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海兴县郭桥村 姓郭的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沧州海兴县郭桥村 姓郭的家谱,第1张

《郭 氏 族 谱 总 叙》 传(解说经文的文字)云:“盛德必百代。”祀有后也。《书》(《尚书》,亦称书经)云:“以亲九族。”,圣经(儒,佛经典著作,批指儒经)云:“亲亲(亲爱亲族),则诸父(同宗族叔伯),昆(兄)弟不怨,休戚相关,是谱之不容缓叙明矣。吾族肇(始)自黄帝,万派(流水)浮天,而蔚启人文,开自姬周。垂峰发地,而凝成祀堙(原字左为“礻”旁),荷山川之灵,传于虢叔,丕(光大之意)箕裘(克承父业)之绪。逮乎(至于,到了)子仪(唐朝郭子仪),家声永振(家族声誉长久振兴),奕叶(累世)生贤(产生贤才)。衍螽斯之庆,仰鹰扬之休,(子孙象螽斯一样繁衍众多的喜庆,人们都敬仰郭氏家族象雄鹰飞扬一样的美好),班班云仍(此字原佐边为“礻”旁),莫与京者,其惟我郭氏乎!(福泽绵延,没有能同它相比的,恐怕只有我们郭家吧!“仍”,福。“京”,大。)虽虢叔分土,见并于晋,然明德之后,必有达人。(虽然西周文王姬昌之弟虢叔曾分封领地,虢国在春秋时被归并于普国,然而他的有光明德行的后代中,必定有显达之人。)故燕(战国时的燕国,在今河北北京一带)有郭隗(燕昭王的谋士,昭王为他筑黄金台以示对他的尊重。),汉有光禄大夫(郭)广意,冯翊(京都左部地区)太守(郭)孟儒;隋有金州司仓(郭)履球,唐有凉州司法(郭)昶,美原县主薄赠兵部尚书(郭)通,寿州刺史(郭)敬之。始生(郭)子仪,生而儇伟,…… (全文见《宗族谱》 (以上省去大量古谱内容未录入) 大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春正月(一月)既望日(16日)后裔孙禧元敬 撰 本文写于900多年前,系原木刻版《郭氏宗谱》其中一篇,较为珍贵。原文未断句,今断句并作注并全文收录于《郭氏宗族谱》。 《郭 氏 宗 族 谱》 在一九四九年前(解放前)大凡象样的家族,尤其是读书人家和为宦的人家,几乎都有家谱。作为民间文化现象之一的家谱,解放后被列为禁书,打入冷宫。有的在土地改革中被毁或丢失。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实行所谓的“破旧立新”几乎是所留家谱都遭厄运。有的人怕被打成“封、资、修”暗暗付之一炬,实属可惜。 国有国史,县有县志,家有家谱。留下笔墨,以供后人参考、借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是很有裨益吗?为什么非要把它毁除呢?岂不可笑焉哉! 自一九七九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以来,真正实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被列为禁忌的家族谱这一乡村文化,亦随中华文化的春天抖落压在身上的尘埃、灰土破壳而出。经四川省大英县郭氏宗祠又名“郭子仪纪念馆”搜集,终于发现了约数百万字的零散资料。如:四川大英县光绪七年的《郭氏族谱序》、乾隆36年《郭氏族谱》、民国七年的木刻版《郭氏宗谱》及娄烦县《郭氏族谱》等。里面述写了郭氏的来历、繁衍、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历程,也记叙了一些郭氏家族文化,涉及忠国治家之道、文史武略等,如:蔡邑撰《郭有道碑文》、郭英《论决重修疏》、郭明成《理河事疏》和《兵事疏》、郭镇星《第一急着疏》、郭文府《论处兵疏》、郭大湖《五营团疏》、郭明成《七书家训》及《一家言》、《录异小品》、《平山冠》、《备考三条》。 