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家谱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6浏览:1收藏

中国姓氏家谱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第1张

说到家谱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家谱其实是一个人家里的根源,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当然了,小编也是看到现在有很多的人为了能够弄清自己家庭的根源,会不顾一切的去寻根缘,去找到很多有关自己家族的事情,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姓氏家谱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到底中国的姓氏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呢?

家谱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问题,学术界大致有宋代起源说、战国秦汉起源说、周代起源说、殷商起源说等四种,虽然起源时间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已有文献作为立论的基础。其实家谱的起源可能要更早。(友情提醒文章字数比较多,看完大概需要十分钟。)

1

家谱的滥觞

最早的家谱很可能出现在大禹时期。我们知道,大禹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的创建者,也是王位世袭制的始作俑者。这一时期,由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王位的传承不再与贤能与民意相关,而是取决于血缘关系,于是血统的纯净、王族成员血缘关系的亲疏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家谱的诞生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司马迁在《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楚世家》和《三代世表》等篇目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及楚国王室自始祖以下的历代世系。《史记》中世系追溯到的最早人物是黄帝。《五帝本纪》起自黄帝,《夏本纪》的前溯也至黄帝止,这与司马迁所说的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相一致,表明司马迁所依据的谱牒资料的终极追溯人物应该就是黄帝,所追溯的时代就是黄帝时代。这与后代家谱往往追溯至黄帝的做法也是相符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最初的家谱记载的世系应该始于黄帝时代,换句话说,最早的家谱可能出现于距黄帝时代不久的某一时期。

口述家谱

黄帝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并没有留下文字的记载,只有一些口耳相传的传说。没有文字,那么最早的家谱就应该是口述家谱。口述家谱就是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将家族的世代谱系传承下来。关于口述家谱的存在,可以从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得到印证。在中原建立元王朝的蒙古人就有口述家谱的习惯,蒙古人有保存祖先的系谱、教导出生的每一个孩子知道系谱的习惯。这样他们将有关系谱的话语作为氏族的财产,因此他们中间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部落和起源。据说成吉思汗就能将自己黄金家族的世系背诵二三十代。

口述家谱在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中是极为普遍的,有些民族为了便于记忆家族世系还实行了父子连名的取名习俗。所谓父子连名就是父亲的名字的末位(或二位)音节与儿子名字的首位(或二位)音节相同。采用父子连名的民族一般没有文字,世系都要依靠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记录,而使用连名,一方面便于记忆背诵,另一方面也便于辈分的确认,与中原地区家谱中的字辈谱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绳家谱

在文字产生以前,先民们使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记事,称为结绳记事。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载世系,记录家族内成员的情况,便是结绳家谱。结绳家谱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如鄂伦春、锡伯等民族中都曾采用。如在满族祭祀的神灵中,有位佛托妈妈,意思是柳枝娘娘,也尊称为子孙娘娘,是赐福降子的尊神,满族大祭的第三天晚上要为佛托妈妈举行单独祭祀。祭祀中的佛托妈妈是一个黄布制成的口袋,因袋口用布带抽紧而呈上尖下圆的形状,俗称妈妈口袋。口袋中装有长四五丈的彩丝索绳,俗称子孙绳或长命绳,绳上系有代表家族成员的小物件如五彩布条、小弓箭等。子孙绳平时不打开,装在布袋里供着。等妇女生小孩时,将布袋打开扯出子孙绳,悬挂在屋里。如果生的是男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一个小弓箭、小筐、小篓什么的,意思是男孩长大成人之后,不忘祖上的武功;如果生女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上一条红布条,意思是表示吉祥如意,女孩子长大贤淑温柔。直到小孩满月之后,才能将子孙绳收起,重新装进布袋里,放回原处供奉起来,让其继续享受人间烟火。满族人通过这根索绳可以记载辈数、每一代有多少男女,而且还以此寄寓对后世子孙的希望。子孙绳越长,系物越多,则表示子孙繁盛,子子孙孙,绳绳相继。佛托妈妈的子孙绳实际上正是结绳家谱。

甲骨文家谱

商代甲骨文的出现,使家谱从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及结绳记事家谱阶段步入了文字记载的实物家谱阶段。中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家谱便是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商代甲骨文家谱,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我们知道,甲骨文主要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情况,因此也被称为卜辞,但其中也有一些记载着人物世系的内容,这些记载了同一家族多代人名字的甲骨文就被称为甲骨文家谱。

