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姓的字辈排行
四川荣县玉皇堂涂氏一支字辈:“国应云芝学相芳长德兴仁裕可正朝纲承传宗贵壮本弘基广启贤良永吉祥顺”。
湖北大悟涂氏一支字辈:“文凤士奇昌品学居上邦朝廷启大运”。
湖北仙桃涂氏一支字辈:“运纪平阳盛怀襄济禹功品隆金暨玉业焕北兼东公爵唐膺厚侯封晋锡崇桂坊增甲第翊赞景仁风”。
湖北仙桃涂氏一支字辈:“大振家生胜”。
湖北恩施涂氏一支字辈:“怀尚玉世相元正兴国长永承先祖德远启明道光发荣文士盛大振家声昌万年才学广代隆开忠良同登仁善美宗莲贵庭芳。
湖北恩施涂氏一支字辈:“世正光宗德仁孝启贤良”。
湖北荆门涂氏字辈:“士之汝邦大正宗光文学必芳应世永昌正大光乐山明世修家孝为先文运必宏启德泽应远传”。
湖北天门涂氏字辈:“德孔修明远克绍在俊良”。
湖北鄂城涂氏字辈:“家声克振贻泽延名功扬”。
湖北荆州涂氏字辈:“家声忠厚远行本孝慈芳守正承先德嗣贤善自彰”。
湖北松滋涂氏字辈:“应启斯国正义洪开祖隐光庭元相必再”。
湖北潜江涂氏字辈:“怀仁守义立柱臣(栋)梁功高德大永保家乡”。
湖北孝感涂氏字辈:“鸿才达用修齐治平贻谋远招祖耀宗荣克勤继述蔚起英贤普徵人瑞基绪长适宽合孝友启后养廉善以为谊昌吉永绵”。
湖北武汉涂氏字辈:“文章华国家道德允光崇建业存大仕英轩仪须隆”。
贵州遵义涂氏字辈:“智正万明金赋祖纯言文玉大天章德艺双全家兴盛世代忠良永吉昌”。
贵州罗甸涂氏字辈:“村胜首春文世大会正国天兴朝玉坤万华金光开仕举佳培元德永彰仁”。
贵州清镇涂氏字辈:“学永绍宗祖人文广大廷”
贵州开阳涂氏字辈:“应时方德山大输学士钟文明著书本仁超俊英”。
贵州修文涂氏字辈:“应正涂廷发大汗明德光宗孝传家远诗书永久长”。
贵州绶阳涂氏字辈:“尚世常孟生学怀天家正文光开大志齐乡永长春”
贵州息烽涂氏字辈:“应正涂连发大启明德光宗孝传家远诗书永久长”。
贵州印江涂氏字辈:“应国太明世当今显四时朝廷丁禄爵文武衍宗支”。
江西南昌涂氏字辈:“智正万明金赋祖纯言文玉大天章”。
江西横江涂氏字辈:“日应孔孟怀继序传宗远”。
江西九江涂氏字辈:“锡履钟居献逢昭我令宜祈承登毓茂若启本为昌“。
江西南昌涂氏字辈:“启仕世家名主汉唐运纪平阳盛怀”。
河南南阳涂氏字辈:“辛兴克保源远流长”。
河南项城涂氏字辈:“聚大营兴家帮弘祖业兆瑞祥”。
河南正阳涂氏字辈:“从善心田广存仁福履长诗书继祖德家运乃其昌”。
四川开县涂氏字辈:“祥代远华新”。
四川营山涂氏字辈:“来永远德昌光明显大良朝中伦友习邦各勤诸常”。
福建漳浦涂氏字辈:“锡履钟居献给逢昭我令宜世序相传远鸿章启运昌”。
江苏六合涂氏字辈:“正大广明清”。
安徽六安涂氏一支字辈:“万来福仁贵永子德荣华远年长富教学道期时习儒修必友成崇文光盛治秉礼建芳名端正兴邦彦贤良瑞世英应居元相位安国大家声”。
四川青神县涂氏一支字辈:学德意伦晋加修广登俊
广西柳州涂氏:光庭芳显世善鸡庆龙昌
云南丽江涂氏:永长石是承朝奉国之大明耀万寿齐天正应思学
山东聊城临清潘庄镇都齐寨排辈:大,贵,金,济,树,清,景,俊,宏,镇
山东枣庄都氏字辈:“元凤臣洪(明)海”。
山东夏津都氏字辈:“锡泽树烈培均汝荣熙增锦润业焕垂铭纯诚生瑞忠厚发祥静修善果永缮书香”。
山东牟平、河南洛阳、辽宁本溪、辽宁瓦房店、贵州都氏字辈:“镇(亮宁)国(良)应宏汝呈思(廷运)丕(怀荣士)世(令寿)月(悦曰)元(孟)本兴基业书田永克昌进修传文训继述正伦常大礼允宜守维新福日长清官来受宝德振泰之阳和贵可明远鸿启在义方学络铭玉吉殿栗乃增光”。注:此为蒙古族都氏字辈。
辽宁宽甸都氏字辈:“原本兴基业书田永克昌”。
安徽亳州(曾是利辛)、怀远都氏字辈:“天荣希掷学风来庆世祥传家文化广臣平桂莲芳”。
安徽桐城都氏一支字辈:“芝廷文起学业名成诒述昌谟咸集章明光贤裕兆永振芳声”。
河北廊坊都氏字辈:“元风贵义国志安”。
河北任县都氏字辈:“玉存赢华瑞”。
河北衡水都氏一支字辈:“存明利万书玉春长”。
河北衡水都氏一支字辈:“善连富万世奎忠学玉荣永向明英俊贵华延吉良”。
河南沁阳都氏字辈:“平标振英灵耀万善昭仁”。
黑龙江都氏字辈:“文学希永成修祥万事兴全家维福德治国存英明”。
甘肃裕丰、四川简阳都氏字辈:“关绝中祖……燕江朝正明镇光达甫国元勋天开贞洁德策昌云”。
吉林长春、四平都氏字辈:“元本兴基业”。
青海湟中都氏字辈:“宗章庭成……”
陕西都氏一支字辈:“永龙水发……”
都氏一支字辈:“天彬延仕宠坤茶华敬彦玉绰恩应君瑞万长喜佑”。
本文编写素材,前有高安市史志办退休老专家谢国平老师写了高安寻古,有摘自高安地方志、同治版瑞州府志、旧唐书、太平广记卷263、洛阳出土文物权毅碑铭、高安权氏家谱25篇序文等资料。特此注明。
从江西首府南昌往东南方向过去百多公里,就到了高安。古称筠阳县,是瑞州府衙门的驻地。在唐朝的时候,瑞州也叫过米州,为什么叫米州呢?因为高安的大米是贡品,很有名气。尤其是米峯山下的稻田,至今仍然是国家级的优质米生产基地。因为一座山下面的大米名声在外,而借用山名来取一个府治的名称,全国也是仅此有之了。
米峯就像一头豹子趴在那里!绵延数公里!这是高安市与奉新县的分界线。胡氏祖祠距离此地15里路,胡德平多次前来祭扫,胡姓***也曾来过考证。风水宝地。附近的华林书院其实就是胡家书院,自古名扬天下。
米峯下,依山到处留下了千年来权氏先祖居住过的痕迹。米峯上,还有很多刻了权字的石墩,以前是用作分山界。岁月太长,物是人非,现在的老人没有看到家谱前,也不知道祖宗在这一带住了1300多年!
