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汪氏家族辈分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6浏览:4收藏

寿县汪氏家族辈分,第1张

安 徽(1)

一、安庆市:

(一)桐城

1、高林汪氏: 文德廷兆,积善有庆;传家诗礼,佑启贤能;根深枝发,泽厚福增。

2、三安(今青草镇三畈村)汪氏: 自国之士,成定邦家;克绳祖武,善积庆长;天昭景福,厥后其昌。德贤智广,仁义惠良;礼恭传信,名泽永佳;宜忠荣孝,世业鸿扬。

3、梅城(今青草镇梅城村)汪氏: 大启之家庆,存心积德昌;元绍箕裘业,式昭贻燕长。世泽承先绪,诗书裕后贤;声华传皖国,仁孝毓桐川。

4、某支汪氏:智勇韬略

5、三友村五义堂汪:名显芳声茂,忠纯世德昌,传家维礼仪,华国载文章。

6、双港镇古潭村,在菜子湖边,枫树窑汪:家和世泽长,祖先余吉庆。

7、罗岭务本堂汪氏:积德真传,存心达良;勤慎为本,孝顺宜先。俊秀荣锡,敦厚承前;泽长恩湛,善启福田。

8、云天(今青草镇中楼村)汪氏:„景福方,为胜定佳强

9、双港白陂堂汪(汪志伊家族):建公后裔。光先守德,廷锡永嘉;炳存如宝,敬承克家。尚文兴学,继孔贤冠;振昆宏绪,世代春华。另一说:“尚文兴学,继孔贤冠”为“重贤兴学,继尚书官”。

10、张家嘴、封门塥(原觉林寺、倒流河)汪氏:今双港镇长春村、三福村(祠堂尚在,改为小学)金之国应士,诗书礼尚贤;忠恕存孔道,仁义本孟言; 山河名万古,德泽永千年。科教兴邦社,文明显家风; 睦族志高远,功业誉乾坤。

11、华国秉忠良

12、黄铺乡汪河村:绒公支下显四公后裔。显福庆有,文瑶秉万;代宦源惟,德克懋继。贻谋善述以,存宗光后昌;恒思周道盛,永守东华匡。嘉译源兴胜,迪益基鸿璋;泰斗国先顺,志远琨仲长。

13、桐城竹林汪氏:士德高滋植、洪谋绍翼传、修行思孔梦、积学倍增颜

(二)怀宁

1、堂号“平阳郡”:祠在叶家坦。修理本存诚,肇基由敏树,英华奕代昌,远大先荣懋。俊秀步青云,贤良崇正务,忠厚永付家,显扬有时遇。积德功久立,怀仁义长慕,嗣今亿万年,恪守斯垂裕。

2、马庙镇育儿村河宕组:原敦睦堂改为插竹堂,中元公后敬公系。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云遐。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

3、横镇宝庆堂汪氏:道兴公后裔。自68世起派。思伯永廷崇,荣华诘远宏;才子登科第,世代显名宗。冠冕承先德,诗书启后昆;传家为孝友,秉国在文衡。

创造兴朝邦,开拓铸大成;勤勉政万胜,高尚放光明。

(三)潜山

1、潜阳汪氏:华德思金仲,景大胜廷昌,伯世宗文彦,国朝显祖光。恭忠全正义,学道永贤良,万代秉先哲,开元本自芳。又越湖公题:孝友传家远,诗书裕泽长,贻谋诚可式,为善庆其祥。

2、敦睦堂(同源堂)汪氏:永志承文士,明良尚敬尊。道学从先哲,诗书启后贤。显扬昭万世,代庆达人传。此支与青阳县长垅汪氏同源自童六公,派行同中有异。

3、塔畈乡塔畈村千门组,原敦睦堂改敦本堂。源公支下世雄后裔。天道正贤良,才能志邦?;继宗兴国世,万代永呈祥; 余德宏先绪,存仁启后昆;文章登上世,诗礼振家声。

(四)枞阳

1、其林汪:„孔学海,志正客成

(五)太湖

1、太湖 汪氏宗谱 汪德臣等主修12卷首4,民国36年 平阳堂 14册:

胜贵富宗伯,绍国讳尚思 ;正兴隆世道,承先启大基;

忠信全为本,贤良应连期 ;家声洋海宇,馀庆定咸宜。

2、正泰运光华,从仁公敏会

3、壹代启英贤,德树(音)强(音)和(音)谱(音)

二、巢湖市:

