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丹阳景点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6浏览:4收藏

江苏丹阳景点介绍,第1张

江苏丹阳景点介绍

 引导语:江苏丹阳很多人都喜欢去,而江苏丹阳景点有哪些呢?接下来是我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天地石刻园

 这是亚洲最大的石刻文化游园。坐落在城西北胡桥乡秀丽的凤凰湖畔,拥有40万平米的景观面积,15万平米的建筑面积。石刻园内展列上至西汉,下至民国,跨越2000年的8000余件石刻珍品;园区特设一厅七馆的室内石刻主题区,石塔石佛荟萃,麒麟天禄成群,石兽碑碣林立,小有几十斤,大至20多吨,个个形态逼真、呼之欲出。石刻均为加拿大籍华人吴杰森先生毕生所捐赠。馆藏之多,规模之大,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屈指可数。是集文化鉴赏与大众休闲为一体的国家4A级文化旅游风景区。园内还有一只2011年出土的翘尾天禄(一说为辟邪),这是南朝石刻群中的新成员,其形制仅见于丹阳,已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重视。浏览石刻,欣赏湖光山色,是到天地石刻园一游的收获。

  延陵季子庙

 季子庙景区位于丹阳市西南16公里处的九里村,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吴季子而建的寺庙。季子名季札,又称延陵季子。吴王寿梦的第四子,是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和文艺评论家。他自幼聪慧、懂礼仪、有德行、才智过人,是杰出的德者,贤者,仁者。季札仰慕秦伯遗风,三让王位,成为了千古的美谈,在中国的历史上被称为“至德第三人”。之后他隐退延陵,死后葬在九里镇,其后人为了纪念他,以古吴为姓,尊季子为延陵吴氏的氏宗,建庙祭祀。自秦汉以来,季子庙的香火不断,已延绵两千多年的历史,宋朝,季子庙被册封为嘉贤庙,季子也被称为嘉贤大帝。清朝的时候季子庙规模宏大,尤其是大殿,宏伟高耸,数十里以外,就可以看到殿宇屋顶,季子庙一度成为这一带最大、最繁华的道家寺庙。

 季子庙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是有珍稀的孔碑,八字碑等名胜古迹,更得益于这里有世上独有,被誉为“天下奇观”的千年古井──“沸井涌泉”。据记载,古代这里有井百口,其中一部分是沸井。现存古沸井有六口,井水三清三浊,彼此毗邻、大者如沸腾的开水,小者如鱼儿呼出“水”气。稍远看去,井栏古朴典雅,神韵别具;走近细瞧,井内水面翻腾鼎沸,滚浪有声。井水可直接饮用,且味道各不相同。这奇特的景观令游人稀奇不已,有人将其与黄山、九寨等相提并论,誉为“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九里归来不看泉”!

  嘉山龙庆寺

 嘉山,在丹阳以东后巷镇,九曲河畔,海拔虽然只有149米,却是“横卧长江边,壁立千仞,状如伏牛”,山势逶迤,这在一马平川的江南倒也并不多见,颇具特色。山的南部,石怪水秀,幽雅清静,郁郁葱葱的林木中,掩映着名噪千年的古寺--嘉山寺。

 嘉山寺又名龙庆寺。初建于北宋绍圣七年。明宣德,万历时两次修葺,一度

 有房屋94间,曾有“复礼”、“显庆”、“旌孝”、“真珠”四大禅院,寺宇庞大,供奉释伽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和地藏王菩萨。

 嘉山寺寺前有一数亩大小的龙池,池上有亭,传说是白龙的化身;寺内有一古井,上窄下阔,地下最阔处有半亩大小;井水甘冽,且无论多大的旱灾之年,从没干涸过。

 嘉山寺依山傍水,远近闻名。相传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曾两次到嘉山寺,并御笔亲赐“龙庆禅寺”匾。嘉山寺因此得以与镇江金山的“江天禅寺”齐名,人们“烧香去金山,先要到嘉山”,而由于“嘉”与家同音,使众信徒更感亲切。

 近些年,嘉山寺经过多次修缮,已建成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斋堂、地藏殿、三圣殿、观音殿、客堂、祖堂、法堂等建筑,占地40多亩。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匾的藏经楼,现收藏有中国佛教协会赠送的“房山石经--大藏经”一部。

 龙庆禅寺属曹洞禅宗,现任主持释礼相为曹洞禅宗第四十九世,法名为法性。如今,这里佛徒香客云集,每到农历二三月间,龙庆庙会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 规划中的嘉山旅游风景区以佛教文化为依托,利用采石宕口山体,化劣为秀,在上面雕刻巨形《金刚金》,形成“天下第一经山”,在山顶、山腰重建菩萨院,形成“江苏佛教名山”,利用山中旧有的防空洞,建全国“第一罗汉洞”。在山顶建宝塔,形成“宁沪第一塔”景观,并恢复古刹规模。另修七峰山景区,包括修建七峰山庄,开采千亩七峰湖面,造千亩七峰竹海,再现水乡特色。向北以管山等为中心,建设千亩的现代观光休闲农业区、千亩森林公园。

  皇塘白龙寺

 白龙寺原名龙母祠、慈感庙,俗称白龙庙,始建于梁大同元年(535年),由里人奉梁武帝旨而建。相传古时有个吴女,名善珍。某日,与其嫂一起汲水,偶拾路上遗卵三个,揣怀而归,然三卵不知所去,遂孕。于五月十八夜,忽产一青龙飞天而逸。旋腹中乃呼:“我白龙也,当升飞,应从胁出。”果破胁而生。白龙令母闭目,负以凌云。母闻空中雷雨大作,甚惧,睁目视之,随即堕地而死。白龙见母殁,悲伤欲绝,即着地跳跃,陷数十里为塘,从此这里有了白龙塘。此事大闻于天下,武帝感事,下诏赐塘地廿亩建庙,并敕封“慈感”额名。明正统年间重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乾隆八年(1743年)重修,十三年帝赐“普天行化”金字大匾,并旨令冬至加祭一次,永为惯例。咸丰十年(1860年)遭兵燹。1960年又遭毁坏。1996年9月释礼相多方筹资,次年修复大殿、长廊、天井等,改名白龙寺。该寺目前占地30余亩,两面环水,寺周空旷幽静,一派田园古寺风光。寺内现建有江苏省第一石塔、又称万佛塔,还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千佛殿、放生池等多个景观建筑,气势恢宏,与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交相辉映,融为一体。近年来,四方的游客、香客纷纷慕名而来,或观光、或进香、或踏青,千年古刹重又焕发了光彩和生机。

 南朝帝王陵墓石刻 ,重点在三城巷陵区

 在丹阳大地上,有一座座高大精美的石兽雕刻,它们雄浑魄丽、流畅生动、蓄势待发,极富动感,乃是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他们的艺术价值可以和同时代的北魏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相提并论。它们就是驰名中外的南朝陵墓石刻。南朝陵墓石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地位举足轻重。1988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或坐西朝东方向,石刻距陵墓约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镇墓神兽分三种:天禄、麒麟与辟邪。三种石兽形态基本相似,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张口露齿,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利爪毕现,纵步若飞,神态威猛庄严。天禄顶部雕饰双角,麒麟为独角,而辟邪则无角。在南朝陵墓石刻中,天禄与麒麟仅见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诸侯王墓,等级严明,不能随意僭越更改。

