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家族族谱字辈
据我所知福建省古田县杉洋镇有个“凤林祠”几乎是福建以及周边李姓的总祠堂,可以说那里就是李姓的发祥地,你不妨到他们的网站去查找你想知道的更多情况。另外,寻踪会族的人不是在凭什么字辈,而是论“世”,比如第三十、第四十世,因为字辈是各个支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产物,比如上述的这八个字都用完了就得从新拟定,通常是由集体商议,题材极有可能是一句古诗一幅对联或者是古训铭言什么地,以上八个字也不外乎此例,所以,你来征集这些东西恐怕对你寻踪觅祖没什么意义。
有点多
始祖:李利贞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其后代分出两支,一支在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为陇西房;一支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西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三十九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三组。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东南发展至今江苏,向南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向西南发展至今云南。十六国时,先后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提高了李姓声望。隋唐时期,李姓随陈化父子入闽留
居当地,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武周时因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安史之乱”时,又有一批李姓人逃往江南避难。随后,李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乱”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唐宣宗时,因“牛李党争”,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唐末至五代年间,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潮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一些地方。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除大陆地区外,李姓还是少数在海外形成大族的姓氏,如在越南,自1009年起,李姓朝廷历八主二百一十六年,李姓人口急剧扩充,成为越南的大姓。在朝鲜,自1392年起,李氏朝鲜历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至到日本侵占为止。李姓发展为朝鲜第二大姓。目前李姓人口列全国第一位。
炎黄子孙,华夏一统。天下李氏,同宗陇西。海外李氏华人与中华李氏同出一源,血浓于水,情系大唐。他们秉承着盛唐帝王之血脉,施展着帝王般的雄才大略,裂土封疆,称王海外,延续着李唐盛世的帝王霸业。海外李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周边国家,如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其次欧、美、澳洲等国家和地区;非洲则是李氏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李姓辈分---堂号、郡望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同源,人数最多,声望最大。在唐朝以前赵郡李氏地位高于陇西李氏。
赵郡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龙门堂:以望立堂。
郡望
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
柳城李氏
略阳李氏
鸡田李氏
武威李氏
代北李氏
高丽李氏
范阳李氏
渤海李氏
西域李氏
河南李氏
京兆李氏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