自从几年前找到家谱后,权氏后人知道了这块土地上悠久的家族历史。在2018年11月份,他们组队开始了米峯权氏的考察。
按照家谱上标明的位置,经过询问当地的老人,那些已经改名的村子,幸运都对上了。也许权氏在米峯周边居住的历史太悠久,沿着山脉一侧,尽是权氏祖坟山,更多的都已经没入土中。面对这份沉甸甸的历史,我们期待权怀恩一脉的传承世系日益明朗,期待他的后人能够解开先祖更多的谜团。
始祖权怀恩,祖籍甘肃天水郡,雍州万年人今西安,约生于公元640年。周荆州刺史、千金郡公权景宣玄孙也。其先自天水徙家焉。祖弘寿,大业末为临汾郡司仓书佐。高祖镇晋阳,引判留守事。以从义师之功,累转秦王府长史,太宗遇之甚厚。又从平王世充,拜太仆卿。累封卢国公卒,谥曰恭。父知让,袭爵,官至博州刺史。
怀恩初以荫授太子洗马。咸亨初,累转尚乘奉御,袭爵卢国公。时有奉乘安毕罗善于调马,甚为高宗所宠。怀恩奏事,遇毕罗在帝左右戏无礼,怀恩退而杖之四十。高宗知而嗟赏之,谓侍臣曰:“怀恩乃能不避强御,真良吏也。”即日拜万年令。为政清肃,令行禁止,前后京县令无及之者。后历庆、莱、卫、邢四州刺史,洛州长史。
怀恩姿状雄毅,束带之后,妻子不敢仰视。所历皆以威名御下,人吏重足而立。俄出为宋州刺史。时汴州刺史杨德干亦以严肃与怀恩齐名。至是怀恩路由汴州,德干送之出郊,怀恩见新桥中途立木以禁车过者,谓德干曰:“一言处分岂不得,何用此为?”德干大惭,时议以为不如怀恩也。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寻卒。
权怀恩仕途还得从江西高安说起,高安是他的始迁之地。如今,权姓在高安只是小姓,仅百余人口。说高安权姓是小姓,是因为在《高安姓氏大观》里,其总人口在高安百家姓里的排名仅位于“一百人以下,五十人以上”的行列。即使在这一行列的19个姓氏中,权姓也是落在倒数第3位。因而该书在对全市142个世居姓氏的介绍中,自然也没有权姓的只言片语。
权姓在高安是小姓,在全国算不算小姓呢?查阅有关资料得知,权姓的总人口在全国的排名中也没有列入前100位。哪怕是古代编著的《百家姓》,权姓的排位同样靠后,被排在了第403位。
不过,权姓的总人口虽然不多,但权姓的历史名人倒也不缺。例如,已见诸网络的就有:汉代的辅佐都尉权忠;南北朝的重臣权冀、权会;唐代的宰相、文学家权德舆;唐代的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权怀恩;宋代的副宰相权邦彦;明代的通政司右参议权谨,等等。从百度网络上搜索阅读的点击率排名来比较,其中以权怀恩的名气最大。
唐咸亨二年,太子李弘上书武则天,建议尽快为唐高宗的次女义阳公主萧淑妃所生选驸马,于是,武则天把义阳公主嫁给了贵族子弟权毅,未几,权毅于公元681年被封为袁州刺史今宜春市,现辖高安。而权毅父亲权知节就是权怀恩的叔伯堂兄弟。瑞州府与袁州府相距156公里,权毅赴任前的12年,权怀恩刚从瑞州府筠阳县令任上离去,留下了家小在筠阳县现在高安市内仍保留了筠阳街道。
上网搜索“权怀恩”,一下可见400多条相关信息。信息显示,权怀恩是古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唐太宗皇子吴王李恪的老师权万纪的族孙。咸亨初年(670年),权怀恩授尚乘奉御,承袭爵位卢国公。他相貌威严,赏罚分明,见到奸恶就捉来责罚,因此受到唐高宗李治的赞赏,称他是良吏,并升其为万年县县令。当时朝野有谚语说:“宁吃三斗尘,不见权怀恩。”继万年县令后,他又历任更庆、莱、卫、邢、宋五州刺史和洛州长史,最后在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任上去世。
往上追溯,权怀恩的祖辈同样不是等闲之辈,父亲权知让,袭爵卢国公,官至博州刺史;祖父权弘寿,隋朝大业末年任临汾司仓书佐,唐高祖李渊平定京城,升任太仆卿、卢国公,去世后,谥号恭;四世祖权景宣,北周荆州刺史、千金郡公。若再往上溯,权怀恩的祖先既为商朝第二十三帝武丁的直系后裔,也是中华五帝之一的颛顼帝的子孙。据传唐太宗即位,曾搜罗天下谱牒,对全国望族进行统计,发现有望族之称的共有193姓,3610家,权姓位列其中。
让人不可小视高安权姓的是,这位声名显赫的权怀恩,竟然还是高安权姓的始迁祖!据明宣德戊申年(1428年)《权氏重修族谱》(三修)序言,权怀恩在提调京城之前的唐乾丰(666-668)年间,曾在我们高安任过筠阳太守!因为德政惠民,当他被提升调往他处时,父老不忍其离去,全城人塞道挽留,遂安家于市北龙池(即古进龙池,今凤凰湖)。后子孙藩盛,怀恩居址竟成街巷,名“权家巷”。
在此有必要澄清的是,在历次《权氏重修族谱》(序)中,言及权怀恩来筠时无不措辞“筠州太守”或“筠阳太守”。其实,按照历史真实,“筠州”早在唐武德八年(625年)被撤销了,首任刺史(等同于太守)、高安华林人应智顼也调往袁州任职去了。但是,筠州撤销的同时,高安县城改设了“筠阳镇”。如果权怀恩来过这里任职,也应是高安县令(辖区与筠州相同,西从万载、东至高安,北起宜丰,南至临江都是高安县的地盘)。当然称筠阳太守也未尝不可,因为高安县衙设在筠阳镇,守筠阳,也就是守高安。不过,因为自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又恢复了筠州,直到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为避理宗赵昀名讳,才改名“瑞州”。所以古人习称高安为“筠州”也是自然的。
据历届《权氏重修族谱(序)》言,由于权怀恩后裔秉持“耕读传家”“孝义为重”的训诫,“父与父言慈,子与子言孝,惟躬耕乐道之外,非礼非义之事毫不敢为。”所以高安城的权家巷里衣冠鼎盛,代不乏贤,有的还受朝廷旌表。故从北魏时期(386-534年)的高安权氏鼻祖权景宣开始,到唐德宗时期(780-805年)的权怀恩之后,权姓在高安一直都以望族著称,期间有不少元勋名宦迁于外省。
不过,在众多迁往外省的元勋名宦中,也有致仕后又回归故土的,例如,十三世祖权询就是如此。据《权氏重修族谱》记载,权询因文章孝义闻名乡里,被授湖南节度使,任满后就没有留居任职地,而是告老还乡,回到了高安权家巷。不过,回乡后的权询见权家巷地隘人稠,当然也含乱世避祸的因素,便前往今汪家圩乡的米岭择地而居,此后居址便名“权家岭”。权询即为高安权姓迁居乡间第一人,成为高安米峰权家岭居地始祖。而第二十八世祖权万盛荫封为江西太和县令,致仕后同样回迁到高安的庐峯古称三十七都权家沟居住。庐峯就在权家岭下,两里路之遥。
