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大鼓分北路、南路、东路,它们有什么风格差异?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传于胶东半岛,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胶东大鼓的艺术手段,主要是说和唱,通过说唱来交代故事,捕绘人物,介绍环境,渲染气氛。说得亲切,唱得动听。
其特点是简便易行,一两个人,一两件乐器,甚至一个人带着击节鼓板,不需化妆,不需行头,走到哪里就说唱到哪里。 胶东大鼓音域宽广,音调高低变化很大,高亢又婉转,十分丰富、动听,一直保持着健康纯朴的乡土气息。2006年山东省烟台市申报的“胶东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V-11。胶东大鼓是大鼓书的一种,最初称“八板谱”,在很长一段时间,其演唱者均系盲人,故又名盲人调、瞎唱、瞎腔。传说大鼓书的祖师爷是汉武帝时的东方朔。东方朔精通文史,奇智多谋,能推会算。皇帝让他教了4个盲人徒弟,大徒弟学会了算命,二徒弟学会了说大鼓书,三徒弟学会了推磨,四徒弟最差,只学会了“叫街”(讨饭)。
胶东大鼓是一种鼓曲形式,创始人为清嘉庆年间邹县石元朗,迄今已传十代,有近200年历史。主要流行地区为鲁南邹、滕、峄诸县农村及枣庄市部分地区。早期因流行地域而称作“蓬莱大鼓”、“福山大鼓”、“荣成大鼓”等。按乾隆初年荣成刘学义出现时推算,该曲种至今至少有260年左右的历史了。 大鼓书在胶东地区的发展历史约有250年。过去大鼓书在胶东地区非常普及,每个县都有说大鼓书的,名称也不统一,多以地名命名,比如栖霞大鼓、海阳大鼓、莱阳大鼓等。盲人们一年四季游走在村村寨寨之间,靠唱盲人调和算命维持生活。那时候,盲艺人们所演唱的大多是反映下层人生活的一些段子。说大鼓书的艺人有一个组织机构严密的盲人自治组织,叫“三皇会”。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召开一次“三皇会”,主要是整顿纪律,对违反帮规的盲人进行惩罚。
1938年,胶东文协(胶东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之后各县文协也相继成立。为了开展抗日宣传,文协派出人员广泛接触盲人及盲人组织,发挥他们的作用,动员民众抗日。1942年农历9月上旬,牙山地区解放,胶东文协派栖霞荆子埠一个叫姜岩的人说服了当时的“三皇会”会长董日清,把盲人组织起来,宣传抗日救国。不久后, “三皇会”取消,“牙山根据地盲人抗日救国会” 成立,董日清为会长,下设4个组分头下乡宣传抗日救国。为此,栖霞也成为胶东地区最早把盲人们组织起来用大鼓书宣传抗日的地区之一。 20世纪20年代,流行胶东半岛各地的盲人,吸收东路大鼓、莱阳弹词、茂腔等唱腔曲调,得到新的发展。1949年,梁前光进入青岛演出,始定名“胶东大鼓”。胶东大鼓表演形式及伴奏乐器,在各个发展阶段有所不同。早期演唱靠山调(即胶东大鼓形成前的基础唱调)时,没有鼓、板,只有三弦、节子伴奏。后来,从老越调转化为胶东各地大鼓书,演出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最明显的是加用高架书鼓和上为月牙形下为长方形的钢板伴奏。
而目前胶东大鼓的表演形式有3种, 一种是一人演出多自唱自奏,即艺人为所称“单帮”,演出形式是一人操奏三弦、鼓、板演唱。这种形式要求演唱者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娴熟的伴奏技艺,方能与高明的演唱技巧溶为一体。因其难度较大,近年已不多见。二种为两人演出形式,即行话说“搭伙”,或称“双挡”。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演出形式。多是一人弹三弦,一人击鼓说唱。在演唱的过程中,一人演唱,但亦有与伴奏者拆唱或帮腔演唱的,形式比较灵活轻便。三种为三人演出或多人演出,即称“多挡”。主唱者一、二人,其余根据内容需要分角色拆唱。由于人员多,乐器全,演出气氛较为热烈。这种演出多见于集会,平时并不多见。胶东大鼓的唱词,一般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其音乐属板腔体,主要板式有起腔、平腔、悲腔、快板,被称做四大调。但也有人称胶东大鼓常用曲调有头板、平句、落板等。
