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的历史文化
嵩山是三教的策源地,对三教的形成和传播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嵩山是三教合一体现最为完美的地方。 佛教文化
嵩山是佛教名山,佛教文化丰富而灿烂。法王寺,创建于东汉,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比洛阳白马寺仅晚三年,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年,据《说嵩》记载,白马寺原为招待四夷宾客之所,因此可以说法王寺是中国佛寺创建之始。
少林寺为北魏孝文帝元宏敕建,印度僧人跋跎在此落迹传教。由于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这里首传禅宗,后来禅宗发展成为佛教中的重要宗派,所以,少林寺被称为禅宗祖庭。禅宗祖师达摩在传教过程中留下了“一苇渡江”、“面壁九年”的故事,确立了“明心见性,一切皆空”的修道禅法。
其他著名佛寺有北魏会善寺、嵩岳寺、永泰寺、金清凉寺等等。 道教文化 嵩山也是道教名山。中岳庙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曾有“飞薨映日,杰阁联云”之美称。中岳庙是道教圣地之一,有“道教第六小洞天”之称,中轴线建筑共十一进,全长13华里,面积十万多平方米,是五岳中现存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中岳庙的四岳殿台在五岳中独树一帜,渗透着“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
崇福宫前身太乙观建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原为万岁观,距今有两千年历史。宋真宗时道教盛极,把太乙观提升为崇福宫,它不但是名儒云集之地,也是历代著名道学方士栖身传教之所。如北魏寇谦之,唐朝刘道合、宋朝董道绅,金代邱长春等,都在道教史上留有盛名,均在崇福宫主持过道场。
嵩山道教建筑、石阙等有很高的价值。中岳庙中岳大殿增修于宋真大中祥符六年,历代均有重修。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大雄伟、十分壮观,是中岳最大的殿宇,也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古建筑。另有东汉建的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其上都雕刻各种图画,或刻记歌功颂德的铭文。 儒学文化 嵩山是儒家文化影响很大的地方,在国内名山中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先秦原始儒学、西汉神化儒学、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它与当今河南商丘“睢阳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初四大书院。嵩阳书院是宋明理学教育中心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旁不远处的崇福宫,是宋代安排不合时务的名儒的宫观,范仲淹、司马光、程颐、程颢、李纲的等均在此授过“管勾、提举”之职。
嵩阳书院、崇福宫是宋明理学创始人程颐、程颢等著名儒学大家活动过的地方。由二程创建的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所以历代官吏与名儒都对嵩阳书院有过修复之举。至清代康熙年间,名儒耿介倾其资产,大规模的修复和扩建了嵩阳书院,使她成为清代洛派理学的传播中心。到嵩阳书院一游,就可以对儒家文化尤其是宋明理学,有比较深切的认识。
与观星台景区有关的周公、隐居于箕山的许由、巢父、伯益,虽然生活年代早在儒学诞生以前,但是都是儒家尊崇的先贤,有关他们的记载和传说,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就文化内涵而言,儒家文化在嵩山足以和佛教、道教鼎足而立。 太室山巅“睡女娲” 《淮南子·览冥篇》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同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况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那么女娲为何要补天呢?《论衡·谈天篇》中是这样记述的:“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此久远之文,世间之言也。” 九龙圣母的传说 嵩山太室最高峰峻极峰西北有一山峰,叫华盖峰。传说黄帝曾经来游,并拜华盖为师,制订历法。
华盖,传为居住在那个峰上的一个能人。因为他经常观测天象,了解日月星辰的运转规律,着摸出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对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有很大帮助,所以远近闻名。后来,人们根据天文四象中天宫华盖星名,就叫他居住的山峰叫华盖峰了。
