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刘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安徽刘氏族谱,第1张

我也是,我叫刘回,我是洪字辈,是安徽阜南人。我也不太懂,好像文字辈在我们这里是很高的,我们这里,付、丙,金,洪,大部分都是这些辈的,有一个文字辈的,是最高的在俺庄。也有刘姓的解释,刘姓有来原有好几种说法,百科名片

刘姓为中国主要姓氏之一,全国刘姓人口排名第四。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是登基称帝人数最多的姓氏。在中国古代有“刘天下,李半边”说法,而在中国北方则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刘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刘姓来源

主要来源有五:

来源一:

出自祁姓陶唐氏,帝尧(伊祁放勋)之后,受封于刘(今河北省唐县),建立祁姓刘国,后裔因以为源于祁姓,传说出自上古尧帝的后裔祁氏被封于刘国(前称定州唐县,今河北唐县),属于以国名为氏。相传,唐尧是远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他贤达善良,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据传说唐尧出身在顺平县 ( 原完县 ) 的伊祁山,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尧因地名而为祁姓,其第九子源明被封在刘国(今河北唐县),子孙遂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为刘氏,史称刘氏正宗。10出自柳氏,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之后,因柳宗元和当时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亲信,其后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县,改姓为刘。很多年后因当地遭水灾,他们纷纷迁移到河南的周口、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曹县、泰安一带。刘姓有很多的来源,百度名片有你自己查看吧!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1--8

冯陈诸卫 蒋沈韩杨 9--16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17---24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25---32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33---40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41--48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49---56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57--64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65---72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73---80

乐于时傅 皮卡齐康 81---88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89---96

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 97---104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105--112

百家姓排112位。

姓氏源流

臧姓起源有三。

一是以邑名为氏。春秋时鲁国国君鲁孝公的儿子名彄(kōu)”,字子臧,被封在臧地(在今山东省境内郯城西南),建立“臧”国,他的子孙后代就以“臧”为姓。

二是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名欣,字臧,其子孙以其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亦称为臧氏。三是“臧”姓出自鲁国公族后代,而鲁国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长子伯禽的封地,因此,两支“臧”姓起源于周朝王室之姓,姬姓。

■郡望堂号

地望分布:江苏东海县,山东沂水县、诸城市。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两省,还有河北,河北有很多很多。如臧庄子、臧村、臧家屯、臧家庄等。

■臧姓名人

臧荼,西汉有燕王;

臧旻,东汉有出使匈奴的中郎将;

臧荣绪,南朝齐有史学家;

臧懋循,明代有文学家、戏曲家;

臧琳,清代有文学家;

臧赐,春秋时鲁国大夫。

臧洪,东汉末年人,曾游说各地首领,共同讨伐董卓。

臧中立,是宋代的名医,他在元丰年间来到鄞南胡,每天治愈数千名病人。

臧霸,字宣高,费县方城镇一带人,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著名大将。曾任琅琊相,类同临沂地区行政长官第一把手。他为人正直义气,李景星在《四史评议·三国志》中,称他为“气节之士”。

臧克家 臧克家同志,笔名少全、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

■臧姓宗祠通用对联

〖臧姓宗祠四言通用对联〗

志士全义;

刺史建功。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广陵射阳人臧洪,字子源,举孝廉,初任即丘长,董卓专权时,他任广陵太守张超的功曹,劝说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等联合讨伐董卓。后来归附袁绍,历官青州刺史、东郡太守,曹操围攻张超时,袁绍不去救援,他便与袁绍断绝了关系。袁绍攻打东郡,城破后被杀。下联典指南朝宋莒县人臧质,字含文,文帝时任徐、兖二州刺史。元嘉末年镇守盱眙,抵御北魏的进犯有功,又参与讨伐元凶刘劭,封始兴郡公。

志士全义;

刺史能军。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东海世泽;

谏鱼家声。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大夫臧彄。曾谏鲁隐公如棠(今山东省鱼台县西北)观鱼。

云台勋绩;

郜鼎铭箴。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朝臧宫从光武征战,以勇著称,破群贼,以功封郎陵侯,云台著其勋绩。下联典指春秋宋华父督弑殇公,以郜大鼎赂鲁,桓公取之,臧孙达谏之。周内史称其“谏之以德”。

生应瑞梦;

计脱孤儿。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南朝徐陵,号孝穆,其母臧氏尝梦五色云化凤而生徐陵。鲁乱时,鲁孝公保姆臧氏以子代孝公,孝公得免害,号称“义保”。

〖臧姓宗祠五言通用对联〗

鄞南显奇效;

水乐留丰功。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医臧中立,毗陵人。元丰中,至鄞南湖,日治愈病人数千人。见《尚友录》。下联典指明代书法家臧性,字孟痒,鄞县人。永乐中,以善书征秘阁,缮写《永乐大典》。官宜兴令,刚毅严谨。见《尚友录》。

〖臧姓宗祠六言通用对联〗

义和招民千户;

文仲历仕四君。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临海太守臧熹,字义和,好经籍,后习骑射,志立功名。晋隆安初人武帝至建业,收图书、器物、封府库。就临海太守,整顿纲纪,招致流民,归者千余家。下联典指春秋鲁国正卿臧孙辰,名辰,字文仲,历仕庄、敏、僖、文四朝,老成持重,维护宗法礼治,对外主张加强 助。互曾亲自携带币器,告籴于齐,以赈鲁饥。

〖臧姓宗祠七言通用对联〗

东邻西舍千祥聚;

海宴河清万象新。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臧姓名门望族居住院地“东海”(郡)嵌字联。

万人御敌称忠勇;

百卷宏篇见匠心。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官吏臧纾青(1796-1854),字牧庵,江苏省宿迁人。道举人。鸦片战争爆发后,曾团练乡兵万人,备以御敌。1841年入扬威将军奕经幕府。他反对妥协求和,主张奏召林则徐至浙江襄办军务,创伏勇散战法以破英国侵略军。下联典指南朝齐史学家臧荣绪(415-488),东莞莒(今山东省莒县)人。少耽书史,有志节,与吴康长期隐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潜心著述,成《晋书》一百一址卷,记两晋史事详尽,为唐初官修《晋书》的主要依据。

徐孝穆生应瑞梦;

鲁义保计脱孤儿。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陈徐陵母臧氏事典。下联典指周·鲁孝公保姆臧氏。

凌霄羽毛原无力;

坠地金石自有声。

——臧克家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诗人、文学家臧克家自题联。

〖臧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对联〗

气干雄宏,擢二州民牧;

学问淹博,修一代史书。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刺史臧质,字含文,有气干,文帝以为徐、兖二州刺史。后因功封始兴郡公。下联典指南齐主簿臧荣绪,莒人。钝笃好学,括东、西晋为一书,纪录志传百一十卷,又著五经序论。隐居教授,自号被褐先生。

==

臧氏溯源

作者:臧运和

一、远代先祖追溯

臧氏在《百家姓》中排列第112位,数大姓。据《中华姓氏溯源》载,春秋时,周公封子于鲁,臧姓出自姬姓。春秋鲁孝公之子 ,食邑于臧(今山东境内),其后因邑为氏。又鲁惠公有子名欣,字子臧,其后以字为氏。望出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由此可见,臧姓祖居山东无疑。史称“臧氏祖居东鲁,本仁祖义,世代相承”。鲁孝公之子僖伯(谥号),名 ,为鲁国大夫。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僖伯上疏谏隐公“观鱼谓之乱政”,公不听忠言,后被人戮而夺位,在历史上留下了“矢鱼于棠”(棠——邑名,在今山东鱼台县东北)的记载(见《古文观止》中《臧僖伯谏观鱼》篇)。故臧威信极高,封鲁地郯为国(今山东郯城西南古称东海),后以臧为姓,世代为鲁卿,昭昭可考。僖伯之子臧哀伯(谥号),名孙达,鲁国大夫,他曾谏鲁桓公(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国君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很得后人的称颂。因此,臧与复姓臧孙皆为一族。《中华姓氏溯源》载,臧 ,臧欣皆为一家,均系鲁公后代。