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市、钟祥县、潜江市、钙阳县东部,以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
梓潼郡: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
范阳郡:秦朝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
梁郡:梁郡本为梁国,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
1、湖北省
(1)湖北宜昌夷陵区李氏字辈:士大三单光,宗国传发祥,华堂开泰运,世代启远昌。
(2)湖北利川团堡李氏派语:珍惜洪昌国,永远乾坤定。
(3)湖北仙桃李氏派语:尧锡永楷烈再明
(4)湖北襄阳李氏:银显富贵洪万春,君向明亮德久承。
(5)湖北房县李氏:秦世克国正诚修,齐至身兴定安静,大学治道载明春,本德余大有可进。
(6)湖北红安李氏:李氏——辉宗承大业,作述绍其堂。红安七里坪圣人。
(7)湖、红安城关门前李家、张家堰、李太、李安、松林洼一带
(8)湖北孝感: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2、河南省
(1)河南台前清水河李氏字辈:金保怀秀清,永春富常明。
(2)河南省汝州市寄料镇李氏字辈:绍在永文继。三元金江长。
(3)河南省汝阳县小店镇李家村陇西李姓:忠孝性生,灵明学成。
3、湖南省
(1)湖南张家界桑植县派语:金明左国进。
(2)湖南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3)湖南沅江李氏派语: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4)湖南茶陵(衡山)李氏字辈:排行原诗:天全基李祚,华胄经商传,福国护宗祖,元长世德亨。排行新诗:光宗在立本,萃植待春来,万甲和孙懋,群英象子开,向阳真泰遇,守正乃良材,有道芳声大,逢年可作梅。
湘乡桥头李氏;始迁祖茂隆公,字孔安,宋建隆元年(960)由江西吉州泰和县迁湘乡县桥头。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创修族谱,1928年五修。原籍班行:茂子重世桂。旧篡班行:万邦诸彦友,应如再添兴,文仕思元允,志必仁本白。乾隆续增班行:肇基宏复远,廷芳毓景魁,扬光锡善庆,明登献策台。
注:家谱字辈一般来说,各地不一
李氏家谱好象比较乱你最好到 http://postbaiducom/fkz=85811263 这里仔细地看一下,应该可以找到你的答案 “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李姓分布地域遍布神州,史籍载李氏郡望存13个之多……。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名望而作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唐代时期,李姓的分布已经很广了。时至当今,李姓更是遍布于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庞大的李氏家族,拥有众多的堂号和郡望。所谓“郡望”,是指长期居住在某一地而形成的家族祖地。郡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从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李氏家族的主要分布。 史籍记载的李氏郡望有13个,它们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还有一个是陇西徙京兆的李氏。 略阳李氏出自廪君之后,世居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汉末大乱,于是迁于汉中(今陕西汉中)杨车坂,号杨车邑。曹操定汉中,又从杨车坂再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南),以后便定居下来,故被称为略阳李氏。 略阳李氏家族是至将军李武时归魏而迁略阳的。李武生东羌猎将李慕,李慕生五子:辅、特、骧、庠、流。李辅,为骁骑大将军;二子李特,字元休,宣威将军、长乐乡侯,因其子李雄即帝位,而被迫谥景帝,庙号始祖;三子李骧为骁骑将军,以其子李寿即帝位,而被追谥为献帝;四子李庠,字元序,为威寇将军、杨泉亭侯;五子李流,字元通,为秦文王。 李特三子:始、荡、雄。李始为武威将军;李荡为骁骑将军;李雄,字仲隽,为位前将军,即帝位,国号蜀,在位36年,谥日武帝,庙号太宗。李荡有五子:班、(王含)、稚、(王午)、都。