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百家姓里”杜”的排名及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6浏览:3收藏

求百家姓里”杜”的排名及由来!!??,第1张

一、姓氏源流

杜(D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以邑为氏。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据《通志·氏族略》云: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据传,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2、出自上古杜康之后。据《世本》所载,相传是黄帝时酿酒的发明者杜康的后代。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3、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时有鲜卑代北独孤浑氏,金时女真人徒单氏、满族都善氏、图克坦氏、鄂伦春族杜宁肯氏、裕固族杜曼氏、达斡尔族德贡氏、达力德尔氏等改姓杜,其它如满、蒙、土家、京、回、俄罗斯、壮、藏、朝鲜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杜伯。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上古时代,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灭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风流潇洒,使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着迷,于是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伯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伯。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杜姓以陕西西安为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鲁等国的,《新唐书》云:“在鲁有杜泄,避季平子之难,奔于楚,生大夫绰。绰生段,段生赫。”杜赫为秦将,食采于南阳衍邑,时人称为杜衍。赫少子杜秉,任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阳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于汉武帝时以豪门望族被朝廷强迫迁徙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后形成杜姓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汉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孙杜文、杜瑶。其后的几百年间杜姓又形成许多分支地望:襄阳杜姓,出自当阳侯杜预少子、晋弘农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阳一带)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宽;濮阳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阳,裔孙杜谟,后魏时任濮阳太守,因家焉。总之,先秦至汉之际杜姓主要繁衍于今陕西,其播衍过程,从陕西至山东,再至河南,终又复归陕西。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板荡,狼烟四起,杜姓为避战乱大举南迁,其先后于湖北之襄阳、襄樊,四川之绵竹、成都及浙江之钱塘,繁衍成为大族。唐末杜让能任山南节度使,遇战乱避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让能裔孙杜仁为避元乱又迁福建同安安仁里马銮乡,称为马銮杜姓始祖。明初杜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清之际,杜姓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远播海外,东南亚、欧美都有杜姓后裔的足迹。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三、历史名人

杜 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代书画家,汉章帝时曾为齐相,以善章草知名,与崔瑗并称“崔杜”。

杜 诗:河南汲县人,汉代著名廉吏,是汉光武帝刘秀的近臣。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即水力鼓风机),冶铁铸农具,比欧洲早一千一百多年,他治池陂、开田园,发展农业生产。时称“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

杜 康:相传是周代善於酿酒的人。《汉·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 密:河南省登封人,东汉名臣,曾任北海相、尚书令、河南尹,时人称其为“天下良辅”。

杜 林: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治有《古文尚书》,长于文字学,撰有《仓颉训纂》、《苍颉故》等。

杜 畿:曹操的高参,为统一北方作出了重要贡献。

杜 预:京兆杜陵人,西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征南大将军。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等。

杜 杲:北周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

杜 甫:今河南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称为“诗圣”、“诗王”,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 佑:京兆杜陵人,唐朝史学家,编《通典》二百卷,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官至宰相。

杜 牧:字牧之,号樊川,杜佑之孙,京兆万年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为人刚直有奇节,曾指时弊,深忧藩镇、吐番的骄纵,后果言中。其诗风骨遒上,豪迈不羁,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於杜甫;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宫赋》、《泊秦淮》等。

杜 琼:吴县(今属江苏)人,明代画家,其画开吴门派先声。

杜 堇: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明代画家,作画取法南宋院体,最工人物,笔法细劲畅利,时推白描高手。

杜审言: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唐朝文学家,与崔融、李峤、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其孙为杜甫。

杜秋娘:唐代金陵人。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錡之妾。錡谋叛被杀后入宫,善诗词及唱金缕衣曲,受唐宪宗宠爱,后赐归乡,穷老无依。因此古代以杜秋娘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

杜如晦:京兆杜陵人,初唐时期李世民的名相,参与发动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史称:“玄龄多谋”,如晦善断,当世语良相,常称房杜。”

杜光庭:道教天师,唐末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杜荀鹤:池州石埭(今安徽省太平)人,唐末诗人,其部分诗篇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惨痛境遇,在当时较突出,有《唐风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辅之一。相当于今天的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襄阳郡:分南郡、南阳两郡,相当于今天的湖北襄阳、南漳、宜城、远安、当阳等地。

濮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渭县、濮阳、范县,山东省郭城等地。西晋末年改为郡。

汉阳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汉阳。

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

2、堂号

诗圣堂、少陵堂:杜氏的堂号主要有“诗圣堂”或“少陵堂”。由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

此外,杜姓的堂号还有:“京兆堂”、“永言堂”、“振德堂”等。

人数排名前一百的姓!!!!