二、近代族居简考

元朝末年,为反抗朝廷统治,各地农民纷纷起义,经过数年混战,元朝灭亡,后由朱元璋建立明朝。由于连年战争的兵火和瘟疫的传染,山东复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朝廷采取移民的措施来扭转惨不忍睹的社会局面。即在洪武二年(1369年)大量移民于山东,所以山东大部分来自山西洪洞县和江苏东海十八村。

莒县臧氏大部分自江苏东海和胶东迁来。据《重修莒志》载,“莒州十区臧家庄臧氏,原籍江苏省东海县当路村,始迁祖胤祚于明洪武二十三年迁至莒县黑坊口,四世成儒迁居臧家庄,分三支,今传至十七世。”“五区龙宿庄臧氏,始迁祖瑾于明洪武年间由登州府福山县迁居莒北龙宿庄(今属诸城马庄乡),生四子,长熊分支诸城枳沟,次子龙迁居石埠集,三子凤居龙宿庄,四子虎迁居昌乐辛旺集。

五莲臧氏分两大支系,一支属诸城臧氏,祖居诸城琅琊台,有主谱,子孙后代散居有记载;另一支属枳沟崖上庄(即臧家崖)臧氏,族无主谱,各支均有支谱,谱中均记载:“吾祖世居东鲁”,据有关资料考证,此两支属一族,均从东海和胶东迁入。崖上庄分谱载“不知何朝何代先世何人始迁于登州府福山县,延至明洪武年间先祖讳武复由登州迁回故土安居崖上庄(笔者注:可见原来就在崖上庄住过,故用“迁回故土”),世世相传”。崖上庄臧氏即现在的诸城市枳沟镇臧家崖村,始迁祖武迁来后居住多年,子孙繁衍较快,自明初起就有人做官,家族随之兴旺,五世祖哲以儒士起家,官至布政使(即省长)。六世祖虎以孝行成名,得入忠孝祠兼之。五世祖臻有子十二人,族类之繁,一盛一日,时潍水之滨熙熙攘攘者,大抵吾族居多也。”(见崖上庄臧氏谱序)。以后逐年析居,遍布于潍河两岸。诸城市枳沟镇的东安、西安,枳沟后街、臧家崖、前后水清沟、杨家洼、山子前和五莲县的汪湖村、泥牛子村、杨家沟、辉沟子、高泽、西云门、窝疃、段家庙、宅科等村,均有崖上庄臧氏居住。尤其明末壬午诸城兵乱,迁居大江南北之族人甚多。据崖上庄支谱序中载:“……昔丁先生之任霍山县也,其上台臧大人系陕西人,自称出自崖上庄……”又江南境内有臧氏独立村,曰“杨家行”,云“自杨家洼”(属诸城枳沟镇)出族。”今已代远年湮,无从考究。因本支无主谱,虽有支谱但年久失修,分居各地的后代无记载,故不能如实统计其族人散居住地,实是遗憾。崖上庄臧氏与诸城臧氏同族不同谱,但辈序排列却相同,只是世不相同,同样一辈却差三世,这是因为没有统一族谱所造成的。近年来崖上庄臧氏由后水清沟运德主持,运堂负责印刷,“运”字辈“树权”兄执笔新修一部主谱,把该族系的部分分谱系统起来,是一件大好事,为后代子孙留下了宝贵财富,成为崖上庄臧氏追根求源的依据。其辈序诸城臧氏原有族谱修于明末,创始人六世祖允德,此谱从春秋到明代,其中有唐人作序,可惜在明崇祯壬午兵乱中毁于战火。到清康熙年间七世祖振荣时任广西怀集知县,又升江西宁州知府,借归里休养之机,又续修新谱,因前谱毁,先祖失考,只能从记忆中的始祖智开始新修。谱成于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年)仲春,七世祖振荣作序。七十三年后,于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春,由九世祖应钧祖续修。二十六年后又由九世祖毓云第三次修谱。六十年后,又由十一世祖翰、十二世祖炅,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第四次修谱,此谱称“道光谱”,目前能查到的仅有此谱由十世同族人共同议定三十二字为今后排辈之序,其是:伟臣著望、家运传真、日初山广、如泽方循、佑兹砺品、醇睦今人、恪先训后、庚亦经陈。“以上三十二字从十二世始,每辈只用一字,按序排列。目前从苏北到山东,臧氏大部分用此“辈”字排序。同姓相遇,论资排辈,亲如一家,否则如同异姓路人一般。

诸城臧氏族谱对族居地记载清楚,清康熙“琅琊碑记”中云:“吾祖居琅琊台,再乃迁居瓦屋庄,后又迁居于城(诸城城里)……”,又据祖辈相传云,诸城臧氏乃于明洪武二年由江苏省东海宿迁县迁入诸城琅琊台。又据长兴眉锡在康熙《诸城臧氏族谱》序中谓:“……即自吾鲁僖伯公以后之散处于大江以南,大海以北者之俱可寻源溯委也……”,六世祖新德在康熙年间的谱序中云“臧氏之来诸城也,肇基于琅琊台,开创之人已湮乎无闻……”。所以诸城臧氏自江苏省东海宿迁县移民至诸城琅琊台,后迁居瓦屋庄,又居城里,确信无疑。相传,琅琊台始迁先祖兄弟三人从东海宿迁县迁来琅琊台,因生活困难,长兄去登州福山县,其他二人留住琅琊台,相传三世,曾有讳班祖在此居住,现有坟茔九座为证。因前谱毁于战乱,新修谱只能从迁祖智从琅琊台迁居诸城城南瓦屋庄,后又迁城里记载。二世祖斐,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贡生,初任湖广景陵卫经历,后升直隶真定府定州同知;三世祖节、符、策三人,节祖敕赠文林郎,太湖知县,南京兵部右侍郎。四世祖惟一,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赠工部尚书,人称大司空。四世中有祖四人,惟一、惟几、惟精、惟时,均居住在诸城城里。

三、现代族人分布

诸城臧氏自四世祖惟一中进士始,家业从此发迹,子孙后代繁盛,主要分布在诸城城里、五莲的仁里、胶南的西十字路。到七世以“振”辈分支时,达到鼎盛时期,共有三十一支,现分述如下:

一、惟一祖后:长子尔用,官生,诰赠奉政大夫,刑部郎中(子二人,嗣德、懋德)。次子尔劝,明万历十六年(1598年)举人,万历二十年壬辰科(1592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赠兵部尚书,人称大司马(继子一人:允德)。三子尔动,无子。四子尔令,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年)科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进士,官至山西冀南道按察副使,因故告归,适遇明崇祯壬午诸城兵乱,带头奋起抗清殉难于城下(子五人:世德、允德、永德、同德)。五子尔寿,官生,壬午抗清殉难(子二人,新德、成德)。六子尔昌,附生(出嗣于惟几)。该支人数较多,分布极广,诸城南北吾族人俱多也,共分如下世系:

