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族谱和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6浏览:6收藏

谢氏族谱和历史,第1张

谢家最早见于记载的家谱,是南朝人刘孝标注释《世说新语》时引用的《谢氏谱》,其中又分为《陈郡阳夏谢氏谱》和《会稽山阴谢氏谱》两种。前一种家谱在书中共引用七处,后一种引用一处。从全部引文综合分析,这两种家谱的基本内容,

包括东晋时两族谢氏人员的名讳、字号、承属关系、官爵、姻娅、子女、子女婚配等等。当时的社会特别重视谱牒,不仅朝廷选官要查寻家谱,而且社会上嫁女择婿也要以家谱为据。

为防止假冒,国家还专门成立有谱局,社会上也有专门编撰和研究谱牒的世家。所以谢氏最早的家谱,有可能是根据谢氏提供的资料由官府修成的,时间最早不会超过东晋建国以后。

历史记载

《家乘》

家乘是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字。春秋时晋国史书名《乘》,后因称史籍为史乘。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撰有日记体《宜州家乘》,后人撰修家谱,袭用“家乘”之名,意为家族之史。谱牒是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有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也有记载一姓一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的,

后者又称“族谱”“宗谱”“家谱”或“家乘”。魏晋南北朝时特重门第,官方选用人才必须考察谱牒,因此,撰修族谱之风盛行,隋代以后虽然施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取仕,但直至明清时期,许多家族仍编修族谱。

族谱主要内容有姓氏起源、播迁、分支始祖、世代相传的统系、辈字、祠堂、祖茔、族规等,正文前有序和凡例。

《谢氏谱》

《世说新语》所引用的《谢氏谱》,大概出自当时的官谱。至于《隋书·经籍志》中收录的《谢氏谱》十卷,则是另外一种性质的家谱,即可能出自谢氏族人之手。但遗憾的是今天已经无法看到了。

目前所见谢氏最早的一部完整家谱,是宋朝人汪藻根据《世说新语》和魏晋南北朝及隋朝史书编辑的《世说·陈郡阳夏谢氏谱》。全谱包括世系表、正文、别族、人名考补四个部分,收录三国至隋陈郡谢氏94人,附录会稽谢氏4人。

这部家谱的现存最早刊本,藏于日本,与宋本《世说新语》汪藻《叙录》放在一起,近年曾以珂锣版影印的形式与《世说新语》联合刊布发表。

扩展资料

历史传说

岳飞为南宋谢氏族谱作《岳武穆赠序》

予仰观天象,北辰为中天之枢,而三垣、九曜旋绕归向,譬犹群之尊,而不敢不拱焉;俯察地理,昆仑为华夏之镇,而五嵌、八表通峰接巘,譬犹祖之亲,而无敢不本焉。此君亲一体,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无将之戒,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

为人臣,所当鞠躬尽瘁;为人后,所当慎终追远,而不可一毫或忽者也!今阅谢氏谱牒,上溯姓原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者而能之乎?噫!世之去祖未远,问其自而懵然者,有愧于谢氏多矣!

-谢氏族谱

司马迁出身于中下层官吏家庭。高祖司马昌,当秦始皇时,作主铁官。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祖司马喜,没有作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他的家庭在汉文帝时可能是所谓“中人之家”,以农业、畜牧致富,因而能够出粟买爵。司马迁说自己“耕牧河山之阳”,不一定就是亲自参加耕牧。

司马迁后代一说(ZT)

司马迁自称“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又称其数世祖茔均在高门,即今陕西韩城;但此地至今无一姓司马者。据韩城县文化馆介绍,距司马迁出生地“龙门砦”仅三里之续村,今为鬼东嵬阳村,同、冯两姓却历来均自称为司马之后。同姓祖陵存碑文录于下:

“维兹同族,世传司马。初序天地,系出重黎。至周失官,尝典史笔。去周适晋,分散他乡。错在秦朝,夏阳居处;喜及后代,高门成茔。官太史者谈,作《史记》者子长。葬史坡而山明水秀,生临观而子孝孙贤。史通因避莽乱,隐居嵩阳;徽为长门嫡孙,改姓同氏。追归故里,徙居徐村。坟墓先茔,不能悉志。自茂至杰,略表所知。”

此碑勒于清嘉庆二十二年,来源于清康熙二十二年韩城知事翟世琪所撰《重修太史庙记》。该碑文称:“自康熙八年,众为太史公庙会而不能得太史公生辰。适有华山方外士自言知其详,谓:司马子长四柱为甲寅、戊辰、庚午、丙戌,寿七十三岁,卒于丙寅年九月初四日。有二子,长临,字与仲;次观,字何求。史通,临之孙也。莽为安汉公,封史通。史通避莽乱,偕逢萌居嵩阳。司马徽正临嫡派,今子孙或在洛阳,同姓;或在襄阳,马姓。观之八世孙为懿,传帝十五叶,辟刘宋之祸,去司返高门。又有女为杨敞夫人。敞后传帝二世,前五代终始,皆子长之裔也。而观裔司马君实,与临裔司马徽,皆别有不朽,以德不以位。”宋武帝刘裕灭东晋之后,难免要追杀司马后代。司马子孙为避株连遭祸,改姓同、冯,返回高门,颇近事理。至于华山方外士所言,来自遗闻传说,虽无史籍可考,却不能一概视为荒诞不经,至少可作为史学家研考之资料。