为了更好地保存民间文化,继承和发扬前人爱国守家的优良传统,由四川大英县郭子仪纪念馆决定进一步整理有关资料,编辑《郭氏宗族谱》,全书三百余页,共三卷,第一卷为族谱,重点叙述太原世系。第二卷为宗谱,主叙郭氏源流,第三卷家风传记。 《郭氏宗族谱》 第一卷 郭氏族谱 《史料整理说明 》《郭氏族谱序 》《郭氏复修谱序 》《凡例 》《劝诫引 》 《谱诫 》《家礼》《太原世系》 第二卷 郭氏宗谱 《郭氏家约十二条 》《郭氏历代年世略》 《郭氏家礼服制图 》 《太原郭氏累朝仕宦人物志》《郭氏谱谱总叙》 《吉水董公谱序》 《郭氏受姓本源考 》《郭氏世系流源图》 《郭子仪后裔图》 《郭氏迁川原始略 》《家泰公后裔本源分支 》《蓬溪天福郭氏史料 》 《汾阳族谱合族谱叙》 《娄烦县郭氏族谱简介》 清郭庠生撰《郭氏复修谱序》 《南阳〈郭氏族谱〉复修谱序》 宋欧阳修撰《郭氏旧谱序》 清曾国藩撰《湘阴郭氏家谱叙》 唐颜真卿撰《郭公庙碑铭》 宋王彰撰《汾阳王碑记》 第三卷 家风传记 《郭氏史略 》《“郭”之由来 》《大清高宗子仪赞论》 《电视专题片<郭氏与汾阳王>》 《千载古诗颂令公 》 郭氏祖训: 尊祖 敬宗 事亲 睦族 《郭氏家训》 《教儿经》 《劝学歌》 《敬老歌》《邻里歌》 《老伴歌》 郭氏族谱之《老伴歌》 《郭子仪后裔古墓揭开“湖广填川”之谜 》 《新加坡郭氏公会简介 》《郭子仪简介 》《郭子仪的故事》 《郭氏人物传》(部分) 黄帝 郭及 郭泰 郭嘉 郭淮 郭象 郭璞 郭登之 郭祚 郭彦 郭衍 郭荣 郭之运 郭子仪 郭崇韬 郭威 郭崇 郭若虚 郭文振 郭守敬 郭子兴 郭英 郭怀一 郭秀 郭氏复修谱序 礼,莫大于尊祖,德,莫先于亲族。而所以维持尊亲之意者,端赖有谱法焉。然则谱可不修乎?溯吾族所由来,出自王季(即周太王之子季历)之穆(子)虢叔者,实有彀德(美德),乃(周)文王(姬昌)之弟,武王(姬发)之叔父,成王(姬诵)之叔祖父。建国命民,因谓之郭。盖(因为;大概)“虢”(音国)即“郭”。高诱《战国策》注云:郭,古文虢字也。 ……参之《晋语》及蔡邑作《郭有道》(郭泰)碑文》皆可考焉。迄今虽支分派别,棋布海内(郭氏子孙象棋子分布于国内),历世数千年,而因流穷源,犹之溯河源于星宿海也(犹如到星宿海去追溯黄河源头)。故自春秋战国及西东汉晋以来,代有闻(名)人,如曰隗(音奎)、曰亭、曰忠、曰璞等,未易殚(音单,尽)述。而汉季(末)建宁时有讳(名)泰,字林宗者,诞应天衷,聪睿(音锐,智)明哲,妆文武(周文王武王之道)之将坠,振微言(精深微妙之言)之未绝。委辞召责,保此清妙,实(山西)太原介林(县)人也…… (部分内容未录入) 数传至唐玄宗时,乃笃生子仪公,忠贯日月,功盖天下,再造王室,历相数君,尊尚父,封汾阳忠武王。终纲目千三百六十二年,一人而已。夫汾阳王,世居太原,故或以太原名郡,或以汾阳名郡,具实一也。虽士大夫不得祖诸侯则,而在唐多显宦,(有由)来矣。…… 或居益阳,或居安化。而邵祖卜居新邑(湖南新化,属益阳)青石街,至今有郭家井为记,而祠堂如故,翔、清、海、晚四祖。而我祖海公,厥(其)后就田亩于珂溪。故五峰村及杨横、白溪,同为一大河流,九派(多条支流)其出一源,至今为世宅焉。余生也晚,夙(早)闻身其伯父,质学兼优,有功于谱,奈英年早逝,有志未逮,可深惜哉!爱是细阅著述,学通今古,考核,明其谱序,应居弥祖金幼考之(此语费解),余复何言哉?但以重事者之属(嘱),忘其固陋,窃其绪余以附诸公之尾。俾(音比,使)后之人,因为求义,上以尊祖,下以亲族,虽百世不忘也…… 乾隆二十七年壬年岁十四世裔孙庠生自天申之氏敬撰