嗣德世系:振猷;懋德世系:振佐;允德世系:振荣、振乾;世德世系: ;永德世系:振奇;文德世系:振鲁;同德世系:振采;新德世系:振声、振衣、振翼;成德世系:振莪、振芳、振华。由于战乱,子孙皆投奔各自的庄园居住,以上各世系分布在:诸城的展村、薄板台、董家沟、韩戈庄、邓戈庄、横沟、张家沟、管家庄子、高疃、王村、黑龙沟子、毛庄、兰家庄、曹家庄、封家官庄、三里庄、下茁山、北戈庄、刘家沟、刘家黑龙沟子、老屯庄、铁沟、指挥、徐家庄、乔戈庄、黄疃、孟家店子、西十字路(胶南市)、王家庄、西公、青墩、潘旺、朱解、胡埠岭、胡家楼、小店子、新庄、岳旺庄、黄家窑、小苏家庄、许家沟、史家沟、木营老庄、宋家庄子、辛家窑、胡沟、寿塔寺、台家庄、关东老庄、焦家庄子、臧家庄。五莲县的明古庄、玉皇庙、瓦窑沟、范家车村、朱家老庄、岭东、小坪、袁家庄。莒县的魏家官庄、庄家山。还有分布在安丘、高密、胶县等地。现已传至二十一世。

二、惟几祖后:继子一人尔昌,附生(其有子三人,达德、容德、育德)。达德世系:振铎、振凤、振权;容德世系:振鹏;育德世系:振京、振扬、振昱(止)、振宜。后因家族大,分支析居。分布在:诸城县的陆家庄、朱解、东潘旺庄、陈家潘旺庄、王满庄子、宋家楼子、辛家窑、黑龙沟子、史家埠、悦庄、院西、莒北大马庄(今属诸城),洛庄、孟家窑、朱留庄、龙池子、我乐子、王戈庄、孔家庄、沙岭子庄、高家洛庄、田家庄、孙村、北十里堡、张家屯、黑龙沟。东北烟房子沟。五莲县的仁里村、泊子村、黄崖圈、花园、于家崮子。日照的臧家荒。现已传至二十世。

唯以上两大家族庞大、兴旺。

三、惟精祖后:嗣光世系:瑞征、嘉征(止)、奎光(止);启光世系(止);龙光世系:汝谏;重光世系:汝众;禧光世系:汝明;宠光世系:汝瀚。分布在:诸城县的瓦屋庄、我乐子、许家河子、范家庄子、辛家窑、刘家黑龙沟子、台家村、楼子、后疃、臧家楼子、七吉村、陈家窑、石岭、位井子、北戈庄、沙戈庄、土墙、松园、北程戈庄、郝家村、高乐埠、臧家庄、黄疃、孙戈庄、龙石头河等。

四、惟时祖后:龙正世系:之秀、之进、之举。分布在:诸城的汉车、洛庄;五莲县的福禄头、福禄并。

以上各支系行辈一样,均按十世族人规定辈序排列,有条不紊,族人相逢,亲如一家。

五莲县仁里臧氏迁祖纯、 ,由诸城辛家窑迁居仁里村(原属诸城县),后因支系繁茂,由仁里迁出至孔家泊(泊子村)花园、黄家圈、于家崮子,日照的臧家荒等村,又有少数迁居胶东、北京、四川的重庆、陕西、辽宁、黑龙江等省,建国前还有去香港、台湾者。有的还侨居美国等国家搞科研或经商。

五莲县玉皇庙臧氏迁祖宸纲于清雍正年间由诸城徐家庄迁入,锡鹄祖由玉皇庙又迁至瓦窑沟,分支后的一支迁居范家车村。黄崖圈臧氏迁祖 由仁里村迁入,分支后又迁入松柏乡的白庙子、香店,现已传至十八世。五莲县叩官镇的于家崮子,许孟镇的花园,日照东港区的臧家荒等村的臧氏亦由许孟镇的仁里村迁入,因年代久远主谱无记载,始迁祖失讳。五莲许孟镇的福禄头、福禄并臧氏由诸城汉车迁入,谱有记载。

日照两城臧氏由诸城迁入。五莲还有少数臧氏由胶南迁来。五莲的朱家老庄、岭东、小坪、袁家庄臧氏均由诸城郝戈庄迁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移居外地的方式也多,如:当兵专业就地安排工作,移民支边,干部南下、考学就业等。因此吾臧氏除在山东地界繁衍生存外,散居于全国各地甚多,从大江南北到海疆边陲,都有吾臧氏族人的足迹。如云南、四川到东北的黑龙江都有诸城臧氏、崖上庄臧氏、胶东臧氏安家落户,繁衍生存,但都没有忘记祖居地山东诸城、崖上庄、福山县。

四、臧氏官爵叙略

自东周至今臧氏名人辈出。春秋时有臧孙辰、臧孙许、臧纥皆为官。在鲁国执政的臧文仲、历仕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曾废除关卡,以利经商。春秋时鲁国大夫臧武仲,官司寇。汉初有臧茶被项羽封为燕王,后拥刘邦称帝。南朝有臧奉先曾任建陵令,臧庸民任国子监助教,有史学家臧荣绪(415—488),齐莒县东莞人,著《晋书》一百十卷,在唐初流行的十八家《晋书》中号为较完善的一部,还著有《嫡论》、《拜五经序论》、《续同记》等。臧陵、臧严均属莒县东莞人,皆任参军。东汉时臧昱,广陵射阳人(江苏宝应东)人,灵帝时为扬州刺史,后任使匈奴中郎将。臧洪(160—195)东汉广陵射阳人,字子源,任青州刺史,东郡太守。明朝有臧惟一,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赠工部尚书。臧尔劝兵部右侍郎,赠兵部尚书。臧允德任锦衣千总。以上三人属诸城人。臧懋循明戏曲家、文学家,浙江长兴人,明万历八年进士,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后弃官归里,著有《古诗所》、《唐诗所》、《元曲》等。清朝有臧庸(1767—1811)经学家。臧应选、臧琳皆为官。臧振荣,诸城人,任江西宁州知府,政绩显赫,很受百姓称颂。臧在新,字与咸,江苏阜宁人,清任虎门炮台教练,后赴日本,归国后被孙中山委以淮上司令,后被害于烟雨台。

民国初年,有诸城臧汉臣、臧济臣、臧少枚、臧文山等人响应孙中山号召,参加同盟会,组织起义,推翻了诸城清政府,建立了诸城民政府,臧汉臣任民政长(县长),其他人办学堂培养人才,推动民主革命。现代有臧克家、臧云蘧,臧乐源,臧东升,臧云远,臧云飞,臧鸣亚,臧恩堂,臧松年,臧云衢,臧星望,臧子望,臧坤等,从三十年代起拥护***的领导,积极参加革命,现在有的成为高级领导干部、作家、诗人、作曲家、艺人等。

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道光年间的三百年间,仅诸城臧氏据不完全统计就有:进士5人,举人14人,武举3人,拔贡2人,贡生28人,廪生7人,监生136人,附生77人,官生5人,庠生4人,武生4人,增生5人,秀才多人。兵部右侍郎2人,赠尚书2人,布政使2人,兵备使2人,主事郎中5人,巡抚2人,翰林院招待1人,翰林7人,翰林院译馆官生1人。知府3人,知州5人,州同13人。知县17人,经历11人,工部屯田主事1人,锦衣卫千户1人。吏目3人,守备2人,主簿1人,巡检1人,大理司丞2人,县丞1人,州判1人,司务1人,寿官4人,提举1人,刑部主事2人,中书舍人1人,理问8人,训导6人,教谕10人,八品12人,九品15人,通判1人。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有许多臧氏族人走向社会,或文或武,部省市级干部很多。尤其恢复高考后,吾族人读大学的人数猛增,已有博士、研究生走向不同岗位。还有在海外搞科研工作的,他们都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刘统勋、刘墉的先祖

一、刘统勋、刘墉的先祖第一次迁徙之谜

根据山东日照刘氏族谱记载,到了1370年时候,按照政府移民的规定,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刘氏的一支,在刘思源的曾祖或者是高祖率领下,就从大刘村里搬了出来。

