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氏族谱。知道的进来看看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是由君主所封的地、爵位、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转变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不同姓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氏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 不利,家谱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亲缘关系的投影。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家谱,是千秋万代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所有炎黄子孙儿女的精神故乡,是我们构建和偕社会的“传家宝”。
谭氏始祖历经分房衍移至今开枝散叶子孙分布在中华大地甚至全球,全球谭氏出自一脉相传,天下谭氏为一家。
谭氏迁徙流布 ;先秦时期,谭姓主要活动于山东和河南地区。唐、宋时期,谭姓第一大省为湖南。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西、四川、山东、河北、湖北。明、清以来仍以湖南为中心,形成了湘粤川赣鄂谭姓大聚集区。北方则形成了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中心的谭姓群。当代,谭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378%),四川(重庆)(14%),广东(87%),湖北(6%),山东(48%),辽宁(47%)江苏、浙江、广西、贵州、福建、云南、安徽、河北、河南、山西、峡西、甘肃、热河、察哈尔、辽宁。在国外,则由东南转向为美洲、欧洲和大洋州、加拿大、美国、 檀香山、墨西哥、古巴、巴拿马等许多国家。谭氏自春秋立姓开族,在2700年的历史变革中,已遍全国各地,现为当代第65位大姓。 在家谱上可以看到很早以前姓氏的发源,可以找到家族祖先的由来,可以看到很多家族名人的故事,家谱是一本家族故事汇篇,家谱也是和睦家族家庭重要礼教依据。家谱就是为了能让后人知道,这个家族是怎么兴旺和衰退的。
谭姓源自谭国,而古谭国遗址就在今山东省济南章丘市(章丘市地处齐鲁腹地,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是济南市辖属的县级市)西部龙山镇(龙山街道办事处)城子崖。城子崖位于武原河畔的高台上,地势隆起,远远望去,宛若城墙,当地称“鹅鸭城”,故名“城子崖”。整个遗址南北长530米,东西宽430米,总面积22,3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一般为4米左右。距今约4000年左右。龙山镇因在境内城子崖首先发现古谭国遗址以首先发现龙山文化而得名。龙山镇(龙山街行政办事处)面积8968平方公里,耕地6506公顷,下辖76个行政村,人口596万人。
近来考证依据;2004年5月7日至11日世界谭氏宗系总会寻根考察团一行在总会主席谭福添先生伉俪率领下,前往山东省"济南章丘县"进行寻根访问。同行的还有世界谭氏宗系总会永远荣誉会长谭锦濠先生,谭逢敬先生伉俪,谭氏宗系总会副会长谭炳立博士,谭鹏发先生以及"广东省开平市"前市委书记谭思哲伉俪人等,考察团分别向当地市政府和镇政府及有关部门赠送了纪念品,并专门精制了一枚刻有"谭氏"字样的纯金纪念章赠送给谭氏发源地龙山一村委会的父老乡亲,以表情谊。
我的天,给你找了半天,太多了手打不了,复制你看下,看看有什么帮到你的。
源主要有四:①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谭氏家谱序》所载,周天子封禹的后人于谭国(今山东章丘西),后被齐所灭,国人有以谭为氏者,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②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所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中有谭姓,自称盘瓠之后。是为云南、贵州谭氏。③出自避讳改姓。周大夫籍谈之后,因避项籍讳改谭姓。④出自他族。如景颇族勒羊氏,汉姓为谭;壮、瑶、哈尼、满、鄂伦春等族均有谭姓。 始祖:夏禹。 迁徙: 谭姓发源地在今山东境内。汉代以前,山东、河南两地是谭姓分布最广的区域,谭姓历史上三大郡望皆出于此两省境内。