  上官:

  一、寻根溯祖 1、出自芈姓。春秋时,楚怀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孝友堂":宋代时有上官怡。他的母亲害了赢病(疟疾)。母亲病时,上官怡从早到晚在床前伺候,尝汤药,驱蚊蚋,一个多月不曾睡觉。母亲死后,他极尽哀毁。二哥又相继死去,他奉养寡嫂,抚育孤儿,敬爱兼笃,人们夸他"既孝于亲,又友于兄弟"。 郡望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三、历史名人 上官桀:汉朝人,武帝时任太仆。武帝临终时,任上官桀为左将军,与霍光同受遗诏辅佐少主,封为安阳侯。后来上官桀密谋欲废昭帝,但事情败露,被诛族灭。 上官仪:唐初诗人。官至西台侍郎。其诗多应酬、奉和之作;其词绮丽而婉媚,人多效仿,称"上官体"。 上官婉儿:上官仪之孙女。上官仪父子因反对武则天执政被杀,婉儿与母亲被配入宫廷。婉儿辩慧能文,习吏事,武后爱之,拜婕妤(女官名),秉机政。她14岁起就为武则天草拟诏令。中宗李显即位后,她被立为昭容,掌管文学音乐,经常为皇后和公主作诗,韦后夺权失败后,被斩于旗下,时年46岁。 宋代有龙图阁待制上官均、左龙大将军上官正、进士上官疑,明代有画家上官伯达,清代有画家上官周。

  司马

  一、来源有三 1、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上古时有人重黎,为司掌天地之官,唐尧曾抚育重黎之后。同宣王时,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程伯休父克平许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许他以官职为姓,其后遂成司马氏。 2、晋元帝司马睿,本姓生,改姓司马,其后亦为司马氏。 3、为许氏、郝氏所改。如许穆之、郝惔之即是。他们的后代铀铮�渤扑韭硎稀 司马姓望族居河内(今河南省)二、迁徙分布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太史堂":汉朝司马谈、司马迁父子都封太史公,司马迁继续其父司马谈写成《史记》。宋朝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郡望:司马氏望出河内郡。楚汉之际置。在今河南省境内黄河北岸武县一带。 四、历史名人 司马光:汉朝史学家、北宁大臣,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宝元进士,官至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英宗时,进图龙阁直学士,献《通志》八卷,命设局续修。神宗初,任翰林兼侍读学士。《通志》赐名《资治通鉴》。为我国著名的编年史著作。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初任郎中,元封三年继父任太史令,尽阅史官所藏旧史,又遍解,触怒汉武帝而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仍发奋著书,历十二年,于征和二年,撰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称《太史公书》。三国后,通称为《史记》。全书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总括三千余年史事,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余字。 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字长卿,成都人。景帝时为武骑常侍。

  东方

  一、寻根溯祖 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孙中有个叫羲仲的,出于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东方),世代执掌东方青阳令。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命姓,称东方氏。 2、出自张姓,是汉代文学家东方朔的后代。东方朔本姓张,他的父亲张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亲田氏生下他三天后也死了,他右邻居抚养成人。因为他出生时正值东方天亮,所以起名叫东方朔。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为姓,称东方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四何堂":汉代时东方朔性诙谐,善辞赋。有一次,皇帝在社日(祭祀灶神的日子)把祭肉赐给众大臣。大臣们还没有到,东方朔自己就先割了一块拿回家去了。皇帝命他自责,他拜曰:"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自割,何壮也;割之不多,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我这个人呀,受了皇帝的恩赐,而不等皇帝圣旨割给我,多么不讲礼貌呀!拔剑自己割肉,多么有魄力呀!虽然是自己割的,但并没有多割,多么清廉呀!回家把肉给妻子吃,多么仁爱呀!)皇帝笑曰:"令卿自责,乃更自誉。"(我命你自己责备自己,你竟自己夸奖起自己来了。)随即又赐给他一份肉。东方氏因以号"四何堂"。 郡望:济南郡:西汉时,把齐郡之地分出一部分来置济南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临淄一带地区。 平原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平原一带。 三、历史名人 东方朔:西汉大臣、文学家。汉武帝时,东方朔上书自荐,自称博学多能、才貌出众,可以作大臣。武帝看了很惊奇,便任命他官职,后官至太中大夫给事中。他为人幽默机智,又有点玩世不恭,宫中都称他为"狂人",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又敢于直谏,所提意见往往切中时弊。关于他的传说很多,由于人们很少知道他的身世,所以有人说他是"岁星下凡"。相传他曾对同僚说:"除了大王公以外,天下没有人知道我是谁。"他死后,汉武帝知道了这句话,就把大王公召来询问。大王公很惊讶,说:"我也不知道呀!"武帝想了一想,问道:"那么你有什么特长吗?"大王公回答说:"我喜欢观察星象、推算历法。"武帝又问:"这些年星象有什么异常吗?"大王公答:"其他的星都很正常,唯独岁星(木星)有十八年不见,最近才重新出现。" 汉武帝叹息道:"这就是了。东方朔陪伴我十八年,竟然一直不知道他是岁星下凡。" 东方虬:唐代武后时任左史,工诗。武后游洛南龙门时,命随从文官赋诗,东方虬最先作好,武后赐他锦袍。 东方显:唐代学士,为开元中舍象亭十八学士之一。

