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序详细资料大全
苏序(公元973年 — 1047年)出生于开宝六年。从小性格比较顽皮,不喜读书,略知大意而已。长大后容貌英伟,为人慷慨,乐善好施,不求报答。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苏序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日期 :公元973年 逝世日期 :1047年 职业 :官员 主要成就 :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相关作品 :《苏廷评行状》 性格 :为人慷慨,乐善好施 人物简介,苏氏族谱,相关信息,苏轼简介,苏廷评行状,师友谈记(节录), 人物简介 苏序在乡下郊居时,田不多,全种稻谷。苏序拿米换稻,储藏起来,有三四千石之多。之后灾年,苏序就拿出自己的储藏,先给族人,然后给妻子娘家人,再给佃户和穷人,使他们都安全度过凶岁。 二十二岁的时候,李顺造反,攻打眉州。苏序每天拿着兵器守城,正这时父亲病没,而贼人(或者我们应该称为农民起义军?)围攻更加猛烈。城里人都相顾哭泣。而惟独苏序和太平时一样,按照礼节操办丧事。母亲忧心忡忡,苏序则安慰她说:朝廷不会抛弃我们,贼人很快就要灭亡了。 苏序娶妻史氏夫人,史家是眉州的大家族。史夫人慈仁宽厚,苏序的母亲宋夫人比较严厉,而史夫人则能得到她的欢心。苏序有三个儿子,苏澹,苏涣,苏洵。庆历的时候诏令在州郡设立学校,传言朝廷从中挑选人才,士人争着入学。苏序笑着说,这是好事情啊。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官吏向来暴戾苛刻,因为这件事又产生不少纷争,苏序做诗嘲讽了这件事。苏序喜欢喝酒,常常和乡下人高歌狂饮。苏涣中考送来喜报时,苏序正喝得大醉,取出喜报宣读,然后把东西都放在布袋中,正吃的牛肉也放到布袋中,让村童背着,自己则骑着驴。城中人得知讯息的,都出来围观大笑。 眉州供奉的神灵中有一个称为茅将军的,州里人给他盖了大庙,据说很灵验。苏序一日乘着酒醉带着二十来个村仆进庙,砸碎神像,扔到溪中,而后又拆了庙宇。三年后,苏涣登第,苏序到剑门迎接,在七家岭又看到一个大庙,题为茅将军。苏序正准备带人再拆,一个庙吏前来说,昨夜梦见神灵泣告,明日苏七君来,哀求他放过这座庙,让我受点香火。众人一起劝说,才放过。 苏序年老了才开始做诗。按照苏洵的说法,他做诗很快,能够写一些通俗的诗,几十年存下了几千首。诗写得虽然不算工整,但是可以从中看出他心胸开阔,表里如一。然而苏序的几千首诗一首也没有传下来,三苏也没有在诗文中引用过他的诗,可见苏序的诗相对其人的确比较业余。然而后来的好事者据此有“五苏”的说法,即苏序,苏涣、苏洵、苏轼、苏辙。 庆历七年(公元1047)五月十一日,苏序殁于家。多年后,苏东坡还常回忆起他的祖父。苏东坡的旷达、乐观、天真,似乎都脱胎于他的祖父。相对而言,苏序比苏轼少了文采,而苏轼则比苏序少了酒量。 苏序是苏杲九个儿子中唯一幸存者。字仲先,排行第七,人称苏七君。娶妻史氏,生子三人:苏澹、苏涣、苏洵。苏序《族谱后录下篇》载:“先子(序)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序)墓志铭》:“为人疏达自信,持之以谦,轻财好施,急人之疾,孜孜若不急。”苏序因苏涣登朝赠大理评事,后累赠职方员外郎,夫人史氏,赠蓬莱县太君。庆历八年二月,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先莹之侧。 有关苏序的资料,大致分布在苏洵的《苏氏家谱》,苏东坡的《苏廷评行状》,曾巩的《苏序墓志铭》,以前前面提到的《师友谈记》。遗憾的是,曾巩的文章没有找到,其他文章也都是从繁体网站上搜到,一并列在后面。 曾巩是应苏轼的请求为苏序作墓志铭的,苏东坡文集中有一篇给曾巩的信: 与曾子固一首 轼叩头泣血言。拭负罪至大,苟生朝夕,不自屏窜,辄通书问于朋友故旧之门者,伏念轼逮事祖父,祖父之没,轼年十二矣,尚能记忆其为人。又尝见先君欲求人为撰墓碣,虽不指言所属,然私揣其意,欲得子固之文也。京师人事扰扰,而先君亦不自料止于此。呜呼,轼尚忍言之!今年四月,拭既护丧还家,未葬,偶与弟辙阅家中旧书,见先君子自疏录祖父事迹数纸,似欲为行状未成者,知其意未尝不在于此也。因自思念,恐亦一旦卒然,则先君之意,永已不遂。谨即其遗书,粗加整齐为行状,以授同年兄邓君文约,以告于下执事。伏惟哀怜而幸诺之。岂惟罪逆遗孤之幸,抑先君育知,实宠绥之。轼不任哀祈恳切之至。 这封信提到“护丧还家”,应该是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在治平二年五月,苏东坡的发妻王弗病逝,年仅26岁。次年四月,苏洵病逝。苏轼和苏澈两兄弟辞去官职,千里迢迢护送灵枢返回故里。回到眉州,已经是治平四年四月了。 苏氏族谱 (节录) 苏洵 先子讳序,字仲先,生于开宝六年,而殁于庆历七年。娶史氏夫人,生子三人,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观其诗虽不工,然有以知其表里洞达,豁然伟人也。性简易,无威仪,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见士大夫曲躬尽敬,人以为谄,及其见田父野老亦然,然后人不以为怪。外貌虽无所不与,然其中心所以轻重人者甚严。居乡闾,出入不乘马,曰:“有甚老于我而行者,吾乘马,无以见之。”敝衣恶食处之不耻,务欲以身处众之所恶,盖不学《老子》而与之合。居家不治家事,以家事属诸子。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凶年尝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曰:“吾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卒不肯受。力为藏退之行,以求不闻于世。然行之既久,则乡人亦多知之,以为古之隐君子莫及也。以涣登朝,授大理评事。史氏夫人,眉之大家,慈仁宽厚。宋氏姑甚严,夫人常能得其欢,以和族人。先公十五年而卒,追封蓬莱县太君。 更多内容参见嘉祐集卷十四·谱 相关信息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 宋四家 ”;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 苏辛 ”,共为 豪放派词人 。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汝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绍圣元年(1094),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苏廷评行状 苏廷评行状 苏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其先盖赵郡栾城人也。曾祖讳釿,祖讳佑,父讳杲,三世不仕,皆有隐德。自皇考行义好施,始有闻于乡里,至公而益著,然皆自以为不及其父祖矣。皇祖生于唐末,而卒于周显德。是时王氏、孟氏相继王蜀,皇祖终不肯仕。尝以事游成都,有道士见之,屏语曰:「少年有纯德,非我莫知子。我能以药变化百物,世方乱,可以此自全。」因以面为蜡。皇祖笑曰:「吾不愿学也。」道士曰:「吾行天下,未尝以此语人,自以为至矣,子又能,不学,其过我远甚。」遂去,不复见。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驩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以子涣登朝,授大理评事。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以八年二月某日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先茔之侧。累赠职方员外郎。娶史氏夫人,先公十五年而卒,追封蓬莱县太君。生三子。长曰澹,不仕,亦先公卒。