文(wen)姓源出主要有六处:

1、出自姬姓,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

2、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至春秋时期的卫献公时,有个将军叫孙文子,是个很有声望的人物,孙文子的子孙有以祖字为氏,称文氏。

3、出自姚姓和妫姓。为舜帝后裔妫满之裔孙。

4、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孙太岳之苗裔文叔于许(在今河南许昌市),建立许国,为姜姓诸侯国。

5、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文学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文学掾,亦称文学史,是汉高祖刘邦设置的一种官位。

6、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扩展资料:

文姓名人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者

文天样,字履善,改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大臣、民族英雄、文学家。他生当南宋末年,始终不渝地坚持抗元斗争,抗元失败后在五坡岑(今广东海丰县北)被俘,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被害。

文天祥诞生时,正是蒙古大军进攻南宋的时候,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看到的是外族入侵、人民受难的凄惨景象。由此,在他年轻的心灵中滋生了爱国抗元的决心;与此同时,文天祥并没有放弃学业,积极参与科举考试,理宗宝祜四年(1256年)五月参加殿试,成了一名年轻状元。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文天祥任承事郎起,以后到德祐元年(1275)正月的十五年时间里,他做官时间只有五年,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隐遁和恬淡中渡过的。

文天祥抗敌决心非常之大,但终敌不过来势凶猛的元军。德祐二年(1276)正月,宋端宗在临安出降,文天祥被俘,敌人耍尽威胁利诱之手段,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岿然不动,元军将他挟持去北方,以迫使他就范。

文天祥设法在中途逃跑,回东南沿海组织力量抗敌,在陆上、海上,苦斗了多年,在稍有力量时,还一度组织北征,使元军大伤其脑筋。但是,终因寡不敌众,文天祥在五坡岑兵败再次被俘。

元军将文天祥解押至燕京(今北京),继续用威胁利诱的惯技,许以大官厚俸,以期藉此瓦解人民的抗元斗争。文天祥始终无动于衷,元人眼看阴谋无法实现,终于在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对文天祥下了毒手。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下,结束了光辉的一生。

文天祥不仅是民族英雄,还是一个充满爱国热情的文学家,他一生留有大量的爱国诗篇,如《指南录》可谓为诗史;更有脍炙人口的《正气歌》,以及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肝胆照人的诗句,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斗争,读来凛凛有生气。

—文姓

全国各地陈姓字辈汇总

1 浙江义乌市倍磊

贤良雕(音)逢景运兴献文章(结束)