 丹阳的萧氏家族成了齐、梁两代的帝王后,不忘叶落归根,纷纷在故乡建陵安葬,按照帝陵的礼制,镇墓神兽大都为天禄、麒麟。而南京多为齐、梁两代的王侯墓,其陵前镇墓神兽为辟邪。所以,天禄便成了丹阳的象征,辟邪就成南京的象征。有“丹阳的天禄,南京的辟邪”之说。

 丹阳南朝石刻主要地点为陵口镇萧梁河两岸、狮子湾、仙塘、前艾庙、金王陈村、烂石垅、三城巷、水经山村等八地十一处,二十六件,其中有齐宣帝萧承之的永安陵、齐景帝萧道生的修安陵、齐武帝萧赜的景安陵、齐明帝萧鸾的兴安陵、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梁武帝萧衍的修陵以及金王陈村、烂石垅、水经山村已经无从考证而失名的陵墓。此外,新近在三城巷又发现了二根南朝石柱,一块方石,出土了一只石天禄。这样丹阳的南朝石刻数应当是30件了。这些陵墓石刻屹立在乡野农田中,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淋,战争变革和人为破坏,已经风蚀严重,大部分残缺不全。尽管如此,南朝陵墓石刻还是以它的残美古韵呈现出完美的造型,让游客惊叹不已。

  总前委纪念馆

 丹阳市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座落在市中心人民广场北侧,旧址为戴家花园,也是唐朝香岩寺的旧址,建于1934年。现有二层楼房三间,建筑面积254平方米,门楼一座,园内天井占地1344平方米,是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解放上海的前线总指挥部。

 1949年4月下旬,渡江战役胜利后,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的总前委从南京到达丹阳,在这里组织和指挥了上海战役。

 1949年5月6日——5月26日,邓小平、陈毅一直住在这里主持全局工作。这里会聚了中共七届中央委员6人、候补委员2人;还会聚了总前委、华东局、华东军区和上海局等领导机关及主要领导干部;还有党、政、军、财、文各界精英,总人数达3万多人,这是一幅恢宏的历史画卷,为江苏革命史增添了壮丽篇章。

 1991年7月31日,总前委驻丹阳旧址被丹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4月19日,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04年被江苏省委授予“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馆展厅分为五部分

 展厅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光辉的征程”, 第二部分“群英会丹阳”, 第三部分“运筹丹阳城”, 第四部分“决胜大上海”, 第五部分“不朽的丰碑”。

  万善公园

 万善公园是市区东侧的一处集休闲、游乐、游览、观光为一体的胜地。这里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时多次下塌休息的城霞阁旧址。万善公园的构筑,是以万善古塔为主题,配以万善城楼、浮屠胜境、御舫涟漪、凤谷鸣琴四大仿古景区而建

 成的观览园。万善古塔始建于1627年,塔高4776米,为砖木混砌结构,外内7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迹,也是明清时代丹阳的最高建筑。新的海会寺正在园东兴建,目前大雄宝殿主体建筑已完工,寺与园之间有三拱石桥相联。

  丹阳市博物馆 (已拆除,等重建后开放)

 原丹阳市博物馆在万善公园西侧,是一栋仿古建筑。展出的文物品种丰富,数量很大,后又重新调整,使展出文物由原来的176件(组)增加到250件(组)。在布局上,改变原先单纯的“中国通史”式陈列,而将二楼展厅调整为齐梁文化主题展厅,展出90件(组)六朝齐、梁时期的文物,其中有青瓷鸡首壶、虎子,六朝时期货币等。同时,一楼“中国通史”展厅也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近年来在丹阳地方出土文物的数量,其中有许多文物是首次面世。在展出文物的同时,此次市博物馆还在墙面上增加了许多文物知识介绍。丹阳市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宋代石刻 “古墓石马”被安置到了该市博物馆大院内。这尊石马是在对开发区长湾村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在这次考古发掘中,同时出土了一方完整的墓志,根据墓志记载,这是北宋追增户部尚书邵亢夫妇的墓葬,石马是北宋时期无疑。据悉,这尊石马是该市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宋墓石刻。

 丹阳市古代墓葬曾遗留大量石刻,除了闻名中外的南朝陵墓石刻外,目前遗留较多的是明代石刻,如原位于该市西门外杨家庄附近的明代尚书储懋墓石刻群等。为了保护这件珍贵的宋代文物,丹阳市文化部门组织专人将石马移至该市博物馆大院内,与明代尚书储懋墓石刻群安放在一起。

  高桥腰通山天王寺

 腰通山天王寺,位于丹阳新桥镇腰通山,在高桥以南,北与嘉山隔九曲河相望。因其修建不久而“养在深闺人未识”,其实不失为探奇览胜之地。

 天王寺原名千华庵,俗称天花安,因猛将菩萨能保五谷丰登,年年吉祥,岁岁平安,故而设庙祭典。相传宋元年间,江南一带屡遭蝗灾,刘猛将军督兵灭蝗,为保黎民百姓免遭蝗灾,不幸被蝗食之,但保下了万顷庄稼,百姓为了永远纪念这位灭蝗英雄,便建庙祭之。

 千华庵原址在新桥红五月牛皮峰,后因九曲河拓宽改道被拆。1994年选沿江公路边的腰通山重建,经过多次修缮,现已初具规模,建成了山门,天王殿,敬香亭,财神亭,寺内设置了天炉,大钟,大鼓等器物,有佛像数十尊,另外还有龙门桥,靠一靠不腰痛石板,另外在山腰上还建了巨形铁塔,在山最高峰建了顶宫,遥远望去,山顶上林木葱笼,怪石纵横,幽径暗藏。那古韵楼阁,飞檐画栋,尖耸佛塔,与断崖峭壁以及山下树丛中的屋宇飞檐相互掩映,气势恢宏,蕴含着浓郁的古镇寺庙文化特色,

 寺内亭台楼阁布局紧凑,斗拱重叠,层层叠叠,相连成片,令人目不暇接。远远望去,天王寺就像一颗红色的明珠,镶嵌在断崖峭壁之中,使腰通山显得更加美丽。到了山顶俯瞰西北,一汪巨泽尽在眼底,这是长期开山取石后留下的洼坑,注入天水而成了美丽的湖泊,正是游客畅泳的好去处。

 寺因山而幽,山因水而秀,水因人而丽。天王寺,这座突起在江南原野上的山寺,以其山秀水丽,寺幽人静而吸引着八方来客。一位诗人游了腰通山天王寺后,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腰通山美,美得深入骨髓;腰通山静,静得渗透心魂;腰通山淳,淳得温厚清新。在这里,你可以穿越都市的喧嚣与尘埃,放下心中的