繁衍数代,权询的后裔也出人头地。宋天禧壬戌年(1022年),其后人权有德喜中进士,被授翰林院编修,后升兵部侍郎;权有德共生三子:大成、大纲、大纪。其中长子大成因勇力过人而于北宋仁宗朝(1023-1064年间)被授予车骑校尉,后升为游击;权有德还有个孙子权元标,于南宋淳熙(1174-1190年间)任国子监右辅。
权有德的幼子权大纪生有四子:元金、元虎、元龙、元捷。其中元虎生国梓,国梓生时遇。此时权家岭又见地隘人稠之象,于是到元朝初期,二十三世祖权时遇与族兄弟权时达一起,搬迁到今汪家圩乡浮桥村委会的炉峰定居,成为高安权姓炉峰始祖。
有二十七世祖权经权仕镜于明朝宣德年间外任五品同知,其族弟权奇权仕德任南昌府教授。有二十八世祖权万盛致仕迁居权家沟后,长子权耀祖迁回河南,次子权耀宗迁回高安权家巷,老三权耀邦迁回始祖出生之地西安;幼子权耀国则随父居高安权家沟。之后,权耀国生长子权临济、次子权临美。临济生权秀道、权秀德。权秀道生世安、世常。嘉靖20年1542年,三十二世祖权世安、权世常兄弟两个分迁湖南省新宁县邓家塘今市郊曾家桥,1560年左右,世安公之子凤字辈又有分迁湖北麻城,居住几十年后,有后人再分迁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其中,一支落址四川屏山。也有直接迁往云南镇雄,四川中江,湖北秭归等地的,其后分支数不胜数。
有三十五世祖权贵善又从炉峰迁出,搬到今伍桥镇白土村委会定居,成为高安权姓白土始祖;有三十世祖权诚临秉文带着儿子权正和正德年间1506年--公元1521年从炉峰搬到汪家圩乡仓下村委会的鸡埇定居,成为高安权姓鸡埇始祖。也有二十九世祖权添祥、三十三世祖权凤祥,先后从炉峰返迁到高安城的南街定居做生意的,后来人丁兴旺,居地竟也发展成街巷,名南街权家巷。
从明嘉靖初年(1522年)开始,不仅三十二世祖权世安、权世常外迁湖南,还有权世富正和长子从鸡埇搬出,迁到奉新定居,先落棋盘州,再搬桃花咀,历经数十年后,其三代孙权邦贤最终定址下观;有权凤山从鸡埇迁出,在附近的后溪(今伍桥镇白土村委会的谈权村)定居;有权国亲从鸡埇迁出,搬到上高县的路口定居;有权凤祥从鸡埇迁出,搬到铜鼓县定居。而更多的高安权氏后人随着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等政府引导的大迁移运动,顺势迁往了南方各省,至今还没有联系上。
行文至此,我们发现,从权询搬出高安城北龙池后,高安权姓不仅在高安城南新辟定居点南街权家巷外,还在高安北乡开枝散叶,分衍出权家岭、炉峰、鸡埇、白土四个权姓村。不过,高安权姓的分衍并未就此打住,往下还有后溪村、权家村等新的权姓村出现。
如此看来,古时候的高安权姓并不是小姓。从族谱资料来看,不管当时的村庄人口多少,几乎每个权姓新村的出现,都是因为原来的村址“地隘人稠”所致。鸦片战争后,作为历次主战场的高安,权姓人口受到很大损失,兴旺之势似乎已经衰退。现在的高安,除了目前在伍桥镇白土村委会内有一个谈权村外,高安境内找不到第二个有权姓人居住的村庄。
在清同治十年(1871年)版《高安县志》的“乡都里居名册”里,别说现在没有的“府城权家巷”“米峰权家岭”“炉峰权家”“鸡埇权家”等村庄名找不到,甚至连如今依然存在的“白土权家”“后溪权家”也没记载了,因为当时的这些地方,都是先人自己开荒出来的,仅有自家居住,由于都是土砖和木头结构的房子,一旦没人居住,也就倒塌的不见踪迹了。
高安祖籍地的茫茫米峯上,至今还有很多权氏先人圈地占山的石碑,石柱上都刻着权字。当年繁盛的权氏聚居地,如今已荒野无迹,慢慢的杂入了外姓居住,而数万子孙后人,已异省他乡开花结果,繁衍茂盛。
2018年10月5日,由新宁世安公后人举办了首届宗亲认祖大会,怀恩系各个分支在分隔400来年后再次聚首,共谋发展。怀恩公九泉有知,也应感到欣慰!
高安家谱资料:
先祖修谱拨
清道光二年壬午年岁仲冬月权氏重修族新派曰吾族自景宣公徙居以后,分析各支派行令昭穆莫稽世次难凭殊非同宗共祖之所宜也但徙前者无可改正矣今四十二世起取同声相应螽斯衍庆之义公定学各行派列于谱首务宜合族一致毋得厘差以紊昭穆
计开学派:从明末的应字辈开始算是:应邦兴盛朝
成章业焕星、道德振家声、名映光辉显、功勋万代新。
又开盛字行: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高安权氏三修族谱序:
康熙五十五年中宪大夫瑞洲府正堂题序
予奉
圣天子简命江右瑞洲郡伯,下车之后,历任数载训诲,瑞民栽养蚕桑,无非为筠阳生养之计耳,岂好劳哉!一以尽忠孝,以厚风俗之故也。迄今,因高安米岭权氏,曰谟士文人敬等,因谱缺略,甲午秋旬,奉其欲,修家谱敢以序请质一帙,以为子孙绵远之盛举也。若众山之苏,吉水之欧,二氏之谱多脍炙人口。此何以故?大都昭穆世系,井井不紊,所以为后人修谱者之程式也。予权氏,袭封于景宣公,因生以为赐姓,其后支族繁衍,源流派别,各自以为氏,遂致姓氏迁居多方,族谱因此迷混,欲修其谱也,难言之矣。自周唐以来,世守一姓,至于忠孝,可以传友恭,可羡以及文章武列表著者,则又为之行状,传替以思慕,其为人历千余岁而不更变,此谱之作所由起也!今权氏家谱,于是纂辑欧苏二家谱碟,而后世得以宗而主之,上可以见其尊祖,敬宗之遗相;下可以见其子孙,继述之嗣。绪俗尚敦朴人习聪让,此谱之所辑也,有何可少哉!首世系,次世纪,则根本清矣;次家训文约,则规模立矣;次居址茔葬,庶无遗矣;次事迹考证,则事存而有其实矣;次序传志铭遗迹则文已备矣。纤悉且载,班班可考,岂非权氏家族并重于古今也哉!权氏自东周朔四年间,始封江祈侯,迄今世传三十有九,遗其远者、疏者、以及近者、亲者,谱弗能讲也,倂谱其远者近者五世六世而一系为第愿自,兹以往为忠臣、为孝子、为兄友、弟恭而且文可以黼(fu)黻(fu),武可以折冲,簪缨世胄代不乏贤。权氏之族将未有艾也,苟非江祈侯之遗泽,米岭之钟秀,亦为能若是乎,期间迁徙不一,世代未详第觅其原委,查其支流,或顶针而来,或鱼贯而序,灿然列众,并无假借牵合之奖,是亦可无愧于欧苏二氏之谱矣,若夫祖宗之源流,支分之始末,谱载已详,予固可略为之一助云,是为序!