  独孤

  一、寻根溯祖 起源于北魏时代北鲜卑部落,本姓刘,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囚禁于独山(今辽宁海城境内)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称独孤氏。 二、郡望分布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地区。 高阳郡:北魏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高阳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隋代有独孤楷、独孤盛兄弟皆位居要职,唐代有右补阙独孤郁、诗人独孤及,北周有卫国公、大都督独孤信及其子蜀国公独孤罗。 独孤(du gu) 出自刘氏,东汉光武帝的后人刘进伯官度辽将军,被匈奴俘获,囚在独山下,生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其六世孙罗辰随北魏孝文帝迁洛阳,以独孤为氏。郡望:高阳郡(今河北高阳一带)。 行道扬名,学士果成佳婿 奇谋大略,女儿迭为贵人 上联说唐代洛阳人独孤郁,字古风,幼年时,父亲独孤及曾问他志向,他答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元和初年,举制科高等,历官右补阙、翰林学土。大臣权德舆很看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宪宗曾说:"想不到德舆有如此佳婿!"下联说南北朝时北周云中人独孤信,善于骑射,在东魏官都督荆州诸军事。后奔南朝梁,官陇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北周初,官大宗伯,封卫国公。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所到之处,都受百姓欢迎。大女儿为北周明帝皇后,四女儿为唐高祖的母亲元贞太后,七女儿为隋文帝皇后。

  慕容

  慕容得自先祖莫护跋,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以慕容为姓

  慕容氏本黄帝后裔,公元前206年秦汉之际因匈奴所逼而退居鲜卑山(大兴安岭山脉,今内蒙古境内), 公元220—226由先祖莫护跋率部入居辽西, 公元238年从魏司马懿伐公孙渊有功,拜率义王,建国于辽西棘城(今辽宁兴义县), 经慕容木延, 慕容涉归渐向辽东发展,至公元285年先祖慕容廆继位, 感慕容氏久处荒远之地,与中原隔绝,政治经济文化落后,遂发奋图强,顺应潮流, 锐意改革进取,重农桑、兴儒学,向中原学习先进政治文化,实行了政治、经济、社会组织、文化教育、生活习俗、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改革,完成了由渔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社会的转变, 奠立了慕容氏崛起的基础慕容先祖的汉化改革早于北魏孝文帝一百七十年,建立了突出的历史功绩,为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此后慕容氏英杰辈出,逐鹿中原, 先后建立起前燕、后燕、西燕、南燕 慕容皝于337年在龙城(辽宁朝阳)称王,建立前燕,公元352年慕容俊于蓟城(北京西南)称帝,后迁都于邺城(河北临漳北),前燕因内部分裂导致国力削弱以至亡国, 其后公元386年廆侄孙慕容永于山西长子称帝建立西燕,384年皝之五子慕容垂复国建立后燕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称帝,尽复前燕疆土并灭西燕,后燕亡于鲜卑拓跋部的北魏, 公元400年皝之少子慕容德于滑台(今河南省滑县)建立南燕,后迁于山东广固(今山东青州益都西北),亡于东晋刘裕

  二、郡望堂号 堂号 "辽东堂":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归属于晋朝,晋朝太兴初年封他为"辽东公",慕容氏因以"辽东"为堂号。 郡望 敦煌郡:汉代时从酒泉郡中分出一部分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以西一带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郡。秦、汉沿之。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前燕有大司马慕容恪(慕容皝之子),后燕有冠军将军慕容垂,燕国有修文学士慕容善,隋朝有大将军慕容三藏,宋代有检校太尉慕容延钊、刑部尚书慕容彦超。 慕容恪及其六世孙慕容绍宗自唐宋以降,配享武成王庙

  四,分布,河南温县慕庄村及武陟南贾村共有一万余慕姓族人,家谱世系清晰,是元朝监察御史慕完之孙明初由卫郡(今河南省新乡)迁来的,两个村里保存有元朝大学士虞集及大学士中书参知政事许师敬分别给慕完撰写的墓志铭,清楚表明这一支是隋初大将军慕容三藏之后,三藏乃慕容绍宗之子,前燕太原王慕容恪七世孙

  拓跋

  一、寻根溯祖 1、拓跋复姓为黄帝后裔。相传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娶蜀山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颛顼。昌意的小儿子悃被封在北土(即今中国北部地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意即黄帝德后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率王族改为元姓,其王族之外德拓跋氏遂成为庶姓,仍为拓跋氏,不与皇室同族。 2、西汉时,有李姓者改为拓跋氏。 二、郡望分布 颖川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拓跋丕:后魏乐平王,因功拜东骑大将军。 拓跋可悉陵:后魏中军都督。他十七岁随太武帝狩猎时,遇一猛虎,空手搏杀之献给太武帝。 拓跋平原:后魏齐州刺史,以功拜镇南将军。孝文帝时,有妖人刘举,自称天子,平原亲自讨斩之。

