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江都陶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6浏览:2收藏

谁知道江都陶氏家谱,第1张

陶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

寻根溯源

陶姓来源有六:

1、出自唐尧。据《元和姓纂》和《姓苑》所载,尧担任部落首领之前,以制作陶器为业,其后子孙有以其职业技艺命氏,称陶姓。

2、亦出自唐尧。据《辞源》所载,相传尧帝初封于陶(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后徙封于唐(故城在今河北唐县),其后子孙以封地为氏。

3、出自虞舜。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舜之裔孙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其子虞阏承袭父职,其后子孙以官为氏。

4、以职业为姓。据《风俗通》所载,商朝七族中有陶姓,都是以陶治(陶工和铸工)为职业,从事制陶的庶民也有以“陶”技为姓的。

5、避讳而改。据《宋史本传》所载,宋有陶谷,原姓唐,避晋祖讳,改姓陶。

6、出自他族改姓。满族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锡伯尔族托库尔氏汉姓均为陶;今白、傣、京、苗、瑶、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唐尧。上古圣帝。在其担任部落首领之前,曾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另说尧帝少年智慧,十三岁时就助其兄挚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岁时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称陶唐氏。尧开创了禅让制,死后把帝位禅让给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舜。尧贤明民主,为世所敬重。后世子孙或以技艺为氏,或以封地为氏,称陶姓。他们尊唐尧为陶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由上可知,陶姓最初是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周以前,陶姓于史书不显。春秋时才出现了第一位名载史册的人物,即以节义传论千古的女性陶婴。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西汉时,有陶舍、陶青出仕长安,而陶青功封开封侯,子孙世袭其职并家于当地。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今安徽宣城)人。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赣。此期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东晋侍中太尉、鄱阳(今江西波阳)人陶侃,其后迁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诗人陶渊明即为其重孙。南朝宋孝昌相陶贞宝,晋安侯陶隆均为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后经不断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众,子孙昌盛的局面,于是后世陶姓以丹阳、浔阳为其郡望堂号。宋代以前,陶姓发展依旧以上述两地为主源,在江南各地缓慢播迁,并有陶姓一支进入湖南。宋代时,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豫、鲁、晋、冀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带狼烟四起,陶姓有播迁于湘、鄂、闽、粤、桂之地者。明初,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而两湖之陶姓则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高原。清时,陶姓已广布全国,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如今,陶姓分布以江苏、上海、浙江三省为多,三省陶姓约占全国汉族陶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三。

郡望堂号

陶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境相当今河南兰考东,山东东明南;

2、丹阳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3、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

堂号:

“丹阳”、“爱菊”、“浔阳”、“五柳”、“寸阴”等。

宗族特征

1、陶姓南迁要早于其他姓氏。早在两汉时期,陶姓已有人渡过长江并繁衍发展。

2、陶姓多品性高洁之人。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山中宰相陶弘景,率众起义的陶峙岳,不同流合污的陶铸等。

名人精粹

陶侃: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东晋名臣,为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性聪敏,笔翰入流,为政慎密。人称其书法肌骨相媚。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大诗人、文学家。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其诗更卓然高标,别树一帜,影响深远。代表作有诗歌《读山海经》、《咏荆柯》、《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辞》等。有《陶渊明集》。陶弘景: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陶隆之孙,南朝梁道教思想家、画家、医学家、书法家。入梁不仕,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谘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善琴棋,工草书,精图画,隶书不类常式,骨体遒媚。有《图象集要》。陶守立:池阳(今安徽贵池)人,五代时南唐画家。长于释像鬼神、庭园殿阁、子女奴隶、车马山水、靡不精妙。陶弼:永州祁阳(今属湖南)人,宋代诗人,以功授阳朔县主簿,后任邕州东上阁门使。有《陶邕州集》。陶裔:京兆户(今陕西户县)人,宋代画家。精于花竹翎毛,选翰林待诏,其笔法与黄荃相似。陶复亨:新昌(今属浙江)人,宋末元初诗人。元初充兴国军教授。以文行名,有《梅花百咏》。陶宗义:浙江黄岩人,元末明初书学理论家、文学家,号南村。能诗工书,工小篆,著有书学理论书《书史会要》。另有《南村辍耕录》、《南村诗集》。陶成:江苏宝应人,明代画家。多才艺,诗文古朴,书善四体,擅画花鸟人物,芙蓉称神品,为世所珍。陶澍:湖南安化人,清代大臣。嘉庆进士,道光时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兼管盐政。陶窳:湖南湘潭人,清代书画家。工诗文,精书法及篆刻,尤长画花卉。陶峙岳:湖南宁乡人国民党爱国高级将领,一九四九年在新疆起义,一九五五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一九八八年逝世。陶勇:安徽霍丘人,中共高级将领,作战勇猛,一九五五年授中将军衔,文革中含冤而死。陶铸:湖南祁阳人,中共高级***,解放后任广东省委书记,文革中为文革小组成员,因不愿与林江反革命集团同流合污,被迫害致死。陶行知:安徽歙县人,近代教育家。最早注意到了乡村教育问题,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著有《中国教育改造》、《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分类: 生活 >> 起名

解析:

7805山西新绛古绛陶氏家谱五卷 (清)陶起盛等重修 清道光七年(1827)木活字本 五册 日本 美国 7806江苏江宁西阳陶氏宗谱十卷 (清)陶汝先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燕翼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7807江苏溧水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柳堂木活字本 十册 江苏溧水县云台乡下桥头村西垫里 注:此谱初修于清雍正。 7808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秀资等修 清道光元年(1820)木活字本 四册 北图 7809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重修族六卷 (清)陶荣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六册 北图 7810江苏镇江陶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陶凤编辑 民国十九年(1930)五柳堂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博 注:民国二年陶恒等始修。 7811江苏句容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熊飞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二十册 江苏句容县档 注:谱始纂于清康熙三十七年。 7812江苏常州陶氏宗谱□□卷 (清)陶士谣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常州陶氏五柳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2、卷末) 7813江苏常州溧阿陶氏迁常支谱四卷首一卷 (清)陶湘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铅印本 北图 科图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7814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文苑阁排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7815江苏无锡金匮陶氏支谱四卷 (清)陶光济编辑 清宣统元年(1909)锦初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2) 7816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录一卷 (民国)陶世凤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活字本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7817江苏苏州陶氏家谱六卷 (清)陶惟纶等修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南京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清康熙三十二年陶超宗始修。 7818江苏苏州陶氏宗谱六卷 (民国)陶怀照 陶谋嘉等续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二部) 江苏苏州市博 日本 美国 注:陶超宗首修于清康熙三十二年。 7819江苏常熟浔阳陶氏家谱四卷 (民国)陶文炯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四册 北图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市图 美国 注:陶贞一首修于清乾隆时。 7820浙江泰顺池村陶氏族谱一卷 (清)林鄂等撰 清道光间重修刊本 浙江泰顺县文博馆 7821浙江嘉兴陶氏家谱不分卷 忠孝堂 待修草稿本 一册 浙江嘉兴市图 注:内有陶葆廉修改批注。 7822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卷 (清)陶元藻重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北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7823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元藻纂修 清乾隆四年(1639)序留井草堂拙苍氏钞本 二册 浙江图 7824浙江韶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际尧增修 清道光十年(183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美国 注:明万历三十六年克斋翁始修。 7825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柳溪纂修 清光绪五年(1879)修钞本 八册 河北大学 7826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在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刻本 二十四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 滨师大 日本 美国 注:明万历间克斋翁怿长始修。 7827浙江绍兴会稽陶氏东长房分谱不分卷 清人纂钞本 四册 浙江图 7828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卷 (清)陶成福等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活字本 十册 北图 7829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十二册 浙江兰溪县白沙乡陶宅(七部) 7830浙江临海陶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7831浙江缙云五云陶氏宗谱十一卷 (民国)陶汉龙总理 陶树子等协理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7832浙江松阳浔阳郡陶氏宗谱二卷 民国二十九年(1940)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联溪乡徐山村 7833安徽南陵陶氏宗谱二卷 清光绪十一年(1885)纂修本 安徽南陵县档 7834安徽巢湖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国良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安徽巢湖市图 7835江西南昌昌邑陶氏族谱一卷 清活字本光绪三十三年钞补 一册 江西档 7836湖北陶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陶守珩 陶守照等编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陶氏五柳堂刻本 四十四册 武汉图 注:此书包括湖北各地陶氏宗派。首修于明万 历十一年。 7837湖北新洲六甲支谱陶氏八卷 (清)陶早棋 陶早茂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8湖北新洲陶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陶旭斋 陶凤笙合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9湖南宁乡陶氏支谱不分卷 (清)陶汝鼎等纂 清乾隆十五年(1889)刻本 一册 湖南图 7840湖南宁乡陶氏四修家谱九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陶藻洲等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7841湖南宁乡陶氏六修家谱十二卷 (民国)陶昭荃 陶文森等修 陶昭萼 陶瑞 班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活宇本 湖南图(存卷1) 7842湖南宁乡靳水双江陶氏五修家族谱二十二卷 (民国)陶美清 陶铸尧等修 陶美济 陶懋熙纂 民国十六年(1927)印本 湖南图(存卷15-22) 7843湖南湘潭陶氏四修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陶世慈 陶成学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田紫荆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7844湖南湘阴陶氏七修族谱□□卷 (清)陶达烈总修 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 7845湖南安化资江陶氏族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存卷首之二、卷一之七) 7846湖南去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提本九卷 (民国)陶叔惠修 陶东佛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活字本 九册 湖南图 7847湖南安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卷 民国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3、7) 7848广东新会松友祖家谱不分卷 (清)陶杰杨等辑 影清光绪九年(1883)序钞本 二册 美国 7849四川简阳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厚魁等修 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二册 南京大学 7850四川陶氏族谱五卷 (民国)陶启金 陶宗钧等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排印本 一册 四川图 7851 浔阳陶氏支谱十六卷 (清)陶宣炡辑 清咸丰七年(1857)录成钞本 五册 北图 注:道光二十二年初稿,二十七年再辑,咸丰六 年重定。

陶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以地名为氏。据《姓苑》所载,上古有陶唐氏 ( 尧帝 ),居于陶邑 ( 山东定陶县 ) ,其后有陶氏。

二 ; 以官为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殷民七族」,其中有「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又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朝初年,虞阏之父虞思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职。其后有陶氏。

家族名人

陶侃 (259~334)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定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链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

陶弘景 (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工草隶,好道术;齐高帝时,为诸王侍读,梁时隐于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武帝时,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无不谘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赠大中大夫,諡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书,是将本草经依药性与种属重新整理而成。