康熙五十五年仲春月
中宪大夫瑞洲府正堂辽阳赵世锡题
下观源流叙
导河自星宿,观山始昆仑,然自星宿而下,忽起忽伏,奔腾澎湃数千万里,而为江、为河,实汇其流,自昆仑而下,忽起忽伏,逶迤绵亘数千万里,而为岳为岱,实聚其胜,然则谱牒之修,其山水之明征乎,谱以序支派别昭穆,而溯祖源也,余先世景宣公以功封江祈侯,传至怀恩公仕唐守筠阳郡,德政治民,父老扳留,遂于市北龙池因家焉。迨至询公居权家岭,时达、时遇公又徙庐峯,秉文、正和父子二公由庐峯徙鸡埇,而予祖世富公由鸡埇迁奉新之下观。是正和公长子世富公为下观之基祖也。夫高与奉为邻,邑属难分,而山川相接,常缔姻盟,我世富公于嘉靖年间,因往来奉新涂氏,览其山水秀异,土沃田肥,泉甘俗美,遂不惜舍鸡埇而跋履山川以来兹土也。然地名下观者何意也?奉邑原名海邑,邑可改而观亦可改,欤是未可知也,触是予下观之迁,由于鸡埇名与地同,原以示祖泽之灵长而况由鸡埇而上,溯鼻祖景宣公、始祖怀恩公、支祖询公,及徙鸡埇之秉文公正和公,其源远其流长,其相推相衍皆同出于一祖也,愿第弗深考,惟予权氏之谱自康熙丙申四修,距今六十七载。不起而修之,将支派不明,而昭穆不序,古通儒达士恒三致意焉,用是寻源溯流,追宗念祖,不独乎,徙江海以逆遡乎,星宿徙,泰岱以逆遡乎。昆仑哉兹因鸡埇、纂辑谱牒告成,予等与其事故,备述下观源流及其人物风俗。俾子子孙孙,念先之孔长,思家声之丕,振后山一瓣香。予等所厚忘焉!
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
三十九世孙盛华
盛松
云南镇雄权氏代表
后溪权氏源流叙
恭闻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观山者,仰泰岱之崇嶐,恒略培塿为不足,数观水者、羡四凟之汪洋遂薄溪涧,为不足道是亦未知,古人由后遡前之说也而况谱之为义,由小宗以溯大宗,由后世以追前世,木本水源不同出一系哉!此余后溪之谱、所不得因式微而遗也。予权氏始祖景宣公以功封江祈侯,传至怀恩公,任筠阳刺史,市北龙池又传至询公,任湖南节度使,清介上赐荣归遂迁米峯权家岭,遁及元纪时达、时遇二公迁居炉峯,越数传而秉文、正和父子卜居鸡埇,正和生世富、世爵、世福、世禄、世荣。世福生凤山、凤彩,而凤山公由鸡埇而迁徙后溪,是权氏之有后溪。自凤山公始也其累世赫然人望彪炳寰区者、不可殚述,唯予祖居后溪,当亦相地立基,谅非无说也!予想见夫观其云峯岧嶤奥水渊深,山青水秀、屋基宏厰、郊原旷濶且恹乎!有余裕焉由悬是似续相传派衍八代,迩日椒瓞益蕃产业式廓第见农务稼穑土可诗书,一时父老子弟型仁讲让循礼踊乐雍雍秩秩又岂无仰軆。圣天子作人之雅化干以续前嶶而振家声者,耶抑闻之!古曰:莫为之后虽盛勿传,先儒曰:善观人之案宗族者、即其谱牒之广举而其昌大兴否亦槩可见兹因族谱。自本朝康熙丙申四修以来,距今六十七载未及重修,择于十月初八设局鸡埇纂修谱牒。予等在局兴事固偹述其源流,使后之子若孙览其谱者!得以鼓舞奋兴思以上承先世弓求之绪下启后代贻谋之福,又何不可预卜之也夫!
峕
吉旦
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
三十九世孙盛旺字恒茂
盛策字在先
同熏沐谨撰
湖南新宁权氏分支邀请函:
江西高安,江西奉新,湖北秭归,四川中江,四川屏山,
云南镇雄等各地的宗亲们;你们好!
现中秋节日即至,国庆节假也接踵而来,正可谓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现经新宁我全体族人郑重商议,诚挚邀请你们回家同享欢聚之喜,共话手足之情。相叙他年先祖别后轶事,以慰数载思念之心苦。但望各地亲人能不辞辛劳百忙之中抽空回家探亲寻祖,认宗归祖一事告成,自此,我等权氏族人便可逾越千山万水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足矣告慰先人。百年之憾事,今朝得以实现,实乃你我辈宗亲之大幸!
谨盼!