2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清塘村

如、继、元、善、家、国

3 浙江鄞县茅山走马塘

开天文荣 祖烈愈隆 贤宗跃人

4 江西上饶

旨方温润,光大正辉,文行忠信,礼义贤良,恭庆嘉祥,恒丰履泰,豫顺谦和,孝友树帮,学道同芳,长绍万世,炳承家有,源远永思,崇祖继宗,培元植德,天锡其美,善寿汝康。

4 江苏江都

恩、锡、万、福、世、寿、方、桂

5 湖北汉阳

永国良振,必育英华, 荣昌祖顺,志礼益芳, 诗书佩泽,锡福增强, 遵仁安义,事业维长

6 山东省陵县陈辇庄

德、文、兴、相、世、少、传、卿

7 汉阳

克永光明,荣华迪吉,和平治世,忠厚传家

8 重庆永川

天星经纶,人利礼至,文章报国,私(或诗、思)书传家,永远少树,世代光华

9 山东省莘县张寨乡土陈村

王广西兴玉,计风连清怀,韶生时恒良,道远在明德

10江苏盐城郊区伍佑镇

采、如、锦、宏、国

11四川省永川县

天星经纶,人利茂知,文章报国,私书传家,永远绍树,世代光华。

12海南省琼海市

运、会、永、绍、辉

13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龙子口

秉懋邦家善庆长,翼为明听焕文章。 虞夏殷周汉唐宋,六经世受绍其芳。

从来作述敦仁礼,万代声名启俊良。志据依游克念力,丕承祖德永光扬。

14湖北黄洲府麻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子场郭家狮子岩几子湾

国、正、碧、加、大、元、庭、永、远、兴、文、天、耀、祖、德、官、清、民、自、安

15江苏东海

増 景 方 贵 秀 步 兴

16湖北省竹山县东川

之元国治兴隆长 祖德宗功世代扬 尊守延绵恢先绪 诗书彦秀起贤良。

17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

仁。义。长。发。祥。忠。和。永。垂。芳

18河南郑州

宗,邦,万,选,天

19徐州北郊

龙兴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20四川达州市

先维加大启,正应于朝学,其昌永曰继,思尚信义卓,家长宗可传,荣锡用安乐,富贵万年兴,甲弟连登科

21四川广安岳池玉皇庙

一启思良上,尧舜禹汤周,文武忠天世,万代显鸿 猷

22湖北省石首市

世宗有大训,孝义惟先,永正一家典则

23湖南长沙

仲思旺兴国,善德嘉立朝。学开文仕启,永远定祥曜。

24湖南绥宁

远历代善名扬

25陕西汉中

春、启、文、明、正、乾、坤

26湖北孝感市

永崇亭尚立,天述四登齐。文学开创景, 中云自定基

27柳州融安

以兴光登文,世国良相正,君德岳山重,贻谋燕翼长,培植基业永,克昌后裔祥

28四川

春先思龙来 明道西光富

29河南省濮阳市孟轲乡

贵鸣冠书林 建广瑞祥云 文豪佐志仕 英武正乾坤

30山东潍坊诸城

世玉德磬景,文明会家安; 仁(云)海永昌泰,忠燕光聚远

31湖南省衡州府衡阳县金兰乡

公/良/明/有/道/定/国/显/朝/廷/德/兆/鸿/隆/运/

32安徽灵璧

明 昌 兴 龙 忠 厚 传 家 远 诗 书 继 世 长

33湖北麻城孝感乡

天正世代昌,朝廷兴万邦;高明悠久顺,永远照真祥。

34 湖南省临武县

光龙公焕世 宗允上元如 良甫叟伯楚 舜侣寿存思 志士大夫卿 文才俊秀英 贤能应选举 道学崇高明

35江苏高邮一沟镇河南陈家庄

统、绍、学、林、鹤、凤、启、智、海、龙、飞、生

36 四川营山县

崇贞宗千祖,国子名文胜,朝邦万代永,其昌兴隆善,嘉志立刚常,仁义得富贵

37 湖北省钟祥市

正裕家生永克昌,天开文运吉照祥,光宗耀祖世为美,安邦定国华锦长

38 广西龙州

德、崇、厚、福、天、宝、盛、人

39 潮州

仕 应 天 选大 班 良 秦经 国 帝 地由 义 举 仁明正科开选 精忠上致君 泽化传永远 本端定家兴

孝友绍克绪 经书启嗣贤

40 江苏徐州铜山县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41 湖南衡阳

孔、武、大、君、圣、高、瞻、远、见、佑

42 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弥市镇陈家湾村

明正科开选 精忠上致君 泽化传永远 本端定家兴 孝友绍克绪 经书启嗣贤

43 湖北石首

诗书光乾业;忠孝启后坤

44安徽当涂县

福禄寿永 肇祚延长 祖源省上 行表言坊 克遵懿范

能叙纲常 修齐有本 相得益彰 典谟训诰 先后辉煌

经纶化育 迪吉尔康 孝友为政 郅治祯祥 匡 辅翼

安定明良

45 四川大竹

真天存得玉,大金嘉时祚曰应楚之才,华国文章绪

朝廷用贤良,立学明庠序诗礼传家珍,世代受恩遇

46 湖南省临澧县四新岗镇马家村

心、书、礼、光、家、祖、忠、义、耀、朝、廷

47 江西九江瑞昌县

添文福守、亮席成宗、其应以余、家之道通、学茂德立、洪新世绪、敬狄全()、华国文章

48 江苏淮泗

象、翠、豫、临、丰、履、同、升、复、泰、孚、观、咸、谦、有、宜

49 南京

修仕国家宝鸿儒道德芳

50 福建汀州彭屋碑村安名排辈

茂良秉文世,凝依安(作、理)胜昌,

敬(志、英)德修原美,名才继愈长,

庆余恒积善,业大永遗芳,

兴盛家声显,荣华国瑞光,

立泰泽新远,昆强伟福庄,

尚士宏开建,宗辉耀祖邦。

51贵州 辈份是:

锡、大、天、先(薪)、应;

文、光、学(华)、世(永)、鸿;

思、余、平、安、义;

镇、国、定、庭、忠。

52 广东揭阳

君、臣、佑、益、禾责(责)、厚、能、发、光、大、统、有……

53 武汉市黄陂区长岭街

辈分排序是:春焕耀家庭,君臣道义,永振大明。

54 四川省平昌县

九、位(卫)、运、奉、云、文、明、光、大、正、贤、仕、登、朝、庭(廷)、焕、直、兆(朝)、灯、

55 安徽怀宁三桥陈氏。堂号“树德堂”

辈份是:陈栾日仕普 友延金木水 尚九毓永昌 王廷光国祚 传家惟一经 中存务广厚

56 四川省遂宁 胖土入陕之巩昌府阶州陈家山公妣讳氏皆无考有墓有碑惟字刑剥蚀莫辨公生子五长绍纲次号纲三福纲四联纲五桂纲

宗谱取名定派歌:继自其汝之 九邦第宏基 培应醇厚广 裕启显扬时 勤慎佐国宜 绵长锺嗣烈 世泽万年思

57 四川巴中恩阳义阳山陈氏湖广填川的第六代开始的宗谱: 鸿,绍,启,中,永,定,顺,安

58 清康熙年间,陈之贵迁入贵州都匀骆家田

二十个流水字辈:荣、学、际、国、治、延、佑、宏、世、德、孝、友、惟、敬、修、光、显、永、尔、锡。

59 湖南双峰荷叶镇陈氏排辈表 :

大朝必兴宗祖庆

世祚公卿焕一门

习礼敦诗垂荫远

服畴绍德迪光蕃

英才荟蔚占星聚

丹诏荣颁表义尊

欲识泽长绵楚派

颜川正可诉渊源

60 安徽省肥西县

文学光宗、贤能辅国、明理安常、宏昭世泽

61 辽宁省庄河县大陈庄和小陈庄

二十字家谱如下:

元学春广兆,仁复日焕祥,连仲丕继本,玉树振永昌。

62 湖南湘乡山枣

义、明、君、孝、友

63 河南潢川(原河南光州)

家族门联有(义门家声振,颍川世泽长)