(一)居巢区(巢县)

1、槐林镇大汪村:士正声名盛,人龙美玉章;贤良生德业,吉庆有余光。

(二)无为

1、襄安镇:荣之道新

(一)舒城

1、汪氏辈分:朝廷根泽普,取仕广安邦。

四、池州市

(一)青阳县

1、长垅汪氏“笃亲堂”三十代派语(85—114)江南老派:永志承文士,齐家教国基。(道光元年合修编订、道光十八年分修增补,自85世起至94世止)江北老派:永志承文士,明良尚敬尊。(道光元年合修编订、道光十八年分修增补,自85世起至94世止)南北新派:忠义从先进,诗书启后贤。贻谋洵远大,万世盛名传。(光绪二十一年合修编订,自95世起至114世止)南北新派:道学从先哲,功勋望后贤。显扬昭万世,代庆达人传。(民国二十年合修修改,自95世起至114世止)此支与安庆市潜山敦睦堂(后改为同源堂)同源自童六公,派行同中有异。

(二)东至县

1、汪坡乡“孝友堂”,爽公,派辈自86世起: 大中至正,俊美光明。

4、古梗坝汪:祠堂在黄柏镇

宝寿显福,思仲永伯。仁秉天之元,克崇继志高。德才支:义礼智本立,道大继世高。伯东支:仕友延之志,克锦继世高。新派: 学隆周,孔孟传; 令名光上国,万代定昌前。续派: 孝顺钦豪俊,琼儒思泽绵。湖 北

1、仙桃市:国家大兴,继受德政。又以原湖北川沔等六县合修新增(86世—149世):祖先泽长 全发平阳 肇元成周 庆衍豫章 从明达楚 毓秀中南 贤才炳焕 体纲振常 品端学广 道立志强 丕承宏绪 功业传芳 重典守则 世第永光 同敦孝友 其嗣久昌 永守勿替 长发其祥

2、《汉阳汪氏宗谱》规定:从九十四代起,全汉阳统一字辈序列为: 作述辉前业 诗书允式臧 祥徵多富贵 泽荫乐成康 立意欣崇守 贻谋自绍芳 丰功咸所仰 奕叶发奇香

3、随州市厉山镇汪家畈(涢水之北)龙溪堂: 明仲子廷,汝自车士;登大柱东,占金士; 作善存心,嘉祥必得;贤, 或有宗存心加祥碧德

4、公安闸口:长应汝家

5、襄阳龙王汪家庄: 国正天兴顺 官清民众安 妻贤夫祸少 子孝父心宽。

6、汉川:龙文步武,伟烈封功,石运保太,德广叶从。

7、黄冈:春荣培广福

8、崇阳或通城:和乐金钱

9、竹山:政德承先志,其家少泽辉 湖 南

1、沅江《汪氏三修族谱》12卷 汪达度主修,民国20年,平阳堂,木活字本,12册 浙公支派语:浙允衍志,文思孔子,可龙之水,毓友应宗,世达名理。德礼公支派语:以“金水木火土”相生之义循转。德和公支派语:清雅异常,应运坚志;熙朝明允,发序炽昌。德美公支派语:秀可光先绪,维良启哲才;楚水大定世,贤家泽德培。新增派语:尚义复行仁,修齐致治平; 绍祥良有本,敦厚裕羣英;德育隆嘉惠,书香庆继承。

2、怀化:启仕国佑文,世龙长有运;光先正定大,召代永克昌。

3、长沙:七十派庭桂子琪为“开派世系”生德礼、德和,派衍长沙、善化、湘阴、益阳各邑。是谱合德礼、德和二公裔十五房。自第二十三派起合派: 贤良辅国,明达世徵;人文振启,肇庆传宗。

4、《醴陵汪氏谱系》从十六代起另编三分统一字派: 掌符献瑞,龙骧继承;昭忠勋伟,武经道弘。毅诒燕翼,椒衍蕃升;蛟龙凤起,霞蔚云蒸。

5、新化汪氏从第二十一派起:

自成光有良,积善家声扬;延伦惟重本,修业定传芳。

6、澧县:德泽钊远考,学业绍先传。

7、临澧长乐西村停弦渡自84世起派行:习永士学,大明昌隆;国祚鼎盛,文嗣发达。

8、澧县:洪儒经神国,学业绍先传

9、邵阳:正本崇先绪,家修庆作常。陕 西

1、陕西镇安县西口镇岭沟村汪氏字派: 世代显名宗 冠冕成相得 四 川

1、峨眉山市汪氏:宗鲁肇宏仁,祥麟维汉兴;江儒朝贵显,湖第世恩荣。明起嘉峨秀,清培国士英;尧封伦序远,和瑞庆长春。文遵孔孟远,德绍伊舟长。

2、眉山洪雅汪山支:长衍启思万 腾有仕春崇 廷开仁德瑞 诚正守本宗

3、洪雅汪村:文启秉宗光 平阳万代昌 孝友家声远 诗书世泽长

4、洪雅天池支:大德忠良仕,成腾宿岳自;清正兴碧玉,海明南耀章;百福园和义,宏开永万春。

5、洪雅张村:清明嘉光玉,东龙泽宇春;福金泰坤远,万世荣智兴。

6、洪雅新庙:汉朝有可冯,启文郑江芝;浩怀世克守,时会志连荣。

6、洪雅柳江:明正有洪荣,朝龙文怀春;联源开大泽,发祥映乾坤。

7、阆中汪氏:盛朝隆选举,开国永英齐。

8、资阳:应心维致本由先,道德修培大有源,洪泽灿中涵化育,川恒家远必多年。福 建

1、同安县汪厝(现为厦门翔安区):衡汇大源乾启子,邦国景仕逢永亨,昭求世德昌宗信,公侯宰辅达帝京。江 苏

1、涟水县高沟汪: 香宪祝启贤,留芳百世代(第91代)(第100代)

2、江苏省灌南县从80-100世: 舜世登祖伯 乾源志文德 学鸿昌维勤 能广业万世 正 从第100世起统一为: 百世兴礼义 桂茂永馨芳 道厚传家远 盛仁俗刚强浙 江

1、建德市大慈岩镇汪山村兰江汪氏——玉山汪氏: 良谦让巽,衍钦尊乾;元亨利正,百安千灵。荣华富贵,福寿康宁;永延圣瑞,恭俭忠诚。淳和泰顺,慈敬贤能;端庄宽裕,德义仁明。

2、新邑阆隖万罗山自81世始派行:天云雨露,圣德荣昌;启承仕学„

3、衢州全旺镇贺辂亭汪氏字辈:忠和德孝友木

4、嵊州市黄泽:大中之道 与世弥久 公卿子孙湖北黄冈带鄂州`武汉汪氏,颖川侯后,由徽州75世迁来;“尚辉公生于元初,妻张氏生子四 登一 兴一 训一 受一”;此为“六祖坟”之“荣 华 富 贵 受 托”一脉,其中:“贵户”辈分是 “ 登景省元胜 子永大廷一 继应世承德 希辅维时思 远绍序从正

手典在克敬”河南省信阳商城苏仙石汪氏:明丙允成,启德忠良,正元培本,乃光程先四川省仪陇县汪氏(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来川的)正本从先绪,家修世泽长安徽肥西农兴汪氏昌瑞应贤才长后忠生湖北孝感:邦丁云昌,文明兆庆,力达群方黑龙江汪氏(原籍是永平府昌黎县)相成世德正 喜忠洪福全 涛潮云升广 龙飞跃海元祖籍山东,现生活黑龙江富国经、连大廷、学孔孟、家业兴

一、出自汪芒氏

商时有汪芒国,国君为防风氏,漆姓,守封禺之山。《古今姓氏书辨证》说汪姓“出自古诸侯汪芒氏后裔”,《通志·氏族略》也说:“商代有汪芒(又作汪罔)国,其人以国为氏。”相传汪芒是巨人之国。防风氏身高三丈。当时大禹在会稽召集天下诸侯,防风氏迟到了,结果被大禹处死。国人后来迁居湖州的山里,称汪芒氏。战国时楚国灭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后来逃到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改姓汪氏,即安徽汪姓。