陶潜 (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元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地望分布:河南济阳郡,安徽丹阳郡,江西浔阳郡。

陶姓起源参考之二:帝尧封陶、子孙为姓

陶姓的起源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了。说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说到我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

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

而80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姓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姓的起源。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

也就是说,陶姓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姓,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

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两支陶姓的血缘关系。

我国历史上的陶姓名人可谓数不胜数,晋代时期,陶姓人氏曾一连出现过好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阴而著称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阴,由于他办事认真、勤奋,曾先后出任晋朝八个州的都督,并统率军队四十年之久。而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以不朽的诗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记》已被历代学子视为必读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曾任江西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从他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中,我们仍可看出他归隐后经常和邻居们一起争论并分析历史上的往事。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人氏很早就由最初的发祥地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及山西临汾等地向各地迁徙,陶姓繁衍到后来,就在江苏镇江及丹阳一带形成望族大户、而早在东汉时期,陶姓就已在江西九江县成为名门望族。

从隋唐时期开始至后来的历朝历代,陶姓族人就从中原陆续迁徙到福建安家落户。

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

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姓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

如今,台湾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

陶姓起源参考之三

陶姓在台湾和大陆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陶姓最早的起源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陶唐氏(即唐尧)在今天的山东定陶一带制陶,尧帝的后代子孙就有以“ 陶”为姓的。 发展和演变:有一支陶姓起源于子姓,是商朝后裔。左传上说,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陶”姓,据说是制造陶器的工匠。另外一支陶姓也起源于在周代,虞思担任周朝的陶正(管理制造陶器的官职),其子孙也以陶为姓。陶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丹阳,济阴,洵阳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陶姓世称丹阳望,济阴望,洵阳望。

具体参见中国家谱网china-stemmata/dir_searchphpxing=%CC%D5&location=&pu_name=&writer=&house=&tang=&imagex=37&imagey=6

7805山西新绛古绛陶氏家谱五卷 (清)陶起盛等重修 清道光七年(1827)木活字本 五册 日本 美国 7806江苏江宁西阳陶氏宗谱十卷 (清)陶汝先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燕翼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7807江苏溧水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柳堂木活字本 十册 江苏溧水县云台乡下桥头村西垫里 注:此谱初修於清雍正。 7808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秀资等修 清道光元年(1820)木活字本 四册 北图 7809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重修族六卷 (清)陶荣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六册 北图 7810江苏镇江陶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陶凤编辑 民国十九年(1930)五柳堂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博 注:民国二年陶恒等始修。 7811江苏句容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熊飞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二十册 江苏句容县档 注:谱始纂於清康熙三十七年。 7812江苏常州陶氏宗谱□□卷 (清)陶士谣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常州陶氏五柳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2、卷末) 7813江苏常州溧阿陶氏迁常支谱四卷首一卷 (清)陶湘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铅印本 北图 科图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7814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文苑阁排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7815江苏无锡金匮陶氏支谱四卷 (清)陶光济编辑 清宣统元年(1909)锦初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2) 7816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录一卷 (民国)陶世凤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活字本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7817江苏苏州陶氏家谱六卷 (清)陶惟纶等修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南京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清康熙三十二年陶超宗始修。 7818江苏苏州陶氏宗谱六卷 (民国)陶怀照 陶谋嘉等续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二部) 江苏苏州市博 日本 美国 注:陶超宗首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7819江苏常熟浔阳陶氏家谱四卷 (民国)陶文炯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四册 北图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市图 美国 注:陶贞一首修於清乾隆时。 7820浙江泰顺池村陶氏族谱一卷 (清)林鄂等撰 清道光间重修刊本 浙江泰顺县文博馆 7821浙江嘉兴陶氏家谱不分卷 忠孝堂 待修草稿本 一册 浙江嘉兴市图 注:内有陶葆廉修改批注。 7822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卷 (清)陶元藻重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北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7823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元藻纂修 清乾隆四年(1639)序留井草堂拙苍氏钞本 二册 浙江图 7824浙江韶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际尧增修 清道光十年(183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美国 注:明万历三十六年克斋翁始修。 7825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柳溪纂修 清光绪五年(1879)修钞本 八册 河北大学 7826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在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刻本 二十四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 滨师大 日本 美国 注:明万历间克斋翁怿长始修。 7827浙江绍兴会稽陶氏东长房分谱不分卷 清人纂钞本 四册 浙江图 7828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卷 (清)陶成福等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活字本 十册 北图 7829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十二册 浙江兰溪县白沙乡陶宅(七部) 7830浙江临海陶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7831浙江缙云五云陶氏宗谱十一卷 (民国)陶汉龙总理 陶树子等协理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7832浙江松阳浔阳郡陶氏宗谱二卷 民国二十九年(1940)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联溪乡徐山村 7833安徽南陵陶氏宗谱二卷 清光绪十一年(1885)纂修本 安徽南陵县档 7834安徽巢湖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国良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安徽巢湖市图 7835江西南昌昌邑陶氏族谱一卷 清活字本光绪三十三年钞补 一册 江西档 7836湖北陶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陶守珩 陶守照等编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陶氏五柳堂刻本 四十四册 武汉图 注:此书包括湖北各地陶氏宗派。首修於明万 历十一年。 7837湖北新洲六甲支谱陶氏八卷 (清)陶早棋 陶早茂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8湖北新洲陶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陶旭斋 陶凤笙合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9湖南宁乡陶氏支谱不分卷 (清)陶汝鼎等纂 清乾隆十五年(1889)刻本 一册 湖南图 7840湖南宁乡陶氏四修家谱九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陶藻洲等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7841湖南宁乡陶氏六修家谱十二卷 (民国)陶昭荃 陶文森等修 陶昭萼 陶瑞 班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活宇本 湖南图(存卷1) 7842湖南宁乡靳水双江陶氏五修家族谱二十二卷 (民国)陶美清 陶铸尧等修 陶美济 陶懋熙纂 民国十六年(1927)印本 湖南图(存卷15-22) 7843湖南湘潭陶氏四修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陶世慈 陶成学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田紫荆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7844湖南湘阴陶氏七修族谱□□卷 (清)陶达烈总修 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 7845湖南安化资江陶氏族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存卷首之二、卷一之七) 7846湖南去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提本九卷 (民国)陶叔惠修 陶东佛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活字本 九册 湖南图 7847湖南安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卷 民国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3、7) 7848广东新会松友祖家谱不分卷 (清)陶杰杨等辑 影清光绪九年(1883)序钞本 二册 美国 7849四川简阳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厚魁等修 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二册 南京大学 7850四川陶氏族谱五卷 (民国)陶启金 陶宗钧等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排印本 一册 四川图 7851 浔阳陶氏支谱十六卷 (清)陶宣炡辑 清咸丰七年(1857)录成钞本 五册 北图 注:道光二十二年初稿,二十七年再辑,咸丰六 年重定。