辈份中有:殿传金宝,家庆宏昌,永绍先泽,大显其光

64 安徽省枞阳县

辈份中有“克、相、胜、庭”

65 广东揭阳古溪陈氏

安徽合肥《平梁蒯氏宗谱》八卷

分类:  百家谱

谱名: 安徽合肥《平梁蒯氏宗谱》八卷

 书名据书名叶题,版心、书签题蒯氏宗谱

版本堂号: 民国三十八年合肥进化印刷社印制,慎远堂铅印本

册数: 九册

修纂者: 蒯晓霞领修兼校对,蒯子盤监修兼采访

开本: 长216厘米、宽177厘米、厚152厘米

目录: 卷一欧阳文忠公谱例说、欧阳文忠公谱图说、凡例、书法、四不书、家规引、家礼仪规、字派、收执谱记、执谱名目、修谱执事名目、跋、总谱序、大二三四房传赞谱序;卷二至卷七世系引,大、二、三、四、五房世系;卷八坟图引、始祖坟图,大、二、三、四、五房坟图。

迁徙经过: 始祖宋时殿中御史蒯鳌,其后裔在元、明之际多散处江西,谱即以其苗裔应始兄弟为始迁合肥一世祖:

 应始,原名冞,字太初,明季由赣始迁合肥北乡大陆店西范家巷居住,是为大房;

 应基,原名罕,字肇兴,生于明隆庆元年,子奎宁,当明季壬午之变避兵迁居庐江北乡路家嘴,为二房;

 应元,原名邦,明季由赣迁合肥北乡大陆店范家巷,为三房;

 应传,原名枝,字承业,亦居范家巷,为四房;

 应宗,原名全,亦居范家巷,为五房。

排行: 德光先世 文振家声 崇尚道义 化育群伦 彝常有序 祖训同遵

历修年代: 清嘉庆间曾各修支谱,但悉遭兵燹,唯二房庐江支支谱犹存,至民国九年六房首次合修宗谱,至此仅为五房合修,第六房没有参与。

赏析: 民国九年杨义房撰“大房谱序”,说“平梁蒯氏吾乡之望族也,敦诗说礼,世有闻人,以吾所知若翰卿、礼卿诸公或蜚英翰苑、或保障乡闾,其嗣君若木返自东瀛,又能以其所学为国殖边……”。他所提到的礼卿,即蒯光典(1857-1910),字理卿,又作礼卿,号季逑,室名金粟斋,光绪九年进士,李鸿章女婿。他的父亲蒯德模(1816-1877),历官夔州知府、江宁布政使。此父子俩为合肥蒯氏最知名者,可查阅此谱,竟无记载,他们的世系当应在民国九年曾参与合修而此次没有参与的第六房中了,可惜。

 “蒯”姓较稀见,家谱也少,《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没有收录“蒯氏”,而《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仅载录三种,其中二种为抄本。

分享:

山东东海陈氏字行:

希兴从正(希),淑建永同(淑),常立宗谱(常),统绪为贞(为),吉祥延祚(祥)。

丰修咸亨(修),孝敬成训(成),自古友生(永),乃现祖泽(见),光发舜英(光)。

云楚嘉绩(嘉),和曲令名(名),传来东海(传),五百年赢(百),朝代虽更(代)。

万户悠清(万),奕世载德(世),予兆颂声(兆),其保昭穆(其),庶昌祖荣(昌)。

扩展资料

陈姓是全球华人、韩国人、越南人的姓氏,在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 江苏省、香港、澳门以及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是第一大姓。中国姓氏密度图册中,陈姓分布与闽海民系的分布范围极一致,在浙南、福建以及广东沿海皆极高密度,呈极深红色,人口密度在78%以上。

在珠三角、长三角呈次深红色,人口密度在65%-78%之间,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地区极少分布。南方地区陈姓位居第一大姓,则在北方地区位居第七大姓,超过很多北方典型姓氏。

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位;人口七千一百三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大约51左右。全球约达9800多万之众。

陈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多此姓,在台湾省和广东两省,陈氏约占当地人口的10%以上。

——陈姓家谱

——陈氏

父亲:唐高祖李渊

母亲:太穆皇后窦氏 儿子

长子,梁郡王李承业,626年被诛。

次子,渔阳王李承鸾,626年被诛。

三子,普安王李承奖,626年被诛。

四子,江夏王李承裕,626年被诛。

五子,义阳王李承度,626年被诛。

女儿

六女,新野县主李令,字淑绚,嫁河东裴重晖

和静县主,嫁薛元超(薛收之子,薛道衡之孙)

寿春县主,嫁杨豫之(长广公主与杨师道之子)

文安县主,嫁段俨(高密公主与段纶之子,段文振之孙)

归仁县主,嫁天水姜氏,长道郡公之第二子

潘姓是一个汉字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3位,潘氏在2007年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二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八百万,占全国人口总数048%。朝鲜半岛及越南亦有潘姓氏族居住。