1李 2王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章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一、姓氏源流

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据传,黄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另外,后魏时代北人独孤浑氏有的也改为杜氏。

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杜氏播迁繁衍于今山西、山东、湖北、句容,江苏淮安,河北临漳、正定,山东潍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点。 

杜氏在宋元期间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湾的,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而尧祖居江苏金湖

三、郡望堂号

堂号杜氏的堂号主要有"诗圣堂"或"少陵堂"。由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而历称他为"诗中之圣"。  另外还有"京兆堂"、“宝田堂”,"宝莲堂"等。

郡望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阳郡、濮阳郡等。其中,京兆郡最为。 

京兆郡是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的,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辅之一。相当于今天的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襄阳郡分南郡、南阳两郡,相当于今天的湖北襄阳、南漳、宜城、远安、当阳等地。  濮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渭县、濮阳、范县,山东郭城等地。西晋末年改为郡。

四、历史名人 

杜姓出自帝王,辉煌千古,一直是受人瞩目的大家族。杜氏在历的表现,历来十分出色,出将入侯,不仅出了很多以功武略扬名青史的杰出人物,在学术和文学方面也是人才济济,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立下功劳。  东汉有两位的杜氏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时曾官至大司空。他更大的成就是在学术方面。他博学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推崇他为"小学之宗"。杜密,先后事恒帝和灵帝,都是位及人臣。"噤若寒蝉"这个成语就是他创造的。  到了唐朝,杜氏的表现尤为出色。大诗人杜甫,人称诗圣,可谓家喻户晓。为了和杜牧相区别,人称"老杜"。杜牧,唐代又一个文学家。由于他为时稍稍晚于杜甫,所以被称之"小杜"。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比起老杜并不逊色。他的文字优美,寓意警拔。被誉为中国文坛的不朽之作的《阿房宫赋》正是出自杜牧之手。杜牧的儿子杜苟鹤,在唐代末叶也是诗名满天下。他的"风暖鸟声碎,日高光鼎重"的佳句,多少年来,传诵不绝。

四川、河北等省。 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内分布较为普遍,如南阳、内黄、卫辉、登封、偃师、许昌、林县、邓州、林宝、洛阳、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陕西西安的杜氏比较兴旺。此外,今四川、德阳、彭山、绵阳、成都,山西、永济、太原,安徽庐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阳,江苏高邮,江苏一、姓氏源流 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据传,黄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另外,后魏时代北人独孤浑氏有的也改为杜氏。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杜氏播迁繁衍于今山西、山东、湖北、句容,江苏淮安,河北临漳、正定,山东潍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点。 杜氏在宋元期间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湾的,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而尧祖居江苏金湖三、郡望堂号堂号 杜氏的堂号主要有"诗圣堂"或"少陵堂"。由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 另外还有"京兆堂"、“宝田堂”,"宝莲堂"等。郡望 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阳郡、濮阳郡等。其中,京兆郡最为著名。 京兆郡是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的,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辅之一。相当于今天的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襄阳郡分南郡、南阳两郡,相当于今天的湖北襄阳、南漳、宜城、远安、当阳等地。 濮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渭县、濮阳、范县,山东郭城等地。西晋末年改为郡。四、家乘谱牒五、历史名人 杜姓出自帝王,辉煌千古,一直是受人瞩目的大家族。杜氏在历史上的表现,历来十分出色,出将入侯,不仅出了很多以功武略扬名青史的杰出人物,在学术和文学方面也是人才济济,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立下功劳。 东汉有两位著名的杜氏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时曾官至大司空。他更大的成就是在学术方面。他博学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推崇他为"小学之宗"。杜密,先后事恒帝和灵帝,都是位及人臣。"噤若寒蝉"这个成语就是他创造的。 到了唐朝,杜氏的表现尤为出色。大诗人杜甫,人称诗圣,可谓家喻户晓。为了和杜牧相区别,人称"老杜"。杜牧,唐代又一个著名文学家。由于他为时稍稍晚于杜甫,所以被称之"小杜"。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比起老杜并不逊色。他的文字优美,寓意警拔。被誉为中国文坛的不朽之作的《阿房宫赋》正是出自杜牧之手。杜牧的儿子杜苟鹤,在唐代末叶也是诗名满天下。他的"风暖鸟声碎,日高光鼎重"的佳句,多少年来,传诵不绝。 杜鹃啼血,出自一个凄美的传说。传说古代蜀国国君杜宇,周代末年在蜀称帝,号望帝。后来归隐,让位于其相。那时正当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所以称鹃为杜鹃。小小的杜鹃鸟,也是出自帝王呢。 花县田美乡杜氏族谱http://cngeocitiescom/hxds2004/ 田美杜氏创辑族谱序昆仑特作群山之祖脉,发千支河海,实为众水之宗,源分万派,故吾族数传以后,或仍居旧址,或远徒他方,共庆椒蕃之盛假令家传无谱,何以寻脉溯源,使人共知支派所自出咸晓然于尊祖敬宗之义也当见世人家乘篡修,往往特书前代名人辄欲生辉谱轶,岂知郭崇韬冒认京兆,世所羞称狄武襄不祖黄公,人皆赞美想我杜氏由汉以迄唐宋,文经武纬,代有其人,不胜指数,苟非的派,何以谬为扳援以贻识者所窃笑也唯自盘天祖公,始祖之后而递溯三世伦肇公所生五子,长文秀,次文善祖,世守蓝溪,三文广祖,建居花县横潭七里余大岭下,后改立田美乡四文仲祖,迁小港地近河南(广州河南)五文进,其子孙里居至今未悉时万历三十六年戊申,与河南小港房迁蓝水白沙览谱而悉详其系於是岁岁清明节,我房与小港必皆至白沙始祖祠,咸集同往凤头岗大郁处省墓,以尽其孝思焉今五房子孙要知祖宗血脉之源流而家谱详明,可以辩名而定份,是以知田溪之派,衍亦由蓝水而枝分,足见井井绳绳不亦知览群山而知昆仑之一脉,观众水而识河海之同源乎杜氏族谱序杜氏之有姓,始于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迁封杜伯,后为宣王所灭,子叔隰奔晋为刘氏,杜泄奔鲁因氏焉极盛于汉唐,宋朝绍兴年间,因避金人之乱,由南雄珠玑巷来此后经黄萧养之乱,始迁之,原谱失矣至吾田美乡之有杜氏,则由四世祖文广来自南海神安司白沙乡至前明万历间,始与河南小港文仲子孙同迁蓝水白沙乡往凤岗村大郁山扫墓其详谱实得于此及前清光绪十八年壬辰重修今祠曾一度将族谱修过,计大小主位由四世祖起至十五世共得一百七十九个,至於余已二十一传矣各房散轶,妨有挂漏,不敢撰也唯搜求可稽者,将本祠主位,校对无讹,并付诸于民,印成数百帙,分给于各房,俾后人有所易于继笔云尔,夫族谱者,系阖族之人立为谱系,俾知源流之远,支派之分也五世不修谱,为大不孝后之人其勉诸民国十四乙丑二十一传孙蔚文识于宝田学校 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有一支从江西迁移至湖南茨利,其中最为有名的杜心武就为其中的优秀人才。后分成两支,梓芬公一支留于今湖南省桃源县盘塘镇南竹铺,现散布于常德、龙山、湖北、云南等地共有族民上万名众。据听说,现宝田堂正三修族谱。现正收集各房族民。