  令狐

  姓氏来由:令狐, 令狐源出于魏氏。晋国大将魏颗有一次率军与秦国军队交战,魏颗与秦国勇将杜回遭遇。魏颗不是杜回的对手,只好且战且退。杜口眼看就要追杀上来,却被一位老人用茅草绳绊倒在地,魏颗赶紧口身将杜口捉住,最后将秦军打败。原来这位老人是魏颗父亲的宠妾祖姬的父亲,当牛魏父去世时,魏颗坚持不让祖姬为父亲陪葬,而让她改嫁他人。祖姬的父亲这次是特意来报答魏颗的救女之恩的。魏颗立下这次战功后,晋景公把令狐(今山西临猗县西)作为奖赏封给他。魏颗的儿子后来就以父亲封地的地名为姓氏,称为令狐氏。 历史名人:令狐楚,唐朝大臣、诗人,宜州华原人。他担任过中书待郎、尚书、仆射等官职,政绩卓著。他还常与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唱和,李商隐也出自他的门下,但他本人所作的好诗并不多

  轩辕

  一、寻根溯祖 轩辕复姓为黄帝嫡孙,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太霞堂":唐朝时有轩辕集居罗浮山为道士,年过百岁仍容颜不老,坐在暗室中,目光射数丈。著有《太霞》12篇。唐武宗召见他询问长生的法术。轩辕集说:"绝声色,薄滋味,哀乐一致,德施无偏,尧舜禹汤之所以寿也!"(尧舜禹汤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断绝靡靡之音和女色,对饮食不贪厚味,悲哀和欢乐都同样,不为此而伤感,施德于人,无偏无私。) 郡望 轩辕复姓望族居上党(今山西长治)、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 三、历史名人 轩辕氏:即黄帝。传说黄帝姓公孙,后因生于姬水改姓姬。国内有熊,故亦称有熊氏。与蚩尤战于涿陆之野,斩杀蚩尤。又败炎帝于阪泉,诸侯尊为天子,以代神农氏。因有土德之瑞,土为**,故号黄帝。 轩辕弥明:唐代诗人。善诗,言其诗作掷地有声。 上海的复姓中,有“中华第一姓”一一轩辕。相传轩辕氏即因黄帝居住在轩辕谷(今河南新郑县西北),他的其中一个儿子即以地为姓,这是一个古老的家族,有5000年了,现今已十分罕见。1994年《羊城晚报》曾发表《独此一家姓轩辕》,说的是台湾轩辕氏来大陆寻根,在苏北某地找到了一家姓轩辕的。当时,多家报纸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实际上,上海也有一家姓轩辕的,是兄弟俩,其原籍在安徽蚌埠,分别在1931年和1945年迁移上海。1986年,轩辕家族曾聚会,作过粗略统计,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分布在10多个县,共有轩辕氏几千户,人口约2万人。

  西门

  一、寻根溯祖 1、春秋时,郑国有个大夫居住在郑国都城的西门,他的后代子孙就以"西门"命姓,称西门氏。 2、战国时,有魏国邺(今河北邻漳县西南邺镇)令西门豹,他的后代子孙有个以其名命姓,称西门氏。后来有的改西门复姓为单姓西氏。 二、郡望分布 西门复姓望族居梁郡、魏郡。 魏 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邺县,在今河北省临漳西南。 三、历史名人 西门豹:战国时魏国人,魏文侯时为邺令。他同百姓开渠十二条,引水灌田,解决了灌溉问题,他还令人把巫师投入漳河,革除了"河伯娶妻"的陋俗。

  诸葛

  一、寻根溯祖 1、相传,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居于琅邪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姓,遂称后迁来的葛姓为诸葛氏。 2、春秋时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后改为诸葛氏。 3、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有大将葛婴屡立战功,却被陈胜听信谗言杀害。西汉文帝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代遂以诸葛为姓,称诸葛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三顾堂":东汉末时,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茅庐之中,后拜诸葛亮为丞相。 "卧龙堂":诸葛亮起初隐居南阳,自比管仲、乐毅,他居住的地方叫卧龙岗,人称"卧龙先生"。 郡望 诸葛复姓望族居琅邪郡。秦始皇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诸城县、临沂县、胶南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诸葛亮: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荆、益两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他任丞相。刘备死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建兴元年,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领益州牧。他志在攻魏以复中原,乃东和孙权,南平孟获,而后出师北伐,六出祁山,与魏相攻战者累年,后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勉县西南)军中,葬定军山,终年54岁。有《诸葛武侯集》、《出师表》为其名篇。 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初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孙权派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诸葛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后刘备伐吴,有人言其密遣亲人通蜀。孙权说:"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孙权称帝,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三国时吴国有阳都侯诸葛恪,晋代有尚书右仆射诸葛恢,南朝宋国有国子生诸葛勖,唐代有检校司空诸葛爽,宋代有制笔名家诸葛高。