李班,字世文,袭帝位一年,而李雄之子李期杀之于殡宫;李(王含),为中领军,李稚为将军,皆死于氐人;李(王午)弃涪城奔晋都,为中宗所杀。 李雄有四子:越、期、霸、保。李越为建宁王、相国、大将军、录尚书事;李期,字世运,杀李班而自立,在位三年,骧子李寿废之为邛都县公,谥曰幽;李霸、李保皆不病而死。 李骧子李寿,字武考,废李期而自立,在位五年,谥昭文皇帝,庙号中宗。 李寿有三子:势、广、福。李势,字子仁,嗣父位,五年而国亡,晋封之为归义侯、广大将军、汉王,后因求为太弟而坐罪,贬临邛侯,自杀。 李寿弟李攸,为安北将军。 李流子李世,为位将军。 京兆,即首都,唐时为长安。陇西李氏后徙京兆者,是岷州刺史李嵩。李嵩生洮州刺史思恭;李思恭生钦;李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生晟;李晟字良器,德宗时为相,任太尉、司徒、中书令、西平王。李晟生有十二子:愿,为河中节度使;聪,为光禄寺主簿;(纟总),为太子中允;(孙心),为左神武大将军;(冯心),为右威卫大将军;恕,为光禄卿;宪,为岭南节度使;(朔心),为陈许节度使、左仆射、同平章事,平蔡功为多;懿,为渭南尉;听,字正思,为检校司徒、凉国公,生左神武将军琢;(其心),为右羽林将军;(殷心),为岚州刺史。 十三望李氏家族中,陇西和赵郡两支郡望名声最大,人口最众,今天下李氏多出自这两支郡望。 陇西和赵郡的荣耀甚早,秦、汉两朝将相辈出,至唐朝则显赫无比。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是来自当时的陇西,大唐帝国在290年之间,宗室本支日繁,有大房39房;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同是秦朝御史大夫李昙之后裔。赵郡李氏在唐朝一代总共出了17位宰相,文治武功,没人能比。据明代学者朱彝尊所说,赵郡李氏之族最大,甚至超过张、王、刘、赵等诸姓之上。 秦国的司徒李昙,其幼子李玑传下了赵郡房,其长子李崇传下了陇西房,赵郡房与陇西房同出一源,又各有所 李氏字辈谱100例(一) 1、湖北: 逢水仕金廷,阳一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2、四川安岳: 华时应有,文才必仲,仁义智信,正大光明,克承先绪,世代荣昌; 3、四川安县: 大福智忠信,文才必仲行,国德应有庆,世守常增培,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若能立邦本,定可振家声; 4、江西: 光天化月照, 鸿先喜泰尧, 才发兴隆茂, 林应登文朝, 忠厚传家远, 开祥重得尊; 5、浙江仙居: 仁义礼智信, 天地元黄宇, 宙兰馨竹秀; 6、 有、芳、毓; 7、李煜同族: 大祖原安福,衡湘玉树连; 8、重庆涪凌: 万文登联国,弘世成福大, 伦常家齐治,山青永长安; 9、湖北当阳: 世时正宏大,光宗承荣昌,永远传家德,贤名达万方; 10、重庆梁平:汝名时闻,可仲彦仕,为善承宗,大光万世---金堂衍圣, 江佑开先,诗书继首,代启英贤; 11、陕西汉中:作、芳、树、阳、建; 12、 国、勋、业、秀、广; 13、福建: 正自大学继,洪儒道法传,时中国乃泰; 14、 俊发齐英启瑞祥,经伦华史庆贤良。国正家兴栋林茂,盛大日新富有常; 15、湖茫李氏:再如承先祖,文嗣仕永昌,德厚能继美,声名必远扬; 16、四川威远:忠、仁、希、尚 17、湖北安陆:派衍陇西代象贤, 簪缨甲第庆缠绵 ,南宫归获超今古, 兆楚人文极万千; 18、 华国才猷真裕俊, 经邦读列可光前, 云初祖尔原同气, 源远流长百世传; 19、 常绍前光修德大 家声远振诗书长; 20、 国治家齐维尔克昌, 存心宽忍百世其长, 兴宗耀祖富贵永强, 继传忠义安吉宏扬; 21、山东海阳:仁、孔、作、树、超、知、忠、京; 22、四川岳池:文松逢先新林芳,时振飞继生元良,健代荣华永世昌; 23、山东莒县::元、东、实(钦)、成、作、山、明、永、秀; 24、湖北荆州:成、中、召、祖、训、孝; 25、 万,清,绍,德,长; 26、山东青州:学、永、临、田、增、景、修; 27、辽宁: 咏云成文尚,空广生树久,洪世长积德,学中万国书; 28、江苏徐州:敦厚恒存,敬成自守; 29、四川: 其文忠福井,百万兴庭大,朝臣芳楚玉,治国定安邦; 30、湖北麻城:西开广达,文贤忠厚; 31、灯久光明,永怀道德; 32、桂、明、福、印; 33、安、永、怀、瑞、兴、启; 34、世守其业,继祖承德; 35、正大光明,修齐治平; 36、文学丕万世,永玉国鸿昌; 37、文守继兴世治廷永成希,春明毓殿英政东; 38、元向知本大, 文运振明新 ,学道恢仙泽, 存仁潜信真; 39、龙殿腾飞,屏翰洪广,俊美英奇,声名显达,简策昭垂。