杜姓网同第一馆 秋风堂 (杜甫) 建馆于2000-3-1 11:28:44

杜姓网同最新馆 杜庞纪念馆 (杜庞) 建馆于2005-7-26 10:58:09

杜姓网同人气馆 杜牧 (杜牧) 当前访问量为13450人次

杜姓网同第一谱 杜氏一族 族谱 (2217) 园区

杜姓网同最新谱 杜氏一族 族谱 (2217) 园区

杜姓网同人气谱 杜氏一族 族谱 (2217) 园区

参考资料:

http://cnnetorcom/wjx/frameaspid=148&name=%B6%C5

山东莘县杜氏字辈:“英茂润达……”

山东莱州杜氏字辈:“炳宝宏健……”

山东淄博杜氏字辈:“荣业所基曰严与敬”。

山东济宁杜氏字辈:“尚培市西绍明现宝传如甲运文官富礼昌”。

江西上高杜氏字辈:“传家唯礼乐华国在文章书香诗克肇百世定流芳”。

江西宜春杜氏字辈:“维本芝隆世美克少经文纬武辉光远照”。

江西杜氏一支字辈:“家学渊源照祖德世传忠孝印文章”。

辽宁丹东杜氏字辈:“万世永国……”

辽南杜氏字辈:“文永奈国景成全万世英日新传道德”。

四川巴中、湖北孝感杜氏字辈:“文金国正天星元明崇贤登良”。

四川西充杜氏字辈:“三生仁泽仕永照国家祥”。

重庆云阳杜氏字辈:“亭治征折春方国穆文印忠怀福禄寿山海万联新”。

重庆铜梁双山、沙田坝、圣灯铺杜氏字辈:“天朝登仁延世泽流芳久忠孝培德深傅家有礼义万代赐昌宁永远荣华盛乾元亨利贞”。

陕西榆林杜氏字辈:“儒浩元良益修成芳善树培礼(应)庆玉功昌”。

陕西打锅杜杜氏字辈:“耽思乎经籍图像于凌烟”。

安徽贵池杜氏字辈:“元七世重魁已辰寅祖彦克必邦文应宗尚善芳以远伯仲惟和德可荣守正谦恭诚有志安朝康国曰良臣思昌一本传贻永懋继纯禧景万龄”。

贵州赫章杜氏字辈:“子元开进兴文发照礼廷祖宗恩德厚”。

浙江玉环杜氏字辈:

行派:“崇宗世永文昌华国俊敏盈廷书香馥郁”;

字派:“圣广兆明英宜恒献道学儒生兰桂荣显”

河南邓州杜氏字辈:“志林永广建国德廷人泽走传申成心”。

内蒙古喀喇沁旗杜氏字辈:“广传伟(万)业在崇辉锡成基治世长发桂泰灿生荣培”。

杜氏一支字辈:“正应用光文才得世志春方国胜显名直至上朝廷”。

杜氏一支字辈:“敬孝户吉祥万年广传茂”

杜氏一支字辈:“忠厚肇基启佑荣昌敦崇礼义扶正纲常遵守祖训世继贤良求锡尔福长发其祥”。

杜氏一支字辈:“春芳升映秀朝廷友大光”。

杜氏一支字辈:“远世如正大光宗德安全少祖仁孝忠维保善幸字作田耕雾云天开启兴传自逢遵承家能有道富贵此长”。

问题一:京兆堂在古代哪里 京兆堂,是以地名命名的堂号,京兆大致就是现在的西安及其辖区。

问题二:杜姓氏的京兆堂是什么来的 杜姓氏的京兆堂是姓杜的一个分支堂来的。

每个姓氏都会随着人口增加而加上迁移在不同地方设立多个分堂出来。

堂的名称跟,地理位置,人们生活习性,或是当地风俗而定。

杜姓的来源有多种说法。

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记载,并注为“黄帝时人”。《酒诰》也记载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这说明黄帝时期已有杜姓。传说杜康是黄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黄帝所居之地“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6代国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说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但因年代久远,杜康以后的世系缺乏文字记载,一些姓氏书对杜姓起源另有说法。