次曰涣,以进士得官,所至有美称,及去,人常思之,或以比汉循吏,终于都官郎中利州路提点刑狱。季则轼之先人讳洵,终于霸州文安县主簿。涣尝为阆州,公往视其规画措置良善,为留数日。见其父老贤士大夫,阆人亦喜之。晚好为诗,能自道,敏捷立成,不求甚工。有所欲言,一发于诗,比没,得数千首。女二人。长适杜垂裕,幼适石扬言。孙七人:位、份、不欺、不疑、不危、轼、辙。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译文 : 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著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或:使人受困)。”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 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迳自(或:随性地)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 李顺叛乱,围攻眉州。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 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尽职(或,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官员把这个当着美观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 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上任职,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在当时还没有声望。然而古代的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的人啊。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 师友谈记(节录) 师友谈记(节录) 李廌 东坡新迁东阙之第,廌同李端叔、秦少游往见之。东坡曰:「今日乃先祖太傅之忌。五月十一日。祖父名序,甚英伟,才气过人,虽不读书而气量甚伟。顷年在乡里郊居,陆田不多,惟种粟。及以稻易粟,大仓储之,人莫晓其故。储之累年,凡至三四千石。会眉州大饥,太傅公即出所储,自族人,次外姻,次佃户、乡曲之贫者,次第与之,皆无凶岁之患。或曰:『公何必粟也?』『惟粟性坚,能久,故可广储以待匮尔。』又绕宅皆种芋魁,所收极多,即及时多盖薪蒭,野民乏食时,即用大甑蒸之,罗置门外,恣人取食之,赖以无饥焉。」又曰:「祖父嗜酒,甘与村父箕踞高歌大饮。忽伯父封告至。伯父登朝,而外氏程舅亦登朝。外祖甚富,二家连姻,皆以子贵封官。程氏预为之,谓祖父曰:『公何不亦预为之?』太傅曰:『儿子书云,作官器用亦寄来。』一日,方大醉中,封官至,并外缨、公服、笏、交椅、水罐子、衣版等物[37]。太傅时露顶,戴一小冠子,如指许大。醉中取告,箕踞读之毕,并诸物置一布囊中。取告时,有余牛肉,多亦置一布囊中,令村童荷而归。跨驴入城,城中人闻受告,或就郊外观之。遇诸涂,见荷担二囊,莫不大笑。程老闻之,面诮其太简,惟有识之士奇之。」 眉州或有神降,曰茅将军,巫觋皆狂,祸福纷错,州皆畏而祷之,共作大庙,像宇皆雄,祈验如响。太傅忽乘醉呼村仆二十许人入庙,以斧镢碎其像,投溪中,而毁拆其庙屋,竟无所灵。后三年,伯父初登第,太傅甚喜,亲至剑门迎之。至七家岭,忽见一庙甚大,视其榜曰茅将军。太傅曰:「是妖神却在此为幻耶?」方欲率众复毁。忽一庙吏前迎拜,曰:「君非苏七君乎?某昨夜梦神泣告曰:明日苏七君至,吾甚畏之,哀告苏七君,且为容恕,幸存此庙,俾窃食此土也。」共劝焉,乃舍。
■相关网站
·百度贴吧·苏吧:http://postbaiducom/fkw=%CB%D5
·中华苏氏:http://zhonghuasupkmcn/
·中华苏氏:http://suofchiabokeecom/
·由于“”字数限制,更多的内容请参见: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69212&page=1
■苏姓排行
苏姓分布广泛,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一位,为全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尤以广东省为多,广东省的苏姓人口占全协苏姓人口的20%。
■姓氏源流
苏(Sū 苏)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为周代昆吾之后,以封国名为氏。据 《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迁都于温(故城在今河南省温县西南)。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2、出自古代少数民族中有苏氏。据《汉书》所载,辽东乌桓在汉武帝时附汉,他们分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地,其中有改汉姓苏的。
3、出自古代少数民族有苏氏或改姓苏: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改鲜卑族代北复姓跋略氏单姓苏。
② 清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改苏姓,锡伯族苏木尔氏,汉姓为苏。
③ 裕固族苏勒都斯氏,汉姓为苏,土族苏卜氏,汉姓为苏。
④ 羌族苏蟒达房名,汉姓为苏。
⑤ 彝族阿苏氏,汉姓为苏……其他少数民族亦有。
得姓始祖: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颛顼之裔陆终长子。其父陆终娶鬼方氏之女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后均有封国,樊初封于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后迁至今河南省濮阳),后又封于苏(一说其子封于苏),夏桀时被商汤所灭。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于苏国,后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初,苏国为狄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为苏姓,并尊昆吾为其始祖。
■迁徙分布
苏姓发祥于河南温县,后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天子迁都洛阳,史称东周,苏姓为官者随之迁徙洛阳,并在当地形成望族。春秋时苏从入楚仕庄王,而有苏姓定居于两湖一带。汉武帝时,因苏建讨伐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治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侯,此后不久,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武功苏姓、蓝田苏姓。汉末群雄割据,有苏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北方连年战乱,烽火连天,苏姓也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江南各地。苏建十二世孙苏则为曹魏东平(今属山东省)相,而居山东。隋朝时苏则三子苏遁之八世孙苏威因忠谏而为隋炀帝除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光山)刺史,始为光州固始苏姓。