汉代时,谭姓分布渐广,据载,汉有隐士谭贤,太原(今属山西)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谭姓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化时期,因北方战火四起,谭姓也同别的士族一起徙迁南方,这次迁徙直接导致了以后历代谭姓南方数量多于北方的格局,即由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变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且居地范围在湖南及其周边地区最为集中。唐代是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在这样一个家家户户安居乐业的时代,谭姓的发展更加快速,分布地域也更加广泛。据载,唐末虔州南康(今属江西)人谭全播,拥戴卢光稠起兵,连下虔、韶、潮三州,后在五代时任后梁的虔、韶二州节度开通使。宋元时期,金兵的入主中原和蒙古军队的南下,使得北方又处于混乱状态,此期居于北方的谭姓更是向南方聚居。荣载史册的著名人物也多出自南方。如宋有长沙(今属湖南)人谭申,成都(今属四川)人谭宏,金坛(今属江苏)人谭知柔。元有怀来(今属湖北)人谭资荣,宁海(今属浙江)人谭处端。清朝时,谭姓播迁出现新特点,这一时期,谭姓在国内的播迁基本完成,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谭姓分布,于是,谭姓把新的发展点着眼于国门之外。据载,此时有闽、粤谭姓迁至东南亚,侨于新加坡等国。今日谭姓以湖南、广东、四川、湖北等省为多。目前谭姓人口列全国第六十五位。 郡望: 济阳郡 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 郡 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和青州、广饶、临朐等县市。 弘农郡 西汉元鼎四年(前113)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堂号: 善断堂 唐宪宗时,谭忠为燕牙将,受燕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弘农、济阳、齐郡。②自立堂号:六升、双桂、壹本、源本、敦伦、敦本、思亲、世显、端洁等。 字辈: 某支谭氏字辈:□□成良,道维仁孝,庭训玉芳,传家本立,作善益福,权平定美,智兴荣昌,保国民扬,余庆延年。 四川邻水谭氏字辈:东德凌国积,全一毓大公,名扬光斯得,诚极万古仁,照临覆载至,化育出自然。 四川达州谭氏字辈:天奇永玉,广正瑞崇,隆起茂光。 云南文山谭氏字辈:以洪天荣贵,永远正朝纲。 重庆大足谭氏字辈:子添友庆,成甲三中,永世家学,有开必先,培元再德。 山东莱芜谭氏字辈:继守叶若永,德安富震荣。 山东乐陵谭氏字辈:清如在化本,香传万世存。 山东滕州谭氏字辈:广玉成金贵,文华振家邦。 湖南中 湘谭氏字辈:一言大心,世玉朝金。续字辈:青史传芳,邦家之光,诗礼贻谋,允卜其昌。 湖南湘潭谭氏字辈:金玉光希,一世廷邦奇,兴朝生卓异,文名达帝几,飓徽涵英秀,华国宣隆仪,文章冠南楚,明训裕鼎彝,拔选诗书裔,萃宗衍奕箕。 湖南茶陵谭氏字辈:忠实必志彦,有胜绍荣正(学应),文仕(启世)洪之序,家修冀道成。续字辈:孝友承先泽,读书继后人,声名欣显达,功业著贤能。 湖南茶陵曲溪谭氏字辈:九任贵胜,元生廷世,嗣尚源本,克绍书香,永承先德,继后流芳,文以道远,达自家邦。 名人: 谭峭,五代道教学者。字景升。泉州(今属福建)人。少时不从父命求仕进,喜好黄老神仙之学。后出游终南山,入巴蜀,学道青城山,师事邛州何昌一,服炼辟谷养气术,与陈抟相师友。曾撰《化书》六卷,提出“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思想;认为世界万物起源于“虚”,由“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最后复归于虚,追求“虚实相通”的“大同”境界。认为“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谓之大同”。此“大同”即其最高的修炼境界。明道士王一清有《化书新声》为之注释发挥。 谭延美(921-1003),北宋将领。大名朝城(今山东朝城)人。少为盗于乡里。周世宗镇澶渊,募置帐下。即位后,从淮南,迁控鹤军副指挥使。入宋,补指挥使,稍迁都虞候、马步副都军头。雍熙中,为幽州西面行营都监,与田重进率军出飞狐北,击败辽兵,以功擢防御使。端拱初,徙知宁远军,会辽兵抵城下,延美开门示之,敌不敢入,引兵退去。咸平中,以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卒。 谭纶(1520-1577),明将领。