《通志・氏族》载:“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建国于刘,为陶唐氏,裔孙刘累以能扰龙事孔甲,故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而封叔虞,乃迁唐氏于杜,是为杜伯居杜城者为杜氏又后魏有独孤浑氏,改为杜氏,实虏姓之杜也。”

据考证,唐尧的后裔在周武王初定天下时,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名为唐杜氏,直至周成王时才被灭,并入周室的领域。唐杜氏的后裔从此被改封为杜。杜国,位居现在的陕西长安,即汉代的杜陵。后来,杜国灭,杜姓子孙出奔,杜姓自此问世。

另外《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族原有三字姓独孤浑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今属河南)后,改为杜氏。

杜氏于宋、元时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湾者,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

杜氏经过几千年的繁衍,遍布大江南北,尤以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北)、汉阳(今湖北长江以北)、南阳(今河南南阳)三地的杜氏家族最为繁盛。

在中国历史上,杜氏曾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东汉时期的杜诗,任南阳太守,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为动力铸造农具,见效大又省力,比欧洲同类产品早了1100年,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被当地尊称为“杜母”;著名的两位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时,官至大司空,在学术方面因博洽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之人称其为“小学之宗”;杜密,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时,以惩治为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后官至太仆,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唐代,杜氏更是人才济济,仅任宰相者即有11人,其中,杜如晦在太宗时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曾订定各种典意制度,时人合称“房杜”;杜佑既是宰相,又是史学家。还有诗人杜审言、杜荀鹤,文学家杜牧等,而最著名的杜姓人物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甫曾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的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被称为“诗史”;杜牧,是唐代的又一著名文学家,由于他稍晚于杜甫,故被称为“小杜”。元初有农民起义首领杜可用。明代有画家杜琼。清代有诗人杜浚,云南 起义首领杜文秀。近现代有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杜国痒。

问题三:韦氏有日今堂吗?我认为只有京兆堂 ?

问题四:京兆宋氏家谱 姓氏源流

宋(Sòng)姓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以国名为氏。周武王封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说。宋传国三十六世,后为齐、魏、楚三国灭而分之,子孙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有载:“宋民,子姓,商之裔也。”子姓源起为大众所认同。

2、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赐姓而来。

① 如《五代史》载,五代时辰州(今湖南省沅陵)蛮酋有宋姓;

② 清・贵阳府有宋姓土司,得姓于元朝;

③ 清・满洲嵩佳氏改宋姓,世居沈阳、牛庄、铁岭的满洲人改宋姓;

④ 清・高丽人(今朝鲜族)改宋姓;明时赐元人伯奇特兆尔姓宋名一诚。

得姓始祖:微子启。宋姓出自子姓,为商朝王族支属后裔。商朝传到帝乙时已走向衰败,帝乙长子子启,是商纣王帝辛的庶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称微子启,原为太子,理当继帝位。但帝乙废太子,立纣王为嗣,纣王继位后,荒*无道,微子启屡谏不从。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见微子启很顺从周朝,于是封微子启于商丘,以奉汤王之祭,从而建立了宋国,微子启仁德贤明,深得人民的爱戴。宋国建国七百多年,到战国后期,即公元前二百八十六年,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宋国遗民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宋氏,他们尊微子启为宋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河南商丘,是当时宋国的都城,也可以说,是宋姓的最早发源地。伴随着宋的兴盛衰败,宋姓民众逐渐播迁,在秦汉之前,宋姓人已散居今江苏、河北、陕西关中、湖北等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将关东(今中原一带)豪强势力迁入关中,宋姓豪强自然也不能例外,此期为京兆宋姓的开基之初,此后不久,京兆宋姓一支西迁入甘肃敦煌,一支东迁入虢州(治今河南省卢氏), 一支南迁入江夏安陆(今属湖北省)。与此同时,定居西河介休(今属山西)的宋姓一支迁往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一支迁往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其中广平宋姓在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因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在当时宋姓各望族中也就成为最为显赫的家族。宋姓入闽,始于唐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时名相宋王景,望出西河,从刑州南和(今河北省)迁河南光州固始,其中一子宋易曾任福建观察推官,宋易之孙宋骈也随之入闽居莆田,而宋骈弟宋臻也南徙迁居于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镜江落籍,成为镜江宋姓的始祖。五代时,有辰州蛮国南邺加入宋姓。宋时,有宋哲任丹阳而迁广平(今属河北省),此系望出扶风,宋哲之后有宋军兄弟七人,“长、二分北京、江南、山东,三、四、七同迁江苏宋家埠,五、六子元东派发江西省赣州府宁化县土龙坑,瑞金青草潭……。”(见《中坜宋氏族谱序》),此系后裔广布,可谓北及京鲁,南及 粤。北宋时的宋庠、宋祁兄弟从湖北安陆迁河南开封雍丘(今河南省杞县)。总之,唐代以前,宋姓南迁繁衍不太广泛,而宋代以后,宋姓开始遍及大江南北,元明清至今,宋姓可说是随处可见,无处不在了。如今,宋姓分布广泛,在山东省所占比例较高,约占全国汉族宋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四川、河南、河北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宋姓约占全国宋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二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