唐初,陈元光入闽开基漳州,已有苏姓人入闽,到唐末时,苏威五世孙苏益随王潮、王审知入闽,死后赠上将军、武安侯,葬于同安县,是为芦山堂同安苏姓始祖。苏威长子苏光谊的子孙分布在福建德化、永春一带,次子苏光谓的子孙分布于莆田一带,三子苏光诲的子孙仍居同安,而早期迁至湖南新化、安化一带的苏姓被称为梅山蛮,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章敦平定梅山蛮,杀戮过甚,苏姓之幸免者,大都南逃至两广、云南一带,也有逃到越南、老挝、泰国的北部山区。芦山堂的苏姓因仕宦在南宋时散居江南各地,并有一支由闽入粤。苏姓入台始于宋、明时苏姓入台,其因有二:一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二是逃荒谋生。此期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居于福建沿海的苏姓则有飘洋过海,侨居海外者。满清时,苏姓人已广布全国。如今,苏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省为多,广东省的苏姓人口占到全国汉族苏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七。
■历史名人
苏 秦:河南洛阳人,战国时的纵横家,曾成功地劝说六国国王联合抗秦,身佩六国相印,可谓三寸不烂之舌能抵百万雄兵。
苏 武: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人,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匈奴羁留十九年,牧羊于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啮雪吞旃,而仍杖汉节,为保持民族气节树立了榜样。
苏 章: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人,东汉名臣,少博学,善属文,安帝时举贤良方正,历任冀州、并州刺史,后因抑制豪强,不徇私情而被罢职。
苏 惠:始平(今陕西省兴平)人,十六国时女诗人,以“回文璇机图诗”著名,此诗今人仍寻解不疲。
苏 林:外黄人,三国时魏大臣,博学多才,官至散骑常侍。
苏 颂:福建省泉州人,北宋天文学家、药学家,官至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他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钟——水运仪象台,有《新仪象法要》遗世,叙述水运仪象台的结构和制造。在医药方面,编著了《图经本草》,对药物学的考订有很大的帮助。
苏 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人。深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闻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主张抗击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很不满。由于文学上的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 轼:北宋文学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的儿子。嘉佑进士。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杭州通判,元丰二年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而入狱。哲宗亲政时出任知州,其后多次被贬,元符三年病死于常州。与父洵弟辙称“三苏”。他写的文章挥洒畅达,因此他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雄放清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豪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书传》等。
苏 辙: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由。嘉佑进士。与父洵兄轼称“三苏”。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态度与苏轼一致,文学上的成就不如其兄。
苏忿生:周初大臣,官至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后被封于苏国(甘肃省的河内)为王。
苏小妹:文学故事人物。相传为苏老泉女、东坡的小妹。聪明异常,在民间的许多小故事中都有她的出现。
苏定芳:冀州武邑(今属河北省)人,唐初大将,在抗击突厥、援救新罗的战斗中战功卓著,使大唐势力西至中亚,东至朝鲜半岛,因功封邢国公。
苏味道:赵州栾城(今属河北省)人,唐代文学家。乾封进士,武则天圣历初官居相位,当时武则天任用酷吏,政治环境险恶,朝官宰相动辄遭杀身灭族之祸。苏味道为达到辅佐武则天治国安邦的目的,处世谨慎小心,后人不理解苏味道所处的实际环境,贬称他“苏模棱”。“模棱两可”这一成语即出自《旧唐书·苏味道传》。其诗文与李峤齐名,号“苏李”;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号称初唐“文章四友”。
苏廷硕:京兆武功(今属陕西省)人,唐朝文学家,袭封许国公,曾与宋王景合作,共理政事。文学上,时人有与张说(燕国公)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后人辑有《苏廷硕集》。
苏舜钦:四川省三台人,宋代高士,其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诗歌,隐读以终,著有《苏学士集》。苏廷煜:安徽蒙城人,清代画家,其墨梅兰竹菊及书法,为时称“双绝”。
苏六朋:字枕琴,号怎道人、罗浮道人、南水村老,清代广东省顺德县南水人,岭南著名风俗画家。幼年从罗浮山宝积寺德堃和尚学画,后在广州石亭巷设石亭池馆,以卖画自给。善画人物,早岁精细之作多仿宋、元画法,山水作青绿重彩,晚年专攻意笔人物,略有黄慎之风,常写道释、仙人及民间生活与市井风俗,形象生动逼真,运笔流畅,颇具奇思,作细笔者尤佳。画有《群盲聚斗图》为时人所赏。
苏长春:字仁山,别署静甫、教圃、夤珊、七祖、栖霞等,自号菩提生身尊者鱼潺,玄妙观道士,清代广东顺德县杏坛乡人。个性刚强,不合流俗。善画人物、山水,兼写花卉。作画不泥古人法度,自辟蹊径。用笔构图冲破传统,能自成一家。与同乡苏六朋称“二苏”,写仙道人物用干笔焦墨,以线条和白描法,偏重写意,逸笔草草却能表达精神特性。论者谓其“白描有如石刻造像,苍劲古朴,气韵淳厚”。
苏曼殊: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市)人,近现代文学家,其小说以男女爱情为主,描写细腻生动。通英、法语和梵文,亦工绘画。后削发为僧,号曼殊,有《苏曼殊全集》传世。
苏兆征: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市)人,中共早期工运领袖之一,曾组织过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1929年病逝于上海。
■郡望堂号
1、郡望
武功郡:战国时秦孝公置武功县,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四十里、渭河北岸。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