黄帝打败蚩尤以后,为了部族人民的生活,为了在炎帝教人种植五谷的基础上,发展农业生产,他亲自率领大臣登上嵩山拜访华盖。当时山上树木茂密,狼虫虎豹很多。他们一边用弓箭扎枪驱逐野兽开路前进,一边互相呼喊在林中采集各种果实。他们往返周转好多峰峦沟壑,最后找到了华盖老人。那是个鹤发童颜的一百多岁的老人,非常健谈,听说黄帝到来,不胜荣幸之至,把长期观察到的日、月、金、木、水、火、土星的七政和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别加以叙述,并说到它们和人们生活,以及植物生长的关系。黄帝听得津津有味,并不时插话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让随去的大臣苍颉将重要的都记下来。华盖老人非常高兴,黄帝也非常满意,再三拜谢,下山而去。
黄帝回到有熊国都,立刻安排制订历法的事,让羲和占日,让常羲占月,让叟区占星气,让大挠作甲子以干支记日,让容成综六律而制订历法。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再分十二个月,再分二十四节气。这样,根据四季、气温、降雨和物候的变化,进行作物种植,发展农业生产,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二郎担山赶太阳 在中岳嵩山南麓有座刀削似的高山,名叫当阳山,山腰有三个突兀的大石,远远望去,好像天上掉下的陨石,人们都把它叫“二郎石”或“支锅石”。山下是一片白茫茫的黄沙,就像烤焦的赤土,当地人都叫它“大沙漠”。提起当阳山、“二郎石”和这“大沙漠”,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哩。
相传,盘古开天地的时候,曾经有十个太阳涌出地面,庄稼烤焦了,河水晒干了,整个人间比蒸笼还要热,百姓处在危难之中。有个叫二郎的小伙子。他不但勤劳勇敢,而且为人忠厚诚实。他的力气特别大,大得能搬起几座大山;他有一双飞虎鞋,穿上它能翻山跨海,日行千里。老百姓们都信服他,喜欢他,就推选他当了大伙的首领。 尧舜禹三帝与嵩山 尧,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唐尧晚年数次到登封箕山拜访许由,许由因不愿接受禅让而颍水洗耳,箕山、颍水、洗耳泉、饮牛坑、许由冢等文化遗存在诠释着许由高风亮节的同时,也彰显着尧帝思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德。后来帝尧巡狩阳城,并以百岁之高龄驾崩于嵩山脚下的登封阳城。他把生命交付给了嵩山,嵩山也成了禅让美德的丰碑。
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饯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舜帝在嵩山地区也留下了很多传说,受后母虐待而种麻籽、到登封负黍城经商、到嵩山访贤大禹,其事迹感人之深。
禹,通常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大禹曾经以登封作为治水中心。大禹身为崇伯鲧之子,他父亲的封地在嵩山,他根在嵩山,成长在嵩山,家居在嵩山,建都在嵩山。在洪水肆虐、人民漂泊的时刻,他告别了刚刚结婚四天的妻子,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治水大业。十三年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后人以一副对联来概括他治水的经过:“十三年在外治平江河淮济,三次过家门虚度辛壬癸甲。”启母石、汉三阙、王城岗正是大禹在嵩山治水、建都的明证,而嵩山主体太室山、少室山也因大禹的两个妻子涂山娇、涂山姚分别居住其下而得名。 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据传,印度名僧菩提达摩禅师曾驻锡于此。唐初,少林寺十三棍僧救过秦王李世民,贞观年间(627年~649年)重修少林寺,唐代以后僧徒在此讲经习武,禅宗和少林寺名扬天下,千年来少林僧人潜心研究佛法与武学,使得佛教文化在中国广为传播,影响日渐深远,少林武术更是中华武术的瑰宝,蛮声海内外。与少林寺题材相关的**、电视剧经久不衰,反应了现代人对少林精神的喜爱。现存建筑有山门、方丈室、达摩亭、白衣殿、千佛殿等,已毁的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已修复。千佛殿中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壁画约300多平方米。