说明:殷商牛骨刻辞

(骨版记录的是殷商贵族日常生活行事和天文气象等有关资料。在殷商甲骨刻辞中,一般记载的是占卜、祭祀、狩猎等活动;也有的骨版包含家族世系人名的内容,相当于带记事功能的甲骨文家 谱,可以说这是历史最悠久的实物文字家谱。)

根据对现有甲骨卜辞的研究,共有三件甲骨卜辞可以被认为是家谱。一件收于《殷契卜辞》,序号209;一件收于《殷墟文字乙编》,序号4856l一件收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序号1506。其中《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506号卜骨收录了儿氏家族11代13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11人,兄弟关系2人,是现存最完整的商代家族世系。据考证,这份《儿氏家谱》刻于3200多年前的武丁时期,谱中的名字均不见于商代先公先王谱系,表明这些人可能并非是王室成员。这就证明了早在3000多年前,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家谱。

金文家谱

商代晚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实物家谱,这就是金文家谱。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此所谓的金文家谱也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

周代以后,人们普遍在青铜礼器上铸刻铭文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这些铭文一般先叙述祖先的名字及美德、功勋,然后是铸器人的名字,涉及到家族世系的比较多,因此金文家谱屡见不鲜。

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制度是一种建筑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出于维护宗法制度的需要,记载血缘关系亲疏、嫡庶长幼的家谱在周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周代家谱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家建立了一套史官修谱的制度,设立专人负责周天子王室家谱的记录与管理。据《周礼·春官》的记载,小史是掌管谱牒的官员,专门负责定立王室的世系、区分王室成员的长幼次序与嫡庶亲疏,遇到有祭祀还要告诉周王其祖先的忌日和名字。各诸侯国也都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诸侯国王室的谱牒和家族事务,如楚国就设置了三闾大夫之职,专门负责楚国王室的家谱记录与管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曾经担任过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昭、屈、景三姓的谱牒。国家还设立官员负责卿大夫谱系的记录和管理,这个职位叫做太史。

随着家谱的发展,周代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谱学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世本》记录了自黄帝至春秋战国历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居本末、生前创制、谥号及其他事迹,是一本万姓统谱式的谱牒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谱牒著作,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谱学著作。《世本》分为《帝王谱》《诸侯谱》《卿大夫谱》《氏姓篇》《居篇》《作篇》《谥法篇》等十五篇。其中《作篇》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如神农氏发明了琴,伯夷发明了打井,杜康发明了酿酒,蚩尤发明了用金属制造兵器等等。《帝系篇》是专门记载文字产生以前的传说时代血缘系谱的谱牒著作,实际上记载了黄帝的谱系,在这一谱系中共有男性38人,女性13人,记载内容特点鲜明。尽管这一谱系的可信性值得怀疑,但在谱学发展史上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传为荀子编修的《春秋公子血脉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谱为名的宗族史籍,其血脉二字,形象地揭示了家谱作为血缘系谱的特点。尽管此书如今已佚,但却是后世家谱称谱的滥觞。

2

魏晋隋唐——家谱的兴盛期

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国家谱发展的繁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家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当时从选官到婚姻,都要以家谱为凭,家谱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发展的重要标志便是国家设立了谱局和谱官,专门从事谱牒的编修和保管工作。魏晋南北朝的谱局收藏的是百家之谱。按照规定,凡是百官族姓撰修了家谱的,都必须呈送谱局,谱局的谱官对私修家谱加以考核、审定,然后收藏在谱局中,成为官方承认的官籍,称为簿状。而百姓家中所藏的家谱则是私书,称为谱系。官籍与私书可以相互校检,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以确保家谱的可靠性。

家谱受到如此重视,与当时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从东汉以来,一些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形成强大的势力,长期把持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如袁绍、杨震都是一门四世三公,其结果使门第观念开始形成。曹魏建立后,在选官制度上推行九品中正制,也就是将各地人物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以备朝廷选拔官员之用。由于评定人物等级的中正都是由各地世家大族的人担任,结果原本应该以德、才为考核标准的评定变成了以门第高下为评定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加速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形成。