蓝田县:秦(公元前379年)始置蓝田县,迄今已有2370多年的历史,因境内盛产美玉而得名。治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置郡,治所在雒阳(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及黄河以北原阳县。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河内郡:春秋时期初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武陟西南)。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
洛阳郡:东魏置洛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汉水北岸。
2、堂号
芦山堂:北宋的时候,苏芦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钟水运气象台,集观测天体、演示图象与自动报时于体,比欧洲人发明的时钟表早了600年,被誉为中国时钟的祖师。苏姓以“芦山”为堂号。
此外,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忠孝堂”、“武功堂”、“扶风堂”、“蓝田堂”、“洛阳堂”、“白玉堂”、“路阳堂”、“嵋山堂”等堂号。
■宗族特征
1、在我国历史上,苏姓可谓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早在三千多年的春秋时代,便显赫一时,此后苏姓人材济济,俯拾皆是。
2、宋代时,整个文坛似乎都成了苏姓人士的天下 ,为他姓所不能比。除三苏外,还有苏门四学士(或苏门六君子),皆名垂千古,光照史册。
3、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十二年苏晋生等修《苏氏族谱》,陕西长安县苏姓一支字行派语为:“洪华正昌佐,庆炳宗才贤,善成垂鸿章,绪克笃长。”
■苏姓宗祠通用对联
〖苏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苏望族;
五凤功臣。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五教传诵;
片言息争。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引锥剌股;
仗节全忠。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若兰织锦;
小妹工诗。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十六国时前秦女诗人苏蕙,字若兰,丈夫窦滔任秦州刺史,因罪迁徙流沙,苏蕙织锦成《回文璇玑图诗》寄去,表达思念之情。唐代武则天曾作《璇玑图序》,说它“显现五彩,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字,纵横反复,都成诗句”。下联典指文学故事人物苏小妹,相传是苏洵的女儿、苏轼的妹妹。与秦少游新婚之夜,故意用诗词、对联考试秦少游,后在苏轼暗中帮助下,秦少游才得完成。
眉山三杰;
沧浪一亭。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苏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乾坤容我静;
名利任人忙。
——苏曼殊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近代学者苏曼殊(1884-1918)自题联,现悬于浙江舟山普陀寺。苏曼殊,字子谷,广东中山人,生于日本,父中国人,母日本人。有《苏曼殊全集》。
汉室忠臣第;
宋朝学士家。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苏氏宗祠联
〖苏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武著迁秋源苦竹;
功传万代念芦山。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新竹县东镇苏氏公祠“武功堂”联。联首嵌“武功”堂名。联语典指西汉时,杜陵人苏建以校尉跟从卫青出击匈奴有功,封平陵侯,定居武功,成为望族,故称武功堂。苏建后人苏益随王朝、王审知于唐末入闽,为福建“芦山堂”苏氏始祖。清乾隆、嘉庆年间,从汀州府永定县苦竹入台湾的苏氏,多定居于新竹,建武功堂。对联写出了苏氏先祖自陕西武功迁福建的足迹,表达了台湾新竹寻根问祖的思想感情。
襟怀谈定天无二;
气象光昌月是元。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典指东汉平陵人苏章,字孺文,安帝时举贤良方正,官冀州刺史,当时有老朋友任清河太守,贪山赃枉法,苏章到清河去查处他,他没宴招待,热情叙旧,并高兴地说:“人人都有一个天,只有我有两个天。”苏章说:“今日我和老朋友饮酒,是私谊;明日冀刺史办案,是公法。”果然依法处理了他,一州肃然。
唐宋八家三席占;
指挥六国一身荣。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中苏氏占了三人。下联典出战国虹纵横家苏秦(?-公元前284),东周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东)人。字季子。他曾与赵奉阳君(李兑)共谋,发动韩、赵、魏、齐、燕五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请服,退还部分侵地。赵封他为武安君。
北海牧羊不屈志;
南天放鹤超然情。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大臣苏武事迹。下联典出北宋文学家苏轼典故。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三苏”既是散文家,又长于诗词。下联典出北宋六个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和李鹰并称为苏门六君子。其中前四人,在《宋史黄庭坚传》中谓“天下称为四学士”。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北宋文学家苏轼(1036-1101)自题联。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欧阳修一起参加诗文革新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青山有约常当户;
秋水为神不染尘。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自苏轼诗句联。
劝子勿为官所腐;
知君欲以诗相磨。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自苏轼诗句联。
无数云山供点笔;
且将墨竹换新诗。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自苏轼诗句联。
北客几人谪南粤;
东坡到处有西湖。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惠州市西湖苏(轼)公祠联。
〖苏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倚靠君山,双龙应侍;
聚回沙水,百凤和鸣。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苏氏宗祠联
瑞雪飞花,映中郎之节;
金莲绚彩,辉学士之文。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大臣苏武事迹。下联典出宋代进士苏舜钦,字子美,范仲淹荐其才,召试集贤校理。好为古文诗歌,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善草书,酒酣落笔,争为人所传。有《苏学士集》。
才名列大家,父子媲美;
文章雄百代,乔子流芳。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眉山“三苏”。