潘姓的由来

(一)始于芈姓

源于芈(mǐ )姓,为春秋时楚国公族潘崇之后,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来。

(二)以国为姓

以国名为姓,出于姬姓。毕公高的小儿子季孙封邑在潘。春秋后国灭,其子孙不以姬为姓而以国名为胜,奉季孙为潘姓始祖。又,番,邾国也。夫差取番者,番首姿,又音蒲。还音烦,音盘者即潘氏。

(三)源于姚姓

源于姚姓,是上古舜帝姚重华后裔,是以国名为姓。《史记》《中国姓氏》记载,舜帝生于姚墟,因姓姚,建都于潘地(今北京延庆)。后将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商王朝时期,舜帝后裔建有潘子国,到殷商末期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而姓潘。

(四)因地得姓

因地而得姓。水在河南,住在潘水边的人以水地名为姓。下雒城西南故潘城,有以地为氏者。

(五)鲜卑改姓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六)汉化改姓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水族、京族、土家族、彝族、瑶族、仫佬族、回族、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潘氏族人分布。

潘姓的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此后,有向山东、湖南迁徙的少数潘姓人。

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三国时发展兴旺而为荥阳郡一大望族,以东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为始祖。东汉灵帝有潘乾因仕宦而迁江苏溧阳,此地以潘乾为始祖。吴国有右将军潘璋由发干(治在今山东省冠县)而迁建康,而吴国还有浏阳侯潘,为汉寿(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孙权妻潘夫人为浙江会稽人,这说明在三国以前,潘姓已播迁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为兴旺。

晋时,潘勖之裔孙潘才因任广宗太守,而落籍广宗(今河北省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迁广东。

北魏时,破多罗氏改汉姓潘,并逐渐在洛阳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开基始祖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孙潘绍业因任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刺史落籍当地。

唐初,陈元光父子开漳,有河南固始人潘节随其入闽。此期潘绍业的曾孙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当地,其间并有移居陕西的潘勖的后人兴旺发达起来,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书监潘肃仁自称是汉寿潘的后裔,由此可见,自东汉末至唐朝,潘姓从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许多支脉,而潘威的后裔则从洛阳望出,又兴盛播迁于怀朔(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陕甘等地。豫章潘姓兴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宋时有潘节后人迁广东、云南。韩国潘氏的祖先都是从福建莆田迁过去的。由宋朝大理学家朱熹作序的《莆阳潘氏族谱》记载,潘源于唐仪凤二年入闽平乱,定居福建莆田;福建五世祖潘承叙自莆田迁北燕,承叙子潘处常迁江陵;处常子潘佑为南唐端明殿学士,因谏被南唐李后主处死,其四子文焕、文振、绶(文壮)、文亮入宋后,文焕官金紫光禄大夫、文振官银青光禄大夫,二人子孙迁居福州义序及闽侯瓜山等地;绶与文亮后9世有潘阜,迁高丽巨济,任高丽元宗和忠烈王时的左司议大夫、谏议大夫等职,受封岐城府院君,谥号文节,为韩国和朝鲜的潘姓开祖,现有后代10万余人。 潘基文的堂兄、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潘基秀不久前来中国参加世界潘氏宗亲联谊活动时表示,根据韩国巨济潘氏族谱记载,潘氏的祖先是宋朝前往高丽为官的潘文节、潘文壮兄弟,兄弟俩的父亲名字叫潘佑高丽末朝鲜初,潘氏族人从巨济分迁韩国光州、南平、岐城等地。潘阜六世孙潘忠、字平重,任工曹典书,是朝鲜开国功臣,封为海阳君,光州伯。潘阜谥号文宪。潘基文是文节公的26代孙,文宪公的20代孙。

元明清时,潘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

当代潘姓的人口已达到620多万,列在全国第三十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安徽、广东,这两省潘姓大约占潘姓总人口的22%,其次分布于浙江、广西、贵州、河南、江苏、四川,这六省又集中了40%的潘姓人口。安徽为当代潘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潘姓总人口的11%。全国潘姓的分布形成了南部粤桂、东部皖苏浙两块潘姓聚集区。

粤琼桂黔、云南东端、重庆南部、湖南大部、安徽大部、苏沪浙台、赣闽大部、湖北东端和西南端、内蒙古东北,潘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8%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国土面积的192%,居住了大约64%的潘姓人群。在四川、云南大部、重庆的北部和西南、豫鄂大部、陕西南部、湖南东北部、赣闽南部、安徽北端、山东、河北东北、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西北、吉林大部、辽宁,潘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9%--05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7%,居住了大约28%的潘姓人群。

一、姓氏源流

厉(Lì 厉)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源于西周,以谥号为氏。周宣王姬静执政时,齐国君主姜无忌去世,谥号为“厉”,史称齐厉公。齐厉公的直庶子孙以谥号为姓,遂成厉氏。