门阀士族所拥有的特殊地位使得对门第的追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人们都以士族为荣,想跻身士族,甚至连皇室也不能免俗。

庶族要想成为士族,就要采用合族通谱的方法,也就是或用权势胁迫或金钱收买士族成员,把自己与士族合为一族,把自己的家族加到士族的家谱中,以达到成为士族的目的。例如彭城刘氏是当时著名的大士族,南朝刘宋的皇帝虽然也是彭城人,但却是庶族,与彭城刘氏并没有关系;但宋文帝为了攀上士族的身份,强迫属于彭城刘氏的大臣刘延孙与自己合族,让自己的儿子与刘延孙序亲。因为是皇帝要与自己合族,刘延孙也没有办法,只得接受。又如北魏太武帝的外祖父杜豹死在濮阳,要改葬到邺。杜豹是魏郡庶族,魏太武帝嫌不光彩、没面子,就从杜姓士族中找了京兆杜铨负责迁葬的事,葬事结束后,魏郡杜氏也就与杜铨合族,成为了士族。

然而,世家大族并不愿意让低门第的家族有机会分享他们的特权,于是他们想尽办法,在士族与庶族之间建立起一道难以逾越的等级鸿沟,而家谱则成为他们维护等级门第的有力武器。

在编修家谱以维护门第的同时,士族对试图伪造家谱以混入士族的行为也进行了坚决的打击。当时一些庶族为了提高门第而不择手段,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伪造家谱、冒充士族。梁武帝时,尚书令沈约在给皇帝的上书中曾经提到,当时有钱人往往行贿以求变更谱牒,大概花一万钱左右就可以修改谱牒。当然,这样做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一旦被发现,就要受到严惩,直至死刑。南齐时,王泰宝向当时的谱学名家贾渊行贿,买袭琅琊王氏谱,企图以篡改家谱的手段把自己的家族加入当时江左第一高门琅琊王氏的家谱中,结果被琅琊王氏成员、尚书令王晏告发,贾渊被捕入狱,并差点被处死,只是由于贾渊的儿子向齐明帝叩头求情,叩得头破血流,齐明帝才免他一死。后唐时,名门柳膺将有关证明文书卖给同姓人柳居则,不料东窗事发,虽然幸运地遇大赦免于死刑,但罢官罚钱,搞得声名狼藉,可谓得不偿失。

由于谱牒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谱牒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称为谱学。魏晋时期最著名的有贾氏谱学与王氏谱学二家。当时,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尤其是上流社会,人人都必须精通谱学,不然的话,无论是官场还是一般的社交场合,都将寸步难行。魏晋南北朝时,社会上的避讳之风盛行,日常交流时如果触犯对方的祖、父的名讳,对方就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人下不了台,就连皇帝也要小心,不能轻易触及别人的家讳。史载北齐孝昭帝高演,聪敏过人,与人交往,一旦知道了别人的家讳,就终生不会误犯。皇帝尚且如此,其他人更要小心,而要做到这一点,精通谱牒是十分必要的。刘宋时的谱牒名家王弘,是王氏谱学的创始人,他能做到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被当时的人们传为佳话。是否精于谱学,对于官员的任职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南齐时,齐武帝拟用萧鸾任吏部尚书,征询原吏部尚书王晏的意见,王晏回答:萧鸾的才干是合格的,但他不熟悉谱牒,恐怕不能担任这个职务。齐武帝只好作罢。陈朝时,陆琼任吏部尚书,人人都认为他非常称职,理由就是陆琼详练谱牒。

由于家谱如此重要,因此家谱的编修受到极度重视,以至于魏晋南北朝时编修的史书也留下了家谱的印痕。《魏书》每一列传后均附有子孙名字、官爵,最多的竟达百人,如同家谱一般。《宋书》、《南史》、《北史》等也有类似情况。难怪清代史学家赵翼嘲讽《魏书》、《北史》是代人作家谱,王鸣盛则称《南史》不过是六朝人家传一部耳。

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著名史学家郑樵曾说:谱系之学,莫盛于唐。其实,唐代之所以多次编制官修谱牒,其原因也还是出于对门第的追逐。