宽怀功厚,猛勇雄威,书谟典训,忠孝友魁,人文蔚起,世第永辉; 40、显、 万、 鸿、 清、 荣; 41、大田逢春玉,国辉久长开,德泽永世远,福禄自天来; 42、荣绍士汉孝,克明必本元,国邦朝山林,承; 43、文、朝、述、先、伟; 44、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45、人文未起,升朝辅正; 46、光良久远善 ,任孝一正方, 元启天开宗, 易长文明辉, 先绪克定大, 吉昌荣国邦; 47、原裕广崇兴,时青显达隆,贤良昭祖训,俊秀绍先忠,交慎缔; 48、桂荣盛昌茂,征应念仕升; 49、贵宗云朝春光庆 天道显昭崇典则 玉成才美期登用 大建文模转正直; 50、必宴馀定全,登宗如得相,呈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连步上,邦国永增光; 51、万代朝天子, 大圣尊周孔, 嘉言启世儒,弼教歌熙绩; 52、万代朝天子,金阶玉殿行,少年如有志,永远立功名; 53、方汝绍世孔,作树超智忠,昌书耀志用,庆辅昭继凤; 54、宏、世、开、庆、胜、玉、春; 55、西、腾、登、尚、忠; 56、仕文武国中尚元,金玉兴隆永帧祥,才汉豪杰显育秀,富贵英华大吉昌; 57、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58、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59、启、登、朝、正、大、光、明、宗、祖、德、承、世; 60、纯玉振金生,九学光显文,殿传明世焕,万芳清春; 61、令再仲常,仁定文德,昭仕承宗,源紫百千,祖代昌荣,安居永远,忠孝才良,万世光显,高曾衍庆,祠裔维蕃; 62、百世年千万,文武安邦守,于浩居中一,方知思可久,继序从兹发,科甲承诗斗,积善流泽远,齐家惟孝友; 63、上仲孟季、文治玄邦、世必有子、国应宗昌、远法近守、永正贤良、道崇德盛、厚笃伦常、恢弘先志、启迪辉光; 64、正、亮、先、仁、德; 65、山依益世雨,继学仰锦品。国公天水茂,元德振家声。大本先忠孝,从延发正音。诗书登甲第,礼仪习光兴; 66、英俊贤良泰,荣华富贵昌,首源应天远,世代永贞祥; 67、德、传、延、长、孝; 68、宝、玉、凤、振; 69、丰寿永德文,芳宝玉凤振; 70、元、枝、勋、在、锡; 71、新、宗、世、芳; 72、宏、承、贵、显、学、守、尊、光; 73、春之有永洪朝景-----------宗继守学兰克广世传; 74、仲、?、建、淑、长、朝、国、功、印、庆、鸿、志、然、松; 75、克、作、合、祥、金; 76、大、义、必、尚、尧、仁、中、和、恒、孝、本; 77、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 78、浴、师、宪、培、法、承、钦、敬、持、循、广; 79、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80、世光孟行(仁)廷延宣,明最仲念信(文)士兴,元时家声礼乐先,均(善)嗣尚彦思孔子,应居春景道贤良,运启光昌宗本大; 81、克、盛、书、孟、修(或振)、长(或锡)、洪、庆(或福)、瑞、广、祥、宗、传、道、希、殿、安、效、华、永、中、正、建、全、兆、清、祥; 82、珠火朝君文,友笃宽松云,文大创景馈,树柏尚元荣------正德由来远,忠臣作儒生; 83、全、万、凤、庆、国,建、富、继; 84、世、守、海、孝、存、灵、圣; 85、玉、春、守、俊; 86、洪、自、树、延、传、继、增、明、世、永、汇、清、泉; 87、生、有、日、月、星、辰、瑞; 88、朝、纲、世、登、永、吉、大、昌; 89、崇孝阳衡,文忠武烈,正大光明; 90、振、凤、玉、树、国、永; 91、流、芳、清、白、世; 92、月、成、兴、相、道; 93、克茂见兆增,树来延纪宗,永成世文明,续传焕之卿; 94、国文向其春,心正是子(瑞)荣,宗之必永胜,光大为家庭; 95、先、泽、远、志; 96、继厚传家广,兆德炎思昌; 97、显令维泽毓,昌世远延年,绪德思恩广,绍忠庆吉贤; 98、玉福学廷荣,芝兰百世昌,忠厚传家远,诗书礼义长; 99、一、之、承、国、庆; 100、正学先光大, 逢开世永成,茂盛生德秀,魁占上林时
参考资料:
客家祠堂对联中蕴含的文化(上)
姓名是汉族家族的标志和称号。一个姓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在姓氏文化方面得到一定展示。其最大特色就表现在姓氏祠堂上。过去,每一个姓氏的祠堂都必须撰写或镌刻别具一格的对联。往往一看门上的对联,就知道这家主人姓氏是什么。
这些祠堂对联浩如烟海,字字珠玑,能让我们后人理解客家先贤勤劳俭朴、耕读传家、敦睦族谊、仁善积德、崇文重教的美德。祠堂对联也是一条条客家人的家规家训,是一部中华民族垂裕后昆、弘扬优秀家风的特种教科书。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由于最早族人尚不多,便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源远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笔者居住于被称为“客家摇篮”的赣南,由于工作需要,曾接触过赣南众多的姓氏祠堂,以及祠堂中的对联,并且为这些林林总总的对联作过注释。为此,拟就客家对联作一次粗浅的剖析,以展示古代宗祠文化内容的脉络。
