一人,早在东汉时期就得到了张姓祖先的认可,如东汉《张迁碑》记载:“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碑文中将张仲作为张氏祖先。

4张挥公78世张开地公。张开地,战国时期韩国人,西汉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张良的祖父。张开地曾在韩国担任官职,先后辅佐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王三代君主,与儿子张平“五世相韩”。

5张挥公80世,开地公之孙汉朝开国三杰张良。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1] 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张挥公122世,君政之曾孙,唐朝宰相张九龄。韶关人,创写千秋金鉴录。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8张挥公140世上杭南宋中宪大夫张化孙公。张化孙是张氏得姓始祖挥公的第一百四十代孙,是张氏入闽始祖张端的五世孙。张端是唐韶州别驾张君政的22代孙,唐代名相张九龄的第18代孙。张化孙(1175-1267),讳衍,字传万,宋岁贡生,赐进士,以诰赠中宪大夫终老,原住宁化县石壁村,于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迁居上杭北乡深坑尾西洋村(今白砂镇茜洋村),建宅于官店前上吉街。元配陈氏(1174-1262),谥慈大娘;德配阙氏(1184-1271),谥惠二娘,俱赠恭人。生18子,有108孙。

9张允伸(785年—872年3月8日),范阳(今北京西南)人。唐朝中晚期藩镇。其家族世代仕于幽州军门。曾祖张秀,官至檀州刺史。

张允伸初任马步都知兵马使。大中四年(850年),卢龙节度使周綝去世,张允伸被军中推举为卢龙节度留后,并获朝廷准许,加职右散骑常侍。同年,张允伸获授卢龙节度使,迁检校工部尚书。其后累加至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燕国公。庞勋起义后,加特进,兼侍中。咸通十三年(872年),张允伸病逝,年八十八。追赠太尉,赐谥“忠烈”。张允伸任卢龙节度使二十三年,勤于军政、处事恭谨。他治镇有方,使卢龙军连年丰收,边境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10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南)人,徙居洛阳(今属河南),宋代著名政治家。进士出身,先后担任通判、枢密院副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分司西京洛阳太常卿等官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为相前后21年,对北宋初期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极大贡献,还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赠司徒,谥号文定。

宋元间(1271—1368)共98年

宋元间,今之泥沟乡区域内已有多姓先民创居,而迁徙往来不知几多,然涂沟寨即泥沟大寨尚未创建。其时,泥沟境属广东道潮州路潮阳县兴仁乡。

明洪武(1368—1398)共31年

洪武初年,朝廷改广东道为省、改潮州路为府,至十四年(1381),广东省潮州府潮阳县辖四乡所统之十四团又改为十六都,泥沟境属兴仁乡之氵戎水都第八图。

明建文(1399—1402)共4年

明永乐(1403—1424)共22年

永乐年间,张氏一世翠峰公(号三)自福建漳州大菜园南下入潮州,少年优游几经辗转而至泥沟,因爱此处湖山风水之美,遂决意落籍于此。公初择石母山之麓创居,以烧窑为业,后时往山下平洋勘访,继寻安居之所,冀以长远。

永乐二十年(1422),许氏三世顺德公随母米场王氏自潮阳溪头迁居泥沟为肇基祖。顺德公生于1415年,系溪头许氏子定公之长子。

明洪熙(1425共)1年

明宣德(1426—1435)共10年

宣德年间,张氏一世翠峰公婚订黄坑都西林章公之女婉和,不料章氏未婚仙逝,后继娶黄坑都溪南进上寨婉睦周氏为配。周氏妈号七,生于1410年,系溪南周三世,系进上寨创建人溪南二世麟祖周公之女。

明正统(1436—1449)共14年

正统年间,泥沟乡南仙埕山下之仙埕寨已建,为黄姓所创。民谚有云:未有潭墘郑,先有仙埕黄。

明景泰(1450—1457)共8年

明天顺(1457—1464)共8年

天顺元年(1457),郑氏一世德轩公与父兄自福建永定迁长乐再移泥沟创潭墘寨,以打铁为业。民谚有云:未有涂沟寨,先有潭墘郑。德轩公之三兄德兴、四兄德茂二公入潮创居泥沟后岭,而后弃寨继迁惠来高埔(后为普宁辖)。