陶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以地名为氏。据《姓苑》所载,上古有陶唐氏 ( 尧帝 ),居於陶邑 ( 山东定陶县 ) ,其后有陶氏。

二 ; 以官为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殷民七族」,其中有「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又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朝初年,虞阏之父虞思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职。其后有陶氏。

家族名人

陶侃 (259~334)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定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链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

陶弘景 (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工草隶,好道术;齐高帝时,为诸王侍读,梁时隐於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武帝时,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无不谘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赠大中大夫,諡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书,是将本草经依药性与种属重新整理而成。

陶潜 (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元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地望分布:河南济阳郡,安徽丹阳郡,江西浔阳郡。

陶姓起源参考之二:帝尧封陶、子孙为姓

陶姓的起源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了。说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说到我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

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

而80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姓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姓的起源。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

也就是说,陶姓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姓,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

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两支陶姓的血缘关系。

我国历史上的陶姓名人可谓数不胜数,晋代时期,陶姓人氏曾一连出现过好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阴而著称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阴,由于他办事认真、勤奋,曾先后出任晋朝八个州的都督,并统率军队四十年之久。而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以不朽的诗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记》已被历代学子视为必读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曾任江西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从他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中,我们仍可看出他归隐后经常和邻居们一起争论并分析历史上的往事。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人氏很早就由最初的发祥地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及山西临汾等地向各地迁徙,陶姓繁衍到后来,就在江苏镇江及丹阳一带形成望族大户、而早在东汉时期,陶姓就已在江西九江县成为名门望族。

从隋唐时期开始至后来的历朝历代,陶姓族人就从中原陆续迁徙到福建安家落户。

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

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姓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

如今,台湾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

陶姓起源参考之三

陶姓在台湾和大陆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陶姓最早的起源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陶唐氏(即唐尧)在今天的山东定陶一带制陶,尧帝的后代子孙就有以“ 陶”为姓的。 发展和演变:有一支陶姓起源于子姓,是商朝后裔。左传上说,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陶”姓,据说是制造陶器的工匠。另外一支陶姓也起源于在周代,虞思担任周朝的陶正(管理制造陶器的官职),其子孙也以陶为姓。陶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丹阳,济阴,洵阳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陶姓世称丹阳望,济阴望,洵阳望。

具体参见中国家谱网http://wwwchina-stemmatacom/dir_searchphpxing=%CC%D5&location=&pu_name=&writer=&house=&tang=&imagex=37&imagey=6

河南济阳郡,安徽丹阳郡,江西浔阳郡。

「陶」源出

第一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尧帝繁衍居地陶,属于以居邑名为氏。上远古时期的尧帝,初居于陶(今河南孟南或山东定陶西南部),以制陶为业,官名“陶正”。后封于唐,为唐侯,故称陶唐氏。他的子孙有以居地为姓者,相传姓陶。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唐尧之后,属于以职业技艺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苑》记载,尧担任部落首领以前,曾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一带地方居住,以市面上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尧的后裔,有的以祖上职业命姓,遂形成陶姓。

第三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商朝七族中的陶氏,属于以职业技艺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篡》、《风俗通》记载,商朝七族中有陶氏,都是以陶冶为职业者。陶冶即热指陶工与铸工。原为掌握此项专业技术,役使奴隶的低级贵族。春秋之后,从事制陶业的庶民也有以“陶”技为姓,称为陶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虞姓,出自舜之裔孙虞阏之后,属于以官职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篡》记载,相传舜把部落首领禅位给禹后,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把禹的后裔封于虞,故舜之后为虞姓。西周初年有人名虞阏,是舜的裔孙,其父名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虞阏继承父职,仍为陶正,其子孙遂以官职名命姓,称为陶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唐姓,出自宋朝唐谷避帝讳而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氏。据史籍《宋史本传》、《东都事略·陶谷传》等记载,宋有陶谷,字秀实,邠州新平人(今陕西彬县)。原姓唐,为避晋祖(石敬瑭)名讳,改姓陶。其子孙遂相传姓陶,形成陶氏的一支。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巴尔虎旗蒙古陶国浑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巴尔虎旗蒙古陶国浑氏原居内蒙古喀尔喀地区,因不堪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朝庭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后取原姓首字谐音汉字“陶”为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满族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以及锡伯尔族托库尔氏汉姓均改为陶氏。今白族、傣族、京族、苗族、瑶族、彝族、布朗族、回族等民族均有陶姓。