追溯宗族源流
寻根问祖,血浓于水,历来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慎终追远,一直是中国人无法挥去的情结。这种观念在对联中得到充分反映。如全南乌桕坝李氏宗祠联:“历明朝清代以来,绍述伯阳,数典不忘祖事;揽南岭桃川之胜,昭垂忠武,建祠长耀中州。”
伯阳,老子的字。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上联记述李氏宗族历经明清时代至今的漫长岁月,追述李姓始祖老子,道出“不忘祖事”的缅怀之情。下联着眼当前,点明祠堂建于“桃川”这块风景秀丽的地方。桃川,即桃江,发源于全南县境饭池嶂东麓,流经大庄、乌桕坝、南迳、金龙、城厢等乡镇,在上江乡的江口汇入黄田江,流入赣江支流贡江。
1突出人物
上犹县英稍村苏氏祠堂刻有一联:“昆吾赐姓,苏国祖德衍远;亨公肇基,江南宗支绵长。”上犹英稍苏氏祠堂,建于该县黄埠镇英稍村,位于上犹县城东面。上联突出先祖昆吾赐姓这一件事。昆吾:相传颛项的后代夏朝的同监部落封在昆吾国(今河南许昌东),以封地为姓,称昆吾氏。昆吾氏有子孙封于苏(今河南济源县、温县一带),其子孙又以封地为姓,称苏氏。下联突出开基的祖先亨公,表达了本族“宗支绵长”的自豪感。
2突出地域
“派绍婺源,源远流长,代衍文章光世泽;基宏湘水,水环山拱,势凌奎璧映名区。”这是会昌县麻州镇观音排汪氏宗祠联。上联写汪氏派开婺源县,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是原徽州六县之一。下联写流经麻州镇观音排的湘水。人的迁徙离不开居住地,地域表现了人们对故土的一种特殊的归宿感。
再如龙南里仁栗园橘瑞堂联:“派从文水分来,支流长远;支是栗园崛起,根蒂坚深。”文水,李氏家族来自山西文水县,文水在太原市往南76公里的地方,是唐朝女皇帝武则天的故乡。
栗园围始建于弘治辛酉年(1501年),为明代五品大员李清公所建,是龙南县最大的客家围,其状为八卦围。橘瑞堂门前有鱼塘面积66亩,体现了客家人一脉相承的勤生产、重文教、图发展的人文特色。
此联突出地名,一古一今,一远一近,将栗园李氏宗族的来龙去脉概述得一目了然。
颂扬整个家族
宁都县洛口镇罗氏祠堂联:“豫章世泽;虔城家声。”豫章,今南昌,罗族先祖出于豫章西山。虔城即宁都,古称虔化县。对联赞扬了罗氏上代对后裔的影响和本家族良好的名声。
再如宁都县东山坝大布富溪罗氏大宗祠联:“礼学名家第;忠臣孝子门。”对联从学术与人品两个方面赞美了本族门第的不寻常,即具有古人崇尚的道德规范。
石城县城北关黄姓江夏志坚公祠书有一联:“无双世泽传江夏;第一家声表颍川。”江夏,黄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住在江夏郡(今湖北云梦县东南)。颍川,指黄氏发源地颍川郡,也指西汉黄霸,曾任颍川太守。此联把黄氏家族冠以“第一”“无双”,很有几分底气。
缅怀祖先功德业绩
从众多的祠堂姓氏对联可以看出,联中所描写的内容不少是古往今来本姓氏中的名人,有大儒贤达、文臣武将、隐士孝子……作者多从其业绩、道德、修养、学问、处世等方面加以赞颂。而且对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缅怀祖德、标榜家声为主,期望后辈承赓祖业,光耀门楣。
1概括性述说
“祖德流芳辉日月;宗功传世映山河。”这是宁都县赖村镇石街萧氏家庙联。萧姓从邻村新民半迳迁此,已有十多代。对联寥寥14字,运用夸张手法,赞颂了祖先德辉日月,功映山河的功德业绩,气势磅礴。
此联观点鲜明,单述祖德宗功一件事,而有的对联则另辟蹊径,思古与写今融为一体。如石城温氏崇先公祠联:“溯祖宗功德,敦亲睦族,福泽绵长,名垂青史; 扬崇先纪纲,文经武纬,禄利延祥,业绩新章。”对联在追溯祖宗功德的同时,不忘继承先辈纪纲,再创新的业绩。
位于石城县城琴江东路的李家屋紫云堂刻有一联:“陇西发祥,支派繁衍思祖德;城东分梓,人文蔚起沐宗恩。”赞美祖德的同时,又追溯本姓源流。
2对某一个或多个祖先加以赞颂
兴国县西街越国公祠联:“功业焕皇唐,拜相封公,江右推吾先祖始;贤声昭越国,建祠肇祀,平川辟尔后人基。”越国公祠,为祀邑人钟绍京而建。钟绍京,字可大,唐朝兴国清德乡人,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中宗景年间,任宫苑总监,时韦后毒死中宗,结党篡政,临淄王李隆基与绍京密谋靖乱,绍京率宫中丁匠200余人至太和殿共除韦后,一举平定韦氏乱。睿宗拜绍京为中书侍郎,参知政务。次日又加封中书令、越国公。景云元年,改为户部尚书,外任彭州刺史。玄宗即位,复召拜户部尚书。年逾八十而卒。