二、出自姬姓

是周公之子伯禽之后。春秋时,鲁成公的庶子满因食邑于汪(在今山东省境内),其后人以邑为姓,即山东汪氏。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汪氏之先出鲁成公支子,食采于汪,因以为氏。”鲁国为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之同姓封国,周族的始祖为后稷,传说是因姜螈踩了巨人的足迹而生,始姓姬。周武王克商后建立了西周,为了便于统治这广大的新疆土,必须建立属国以拥护王室,于是采取了分封制。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有其兄弟15人,同姓14人,周王室子孙一般都得到封地,做了大小诸侯。周公的长子伯禽被封为鲁侯,建都曲阜(今山东西南部),鲁国第21位君主是鲁成公,成公庶子(旧称妾所生的孩子)姬满的封地在汪,其后代便以邑名“汪”为姓。关于汪姓为鲁成公之后,清代学者汪琬《尧峰文钞》卷一《汪姓缘起考》中记述了其神奇经历:“吾汪当从姬姓裔为正。又按旧谱,鲁成公庶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左水右王,故名曰汪。其后子孙遂氏之。……吾汪氏之得姓,当从食采为正。盖始则以采地为氏,继则以氏为姓也。”就是说鲁成公庶子生下来时,左、右手上分别写有“水”、“王”二字,因此取名为汪,其后子孙以汪为氏,继而以氏为姓。安徽《祁门县志·氏族考》记载得更富传奇色彩:“汪氏得姓始于颍川侯,姓姬名汪,鲁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始母夫人姒氏,梦游汶 (今山东汶上县,春秋时为鲁国中都邑),观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觉而有孕,孕二十五月而生子,握手三月乃开,左(手)有水纹,右(手)有王纹,合成汪字,遂以名之为鲁上大夫采邑,颍川因以为姓。”

三、少数民族汪姓

《辽史》、《金史》、《元史》以及《李朝实录》等书中,都记载有不少女真姓,多为多音节的姓,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开始将女真语姓改为汉字姓,这其中就有将古里申氏、汪古氏等改为汉”族汪姓的。《续通志·氏族略》载:元时翁观,即汪古,亦作黄掴、雍古部人以汪为氏。元代汪世显家族就是汪古部落之汪姓。

满族汪姓《清朝通志·氏族略》载:汪,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刘庆华《满族姓氏录》称:清满洲八旗瓜尔佳氏、完颜氏等均有改姓汪的。今河北隆化县满族有汪姓。

土族汪姓明洪武四年(1371年),南木哥率部归附明朝,因功授指挥佥事。南木哥子叫汪失去加,取汪失去加之首字为姓,称汪土司。由此,其后裔及所部民众以汪为姓。

瑶族汪姓 古代明朝宦官汪直就是瑶族人。

另外,在土家族、回族、锡伯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亦有汪姓。

四、翁姓改姓

翁姓避乱改姓是这一历史时期汪姓的又一来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个分支,据《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县东,一说在广东省翁源县东),其后以邑名“翁”为姓。唐德宗时期,翁氏有一个支脉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阳兴福里(今莆田北高竹庄),为入莆始祖。传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陈氏,生六子。长子处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员外郎;次子处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处易,字伯简,宋太祖建隆元年与长兄同榜进士,官至剑南少尉;四子处朴,字伯惇,宋太祖开宝六年进士,官都曹长判官;五子处廉,字伯约,宋太祖开宝六年与四兄同榜进士,官至大理司直、监察御史;六子处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与二兄同榜进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翁氏六子齐荣,当时被誉为“满朝翁六桂联芳”,遂传为佳话。

镇雄汪氏家谱字辈信息如下:

1 汪氏族谱字辈排序:付、自、文、之、瑞、树、德、大、金、国、映、云、明、正、家、兴。

2 安徽桐城双港汪氏家谱字辈:锡、显、承、克、孝、友、良、学。

3 安徽桐城汪氏家谱字辈:显承克孝友,良学锡光先。

4 安徽某支汪氏家谱字辈:文,端,思,远,应,启,国,泰,占,朝,廷,明,德,世,忠,臣,开,继,昌,盛,善,子,文。

5 安徽肥西汪氏家谱字辈:继述启源,克绍贤能。

以上仅为部分汪氏家谱字辈排序,汪氏家族的分支不同,家谱字辈排序也有所差异。

        云天汪氏,由江西迁来,大概已六百余年了。江西之前,汪氏又从何而来,又是何时从江西迁到桐城的,本文即根据《皖桐云天汪氏家谱》(以下简称《谱》)记载,稍作介绍。

        一、汪氏由来

        《谱》卷一载:汪氏之先,上自轩辕、帝喾,而后稷,而文王,再传为周公。以有大功封鲁,历十四世,孙成公,世为诸侯。成公次子讳汪,封颖川侯,孙诵为周都司马,居平阳,以王父讳别姓汪氏,为汪氏统宗受姓之始。夫礼,诸侯不得祖天子,大夫其可祖诸侯乎?今溯汪氏之源,断自颖川侯始,其亦不祖诸侯之意焉耳。