■附录:苏姓典故、趣事
〖啮雪〗
“啮雪”这个典故出自于《汉书·苏武传》。
苏武是西汉时期著名的使者。西汉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地侵扰边关,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苏武一行人抵达匈奴后,被匈奴单于扣留下来,单于让汉朝叛臣卫律前来劝降,苏武至死不从。单于见劝降不成,就把苏武囚禁在地窖里,不给苏武吃喝,借此消磨苏武的意志。当时大雪封山,苏武饥渴难耐,只好口吃雪块,吞咽毡毛,即使这样苏武也不向单于屈服,最后被流放到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长达19年之后,才获释回汉。
后来人们用这个表示坚贞不屈,元代丁鹤年的《自咏》里就有这个典故:“啮雪心危天日远,看云泪尽岁时深。”
〖苏轼与酒〗
苏轼字东坡,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酒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从他嗜酒如命和风度潇洒的神态,可以寻到李白和白居易的影子。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散文都有浓浓的酒味。正如李白的作品一样,假如抽去酒的成分,色香味都为之锐减。
〖苏轼的词〗
苏轼是北宋词坛的巨擘,在北宋词坛上,他突破了柳永以来“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在词中,他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寓愤懑不平的感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而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小景,描绘了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
苏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元佑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轼。苏轼把陶渊明《归去来辞》改写成《哨遍》,将韩愈《听颖师琴诗》,扩成《水调歌头》,在词体上也堪称创制。
以前词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者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力。
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凭高眺远”、《满庭芳》“归去来兮”等,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
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除了“大江东去”一类壮丽词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绵,都各具风韵。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龙吟》咏唱杨花,幽怨缠绵;《蝶恋花》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
〖兄妹戏丑〗(民间故事)
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个苏小妹。可说宋代四川的灵秀之气尽革于苏氏一门,苏小妹的父亲苏询,哥哥苏轼、苏辙个个才高八斗,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苏小妹长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圆圆的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额头,突出的双颚,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样子。她从小就爱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口,一派天真,尤其是大哥苏轼满腮胡须,肚突身肥,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更是她斗口的对象,于是整天在家口战不休。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苏家兄妹戏谚起来,可说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像。
〖苏轼难荆公〗
宋代大文豪苏轼,号东坡。他经常和王荆公(王安石)在一齐研究字义。有一次,东坡指“坡”字请教王荆公字义。王安石解释道:“‘坡’者乃‘土’之‘皮’。”东坡听了,不以为然,反问道:“照这样说来,即么‘滑’字乃‘水’之‘骨’喽?”王安石闻之,半天默然无语。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不知辛苦为谁甜〗
苏东坡字子瞻,他任杭州太守时,经常与诗僧佛印参禅、唱和,二人最是友善。东坡喜欢吃烧猪。佛印和尚住金山寺时,常常做好烧猪等待东坡来吃。
一天,苏东坡又来到金山寺,而佛印做的烧猪却被别人偷吃了,佛印甚感不快。苏东坡便作了一首游戏诗,安慰佛印: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为甚酥〗
苏东坡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有一天,曾去何秀才家聚餐。何家做的油果非常酥脆可口,苏东坡边吃边问:“这种油果叫什么名字?”主人回答说还没有取名字呢。东坡又问:“为甚酥?”(为什么这么酥脆)座中众客皆曰:“您说的‘为甚酥’三字就可以作为它的名字了。”
还有,潘长官因知苏东坡不能饮酒,东坡每次来赴宴时,就特地为他准备了一些度数低的甜酒。苏东坡饮之笑着打趣道:“这酒一定是错煮水了。”
一天,苏东坡忽然心血来潮,想吃油果,便作了一首小诗向何秀才索求之:
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
已倾潘子错煮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都是药名〗
苏东坡和姜至之参加朋友的宴会,二人同坐一席。席间,姜至之先说了个酒令:“在座的诸位各要打一个药名。”于是指着东坡说:“你就是个药名。”东坡莫名其妙,连忙请教。姜至之说:“子苏子。”东坡随口对他说:“你也是个药名,如果不是半夏,那一定是厚朴了。”姜至之一时不解,反问东坡有何说法。东坡笑着告诉他:“不是半夏、厚朴,为何以姜制(至)之呢?”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文字游戏〗
苏东坡听说王荆公的《字说》刚完成,前去荆公处祝贺,并戏言道:“大作中说:以‘竹’鞭‘马’为‘笃’。但我还有个疑问:“不知以‘竹’鞭‘犬’,又有什么可‘笑’的?”荆公笑而不答,却反问道:“‘鸠’字以‘九’从‘鸟’,难道也有什么证据吗?”
东坡立即作答:“《诗经》上说:‘尸鸠在桑,其子七兮’,加上它们的爹娘,恰好是九个。”
王荆公听了,欣然点头应允。时间长了,才知道苏东坡又跟他开了个大玩笑。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七分诗,三分读〗
秦少章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诗人郭祥正有一次路过杭州,把自己写的一卷诗送给苏东坡鉴赏。未等东坡看诗,他自己先有声有色地吟咏起来,直读得感情四溢,声闻左右。吟完诗,征询东坡的意见:“祥正这些诗能评几分?”