对联赞颂了先祖越国公一举平定宫廷之乱,奇谋彪炳史册的丰功,表达了后人对他的崇敬之情。这是突出先祖之中一人的联例。
还有赞颂多人的。如会昌县城萧氏宗祠联:“佐沛公,封酂侯,名世挺生追汉代;官太傅,升大将,人才辈出溯兰陵。”沛公,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早年是沛县泗水亭长,后尊称沛公、汉王。上联赞汉代萧何,萧何,爵号酂侯。他在楚汉相争中,辅佐高祖,守关中,转漕给军,兵不乏食,因以致胜。高祖即位,论功行赏,评为第一,封酇侯。太傅,即萧何的六世孙萧望之(约公元前114年至公元前47年),汉宣帝时曾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兰陵镇)人,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
在众多姓氏祠堂联中,可以说,每一个姓氏都会记述引以为豪的先人,融入本族一个个先祖名人功成名就的奋斗史;每一副对联,都是一条发人深省的箴言;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感人的励志奋斗蓝本。
试举数例以飨读者。
杨姓的如兴国县城岗乡杨氏宗祠联:“清风慕四知,励节却金,廉吏贻谋光世胄;白雪深三尺,亲师重道,名儒德业耀宗功。”
四知:杨氏家喻户晓的“四知堂”,出自东汉杨震的故事。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南部)人。少好学,明经博览,时被称为“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等职。《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任东莱(今山东莱州市)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疏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到了东莱郡上任之后,亲自书写。“四知”二字牌匾挂于公堂之上,作为一面明镜,时刻用来对照、鞭策自己,成为历史上的廉吏,这就是杨氏的“四知堂”。后来杨震的子孙世代任公卿,成了东汉的世家望族。
白雪深三尺,是说“程门立雪”的故事。杨时(公元1053年至1135年),宋代著名理学家。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属福建将乐县古镛镇龙池社区)人,熙宁九年进士。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同友人去老师程颐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再如谢姓的宁都县黄陂镇杨依谢氏家庙联:“东山宰相,初日芙蓉,恪守陈郡嫡义;淝水将军,清风柳絮,流传江左文章。”
东山宰相,即谢安(公元320年至385年),字安石,东晋名士、宰相,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儒将风范。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西晋南迁后谢氏家族郁郁不得志,年轻的谢安隐居到浙江会稽的东山。41岁那年,谢安离开会稽东山来到南京(当时叫建邺)做了官。他在今南京城东30里的一个土山(即今江宁区政府后山)上,造了一座别墅,并按会稽东山的名字把此山也称东山,人们因此称谢安为谢东山。
淝水将军:公元383年8月,淝水河畔。东晋与前秦交战,苻融率25万先锋军队,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112万大军。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东晋面对大军压境,下达诏令,任命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任命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人,统帅8万兵众抵抗前秦,并让龙骧将军胡彬带领5000水军援助寿阳,共分三路兵马北上迎击前秦军。东晋获胜,前秦战败后苻坚被杀。
江左文章:谢灵运(公元385年至433年),汉族,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谢塘镇),是陈郡谢氏士族。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浙江古称江左。