2、以封国名为姓氏。周朝时,有个诸侯国厉国(在湖北省随县西北厉山),春秋时,改名为随国。原厉国君主的后代支子以原国名为姓,成为厉姓的一支。

3、孙姓改为厉姓。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追改宗室孙秀(因为孙皓所恶而奔魏)姓厉。孙秀的后代中留在江东的一支成为厉姓。

4、李姓改为厉姓。唐玄宗李隆基称帝前,唐宗室新兴王李晋与太平公主合谋叛乱,事败被诛。李隆基执政后,诏令李晋族人为厉姓,不准其恢复李氏。

得姓始祖:齐厉公。据古籍《风俗通》上记载,周朝时,姜太公的后代姜无忌去世,被追加封号为“厉”,史书上称为齐厉公,齐厉公的后代,就以这个封号为姓,世代相传。汉代有魏郡太守、义阳侯厉温。而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上记载,厉国的所在地在湖北省义阳县县北之厉乡,人民以国为姓。后世的学者考证,古代厉国所在地,就在今湖北省随县北面厉山之下的厉乡。厉氏的发源之地,正是在厉乡。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县),故厉姓后人尊齐厉公为厉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风俗通》记载,周代曾谥齐厉公,他的子孙便以谥号为姓,称为厉氏。据史料查证,春秋时期,即从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12诸侯各守疆土,共称周室,其中封于齐的厉公秉政于前824—前816年。厉公的后人不忘先祖,均以谥号为姓,形成厉氏。齐厉公被尊为厉姓始祖。“威弭郡盗,名重文坛。”厉氏中曾有唐代的道州刺史厉文才使一郡大治。清代的厉鸮工诗文,成为力主大江南北文坛20余年的先贤。云阳厉氏的始祖为汉魏郡(河北省临漳西南)太守义阳侯厉温,温公的儿子名友,寄志于山林之间,坚辞汉帝所封的谏议大夫,高隐养志,放浪形骸。温公的孙子有次宗和次元两个,其中次宗被授金吾右千户,子孙世居北地。至宋靖康年间,北国尽陷金兵之手,厉温的裔孙厉介,字倬人,绍兴年间以举荐任至东京留守,南渡后,先随驾浙江,定居余姚,后来,又由余姚的东阳徙至丹阳,为丹阳厉姓始祖。厉氏在丹阳的繁衍发展中,由于天灾人祸,族中前谱荡然无存,以前的先祖无从考证,后于明正统年间,厉介的裔孙厉国华,任至福建布政使,致仕还乡后,致力于查询线索,征集资料,为辑谱做了大量工作。清乾隆年间,厉国华之后人厉靖,以国华搜集的资料为底本,辑成新谱,厉国华被尊为丹阳厉姓始迁之祖。国华的曾孙有永泰、永隆、永安、永志4个,从此开始,丹阳厉氏辟为4个分支。至清道光十七年(1827年),共历16世(余略)。

三、历史名人

厉氏在我国历史上一直表现出色。除了汉代被封为义阳侯的厉温,像唐代诗人厉玄(贞观年间官拜道州刺史),治绩卓著的厉文才;后梁时的大画家归真;宋代被百姓称为“历佛子”的著名好官厉汪,以及清代学者厉鹗,可以说无一不是出类拔萃、荣及子孙的人物:

厉 鹗:字太鸿(1692-1752),又曾字雄飞,号樊榭,又自号花隐。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原籍慈溪。幼孤贫,至寄居沙门。性颖悟,初学为诗,便惊长老。稍长,于书无所不窥。康熙庚子举于乡,需次县令将入都,道天津,留滞查氏水西庄数月,竟不谒选而归。乾隆初,举博学鸿词报罢,闻扬州马氏藏书最富,因客之,尽探其秘牒,往来大江南北,主盟坛坫者凡数十年。尝病《辽史》太简,阅四百余年无有为之增益者,乃仿裴世期注《三国志》列,而不就书作注,位摘史文为纲,历引郡书于下,间作案语以断之,成《辽史拾遗》十卷。于辽一代二百年事凡有可考见者,粲然具备。盖亦正史外所不可少之书。又仿计敏夫《唐诗纪事》例,成《宋诗纪事》一百卷。并号赅博。才清逸,有《樊榭山房集》二十卷。余有《秋林琴雅》六卷,《南宋院思录》八卷,《东城杂记》二卷,《增修云林寺志》八卷,《湖船录》一卷,均梓行。

厉 志:字骇谷(1804-1861),号白华山人,又名白华居士,晚年改名厉允怀,笔名景阳氏,诸生,诗、书、画三才齐备。工诗,善书画,行草,学明人。山水兰竹,有李檀园逸趣,中岁患目眵,而书画益进。捉管疾扫,全以神行,故无不妙。尝于西湖昭庆寺,指画巨松。厉骇谷先生,实则籍居现岱山县秀山乡北浦厉家村。著有《白华山人诗抄》。