这里我要说一句,根据山东日照刘氏族谱的记载,率领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刘氏一支响应政府号召,进行移民的应该是刘思源。但是,这个记载是错误的。它属于一百多年以后的追记,是非常不准确的。

他们搬到了哪里呢?刘氏众族人一行循道迤俪北去,来到群山巍峨的甲子山西北十公里、今日照市东港区黄墩镇与莒县交界处,打量了一下这里的地形地貌。只见这里群山环绕,涧水涓流,花草茂密,树木繁荫。涧泉边参天古树上,住着一窝喜鹊;涧边山岭,两翼宽阔,北高南低,象一只传说中的凤凰……果真是个好地方,于是便在这儿定居下来。后人为这里取名喜鹊窝。

刘思源的曾祖或者是高祖率领下的刘氏众族人,就搬到了今日照市东港区黄墩镇。当然,这在山东诸城刘氏族谱中并没有记载。

其实从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搬到山东的日照市东港区黄墩镇从路程上来说并不遥远,这个徐州的砀山现在归安徽。它的砀山县大刘村北面就是山东,东面就是江苏,它的西面就是河南,他自己在安徽的最北角,他这个地方是四省交界处,所以他搬到山东是很近的路程。

刘墉的祖先就这样搬到了日照,这是在1370年。这就是日照西部刘姓的始祖。

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日照刘氏家谱(注:2003年在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卜落崮村刘禄后人处发现),记载了这一历史情况,记下了这一刘氏家族的大事:

“我刘氏自汉隶籍于莒,由来久矣……委因元社将屋,我祖见机,迁居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红巾(徐刘)乱起,我祖逃居东海当芦村。至熙朝洪武三年,下旨迁民,我祖复由东海迁居日照喜雀窝”。

二、刘统勋、刘墉的先祖第二次迁徙之谜

时间到了天顺年间(1457~1465年),刘家人丁日盛。但是一场意外的火灾,几乎烧掉了家里面的一切。那时刘氏先祖已故,葬在田家董旺庄北岭。留下刘氏兄弟五人:刘承源、刘思源、刘接源、刘续源、刘根源。

成化(明宪宗年号,1465~1488年)年间,刘氏兄弟五人面对日益兴旺的家族,面对日益狭小的生存空间,作出了关于分家的决定:

第一、老大刘承源徙居安丘;

第二、老宅西移,改称草涧,由老二刘思源从喜鹊窝向北约一公里处的大槐树北侧,搭盖草棚居住下来;

第三、老三刘接源迁居邱前;

第四、老四刘续源、老五刘根源迁莒县。

三、刘统勋、刘墉的先祖第三次迁徙之谜

后来,刘思源娶了本村张氏为妻,生下了福、禄、寿、禧、诗、书、忠、厚八个儿子。1924年刘氏后代修建的一幢石碑证明了这一点。这幢石碑中记载到,“始祖思源公……生我二世祖福、禄、寿、禧、诗、书、忠、厚兄弟八人。”您说,这个家族是不是太大了?这可怎么办呢?

面对日益兴旺的家族,面对日益狭小的生存空间,刘思源再一次作出了关于分家的决定:让他的八个儿子们分开居住,四处谋求生路,只留四子刘禧与刘思源留守故里。刘福、刘禄二人同迁三庄刘家沟,刘寿迁刘家庄,刘诗迁大朱洲,刘书迁莒县(与他的叔叔刘续源、刘根源会合),刘忠迁临沂,刘厚迁沂水刘家店(后来刘厚的一个后代又迁居沂水卜全庄),刘禧仍然和父母仍住故里。刘思源病逝后,葬于老槐树底西北侧七米处。

古槐树下有了人气,长势更加旺盛,枝繁叶茂。古槐高50余米,粗四搂有余,树枝长达三十余米,直径60多公分。偶尔一年,它竟没发一新枝新叶,村人以为枯死,然而第二年却又生出新枝叶,郁郁葱葱,村人甚感神奇,尊为神树。有人遇到不测,携老带幼,前来老槐树底烧香磕头,祈求老槐树大显神灵,消祸灭灾,保佑平安。遇到天旱、遭蝗虫或遭瘟疫,人们总是给老槐树披红挂彩,烧香祭奠,鸣放鞭炮,祈祷神树降福人间,免灾除祸,保佑太平。

咸丰年间,刘墉的后人选址老槐树东北侧40米处,建起一座刘氏祠堂。

遗憾的是这棵千年古槐一九四六年秋被砍掉。

刘福(刘墉的二世祖)后来因避匪,率三子刘恒(刘恒是刘墉的三世祖,刘墉为十世)迁居诸城逢哥庄,将长子刘志干、次子刘志贞托付于刘禄(以刘氏家谱为记)。

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日照刘氏家谱记载了这件事情:“天顺年间,该村(注:日照喜雀窝)被火……成化年间(宪宗1465~1488年),我高祖(注:从日照喜雀窝)移居草涧庄(与喜雀窝相距里许)……惟喜祖仍住故里。如福、禄二祖,同迁大刘家沟。福祖又避匪,率三子恒公迁居诸诚逄哥庄,将长子志干、次子志贞托付于我二世祖禄。寿祖分居刘家庄子。诗祖分居洙洲庄。书祖分居西刘家沟。忠祖迁居兰山全刘庄。厚祖迁居沂水刘家店,分支卜全庄。”

1924年刘氏后代修建的石碑也证明了这一点碑刻记载:“福、禄二公同迁刘家沟(今三庄镇刘家沟),福公弘治年间(孝宗1488~1505年)又迁诸城逄哥庄(现属高密市)。寿公迁刘家庄(今三庄镇刘家庄)、诗公迁注州(今黄墩大株州)、书公迁莒县、忠公迁临沂、厚公迁沂水,族谱备志。惟我禧祖仍住故里。”

经过几百余年的子孙繁衍,到现在,故里刘禧后人已是人丁兴旺,有3000多人的大家族了。

刘福后人,清嘉庆十九年(1814),即九世孙刘墉卒后10年其族重修家谱时,女性及移居外省、外地未入谱者不计在内,刘氏家族已繁衍十四代,其家族已有822人。这是后话。

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日照刘氏家谱的发现,不仅重现了世远年湮于史海的一段家族史、民族史,而且填补了刘统勋初立其诸城族谱时无法上溯的一段历史。

刘统勋在丙子年(高宗乾隆1751年),即其祖刘福迁移到诸城县250余年始创家谱,在凡例中说:

——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间始祖讳福公迁诸城后,至祖讳恒公,家谱因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故列祖讳恒公为第二世。

——族谱刊于都中,丙子冬间,凡我族人有游宦他省及在家乡者,其新生男口名字家邮未及致,盖不谱载。……,盖未及载,容后纪——统勋谨识。

下面,我们还是回来说说山东日照刘氏中的一支在刘福的率领下又从山东日照搬了出来这件事情。因为,这一支正好是刘墉的祖先。

这次搬家开始的时间,根据山东日照刘氏族谱记载,是在明朝成化年间,也就是1465年到1487年间。也就是说,刘福率领山东日照刘氏中的一支在1465年到1487年间从山东日照搬离了家乡。

这次搬家完成的时间,根据山东诸城刘氏族谱中的记载,则是在明朝弘治年间,也就是1488年到1505年间。

有的读者会有这样的疑问:怎么搬个家还要如此费事,需要几十年?