字子理,号二华,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三十年(1551)任兵部主事,后署郎中事。三十四年击退窜犯南京之倭寇,以功任浙江台州知府。三十七年大败浙东倭寇,升浙江按察副使。三十八年,平息浙江中郁倭患。次年,升浙江布政司右参政兼诲道副使。四十二年为右佥都御史,提督福建军务兼巡抚,率俞大猷、戚继光、刘显等捣毁平海卫倭巢,升右副都御史。四十五年,升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隆庆元年(1567)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军队,加强北方防务。官至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卒于任上,谥襄敏。主持兵事三十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有《谭敏襄遗集》。 谭元春(1586-1637),明文学家。字友夏,号鹄湾,别号蓑翁。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博学多闻,天启七年举乡试第一。喜游大山名川,足迹遍及中国东南。与同乡钟惺作《唐诗归》及《古诗归》,名满天下。同为明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竟陵体”的创始者。提倡抒写性灵,但追求幽深孤峭而流于艰涩。著有《岳归堂集》、《谭友夏合集》、《谭子诗归》等。 谭廷襄(-1870),清臣。字竹厓。浙江山阴(今绍兴)人。道光进士。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于1858年(咸丰八年)任直隶总督。英法联军北犯大沽时,力主议和,不为战守,致大沽炮台失陷,革职充军。次年署陕西巡抚。1861年在山东巡抚任内镇宋景诗、幅军、长枪会等起义军。1862年(同治元年)暂署河东河道总督,1866年署湖广总督,次年擢刑部尚书,兼署吏部,卒于任上。 谭献(1832-1901),清文学家、藏书家。原名廷献(一作献纶),字仲修,号复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同治举人,任含山、歙县等地知县。尝游弋于燕、赵、齐、鲁间,遍交文人学士。工诗、词、文、赋,以词见长。通古今治乱典故。生平好聚书、刻书,藏书数万卷,亦精于鉴别校勘。尤以藏前人词曲为富。辑有《复堂词录》,刊《半厂丛书》。著《复堂日记》,为叙版本之书,考版本源流、题识、藏书题跋之类。另有《复堂类集》、《词辨》、《箧中词》等。 谭绍光(1835-1863),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桂平(一说象州或平南)人。壮族。道光三十年底(1851)参加金田起义,后隶李秀成部。咸丰八年(1858)参与摧毁江北大营。十年在击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州等地时建有战功。同治元年(1862)封慕王,率军攻打上海。次年率所部坚守苏州,奋勇作战,后被叛徒刺死。 谭鑫培(1847-1917),京剧演员。先工武生,后改老生。湖北江夏(今武汉)人。幼随父谭志道进京,入金奎科班学老生。出科后搭永胜奎班和三庆班演出,并向程长庚、余三胜、王九龄、卢胜奎、冯瑞祥等学艺。1880年(光绪六年)转入四喜班,不久自组同春班。1890年任踦平署外学民籍教习,专演老生戏。1900年后,演技愈趋成熟,演出轰动京沪两地,人称伶界大王。1917年被北洋军阀逼演堂会后心情抑郁,不久病逝。其子小培、小培子富英、富英子元寿,均演老生。弟子仅王月芳、余叔岩二人。他一生创造了众多艺术形象,在唱念做打方面均有独特风格,以声调悠扬婉转,长于抒情取胜,念白字斟句酌,清晰流畅;武功根底坚实纯熟,身段灵活洒脱,干净洗练。艺术上富有革新精神,文武昆乱不挡,至今仍被京剧老生所宗法。与孙菊仙、汪桂芬并称老生三杰。代表剧目有《空城计》、《捉放曹》、《定军山》、《战太平》、《汾河湾》、《战宛城》等。 谭嗣同(1865-1898),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湖南浏阳人。父继洵,官至湖北巡抚。少年时博览群书,好任侠,喜词章,富于思想。青年时期为父命所迫,曾六赴南北省试,因不喜科举时文,屡考不中。在此期间,他目睹了清王朝统治腐败,益思奋发有为,立志救国救民,故自名壮飞。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惨败,丧权失地,群情愤慨。谭嗣同痛感自己的精力多敝于考据词章,无补于事,决心致力于维新变法。遂与唐才常等在浏阳筹建算学馆,创办新学,并撰文提出变法主张,首开湖南维新之风。为追求新思想,学习新知识,他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北游访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自然科学发生兴趣。在访学中,还遍交维新之士,结识了梁启超,并通过梁启超进一步了解到康有为的维新思想观点。1896-1897年,他以父命入资为候补知府,在南京待委,时往上海与梁启超讨论学问,研究变法理论,还潜心读书,与杨文会研讨佛学,撰成其代表性著作《仁学》。1898年2月,谭嗣同回到湖南,与唐才常等倡