唐朝建立时,由于科举制的实行,士族的政治特权已经开始失去,但是士族依然享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势力犹存。唐朝的建立主要是依靠关陇士族的力量,但关陇士族的声望门第远不如山东士族,为了提高关陇士族的门第,贞观五年(631),唐太宗李世民命令高士廉等编撰《氏族志》。高士廉等人很快就收集家谱,考订世系,将天下士族定为九等,修成《氏族志》。当唐太宗翻开《氏族志》时,不由大为生气,原来被列为第一等的仍是山东士族清河崔氏。震怒之下,李世民对高士廉等人训斥道: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受到训斥的高士廉等终于明白了今日官爵的含义。修订后的《氏族志》将出身关陇士族的皇族列为第一等,将外戚列为第二等,山东崔氏只得屈居第三了。

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朝廷又下令编撰《姓氏录》。提议编撰《姓氏录》的是当时的宰相李义府,并得到了武则天的支持,原来李义府与武则天都是庶族,《氏族志》中没有他们的家族。新修的《姓氏录》将后族武姓列为第一等,其余的以官职高下为等级标准,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升为士族,士兵以军功升到五品的亦可人流。李义府通过《姓氏录》如愿地使自己成为新士族,但过于宽松的标准使大批庶族都升为了士族,因此《姓氏录》受到山东旧士族的抵制,他们根本不承认《姓氏录》的权威性,嘲笑其为勋格,甚至以名列《姓氏录》为耻。

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门阀制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大批旧士族成员被杀,所谓天街踏遍公卿骨,就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在这一过程中,谱牒也遭到焚毁,荡然无存,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魏晋以来以维护门第为主要任务的官方谱学正式消亡了。

3

宋代以来家谱的普及和平民化

在关于中国家谱起源各种观点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起源于宋代。持这一观点的人之所以会置魏晋隋唐时期大量关于谱牒的记载而不顾,坚持把宋代作为家谱的起源,有他们一定的道理。其实,我们现在的家谱确实是与宋代的家谱一脉相承的,而与魏晋隋唐的谱牒没有太多的传承关系。这一点,从现在存世的家谱大都起源于宋的事实可以得到证明。

宋代的家谱是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唐末五代的战乱使原来记载士族门第高下的谱牒都化为灰烬,而在战乱中崛起的新贵往往因为自己原来的门第并不高,也不愿提及自己的先祖,重修谱牒。因此从五代以后,人们对自己的世系已经搞不清楚了。五代时,后唐宰相豆卢革有一次问侍中郭崇韬:汾阳王(指郭子仪)是代北人,你祖居雁门,是不是他的后人?郭崇韬回答:谱牒在战乱中丧失了。曾听父亲说过,距汾阳王已经四代了。可见郭崇韬当时已经无法确认自己是否是郭子仪的后代了。

由于没有谱牒的记录,家族的世系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人们对自己的父祖兄弟还能知道得清清楚楚,但是自己的祖先就不知道了;对家族中世系稍远一点的亲戚也有些分不清了,不知道相互间是什么关系,甚至不知道是不是有血缘关系,正如宋代大理学家张载所说: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这种情况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担忧,于是编撰家谱又被重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宋代的时候,社会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的局面已经不存在,社会上不再有士族与庶族的区分,官员的选拔也与门第没有关系,不需要再查看谱牒,因此,宋代家谱的编撰宗旨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魏晋时期,编撰谱牒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由于门第与选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政府也参预其事,官府组织编修谱牒。关注的重点在于尊祖敬宗收族,在于鼓吹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由于与选官没有关系,官府自然不再过问,因此宋代以后都是私人自行修谱,家谱逐渐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纂修宗旨的不同,也影响到了编撰的体例。魏晋隋唐谱牒的重点在于对门第的标榜和维护,记载的内容包括姓名、官爵、生卒年、婚姻、迁徙、居住、支系、坟墓等情况,尤其对地望、家世、官爵和婚姻记载得最详细,在婚姻状况中还要记载岳家的门第。宋代的家谱主要是为了尊祖敬宗收族,记载的内容主要有祖先、世系、祠堂、居住、田产、坟墓等,尤其是与子嗣和血统有关的内容记载得最为详细,如义子、赘婿、继嗣、兼祧等情况都记载得一清二楚,而原本在魏晋隋唐受到重视的岳家的门第家世则一般不记录。