其实不是这样的。根据我的考证,刘福率领山东日照刘氏中的一支搬家开始的时间应该就是在1487年,搬家完成的时间应该就是在1488年,1487年正好赶上明宪宗朱见深病死,明宪宗朱见深的儿子明孝宗朱佑樘即位,1488年明孝宗朱佑樘改元弘治。

因此,就出现了山东日照刘氏族谱记载的刘福率领山东日照刘氏中的一支在明朝成化年间搬离家乡、而山东诸城刘氏族谱记载的刘福在明朝弘治年间搬到山东诸城的事情。

这样刘墉的祖先在的一支刘福的率领下就搬到了山东诸城逄哥庄(现属山东省高密市)居住了下来,称为诸城东武刘氏。

四、诸城东武刘氏——刘统勋、刘墉的直系先祖的繁衍之谜

刘福只有一个儿子叫刘恒。刘恒的时候,由于战乱兵灾,刘家族谱被烧毁。从此,族人对诸城以上刘氏家族的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刘恒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刘玳,次子叫刘瑁,三子叫刘瑚。刘墉就是刘玳的后代。刘瑁和刘瑚的后代我们还没有考证出来。

刘玳也只有一个儿子叫刘思智。刘思智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刘通,次子叫刘远。刘墉就是刘通的后代。刘远的后代我们还没有考证出来。

刘通就是刘墉的高祖。刘通活着的时候已经到了明朝末年了。在这个时候,他们家第一次转变了一个身份,此前这家这个家族就是世代务农,但是从刘通开始,他们家就开始识文断字了,认识字了。那么刘通还考中过秀才,但是,世道变了,明清交替,他也就没有考举人、考状元的机会了。所以很快,清军入关,清军入关的时候,由于我们所讲的这个清初的统治政策,对汉族的统治政策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造成了很多很多汉人的不满意,很多汉族人造反。

当然了,刘墉他们家绝不在反抗者之列。清军一入关,那时候还是顺治皇帝,顺治皇帝的名字叫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帝1643年一继位,1644年清军入关,刘墉他们家立即就投降了,就成为了大清朝的顺民,从此以后好几代,刘墉他们这个家族就一直是大清朝的顺民,不但如此,刘墉他们家还很支持大清朝的势力。

http://liu972000tf168cn/

■姓氏源流

臧姓起源有三。

一是以邑名为氏。春秋时鲁国国君鲁孝公的儿子名驱,字子臧,被封在臧地(在今山东省境内),建立“臧”国,他的子孙后代就以“臧”为姓。

二是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名欣,字臧,其子孙以其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亦称为臧氏。三是“臧”姓出自鲁国公族后代,而鲁国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长子伯禽的封地,因此,两支“臧”姓起源于周朝王室之姓,姬姓。

■郡望堂号

地望分布:江苏东海县,山东沂水县。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两省,还有河北,河北有很多很多。如臧庄子、臧村、臧家屯、臧家庄等。

■臧姓名人

臧荼,西汉有燕王;

臧旻,东汉有出使匈奴的中郎将;

臧荣绪,南朝齐有史学家;

臧懋循,明代有文学家、戏曲家;

臧琳,清代有文学家;

臧赐,春秋时鲁国大夫。

臧洪,东汉末年人,曾游说各地首领,共同讨伐董卓。

臧中立,是宋代的名医,他在元丰年间来到鄞南胡,每天治愈数千名病人。

臧霸,字宣高,费县方城镇一带人,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著名大将。曾任琅琊相,类同临沂地区行政长官第一把手。他为人正直义气,李景星在《四史评议·三国志》中,称他为“气节之士”。

■臧姓宗祠通用对联

〖臧姓宗祠四言通用对联〗

志士全义;

刺史建功。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广陵射阳人臧洪,字子源,举孝廉,初任即丘长,董卓专权时,他任广陵太守张超的功曹,劝说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等联合讨伐董卓。后来归附袁绍,历官青州刺史、东郡太守,曹操围攻张超时,袁绍不去救援,他便与袁绍断绝了关系。袁绍攻打东郡,城破后被杀。下联典指南朝宋莒县人臧质,字含文,文帝时任徐、兖二州刺史。元嘉末年镇守盱眙,抵御北魏的进犯有功,又参与讨伐元凶刘劭,封始兴郡公。

志士全义;

刺史能军。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东海世泽;

谏鱼家声。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大夫臧彄。曾谏鲁隐公如棠(今山东省鱼台县西北)观鱼。

云台勋绩;

郜鼎铭箴。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朝臧宫从光武征战,以勇著称,破群贼,以功封郎陵侯,云台著其勋绩。下联典指春秋宋华父督弑殇公,以郜大鼎赂鲁,桓公取之,臧孙达谏之。周内史称其“谏之以德”。

生应瑞梦;

计脱孤儿。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南朝徐陵,号孝穆,其母臧氏尝梦五色云化凤而生徐陵。鲁乱时,鲁孝公保母臧氏以子代孝公,孝公得免害,号称“义保”。

〖臧姓宗祠五言通用对联〗

鄞南显奇效;

水乐留丰功。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医臧中立,毗陵人。元丰中,至鄞南湖,日治愈病人数千人。见《尚友录》。下联典指明代书法家臧性,字孟痒,鄞县人。永乐中,以善书征秘阁,缮写《永乐大典》。官宜兴令,刚毅严谨。见《尚友录》。

〖臧姓宗祠六言通用对联〗

义和招民千户;

文仲历仕四君。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临海太守臧熹,字义和,好经籍,后习骑射,志立功名。晋隆安初人武帝至建业,收图书、器物、封府库。就临海太守,整顿纲纪,招致流民,归者千余家。下联典指春秋鲁国正卿臧孙辰,名辰,字文仲,历仕庄、敏、僖、文四朝,老成持重,维护宗法礼治,对外主张加强 助。互曾亲自携带币器,告籴于齐,以赈鲁饥。

〖臧姓宗祠七言通用对联〗

东邻西舍千祥聚;

海宴河清万象新。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臧姓名门望族居住院地“东海”(郡)嵌字联。

万人御敌称忠勇;

百卷宏篇见匠心。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官吏臧纾青(1796-1854),字牧庵,江苏省宿迁人。道举人。鸦片战争爆发后,曾团练乡兵万人,备以御敌。1841年入扬威将军奕经幕府。他反对妥协求和,主张奏召林则徐至浙江襄办军务,创伏勇散战法以破英国侵略军。下联典指南朝齐史学家臧荣绪(415-488),东莞莒(今山东省莒县)人。少耽书史,有志节,与吴康长期隐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潜心著述,成《晋书》一百一址卷,记两晋史事详尽,为唐初官修《晋书》的主要依据。

徐孝穆生应瑞梦;

鲁义保计脱孤儿。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陈徐陵母臧氏事典。下联典指周·鲁孝公保姆臧氏。

凌霄羽毛原无力;

坠地金石自有声。

——臧克家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诗人、文学家臧克家自题联。

〖臧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对联〗

气干雄宏,擢二州民牧;

学问淹博,修一代史书。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刺史臧质,字含文,有气干,文帝以为徐、兖二州刺史。后因功封始兴郡公。下联典指南齐主簿臧荣绪,莒人。钝笃好学,括东、西晋为一书,纪录志传百一十卷,又著五经序论。隐居教授,自号被褐先生。

==

臧氏溯源

作者:臧运和

一、远代先祖追溯

臧氏在《百家姓》中排列第112位,数大姓。据《中华姓氏溯源》载,春秋时,周公封子于鲁,臧姓出自姬姓。春秋鲁孝公之子 ,食邑于臧(今山东境内),其后因邑为氏。又鲁惠公有子名欣,字子臧,其后以字为氏。望出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由此可见,臧姓祖居山东无疑。史称“臧氏祖居东鲁,本仁祖义,世代相承”。鲁孝公之子僖伯(谥号),名 ,为鲁国大夫。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僖伯上疏谏隐公“观鱼谓之乱政”,公不听忠言,后被人戮而夺位,在历史上留下了“矢鱼于棠”(棠——邑名,在今山东鱼台县东北)的记载(见《古文观止》中《臧僖伯谏观鱼》篇)。故臧威信极高,封鲁地郯为国(今山东郯城西南古称东海),后以臧为姓,世代为鲁卿,昭昭可考。僖伯之子臧哀伯(谥号),名孙达,鲁国大夫,他曾谏鲁桓公(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国君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很得后人的称颂。因此,臧与复姓臧孙皆为一族。《中华姓氏溯源》载,臧 ,臧欣皆为一家,均系鲁公后代。