  就这么可怜的一点信息了

  司马迁出身于中下层官吏家庭。高祖司马昌,当秦始皇时,作主铁官。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祖司马喜,没有作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他的家庭在汉文帝时可能是所谓“中人之家”,以农业、畜牧致富,因而能够出粟买爵。司马迁说自己“耕牧河山之阳”,不一定就是亲自参加耕牧。

  司马迁后代一说(ZT)

  司马迁自称“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又称其数世祖茔均在高门,即今陕西韩城;但此地至今无一姓司马者。据韩城县文化馆介绍,距司马迁出生地“龙门砦”仅三里之续村,今为鬼东嵬阳村,同、冯两姓却历来均自称为司马之后。同姓祖陵存碑文录于下:

  “维兹同族,世传司马。初序天地,系出重黎。至周失官,尝典史笔。去周适晋,分散他乡。错在秦朝,夏阳居处;喜及后代,高门成茔。官太史者谈,作《史记》者子长。葬史坡而山明水秀,生临观而子孝孙贤。史通因避莽乱,隐居嵩阳;徽为长门嫡孙,改姓同氏。追归故里,徙居徐村。坟墓先茔,不能悉志。自茂至杰,略表所知。”

  此碑勒于清嘉庆二十二年,来源于清康熙二十二年韩城知事翟世琪所撰《重修太史庙记》。该碑文称:“自康熙八年,众为太史公庙会而不能得太史公生辰。适有华山方外士自言知其详,谓:司马子长四柱为甲寅、戊辰、庚午、丙戌,寿七十三岁,卒于丙寅年九月初四日。有二子,长临,字与仲;次观,字何求。史通,临之孙也。莽为安汉公,封史通。史通避莽乱,偕逢萌居嵩阳。司马徽正临嫡派,今子孙或在洛阳,同姓;或在襄阳,马姓。观之八世孙为懿,传帝十五叶,辟刘宋之祸,去司返高门。又有女为杨敞夫人。敞后传帝二世,前五代终始,皆子长之裔也。而观裔司马君实,与临裔司马徽,皆别有不朽,以德不以位。”宋武帝刘裕灭东晋之后,难免要追杀司马后代。司马子孙为避株连遭祸,改姓同、冯,返回高门,颇近事理。至于华山方外士所言,来自遗闻传说,虽无史籍可考,却不能一概视为荒诞不经,至少可作为史学家研考之资料。

谢家最早见于记载的家谱,是南朝人刘孝标注释《世说新语》时引用的《谢氏谱》,其中又分为《陈郡阳夏谢氏谱》和《会稽山阴谢氏谱》两种。前一种家谱在书中共引用七处,后一种引用一处。从全部引文综合分析,这两种家谱的基本内容,

包括东晋时两族谢氏人员的名讳、字号、承属关系、官爵、姻娅、子女、子女婚配等等。当时的社会特别重视谱牒,不仅朝廷选官要查寻家谱,而且社会上嫁女择婿也要以家谱为据。

为防止假冒,国家还专门成立有谱局,社会上也有专门编撰和研究谱牒的世家。所以谢氏最早的家谱,有可能是根据谢氏提供的资料由官府修成的,时间最早不会超过东晋建国以后。

历史记载

《家乘》

家乘是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字。春秋时晋国史书名《乘》,后因称史籍为史乘。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撰有日记体《宜州家乘》,后人撰修家谱,袭用“家乘”之名,意为家族之史。谱牒是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有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也有记载一姓一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的,

后者又称“族谱”“宗谱”“家谱”或“家乘”。魏晋南北朝时特重门第,官方选用人才必须考察谱牒,因此,撰修族谱之风盛行,隋代以后虽然施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取仕,但直至明清时期,许多家族仍编修族谱。

族谱主要内容有姓氏起源、播迁、分支始祖、世代相传的统系、辈字、祠堂、祖茔、族规等,正文前有序和凡例。

《谢氏谱》

《世说新语》所引用的《谢氏谱》,大概出自当时的官谱。至于《隋书·经籍志》中收录的《谢氏谱》十卷,则是另外一种性质的家谱,即可能出自谢氏族人之手。但遗憾的是今天已经无法看到了。

目前所见谢氏最早的一部完整家谱,是宋朝人汪藻根据《世说新语》和魏晋南北朝及隋朝史书编辑的《世说·陈郡阳夏谢氏谱》。全谱包括世系表、正文、别族、人名考补四个部分,收录三国至隋陈郡谢氏94人,附录会稽谢氏4人。

这部家谱的现存最早刊本,藏于日本,与宋本《世说新语》汪藻《叙录》放在一起,近年曾以珂锣版影印的形式与《世说新语》联合刊布发表。

扩展资料

历史传说

岳飞为南宋谢氏族谱作《岳武穆赠序》

予仰观天象,北辰为中天之枢,而三垣、九曜旋绕归向,譬犹群之尊,而不敢不拱焉;俯察地理,昆仑为华夏之镇,而五嵌、八表通峰接巘,譬犹祖之亲,而无敢不本焉。此君亲一体,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无将之戒,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

为人臣,所当鞠躬尽瘁;为人后,所当慎终追远,而不可一毫或忽者也!今阅谢氏谱牒,上溯姓原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者而能之乎?噫!世之去祖未远,问其自而懵然者,有愧于谢氏多矣!