得姓始祖

唐尧。上古圣帝。在其担任部落首领之前,曾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另说尧帝少年智慧,十三岁时就助其兄挚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岁时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称陶唐氏。尧开创了禅让制,逝世后把帝位禅让给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舜。尧贤明民主,为世所敬重。后世子孙或以技艺为氏,或以封地为氏,称陶姓。他们尊唐尧为陶姓的得姓始祖。二各支始祖:陶河清:字涟漪,号景山。宋开宝时授应天巡捕,从曹彬破贼有功擢滇州刺史,宋建隆元年庚申八月十五子时生,宋明道元年壬申七月初九已时没,葬宁邑七都五区罗溪寺对岸山喻氏屋后子山午向碑墓记。配:陈氏,宋开宝八年乙亥二月初一未时生,宋天圣三年乙丑十二月二十午时没,葬宁邑七都五区罗溪寺后山丙寅山申向。

迁徙分布

陶姓的起源已有四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西汉时,有陶舍、陶青出仕长安,而陶青功封开封侯,子孙世袭其职并家于当地。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人(今安徽宣城)。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赣。此期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东晋侍中太尉、鄱阳人(今江西波阳)陶侃,其后迁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诗人陶渊明即为其重孙。南朝宋孝昌相陶贞宝,晋安侯陶隆均为秣陵人(今江苏南京),后经不断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众,子孙昌盛的局面,于是后世陶姓以丹阳、浔阳为其郡望堂号。宋朝以前,陶姓发展依旧以上述两地为主源,在江南各地缓慢播迁,并有陶姓一支进入湖南。宋朝时,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豫、鲁、晋、冀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带狼烟四起,陶姓有播迁于湘、鄂、闽、粤、桂之地者。明朝初期,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而两湖之陶姓则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高原。清朝时期,陶姓已广布全国,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故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姓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如今,台湾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如今,陶姓分布以江苏、上海、浙江三省为多,三省陶姓约占全国汉族陶姓人口的23%。陶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六位的姓氏,人口约两百五十六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16%。

陶侃(259~334)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定苏峻之乱,从军40余年,果毅善断。在广州时,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以励志勤力。竹头木屑,皆储以备用。溢号恒;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炼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

陶弘景(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工草隶,好道术;齐高帝时,为诸王侍读,梁时隐于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武帝时,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无不咨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赠大中大夫,谥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书,是将本草经依药性与种属重新整理而成。