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省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此支宋氏,为后汉侍中宋弘之族所在。

西河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县)。

广平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

敦煌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

河南郡:治所在今洛阳市东北。

>>

问题五:韩韦和京兆韦氏的区别 你好, 京兆韦氏是唐代最重要的士族家族之一。在唐朝的京兆地区很有影响,民间有俗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中文名:京兆韦氏

俗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国家:中国

朝代:唐代

分享

来源

京兆堂”韦氏家族来历

1、出自韦氏正宗。

2、主要出自韩氏。

“京兆堂”韦氏有祖训和族谱记载:韦姓是韩姓改来,公元前196年春天,当钟室难作;吕后下令夷韩信三族。韩信家客楚中尉屠中少年萧美匿其三岁幼子。客知萧何素与韩信善,私往见何,微示信无后意;萧何**泪下曰:“冤哉冤哉!”客见其诚,乃以实情告何。萧何惊呼:信尚有后乎?中国不可居,急逃!南越赵佗必能保此儿。萧何于是修书遣客(蒯彻、萧美)携韩信幼子至南越赵佗处,曰:“此淮阴侯子,公善视之,使得以不绝其祀!”南越武帝赵佗素仰韩信之威名,重萧何之情义,同意抚养韩信幼子。为免于刘邦察觉和中原产生矛盾,赵佗于是改韩信子韩姓取右边一半为韦姓;赵佗抚养韩信子至十九岁时(公元前180年)封其为土夷长。是为岭南韦氏,唐朝李渊夺取天下后,621年便令李靖平定了岭南;这时候岭南韦氏世袭显赫大首领家族韦厥为首领,率领家族千余口归附了唐朝,韦厥向唐朝皇帝申明了家族身世,并且带领唐军平定了十万大山(广西合浦一带),后代多以“京兆堂”为望。

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也记有:“萧何匿韩信子于南粤,取韩之半,改为姓韦”。

广西融水县滚贝乡吉羊京兆堂韦氏宗族谱对铁有个记录:“萧相国将韩信子阴托南越王(南越武帝)抚养,所授铁犹存,以钱板刻字在其上言:托抚韩氏等语。萧相国将韩信幼子暗中请求南越王赵佗抚养,赵佗同意抚养他。后来赵佗所授的铁尚在,用铜钱在上面铭刻着:托抚韩氏 ”

希望能帮到你。

问题六:京兆堂舒氏家谱字辈查询 舒氏家谱字辈汇编 陕西安康舒氏字辈:“盛世光祖德基业兆永昌少幼成家主方又吉四梁”。 江苏灌南舒氏字辈:“国庭德生强林善兆姚征恩浦瑞风洪门”。 江西于都舒氏字辈:“志大思兰乾所以宏自守钦翼应明君诗礼家传世文章定 ”。 江西抚州、赣州舒氏字辈:“志大思兰乾所以宏自守钦翼应明君诗礼能传世文章定 ”。 安徽黟县舒氏字辈:“立朝尊尧君法天广其仁秉志常公道梦纯乡学成允升用守令知子民同年若与选克家存忠心”。 安徽肥西舒氏字辈:“益有良善玉持志为岳仁富贵双全兆”。 四川仁寿舒氏字辈:“永朝由善德靖现载忠成全美道继绩作良仁盛世奇才会忻逢景荣昌赛洪昭达度孝友焕洪彰”。 四川雅安舒氏字辈:“明学文成登开大齐于永兴国太昌光宗思显朝金泽万代”。 四川大竹舒氏字辈:“大应万仕尚宗继景奇芳忠启仁良国高洪永太昌”。 湖南芷江舒氏字辈:“乾坤符易象孝友振纲常”。 湖南致和后裔字辈:“夏致光宗保惟孟继凤心一庚郝天有正大单世应”。 湖南邵东舒氏字辈:“孝忠宜显达正大是光明”。 湖南溆浦舒氏字辈:“国三成仕宗文时智有登(通)”。 湖北广水舒氏字辈:“忠秀钱仁远发祥庆泽长文明逢盛世继业爽平阳”。

问题七:黎氏《京兆堂》的族谱字辈都一样的吗怎么排列 盯住

问题八:顺德龙山黎姓族谱京兆堂字辈 黎姓来源有四:

1、出自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

2、出自黎国后裔。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3、出自帝尧的后代。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

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4、 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黎姓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于古黎国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县一带。早在战国时,黎氏就有向外迁徙的。据《黎氏族谱》所载,战国时“黎氏之族或因官而处,或避难而居,于是西入梁(今属陕西)、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今属山东、江苏),南迁交、广(今属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一带),北徙燕、冀(今属河北)”。到汉朝时,黎姓还有迁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黎姓家族再次南迁,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也主要繁衍迁徙于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迁居。宋、明以后,黎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换言之,历史上,黎氏是我国较典型的一个南方姓氏。

郡望堂号

堂号:

黎氏堂号主要有“载酒堂”。宋朝时,黎子云兄弟家贫好学。苏东坡曾去访问他们兄弟,子云和弟弟也经常载酒(带着酒)去拜访苏轼,向他请教。苏轼在他们兄弟的大门上题了一块匾叫“载酒堂”。