东坡不假思索地说:“十分。”郭祥正大喜,又问何以能有十分。东坡笑着答道:“你刚才吟诗,七分来自读,三分来自诗,不是十分又是几分?”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由于“”字数限制,以下内容请参见: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69212&page=1
■苏姓典故、趣事[更为丰富]
■苏姓起源[更为丰富]
■苏姓历代迁徙史[更为丰富]
■国外苏姓介绍
■苏姓分布[更为丰富]
■苏姓家谱介绍
■苏姓家谱文献目录
■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F77917整理]
苏氏系承昆吾 发源河南临漳
三苏是文坛上的名人,关于苏姓的族谱,在苏洵族谱的后录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岑胡,次曰�,为彭祖,次曰来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芈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娄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司寇苏公者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实际上,这一段苏姓姓源考据,是可以适用于天下的苏姓的,因为,《姓纂》上关于苏姓的来源,也做了同样的介绍。《姓纂》是这样说的:“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苏忿生为周司寇,居河内、扶风、武功。汉,苏建目河内徙扶风。”
由此可见,头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则在今河南省临漳县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是迁移到今为甘肃省的河内地方,继续繁荣滋长,以后子孙才逐渐遍布于各地,四川眉山那个光辉灿烂的苏家,自然也是从河内所迁移出来的。
苏姓,真可以说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从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业,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苏从。
苏秦,名气更加响亮,他与张仪同被称为纵横家,他提倡合纵以抗秦,结果身佩六国相印,荣宗耀祖,显赫异常。
到了汉武帝之时,苏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伟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晓得的苏武。
宋代的文坛,似乎是苏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笔题赠“玉堂之署”4个字的苏易简;以及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诗歌,曾佐欧阳修变文格,晚年自号“沧浪翁”,隐读以终,著有《苏学士集》传世的一代高士苏子美(舜钦)等。
苏姓的故事
苏姓出自己姓。古帝颛顼孙吴回,为帝喾火正,掌民事,赐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为六族,长子樊,为昆吾族,地在今河南濮阳,为己姓。夏代的第七位后名叫槐,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之地,在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苏门山),称有苏氏,有苏氏部族以苏草(即紫苏)为图腾。夏代末,有苏氏之国被灭,族人以苏为氏,四散避难。其中有一支向东南迁居于姑苏(即江苏苏州)。有一支向北迁于邺西苏城(今河北临漳西)。周灭商时,这支苏氏部族大部分又向北迁襄国的苏人亭(今河北邢台西南),后有一部分再迁苏水之滨(今河北完县境)。留在苏岭的苏族人归顺了周朝,其头领苏忿生入周朝为司寇,被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建立苏国,公元前650年被北狄攻灭。还有一支苏族人南迁今湖南梅山一带,后称为梅山蛮。宋代时再南迁,少部分混入土著,成为瑶族先人的重要一支,大部分定居两广,成为南方苏姓先民。
苏姓分布
江苏
苏姓分布的重点地区。在江南地区分布着苏轼的后裔,其中苏轼长子苏迈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乡、新闸镇等地,约1500余人。武进的安家舍乡前舍周围的十余个村庄;薛家乡晨光村委苏家村(沿河苏家村)等村庄,有大量苏氏分布。苏轼幼子苏过的后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东武进洛阳、崔桥、戴溪、运村、郑陆等地,以及无锡、苏州、江阴、常熟等地,共2400余人。太仓、无锡、镇江、苏州、南京、宿迁、徐州等地区有苏氏分布。在苏北地区盐城、建湖、阜宁、响水、滨海等地分布着数千户苏姓人家,他们也是苏东坡的后裔,原居于苏州阊门,明初“洪武赶散”时随章士诚来到了“苏家咀”。“苏家咀”位于建湖附近,是江南北迁苏氏的集散地。另在宜兴元上乡毫阳村、可酉乡等均有苏氏分布。在常熟的唐市镇,珍门上仙村、周行陶舍村等也有苏姓分布。
上海
嘉定的苏姓有1612人,在全县的姓氏中排名第44位,各乡镇均有分布,以嘉西人数最多。嘉定还有满族苏姓,但其来自辽宁。金山县、崇明县也有苏姓。宝山县苏姓有100。余户,在吴淞、大场、盛桥等乡镇均有分布。南汇县主要分布在彭镇、大田、老港等乡镇。川沙县,共有苏姓宗亲1140余人。
浙江
温州、海宁、杭州、宁波、瑞安、玉环、苍南、平阳、泰顺等地均有苏氏分布。
福建