二、近代族居简考

元朝末年,为反抗朝廷统治,各地农民纷纷起义,经过数年混战,元朝灭亡,后由朱元璋建立明朝。由于连年战争的兵火和瘟疫的传染,山东复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朝廷采取移民的措施来扭转惨不忍睹的社会局面。即在洪武二年(1369年)大量移民于山东,所以山东大部分来自山西洪洞县和江苏东海十八村。

莒县臧氏大部分自江苏东海和胶东迁来。据《重修莒志》载,“莒州十区臧家庄臧氏,原籍江苏省东海县当路村,始迁祖胤祚于明洪武二十三年迁至莒县黑坊口,四世成儒迁居臧家庄,分三支,今传至十七世。”“五区龙宿庄臧氏,始迁祖瑾于明洪武年间由登州府福山县迁居莒北龙宿庄(今属诸城马庄乡),生四子,长熊分支诸城枳沟,次子龙迁居石埠集,三子凤居龙宿庄,四子虎迁居昌乐辛旺集。

五莲臧氏分两大支系,一支属诸城臧氏,祖居诸城琅琊台,有主谱,子孙后代散居有记载;另一支属枳沟崖上庄(即臧家崖)臧氏,族无主谱,各支均有支谱,谱中均记载:“吾祖世居东鲁”,据有关资料考证,此两支属一族,均从东海和胶东迁入。崖上庄分谱载“不知何朝何代先世何人始迁于登州府福山县,延至明洪武年间先祖讳武复由登州迁回故土安居崖上庄(笔者注:可见原来就在崖上庄住过,故用“迁回故土”),世世相传”。崖上庄臧氏即现在的诸城市枳沟镇臧家崖村,始迁祖武迁来后居住多年,子孙繁衍较快,自明初起就有人做官,家族随之兴旺,五世祖哲以儒士起家,官至布政使(即省长)。六世祖虎以孝行成名,得入忠孝祠兼之。五世祖臻有子十二人,族类之繁,一盛一日,时潍水之滨熙熙攘攘者,大抵吾族居多也。”(见崖上庄臧氏谱序)。以后逐年析居,遍布于潍河两岸。诸城市枳沟镇的东安、西安,枳沟后街、臧家崖、前后水清沟、杨家洼、山子前和五莲县的汪湖村、泥牛子村、杨家沟、辉沟子、高泽、西云门、窝疃、段家庙、宅科等村,均有崖上庄臧氏居住。尤其明末壬午诸城兵乱,迁居大江南北之族人甚多。据崖上庄支谱序中载:“……昔丁先生之任霍山县也,其上台臧大人系陕西人,自称出自崖上庄……”又江南境内有臧氏独立村,曰“杨家行”,云“自杨家洼”(属诸城枳沟镇)出族。”今已代远年湮,无从考究。因本支无主谱,虽有支谱但年久失修,分居各地的后代无记载,故不能如实统计其族人散居住地,实是遗憾。崖上庄臧氏与诸城臧氏同族不同谱,但辈序排列却相同,只是世不相同,同样一辈却差三世,这是因为没有统一族谱所造成的。近年来崖上庄臧氏由后水清沟运德主持,运堂负责印刷,“运”字辈“树权”兄执笔新修一部主谱,把该族系的部分分谱系统起来,是一件大好事,为后代子孙留下了宝贵财富,成为崖上庄臧氏追根求源的依据。其辈序诸城臧氏原有族谱修于明末,创始人六世祖允德,此谱从春秋到明代,其中有唐人作序,可惜在明崇祯壬午兵乱中毁于战火。到清康熙年间七世祖振荣时任广西怀集知县,又升江西宁州知府,借归里休养之机,又续修新谱,因前谱毁,先祖失考,只能从记忆中的始祖智开始新修。谱成于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年)仲春,七世祖振荣作序。七十三年后,于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春,由九世祖应钧祖续修。二十六年后又由九世祖毓云第三次修谱。六十年后,又由十一世祖翰、十二世祖炅,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第四次修谱,此谱称“道光谱”,目前能查到的仅有此谱由十世同族人共同议定三十二字为今后排辈之序,其是:伟臣著望、家运传真、日初山广、如泽方循、佑兹砺品、醇睦今人、恪先训后、庚亦经陈。“以上三十二字从十二世始,每辈只用一字,按序排列。目前从苏北到山东,臧氏大部分用此“辈”字排序。同姓相遇,论资排辈,亲如一家,否则如同异姓路人一般。

诸城臧氏族谱对族居地记载清楚,清康熙“琅琊碑记”中云:“吾祖居琅琊台,再乃迁居瓦屋庄,后又迁居于城(诸城城里)……”,又据祖辈相传云,诸城臧氏乃于明洪武二年由江苏省东海宿迁县迁入诸城琅琊台。又据长兴眉锡在康熙《诸城臧氏族谱》序中谓:“……即自吾鲁僖伯公以后之散处于大江以南,大海以北者之俱可寻源溯委也……”,六世祖新德在康熙年间的谱序中云“臧氏之来诸城也,肇基于琅琊台,开创之人已湮乎无闻……”。所以诸城臧氏自江苏省东海宿迁县移民至诸城琅琊台,后迁居瓦屋庄,又居城里,确信无疑。相传,琅琊台始迁先祖兄弟三人从东海宿迁县迁来琅琊台,因生活困难,长兄去登州福山县,其他二人留住琅琊台,相传三世,曾有讳班祖在此居住,现有坟茔九座为证。因前谱毁于战乱,新修谱只能从迁祖智从琅琊台迁居诸城城南瓦屋庄,后又迁城里记载。二世祖斐,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贡生,初任湖广景陵卫经历,后升直隶真定府定州同知;三世祖节、符、策三人,节祖敕赠文林郎,太湖知县,南京兵部右侍郎。四世祖惟一,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赠工部尚书,人称大司空。四世中有祖四人,惟一、惟几、惟精、惟时,均居住在诸城城里。

三、现代族人分布

诸城臧氏自四世祖惟一中进士始,家业从此发迹,子孙后代繁盛,主要分布在诸城城里、五莲的仁里、胶南的西十字路。到七世以“振”辈分支时,达到鼎盛时期,共有三十一支,现分述如下:

一、惟一祖后:长子尔用,官生,诰赠奉政大夫,刑部郎中(子二人,嗣德、懋德)。次子尔劝,明万历十六年(1598年)举人,万历二十年壬辰科(1592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赠兵部尚书,人称大司马(继子一人:允德)。三子尔动,无子。四子尔令,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年)科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进士,官至山西冀南道按察副使,因故告归,适遇明崇祯壬午诸城兵乱,带头奋起抗清殉难于城下(子五人:世德、允德、永德、同德)。五子尔寿,官生,壬午抗清殉难(子二人,新德、成德)。六子尔昌,附生(出嗣于惟几)。该支人数较多,分布极广,诸城南北吾族人俱多也,共分如下世系:

嗣德世系:振猷;懋德世系:振佐;允德世系:振荣、振乾;世德世系: ;永德世系:振奇;文德世系:振鲁;同德世系:振采;新德世系:振声、振衣、振翼;成德世系:振莪、振芳、振华。由于战乱,子孙皆投奔各自的庄园居住,以上各世系分布在:诸城的展村、薄板台、董家沟、韩戈庄、邓戈庄、横沟、张家沟、管家庄子、高疃、王村、黑龙沟子、毛庄、兰家庄、曹家庄、封家官庄、三里庄、下茁山、北戈庄、刘家沟、刘家黑龙沟子、老屯庄、铁沟、指挥、徐家庄、乔戈庄、黄疃、孟家店子、西十字路(胶南市)、王家庄、西公、青墩、潘旺、朱解、胡埠岭、胡家楼、小店子、新庄、岳旺庄、黄家窑、小苏家庄、许家沟、史家沟、木营老庄、宋家庄子、辛家窑、胡沟、寿塔寺、台家庄、关东老庄、焦家庄子、臧家庄。五莲县的明古庄、玉皇庙、瓦窑沟、范家车村、朱家老庄、岭东、小坪、袁家庄。莒县的魏家官庄、庄家山。还有分布在安丘、高密、胶县等地。现已传至二十一世。

二、惟几祖后:继子一人尔昌,附生(其有子三人,达德、容德、育德)。达德世系:振铎、振凤、振权;容德世系:振鹏;育德世系:振京、振扬、振昱(止)、振宜。后因家族大,分支析居。分布在:诸城县的陆家庄、朱解、东潘旺庄、陈家潘旺庄、王满庄子、宋家楼子、辛家窑、黑龙沟子、史家埠、悦庄、院西、莒北大马庄(今属诸城),洛庄、孟家窑、朱留庄、龙池子、我乐子、王戈庄、孔家庄、沙岭子庄、高家洛庄、田家庄、孙村、北十里堡、张家屯、黑龙沟。东北烟房子沟。五莲县的仁里村、泊子村、黄崖圈、花园、于家崮子。日照的臧家荒。现已传至二十世。

唯以上两大家族庞大、兴旺。

三、惟精祖后:嗣光世系:瑞征、嘉征(止)、奎光(止);启光世系(止);龙光世系:汝谏;重光世系:汝众;禧光世系:汝明;宠光世系:汝瀚。分布在:诸城县的瓦屋庄、我乐子、许家河子、范家庄子、辛家窑、刘家黑龙沟子、台家村、楼子、后疃、臧家楼子、七吉村、陈家窑、石岭、位井、北戈庄、沙戈庄、土墙、松园、北程戈庄、郝家村、高乐埠、臧家庄、黄疃、孙戈庄、龙石头河等。

四、惟时祖后:龙正世系:之秀、之进、之举。分布在:诸城的汉车、洛庄;五莲县的福禄头、福禄并。

以上各支系行辈一样,均按十世族人规定辈序排列,有条不紊,族人相逢,亲如一家。

五莲县仁里臧氏迁祖纯、 ,由诸城辛家窑迁居仁里村(原属诸城县),后因支系繁茂,由仁里迁出至孔家泊(泊子村)花园、黄家圈、于家崮子,日照的臧家荒等村,又有少数迁居胶东、北京、四川的重庆、陕西、辽宁、黑龙江等省,建国前还有去香港、台湾者。有的还侨居美国等国家搞科研或经商。

五莲县玉皇庙臧氏迁祖宸纲于清雍正年间由诸城徐家庄迁入,锡鹄祖由玉皇庙又迁至瓦窑沟,分支后的一支迁居范家车村。黄崖圈臧氏迁祖 由仁里村迁入,分支后又迁入松柏乡的白庙子、香店,现已传至十八世。五莲县叩官镇的于家崮子,许孟镇的花园,日照东港区的臧家荒等村的臧氏亦由许孟镇的仁里村迁入,因年代久远主谱无记载,始迁祖失讳。五莲许孟镇的福禄头、福禄并臧氏由诸城汉车迁入,谱有记载。

日照两城臧氏由诸城迁入。五莲还有少数臧氏由胶南迁来。五莲的朱家老庄、岭东、小坪、袁家庄臧氏均由诸城郝戈庄迁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移居外地的方式也多,如:当兵专业就地安排工作,移民支边,干部南下、考学就业等。因此吾臧氏除在山东地界繁衍生存外,散居于全国各地甚多,从大江南北到海疆边陲,都有吾臧氏族人的足迹。如云南、四川到东北的黑龙江都有诸城臧氏、崖上庄臧氏、胶东臧氏安家落户,繁衍生存,但都没有忘记祖居地山东诸城、崖上庄、福山县。

四、臧氏官爵叙略

自东周至今臧氏名人辈出。春秋时有臧孙辰、臧孙许、臧纥皆为官。在鲁国执政的臧文仲、历仕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曾废除关卡,以利经商。春秋时鲁国大夫臧武仲,官司寇。汉初有臧茶被项羽封为燕王,后拥刘邦称帝。南朝有臧奉先曾任建陵令,臧庸民任国子监助教,有史学家臧荣绪(415—488),齐莒县东莞人,著《晋书》一百十卷,在唐初流行的十八家《晋书》中号为较完善的一部,还著有《嫡论》、《拜五经序论》、《续同记》等。臧陵、臧严均属莒县东莞人,皆任参军。东汉时臧昱,广陵射阳人(江苏宝应东)人,灵帝时为扬州刺史,后任使匈奴中郎将。臧洪(160—195)东汉广陵射阳人,字子源,任青州刺史,东郡太守。明朝有臧惟一,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赠工部尚书。臧尔劝兵部右侍郎,赠兵部尚书。臧允德任锦衣千总。以上三人属诸城人。臧懋循明戏曲家、文学家,浙江长兴人,明万历八年进士,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后弃官归里,著有《古诗所》、《唐诗所》、《元曲》等。清朝有臧庸(1767—1811)经学家。臧应选、臧琳皆为官。臧振荣,诸城人,任江西宁州知府,政绩显赫,很受百姓称颂。臧在新,字与咸,江苏阜宁人,清任虎门炮台教练,后赴日本,归国后被孙中山委以淮上司令,后被害于烟雨台。

民国初年,有诸城臧汉臣、臧济臣、臧少枚、臧文山等人响应孙中山号召,参加同盟会,组织起义,推翻了诸城清政府,建立了诸城民政府,臧汉臣任民政长(县长),其他人办学堂培养人才,推动民主革命。现代有臧克家、臧云蘧,臧乐源,臧东升,臧云远,臧云飞,臧鸣亚,臧恩堂,臧松年,臧云衢,臧星望,臧子望,臧坤等,从三十年代起拥护***的领导,积极参加革命,现在有的成为高级领导干部、作家、诗人、作曲家、艺人等。

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道光年间的三百年间,仅诸城臧氏据不完全统计就有:进士5人,举人14人,武举3人,拔贡2人,贡生28人,廪生7人,监生136人,附生77人,官生5人,庠生4人,武生4人,增生5人,秀才多人。兵部右侍郎2人,赠尚书2人,布政使2人,兵备使2人,主事郎中5人,巡抚2人,翰林院招待1人,翰林7人,翰林院译馆官生1人。知府3人,知州5人,州同13人。知县17人,经历11人,工部屯田主事1人,锦衣卫千户1人。吏目3人,守备2人,主簿1人,巡检1人,大理司丞2人,县丞1人,州判1人,司务1人,寿官4人,提举1人,刑部主事2人,中书舍人1人,理问8人,训导6人,教谕10人,八品12人,九品15人,通判1人。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有许多臧氏族人走向社会,或文或武,部省市级干部很多。尤其恢复高考后,吾族人读大学的人数猛增,已有博士、研究生走向不同岗位。还有在海外搞科研工作的,他们都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当为:方

诸城刘氏族谱(排行:德建方树基诚存斯延龄若克传宗志丕振乃家声);