另外还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堂号。

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尹,改官名为太守。此支黎氏,开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汉,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宋城郡:隋时此地为雎阳,是宋朝的治所,宋时改雎阳为宋城,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黎姓家谱

江苏:句容黎氏家谱、江都黎氏家乘二卷

浙江:兰溪黎氏宗谱七卷、象山石浦黎氏宗谱一卷

江西:清江版城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安徽:广德广阳黎氏宗谱八卷

湖北:新洲黎氏宗谱十八卷首二卷

湖南:长沙黎氏续修支谱十卷、宁乡沩宁大田坊黎氏续修支谱十三卷、宁乡大田坊黎氏续修家谱十七卷、宁乡鱼潭黎氏五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四修家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黎氏续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绪周五修支谱六卷、汉寿龙阳黎氏族谱(卷数不清)、

广东:中山圆榄黎氏宗谱(卷数不清)、南海黎氏家谱不分卷、南海黎氏族谱不分卷、顺德黎桂泽堂族谱不分卷、顺德东洋房黎氏家谱四卷、顺德黎氏族谱不分卷、东莞黎氏族谱不分卷、梅县黎氏族谱不分卷

贵州: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不分卷、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一卷、遵义篱汝谦家乘文(卷数不清>>

问题九:史姓的堂号 高密堂:以望立堂。京兆堂:以望立堂。桂阳堂:以望立堂。建康堂:以望立堂。宣城堂:以望立堂。陈留堂:以望立堂。河南堂:以望立堂。溧阳堂:以望立堂。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逝世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怀溧堂:江苏溧阳是史氏起源处,因以为堂。

问题十:东鲁指的是哪里?庆远是山东的吗?京兆堂的由来是? (1)原指 春秋 鲁国 。后以指 鲁 地(相当今 山东省 )2)指 孔子 。 孔子 为 春秋 鲁 人,故称。《陈书・周弘正传》:“ 东鲁 绝编之思, 西伯 幽忧之作。” 不是山东的。 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以宜州为度宗潜邸所在,升为庆远府,治所在宜山(今县)。元改为路,又改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明复为府。清辖境相当今广西宜山、东兰、忻城、环江、河池等县地。1913年废。 京兆堂 是宋氏其中一条支系的一个堂号 堂号就是京兆堂,老家是在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镇(现在可能是罗庄区)宋家北楼村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采纳我。

1,山东邹城杜氏字辈:“经思守王承(士生)金宗国文培锡长春(子树廷)荣显(恩en)忠宝善家声振修德世业昌”。

2,山东德州、江苏徐州、新疆乌鲁木齐、伊犁: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孝友承先训,文章奕代显。

3,山东临清杜氏字辈: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4,山东菏泽杜氏字辈:“启玉承守亲,守庆常修养”。

5,山东平阴杜氏字辈:“广恒召延霞,开兴见嗣同”。

6,山东泰安杜氏字辈:“登云兆宪尊,善玉齐光庆”

7,浙江宁波杜氏字辈:“圣功端蒙养,万世佐朝廷”。

8,浙江衢州杜氏字辈:“太时宏一世尚本道”。

9,江西上高杜氏字辈:“传家唯礼乐华国在文章书香诗克肇百世定流芳”。

10,江西宜春杜氏字辈:“维本芝隆世美克少经文纬武辉光远照”。

-杜姓

杜姓的来源 一、姓氏源流

杜(D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以邑为氏。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据《通志・氏族略》云: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据传,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2、出自上古杜康之后。据《世本》所载,相传是黄帝时酿酒的发明者杜康的后代。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3、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时有鲜卑代北独孤浑氏,金时女真人徒单氏、满族都善氏、图克坦氏、鄂伦春族杜宁肯氏、裕固族杜曼氏、达斡尔族德贡氏、达力德尔氏等改姓杜,其它如满、蒙、土家、京、回、俄罗斯、壮、藏、朝鲜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杜伯。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上古时代,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灭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风流潇洒,使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着迷,于是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伯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伯。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杜姓以陕西西安为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鲁等国的,《新唐书》云:“在鲁有杜泄,避季平子之难,奔于楚,生大夫绰。绰生段,段生赫。”杜赫为秦将,食采于南阳衍邑,时人称为杜衍。赫少子杜秉,任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阳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于汉武帝时以豪门望族被朝廷强迫迁徙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后形成杜姓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汉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孙杜文、杜瑶。其后的几百年间杜姓又形成许多分支地望:襄阳杜姓,出自当阳侯杜预少子、晋弘农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阳一带)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宽;濮阳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阳,裔孙杜谟,后魏时任濮阳太守,因家焉。总之,先秦至汉之际杜姓主要繁衍于今陕西,其播衍过程,从陕西至山东,再至河南,终又复归陕西。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板荡,狼烟四起,杜姓为避战乱大举南迁,其先后于湖北之襄阳、襄樊,四川之绵竹、成都及浙江之钱塘,繁衍成为大族。唐末杜让能任山南节度使,遇战乱避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让能裔孙杜仁为避元乱又迁福建同安安仁里马銮乡,称为马銮杜姓始祖。明初杜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清之际,杜姓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远播海外,东南亚、欧美都有杜姓后裔的足迹。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三、历史名人

杜 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代书画家,汉章帝时曾为齐相,以善章草知名,与崔瑗并称“崔杜”。