天顺年间,泥沟大寨初创,时有萧许黄洪杨等多姓杂居。因泥沟山后岭至仙埕一带素称风水薄而不如山前,故此后多有先创于山后的姓氏又移居山前大寨,姓氏之迁徙往来,不胜枚举。

天顺年间,大寨南门外地头大老爷宫真君庙始建,祀保生大帝真君爷、木坑圣王介公、指挥爷、五谷爷、注生娘等诸神。

天顺年间,许氏瑞彰公自福建迁来泥沟,创居寮顶寨,为许氏彰祖派肇基祖。

明成化(1465—1487)共23年

成化元年(1465)前后,张氏始祖翠峰公墓(生基)于祖公山虎地始建。

成化十八年(1482),许氏六世宽素公出生,为靖渠公之长子。

明弘治(1488—1505)共18年

弘治五年(1492),许氏六世乐善公出生,为靖渠公之次子。

弘治六年(1493),贵屿杨氏于泥沟乌石山鲎地、凤髻山凤地筑先祖大墓二座。

弘治十三年(1500)前后,许氏四世清淮公墓砖坟于崎头山网地始建。

明正德(1506—1521)共16年

正德五年(1510),张氏传四五世而得泥沟大寨南门内祠堂地,遂建起祖厅公室,以奉先祖香火。后世称张氏宗祠于此始建。

正德五年(1510),萧姓自泥沟大寨外迁他乡。

正德五年(1510),许氏七世东田公出生,系宽素公长子。

正德十年(1515),许氏七世昆山公出生,系宽素公次子。

正德年间,泥沟大寨东门创有集市称砖埕,及后扩大至寨外东北侧。

正德末年,许氏始创泥沟下栅寨,称许栅。

明嘉靖(1522—1566)共45年

嘉靖五年(1526),许氏七世尼山公出生,系乐善公次子。

嘉靖八年(1529),郑氏三世见塘公出生,系云开公之子。郑谱记云开次弟云居移潮阳神沙磨、三弟丰振移惠来高埔。

嘉靖十年(1531),泥沟郑氏脱籍长乐以免差役而正式入籍潮阳。其时普宁未置。

嘉靖十三年(1534),许氏八世西林公出生,讳朝元,系昆山公长子。

嘉靖十五年(1536),许氏八世清林公出生,系昆山公次子。

嘉靖十八年(1539),张氏重修始祖翠峰公墓,肇启张灯结彩进兴灯仪式。

嘉靖二十三年(1544),许氏八世桂林公出生,系东田公之子。

嘉靖三十四年(1545),许氏八世和林公出生,系昆山公三子。

嘉靖二十五年(1546),许氏八世茂林公出生,系尼山公长子。

嘉靖三十一年(1552),潮阳县四乡十六都在册实籍18158户,99028人,泥沟丁口在其列。

嘉靖三十六年(1557),许氏九世鸣泉公出生,系西林公之子。

嘉靖四十二年(1563),潮阳析分洋乌、戎水、黄坑三都置普宁县,泥沟属戎水都八图。时在册有4565户,丁口24173。

嘉靖四十六年(1567),许氏九世鸣岗公出生,系茂林公长子。

嘉靖年间,张氏四世肇兴公迁居寮顶寨。

嘉靖年间,张氏大祖派之三世双义公子裔、四世念三公等携眷迁南下,先居惠来葵坑,后世相继移创海陆丰多村。

嘉靖末年,许氏南坑公从老东坑迁创泥沟崎头山寨,该寨历有刘姚黄张等多姓杂居。

明隆庆(1567—1572)共6年

隆庆五年(1571),郑氏五世达淮公出生,系见塘公次子。

隆庆年间,许氏彰祖派传五世而从寮顶寨移创莲潭新厝房(莲潭寨)。

明万历(1573—1620)共48年

万历元年(1573),南门外真君庙移建于北门内,后世称老宫,原址留名宫地。

万历元年(1573),孙氏顺居公从夏地浮山前迁来泥沟为肇基祖,居潭墘寨。

万历二年(1574),许氏九世鸣皋公出生,系西林公次子,1587年承桂林公嗣。

万历十年(1582),戎水都自普宁划回潮阳县,泥沟复归潮阳。

万历十二年(1584),许氏九世鸣虞公出生,系和林公长子。

万历十二年(1584),许氏九世锡圭公出生,系和林公次子。