名排派:世嘉国泉荣,炳增锡永盛。纯良正善学,本立恒常生。

字行派: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凤岗刘氏20字的字派:

一守敬日,公季汉中,德士伯卿,夫唯汝淑,宗孟仲初。

南宋时,又由著名学者朱熹赠了一个16字的续派(“员”字为第21世):

员世希哲,尔谦则良,克敦孝友,景用必昌。

明朝末年,刘淮春续订了一个16字的字派(“文”字为37世):

文行忠信,大道孔彰。家修廷献,长发其祥。

华容刘氏六十余字字派:

宗隆宝皋。文用安天元,光必行仁大。

祖如世可希,好学师允在。惟子守承应,克绍迪友怀。

启佑宜以德,秉国重斯才。运器资道量,煦类悦群来。敛修清节懋,丰施乐利偕。

湖南宁乡南塘刘氏32字派语: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少奇家族字派: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开七公派下《刘氏通谱》公议派文(江西、湖南两省刘开七公后裔民国时期合修通谱时所订立的字派):

巨族同修谱,光前裕后清。

存仁多发富,积善自成名。

添福承宗祖,迎祥列彦英。

诗书宏世泽,礼乐振家声。

美事全忠孝,良谟尚读耕。

相传千万代,永远绍彭城。

百家姓之臧姓起源介绍

 臧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12位。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之臧姓起源介绍,欢迎大家查看!

 姓氏源流

 臧姓起源有三。

 一是以邑名为氏。春秋时鲁国国君鲁孝公的儿子名彄(kōu)”,字子臧,被封在臧地(在今山东省境内郯城西南),建立“臧”国,他的子孙后代就以“臧”为姓。

 二是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名欣,字臧,其子孙以其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亦称为臧氏。三是“臧”姓出自鲁国公族后代,而鲁国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长子伯禽的封地,因此,两支“臧”姓起源于周朝王室之姓,姬姓。

 ■郡望堂号

 地望分布:江苏东海县,山东沂水县、诸城市。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两省,还有河北,河北有很多很多。如臧庄子、臧村、臧家屯、臧家庄等。

 一、远代先祖追溯

 臧氏在《百家姓》中排列第112位,数大姓。据《中华姓氏溯源》载,春秋时,周公封子于鲁,臧姓出自姬姓。春秋鲁孝公之子 ,食邑于臧(今山东境内),其后因邑为氏。又鲁惠公有子名欣,字子臧,其后以字为氏。望出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由此可见,臧姓祖居山东无疑。史称“臧氏祖居东鲁,本仁祖义,世代相承”。鲁孝公之子僖伯(谥号),名 ,为鲁国大夫。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僖伯上疏谏隐公“观鱼谓之乱政”,公不听忠言,后被人戮而夺位,在历史上留下了“矢鱼于棠”(棠——邑名,在今山东鱼台县东北)的记载(见《古文观止》中《臧僖伯谏观鱼》篇)。故臧威信极高,封鲁地郯为国(今山东郯城西南古称东海),后以臧为姓,世代为鲁卿,昭昭可考。僖伯之子臧哀伯(谥号),名孙达,鲁国大夫,他曾谏鲁桓公(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国君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很得后人的称颂。因此,臧与复姓臧孙皆为一族。《中华姓氏溯源》载,臧 ,臧欣皆为一家,均系鲁公后代。

 二、近代族居简考

 元朝末年,为反抗朝廷统治,各地农民纷纷起义,经过数年混战,元朝灭亡,后由朱元璋建立明朝。由于连年战争的兵火和瘟疫的传染,山东复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朝廷采取移民的措施来扭转惨不忍睹的社会局面。即在洪武二年(1369年)大量移民于山东,所以山东大部分来自山西洪洞县和江苏东海十八村。

 莒县臧氏大部分自江苏东海和胶东迁来。据《重修莒志》载,“莒州十区臧家庄臧氏,原籍江苏省东海县当路村,始迁祖胤祚于明洪武二十三年迁至莒县黑坊口,四世成儒迁居臧家庄,分三支,今传至十七世。”“五区龙宿庄臧氏,始迁祖瑾于明洪武年间由登州府福山县迁居莒北龙宿庄(今属诸城马庄乡),生四子,长熊分支诸城枳沟,次子龙迁居石埠集,三子凤居龙宿庄,四子虎迁居昌乐辛旺集。

 五莲臧氏分两大支系,一支属诸城臧氏,祖居诸城琅琊台,有主谱,子孙后代散居有记载;另一支属枳沟崖上庄(即臧家崖)臧氏,族无主谱,各支均有支谱,谱中均记载:“吾祖世居东鲁”,据有关资料考证,此两支属一族,均从东海和胶东迁入。崖上庄分谱载“不知何朝何代先世何人始迁于登州府福山县,延至明洪武年间先祖讳武复由登州迁回故土安居崖上庄(笔者注:可见原来就在崖上庄住过,故用“迁回故土”),世世相传”。崖上庄臧氏即现在的诸城市枳沟镇臧家崖村,始迁祖武迁来后居住多年,子孙繁衍较快,自明初起就有人做官,家族随之兴旺,五世祖哲以儒士起家,官至布政使(即省长)。六世祖虎以孝行成名,得入忠孝祠兼之。五世祖臻有子十二人,族类之繁,一盛一日,时潍水之滨熙熙攘攘者,大抵吾族居多也。”(见崖上庄臧氏谱序)。以后逐年析居,遍布于潍河两岸。诸城市枳沟镇的东安、西安,枳沟后街、臧家崖、前后水清沟、杨家洼、山子前和五莲县的汪湖村、泥牛子村、杨家沟、辉沟子、高泽、西云门、窝疃、段家庙、宅科等村,均有崖上庄臧氏居住。尤其明末壬午诸城兵乱,迁居大江南北之族人甚多。据崖上庄支谱序中载:“……昔丁先生之任霍山县也,其上台臧大人系陕西人,自称出自崖上庄……”又江南境内有臧氏独立村,曰“杨家行”,云“自杨家洼”(属诸城枳沟镇)出族。”今已代远年湮,无从考究。因本支无主谱,虽有支谱但年久失修,分居各地的后代无记载,故不能如实统计其族人散居住地,实是遗憾。崖上庄臧氏与诸城臧氏同族不同谱,但辈序排列却相同,只是世不相同,同样一辈却差三世,这是因为没有统一族谱所造成的。近年来崖上庄臧氏由后水清沟运德主持,运堂负责印刷,“运”字辈“树权”兄执笔新修一部主谱,把该族系的部分分谱系统起来,是一件大好事,为后代子孙留下了宝贵财富,成为崖上庄臧氏追根求源的依据。其辈序诸城臧氏原有族谱修于明末,创始人六世祖允德,此谱从春秋到明代,其中有唐人作序,可惜在明崇祯壬午兵乱中毁于战火。到清康熙年间七世祖振荣时任广西怀集知县,又升江西宁州知府,借归里休养之机,又续修新谱,因前谱毁,先祖失考,只能从记忆中的始祖智开始新修。谱成于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年)仲春,七世祖振荣作序。七十三年后,于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春,由九世祖应钧祖续修。二十六年后又由九世祖毓云第三次修谱。六十年后,又由十一世祖翰、十二世祖炅,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第四次修谱,此谱称“道光谱”,目前能查到的仅有此谱由十世同族人共同议定三十二字为今后排辈之序,其是:伟臣著望、家运传真、日初山广、如泽方

安徽刘氏族谱

我也是,我叫刘回,我是洪字辈,是安徽阜南人。我也不太懂,好像文字辈在我们这里是很高的,我们这里,付、丙,金,洪,大部分都是这些辈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