 繁芜,投身大自然的怀抱,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享受这份难得的随性、朴实和阒寂。”这话一点也不过。

  水晶山风景区

 水晶山坐落在我市东北郊、埤城境内,主峰海拔166米。又名经山,金牛山,即古彭山,因有异僧在此讲经得名,是我市的风景名胜绝佳处之一,古时曾有金牛洞、仙人石、牛鼻泉、讲经台等八景,史称经山八景,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可循之景只剩下了五处。近来,经山山脚下一片低洼地出现人造石林景观,为经山新添一景。这片低洼区以前是仙人石水库,后作电厂粉煤灰的储积池。残留下多根高大的垂直树立的输送管道,上面附着物上长出了各种各样的灌木野草,看上去像是一座座的尖耸的小山,有如桂林石林一般,成了秀丽诱人的大自然奇观,让人流连忘返。

 沿着金牛山山道可拾阶而上,一路赏景,经过一个龙凤华表,就见一个石牌坊,上有“得大自在”四字,得大自在是指消除一切违缘障道、疾病、灾难,能令他人敬爱,得财增福,所求如愿,令世间和平,吉祥如意,其乐融融。

 爬上山顶,有个亭子,上题“水晶山亭”。身处其中,休息、观景,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清新而自然。远处,烟雾缭绕,群山起伏,阡陌纵横连向远方;近处,湖水泛波、绿树绕峰,山体葱葱郁郁绵延盘亘。

 埤城镇是丹阳的“生态名镇”,“白龙寺”正恢复重建;水晶山休闲区已建成体育公园,以水晶山为自然载体,整合了“山岗、清泉、古木、名刹”等特色资源,规划了水晶乐园、森林氧吧、健身步道、拓展训练等体育运动功能区。白龙寺生态园也已规划,该景点规划占地5000亩,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 古白龙寺简介:

 位于今埤城镇荒田村南,经山北麓。始建年代不详。初为彭山龙祠,宋嘉泰元年(1201年),帝赐额“显济庙”。寺内有龙池灵异,与山泉相通,终年不涸。时邑士戎姓买地170余亩建庙。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改名“白龙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十八年两次重建,敕赐“利济苍生”。原该寺3进1院,前进5大间,中进3大间,两侧为四大金刚塑像,中间为如来佛像;后进5间,中有龙王殿,殿梁悬3匾,两侧置有钟、鼓,鼓径4尺许。白龙寺池置于院中央,池围筑墙,墙中砌有石碑3块。

 在寺门前建有过街蓬,供过往行客小憩。民国31年(1942年)寺宇大部被日军拆除。解放后仅存后进及白龙池。1979年寺宇被全部拆除,改建小学,今存寺池,已用大理石护栏圈起。

 古崇教寺简介:

 初名经山院,俗称经山寺。位于今埤城镇,始建于东晋咸康年间。唐时重建,宋治平二年(1065年)帝赐额“崇教寺”。明永乐时重修,有寺舍百余楹。清末时,寺舍倾圮,仅存偏屋数间。旧时,此处为古邑名胜之地,其胜景有菩提井、方竹林、晋杏、金牛沿、仙人石、衲衣石、牛鼻泉、讲经台等。今菩提井、金牛洞、牛鼻泉等尚存。

  夏墅大同寺

 大同寺又名大同庵、同林寺,位于胡桥夏墅村南300米处,座西朝东,距丹阳城9公里。西晋太康初始建,元朝延佑(1317年)重建,改名为大同古寺。

 旧时寺院内有井三,即西来泉、南斗井、北斗井。寺后有五层的爪发塔、放生池等。民国时共有3进,第一进3开间,塑有四大金刚;第二进3开间,为大雄宝殿,塑有释加牟尼、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第三进5开间,塑有地藏王菩萨、观音菩萨和十殿阎王以及阴间的上刀山、下油锅等情景。寺院的后院空地上,原有一棵约有三个人才能合抱的银杏树,树龄足有六百年以上,高约二十米左右,每年可产优质白果三四百斤。此外,寺院中的大雄宝殿前还有一只大鼓和一个一吨多重的古钟,钟鼓专供寺内和尚诵经念佛。另在大殿北边还有偏房,约有宇舍18间。

 古寺在历史上曾遭受不少灾难,多次被毁坏,不过屡毁屡修,香火照样延存至今。民间就有这样一个传说:在清代,寺内有和尚百名之众,每当中午放工回来,都把劳动工具整整齐齐摆放在寺院大门外墙旁,由于强烈的阳光照得铁器工具特别亮,一队清兵路过寺前的一条大路时,忽见对面大同古寺门前摆放着大量的“兵器”,以为寺内和尚要“造反”,便前来围剿,寺内和尚被迫拿起工具进行抵抗,不少和尚被杀或被俘,押解入牢,寺庙的房屋也遭清兵焚毁殆尽。然其影响深远,若些年后,古寺又修复了,只是规模逊色了些。

 上世纪五十年代,古寺又一次出现危机,庙产分给僧人与农民居住,后逐步被拆毁,庙内塑像和器物也在历次运动中全部被损毁,只存1井,曰北斗井。 2003年,在夏墅村一些热心人士和众善男信女的努力下,多方筹集资金,逐渐重建古寺殿宇建筑,目前已恢复了原有的规模。现寺院大门上方雕刻着“大同古寺”4字。农历七月三十日是大同寺的庙会,进香拜佛之人络绎不绝。传说这日是地藏王的生日。地藏王是地府的幽灵教主,是地府的主裁者,据说他是从大同寺经马迹山到安徽九华山出家成真果得道的。

 由于大同寺东邻凤凰湖畔的天地石刻园,其旅游价值日益凸显,只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设施,前景可瞻,极有可能成为丹阳旅游的热门景点。

  九曲河水利枢纽

 2008年经省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审议,丹阳市九曲河枢纽风景区被批准为“省级水利风景区”。

 九曲河水利枢纽位于丹阳市后巷镇和新桥镇交界的九曲河上,工程于2002年1月正式开工,2007年8月通过省厅组织的竣工验收,是镇江水利建设史上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总投资近153亿元,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航运、水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使九曲河成为内联湖西、外通长江的黄金水道。目前,工程已成为丹阳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和群众喜进乐往的休闲景区,管理区内芳草如茵、绿树成荫,景区建设规划分为工程和江滩风光两个景区。

;

有谁知道苗氏家谱 我想知道我是什么辈分 10分 欲木之茂者,必先固其根本;欲家族之兴旺者,必续补其族谱我苗氏先祖苗公讳畅为我苗氏族人恭称为始世祖始世祖自大清康熙年间由苗庄寺迁徙至泌阳西北八里安居,建庄曰苗楼买鲁姓三个庄土地四十余顷,至第五世,分拆而居长门居苗楼、小苗庄,次门居居老苗庄等处,至仿相传十五世左右,三百二十余年,繁衍族人一千五百余口,二百余户。因年深日久,原宗谱字辈将尽,后人起名随无谱可依,更恐后世子孙,族大分离,各地而居,来往不便、宗牌混乱、老少颠称、不成体统。因经各村众族人协商公议重修家谱。我族十一世有一人,名苗中宪,字法章,年逾八旬,愿劳重修、增补其家谱,以为后世子孙永远字牌就纹,不乱顺序,今人记载,明证流芳。