-谢氏族谱

上官:

一、寻根溯祖 1、出自芈姓。春秋时,楚怀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孝友堂":宋代时有上官怡。他的母亲害了赢病(疟疾)。母亲病时,上官怡从早到晚在床前伺候,尝汤药,驱蚊蚋,一个多月不曾睡觉。母亲死后,他极尽哀毁。二哥又相继死去,他奉养寡嫂,抚育孤儿,敬爱兼笃,人们夸他"既孝于亲,又友于兄弟"。 郡望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三、历史名人 上官桀:汉朝人,武帝时任太仆。武帝临终时,任上官桀为左将军,与霍光同受遗诏辅佐少主,封为安阳侯。后来上官桀密谋欲废昭帝,但事情败露,被诛族灭。 上官仪:唐初诗人。官至西台侍郎。其诗多应酬、奉和之作;其词绮丽而婉媚,人多效仿,称"上官体"。 上官婉儿:上官仪之孙女。上官仪父子因反对武则天执政被杀,婉儿与母亲被配入宫廷。婉儿辩慧能文,习吏事,武后爱之,拜婕妤(女官名),秉机政。她14岁起就为武则天草拟诏令。中宗李显即位后,她被立为昭容,掌管文学音乐,经常为皇后和公主作诗,韦后夺权失败后,被斩于旗下,时年46岁。 宋代有龙图阁待制上官均、左龙大将军上官正、进士上官疑,明代有画家上官伯达,清代有画家上官周。

司马

一、来源有三 1、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上古时有人重黎,为司掌天地之官,唐尧曾抚育重黎之后。同宣王时,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程伯休父克平许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许他以官职为姓,其后遂成司马氏。 2、晋元帝司马睿,本姓生,改姓司马,其后亦为司马氏。 3、为许氏、郝氏所改。如许穆之、郝惔之即是。他们的后代铀铮�渤扑韭硎稀 司马姓望族居河内(今河南省)二、迁徙分布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太史堂":汉朝司马谈、司马迁父子都封太史公,司马迁继续其父司马谈写成《史记》。宋朝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郡望:司马氏望出河内郡。楚汉之际置。在今河南省境内黄河北岸武县一带。 四、历史名人 司马光:汉朝史学家、北宁大臣,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宝元进士,官至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英宗时,进图龙阁直学士,献《通志》八卷,命设局续修。神宗初,任翰林兼侍读学士。《通志》赐名《资治通鉴》。为我国著名的编年史著作。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初任郎中,元封三年继父任太史令,尽阅史官所藏旧史,又遍解,触怒汉武帝而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仍发奋著书,历十二年,于征和二年,撰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称《太史公书》。三国后,通称为《史记》。全书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总括三千余年史事,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余字。 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字长卿,成都人。景帝时为武骑常侍。

东方

一、寻根溯祖 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孙中有个叫羲仲的,出于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东方),世代执掌东方青阳令。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命姓,称东方氏。 2、出自张姓,是汉代文学家东方朔的后代。东方朔本姓张,他的父亲张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亲田氏生下他三天后也死了,他右邻居抚养成人。因为他出生时正值东方天亮,所以起名叫东方朔。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为姓,称东方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四何堂":汉代时东方朔性诙谐,善辞赋。有一次,皇帝在社日(祭祀灶神的日子)把祭肉赐给众大臣。大臣们还没有到,东方朔自己就先割了一块拿回家去了。皇帝命他自责,他拜曰:"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自割,何壮也;割之不多,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我这个人呀,受了皇帝的恩赐,而不等皇帝圣旨割给我,多么不讲礼貌呀!拔剑自己割肉,多么有魄力呀!虽然是自己割的,但并没有多割,多么清廉呀!回家把肉给妻子吃,多么仁爱呀!)皇帝笑曰:"令卿自责,乃更自誉。"(我命你自己责备自己,你竟自己夸奖起自己来了。)随即又赐给他一份肉。东方氏因以号"四何堂"。 郡望:济南郡:西汉时,把齐郡之地分出一部分来置济南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临淄一带地区。 平原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平原一带。 三、历史名人 东方朔:西汉大臣、文学家。汉武帝时,东方朔上书自荐,自称博学多能、才貌出众,可以作大臣。武帝看了很惊奇,便任命他官职,后官至太中大夫给事中。他为人幽默机智,又有点玩世不恭,宫中都称他为"狂人",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又敢于直谏,所提意见往往切中时弊。关于他的传说很多,由于人们很少知道他的身世,所以有人说他是"岁星下凡"。相传他曾对同僚说:"除了大王公以外,天下没有人知道我是谁。"他死后,汉武帝知道了这句话,就把大王公召来询问。大王公很惊讶,说:"我也不知道呀!"武帝想了一想,问道:"那么你有什么特长吗?"大王公回答说:"我喜欢观察星象、推算历法。"武帝又问:"这些年星象有什么异常吗?"大王公答:"其他的星都很正常,唯独岁星(木星)有十八年不见,最近才重新出现。" 汉武帝叹息道:"这就是了。东方朔陪伴我十八年,竟然一直不知道他是岁星下凡。" 东方虬:唐代武后时任左史,工诗。武后游洛南龙门时,命随从文官赋诗,东方虬最先作好,武后赐他锦袍。 东方显:唐代学士,为开元中舍象亭十八学士之一。