塔林在少林寺西300米的山脚下,是自唐朝以来历代少林寺主持的墓地,1000多年来,已经建成250多座,是中国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大多有雕刻和题记,反应了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1983年,国务院确定少林寺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2007年5月8日,登封市嵩山少林寺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包括少林寺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作为少林寺的组成部分,还有达摩当年面壁处的初祖庵、慧可的二祖庵。初祖庵在少林寺塔院北之山巅上,今存北宋宣和七年(1125)所建大殿,阔进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1983年曾落架按原貌重修。二祖庵在少林寺对面的钵盂峰顶,今存硬山式小殿,唐、元、明塔各一座,清碑数通。
永泰寺
永泰寺,位于太室山西麓,创建于北魏,原名明练寺,唐为纪念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入寺为尼,更名为永泰寺。寺内现有大雄殿、毗尼殿等,系清代建筑。塔两座,分别为唐朝和明朝所建。门前经幢两座,上刻陀罗尼经,系唐代造。寺外有唐碑一通,述寺史沿革。寺院四面群峰环峙,门前有溪涧流过,环境清幽秀丽。
会善寺
会善寺及琉璃戒坛,位于积翠峰下,原为魏孝文帝避暑离宫,恭陵王舍宫为寺,孝明帝时名闲居寺,随代改名嵩阳寺、会善寺,后毁于兵火。唐初重建寺宇,武则天曾临幸此寺,拜寺中高僧道安为国师。密教高僧一行和尚及其弟子元同在寺中创设戒坛,俗称琉璃戒坛,是唐代全国重要戒坛之一。五代后梁时,此寺曾一度毁废。宋初重建大殿,此后历代皆有重修。现存会善寺为一小院,院中大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三架进深,单檐歇山顶,斗拱硕大朴实,是嵩岳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小院西数百米处有唐建净藏禅师塔,塔基高大,塔身粗壮,工艺奇巧,是古塔中之珍品。历代住寺高僧除一行师徒外,又有道安禅师(俗称老安和尚)及其弟子净藏。
嵩岳寺
嵩岳寺,位于太室山南麓,亦是一林泉秀美的风景之区。原址为孝明帝之离宫,正光元年(520)改为寺,初名永明闲居寺。隋唐两代曾对寺院进行过大规模扩修。唐李邕《嵩岳寺碑》载:寺院为一广大佛刹,“殚极国材,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殿宇一千间”。当时寺中有七佛殿(风阳殿)、定光佛堂、无量佛殿、禅院等。北魏时所建宝塔仍存,俗称嵩岳寺塔,砖构,密檐式,塔高40余米,15层,平面是12角形,“发地四铺而耸,凌空八相而圆,方丈十二,户牖数百”,至今不失其伟岸壮丽。是国内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
少室寺
少室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镇苇园沟村自然村,古名弘化寺,意为“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的佛门净地,属于中岳嵩山七十二寺院之一,因其位居中岳嵩山之少室山南麓之故而以山得名少室寺。该寺建于唐初而毁于清末,新中国成立时尚有断垣残壁和数通古碑存在,历经过文革破坏,如今片迹不存。2014年6月,当地政府根据该寺附近佛教信徒申请,依照国家宗教信仰政策,同意批准恢复重建少室寺。
据《宋高僧传卷第七——梁滑州明福寺彦晖传》记载,梁代高僧释彦晖曾于嵩山少室寺受大戒。明代高僧大觉方念禅师曾于少室寺幻休常润禅师座下参学并继其发绪。
据苇园沟自然村村民讲,一名叫李四海的村民在种植庄稼时曾见到一块寺院石碑,后不知去向。据该自然村老人相传,该寺院原是十分有名的寺院,名气在少林寺之上,但后来由于管理不善,寺僧恶贯满盈,因抢劫、奸污等罪行深重,受到朝野震怒,下令铲平寺院。下官将寺院拆平后,上奏皇上,皇上曰:“铲平罢啦”。但下官把“罢”误听为“耙”,认为皇上不解恨,让用耙再耙一下。于是,就用马匹拉着带有锋利铁刺的耙整整耙了3天才离去。 该寺经郑州市佛教协会会长、祖庭大少林禅寺永化堂上传曹洞正宗四十七世、雪庭福裕禅师下传三十三代嗣祖沙门释永信禅师许可申请,得登封市石道乡人民政府同意,由祖庭大少林禅寺永化堂上传曹洞正宗四十五世、雪庭福裕禅师下传三十一代嗣祖沙门释德政禅师驻锡开山筹资重兴,于2015年5月8日被郑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恢复为佛教开放场所。
中岳庙
中岳庙是道教胜地,历代名道士曾在此著书讲经。位于太室山东麓的黄盖峰下,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汉武帝时增修“太室祠”,北魏时改名为中岳庙。唐宋时多次扩建,规模宏大;明崇祯十七年毁于大火,清朝多次重修。今日中岳庙基本上保留了当时的宏伟规模,具有明清官式建筑规模格局和风格特点。中岳庙占地十万平方米,庙院南北长650多米,东西宽160多米。青石板铺成的大甭道是中岳庙古建筑群的中轴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化三门、峻极门、崇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共十一进。天中阁后面的六角亭,配天作镇坊与崇圣门之间的六角亭,峻极门和化三门之间的四岳殿台基,大殿院的两座御碑亭和廊庑,寝殿院的廊房以及御书楼两端的东西顺山房,分别位于中轴线的两侧。庙的东西两路,还分别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和龙王殿等独立成体的小院落。庙内有330株古柏、一百通石碑,及神鼎、铁人等众多文物。