同安、晋江、安溪、南安、惠安、永定、海澄、厦门、永春、南平、闽清、泉州、福州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广东
潮汕地区分布有苏姓宗亲20余万,在顺德、梅州、汕尾等地都是潮汕支派,有许多已迁居海外。在普宁、海丰、潮州、怀集、罗定、顺德、南雄、东莞等地均有苏氏宗亲联谊组织。南海、佛山、阳江等地也有苏氏分布。
海南也
苏氏宗亲,分布在儋州,文昌等地。
广西
藤县、梧州、岑溪、容县、北流市、平南、蒙山、昭平等地源流扁的苏氏宗亲多是明、清时从闽、粤两省迁来。贺县、灵川、乾江、南宁、宁明、桂平、陆川等地也有苏氏。
云南
昆明、苍山、石屏、嵩明也有苏氏分布。
四川和重庆
苏姓分布较为广泛,如双流、苍溪、巴县、内江、江津、永川、三台、自贡、成都、江油、蓬溪、合江、泸州、乐山、长寿、宗庆、广安、南川、丰都、南充、铜梁、犍为、黔江、隆昌、璧山、双流、奉节等等。仁寿的洪峰、彰加、青岗、分水等乡镇都有苏姓分布。
湖南
津市、攸县、平江、长沙、湘阴、宁乡、桃江、浏阳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湖北
红安、京山有苏氏分布。
江西
德安、崇义、永新有苏姓分布。
安徽
萧县周围的苏、鲁、豫、皖地区,也有苏姓分布,他们多是唐末苏检的后代。在安徽的皖南地区,也有苏姓分布,其与浙江、江苏的苏氏分布较为接近,分属眉山派和铜山派。
河南
苏姓的起源地和聚集地,至少有三十余个县、市都有与苏相关的地名,如苏村、苏庄、苏营、苏阁、苏桥、岗苏、苏王、苏楼、苏木、苏所、苏堤、苏班枣、苏秦村等,它们是古今苏氏族人生活轨迹的反映。太康的苏姓分布在城郊、九岗庙等乡镇。
商丘全县有328个姓氏中有苏姓。
鹿邑的苏姓分布在苏湾、苏庄、葡萄架等村。
林县的城关镇等也有苏姓分布,全县的苏姓人口为 3367人。
长葛全县206个姓中有苏姓,主要分布在苏楼、苏庄、苏菜园、东魏庄村等地。
洛宁、新安均有苏姓。孟津的苏姓分布在老城村等地。
汤阴全县231个姓氏中,苏姓共777人,其中北 大街的苏姓出有不少人才。
夏邑的477个姓氏中有苏姓,也有苏庄。扶沟的279个姓氏中有苏姓,汴寨村等有苏姓分布。
光山槐店乡苏上湾村、朱湾村也有苏姓分布。陕县的前史村、苏村等有苏姓。淅川的180余个姓氏中有苏姓。
鄢陵的231个姓氏中有苏姓。
虞城的328个姓氏中有苏姓,并有回族苏姓。商水 281个姓氏中有苏姓,分布在邓城乡白蛇岗等村。
西华249个姓氏中有苏姓。
新县的272个姓氏中有苏姓。浚县的337个姓氏中有苏姓,人口在一千至一万人之间。禹州的白沙南街等村有苏姓分布。
沈丘的槐店镇苏堕等村也有苏姓。西平的302个姓氏中有苏姓。安阳县的辛店乡东招贤村也有苏姓居住。延津的
265个姓氏中有苏姓。长垣的东赵堤、邱村等也有苏姓分布。巩义、新乡、辉县、郾城、镇平、南召、信阳、孟州、荥阳、民权、睢县、潢川、获嘉等地,也有苏姓分布。
陕西
扶风是苏孝慈、苏蕙的故乡,在该县苏坊村、西苏村等地,均有苏姓分布。高陵、延安、武功、华县、吴旗等也有苏姓分布。
宁夏
吴忠县有回族苏姓。
甘肃
分布在靖远等县。
山西
陵川、洪洞、原平、安邑以及沁水的苏山村、南郭村、杏林、苏庄等均有苏姓分布。
山东
淄博、莱阳、济阳、烟台、宁津、寿光、蓬莱、济宁、章丘等地有苏姓分布。
河北
青龙的小马七彩乡青河沿等地有苏姓分布。宣化的新堡、青羊岭、郭隆庄等都有苏姓分布。清河县共有苏姓3178人,分布于全县的19个乡镇,涉及的村庄有申花庄、西垒桥、后苏、白沟驿、侯召村、大琉璃村、何庄等。宁晋有苏家庄,文安的苑口村等地均有苏姓分布。正定苏姓历史悠久,现存苏姓人口至少有1971人,分布在南关村、固营村、店上村等地。藁城、保定、高阳、晋县、满城、唐山、故城也有苏姓分布。
北京、天津有苏姓。
内蒙的托克托有苏姓。
辽宁锦州、新民、海城、锦县、沈阳、辽阳、兴城、金县、朝阳有苏姓。
吉林伊通的新家村,有苏姓居住。
苏氏在台湾的分布 据1978年台湾官方统计资料,其各县市共有1694个姓,苏姓列第23位,人口总计达19万余人,主要分布在高雄县、台北
县、台北市、台南县、高雄市。在乡镇、区级,依数量分别为高雄路竹、台南善化、云林北港、台北市松山区等。
由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撰的《台湾省通志》中,专列有《人民志·氏族篇》,其中保存有许多珍贵的资料。该志依据的资料为
1953年由台湾各市县所填报的数据汇总而成。其时全省共有
828804户。排列前10名的大姓分别为: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而苏姓,位列第24位,共有9646户。苏姓在台北县1399户,在宜兰县有12户,在新竹县有563户,在苗栗县有
417户,台中县有175户,南投县有497户,彰化县有445户,嘉义县有1271户,台南县有2281户,屏东县有171户,花莲县有
61户,澎湖县有123户。
介绍文件
苏姓起源
苏姓起源有二:
一、为出自己(妃)姓,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周武王时,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称为苏忿生,后迁于温邑(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时,苏国被狄(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人攻灭。苏国的后裔就以国名“苏”为姓,其得姓始祖为苏忿生。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苏姓则是黄帝的直系后裔。