        从以上记录来看,汪氏是轩辕氏后裔,正儿八经的炎黄子孙,而且汪姓的始祖是周文王,汪姓也就是由姬姓演化而来。到周朝时,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旦,帮助武王打江山(主要是伐纣),立下大功,被封为鲁地诸侯,世袭十四世,到鲁成公时,他的第二个儿子叫姬汪(长子即为姬午,鲁襄公),被封为颖川侯(颖川即今河南太康)。颖川侯有个儿子叫姬挺,挺有个儿子叫诵,诵是周朝都城的司马,大概相当于现在北京军区的司令。诵住在平阳,他即以“汪”为自己的姓。汪姓后人尊姬汪为一世祖,姬挺为二世祖,汪诵为三世祖。又因诵公居平阳,故称汪姓为平阳郡。

        为何到诵公时要将自己的姓改称“汪”呢?继续叫姬诵不是挺好吗?原来,周武王伐纣以后,全国大封诸侯,同时为保证王侯血统的纯正,又规定了一些世袭的制度,其中要求“三代公孙以后,诸侯不得祖天子,百姓不得祖诸侯”,无论是天子,还是诸侯,三代以后的非世袭子孙,就不得以天子或诸侯的姓为自己的姓了。所以改姓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尊周礼的制度要求而已。

        那么,鲁成公为何为其次子取名为“汪”呢?传说鲁成公妻子姒氏晚上做梦,看到一道彩虹贯通天地,醒来后就怀孕了,直到第二十五月才出生,婴儿出生时双手紧握,直到第三天才松开。松开时大家发现其左手显水纹,右手显王纹,合成“汪”字,遂以汪为名。后鲁成公赐姬汪食采卒葬于颖川,为颖川侯。历史上这样的传说很多,古人喜欢赋予一些名人怀孕或出生以神秘色彩,比如孔子。据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孕后,多次与丈夫叔梁纥到尼山祈祷,求山神保佑生个理想的儿子。最末一次祈祷后行至山麓之时,即刻大雾迷蒙,凝雾为雨,瞬间雨止,眼前竟隐约出现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颜征在顿觉腹痛,叔梁纥忙将她扶入殿堂。不多时,孔子便在仙乐声中降生。立时雾散景移,眼前仍然是一片荒野。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也就是说孔子是其父母野合而生,后世觉得这有损圣人形象,故编造了一些奇幻现象。

        二、汪氏的迁徙

        从一世祖姬汪开始算起,汪姓在颖川繁衍生息了三十代,到汉末三十一世祖文和公南迁任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令,始居江南。其后多有迁徙。至隋末四十四世祖世华公,揭竿起义,占据歙、宣、杭、睦、饶、婺等六州,建吴称王。唐初,天下初定,世华公为免百姓遭涂炭之害,顺势归唐。唐高祖封其为越国公,封其堂弟铁佛为开国公。今天的汪姓子孙,多为二公之后裔,汪氏也渐成江南大姓之一。据徽州史志和《新安名族志》,“新安十五姓”是指古徽州程、汪、吴、黄、胡、王、李、方、洪、余、鲍、戴、曹、江、孙十五大姓。 “徽州八大姓”是指“新安十五姓”中的前八姓,即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大姓。可见在皖南,汪姓是仅次于程姓的大姓。

        世华公生子九:建、璨、达、广、逊、逵、爽、俊、献。长子建迁陕西岐州,其双胞胎弟弟璨迁重庆涪州,其余各子或居留歙地,或迁他处。七子爽生子二:处礼、处贵。次子处贵唐贞观六年应孝廉不捷,死后葬宣州太平县。处贵生子一:泰元,居太平县,生子二:仁素、仁恭。长子仁素由太平随子任迁居泾县。仁素生子二:凤思、凤林。长子凤思在唐天宝年间被授歙县令,又回到故里,其生子四:文秀、文景、文相、文希。长子文秀登进士第,授绩溪令,生子二:行璿、行节。长子行璿在唐代宗朝逐寇有功,授中散大夫,卫尉卿,生子六:说言、审言、讷言、昌言、慎言、真言。长子说言以祖父勋授云麾将军,充歙宣等六州都辖御史,生子三:咸、穆、晋。长子咸袭授绩溪令,生子一:浚。浚生子二:师全、师保。师全在唐会昌二年授东州四面城池副指挥使,国子监祭酒,生子二:道安、道兴。道安迁婺源,为婺源汪氏始祖,从五十六世道安公开始,汪姓在婺源繁衍,此约为唐宣宗年间。