中岳大殿:又叫峻极殿,是中岳庙中规模最大的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歇山式殿顶,黄琉璃瓦顶,七踩和九踩斗拱,透花棂子门窗,金碧辉煌,素有“台阁连云,甍瓦映日”之称。大殿内吊游龙天花板,下铺磨光青石地面。殿内正座为五米高的中岳大帝塑像,即殷朝“闻骋”,经历代帝王加封为“祟圣大帝天中王”。塑像两边有使臣侍者和镇殿将军方弼、方相塑像,高七米,执斧荷钺,威风凛凛。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大殿毁于火。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重建。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太室山南麓,原名为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初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达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改为道教活动场所。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以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高等学府之一,它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并称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明末书院毁于兵火,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经历千余年的书院教育走完了它的历程。但是,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载入史册。
嵩阳书院建筑基本保持了清代的建筑布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共有古建筑106间,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古朴大方,雅致不俗,与中原地区众多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寺庙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
观星台
嵩山观星台,即告成观星台,大约建于1276年,设计者是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嵩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摇篮。唐代僧人一行在会善寺编修了《大衍历》。当时像登封观星台这样的建筑在全国有27处,而历经数百年沧桑,登封观星台成为硕果仅存的一座。此观星台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授时历》:嵩山观星台的设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据此可以昼测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郭守敬通过实地测验,掌握了日月星辰和地球的运转规律,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夏至和冬至、春分和秋分的精确时刻,实行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天5时49分12秒,与科学仪器的测定仅相差26秒,与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分秒不差。但我们的授时历比格里高利历早300余年。
将军柏
嵩山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
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拔。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门庭过道,树洞中可容五、六人。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金鸡欲飞。每当山风吹起,枝叶摇动,如响环佩,犹闻丝竹之音。三将军柏毁于明末。