万历十七年(1589),许氏九世鸣德公出生,系和林公三子。

万历十七年(1589),许氏十世调宇公出生,系鸣泉公长子。

万历二十年(1592),郑氏五世养潜公出生,系达淮公长子。

万历二十年(1592),张氏七世柱础公出生,系毓章公三子。

万历二十一年(1593),许氏十世冲宇公出生,系鸣岗公次子。

万历二十二年(1594),郑氏五世养淳公出生,为达淮公次子,系张氏六世毓章公女婿。

万历二十四年(1596),张氏六世春松公壮年病故。

万历二十五年(1597),张氏七世扬宇公出生,系春松公遗腹子。

万历二十五年(1597),张氏七世玺粤公出生,系毓章公四子。

万历二十五年(1597),郑氏六世如玉公出生,系养淳公长子。

万历二十八年(1600),张国裕、许元、黄广于大寨北门内真君庙立乡规禁约碑。

万历三十九年(1611),许氏十世觉全公出生(一记1602生),系锡圭公长子。

万历四十年(1612),龙游举人钱梦松知澄海县,时题张氏宗祠匾额。

万历四十六年(1618),许氏十一世玉芝公出生,系冲宇公长子。

万历四十七年(1619),漳州张士良进士匾送悬泥沟大寨内石门楼埕,后宗祠建成而再移悬宗祠之内。张士良与钱梦松系万历四十年(1612)壬子科高宗谷榜同榜举人。

明泰昌(1620)共1年

明天启(1621—1627)共7年

天启元年(1621),泥沟张氏裕昆公葬大南山摩天石下。

天启元年(1621),郑氏六世如升公出生,系养淳公次子。

天启三年(1623),张氏八世嗣昌公出生,系玺粤公长子。

天启七年(1627),张氏八世石中公出生,系玺粤公次子。

天启七年(1627),郑氏六世如恒公出生,系养淳公三子。

明崇祯(1628—1644)共17年

崇祯初年,张氏八世衍赵公、衍珩(名玱玉)公出生,衍为族号辈字,泥沟张氏辈序于明中肇创后启用,于此是为始见。

崇祯九年(1636),许氏十一世君辅公出生,系守勤公之子。

崇祯十六年(1643),许氏十一世君显公出生,系觉全公之长子。清初为生员。

崇祯十六年(1643),许氏十二氏开亮公出生,系君弼公之子。

崇祯末年,凤髻山下娘庵已移建于废置的后岭寨前,称后岭庵,原址留庵顶、庵路、庵路沟等地名。

清顺治(1644—1661)共18年

顺治元年(1644),张氏九世命之公出生,系文辉公长子。

顺治四年(1647),张氏湖祖派六世光升公、光宇公、光德公举家惨遭九军杀害,后以七世子铉公为继。相传九军贼入大寨下角窜扰后于石门楼埕见张士良进士匾而止杀离去。

顺治五年(1648),许氏十二世汝勋公出生,系玉芝公长子。

顺治五年(1648),张氏九世友声公出生,系文辉公次子。

顺治十四年(1657),许氏十二世俊候公出生,系玉芝公次子。

顺治十五年(1658),张氏九世袭荣公出生,系朝辉公长子。

清康熙(1662—1722)共61年

康熙初年,沟墘园寨已建成,为苏氏所创。普宁县志记为沟墘围。

康熙元年(1662),郑氏七世钦典公出生,系如升公次子,为大寨内石门楼埕张氏文也公之女婿。

康熙三年(1664),许氏十二世科学公出生,系奕和公之子。

康熙十二年(1673),许氏十三世颖夫公出生,系汝勋公长子。

康熙十四年(1675),张氏十世乾斋公出生,系友声公长子。

康熙十六年(1677),张氏十世永昌公出生,号清龙,系袭荣公长子。

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氏八世俊尚公出生,系钦典公长子。

康熙二十三年(1684),张氏十世望隆公出生,系友声公三子。