厉仲芳:宋朝将官,他文武双全,在朝廷的武学考试中得第一名。他发明制造了一种叫“九牛弩”的战车,上面有射箭的机关,非常适合实战,后来被人利用来大败金兵。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范阳郡:三国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年)将涿郡改为范阳郡,在今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县、房山县一带。

南阳郡:秦代始置,汉承秦制,仍设南阳郡,郡治宛,下辖三十六县。东汉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呈现出经济、文化大都 会的面貌。

2、堂号

半树堂:宋朝厉元吉,号“半树”,做乌程尉,后回家隐居。元朝访问宋朝旧臣,元吉跑到湖里、海里,去藏,到了白头才回家,坚决不做侵略者的官。

此外,厉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佛子堂”、“南阳堂”等。

============================================================

厉姓宗祠通用对联

〖厉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西周;

望出南阳。

——佚名撰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厉姓的源流和郡望。(参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威弭郡盗;

名重文坛。

——佚名撰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东阳人厉文才,贞观初年任道州刺史,当时荔浦县盗贼猖獗,厉文才威爱并施,到任仅一个月,就平息了郡盗,一郡大治。“弭”,谓消除,平息。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浙江省钱塘人,康熙年间举人,能诗善词,为浙西词派的重要作家,主大江南北文坛二十余年。著有《樊榭山房集》、《辽史拾遗》、《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等。

勋铭带砺;

绩茂循良。

——佚名撰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宋东阳人厉汪,字万顷,隆兴间进士,初任永嘉县主簿,又升乐清县知县,百姓受其教化,生活安定,称他为“厉佛子”。后官至西外宗丞。

-----------------------------------------------------------------

〖厉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相见亦无事;

不来忽忆君。

——清·厉鹗撰厉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文学家厉鹗赠友人联。厉鹗,字太鸿,钱塘人,有《宋诗纪事》。

拂竹鸾惊侣;

经松鹤对群。

——唐·厉玄撰厉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厉玄《猴山月夜闻王子晋吹笙》诗句联。厉玄,太和二年进士,官至侍御史。

农亩时勤业;

儒林日漱芳。

——佚名撰厉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岱山县秀山乡厉氏宗祠联。在旧时封建社会宗族认为:娼、优、隶、卒,即娼妓、戏子、衙役、兵士,在当时被人们普遍视为辱门楣、败坏家声的贱业。有些家庭、宗族还将贱业扩大到讼师、奴仆、婢女,以及剃头、剔脚、吹手、屠户、轿夫等。尽管有些人以充任保长为荣,但不少宗族也将保长作为贱业。这可能因为保长要奴颜婢膝地伺候官长,身份多少与衙役有些近似;同时他们又狐假虎威地欺压百姓,鱼肉乡民,为乡民所侧目。众多的家族和宗族都严禁后裔流入 ,要求族人帮助已沦为奴婢的族人摆脱困境,并对自甘 者予以革谱、出族等惩罚。如有的宗族规定:“为奴者出”、“为优伶者出”、“为皂隶者出”、“充任保长者出”等等。

-----------------------------------------------------------------

〖厉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指画巨松称冠;

武学诸子第一。

——佚名撰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画家厉志,字骇谷,定海人。工诗善画。尝于西湖昭庆寺指画巨松,见者惊为奇迹。下联典指宋代举人厉仲方,东阳人,以武学诸生举第一名,有将才。曾造战车九车弩,后人用以败金兵。

非显非藏姓氏;

半耕半读人家。

——佚名撰厉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岱山县秀山乡厉氏宗祠联。

-----------------------------------------------------------------

〖厉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二百载青毡,蝉联八世;

两三间白屋,鹤隐千秋。

——佚名撰厉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苏省扬州市厉氏宗祠联。全联典指该族的悠久历史。“青毡”,代称士人故家旧物。语出《晋书·王献之传》:王献之夜里在斋中睡觉,有几个小偷进到屋里偷东西。王献之不慌不忙地说:“偷儿,青毡是我家的旧物,把它放下吧!”群偷惊走。“白屋”,指用茅草盖的房子,也指穷士的住宅。

山水怡情,容州动故乡之恋;

廉明作宰,青田兴去后之怀。

——佚名撰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代官吏厉文才,东阳人。贞观初为道州刺史,时贼寇猖狂,文才临郡期月,群盗悉

平,甚著威爱,后改容州刺史。下联典指明代青田知县厉升,字文振,无锡人。公廉爱民,致仕归,民立祠祀之。

沧州海兴县郭桥村 姓郭的家谱

《郭 氏 族 谱 总 叙》 传(解说经文的文字)云:“盛德必百代。”祀有后也。《书》(《尚书》,亦称书经)云:“以亲九族。”,圣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