独孤

一、寻根溯祖 起源于北魏时代北鲜卑部落,本姓刘,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囚禁于独山(今辽宁海城境内)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称独孤氏。 二、郡望分布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地区。 高阳郡:北魏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高阳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隋代有独孤楷、独孤盛兄弟皆位居要职,唐代有右补阙独孤郁、诗人独孤及,北周有卫国公、大都督独孤信及其子蜀国公独孤罗。 独孤(du gu) 出自刘氏,东汉光武帝的后人刘进伯官度辽将军,被匈奴俘获,囚在独山下,生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其六世孙罗辰随北魏孝文帝迁洛阳,以独孤为氏。郡望:高阳郡(今河北高阳一带)。 行道扬名,学士果成佳婿 奇谋大略,女儿迭为贵人 上联说唐代洛阳人独孤郁,字古风,幼年时,父亲独孤及曾问他志向,他答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元和初年,举制科高等,历官右补阙、翰林学土。大臣权德舆很看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宪宗曾说:"想不到德舆有如此佳婿!"下联说南北朝时北周云中人独孤信,善于骑射,在东魏官都督荆州诸军事。后奔南朝梁,官陇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北周初,官大宗伯,封卫国公。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所到之处,都受百姓欢迎。大女儿为北周明帝皇后,四女儿为唐高祖的母亲元贞太后,七女儿为隋文帝皇后。

慕容

慕容得自先祖莫护跋,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以慕容为姓

慕容氏本黄帝后裔,公元前206年秦汉之际因匈奴所逼而退居鲜卑山(大兴安岭山脉,今内蒙古境内), 公元220—226由先祖莫护跋率部入居辽西, 公元238年从魏司马懿伐公孙渊有功,拜率义王,建国于辽西棘城(今辽宁兴义县), 经慕容木延, 慕容涉归渐向辽东发展,至公元285年先祖慕容廆继位, 感慕容氏久处荒远之地,与中原隔绝,政治经济文化落后,遂发奋图强,顺应潮流, 锐意改革进取,重农桑、兴儒学,向中原学习先进政治文化,实行了政治、经济、社会组织、文化教育、生活习俗、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改革,完成了由渔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社会的转变, 奠立了慕容氏崛起的基础慕容先祖的汉化改革早于北魏孝文帝一百七十年,建立了突出的历史功绩,为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此后慕容氏英杰辈出,逐鹿中原, 先后建立起前燕、后燕、西燕、南燕 慕容皝于337年在龙城(辽宁朝阳)称王,建立前燕,公元352年慕容俊于蓟城(北京西南)称帝,后迁都于邺城(河北临漳北),前燕因内部分裂导致国力削弱以至亡国, 其后公元386年廆侄孙慕容永于山西长子称帝建立西燕,384年皝之五子慕容垂复国建立后燕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称帝,尽复前燕疆土并灭西燕,后燕亡于鲜卑拓跋部的北魏, 公元400年皝之少子慕容德于滑台(今河南省滑县)建立南燕,后迁于山东广固(今山东青州益都西北),亡于东晋刘裕

二、郡望堂号 堂号 "辽东堂":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归属于晋朝,晋朝太兴初年封他为"辽东公",慕容氏因以"辽东"为堂号。 郡望 敦煌郡:汉代时从酒泉郡中分出一部分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以西一带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郡。秦、汉沿之。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前燕有大司马慕容恪(慕容皝之子),后燕有冠军将军慕容垂,燕国有修文学士慕容善,隋朝有大将军慕容三藏,宋代有检校太尉慕容延钊、刑部尚书慕容彦超。 慕容恪及其六世孙慕容绍宗自唐宋以降,配享武成王庙

四,分布,河南温县慕庄村及武陟南贾村共有一万余慕姓族人,家谱世系清晰,是元朝监察御史慕完之孙明初由卫郡(今河南省新乡)迁来的,两个村里保存有元朝大学士虞集及大学士中书参知政事许师敬分别给慕完撰写的墓志铭,清楚表明这一支是隋初大将军慕容三藏之后,三藏乃慕容绍宗之子,前燕太原王慕容恪七世孙

拓跋

一、寻根溯祖 1、拓跋复姓为黄帝后裔。相传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娶蜀山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颛顼。昌意的小儿子悃被封在北土(即今中国北部地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意即黄帝德后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率王族改为元姓,其王族之外德拓跋氏遂成为庶姓,仍为拓跋氏,不与皇室同族。 2、西汉时,有李姓者改为拓跋氏。 二、郡望分布 颖川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拓跋丕:后魏乐平王,因功拜东骑大将军。 拓跋可悉陵:后魏中军都督。他十七岁随太武帝狩猎时,遇一猛虎,空手搏杀之献给太武帝。 拓跋平原:后魏齐州刺史,以功拜镇南将军。孝文帝时,有妖人刘举,自称天子,平原亲自讨斩之。