按地域划分大致可分为三路,并各有其代表人物。由于方言音调、生活习俗、所受姊妹艺术影响的不同,各路在基本曲调相近的基础上,各有不同发展,风格亦小有变异。其中“北路”主要流行于胶东半岛北部沿海一带的蓬莱、黄县、烟台、福山、牟平等地,在各路大鼓中影响最大。在丁戊辰、杨大田、高杰美等前辈艺人基础上,有所发展创造的周德香、吴先达等可为代表。这路大鼓特点是高亢明快,曲调婉转,富于旋律性和浓厚的胶东乡土风味。
“东路”主要流布胶东东部沿海一带的文登、荣成、威海、乳山等县市,以号称“彭调大鼓”的彭润芝为代表。其他如纪佩南、宋开振亦颇有听众。特点是曲调质朴,少华彩而近口语,富于说唱性。“南路”胶东大鼓流布于胶东半岛南部沿海一带的莱阳、莱西、海阳、即墨、掖县、平度,以及中部栖霞等县市。莱阳徐尚厚为早期著名艺人,而栖霞张振宝、冯玉香则是民国以后的代表性人物。由于这一带东路大鼓、莱阳弹词、茂腔等曲艺、戏曲形式相当流行,徐尚厚非常注意吸收姊妹艺术营养,故带有较明显的地方戏曲风味。各路大鼓唱腔本来都是板腔体结构,唯有南路大量选用民间俗曲曲牌,不少唱段出现主插体结构。
大鼓书是一种 民间曲艺形式。
演唱者一手敲鼓、一手夹板,配合唱腔、道白,节奏和谐,演唱者唱一段说一段,还伴有动作表情。
大鼓书分很多种例如:
东北大鼓
京韵大鼓
乐亭大鼓
山东大鼓
河洛大鼓
安徽大鼓
京东大鼓
西河大鼓
胶东大鼓
上党大鼓
湖北大鼓
广西大鼓
梅花大鼓
五音大鼓
……
刘宝全对于京韵大鼓来说是一位重要人物。
刘宝全(1869—1942)京韵大鼓著名艺人。河北深县人。他起初跟随父亲学弹三弦,唱木板大鼓,后到天津拜盲艺人王庆和为师。后又师从木板大鼓艺术人胡十、霍明亮,并曾学唱京剧,也曾为霍明亮担任长篇大书三弦伴奏,技艺比较全面。由于刘宝全先后师事三位木板大鼓名家,在弹唱技艺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功底。木板大鼓起源于河北省河间府,是当地的一种流行曲艺,由于唱起来有口音,所以叫“怯大鼓”。1900年,他来到北京演唱,结识了京剧名家谭鑫培、孙菊仙等人,在艺术上得到他们的指教,并吸收梆子腔、石韵书、马头调等戏曲、曲艺形式的声韵唱法,吐字发音依照北京的语音声调,给木板大鼓注入了浓浓的京味,这样既适应了听众的欣赏习惯,也便于他博采众家之所长,创制新腔。他还借鉴京剧的表演程式,形成一套适合于说唱艺术的表演技巧。这一时期,他还结识了文人庄荫棠,在庄荫棠的帮助下修订了《白帝城》《活捉三郎》《徐母骂曹》等大鼓书词,丰富了演唱曲目,经过数年用心钻研,终于在以乡音演唱的河间木板大鼓的基础上,脱胎出京韵大鼓的规模。同时他还截长篇为短篇,融抒情于叙事,使京韵大鼓这一鼓曲形式逐渐完善。1910年,刘宝全再到天津,在四海升平茶园登台演唱,获得很高声誉,形成京韵大鼓的主要艺术流派——“刘派”。此后,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汉口、济南等地演唱不缀,博得了“鼓界大王”的美称。
刘宝全的嗓音条件极佳,基本功扎实,用嗓、护嗓得法,因而声腔甜润清亮,音域宽广。由于他精于音律,善于创制新腔,勇于革新,逐渐形成“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即是唱,唱即是说”的说唱风格,把大鼓艺术叙事抒情、刻画人物的表现能力推向新的境界。此外,在他擅长的多种弹唱技艺中,以演奏琵琶、演唱石韵书,马头调为“三绝”。同时,他与当时京剧演员谭鑫培、评书艺人双厚坪并称为“艺坛三绝”。
刘宝全对京韵大鼓的形成和发展贡献卓著,其刘派弟子亦卓有成就。1930年以后,刘派弟子白凤鸣、骆玉笙等,继承刘宝全的唱法,并依各自的嗓音条件,吸收借鉴旁派艺术,综合改革,分别创立了“少白派”和“骆派”。“少白派”以苍凉悲壮的“凡字腔”见长,而“骆派”则以音域宽阔、抒情色彩浓郁见长。他们都编唱了一些独有的曲目,对京韵大鼓艺术有较大影响。
刘宝全的代表性曲目有《单刀会》《长坂坡》《战长沙》《白帝城》《赵云截江》《徐母骂曹》《华容道》《群英会》《博望坡》《大西厢》《闹江州》《李逵夺鱼》《游武庙》《马鞍山》《百山图》《丑末寅初》《乌龙院》《宁武关》等20多个。
胶东大鼓分北路、南路、东路,它们有什么风格差异?
本文2023-09-26 04:59:1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08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