杜 >>

杜姓在全国人口排多少位?他的来历? 当代杜姓的人口将近520万,列为全国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

起源

氏族崇拜

杜本是一种树木的名,也称甘棠,即杜梨,属古代的陕西长安地区生长一种杜梨枝,是神农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长栽培的树,已经成为该氏族的社树,即神树。这支氏族崇拜杜梨树为氏族的原始图腾,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国家后称杜城,最终形成国和姓,这应该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杜陵杜氏

源于祁姓,出自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代。尧除承继祖辈姬姓外,又因其母庆都(居于今河南淮阳的有锋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长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祁”为姓。中国古史传说的“帝”都有氏号,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尧的氏族部落善于农耕和烧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县)、陶(今山东定陶)地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们尊称为陶唐氏,故有帝尧陶唐氏之称号,亦单称为“唐尧”。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它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当时,杜伯之子隰叔逃奔晋国,后仕晋为士师之官。其子孙遂为士氏,后食邑于范,又为范氏。杜氏、士氏、范氏三氏同宗同源。春秋初年,唐杜国被秦国所灭。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置杜县,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的东南部。西汉元康六年(公元前65年),因汉宣帝筑陵于该地,遂改名为杜陵。

据有关史料所证,杜陵杜氏族人的世居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少陵原东南端一带,此地因世居杜氏贵族,故而在唐朝时期便在该地设置“杜曲”地名。后又因其南设杜固地名,后世便称杜曲为北杜,杜固为南杜,两社之杜氏族人史称杜氏正宗,为杜氏家族的主要组成部分。该支杜氏正确读音作dù(ㄉㄨA)。

芈姓杜氏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杜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君主名叫熊艰,号称杜敖,亦称堵敖、庄敖。据史籍《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文王二年,伐申,过邓,邓人曰‘楚王易取’,邓侯不许也。六年,伐蔡,虏蔡哀侯以归,已而释之。楚强,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十一年,齐桓公始,楚亦始大。十二年,伐邓,灭之。十三年卒。子亓,是为杜敖。杜敖五年,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与随袭弑杜敖,代立。”在楚杜敖熊艰被弑后,其族人后裔分散避难,有以先王称号为姓氏者,称杜氏、或称堵氏,后统称为杜氏,世代相传至今。

芈姓杜氏源出杜敖(堵敖),其“杜”、“堵”的读音皆作tú(ㄊㄨ@),今音读作dù(ㄉㄨA)亦可。

独孤浑氏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北魏王朝时期有鲜卑拓拔部独孤浑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记载,南北朝时北魏政权有独孤浑氏,为鲜卑拓拔部的氏族部落之一。鲜卑独孤浑氏,排在鲜卑贵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区鲜卑族代国旧部。

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过程中,独孤浑氏大多改为汉姓杜氏、独氏、独孤氏,逐渐融入汉族,是为河南洛阳杜氏。该支杜氏正确读音作dù(ㄉㄨA)。

姬姓杜康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时期的酿酒发明者杜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杜氏是黄帝时>>

杜姓的由来 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据传,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另外,后魏时代北人独孤浑氏有的也改为杜氏。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杜氏播迁繁衍于今山西、山东、湖北、四川、河北等省。  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内分布较为普遍,如南阳、内黄、卫辉、登封、偃师、许昌、林县、邓州、林宝、洛阳、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陕西西安的杜氏比较兴旺。此外,今四川、德阳、彭山、绵阳、成都,山西、永济、太原,安徽庐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阳,江苏高邮,江苏句容,江苏淮安,河北临漳、正定,山东潍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点。  杜氏在宋元期间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湾的,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而尧祖居江苏金湖三、郡望堂号堂号  杜氏的堂号主要有诗圣堂或少陵堂。由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  另外还有京兆堂、“宝田堂”,宝莲堂等。郡望  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阳郡、濮阳郡等。其中,京兆郡最为著名。  京兆郡是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的,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辅之一。相当于今天的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襄阳郡分南郡、南阳两郡,相当于今天的湖北襄阳、南漳、宜城、远安、当阳等地。  濮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渭县、濮阳、范县,山东郭城等地。西晋末年改为郡。