陶潜(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符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安徽歙县人,著名教育学家。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从事教育事业,推进平民教育运动,发表。中华教育改进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培养出不少革命人才。并帮助一些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民国35年(1946年)病逝于上海。终年55岁。著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山西新绛古绛陶氏家谱五卷 (清)陶起盛等重修 清道光七年(1827)木活字本 五册 日本 美国 7806江苏江宁西阳陶氏宗谱十卷 (清)陶汝先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燕翼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7807江苏溧水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柳堂木活字本 十册 江苏溧水县云台乡下桥头村西垫里 注:此谱初修於清雍正。 7808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秀资等修 清道光元年(1820)木活字本 四册 北图 7809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重修族六卷 (清)陶荣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六册 北图 7810江苏镇江陶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陶凤编辑 民国十九年(1930)五柳堂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博 注:民国二年陶恒等始修。 7811江苏句容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熊飞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二十册 江苏句容县档 注:谱始纂於清康熙三十七年。 7812江苏常州陶氏宗谱□□卷 (清)陶士谣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常州陶氏五柳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2、卷末) 7813江苏常州溧阿陶氏迁常支谱四卷首一卷 (清)陶湘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铅印本 北图 科图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7814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文苑阁排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7815江苏无锡金匮陶氏支谱四卷 (清)陶光济编辑 清宣统元年(1909)锦初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2) 7816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录一卷 (民国)陶世凤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活字本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7817江苏苏州陶氏家谱六卷 (清)陶惟纶等修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南京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清康熙三十二年陶超宗始修。 7818江苏苏州陶氏宗谱六卷 (民国)陶怀照 陶谋嘉等续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二部) 江苏苏州市博 日本 美国 注:陶超宗首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7819江苏常熟浔阳陶氏家谱四卷 (民国)陶文炯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四册 北图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市图 美国 注:陶贞一首修於清乾隆时。 7820浙江泰顺池村陶氏族谱一卷 (清)林鄂等撰 清道光间重修刊本 浙江泰顺县文博馆 7821浙江嘉兴陶氏家谱不分卷 忠孝堂 待修草稿本 一册 浙江嘉兴市图 注:内有陶葆廉修改批注。 7822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卷 (清)陶元藻重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北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7823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元藻纂修 清乾隆四年(1639)序留井草堂拙苍氏钞本 二册 浙江图 7824浙江韶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际尧增修 清道光十年(183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美国 注:明万历三十六年克斋翁始修。 7825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柳溪纂修 清光绪五年(1879)修钞本 八册 河北大学 7826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在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刻本 二十四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 滨师大 日本 美国 注:明万历间克斋翁怿长始修。 7827浙江绍兴会稽陶氏东长房分谱不分卷 清人纂钞本 四册 浙江图 7828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卷 (清)陶成福等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活字本 十册 北图 7829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十二册 浙江兰溪县白沙乡陶宅(七部) 7830浙江临海陶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7831浙江缙云五云陶氏宗谱十一卷 (民国)陶汉龙总理 陶树子等协理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7832浙江松阳浔阳郡陶氏宗谱二卷 民国二十九年(1940)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联溪乡徐山村 7833安徽南陵陶氏宗谱二卷 清光绪十一年(1885)纂修本 安徽南陵县档 7834安徽巢湖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国良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安徽巢湖市图 7835江西南昌昌邑陶氏族谱一卷 清活字本光绪三十三年钞补 一册 江西档 7836湖北陶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陶守珩 陶守照等编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陶氏五柳堂刻本 四十四册 武汉图 注:此书包括湖北各地陶氏宗派。首修於明万 历十一年。 7837湖北新洲六甲支谱陶氏八卷 (清)陶早棋 陶早茂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8湖北新洲陶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陶旭斋 陶凤笙合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9湖南宁乡陶氏支谱不分卷 (清)陶汝鼎等纂 清乾隆十五年(1889)刻本 一册 湖南图 7840湖南宁乡陶氏四修家谱九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陶藻洲等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7841湖南宁乡陶氏六修家谱十二卷 (民国)陶昭荃 陶文森等修 陶昭萼 陶瑞 班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活宇本 湖南图(存卷1) 7842湖南宁乡靳水双江陶氏五修家族谱二十二卷 (民国)陶美清 陶铸尧等修 陶美济 陶懋熙纂 民国十六年(1927)印本 湖南图(存卷15-22) 7843湖南湘潭陶氏四修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陶世慈 陶成学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田紫荆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7844湖南湘阴陶氏七修族谱□□卷 (清)陶达烈总修 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 7845湖南安化资江陶氏族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存卷首之二、卷一之七) 7846湖南去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提本九卷 (民国)陶叔惠修 陶东佛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活字本 九册 湖南图 7847湖南安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卷 民国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3、7) 7848广东新会松友祖家谱不分卷 (清)陶杰杨等辑 影清光绪九年(1883)序钞本 二册 美国 7849四川简阳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厚魁等修 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二册 南京大学 7850四川陶氏族谱五卷 (民国)陶启金 陶宗钧等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排印本 一册 四川图 7851 浔阳陶氏支谱十六卷 (清)陶宣炡辑 清咸丰七年(1857)录成钞本 五册 北图 注:道光二十二年初稿,二十七年再辑,咸丰六 年重定。

陶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以地名为氏。据《姓苑》所载,上古有陶唐氏 ( 尧帝 ),居於陶邑 ( 山东定陶县 ) ,其后有陶氏。

二 ; 以官为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殷民七族」,其中有「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又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朝初年,虞阏之父虞思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职。其后有陶氏。

家族名人

陶侃 (259~334)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定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链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

陶弘景 (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工草隶,好道术;齐高帝时,为诸王侍读,梁时隐於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武帝时,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无不谘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赠大中大夫,諡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书,是将本草经依药性与种属重新整理而成。

陶潜 (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元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地望分布:河南济阳郡,安徽丹阳郡,江西浔阳郡。

陶姓起源参考之二:帝尧封陶、子孙为姓

陶姓的起源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了。说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说到我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

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

而80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姓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姓的起源。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

也就是说,陶姓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姓,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

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两支陶姓的血缘关系。

我国历史上的陶姓名人可谓数不胜数,晋代时期,陶姓人氏曾一连出现过好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阴而著称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阴,由于他办事认真、勤奋,曾先后出任晋朝八个州的都督,并统率军队四十年之久。而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以不朽的诗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记》已被历代学子视为必读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曾任江西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从他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中,我们仍可看出他归隐后经常和邻居们一起争论并分析历史上的往事。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人氏很早就由最初的发祥地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及山西临汾等地向各地迁徙,陶姓繁衍到后来,就在江苏镇江及丹阳一带形成望族大户、而早在东汉时期,陶姓就已在江西九江县成为名门望族。

从隋唐时期开始至后来的历朝历代,陶姓族人就从中原陆续迁徙到福建安家落户。

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

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姓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

如今,台湾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

陶姓起源参考之三

陶姓在台湾和大陆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陶姓最早的起源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陶唐氏(即唐尧)在今天的山东定陶一带制陶,尧帝的后代子孙就有以“ 陶”为姓的。 发展和演变:有一支陶姓起源于子姓,是商朝后裔。左传上说,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陶”姓,据说是制造陶器的工匠。另外一支陶姓也起源于在周代,虞思担任周朝的陶正(管理制造陶器的官职),其子孙也以陶为姓。陶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丹阳,济阴,洵阳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陶姓世称丹阳望,济阴望,洵阳望。

      已经是第三次逛陶公庙,因为这次有重大发现和收获,所以忍不住提笔感触一番。

      第一次逛陶公庙,是来长沙后的第一个周末。值此插段感想,小时候奶奶经常嘱咐不管到哪里,都要敬奉当地的土地公及各种神仙,当时是念书时期,接受的是现代思想教育,自然是科学之外不崇尚神魔鬼怪之类,对奶奶此类言论当然也是不敢苟同。后来出了校门,感受到在社会上讨生活的不容易,另外耳濡目染传统众多庙会,慢慢发现并最终得到个别网络高手的定义,即:其实神本来是人,因为他做了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所以他成为了神;魔也是一样,成魔是因为人走向另一个价值极端。想想的确是个道理,距离村不远的天后宫供奉的妈祖,羽化成仙前就是异于常人出色的、聪慧博爱的,伟大的女子!基于此,奶奶的话就有一定道理了。只是,毕竟念过两年书,所以有必要了解陶公生前之做了什么事成为“公”?成为大众的信仰!