        道安公生子三:濆、源、洤。濆生子三:参、中元、中贵。中元居婺源大畈,虽有大志,却遭世乱,隐居不仕,生子四:韶、石、京、敬逢,也有说是三子,石、京系一人。至六十四世,汪氏在婺源繁衍生息了八代,到六十四世琰,迁鄱阳瓦屑坝,其余兄弟仍居婺源大畈。此后汪氏又从瓦屑坝迁往其他各地,六十九世叔祖清二公迁淮管头,清四公迁无为北门,清五公迁南素寺,清六公迁老牛铺,七十世叔祖大三公迁桐城枞阳,七十二世伯祖童一公偕二子苍龙乌龙迁居六百大,念一公迁桐城水围,念二公长子满住迁桐城倒流河,次子觉渊迁桐城觉林寺,念四公迁桐城将军庙,至七十三世道兴公迁桐城西乡云天畈。汪氏正式落户桐城,迁云天畈支即为云天始祖,今天桐城西乡青草镇中楼村为云天始祖最早居住地,距今已六百余年了。

        三、云天汪氏的繁衍

        七十三氏道兴公生子三:峦一、峦二、峦三。从这三个儿子开始,汪氏“辞贵公子之荣,勤劳稼穑”。这是谱里记载,说得比较隐讳,说白了就是从这一代开始,都成了农民,少有走仕途之路的。其后又分山、河、漕三股,到我这一辈,汪氏在桐西云天已经繁衍了十九代。

        所谓“山股”,即峦一公这一支。谱载,峦一公发现三安铺“山势扶舆而磅礴,郁积而浑沦,迥非土薄水泛者可比”,同时“田地肥美,宜稻宜麦”,遂迁此居住。可惜其后人在明末张献忠之乱中遭遇大难,存留者十不过二三,到清朝才慢慢恢复。现主要分布在桐城青草永庆村、郎溪、宁国等地。

        所谓“河股”,即峦二公这一支。谱载,峦二公原卜河滨,世称河股。第三代长房常富公迁居姜家塝之阳,明万历年间又迁潜邑。本支人丁不旺,后世稀疏。

        所谓“漕股”,即峦三公这一支。谱载,峦三公世居漕坂,由是称为漕股。峦三公之后,两世单传,到第五代方有四子,但次子和三子各迁一地后自为一族,“先世坟茔弃之弗问”,乾隆年间修谱也未参与,其后多次修谱,均查访无踪,此二公后裔彻底失联。漕股人丁兴旺,至今约占三股总人口的七成。

       

你好。

据了解,《汪氏家谱》中汪姓,上溯至夏朝,距今近4000年。按今汪姓人口在百家姓中排第57位,占全国百家大姓总人口的038%。

汪姓族谱编修极为完整,现存的《中国家谱目录》(国家档案局编,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收录了汪姓家谱259种,《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图图书馆编,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汪氏族谱达131种,你可以去查看看。

姓氏起源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聚集地(迁徙分布)

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骐,哀公的时候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为躲避祸患,迁至新安,子孙蕃盛,后发展为新安望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歙州徒河间。"这说明南朝时汪氏已迁于今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至今河南河间。唐代以前中原已经有汪氏聚居点。唐初有汪华,封越国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许多地方。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  汪氏是台湾的第七十四个大姓,踪迹遍及全省。人数最多的是台北,其次是嘉南和新竹地区。我国南方各地的汪氏,有一部分来自江西,而他们江西的祖先也是从安徽搬过去的。台湾也不例外,台北县淡水镇和三重市的两个汪氏族谱,便是最好的例子。《台北县淡水镇汪氏族谱》曰:“汪芒之后,望出婺源。”《三重市汪氏族谱》载:“汪氏起家新安,后自歙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台北县有一支汪氏,就是传自歙姓。汪氏自闽、粤迁移来台,是在二百五十年以前的满清康熙提间。当时,一位泉州人汪仰腾,到新竹市内的古贤里开基;到雍正七年,又有一位泉州人汪东文加入,另有一位广东人汪复隆入今苗栗县卓兰乡。

寿县汪氏家族辈分

安 徽(1)一、安庆市:(一)桐城1、高林汪氏: 文德廷兆,积善有庆;传家诗礼,佑启贤能;根深枝发,泽厚福增。2、三安(今青草镇三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