前单传四世,自 金含天庆 四辈,后续 忠恕立基 典常致用 八辈,本次重修续增 瑞增露润 恭厚仁义 春广潮俊 经纬泉周 一十六辈。止在公元二零零四年三月。

公元二零零一年,农历己巳年三月十二日清明节,我苗氏公议通过:立碑唱戏、续家族谱书、增续字辈。执事人员名单如左(原文为竖排文字):

编辑:中宪 鉴证:中章 恕敏 管帐:中方 现金:新坡 出纳:立贵 经手:恕川 恕刚 恕珍 新禄 基明 远祖始于春畅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五四七年,在若敖之乱中,楚国大夫伯芬因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后,受到晋国的优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

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苗姓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因此,苗姓起源于楚国王族之姓。苗姓起源于芈姓。发展和演变:苗姓在浙江东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东阳望。现今苗姓大都分布在河南山东两地优以河南省台前县候庙镇苗口村人气较旺!后人有1000余人

跪求 苗 姓家谱 苗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苗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远祖始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五四七年,在若敖之乱中,楚国大夫伯芬因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后,受到晋国的优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

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苗姓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因此,苗姓起源于楚国王族之姓。苗姓起源于芈姓。发展和演变:苗姓在浙江东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东阳望。现今苗姓大都分布在河南山东两地优以河南省台前县候庙镇苗口村人气较旺!后人有1000余人。 郡望:东阳 历史名人 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擢进士第,累迁吏部郎中,知选事。久之,进侍郎。天宝二载,较书判,以御史中丞张倚之子为第一,议者不平。帝御花萼楼覆实,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坐贬安康太守,俄充河北采访使。肃宗召赴行在,拜左相。广德中,以太保致仕。永泰初卒,谥懿献。诗一首。

苗 发:唐代壶关人。擅长写诗,与卢纶,吉中孚,司空暑,钱起等九人齐名,合称大历十大才子。

苗姓家谱永字辈和顺字辈谁大 寻根溯源苗姓来源有三:1、出自芈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等所载,春秋时楚若敖之孙、楚大夫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其后以邑为氏。2、据《姓氏五书注》所载,相传上古有名医曰苗父,苗姓当始于此。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百济(朝鲜古国)大姓有苗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沙普氏,汉姓为苗;今满、彝、畲、蒙古、 尔、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苗贲皇。楚国公族,伯棼(又名斗越椒)之子。伯棼为楚国大夫,素怀不臣之心,后趁楚庄王问鼎中原之机,发动兵变,但不久即被诛杀。贲皇恐祸及己,遂亡命晋国。晋待他礼遇有加,并令其食采于苗地。后晋楚交恶,在鄢陵大战,时楚军势大,晋军将士均怀恐惧之心,贲皇使献计于晋君,告之楚之精兵俱在中军,可先击左右两军,然后乘胜合攻中军,定可一举击溃楚军。晋君纳之,大败楚军。是故史传楚材晋用之佳话。因贲皇食采于苗,后世子孙便以邑为氏,称苗姓,并尊贲皇为其得姓始祖。

传统家谱的编修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电子家谱,修谱方便、查询便捷、上谱及时、资料完整、修改自如、携带方便、流传久远。-百姓通谱

苗氏家谱 苗氏家谱集锦

济源市苗氏宗谱序

轩辕黄帝登天坛祭天战蚩尤《济源县志》开篇即是。赐子苗龙择太行径塞龙发脉中定居循祭盛传民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人”龙在其数成为帝王人物的专用名称华夏民族的图腾。人为苗氏、土为苗地、庄为苗邑 、政为苗亭。自汉桑钦《水经》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溴水出原山勋掌谷”见书后、苗地苗邑渐隐,一勋掌叫响怀府八县。 亲批资治通鉴,见169――陈纪三:起召阳协洽晋柔兆,阉茂凡四年,世祖问皇帝下,齐诏书空斛律光督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勋掌殷称国,周作邑,秦汉置亭,北齐筑城,唐宋元明清设镇,共和国建乡扎区,始终保持着一方小都邑的行政建制权利体系,是晋封贲皇食邑于苗以地为姓的所在地。其他书说与此不吻合的外错原因,是清修《济源县志卷二古迹九》勋掌城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一作勋掌、魏高欢筑以御西魏《济源县志卷未识余四》“武成帝河清二年四月,斛都率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今封门口》西”等失误所致,卷二方向对,人错。卷末方向错,人对。勋掌远在轵关东北四十里,别书对苗亭据志引用自然不准确。《通志氏族略》记苗出自芈姓。《姓氏五书注》载上古有名医曰苗父、苗姓当出于此。满洲百济国《古朝鲜》等少数民族译音姓苗炎黄昆季,人和根同。这就是“苗姓三源”。查《康熙字典》“苗古文宀目木 ,又姓《晋语》苗棼皇晋大夫”。汉许慎《说文解字》无古 字及其注。说明古 字系苗氏元祖初用字,远在汉前,秦统一文字后改用标准苗字使用至今。考贲皇生于春秋末,东周弱,五伯征的时代。系黄帝后、颛顼支,重黎脉,祝融族、陆终妻鬼方女所生六子,季连半姓,传至鬻熊,博学有道,周文王、武王俱师之遂以熊为氏。周封熊绎国楚子爵都丹阳。五传熊渠,僭周称王、又八传至熊仪。是为若敖开始姓斗,斗熊半昭、屈、景同为楚王室公族大姓。若敖娶陨子之女生斗伯比。比亦婚陨女生长子斗谷於菟,表字子文。三楚称子文为最大贤者。次子斗越椒,字伯棼,文子斗班,字子扬,父子、侄叔三代为令尹。班子克黄字子仪。椒子贲皇,因父蒸野漳,筮狙庄王中原问鼎南归,兵败竟陵清河桥被罪族,避祸奔晋。鄢陵等役,楚材晋用功著,晋封大夫,食于苗,更姓苗贲皇。贲皇逝后晋遭“六卿擅权”三家分晋而失国,贲皇官秩家牍随之失考。成为苗氏从战国到唐宋的空断代,形成了豫济勋掌老根苗,晋长治上党郡望苗。鲁定陶济阴郡望苗,越金华东阳郡望苗,四大支系和堂号。

在济源勋掌老根苗的世居地有中国苗姓最大的祠堂,坐落在勋掌城南大街中段,座南向北,东西长五十米,南北宽四十米,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祠前照壁溴水,石狮进为上舞台下阙门,天井院池,甬道正祠配房,厢房等群房建筑。正祠内供中祖苗全的神位、巨匾、楹联、圆碑、方碣、石香炉等蕴藏着丰厚的民间氏族庙堂文化,用无声的文字图物叙说苗氏家历史。