康熙二十六年(1687),许氏十三世秀川公出生,系科学公长子。

康熙三十一年(1692),郑氏八世俊清公出生,系钦典公次子。

康熙三十一年(1692),许氏十三世敷在公出生,系代耕公长子。

康熙四十三年(1704),许氏十三世惠文公出生,系科学公四子。

康熙四十七年(1708),许氏十四世克愉公出生,系颖夫公三子。

康熙四十八年(1709),许氏十二世国望公买乌石山仔头杨氏山地筑乌石大陂引水入泥沟,大寨南门前八狮陂始建。光绪普宁县志稿水利一节载,乌石大陂实名泥沟陂。

康熙四十八年(1709),许氏十世觉全公寿届百岁朝廷赐建东亭升平人瑞百岁坊。普宁县志记四十九年百岁建坊,后雍正五年祀潮邑忠义祠。

康熙五十五年(1716),郑氏九世荣万公出生,系俊清公长子。

康熙五十五年(1716),许氏十四世克潘公出生,系敷在公之长子。

康熙五十六年(1717),张许两姓于北门内老宫真君庙立轮流水班碑。

康熙年间,黄姓自泥沟大寨迁大宅另创。

康熙末年,仙埕寨已不知几度兴废,原迁居于此的诏安张姓移东山围另创,其国王庙后塌而神像随水流至大寨老宫前。

清雍正(1723—1735)共13年

雍正二年(1724),张氏十二世经纶公出生,系拱真祖派册名公之子。

雍正三年(1725),张氏迁陆丰之九世裔孙张灿封御前特等侍卫,归祖地泥沟为始祖翠峰公之祠立号报本堂。张氏宗祠报本堂至此正式落成,后世称老祠、初祖祠、始祖祠。

雍正五年(1727),郑氏九世辉星公出生,系俊清公三子,系张氏十世良臣公女婿。

雍正八年(1730),张氏十一世士严公出生,系良臣公长子。

雍正八年(1730),陈氏赞素公由棉湖狮山寨来泥沟定居为一世,系张氏十世乾斋公女婿。

雍正九年(1731),许氏十四世克长公出生,系敷在公次子。

雍正十年(1732),戎水都、贵山都西半部、洋乌都尾段划归普宁县,泥沟属戎水八图而自此归入普宁。时普宁全县在册丁口10073人(未具总人口数)。

雍正十二年(1734),许氏国望公主建许氏宗祠世德堂,内园寨形成,后因办锲金小学而称锲金。

雍正十二年(1734),张氏十一世仕韬公出生,系良臣公三子。

雍正年间,张氏已于泥沟大寨外肇建国王庙,称新宫,祀陇尾三山国王之三王爷神位。

雍正末年,许氏于下栅寨外肇建国王庙,称莲潭宫,祀陇尾三山国王之二王爷神位并双忠圣王张巡许远金身。

清乾隆(1736—1795)共60年

乾隆二年(1737),许氏十五世邦爱公出生,系克潘公长子。

乾隆三年(1738),许兴让中式戊午科举人,知香山县。系泥沟许氏十四世,号克仁,其后为泥沟许氏撰立辈序诗。

乾隆五年(1740),大寨北门内老宫真君庙重建,额真君古庙。

乾隆五年(1740),张氏十二世金炳公出生,系作蟠公三子。

乾隆五年(1740),许氏十五世邦崇公出生,系克潘公次子。

乾隆九年(1744),张氏大祖派迁陆丰湖东乡裔孙十二世光春公出生。

乾隆十年(1745),普宁县志卷六载泥沟许君著、张望隆、张万长、张永昌、张腾桂、张作蟠、张作楫为监生。又载县赠泥沟许俊侯之妻赖氏媺著青编匾,旌表其德,赖氏系举人许兴让之祖母。又卷七载泥沟许君显孝行,并潮邑县令彭象升旌匾德光伦教、孝德可嘉。

乾隆十二年(1747),浙江黄岩总兵张灿为张氏始祖翠峰公墓立墓道碑于祖公山下洋间。

乾隆十七年(1752),许氏十五世邦廷公出生,系克长公长子。

乾隆十七年(1752),郑氏十世式昌公出生,系辉星公长子。

乾隆十八年(1753),郑氏十世式平公出生,系辉星公次子。

乾隆十九年(1754),泥沟大寨开新门,因门上塑吞口狮头而称狮头门。

乾隆二十二年(1757),郑氏十世式金公出生,系辉星公三子。