      来到陶公庙,首先在庙的院子里发现一棵有八百多年的香樟树,对于在沿海地方出生和成长的我来说,看到一棵八百年的树实属不易,不由在树前伫立感叹一番;进入观阁里面,没发现陈列陶公当时生活留下来的书籍或生活用品,即没有什么相关古董、文物遗留下来,有小小失望。百度一下,也没发现有什么相关的具体丰富的故事、典故作述。只简单知道陶公庙位于临湘山,供奉着两位陶公,一位名叫陶淡,其侄子叫陶煊,是亲叔侄俩人,有“山中宰相”之称。晋孝武帝时,每逢国家大事,辄往咨询。用现在白话文讲:武帝每碰上棘手的国家大事不知如何解决或抓不定主意的时候,就开着宝马车来临湘山,请教两位陶公。就这样,只浅表知道两位陶公生前一定非常厉害(知识渊博),是大贤能之人!

      庙宇首建距今一千五百年前左右,一眼看去,难免是近代再修建,二来也没建筑知识,自然也不感兴趣。所以,第一次逛陶公庙不做多感想,怀着崇敬之心,上完香火后就回来了。

        第二次是无聊且路过,再抱着有新发现的心态去逛的,情况和第一次一样,所以也没多做感想!

        有前两次经历,想着再逛陶公庙,应该是在庙会时侯。但不经意间再百度对陶公庙作述,发现了一代名将——陶侃!即陶淡的爷爷是也!因为对陶侃将军及其母的的贤能美德敬佩不已,前前后后了解其生平故事许多遍,虽然熟念于心,却仍是意犹未尽,怀着佩服和敬仰之心第三次走进陶公庙,希望是因为陶氏关系能够多发现陶侃将军生平的一些珠丝马迹!

    是的,没新发现,但不感到失望。

    话分两头,晋朝是名人众多时代:

有科学家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数学、机械制造方面有颇多贡献。特别是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领先世界一千多年!

王羲之:一出《兰亭序》,被历史公认为最出色的书法家!

陶渊明:一部《桃花源记》至今让人们追求向往!

再有葛洪:开化学先科!

有潘安:就是那个“风流倜傥,风度翩翩,玉树临风,目光如炬,明眸皓齿,貌似潘安”的那个潘安,用现在话讲: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那个中国古代最美的男子;

还有竹林七贤

……等等

      所以,时值此年代的陶侃就显得星光暗淡。

但细细品味其及母故事,最有味道。

故事一:陶侃曾经做过掌管过鱼市交易小官,相当现在菜市场的一位管理员,情况大概就是有一次鱼贩送了一条腌鱼给他,他又派人寄回给母亲,表达自己一份孝心。湛氏收到腌鱼并知道腌鱼的来历后,立刻退回去,写信告诫陶侃:你做为官员,不应该拿群众一针一线,更不应该假公济私,送鱼给我。我不但不会高兴,反而感到忧愁。

陶侃看完信后愧疚万分,下定决心清白做人,廉洁奉公。

这换成现在许多父母,大事小事的就喜欢找当差的子女办点事,如果子女不给他(她)办,就会嗤之以鼻:“才当几天官,就六亲不认了。”

如果有这样的父母,那么子女不用多久就会关在牢里了。

故事二:有一次,声名在外的举人范逵借宿陶侃家。大人物路过,当然得好好招待一下,无奈家里穷得叮当响,况且范逵的随从和马匹又多,这可愁坏了陶侃。

换是别人,大概都是简单招待一下,再“饭菜薄薄,怪不好意思的,望谅解”之类话语一番。

其母湛氏却对陶侃说:你尽管请客人进来,我自有打算。

随后湛氏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做成两套假发卖了出去,买回米和酒菜;然后又砍下房子的细柱当柴火;把睡觉的草席(相当现在冬季保暖床垫)拆下来喂马。就这样,湛氏母子准备了丰盛食物,周到款待了范逵一行。后来范逵知道了湛氏的义举,甚为感动,并认为有其母,陶侃也不会差,就向上级推荐了陶侃,陶侃从此开始步入更高仕途之路……

故事三:《晋书》原文:陶侃常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

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日:“汝既不田,而戏贼人道”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大概意思是:陶侃任一地知县时,经常到效外逛逛看看,想了解农耕情况。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便问:“你拿稻穗干什么?”

那人说:“走在路上看到,无聊,便拨一把下来玩罢了。”

陶侃非常生气说:“你不种田(是值种田的时间),还糟蹋别人的稻子”便命人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话说回来,那时候知县的权限非常广,可谓兼顾了公检法司,逮捕后不用移交检察院做进一步核查,控诉,也不用开庭审理判决,并且不由得被告人请律师做太多辨护。觉得不对,就可以随时随地K你一顿。

      当然了,陶侃K这个人是K得对。在古代,料是水利,农耕技术不如现在发达,没有杀虫剂,农药,合成肥料之类的,加上一些自然灾害,收成不好是经常的事,老百姓自然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你一个人因为无聊就随便把生长好好的稻穗拔下来玩,实在不应该!