传说中的黄帝既是一个部落的名称,也是一个部落首领的名字。据《国语·晋语》载,黄帝和炎帝是由古老的少典氏族中分裂出的两个胞族。黄帝及其部族,最早生活在陕西黄土高原的姬水一带,因而便形成了最古老的“姬姓”。《史记·五帝本纪》在介绍黄帝时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段文字描述了黄帝作为人文始祖的聪明大智。《帝王世纪》也说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黄帝,又称为“轩辕黄帝”,实际上是因为黄帝曾居住在“轩辕”这个地方,因以为名。轩辕黄帝是崇尚**的,这是因为这个部族生活在黄土高原,其赖以生存的大河便是黄河,而这一人群的皮肤又是黄颜色,这种“黄河、黄土、黄种人”的三位一体,使他们对“**”有了更多的偏好。黄、皇古字通用,由黄帝而衍变成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为最为尊贵的帝王的专称,在历史时期**更成为皇帝独有的专色,中国古代的宫廷建筑,无论是宫室、都邑、太庙,也都由黄土筑成,成为有别于其他文明的“**文明”。至于黄帝的专号“轩辕”,《说文》段注为,曲(车舟)藩车为之轩,大车谓之辕,“轩辕”实际上指为“有篷顶的大车”。据史料记载及学界研究,早期的黄帝部族是以游牧生活为重要的内容,“轩辕”大车的发明,为这种生活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运输工具,在当时的部族生活中占据有重要的地位。并因此而成为黄帝及其部族的名号。另一方面,黄帝部族以龙作为图腾标志。考古发现中,龙的形象的不断变化,龙形象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实际上是黄帝部族发展壮大,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真实写照。
黄帝及其部族最早的居住地在姬水,亦即陕西省岐山县一带,后采向东发展,到达中原,并在河南新郑形成政治中心。《史记》的有关注解均有“黄帝号有熊”,“有熊,河南新郑是也。”《元和郡县图志》:“郑州新郑县,本有熊之墟。”另外,陈留(今属开封)有“黄城”、杞县有“夕卜黄”、荥阳有“黄水”、封邱有“黄池”,这些都与黄帝部族的活动有关。密县的大瑰山、临汝的崆峒山、灵宝的荆山,卢氏的熊耳山等都有黄帝活动的遗迹,反映中原地区是黄帝及其部族的重要活动地区。黄帝以中原为中心,“习用干戈”、“修德振兵”、“天下有不顺者,……从而征之”,尤其是黄帝部族与蚩尤部族在涿鹿(今属河北)大战,取得了胜利。黄帝及其部族的军事行动,加速了传说中各部族间的融合,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南达于江、东至于海、北达燕赵的内涵相近的先进文化。
黄帝在典章政制与经济文化上也有重要的贡献。《史记》等史书记载,黄帝“置左右太监,监于万国”。这种管理形式,应该是后世政权的雏形。黄帝的史官“仓颉作书”,“伶伦作律”、“容成造历”,“黄帝考定星历”等,黄帝时的文化成就巨大。黄帝采铜铸鼎,以玉为兵,刳木为舟,作宫室以避寒暑等。黄帝的夫人嫘祖发明了养蚕、织锦等,反映了黄帝时代的前所未有的发明创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
传说黄帝在功成名就于荆山铸鼎后,骑龙升天。《史记·封禅书》有详细的记载,在河南灵宝,有与这则传说相关的地名与遗迹,如荆山、鼎湖、龙沟,以及黄帝庙。在陕西省黄陵县,有“桥山”,而“桥山”附近有黄帝陵,这里也就成了历代君民祭奠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圣地了。
依照史书记载,颛顼为黄帝的孙子辈。《史记》、《帝王世纪》以及某些苏谱均有详细说明,在黄帝的25个儿子中,最早取得“姓”的名号者仅有14人,这些姓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姓,现代姓氏则是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氏”。黄帝正妃是采自西陵氏族的嫘祖,她为黄帝生下的两个儿子分别是青阳与昌意。昌意曾在“若水”一带的西南地区长期生活,并娶当地土著蜀山氏族的昌仆为妻,他们的儿子颛顼从小便在西南地区生活,后随氏族东迁到中原。
颛顼既是古史传说中的英雄般的人物,也是当时统合天下的部族名号。学术界对颛顼的本意有着多种的理解。《论衡》中谈到的“颛顼戴干”,有的学者以民族志与考古发现相结合,解释其为原始部族时人们在头部佩饰器具从而形成的一种头部装饰,这种装饰使得其成为“扁形变头”。根据史书中将“颛顼”与“高阳”并称的现象,其含义为旭旭升起的太阳。而这种对自然的崇拜现象,在当时应是较为普遍的。
颛顼及其部族东迁的过程,也是以颛顼为首的部落联盟形成的过程,也是史前部族融合发展的过程。颛顼在河南、山东、河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活动留下有大量的遗迹。其最重要的传说是保留在《淮南子》等书中的“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的传说,两大部族的长期征战,在史书中形成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颛顼也因此而获胜,部落联盟获得了空前的扩大,并以此赢得了五帝之一的赞誉。
颛顼的统治中心也在中原。史书记载,颛顼在河南许昌、杞县、淮阳等地居住。《左传》:“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帝丘在东周时为卫国的都城,其位置在今河南濮阳附近。颛顼尽管在军事上有所作为,但他的功绩主要在宗教礼仪上。《大戴礼记》对他的功绩有十分精要的概括,称赞他是很有谋略,通晓道理的人,他的行为举止符合天意与鬼神的意志,所以说他是人与神的沟通者,他所开启的由宗教对人的控制的办法,以及对社会组织结构的改造,在当时是个进步。颛顼死后,埋葬在顿丘城外,即今河南省内黄县,据说他活了98岁,颛顼之后,其部族又分裂为若干个部落。《世本》的“帝系篇”等文献,甚至在一些“苏谱”中,也有“颛顼八子”的记载。颛顼娶邹屠氏之女生苍舒、陨鼓、祷戴、大林、龙降、廷坚、仲容、叔达等8子。颛顼又娶胜奔氏
苏序详细资料大全
本文2023-09-26 11:24: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0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