将军柏从受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赵朴初老先生留有“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赞美诗句。经林学专家鉴定,将军柏为原始柏,树龄有4500年,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
卢崖瀑布
卢崖瀑布位于登封市东北10公里处,太室山东南的悬练峰和鸡鸣峰之间的四里河峡谷内。自峰顶而下,形成了一系列陡崖和宽缓的台栈。陡崖的下方,急流把河床掏蚀成壶穴,于是形成了瀑布和深潭。在这一条由12个瀑布和12个水潭连在一起的白色峡谷内,瀑布如练,潭水清冽。
墨浪涧
墨浪涧上下有十多个壶穴,十潭墨浪也是嵩山胜境之一。太室山阴的八龙潭、九龙潭,古岩碧潭相映成趣,是嵩山绝佳的清幽之处。
启母石
太室山万岁峰南麓数百米处,绿树掩映中突兀着一块硕大无比的巨石。人们都叫她“启母石”。它重约3000吨,长约95米、宽9米、高11米。
山上潭瀑
嵩山山脉山水相连,赋予嵩山灵动与神韵。山间涌泉,星罗棋布;溪水潺潺,汇积成潭;卢崖瀑布,最为壮观。
嵩山碑刻
石碑是嵩山分布较广的文物。嵩山碑刻,作品多达2000余件,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京等历代的大书法家,都在山上留有墨宝。
嵩山最大的碑刻为现存于嵩阳书院西南草坪上高达九米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此碑为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书;刻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二月,碑高9米,宽204米,厚103米。此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组成,碑制宏伟,结构紧凑。碑首分三层,上层为双狮戏珠,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起着平衡碑顶重心的作用,使碑身牢固稳当。碑首的中层比上、下层和碑身都要宽大,四面较碑身突出六十厘米,从上往下逐渐收缩,略带弧形,上面是祥云浮雕;碑首的第三层上下平直,正面中间篆刻额文,额文两边有双龙飞舞浮雕,两侧是麒麟浮雕。碑身刻《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隶书25行,每行53字。碑阴刻有宋熙宁辛亥张琬等名家题名,欧阳永叔和游人的题记则撰于碑的背面和两侧。碑座为长方形,四面刻有石,前后各三个,两侧各两个,共十个。每个内有一尊浮雕武士像,一手高举扬舞,一手抓住动物,有鱼,有蟾,有蛇,各像不一,但都鼓目凸腹,开档丁字步,或作对阵欲斗姿势。这座碑刻石质坚硬细腻,雕工极为精致,是中国唐碑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也是现存最大的唐碑。 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窿然特起,形方气厚,故曰嵩高。
鲁昭公四年,晋国司马侯曰:太室,九州之险也。又楚椒举(即武举,伍子胥的祖父)曰:周幽王为太室之盟,戎狄叛之。
汉武帝礼祭中岳太室。
晋永康二年,(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篡权,齐王司马冏等自许昌起兵讨之。司马伦惧,夜使人披羽衣上嵩山,伪称仙人王乔,陈述符命。
永嘉三年,刘渊遣子刘聪等犯洛阳,刘聪亲祈嵩山,留军围洛,洛中乘虚出击聪军,败之。
北魏泰常八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入洛阳,遣使祠嵩高。太和二十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祭嵩高。永平中,择嵩山形胜地,北魏宣武帝元恪立闲居寺。北魏孝明帝元诩神龟二年,胡太后游嵩高。永熙二年,北魏孝武帝元修狩于嵩高。
永淳初,唐高宗于山南作奉天宫。垂拱四年,武则天封嵩高为神岳,禅少室。圣历二年,武则天幸嵩山。次年,武则天复幸嵩山。
宋嘉定八年,蒙古攻金潼关,不能下,乃由嵩山小路趣汝州,遇山涧,辄以铁枪相连,锁接为桥以渡,遂趣汴京,金人大震。
少林寺历届主持法号大全:
跋陀: 又名佛陀,天竺(印度)人。
2 菩提达摩: 天竺(印度)人。
3 僧稠: 昌黎人,俗姓孙。
4 慧可: 洛阳虎牢人,俗姓颐。
5 福裕: 号雪庭,山西文水人,俗姓张。
6 慧光: 长卢人,俗姓杨。
7 洪遵: 相州人,俗姓时。
8 慧安: 荆州支江人,俗姓李(一说姓卫)。
9 报恩: 黎阳人,俗姓刘。
10 教亨: 号虚明,济州任城人,俗姓王。
11 同光: 山西人。
12 法玩: 山西人,俗姓张。
13 文才: 号淳拙,临汾人,俗姓姚。
14 邵元: 号古源,俗姓源
15 了改: 号凝然,嵩阳金店人,俗姓任。
16 文载: 不详
17 悟须: 号匾囤,一号无空,禹州人,俗姓陈。
18 正道: 字无言,洪都新建人,俗姓胡。
19 海宽: 不详
20 恒林: 号云松,伊川宋寨人,俗姓宋。
21 行正: 字愿安,登封城关刘庄人,俗姓李。
22 释永信: 俗姓刘,名应成,法名永信,1965年出生,安徽颖上人,自号皖颖上人。
:
1 佛教寺院主管僧的职称。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宗根据《维摩诘经》称寺院最高领导者为住持,道 教全真派借用了佛教中的“住持”一词。与“方丈”有着本质区别。
2 道教全真派语。负责一个道观或道院的道士。道教“住持”一词是对道教道观当家的,领导者的 称位。在正一派中的少数道观或道院也设有“住持”一职。
3 指担任住持。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僧 道楷 ] 大观 间,住持东都之 净因禅院 。” 清孔 尚任《桃花扇·栖真》:“这里是女道住持,从不留客的。”
‘住持’之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原意指道教十方丛林中的最高领导者,后乃被佛教借用,来指称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长老。此词用在寺职称谓时,又称寺主或院主。日本佛教界称之为住职。由于住持之住处称为‘方丈’,故‘方丈’一词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
参考资料:
(师赐法号:德勇;字:若缺):原籍河南省正阳县人。中国武术六段、中国少林拳八段、河南省一级拳师;曾任《中华武藏》编审、第三届中国武术搏击精英赛总裁判长、2009、2010年全球武林领袖论坛武术专家、少林药局禅医功夫学院总教练兼副院长。现任北京市武协少林拳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武协八卦掌研究会委员,北京市武术协会理事会理事、首届全国武术段位制指导员、考评员;澳洲武术文化协会名誉会长、香港两仪点穴总会副会长。2010年获得全国传统武术比赛C组男子八卦掌比赛第一名;2012年获得全国武术少林拳比赛C组男子少林拳第一名;2013年6月被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体育在线栏目《体验真功夫》做了专访及表演。
到了明朝,少林曹洞宗师无言正道受皇帝亲自封为当时少林寺住持,并创立了少林寺永化堂。无言正道(1547-1623年),江西洪都人,俗姓胡,生于明嘉靖丁未年,他佛法精湛,医术高明,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万历年间,初到少林寺拜幻休为师。在幻休数百名弟子当中,正道大师最出色,深得幻休真传,为幻休的最得意弟子。在幻休圆寂后,正道大师被登封悬令及寺院僧众推举为少林寺住持。明代万历二十年,道公受皇封为钦命少林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代少林寺住持。当时正道大师有八位王子随他出家,分别为圆宝、圆会、圆林、圆性、圆壐、圆明、圆亮及圆普。当中以圆会及圆宝两支传承最广。而随这八大弟子到少林寺的还有太医、御医、贤仕才子及武功高强者。这些大德荟萃在少林寺,渐渐形成了少林寺的禅武医文化及修行方法。道公主持少林寺三十一年,重修寺院,整顿寺风,提倡禅学,他不但是少林寺住持,还是当时北方禅宗的首领,被称誉为“僧中之杰”。在道公任住持期间,少林禅学、武学、医学得到空前的发展,也是少林寺永化堂禅武医发展最辉煌的时刻。而少林寺永化堂的传承由明初-直传承到清末,持续兴盛发展。
禅院是佛教寺院的一种,其突出的特点是属于佛教禅宗派别的禅师们所建,仅供禅师们参禅悟道修行的场所;另外,佛教的禅宗又分五个宗派,禅宗不同宗派之间的修行方式也有一定的区别,所以禅宗不同宗派之间所建的禅院也不一样,比如由中岳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第45世、永化堂上第31代法嗣德政禅师在广东省清远市御金街所驻锡开创的“少林禅院”就是仅供中岳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这个派别的禅师们进行参禅悟道修行的场所。大悲禅院又名大悲院,位于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占地面积为42万平方米。大悲禅院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几经修葺扩建,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玄奘法师经念堂、弘一法师纪念堂等建筑。其中大雄宝殿内珍藏有从魏晋到明清各代的佛、菩萨造像几百尊。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寻生救苦,此“大悲禅院”之命名也。曾供奉过唐代名僧玄奘法师的灵骨。现任方丈为智如法师。大悲禅院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大悲禅院又名大悲院,是天津一座十方丛林寺院,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清顺治十五~十六年(1658年~1659年),天津守备曹斌捐资修寺,“筑室三楹”,大悲院改名为大悲禅院。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禅师世高与津门名士张霖、张霔、龙震、梁洪、黄六吉等十余人,于寺内结“草堂社”,诗友唱和。