老根苗重农耕,繁人口,八代不闻朝政,至元发奋仕途。苗全、苗立、苗畅一门三大夫。畅子世荣元大都(今北京)佐巡警院使。同治徽州路总管府事 骑尉。苗道一、元代济源名观龙翔宫道士。苗大本明代人,苗畅子、世荣弟,洪武四年探花勒兵部郎中。苗琚、世荣子、世袭骁骑尉。苗森、邑乡贤达,够买山场创修金炉顶庙宇、勋掌田守忠真人修炼登仙遂成。济源名胜至今。苗天印清代人,顺治时任彰德卫千总。苗尔嗣,清代北樊人,顺治丙戌科举人《怀庆府志》编校。苗永魁清代蓼坞人,太学生,例赠承德邦,祠堂立石志德。苗大文,字宏郁,清代蓼坞人,任清河北道清书明吏事授登仕郎。同治四年授承德郎。苗亮采,清代人,乾隆46年府学贡。苗同文,清代人,同>>

“苗”在中国姓氏排第几 排第48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朱鸡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苗姓含字辈起名 最好听的男孩名字及1000个好听的女孩的名字___(珍藏版)! 好听的男孩名字 致远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俊驰(出自成语:俊才星驰) 雨泽 (恩惠像雨一样多) 烨磊 (光明磊落) 晟睿(“晟”是光明、兴盛的意思,读shèng;“睿”是智慧的意思) 天佑(生来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文昊(昊的字意是:广大无边) 修洁(修:形容身材修长高大,洁:整洁) 黎昕 (黎:黎明 昕:明亮的样子 ) 远航(好男儿,就放他去远航吧) 旭尧 (旭:旭日 尧: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 鸿涛 (鸿:旺盛,兴盛 ) 伟祺 (伟:伟大 祺 :吉祥 ) 荣轩 (轩:气度不凡 ) 越泽 (泽:广博的水源) 浩宇 (胸怀犹如宇宙,浩瀚无穷) 瑾瑜 (出自成语握瑾怀瑜,比喻拥有美好的品德) 皓轩 (意为:光明磊落,气宇轩昂) 擎苍 (顶天立地,男儿本色)(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 擎宇(意思同上) 志泽 (泽:广域的水源 ) 子轩 (轩:气度不凡 ) 睿渊 (睿智;学识渊博) 弘文 (弘扬;文:文学家) 哲瀚 (拥有广大的学问) 雨泽 (恩惠) 楷瑞 (楷:楷模;瑞:吉祥) 建辉 (建造辉煌成就) 晋鹏( 晋:进也,本义,上进 鹏:比喻前程远大 ) 天磊 (磊:众石累积 ) 绍辉( 绍:继承 辉:光辉 ) 泽洋 (广阔的海洋 ) 鑫磊 (鑫:财富 ) 鹏煊 (煊:光明,读xuānn ) 昊强 (昊:苍天,苍穹 ) 伟宸 (宸:古代君王的代称 ) 博超 (博:博大 超:超越 ) 君浩 (君:君子 浩:浩大 ) 子骞 (骞:高举,飞起 ) 鹏涛 (鹏:比喻气势雄伟 ) 炎彬 (炎:燃烧 彬:形容文雅 ) 鹤轩 (鹤:闲云野鹤 轩:气度不凡 ) 越彬 (彬:形容文雅 ) 风华 (风华正茂 ) 靖琪 (靖:平安 琪:美玉 ) 明辉 (辉:光明 ) 伟诚 (伟:伟大 诚:诚实 ) 明轩 (轩:气度不凡 ) 健柏((柏:松柏,是长寿的象征。“健柏”就是健康长寿的意思) 修杰(修:形容身材修长高大) 志泽 (泽:广域的水源 ) 弘文 (弘扬,文:文学家)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嘉懿 (嘉:美好;懿:美好) 煜城 (照耀城市) 懿轩 (懿:美好;轩:气宇轩昂) 烨伟 (烨:光耀) 苑博 (博:博学) 伟泽 (伟:伟大 泽:广域的水源) 熠彤 (熠:光耀 彤:红色) 鸿煊 (鸿:大也 煊:光明) 博涛 (博:博学) 烨霖 (烨:光明) 烨华 (烨:光耀) 煜祺 (煜:照耀 祺:吉祥) 智宸 (智:智慧 宸:古代君王的代称) 正豪 (豪:豪气) 昊然 (昊:苍天,苍穹) 明杰 (明智,杰出) 立诚 (诚:诚实) 立轩 (轩:气度不凡) 立辉 (辉:辉煌)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弘文 (弘扬;文:文学家) 熠彤 熠:光耀 彤:红色 鸿煊 鸿:大也 煊:光明 烨霖 烨:光明 哲瀚 (拥有广大的学问) 鑫鹏 鑫:财富 鹏:比喻气势雄伟 昊天 思聪 展鹏 笑愚 志强 炫明 雪松 思源 智渊 思淼 晓啸 天宇 浩然 文轩 鹭洋 振家 乐驹 晓博 文博 昊焱 立果 金鑫 锦程 嘉熙 鹏飞 子默 思远 浩轩 语堂 聪健 好听的女孩的名字 梦琪、之桃、慕青、尔岚、初夏、沛菡、傲珊、曼文、乐菱、惜文、香寒、新柔、语蓉、海安、夜蓉、涵柏、水桃、醉蓝、语琴、从彤、傲晴、语兰、又菱、碧彤、元霜、怜梦、紫寒、妙彤、曼易、南莲、紫翠、雨寒、易烟、如萱、若南、寻真、晓亦、向珊、慕灵、以蕊、映易>>

苗字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2]百家姓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卯

苗姓的其他信息 苗姓在宋版百家姓排行53,人口较少,但人才辈出。春秋时期楚国公族贲皇后裔,姓氏数千年传承一脉,流向清晰。天下苗氏皆出济源,渊源单一;七刘八张十二王,天下无二苗,血统纯净。全国均有分布,相对分布较多的省为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浙江、安徽、江苏、四川、广西、湖南等,约占全国人口的007%,约有110万人。

“苗父”一说为衍生出来的衍文。去之。“按照《史记》里中庶子的说法,苗父是一个‘上古为医者’……”,查史记记载为“俞跗”,并非“苗父”;《韩诗外传》中庶子言有“弟父”和“逾跗”两个神医,无苗父;《淮南子》里有“扁鹊、俞附”,无苗父;《说苑》有“俞”,无苗父……。

查《史记》中庶子所言者为“俞跗”,并非“苗父”;《韩诗外传》中庶子所言有“弟父”和“逾跗”两个神医,无“苗父”;《淮南子》里有“扁鹊、俞附”,无“苗父”;《说苑》有“俞”,无苗父。所以苗父之说为个别用心险恶之人附会之谈。

所以汉族苗姓是唯一的只有一个祖先的纯净的姓!!!!!!!!!

首先那个上古时代根本不可能以第一个字苗作为姓,其次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个人,再次也没听哪个汉族苗姓族人说祖先是苗父。。。。

只听说苗贲父,苗贲父就是苗贲皇!!!!