谭家六代扮演《定军山》中的黄忠,左起:谭小培、谭鑫培、谭富英、谭孝增、谭元寿、谭正岩。
一、 姓氏源流
谭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广西大部分地区。
二、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四、 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五、 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湖北安陆万氏字辈:“国家培其祖德幼”。
湖北宜昌万氏字辈:“世代立刚常能知忠义长”。
湖北红安万氏字辈:“盛时亨道化”。
湖北广济万氏字辈:“普席正家……”
湖北安陆万氏字辈:
一支:“志吉善之加(佳)”;
二支:“正大光明文章华国宝”。
湖北襄樊万氏字辈:“国正天兴顺良相自朝纲”。
湖北汉阳万氏字辈:“寿传家邦志”。
湖北沙市万氏字辈:“鼎传家帮永希换彩”。
湖北随州万氏字辈:“上正开光大毕志永远长”。
湖北浠水万氏字辈:“才仕连登文山学海”。
湖北恩施万氏字辈:“作树起方正大光明忠厚贤良”。
湖北万氏一支字辈:“家衍繁子保定尔康”。
湖北万氏一支字辈:“由道正平……”
山东即墨万氏字辈:“雅春华印茂龙凤永呈祥”。
山东日照万氏字辈:“保克修德朝”。
山东莱西万氏字辈:
一支:“士福守菊春延”;
二支:“士国守菊春延”;
三支:“士福谦培春延”。
山东枣庄万氏字辈:
台儿庄支派:“德才振玉广道乾学戝康”。
另一支派:“营如思光茂允召”。
山东东平万氏字辈:“宗元吉兆祖凤基兆广舒叶顺旭正其大金光朝又起”。
山东泰安万氏字辈:“优清光开永世清首吉宏”。
山东曲阜万氏字辈:“明伯庆存自”。
山东莱州万氏字辈:“德中尔文振春”。
山东兖州万氏字辈:“光启兆贤良德绍金银贵”。
山东济宁万氏字辈:
一支:“首基肇祖舒业顺叙典彝法则允孚檀展功绩质登引延融骏”;
二支:“宝凤庆思成”;
三支:“遵成之道继广其”。
山东万氏一支字辈:“启世龙昌德甫基宏”。
江西南昌万氏字辈:
一支:“希圣恢先绪法天建懋功熙朝开泰运名世庆恩隆德业为人宝文章治国华道全君立极学备士成家”;
一支:“正亿茂显光士曰启长香”;
二支:“方正绍贤良仁义承先训”。
江西新建万氏字辈:“公光启济世经寅宾介懋宪昭宗正学开发绍名良继述宏先绪嘉祥定本原仁义兴帮国道德振纲常贤能通运顺平治乐安长文理全荣达书香永仕昌”。
江西奉新万氏字辈:“文才显俊英”。
江西鄱阳万氏字辈:“还(益)进时为盛字兴”。
江西泰和万氏字辈:“正有达永乾发龙”。
江西万载万氏字辈:“迪守仕邦甫必仲子思克以汝成载大曰育应文养司翥寅宾介光启兆贤良德邵(绍)基荣贵功高祚长”。
江西宜黄、四川万源万氏字辈:“昌大允承先树”。
江西新溪、贵州天柱万氏字辈:“象兴承祚允弈叶发长祥仁义遗谋远侯封锡命昌文望唐山斗稽懋汉循良锺鼎家声旧笙常倍有光”。
重庆巴南万氏字辈:“良邦龙芳德仲洪金永正敦伦孝祖远世代跃儒林全忠品行大安国定昌荣”。
重庆万州万氏字辈:“世家启良玖廷芳绍子春”。
重庆璧山万氏字辈:“东川发祥世代荣昌”。
重庆忠县万氏字辈:“廷邦正永宗广物学继能元世书大有仁智以承先绍启本贤良天开孝里昌德善光前代荣华富贵长”。
重庆万氏一支字辈:“国泰朝天久传家世典长”。
安徽桐城万氏字辈:“伯世福景仲家一儒道同中廷修士学明时显祖宗诗书延厚绪忠义绍全功积德贻谋远敦仁惠泽隆”。
安徽明光万氏字辈:“怀明守华……”
安徽六安万氏字辈:“起国(传)家宝……”
安徽霍山万氏字辈:“仁邦启学绍道时清义方育德继善成名”。
安徽铜陵万氏字辈:“焕美仁品……”
安徽濉溪万氏字辈:“玉成全立广耀”。
四川广汉万氏字辈:“寿华宣庆德”。
四川旺苍万氏字辈:
大房支派:“永世居民中川宗方怀友庆石泽言”;
三房支派:“永世居民春先自镒芝炳科宪兴章”;
四房支派:“永世居民春化开德毓仁贤朝天选”;
五房支派:“永世居民春正中映绍邦国禄天元”;
万家沟支派:“永世居民中化长发其祥”。
四川自贡万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家祚焕仁文贤才相继起富贵显朝廷”。
谭氏族谱。知道的进来看看
本文2023-09-26 07:18:2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08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