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住持了凡上人再重修大悲禅院。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直隶总督李鸿章率军移驻寺内,改寺名大胜寺,修建五层镇海楼。清光绪十五年(1890年),住持祥麟法师开坛传戒。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倓虚大师重修全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住持等慈法师等人自北京请来玄奘法师顶骨至寺内供奉。1954年,天津市市政府拔款,重新修整大悲禅院,油饰佛殿廊房,增修四周山墙,建造寮房。并请天津市文史馆馆长、甲骨文专家、著名书法家王襄题写“古刹大悲禅院”寺额。同年7月28日,天津市佛教协会成立,住持惠文法师当选会长,办公处设在大悲禅院内。
从他的讲述可以看出,释永信年轻的时候还是有不错的武功根基的,巅峰时期可能仅次于少林寺真正的武僧释延直。
《释永信》简介
释永信,男,1965出生,俗名刘应成,自号皖颍上人,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代表,第十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政协河南省委第十二届委员、。
现任中国佛教协会第十届理事会副会长,少林寺方丈。
1981年,释永信父母遂其志,至嵩山少林寺拜方丈释行正为师,披剃出家。后又参学江西云居山、安徽九华山、北京广济寺等处,开阔眼界。
1984年回寺,侍奉释行正左右,时值少林寺成立“寺院管理委员会”,释永信被推选为成员之一,协助释行正处理日常寺务。
1986年,释永信开始组织人力物力,开展挖掘、整理、出版少林武术典籍工作,成立“少林寺拳法研究会”并任副会长。
1987年,释永信发起“少林寺武术队”,后发展为“少林寺武僧团”并任团长。8月,释行正圆寂,得师衣钵传法,继为嵩山少林寺传曹洞宗第47世、永化堂上第33代法嗣(宗承西来堂),接任少林寺管理委员会主任,全面主持寺院工作。期间除了繁重的日常寺务、接待和外访,还亲自主持了法堂、钟楼、鼓楼等重建工作。10月,被选为“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1988年2月,释永信为解除寺院周边地区群众病痛,成立“少林寺红十字会”。10月,创立“少林书画研究院”。
1989年6月,释永信带领少林寺武僧团在全国巡回表演,宣扬少林文化。
1993年3月,释永信当选为河南省。5月,成立“禅诗研究会”,每年编辑出版《禅诗》年集。10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
1994年2月,释永信创立“少林寺慈善福利基金会”并任会长。
1995年9月,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庆。释永信策划、筹备并主持“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庆典”。
1996年1月,释永信朝拜印度、尼泊尔佛教圣迹,包括佛陀诞生地兰毗尼、开悟地菩提伽耶、初转地鹿野苑、涅盘地拘尸那罗,以及灵鹫山、竹林精舍、那烂陀。5月,创办杂志《禅露》。
1998年3月,释永信当选为第9届代表。7月,当选为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
1999年8月,释永信升为少林寺方丈。
2001年开始,释永信为嵩山少林寺景区申报人类文化遗产项目,积极协助地方对少林寺周围进行拆迁工作。
2002年,释永信担任香港佛教文化产业荣誉顾问。
2003年9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2006年10月17日中岳嵩山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少林文化顾问。
2009年6月10日,释永信受聘为“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名誉教授,为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学科、武术事业的发展出一份力。
2009年6月11日,释永信经批准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功夫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负责组织少林功夫的保护和传播活动。
2011年6月,任第11届河南省青年联合会。
2012年4月8日,任新中国第一家佛教高等院校“河南佛教学院”院长。
2013年4月15日,释永信任郑州大学少林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嵩山的历史文化
本文2023-09-26 09:17: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09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