乾隆二十三年(1758),张氏二祖祠明德堂全面落成,门额张氏房祖祠。

乾隆二十三年(1758),张氏十一世士嘉公出生,系寮顶万照公(阿光)之三子,后为邑庠生。

乾隆二十五年(1760),张氏高楼派九世袭荣公满百岁,朝廷赐建升平人瑞百岁坊,称泥沟西亭、张亭。时有惠来举人张致中撰二联,而由县儒学训导湛汝楷、县云落分司蒋用楷拜赠百岁公,后各镌刻于坊柱东西两面。

乾隆三十年(1765),张氏十二世光训公出生,名升平,系士广公五子,后世称七家公。

乾隆三十一年(1766),张氏十二世光墀公出生,系仕韬公次子。

乾隆三十四年(1769),许氏十六世广耀公出生,系邦崇公长子。

乾隆三十六年(1771),许氏十六世广财公出生,系邦爱公之子。

乾隆三十七年(1772),许氏十六世振玉公出生,系邦崇公次子。

乾隆三十九年(1774),许氏十六世振福公出生,系邦崇公三子。

乾隆四十年(1775),张氏十三世上卿公出生,系金炳公三子。

乾隆四十年(1775),张氏迁陆丰十世裔孙张必俊任澄协中军都司。

乾隆四十二年(1777),张经纶中式丁酉科第一名岁贡生为贡元,官乐昌教谕。系拱真祖派十二世,时称显爷。

乾隆四十二年(1777),许氏十六世广让公出生,系邦廷公长子。

乾隆四十三年(1778),郑氏十一世宏举公出生,系式昌公长子。

乾隆四十五年(1780),许氏十六世广辉公出生,系邦崇公四子。

乾隆四十六年(1781),郑氏十一世宏上公出生,系式昌公次子。

乾隆四十六年(1781),张永昌为是年岁贡。系高楼祖派十世,雍正七年为监生,于乾隆三十年(1765)卒,此间岁贡应是及后追赠,或系乾隆辛巳(1761)错记为乾隆辛丑而致。

乾隆四十六年(1781),张氏三祖祠已建成,额名敦睦宗祠。

乾隆五十六年(1791),郑氏十一世宏照公出生,系式昌公三子。

乾隆五十八年(1793),许氏十六世广永公出生,系邦廷公三子。

一、张姓来源

来源有三: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二、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三、郡望堂号

堂号"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郡望清河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四、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上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五、主要张姓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张姓六十三宰相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中国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泥沟乡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泥沟乡下辖村委会包括中泥村委会、前泥村委会、杨庄村委会、纪寨村委会、蔡寨村村委会、桩王庄村村委会、李寨村村委会、圈...
点击下载
上一篇:齐姓的起源下一篇:张氏家谱字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