最重要的是提出苗姓祖先为苗父的那本所谓的《姓氏五书注》根本是本假书,以讹传讹,根本本就是胡编乱凑的。可笑的是还拿来当引经据典的!!

汉族苗姓只有一个祖先。那就是苗贲皇,DNA也能证明!!!!

所以大家以后见到汉族苗姓族人,都可以称兄道弟,都可以论资排辈,都是一个祖先!!!!

姓氏苗的由来 苗姓来源有三:1、出自芈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等所载,春秋时楚若敖之孙、楚大夫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其后以邑为氏。2、据《姓氏五书注》所载,相传上古有名医曰苗父,苗姓当始于此。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百济(朝鲜古国)大姓有苗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沙普氏,汉姓为苗;今满、彝、畲、蒙古、 尔、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编辑本段苗贲皇。楚国公族,伯棼(又名斗越椒)之子。伯棼为楚国大夫,素怀不臣之心,后趁楚庄王问鼎中原之机,发动兵变,但不久即被诛杀。贲皇恐祸及己,遂亡命晋国。晋待他礼遇有加,并令其食采于苗地。后晋楚交恶,在鄢陵大战,时楚军势大,晋军将士均怀恐惧之心,贲皇使献计于晋君,告之楚之精兵俱在中军,可先击左右两军,然后乘胜合攻中军,定可一举击溃楚军。晋君纳之,大败楚军。是故史传楚材晋用之佳话。因贲皇食采于苗,后世子孙便以邑为氏,称苗姓,并尊贲皇为其得姓始祖。

苗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古老姓氏。

公元前11世纪,西周建国后,封黄帝的后裔熊绎为楚王。传16世到庄王。楚庄王九年(前605年),任楚国令尹的若敖氏反叛,很快被楚王扑灭,若敖氏族子贲皇害怕被杀逃亡到了晋国。晋成公封贲皇为大夫,食苗邑。贲皇到苗邑后,很快把苗邑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依照当时习俗,子孙以邑为氏,尊称贲皇为苗氏始祖。

苗邑在今河南济源市西部。太行山八陉之一的轵关陉,就在它的北边,相距只有几公里。据史料记载,苗邑在商代是一个小国。马世之《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说:苗国于周初灭亡,成为周的苗邑。春秋时期,苗邑属晋,其后成为楚人贲皇的采邑,故而《路史・国名纪三》云,“苗,贲皇邑,河内轵县(今属济源)有苗亭”。《古今姓氏书辨证》说:“(楚若敖曾孙)越椒,字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晋侯使食苗邑,为大夫,以苗为氏,其地河南轵县苗亭是也。”近几年,经济源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初步考证,济源市封门口骸7公里的苗王寨(属大峪镇)一带,可能就是古苗邑遗址。

上述是苗姓的主要来源。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支派。如传说上古时候,有位神医叫苗父,人称“古医鼻祖”,其后代也姓苗,得姓时间要早于苗贲皇,但史无记载。我国少数民族如苗、回、满、蒙古、朝鲜、 尔等民族,也有苗姓。

苗姓产生后,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其子孙先后北越王屋、太行等山,南渡黄河、长江等水,走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晋国被魏、韩、赵三国瓜分。晋亡后,苗邑先属韩国,后“在周显王十年(前359年),魏与韩交换部分土地,取得轵道”(见《济源市志》),苗邑又属魏国。在这种形势下,苗邑人民为了生计,都纷纷出走,其中有一支向北过轵关,迁徙到了山西潞州(今长治市)。其中熊轼一支迁潞后,世代繁衍,人丁兴旺,分迁今长治、壶关、长子、平顺等地。据说壶关县北皇村,原名叫贲皇村,因为“贲”和“北”音较接近,后来就演化成北皇村了

苗姓的历史来历 苗

1、历史来源:远祖始苗智杰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五四七年,在若敖之乱中,楚国大夫伯芬因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后,受到晋国的优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

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苗姓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因此,苗姓起源于楚国王族之姓。苗姓起源于芈姓。发展和演变:苗姓在浙江东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东阳望。现今苗姓大都分布在河南山东两地优以河南省台前县候庙镇苗口村人气较旺!后人有1000余人。

2、郡望:东阳

3、历史名人

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擢进士第,累迁吏部郎中,知选事。久之,进侍郎。天宝二载,较书判,以御史中丞张倚之子为第一,议者不平。帝御花萼楼覆实,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坐贬安康太守,俄充河北采访使。肃宗召赴行在,拜左相。广德中,以太保致仕。永泰初卒,谥懿献。诗一首。

苗发:唐代壶关人。擅长写诗,与卢纶,吉中孚,司空暑,钱起等九人齐名,合称大历十大才子。

姓氏来源:

卢,商音。范阳郡。系出姜(子牙)姓。齐文公之子子高之孙,食采于卢,因氏焉。

注:范阳郡,即现河北省定兴县,三国魏黄初七年(226年)改涿郡置,治所在涿 县,(今河北省涿县)。西晋改为国。北魏复为郡。隋开皇初废。另外,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幽州为范阳郡,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城西南)。乾元年(758年)复改为幽州。同一郡望姓氏为邹、卢、祖、燕、简、鄢。

系出姜姓者又有许、吕、章、齐、纪、强、邱、高、丁、崔、封、钭、厉、戎、赖、逄、申、郦、尚、柴、充、连、文、聂、查、淳于、申屠。

姜:商音。天水郡(今甘肃省天水市)。系出神农氏。神农氏生于姜水,因姓姜氏。黄帝时,神农氏子孙,世主太岳之祀。周武王封吕望于齐,以主太岳,复赐姓姜氏。

以下是一个伟大的姓的介绍----卢

一、来源有四 1、出自姜姓,为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因居于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四岳,他们与姬姓周族结成联盟,最后终于打败了商纣王,灭了商朝)神农氏之后裔。西周时,有炎帝的后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名尚。春秋初期,齐太公之后,即齐文公之子名高,高之孙傒任齐国正卿,因迎立齐桓公公子小白有功,被赐以祖名为氏,因此名为高傒,并将高傒封在了卢,其后裔有以卢为氏。 2、出自复姓改单姓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以"卢蒲"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到后来,纷纷改了单字的卢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3、出自他姓赐卢氏。隋炀帝时,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 4、出自他姓改卢姓。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北宋初,后周忠臣卢琰,为保柴荣血脉,将其子柴熙诲收在膝下,取名为卢璇。还有,唐时,三原(今属陕西)有闾氏,讹为卢氏。