新宁权氏宗亲会
2018年9月19日
湖南新宁邓家塘权氏世系:
一世:万
权万盛 明朝初年任职江西太和县,致仕后回江西高安县三十七都庐峯权家沟
二世:耀
权耀国、权耀邦、权耀祖、权耀宗
明英宗时,长房回迁河南,二房迁居高安南城权家巷,
三房回迁陕西西安,四房世居江西高安庐峯权家沟
三世:临
权耀宗生权临济、权临美
四世:秀
权临济生权秀德、权秀道
五世:世
权秀道生权世安、权世常
权世安、权世常二公于明朝嘉靖20年即1541年迁居湖南省新宁县邓家塘
新宁字辈:世凤廷应中,有国文登其,可以光绍德,正大志启兴,克立承先祖, 名扬必达帮,敦仁逢盛事,锦运际隆昌 世字辈生于1520年左右
江西南昌涂氏字辈:“智正万明金赋祖纯言文玉大天章”。
江西南昌涂氏字辈:“启仕世家名主汉唐运纪平阳盛怀”。
江西横江涂氏字辈:“日应孔孟怀,继序传宗远”。
江西九江涂氏字辈:“锡履钟居献,逢昭我令宜。祈承登毓茂,若启本为昌“。
湖北大悟涂氏一支字辈:“文凤士奇昌品学居上邦朝廷启大运”。
湖北仙桃涂氏一支字辈:“运纪平阳盛怀襄济禹功品隆金暨玉业焕北兼东公爵唐膺厚侯封晋锡崇桂坊增甲第翊赞景仁风”。
湖北仙桃涂氏一支字辈:“大振家生胜”。
湖北恩施涂氏一支字辈:“怀尚玉世相元正兴国长永承先祖德远启明道光发荣文士盛大振家声昌万年才学广代隆开忠良同登仁善美宗莲贵庭芳。
湖北恩施涂氏一支字辈:“世正光宗德仁孝启贤良”。
湖北荆门涂氏字辈:“士之汝邦大正宗光文学必芳应世永昌正大光乐山明世修家孝为先文运必宏启德泽应远传”。
湖北天门涂氏字辈:“德孔修明远克绍在俊良”。
湖北鄂城涂氏字辈:“家声克振贻泽延名功扬”。
湖北荆州涂氏字辈:“家声忠厚远行本孝慈芳守正承先德嗣贤善自彰”。
湖北松滋涂氏字辈:“应启斯国正义洪开祖隐光庭元相必再”。
湖北潜江涂氏字辈:“怀仁守义立柱臣(栋)梁功高德大永保家乡”。
湖北孝感涂氏字辈:“鸿才达用修齐治平贻谋远招祖耀宗荣克勤继述蔚起英贤普徵人瑞基绪长适宽合孝友启后养廉善以为谊昌吉永绵”。
湖北武汉涂氏字辈:“文章华国家道德允光崇建业存大仕英轩仪须隆”。
贵州遵义涂氏字辈:“智正万明金赋祖纯言文玉大天章德艺双全家兴盛世代忠良永吉昌”。
贵州罗甸涂氏字辈:“村胜首春文世大会正国天兴朝玉坤万华金光开仕举佳培元德永彰仁”。
贵州清镇涂氏字辈:“学永绍宗祖人文广大廷”
贵州开阳涂氏字辈:“应时方德山大输学士钟文明著书本仁超俊英”。
贵州修文涂氏字辈:“应正涂廷发大汗明德光宗孝传家远诗书永久长”。
贵州绶阳涂氏字辈:“尚世常孟生学怀天家正文光开大志齐乡永长春”
贵州息烽涂氏字辈:“应正涂连发大启明德光宗孝传家远诗书永久长”。
贵州印江涂氏字辈:“应国太明世当今显四时朝廷丁禄爵文武衍宗支”。
河南南阳涂氏字辈:“辛兴克保源远流长”。
河南项城涂氏字辈:“聚大营兴家帮弘祖业兆瑞祥”。
河南正阳涂氏字辈:“从善心田广存仁福履长诗书继祖德家运乃其昌”。
四川荣县玉皇堂涂氏一支字辈:“国应云芝学相芳长德兴仁裕可正朝纲承传宗贵壮本弘基广启贤良永吉祥顺”。
四川开县涂氏字辈:“祥代远华新”。
四川营山涂氏字辈:“来永远德昌光明显大良朝中伦友习邦各勤诸常”。
福建漳浦涂氏字辈:“锡履钟居献给逢昭我令宜世序相传远鸿章启运昌”。
江苏六合涂氏字辈:“正大广明清”。
安徽六安涂氏一支字辈:“万来福仁贵永子德荣华远年长富教学道期时习儒修必友成崇文光盛治秉礼建芳名端正兴邦彦贤良瑞世英应居元相位安国大家声”。
四川青神县涂氏一支字辈:“学德意伦晋加修广登俊”。
广西柳州涂氏:“光庭芳显世善鸡庆龙昌”。
云南丽江涂氏:“永长石是承朝奉国之大明耀万寿齐天正应思学”。
江西省赣州宁都涂氏字辈:“于邑上老钦承房字辈:钦仰宏起光,祖佳会肇(同“兆”)国(原“兴”),英才佐治平,君伦程泰志,礼仪著芳声”。
扩展资料
涂氏名人:
1、涂凤书,清末民国官吏。字子厚,名起敦,四川云阳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官内阁中书。三十二年任黑龙江龙江府知府。宣统三年(1911),升任黑龙江提学使司提学使。
2、涂景涛,清臣,字子衡,湖南长沙人。光绪乙亥(1875)举人。二十四年(1898)任金州厅(辽宁金县)海防同知。翌年被清廷任为“专派委员”,与沙俄官员履勘辽东半岛南部俄国租界,订立专条。
3、涂胜桥,中国足球运动员,场上司职前锋。曾入选中国国家队。先后效力于湖北武钢队、前卫寰岛队、广州松日队,现已退役。
4、涂松岩,1976年10月6日出生于北京,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94级本科。2006年在电视剧《双面胶》饰演角色李亚平,2008年电视剧《房奴》饰演谢千里。
5、涂凌,10月25日出生于浙江武义,毕业于北京**学院表演系,中国内地女演员。1996年参演年代剧《上海探戈》,开始电视剧拍摄。2004年主演剧情片《激情燃烧的岁月3》。
-涂姓
一、出自姬姓
据史书记载,黄帝姓公孙,是少典氏部落首领的儿子。他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长于姬水,故又姓姬;后居轩辕之丘,因此号轩辕氏;再迁有熊(今河南新郑),也称有熊氏。 黄帝领导的部族是一个农业部族,发祥于姬水,生活于渭水流域,通过与炎帝、蚩尤部落的战争,势力不断壮大,最终黄帝取得了统治华夏的大权,因此,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中原地带,属土,土呈**,被尊为黄帝。 相传,黄帝发明了衣帽,教人们建造房屋,制造车船、弓箭,他的妻子螺祖发明了养蚕技术,其史官仓颉造字,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容成作历,从而开始产生天文、历法等。他能“以玉为兵”,开采荆山(今河南灵宝)之铜炼鼎,以作为国家的象征。鼎炼成时,黄帝乘龙升天,群臣牵衣不舍,追至桥山而去。人们只得葬其衣冠、弓箭为墓,其地就在今天的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 据说,黄帝有子25人,其中有14人得姬、酉、祁、己、膝、蚜、任、荀、僖、姑、儇、衣共12姓。玄嚣是黄帝正妃嫘祖所生,与黄帝同为姬姓。玄嚣有子娇极,娇极有子高辛,他就是五帝之一的帝喾。 随着黄帝部落的壮大,他的一些近亲部落开始向四方拓展,开辟新的天地,而姬姓的周族是留守在祖先发祥地的一支部;落。传说,帝喾元妃有邰氏女姜螈,在野外踩了巨人足迹而怀孕,生下了一个男孩,她以为不祥,就把孩子丢弃了。但结果出现了许多怪异的现象,马、牛自觉地躲避而不去踩他,飞鸟用自己的翅膀温暖他。姜螈以为他有神灵保佑,便把他抱回抚养长大。因为当初曾经想抛弃他,就给他取名为“弃”。他就是周人传说中的第一位著名的祖先。 弃从小就喜欢玩种植麻、菽之类的游戏,长大后居然成为种庄稼的能手,善于“相地之宜”,知道什么样的土质适合种植什么样的庄稼。当地的人们纷纷向他学习,促进了农业的进步。帝尧听说后,提拔他做了农师,管理农业,天下得其利。舜时,他被封于邰,号为“后稷”,别姓姬氏。 弃的后代子孙历代为夏朝的农官,其官职名称都称后稷。最后一任后稷死后,他的儿子不帘立,时值夏代末年,政局不稳,不(空-工+出)放弃了“后稷”的农官职位,跑到了“戎狄之间”。后来,经过数代的努力与迁徙,终于在岐山之下寻找到了适宜于周人发展的土地。在这里,他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建设起了一个有较大实力的邦国。 孟氏家族出于姬姓鲁国,而鲁国的始祖便是周初大名鼎鼎的周公: 在商末周初的社会剧烈变动中,周公是一位政治上的风云人物。周文王去世后,他辅佐武王,在周武王灭商的过程中,一直是武王的得力助手。武王死后,他又辅佐成王,为稳定和巩固周朝的统治可谓呕心呖血。正由于他对西周王朝的卓越贡献,他得以受封,拥有今山东西部、南部乃至江苏北部的地区,建立了鲁国,以辅佐周室。鲁国成为当时诸侯国中的重要封国,备受列国尊重。在这片土地上,周公的后代繁衍生息,孟氏家庭就是其中的一支。 周公名旦,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早年的周公就以仁、孝闻名,后来,他随武王伐纣,功勋卓著,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王朝又新建,政局不稳,面临严峻的考验,周公毅然摄政,成为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周公摄政之初,兢兢业业。在周朝新建、殷遗势力蠢蠢欲动、而周成王年龄较小、还不足以控制天下局面的特殊背景下,周公为稳定人心,安抚内外,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也引起了周王室贵族的疑惧,他们认为周公将对成王不利,有取代成王的企图。而以纣子武庚为核心的殷商残余势力则趁机连通反周力量商奄、薄姑以及周公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起兵叛乱。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周公临危不乱,他做了一番“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的耐心细致的解释和说服工作,以示自己对周王室的赤胆忠心,终于感动了成王和王室重臣,得到了他们的信任,稳定了内部团结。