这些歌颂人物姓氏的楹联,如同一部文化史书,让我们从中看到我国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来的人才宛若群星璀璨。这里面有大儒贤达、文臣武将、隐士孝子……他们抚国附民、廉而尽职、勇而知义、礼贤下士、学行昭著……其实这些对联人物与事迹,组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高尚道德、文化传统。这不仅仅是哪姓哪族的自豪与骄傲,也是中华大家庭中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荣的。
有的对联面对当时当地,记述本族人的平凡义举、族中轶事,生动感人。如兴国县潋江镇竹坝村陈家祠联:“三朝将相勋臣第;九世和同义士家。”联中的“义士”家,写的就是陈氏一个普通的祖先陈洪进,他治家严谨,据说有一年旱灾,一个盗贼夜入其家,蜷伏在梁上打算偷点财物,陈洪进察觉后,召集全族子孙训话,教大家要读书习艺,否则将来会落得跟这位梁上君子一样的境地。盗贼闻言,慌忙跃下拜伏请罪。陈洪进没有将盗贼治罪,反而资助其谋生,后人称其为义士之家。
兴国县三僚廖氏杨公祠联:“竹杖精奇,万里河山归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囊中。”兴国县三僚村是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第一村,位于兴国县梅窖镇。状如太极图形,两座寺庙、七口池塘各具代表意义,大量宋代以来的古墓,是不同时代风水作品的汇集,一代风水师杨筠松(救贫)曾隐居于此,传道授业。
为中国风水祖师杨筠松立祠祭祀,是兴国三僚村特有的文化现象。三僚村世居杨筠松两个弟子曾文辿、廖瑀的后代,曾廖两姓各为杨筠松建祠一座,廖氏杨公祠位于三僚村盆地的西北部御屏峰下。联中所说“竹杖精奇”写的就是本族廖瑀的轶事。相传他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古宁都县)翠微峰金精洞内读书习道,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之为廖金精。杨筠松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他相遇于宁都。当时廖瑀年少气盛,不服杨筠松,屡屡与杨斗法。一次,黄陂廖氏请杨筠松勘定一个门楼位置,廖瑀预先一天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第二天,杨筠松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插中了铜钱中的方孔。廖瑀这才服了,立即虔诚地拜杨公为师,早晚追随杨筠松,廖瑀从黄陂中坝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
再看石城县城北关黄姓志坚公祠的一副长联:“琴水漾波流,叔度宗风,清涵千顷,廿一枝分布中邦,邵武宗风振天下;仙峰凭仰止,次公世迹,瑞集九苞,十八叶肇开河麓。琴江文翰甲吾家。”对联不仅赞美了先祖叔度、次公的宗风世迹,还穿插了他们黄氏一家大族分支的故事。“廿一枝”“十八叶”,说的是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年已八十高龄的邵武和平黄氏大族祖峭山公,他将二十一房子孙召集齐全,然后当众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将黄家自春申君以后数千年所积累的祖产铜钱八十万贯,金银八百余称,一并均分为二十一份,合令三个妻子名下共二十一房子孙,各领祖传家产一份,随即离开家乡,另立基业,自谋发展。”由于当时三位夫人啼泣请求,峭山公便对原来的决定稍作改动,重新宣布:“除官、吴、郑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以尽温情之义以外,其余十八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须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接着,峭山公卜占离家吉日,并于这一天将新修的《黄氏家谱》二十一套分授二十一子,各领一套,嘱令他们随身携带,妥善珍藏,不忘所出。峭山公要儿孙分家,独立出外闯世界的战略眼光,得到大家赞扬。
李氏家族族谱字辈
本文2023-09-26 03:36: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07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