      陶侃爱护庄稼又执法严明,因此老百姓都勤于耕种,家家丰衣足食,生活宽裕。

故事四:《陶侃搬砖》——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搬砖,故事背景是平定苏竣之乱后,因为立了大功,国家暂时没有战争,陶侃被安排了一个文官职位。文官身体活动自然少,能想得到,大概就是常坐着批阅文件,盖盖章,然后开完一个会议再接着开一个会议……到中午12点就下班吃饭,然后睡觉,然后再签名,再开会,再下班吃饭睡觉……可能将军更爱冲锋打仗吧,想着国家以后打仗还需要他,而感觉现在的工作生活会使他身体,意志每况低下。所以他想了一个好办法:傍晚从外面搬一大堆砖头回自己的卧室,第二天早上又从卧室把砖头搬到院子堆好,到傍晚又把砖头搬回卧室……就这样反复坚持着。同事和亲朋好友看见后觉得奇怪,后来禁不住问起陶侃,将军才说是在锻炼身体!

头悬梁,锥刺股接近神话之类的故事听得太多,而陶侃将军生平故事显得更贴近人性平常,却又是那么特别!

  陶公庙座落湖南省长沙县槊梨镇临湘山,庙中主祀晋代大司马长沙郡公八州都督桓公陶侃的后嗣陶淡和陶垣叔侄。据《晋书·隐逸传》载:“陶淡,夏子,字处静,幼孤,好导养之术,谓仙道可祈。年十五六,便服食绝谷不婚娶,家累千金,僮客百数,淡终日端拱,曾不营问,颇好读易,善卜筮,结庐临湘山中,养白鹿以自偶。州举秀才,淡避居埤山(在今湘阴县境),与侄烜专心修养,若将终身焉。”其说并见于《湖南省通志》和《长沙府志》,也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但俱未具生卒年月。民间自古传说:陶淡生于晋武帝太康九年戌申(288)八月十七日。陶烜则诸书未载,传说字太仁,生于晋愍帝建兴四年癸酉(313)正月十三日,精医术,习天文。又传,南

  北朝梁天监三年甲申(504)陶公叔侄同时尸解,遗蜕如生。

  据此,陶淡存世216岁,陶烜存世191岁,这即使在早婚的古代,也似乎是不太可能的。

  陶侃是陶淡的祖父,据《辞海》,陶侃生于公元259年,殁于公元334年(魏甘露四年至晋成帝咸和九年),享年76岁,据此推算,陶侃29岁时就做了祖父(姑不论陶淡是否长孙),未满花甲(54岁)就做了曾祖父,这似乎难以理解。总之时代久远,手头又无陶氏族谱,因此还待继续考证。

  陶公叔侄,以簪缨世胄,翩翩浊世佳公子,为什么能舍却功名富贵,辞荣耽寂,隐逸山林呢前人认为“迹其用心,无非国运之弱,欲尽忠而君已非;伤家道之衰,欲尽孝而亲已殁。忠孝之心莫能达,悲愤之念所由生。古往今来,弃家修道,皆士大夫不得已之所为。”(黄德溥引临湘山记》)又李光宝《陶公真人庙碑记》云“当晋室兆乱,铜驼荆棘,朝士相率挂冠,至草泽俊民,沿东京激诡之气,遁为清谈,清谈既悔,而幽岩孤特辈,遂蹈长生退着,是皆大不得于君臣朋友间……。”这些根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分析,绝非妄自揣测。

  陶公庙属道抑或属佛至今犹存异议。然考其究竟,应属道教无疑。陶公庙山门门额历为“临湘山”,称“山”也是道家独有的称谓。陶公庙则为民间俗称,1947年出版的庙志,也叫《临湘山志》而不作陶公庙志,也即本此,考该庙始建于南北朝梁天监六年,当初仅茅庵一椽,此距佛教人长沙,早300余年,民间祭祀,纯为纪念性质。再考现存之后殿大梁,重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梁的中心,绘一太极图,太极图为中国道教之特有标志,又清咸丰二年(1852)清廷初封陶淡为孚佑真人,陶烜为福佑真人。同治十一年(1872)又分别加封“昭显”和“灵应”,真人之称,据《辞海》解释,系道家称“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可见陶公是修道而非学佛,又山门左右门额,分别为“紫府”、“丹邱”也都是道家指仙人所居,据此种种,陶公庙(正名应作临湘山)无疑应属道教宫观。

  陶公叔侄,都是“尸解后,肉躯不朽,遗蜕如生”而“肉身成圣”。此事解放初期经长沙县文化馆取样鉴定,1958年被毁后骨殖抛残,认定确为“肉身”无疑。对陶公肉身的存废,历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据曹孟其《述临湘山》一文介绍:“(辛亥)革命之初,诸新贵颇倡破除迷信之说,以告文经纬、吴作霖,至欲毁二真人,持议未决,且以召余,时方汹汹,以为必如是乃可,余谓日本游就馆(按即博物馆)得埃及木乃伊,费至数十万 金,今二陶为晋代高士,名列史册,历年一千八百,曹豁

谁知道江都陶氏家谱

陶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 寻根溯源 陶姓来源有六: 1、出自唐尧。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