与此同时,周公还亲率大军讨伐叛乱,消灭了以武庚为首的殷商贵族的叛乱势力,诛灭了武庚和管、蔡叛乱集团以后,又继续向东征伐,经过三个年头的苦战,最后铲除了参与叛乱的东方部落。 孝公二十七年(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洛邑(洛阳),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 鲁国实行典型的西周宗法制度,鲁君由嫡长子世袭继承,他的诸弟被分封为卿大夫,分别都有自己的土地、封邑和家族武装,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卿大夫在自己的采邑内,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即长子为卿大夫,其余诸弟则为士。春秋时期,由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了鲁国内部各个家族的势力发展不平衡。公室和卿大夫、卿大夫和卿大夫之间争权夺利、谋取地位的矛盾日益尖锐。孝公以后,经惠公、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后,“三桓”长期把持鲁国的朝政。“三桓”是指庆父之后孟孙氏、叔牙之后叔孙氏和季友之后季孙氏,庆父、叔牙、季友都是桓公之子,庄公之弟,所以,三家后裔统称为“三桓”。 孟姓的始祖为鲁庄公的庶兄庆父共仲。鲁国为公元前11世纪周(姬姓)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建都曲阜(今山东境内)。庄公去世,子般即位,庆父派人杀死子般。闵公继位二年,庆父又派人谋杀闵公,欲自立,使鲁国大乱。故有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后庆父出走莒国(今山东莒县)。鲁季友(庆父之弟,此时为鲁相)用贿赂求莒国送归庆父。庆父在回国途中自缢。庆父死后,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禄位。古时兄弟姐妹中居长的称作“孟”。庆父排行老大,所以他的子孙就称孟孙氏。`后孟孙氏的后代因避讳庆父弑君之罪,便称为孟氏。 庆父以后世系如下: 孟穆伯—孟文子—孟献子—孟庄子—孟孝伯—孟僖子—孟懿子—孟武伯 其中孟文子、孟献子、孟庄子三代是春秋时孟氏家族中最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们为孟氏家族的建立、巩固和振兴做出了很大贡献。孟文子 庆父之孙,他处事谨慎小心,《国语·鲁语》载,鲁文公曾想迁孟文子之宅,被孟文子婉言拒绝了,时人称其善守祖业。 孟文子时,庆父之后离开公开始受封得氏,别立一族,成为鲁国的世家大族——孟氏家族。孟献子历仕宣公、成公、襄公三朝,在鲁国的内政、外交中都有出色表现,襄公初年还曾一度执掌鲁政;孟献子以俭朴闻名于当时,而且还知人善任,求贤若渴,开后世养士之先例。 由于孟文子、孟献子、孟庄子三代人的努力及他们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此时孟氏家族势力大振,鲁公赏赐成作为孟氏的世袭封邑。到孟武伯时,孟氏开始走向衰落。虽然孟武伯也以尚武著称,但却为人傲慢无礼, 他为相时,不能很好地处理鲁国与邻国的关系,与鲁公、以及孟氏家族内部的关系也都变得相当紧张。孟武伯之后,孟氏家族的有关记载便逐渐从文献中消失。 公元前408年,齐国攻伐鲁国,取得了成地。孟氏由于失去了在鲁国的根据地,孟氏后人迫于形势,只得散居各地。邹国的孟轲即其后代。孟轲是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氏族人以其为本族的荣耀,遂尊奉孟轲为本姓始祖,是为山东孟姓。
二、亦出自姬姓
春秋时,卫国(周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开国之君为周武王弟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内)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因病不得继位,其孙驱,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公孟氏。后有以公孟为氏,或以孟为氏,是为河南孟氏。 孟姓不论发祥地是山东,还是河南,均出自周文王之后,因此说,所有孟氏族人从根源上讲都是同宗共祖,为周文王之后裔。
编辑本段孟姓迁徙史
孟姓同出一源,夏代孟地孟涂氏国(河南孟津),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兴起,并且两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极昌。汉代,孟姓已成为河南、河北及山东等省境一带望族,并向西播迁于陕西咸阳,向南入迁浙江上虞、湖北鄂城、云南曲靖。魏晋南北朝时,孟姓族人因避战乱,大举南迁,其中河南一带的孟姓大多入迁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山东一带的孟姓多迁至今江苏、浙江一带。而今四川成都一带大致在汉代已有孟姓,汉以后孟姓入迁逐渐增多,至五代得到迅速的繁衍。唐宋以后,孟姓广泛分布于我国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明、清之际遍布全国各地。 自从战国时期孟孙氏在鲁国失去成邑这个根据地后,孟氏后人开始散居各地。此后,由于各种原因,外迁者不断。到孟子四十五代孙孟宁时,孟氏家族人口依然不多,北宋以后家族开始繁盛,人口增长加速。到新中国成立前,孟子嫡裔已经传至七十四代,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
秦汉时期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曾经“焚书坑儒”,儒学的发展受到限制。孔子以后的儒家八派中有“孟氏之儒”,而《孟子》一书本列为子书,免于被焚,但孟氏儒家所蒙受的打击是沉重的。 西汉时期,扬雄首先肯定了孟子对儒学的杰出贡献。东汉赵岐特别推崇孟子。自汉代至唐朝,要求尊崇孟子的呼声连续不断。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刻石十一经,开始增入《孟子》,自此《孟子》被列入经书;宋代正式将《孟子》刊刻为儒家的十三经之一。
宋元明清时期
北宋仁宗时,孔道辅寻访到孟子的坟墓,在墓旁建立孟子庙。孟子开始有了宗庙祭祀。 随着《孟子》一书影响的扩大,孟子的地位也被越抬越高。元朝仁宗延(虫血儿)三年(1316年),诏封孟子父亲为“邾国公”,母亲为“邾国宣献夫人”。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从此,“亚圣”之称便与孟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达到了封建皇帝对孟子封赐的极顶。明清时期,除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曾被朱元璋“罢配享”,赶出孔庙,以及明朝世宗时直接称呼“亚圣”外,均沿袭旧制。 孟子后裔因此也受到人们的尊崇,得到封建朝廷的优渥祀奉。血脉相承 生生不息。 孟子四十四代公济时,正值五代之乱,公济率族人避乱于东山。北宋景蚍四年(1037年),孔中丞守兖州,访得孟子后裔孙公济之子孟宁,遂推荐于朝廷,授本县主簿,主持祭祀孟子。后来被孟氏族众尊奉为中兴祖,从此以后孟氏后裔嫡裔相承,脉络清晰,现今孟子故里邹城的孟氏族人皆为孟宁的后代。 孟氏族人在外地居住者很多,孟氏族人自失去所依托的成邑,就陆续迁徙。北宋时在孟子故里有奉祀孟子的专祠,但孟氏族人仍散居各地。明清时期,随着海禁的开放,孟氏家族开始有人漂洋过海,定居海外。 孟中厚子孙中的一支迁在南宋都城临安,中间传19代,到第六十一代孟治庵时,正当明朝末年,他东渡日本,成为现在日本广岛武林氏一支的始祖。
移居台湾及海外
孟治庵东渡,其原因,在日本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孟治庵是在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侵朝战争中被俘的;另一派认为孟治庵是漂流到日本的。孟治庵到日本后,其后裔成为今日广岛武林氏一支。 孟子嫡裔也迁居海外,散居各地,尤其在东南亚和美洲最多。 民国孟繁骥先生南下,定居宝岛台湾,其子女随行。
编辑本段孟姓家谱介绍