令狐

姓氏来由:令狐, 令狐源出于魏氏。晋国大将魏颗有一次率军与秦国军队交战,魏颗与秦国勇将杜回遭遇。魏颗不是杜回的对手,只好且战且退。杜口眼看就要追杀上来,却被一位老人用茅草绳绊倒在地,魏颗赶紧口身将杜口捉住,最后将秦军打败。原来这位老人是魏颗父亲的宠妾祖姬的父亲,当牛魏父去世时,魏颗坚持不让祖姬为父亲陪葬,而让她改嫁他人。祖姬的父亲这次是特意来报答魏颗的救女之恩的。魏颗立下这次战功后,晋景公把令狐(今山西临猗县西)作为奖赏封给他。魏颗的儿子后来就以父亲封地的地名为姓氏,称为令狐氏。 历史名人:令狐楚,唐朝大臣、诗人,宜州华原人。他担任过中书待郎、尚书、仆射等官职,政绩卓著。他还常与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唱和,李商隐也出自他的门下,但他本人所作的好诗并不多

轩辕

一、寻根溯祖 轩辕复姓为黄帝嫡孙,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太霞堂":唐朝时有轩辕集居罗浮山为道士,年过百岁仍容颜不老,坐在暗室中,目光射数丈。著有《太霞》12篇。唐武宗召见他询问长生的法术。轩辕集说:"绝声色,薄滋味,哀乐一致,德施无偏,尧舜禹汤之所以寿也!"(尧舜禹汤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断绝靡靡之音和女色,对饮食不贪厚味,悲哀和欢乐都同样,不为此而伤感,施德于人,无偏无私。) 郡望 轩辕复姓望族居上党(今山西长治)、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 三、历史名人 轩辕氏:即黄帝。传说黄帝姓公孙,后因生于姬水改姓姬。国内有熊,故亦称有熊氏。与蚩尤战于涿陆之野,斩杀蚩尤。又败炎帝于阪泉,诸侯尊为天子,以代神农氏。因有土德之瑞,土为**,故号黄帝。 轩辕弥明:唐代诗人。善诗,言其诗作掷地有声。 上海的复姓中,有“中华第一姓”一一轩辕。相传轩辕氏即因黄帝居住在轩辕谷(今河南新郑县西北),他的其中一个儿子即以地为姓,这是一个古老的家族,有5000年了,现今已十分罕见。1994年《羊城晚报》曾发表《独此一家姓轩辕》,说的是台湾轩辕氏来大陆寻根,在苏北某地找到了一家姓轩辕的。当时,多家报纸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实际上,上海也有一家姓轩辕的,是兄弟俩,其原籍在安徽蚌埠,分别在1931年和1945年迁移上海。1986年,轩辕家族曾聚会,作过粗略统计,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分布在10多个县,共有轩辕氏几千户,人口约2万人。

西门

一、寻根溯祖 1、春秋时,郑国有个大夫居住在郑国都城的西门,他的后代子孙就以"西门"命姓,称西门氏。 2、战国时,有魏国邺(今河北邻漳县西南邺镇)令西门豹,他的后代子孙有个以其名命姓,称西门氏。后来有的改西门复姓为单姓西氏。 二、郡望分布 西门复姓望族居梁郡、魏郡。 魏 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邺县,在今河北省临漳西南。 三、历史名人 西门豹:战国时魏国人,魏文侯时为邺令。他同百姓开渠十二条,引水灌田,解决了灌溉问题,他还令人把巫师投入漳河,革除了"河伯娶妻"的陋俗。

诸葛

一、寻根溯祖 1、相传,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居于琅邪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姓,遂称后迁来的葛姓为诸葛氏。 2、春秋时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后改为诸葛氏。 3、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有大将葛婴屡立战功,却被陈胜听信谗言杀害。西汉文帝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代遂以诸葛为姓,称诸葛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三顾堂":东汉末时,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茅庐之中,后拜诸葛亮为丞相。 "卧龙堂":诸葛亮起初隐居南阳,自比管仲、乐毅,他居住的地方叫卧龙岗,人称"卧龙先生"。 郡望 诸葛复姓望族居琅邪郡。秦始皇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诸城县、临沂县、胶南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诸葛亮: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荆、益两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他任丞相。刘备死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建兴元年,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领益州牧。他志在攻魏以复中原,乃东和孙权,南平孟获,而后出师北伐,六出祁山,与魏相攻战者累年,后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勉县西南)军中,葬定军山,终年54岁。有《诸葛武侯集》、《出师表》为其名篇。 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初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孙权派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诸葛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后刘备伐吴,有人言其密遣亲人通蜀。孙权说:"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孙权称帝,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三国时吴国有阳都侯诸葛恪,晋代有尚书右仆射诸葛恢,南朝宋国有国子生诸葛勖,唐代有检校司空诸葛爽,宋代有制笔名家诸葛高。

参考资料:

:新浪—万家姓—维客

谢氏族谱和历史

谢家最早见于记载的家谱,是南朝人刘孝标注释《世说新语》时引用的《谢氏谱》,其中又分为《陈郡阳夏谢氏谱》和《会稽山阴谢氏谱》两种。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