二、迁徙分布卢氏的发源地有多处,而以地为氏立姓最早的是在今天的山东省长清县的西南地。秦时,齐国的卢邑也很出名。自田氏代齐,卢氏便散居燕秦之间,其后卢姓主要在河北省境涿郡(治今北京西南)一带繁衍,其中以涿郡的范阳最为旺盛。至汉时,又有卢绾,原从山东迁入江苏丰县,其后裔世居涿郡。同时,有卢氏已迁至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间地。此外,战国后期,卢蒲氏改为单姓卢氏后,繁衍于今河北大兴县一带,以后属涿郡。至三国魏时,涿郡改为范阳郡,卢氏便以范阳称,俗称"范阳卢氏"。之后,范阳卢氏历代显赫,一举成为"四海大姓"之一,世称"崔卢王谢",其社会地位高于皇族。魏晋南北朝之际,卢姓开始大举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卢氏大族有随晋室南迁;又有一支卢氏迁居东北,后成为辽西卢氏大族。唐代,卢姓在北方的繁衍区域更广,其中以河南繁衍最为著称,南迁主要繁衍于江西、江苏、四川、福建等地。卢姓于唐末入闽,宋时入粤。元明清之际,卢姓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但卢姓仍以居北方居多,故历代卢姓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为突出。可见,历史上卢氏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三、郡望堂号 1、堂号 "专经堂":东汉卢植,少年时和郑玄一块儿拜马融为师。马融在讲坛上设绛纱帐,帐后设女乐,在帐前讲书。卢植只专心听讲,几年从没看女乐一眼。 2、郡望 范阳郡:三国魏时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县)。西晋改为国,北魏复改为郡。 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河间郡:汉高帝始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四、历史名人 卢 芳:东汉曾被封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称为武帝曾孙刘文伯,联合三水地区羌、胡贵族起兵,后被匈奴单于立为帝。公元40年投降东汉,被封为代王。卢芳是卢氏唯一称帝的人。 卢照邻:唐朝诗人。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所作诗多忧苦愤激之词,以《长安古意》最为有名。 卢 镗:明朝大将。在浙东参与水陆十余战,斩敌千余,成为抗倭名将,名仅次于戚继光、俞大猷。 卢文绍:清朝古籍校勘家。他校正《吕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种,纠正错误多处。著有《群书拾补》。 卢 挚:元代文学家。诗文与刘因、姚遂齐名,世称"刘卢"、"姚卢"。 卢贤拔:曾被太平天国封为丞相、镇国侯。太平天国早期文献、奏章制度多由他撰定草创;历任北洋军师长。 唐代有卢氏宰相8人:卢冏、卢承庆、卢翰、卢迈、卢慎、卢杞

祖 籍:直棣顺天府(现北京市)密云县牛鲁山人,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前后),由始祖卢德春迁于山东武定府商河县城东五里许卢家河沟。

自十八至三十三世因袭排字为:

基修本立 永培克绍 家传世延 福兴庆昭

前十七世(直系)字名为:(括号内为大约生活的年代)

德春(成化)——中(弘治、正德)——玉璧(嘉靖)——失讳(万历)——失讳(明末)——失讳(清初)(迁居安家)——七世(天聪、崇德)——失讳(顺治)——失讳(康熙)——天朋(康熙)——成(雍正)——克俭(乾隆)(再迁安家)——纬(嘉庆)——光鳌(嘉庆、道光)——埙(道光)——峻峰(咸丰、同治)——仁堂(光绪)——

自十八世起:

壤基: 诰修: 本福(7)

谚修: 本平(1)

本祥(3)

本玉(5)

堂修: 本和(2)

本瑞(4)

本勤(8)

本才(9)

庭修: 本胜(6)

垅基: 恪修: 本海(12)

本士(13)

立昭(4)

本武(14)

永修:

和修: 本德(10)

本江(11)

立强(5)

本明(15)

立勇(1)

本亮(16)

立才(2)

立胜(3)

二世次支“庸”迁居山东禹城黎吉寨。

十世“彦梓”(六世大公后,其自身为十世)迁居东关,因袭“吕”姓。

六世共有四公:

大公后代:(其它略,彦梓一支如下)

彦梓、失讳、国、(单字)、仁、(单字)、山、明、基、修、------

二公后代:(因袭排字)

长支:(十世起)志、国、大、守、(单字)、毓、秀、明、基、修、------

二支:(十世起)天、(单字)、克、(单字)、光、(单字)、峰(或扬)、堂、基、修、-----

三支:(十世起)志、国、大、守、(单字)、毓、秀、明、基、修、------

四支:(十世起)失讳、国、(单字)、守、(单字)、毓、秀、明、基、修、------

五支:(十世起)失讳、望、哲、守、思、(单字)、学、明、基、修、------

三公后代:(因袭排字)(九世起)

可、(单字)、国、(单字)、守、

洪、(单字)、守、

子、(单字)、守、(单字)、毓、学、景、基修--

四公后代:(因袭排字)(十世起)

失讳、国、(单字)、守、(单字)、文、学、明、基、修-----

东关大公后:(略)

安 家: (即本支)(略)

时 家 庄:(十世起)失讳、国、(单字)、志、(单字)、清或占、学、景、基

修、------

沙河西卢家:(九世起)泽焕、承、(单字)、

文、建、子、志、(单字)、方、(单字)、凤、殿、修、

祖、基、修、

姜 家 庄:(十一世起)良、天、志、海、亭、扬或山、(单字)、基、修、-----

朱 家 洼:大公后(十三世起)秉、子或文、丁、邦、济、廷、基、修、------

二公后(十三世起)代光、宗、志、(单字)、景、基、修、

文、振、

郭 家 庵:(十三世起)志、(单字)、毓、学、景、基、修、------

本谱历经五百余年,传代近三十世,至十八世始统一排字,于道光十九年(1840)、道光二十五年(1846)、同治五年(1867)、光绪十二年(1887)分别重修,十三世孙守元于嘉庆十五年作叙。谱中载官位至“佐郎成章”、“修职部”、“教谕”、“优贡”等。

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北宋初,后周忠臣卢琰,为保柴荣血脉,将其子柴熙诲收在膝下,取名为卢璇。还有,唐时,三原(今属陕西)有闾氏,讹为迁徙分布 卢氏的发源地有多处,而以地为氏立姓最早的是在今天的山东省长清县的西南地。

卢氏家谱出现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后期,随着母系氏族的分工而出现了。到了东汉两晋时期。人口的发展逐渐增多,家谱的取名一般只用两个字,例如:东汉时期的卢植( -192),西晋的卢循,这两个人是当时有名的余部(部落)首领。到了随朝时期,出现了边诗人卢思道。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卢姓约有26万人,约占宋朝人口的034%,排在第六十二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浙江,三省卢姓约占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河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苏,五省卢姓也约占总人口的44%。山东为卢姓人口第一大省,居住了总人口的22%。卢姓形成鲁豫冀、浙闽两大块人口聚集区。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 详细地址:座落于丹阳市灯具之乡界牌镇景点介绍: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座落于丹阳市灯具之乡界牌镇,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40年7月,遵照党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指示精神,陈毅、粟裕率新四军主力及江南指挥部北渡长江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后,在界牌乔家大院成立了以邓振询为书记的江南军政委员会和罗忠毅、廖海涛为领导的新江南指挥部,统一领导苏南抗日党政工作。