作为圣人的后代,其传承过程一直严格地遵守着宗法制度,以嫡长为大宗奉祀远祖,其余为小宗, 内部管理也相对严格。孟子后裔修宗谱、制族训、立家法,以对族人进行约束和统理,使家族管理表现得谨严而且有序。 族谱是一种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一个宗族或家族在其演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载籍。现在传世的孟氏家谱主要有:孟继告在道光年间主持纂修的《孟子世家谱》(简称道光谱)、孟广均在同治年间主持纂修的《孟子世家谱》(简称同治谱)及《三迁志》。 孟氏族谱由来已久。六朝时期,随着谱学的繁盛,孟氏族谱得到编修,但由于战频繁,族谱屡遭破坏。传至孟子四十四代孟公济时,正当北宋景德初年,契丹大举入侵,山东地区动荡不安,孟公济就带妻子躲避到东山一带,走时将族谱藏到了房屋的墙壁中。 后来,孟子四十五代孙孟宁被推荐给朝廷,得到官职,专主祭祀孟子。元丰六年 (1083年)孟宁重修故宅,在墙壁里得到公济所藏的家谱,但由于时间太久,加上虫咬鼠啃,家谱已经破败不堪。孟宁就博览群书,参照自己的见闻,把家谱重新加以编排,撰成一部完整的家谱。 此后,随着孟子地位的提高,族谱的续修从年限、纲目等方面逐渐形成了章法。
编辑本段孟氏历次修谱情况
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曾续修家谱。 泰定年间(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 明朝弘治年间(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证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万历年间(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 天启二年《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于日后“认祖归宗”。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 康熙六十一年(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 道光四年(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山亠日)主持续修族谱。 同治四年(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子世家谱》。 道光十五年(1835年) 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代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现在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刊印本。 《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全谱共计六册、十四卷。 《同治谱》共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 《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既是孟氏族谱,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种专志,以志为主,志牒相兼。创修《三迁志》的是明朝沂州道佥事、八苍溪人史鄂。 《三迁志》始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后修于清朝光绪年间,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会名流,前后共编修6次,多以三迁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绪本。 现存的有关孟氏宗传方面的碑刻: 洪武六年(1373年)的碑刻,现立于孟庙东院启圣殿前东檐廊下。金大安三年(1211年)由孟子四十八代孙、宣武将军、邹县令孟润作序。 “亚圣四十五世孙孟宁之墓”碑,刻孟氏世系图,立于孟母林内孟氏中兴祖孟宁墓前。元至元四年(1267年)立。 《先师亚圣邹国公续世系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元延(虫血儿)元年(1314年)所立。 《孟氏宗派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顺二年(1331年)立。 《孟氏宗支之记》碑,现存于孟庙启贤门下。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立。 《宗派之图》碑,两块,现分别存于孟庙承圣门北道东、乾隆御碑亭前。明正德六年(1511年)立。 《孟氏大宗支派碑记》碑,现存于孟府五代祠。清代立。 《三迁志》卷目如下: 雍正本分为十二卷: 卷一:灵毓像图 卷二:祖德母教师授 卷三:年表 卷四:佚文赞注崇习 卷五:爵享弟子礼仪恩赉 卷六:宗系 卷七:闻达列女附 卷八:庙记奏疏附 卷九:墓记 卷十:祭谒志铭传题附 卷十一:题咏 卷十二:古迹杂志 光绪本分十卷加卷首: 卷首:御制文圣像诸图 卷一:世系年表 卷二:事实 卷三:经义 卷四:祀典 卷五:从祀 卷六:艺文一 卷七:艺文二 卷八:艺文三 卷九:艺文四 卷十:杂志
编辑本段孟姓字辈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明朝时,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还先后特赐十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作为孔、孟后裔子孙的行辈字。皇帝恩赐行辈字,孟氏族众都严格遵从。 明太祖所赐行辈,从孟子五十六代孙孟希文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起排,十字十辈,后来因为避清朝高宗弘历讳,改“弘”为“宏”,避雍正帝讳,改“胤”为“衍”。崇祯年间,报请皇帝批准,又立了十字十辈。 清朝同治年间,由皇上核准,再立十字十辈,并在同治四年(1865年)续修族谱时予以确认和记载。民国初年,立二十字的行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一字一辈。 孟氏子孙的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希言公产承 宏闻贞尚衍 兴育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纯友 钦绍念贤扬 建道敦安定 毓修肇兴常 裕文换景瑞 永赐世绪昌 西瑶俗盘记 佳会呈兰芳)是孟氏河南一支的行辈字。 家谱文件 孟子家族世系 孟子世系 《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 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9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42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33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2Z人有传人。其他11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为小宗。 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知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姬逝敖,以封邑“郇”为姓,后去“耳刀”旁,加草字头改为“荀”。姬逝敖也叫荀息。
后来,荀息的季子——荀首,因功被封采邑于“智”(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西北、蒲州古城东南、临猗县南部一带)。他以采邑“智”为氏。所以,智姓源于荀姓,荀首即为智首,史称智庄子,是智氏始祖。
“智”,古文也写作“知”字。
一、智姓源流
东周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姬逝敖(荀息),以采邑 (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又叫食邑)“郇”为姓,后去“耳刀”旁,加草字头为“荀”。《赵世家》索隐引《世本》云:“逝敖生庄子首”。 在晋景公时期,晋国大将荀首(荀息三子),因功被分封采邑于“智”(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北部、临猗县南部、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一带),他以封邑“智”为氏。
“智”,古文写作“知”。
故智姓出自荀姓,荀首即知首(约公元前635年—公元前578年),为智姓始祖,卒谥庄,史称智庄子,从此薪火承传,世代繁衍。
始祖 智首
史书称荀首(知首),知庄子,生知罃。
二世祖 智罃(嵤)
史书称荀罃(知罃)、知武子,生知朔。
三世祖 智朔
史书称荀朔(知朔),生知盈。
四世祖 智盈
史书称荀盈(知盈)、知悼子,生知栎。
五世祖 智栎(跞、砾)
史书称荀栎(知栎)、知文子,生知申、知徐吾。