杜姓的杜姓名人 杜氏于宋、元时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 湾者,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杜氏经过几千年的繁衍,遍布大江南北。尤以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北)、汉阳(今湖北长江以北)、南阳(今河南南阳)三地的杜氏家族最为繁盛。在中国历史上,杜氏曾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杜康:相传为我国历史上最早酿酒的人,创造了用黏性高粱为原料制成清酒的方法,被后人尊崇为酒圣。杜伯:为西周初杜地(今陕西西安)的领主,为杜姓始祖之一。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杜仓: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相国杜周(?―前95):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御史大夫中丞,赐谥曰荒侯西汉著名酷吏,以执法严刻著称。杜延年(?―前52):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西汉大臣,御史大夫杜周少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御史大夫建平侯。谥号敬侯。杜子春(前30-58):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西汉末年著名经学家。杜度(生卒年不详):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即杜操,魏晋人因避魏武帝曹操名讳,改称杜度。东汉著名书法家,杜度以善章草著名。崔瑗、崔父子学杜度书,后人并称为“崔、杜”,为张芝师。杜诗(?-38):河内汲县(今河南卫辉)人。东汉官员及发明家。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为动力铸造农具,比欧洲同类产品早了1100年,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被当地尊称为“杜母”。杜林(?-47):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大臣、学者。杜林在汉光武帝时曾官侍御史,仕至大司空,称为任职相。在学术方面因博洽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之人称其为“小学之宗”。杜乔(?―147):河内林虑(今河南林州)人。东汉时期名臣,太子太傅 光禄勋官至太尉。杜乔忠以直言,德以辅政,为当世良臣,与李固齐名。杜密(?-169):颍川阳城(今河南登封)人。东汉大臣。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时,以惩治为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后官至太仆,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杜畿(163-224):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为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后代,官至尚书仆射,封丰乐亭侯。杜恕(198-252):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畿之子,三国时曹魏名臣、学者,著有《体论》八篇,《兴性论》一篇。杜预(222-285):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恕之子,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杜夔:河南人。三国曹魏时期著名音乐家,他长期总管歌舞音乐,精心研究,以通晓音乐称于世。杜育(?-311):襄城邓陵(今河南襄城)人,杜袭之孙。杜育是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茶学专家,他同时也是西晋二十四人文学集团中的一员。杜之伟(508―559):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撰梁史。通直散骑常侍。杜(?-580):南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梁国御史中丞秘书监。杜伏威(598-624):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隋末农民起义首领。杜顺(557-640):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高僧,为华严宗初祖。十八岁出家,法号法顺,师事因圣寺之僧珍(道珍),受习定业,后住于终南山,宣扬华严教纲。后人尊为华严宗第一祖,世称文殊化身、帝心尊者、炖煌菩萨。杜如晦(585-630):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著名政治家,唐太宗时期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曾订定各种典意制度,时人合称“房杜”。杜淹(?―628):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尚书右仆射。北周豫州刺史杜业孙、河内太守杜征之子。杜正伦(575-658):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人。唐朝宰相。封襄阳县公。杜景俭(?-700):冀州武邑(今河北)人。唐朝宰相。殿中侍御史。>>

杜氏家族起源 杜氏家族起源:

杜康、姬伯、芈(熊艰)、杜蒯。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上古时代,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灭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风流潇洒,使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着迷,于是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伯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伯。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

姓杜的来历 杜姓的渊源有三:   (一)源出自祁姓

(二)源出姜姓  神农氏的后代。相传在商朝时已经有杜国,是神农氏的后裔后土的子孙,以杜树为神树,故称杜,杜古国在今陕西长安东北。商末周国兴起,杜人归顺于周。史书上没有留下姜姓杜氏后裔的消息,可能完全融入进祁姓杜氏之中。

(三)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

杜伯。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上古时代,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灭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风流潇洒,使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着迷,于是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伯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伯。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

历史上杜姓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期,杜姓主要活动于陕西地区。秦汉时期杜姓已经散播到河南、山西、湖北、四川、山东等地。到了唐朝杜姓在长江南北都有分布,明末杜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杜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为宋朝第二十九位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山东、浙江,这四省杜姓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两省。河北为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227%。全国形成了北方冀鲁、西部四川、东面浙江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杜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为明朝第六十位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江苏,这三省杜姓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山西、四川、河北、山东,这四省的杜姓又集中了36%。江西为杜姓第一大省,约占杜姓总人口的135%。全国形成了东面赣浙苏、北部晋冀鲁、西部四川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宋元明期间,杜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动主要由北向东南移动。

当代杜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万,为全国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15%。其次分布于山东、四川、广西、山西、安徽、甘肃、广东七省区,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94%,为杜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冀豫鲁鄂、川甘、辽宁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杜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47)表明:在冀京津、陕晋、内蒙古中部、辽宁大部、吉林南部、山东北端、河南西部、鄂渝北端、宁夏东部、甘肃中部和东部、新疆喀什地区、广西南部,杜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I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8%,居住了大约38%的杜姓人群。在河南东部、山东大部、湖北大部、皖苏北部、湖南北端、川渝大部、云南东部、贵外I西部、广西中部、广东东南、甘肃南部和西部、宁夏东端、内蒙古西部和东部、黑龙江北部、吉林北部和中部、辽宁东北、新疆西北,杜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4%一o6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57%,居住了大约36%川杜姓人群。[2]

湖南杜氏起源 杜本是一种树木的名,也称甘棠,即杜梨,属古代的陕西长安地区生长一种杜梨枝,是神农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长栽培的树,已经成为该氏族的社树,即神树。这支氏族崇拜杜梨树为氏族的原始图腾,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国家后称杜城,最终形成国和姓,这应该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杜姓起源的故事 一、姓氏源流

杜(D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以邑为氏。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据《通志・氏族略》云: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据传,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2、出自上古杜康之后。据《世本》所载,相传是黄帝时酿酒的发明者杜康的后代。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3、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时有鲜卑代北独孤浑氏,金时女真人徒单氏、满族都善氏、图克坦氏、鄂伦春族杜宁肯氏、裕固族杜曼氏、达斡尔族德贡氏、达力德尔氏等改姓杜,其它如满、蒙、土家、京、回、俄罗斯、壮、藏、朝鲜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杜伯。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上古时代,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灭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

求百家姓里”杜”的排名及由来!!??

一、姓氏源流 杜(D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以邑为氏。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据《通志·氏族略》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