  旧址以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详细陈列了丹北人民革命斗争史。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丰功伟绩也得到了生动体现。 吕凤子故居 详细地址:在云阳镇新桥西56号景点介绍: 吕凤子故居在云阳镇新桥西56号。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4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吕凤子住宅只有砖木结构平房两小间,占地40平方米。吕凤子(1886~1959年),原名吕浚,初字凤痴,后书凤子,早年画名“江南凤”,后书凤先生,生于丹阳县城厢梧桐山下吕丽泉家。是我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生前在故居内栽植许多珍贵花木,两棵桂花至今仍生机盎然。 唐 钟 详细地址:在丹阳市人民公园内景点介绍: 唐钟座落在丹阳市人民公园内,铸造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铜质,高214米,厚011米,口径141米,口沿铸以宽郭,唇六曲,钟体黑幼绿,分三段浇铸,痕迹清晰;凸铸旋纹和竖向线条将钟体分成八个部分,腰箍上下各四,内铸矩形和梯形几何纹样,布图简朴大方,增强了钟的立体感和饱满度。钟纽造型为连体双龙,头上长有双角,长舌下垂于钟顶又微微上卷,身披鳞甲,四足撑立,生动逼真,是我国传说中薄牢的形象。

   史载,丹阳铜钟是一个名叫王十四娘的信女发起铸造的。钟体铭文称钟重5500斤,电子秤实称结果为6025斤,这为研究唐代与现代衡器比率增添了又一个有价值的数据。

  唐中和钟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工艺的杰出水平,为中国古代文化增添了异彩,它端庄、古术、雄伟、秀美,在落日的映照下,显得风姿绰约,婷婷玉立,向人们展示着它重获新生的动人风采。

  现有资料表明,保存最早的佛钟铸造于南朝陈太建七年(575),可惜它已东渡重洋,为日本东京井上源太郎所收藏,而国内留存铸造时间最早的就是唐钟了。被列为江苏省文保单位的铜钟有四:丹阳唐钟、泰州南唐铜钟、淮安金代铜钟、南京明代铜钟,无疑丹阳铜钟当之无愧为“江苏第一”。 玉乳泉 详细地址:位于城北观音山原广福寺观音殿前(今丹阳市建材总厂内) 景点介绍: 玉乳泉位于城北观音山原广福寺观音殿前(今丹阳市建材总厂内)。晋太元时凿,宋景定四年(1263年)寺僧为井建亭。唐张文新《煎水茶记》誉其为“天下第四泉”。

  井名“玉乳泉”3字为宋朝宰相陈尧佐手书。井圈为青石所制,出土高0�52米,外圈为八角形,直径090米,内径圆形,直径032米,内径有提水时吊桶索磨损凹槽痕17条。陆游谓此井水“色类牛乳,甘冷冰齿”。此井今保存完好。 南朝陵墓石刻 详细地址:丹阳境内景点介绍: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刘裕登基。从此,揭开了近170年的南朝历史。

  丹阳是肖姓齐梁两朝帝王的故里。两朝帝王死后大都“叶落归根”安葬在这里。坐落在丹阳境内有12座齐梁帝王的陵墓。

  一座座高大精美的石兽雕刻,它们雄浑瑰丽、流畅生动、蓄势待发,乃是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他们的艺术价值可以和同时代的北魏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相提并论。它们就是驰名中外的南朝陵墓石刻。

麒麟(南朝齐)  南朝(公元420年-589年)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与北朝相对的南方偏安政权,共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时期。历史学把东吴、东晋、南朝并称为六朝时期(指南方)。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多个政权交替,时局动荡,争战不断,的时期。每一位帝王都想传位万世,因此生前便营造寝陵,陵墓的神道两旁设置神兽以求吉祥。帝王陵前,左首置双角的天禄,右首挺立着单角的麒麟,充分显示了帝王的权势和威严。夹峙京杭大运河与萧梁河交汇处隔岸而立的麒麟和天禄是丹阳境内最为壮美的一对石刻,身高、体长均为4米左右,重约30余吨,遍体纹饰华美,气势雄伟傲岸。这里便是进入陵墓区的大门,“陵口”古镇亦因此而得名。

  丹阳境内目前已发现石兽20只。大者重约30余吨,小的也有七八吨。据史书记载,石料均取自南京青龙山,用木船经运河入萧梁河运置陵前,就地雕刻而成。石兽与底座系一整形巨石,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细腻而奔放,洋溢着浓郁的江南艺术情调。

  考察表明,堪称瑰宝的南朝陵墓石刻比之著名的唐太宗昭陵六骏还要早近二百年。

  镇墓神兽分三种:天禄、麒麟与辟邪。三种石兽形态基本相似,均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利爪毕现,纵步若飞,似能令人听到其行走的脚步声,神态威猛庄严。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天禄顶部雕饰双角,麒麟为独角,而辟邪则无角。在南朝陵墓石刻中,天禄与麒麟仅见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诸侯王墓,等级严明,不能随意僭越更改。

  俗话说:“丹阳的麒麟,南京的辟邪”。这指的是丹阳的萧氏家族成了齐、梁两代的帝王,帝王死后,不忘叶落归根,纷纷在故乡丹阳建陵安葬,按照帝陵的礼制,镇墓神兽为天禄、麒麟。而南京多为齐、梁两代的王侯墓,其陵前镇墓神兽为辟邪。所以,天禄、麒麟便成了丹阳的象征,辟邪就成南京的象征。 季子庙 详细地址:景点介绍: 季子名扎,是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第四子,先后曾三让王位,躬耕于今丹阳延陵一带,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德者、智者和贤者。人称延陵君。季子是德的首创人,提倡“以德治国”,仁德谦和,曾被后世奉为“至德第三人”,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孔子闻季子之德,曾为他篆刻过碑文。

  季子仙逝后,当地人立庙以记之。历代皇帝多对他赐号,题碑文,被封为嘉贤大帝。由于离著名道教名山茅山很近,故是道教圣地。也是国家AA级景区。

  季子庙位于江苏省丹阳市行宫镇九里,以前规模宏大,是江南四大名庙之一。现存的只有一个大的院子。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那么院不在小有名则旺。它是江苏省重点名胜古迹。

  江苏省道教协会——杨世华说:“上茅山,回九里,功德圆满”—茅山是三茅真君的道场,修的是“道”,而丹阳九里季子庙,修的是“德”,所以上茅山修完了道后必须回九里修德,功德才算圆满。

  丹阳市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为季子庙题词:“古邑史踪” 。

  季子是吴氏始祖。

  季子庙主要有以下几个景点:

  1)季河桥。明代建。

  2)山门。内供奉的是王灵官,两旁是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3)神仙廊。从山门到嘉贤大帝庙的两旁的走廊上供奉着许多神仙。大多是民俗神和名仙。

  4)十字碑亭。亭内的碑上是孔子转科的惟一碑文,共十个字: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其历史文化价值弥足珍贵。

  5)宋代碑。十字碑亭两旁是宋代的碑刻。还有许

江苏丹阳景点介绍

江苏丹阳景点介绍  引导语:江苏丹阳很多人都喜欢去,而江苏丹阳景点有哪些呢?接下来是我为你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