六世祖 智申(甲、中)
史书称荀申(知申)、知宣子,生知宵、知瑶。
六世祖 智徐吾
史书称知徐吾,改为“涂”氏。
六世祖 智果
史书称知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七世祖 智宵
史书称知宵,知申长子,生知国。
七世祖 智瑶
史书称荀瑶(知瑶)、知襄子,生知开。
八世祖 智国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智时,为保护智瑶而亡。
八世祖 智开
公元前452年,赵、韩、魏三家分智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
二、郡望
春秋时,智姓郡望在晋国的天水郡、河东郡、陈留郡。据《元和姓纂》记载:“知,望出天水、河东、陈留”。
天水郡:西汉元鼎3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西北),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地,东汉永平17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相当于今在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平凉地区庄浪县、静宁县,天水地区的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清水县、张家川县的地区。
河东郡:秦朝初期设置,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即今黄河以东的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临猗县、夏县一带。 陈留郡:公元前221年,秦朝设置陈留县,西汉改设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相当于今东至河南省商丘地区的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地区的开封市、尉氏县,北至新乡地区延津县,南至开封地区杞县的地区。
《括地志》记载:故智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北40里。 蒲州 前秦皇始四年(公元前354年)置秦州,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改秦州为蒲州,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徙废,治所在今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唐武德元年 (公元618年)置蒲州,治所在今临猗县临晋镇,唐武德三年移治原蒲州城,领河东、河西、临晋、猗氏、虞乡等县,今为山西运城地区。
虞乡县 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 改绥化县为虞乡县。隋属河东郡,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徙废,故治所在今永济市虞乡镇西北开张镇古城村、常青乡东下村一带。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别置虞乡县,属蒲州,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属河中府。五代、宋、金俱称虞乡县。
《博物志》载:解县有智邑,当即智城在虞乡。 解县 《战国策》载:赧王二十一年“秦败魏师于解”。汉置解县,属河东郡。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改名北解县。北周废。故治所在今临猗县临晋镇东南十八里城西村、城东村之间,遗址尚存。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虞乡县自绥化故城来治,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为解县。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废,唐贞观二十二年复置,属河中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解州为解县。建国后的1954年与虞乡县合并为解虞县,1958年并入运城县,故治所即今运城市解州镇。
《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时期晋国图》记载:“智”在今永济县正北15公里处。 旧《临晋县志》载:“在县西南30里的伍姓湖北岸,有一‘古城’,谓解梁城,为智伯强盛时期所建,也叫智城,其迹犹存”。
解梁城 《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晋侯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解梁城即旧临晋县西南、伍姓湖北之解城。《旧临晋县志》称南古城村,现为永济市北部的开张镇古城村。
三、历史兴衰
(一)春秋战国时代(始祖智庄子至八世祖智宽投奔秦国)
公元前597年6月(晋景公七年),晋楚邲之战,荀首为晋国下军大夫。荀首的长子荀罃(嵤),读音(yīng),被楚国俘获。
注:史书称的荀罃(嵤)即为知(智)罃。
公元前589年,晋齐鞍之战,齐师败绩,荀首为佐上军。(《左传·鲁成公二年》记载)。
公元前588年,荀首用楚公子交换知罃回晋国。
公元前587年,荀首佐中军救许伐郑,取沦(在今河南荣阳西北)与祭(在今郑州市北)二邑。
公元前586年,荀首如齐逆女。
公元前585年,晋救郑侵蔡之,知庄子谏栗书而勿与楚师战,晋师乃还;
公元前578年(晋厉公三年),麻隧(在今陕西径阳县北)之战时,荀庚代首为中军佐,盖其时首已卒。 公元前575年(周简王11年),晋楚鄢陵之役后,智罃(嵤)任晋军下军副帅。
公元前573年(周简王13年),智罃迎公子周,与大夫盟而立为晋悼公。 公元前565年(周灵王7年),智罃升任晋军中军元帅,执掌晋国国政。 公元前514年,晋国六卿诛杀晋公子,瓜分其封邑。
公元前472年,智瑶率师伐齐,再加上此后的两次伐郑战争,壮大了智氏的势力。 公元前464年,晋国智瑶攻击郑国,郑向齐求援。齐援军刚至,晋军撤退。 公元前455年(周贞定王14年),晋出公在位时,智氏联合赵氏、魏氏、韩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分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至此,晋国便由六卿专政,变为四家掌权。这四家就是智、赵、韩、魏,其中以智家势力最大最强,独智姓称伯,居四大公卿之首。
公元前455年,智瑶帅军灭仇犹国(仇犹国在今山西省阳泉地区盂县)。 公元前455年,晋国智瑶联合魏驹、韩虎,攻击赵氏,围攻赵氏根据地晋阳。
公元前453年,魏、韩倒戈,联赵击败智氏,斩智瑶,屠杀智氏家族,瓜分其领地,史称三家分智,揭开了三家分晋的历史帷幕。
公元前452年(秦厉出公25年),智开(智瑶之子)率其智姓邑人投奔秦国。(据《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记载)
公元前448年(秦厉出公29年),晋国守别邑的大夫智宽,在三家分智6年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据《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记载)
(二)中国古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 四、迁徙与分布
(一)迁徙
春秋时,智姓郡望在晋国的天水郡、河东郡、陈留郡。
“三家分智”,智家军兵败,智伯被杀,祸殃智氏族属,赵、韩、魏瓜分了智家的土地、财产,智氏家族面临着空前灾难。
智氏部分遗族,不得不举族迁徙,隐姓埋名,远走他乡,祖居今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上蔡县。
智开、智宽:在三家分智后,各率其邑族人投奔秦国,居天水郡。
智果一支族人,为避祸,由晋国史官改为“辅”姓,迁往他乡。
为避祸患,部分族人在事前改回荀姓。
智徐吾(六世祖,智申之弟),晋国涂水大夫,以封邑“涂”为氏,这支族人又得以保全,即延续到现在的涂氏。
部分族人改为“程”姓,即现在的山西省程姓。 明代洪武年间,根据国家移民需要,部分智姓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的大槐树镇集中,迁往江淮、河北、河南、山东、东北一带。
涂姓的字辈排行
本文2023-09-26 08:22: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09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