由于把家谱视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的工具,宋代士大夫对新修家谱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许多著名的士大夫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洵、黄庭坚、文天祥等都曾亲自主持家谱的纂修,欧阳修和苏洵还创立了新的谱例,提出了家谱的编修原则和具体方法,他们创立的私家谱法,成为后世家谱典范,对私修家谱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欧阳修和苏洵新编的家谱,都采用了小宗之法,也就是以五世祖作为家族的始祖。之所以只记载五世,与隋唐以前的谱牒都已经遭毁有关,五世以上的世系,实际上已经不大可能考订清楚了。加之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很少有家族能够保持世代富贵,追溯过多很可能会遭遇到几世贫贱的难堪局面,未免脸上无光。当然,也有的家族采用大宗之法,追溯数十代。

虽然宋代开始纂修的新型家谱与政治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考虑到修谱可以起到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目的,宋朝统治者大力提倡私修家谱,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当时私修家谱的发展。

4

明清时期家谱数量的大增

进入明清以后,统治者继续积极鼓励家谱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号召纂修家谱,地方官员也热中于劝说百姓编修家谱,这使得家谱数量大增,甚至达到了没有无谱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谱成为家族生活的头等大事。清代不仅汉人修谱,满人也对修谱十分积极,由于清政府规定满人袭爵、出仕都要查验家谱,因此满人修谱的积极性甚至比汉人还要高。与宋代的家谱相比,明清时期的家谱体例更加完善,记事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注重伦理教化的功能。家谱的内容一般包括祖先名字、世系、事迹、官职、得姓源流、迁徙情况、祠堂坟墓、族规家训、人物传记、艺文著作等。

随着修谱的普及和人口的增加,明清时期家谱的规模越修越大,出现了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统谱,一部统谱往往汇集了十几个省上百个支派的世系,蔚为壮观。这种风气一直沿续到近代,其中1950年纂修的《吴氏大统宗谱》,奉太伯为一世祖,列入者竟达503支,计40册,令人叹为观止。不过,如此大规模的统谱,其世系的可靠性往往难以确认。这种通谱联宗的风气,与当时修谱过程中喜好依附名人的做法有很大的关系。与宋代家谱基本上都采用小宗之法不同,明清家谱大多采用大宗之法,追溯世系动辄几十世,往往将历史上的本姓将相名人一网打尽。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利用通谱冒认名门大族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明代太仓孔渊是孔子的五十三世孙,他的父亲曾任元朝的通州税监,孔渊曾任太仓学官,他的儿子孔克让、孙子孔士学都是读书人,是个书香门第。不过到孔士学时,家境已经很贫困了,有个常州的孔姓富人,想与他通谱,被孔士学拒绝了。但孔士学死后,家人因为贫困难以生存,就把家谱以一船米的代价卖给了那个富人,那个富人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孔子的后裔。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也记载了一件借助通谱冒认名门的事:吴中有吴姓为让王之裔,然贫落不能支。又一吴,其起家甚微,而其姊归申相公,因得官鸿胪,骤为富人,浮慕让王,与通谱牒。旧吴反事之为尊行,过从甚昵。时相公堵李为奚谷者,作诗嘲之云:‘太伯之吴非此吴,圣贤不认认佣奴。只因太伯年深远,要认当朝申姊夫。一还有一个姓林的人,因为祖上出身寒微,深以为耻,竟冒认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为高祖,并自己编造了一些名字,作为自己的祖先,而将自己原来的身世一笔抹去。但是,林和靖终身并未娶妻,隐居西湖孤山,以植梅养鹤为乐,世称其梅妻鹤子,史书上记载得明明白白,此人乱认祖先,结果被世人传为笑谈。不过,这些冒认名门的人采用的还算是和平手段,历史上还有为冒认名门而引发的惨案。曾有一个叫孔之仙的人,想冒充孔子后裔,自称是孔子四十九代孙,结果孔氏族长孔砒认为他属假冒,因此拒不承认孔之仙的圣裔身份,孔之仙恼羞成怒,竞将孔王比等一家11人杀害,制造了一起惨绝人寰的大血案。

由于人们常常以通谱、联宗甚至冒认名门望族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有一些贫困的文人竟然专以伪造谱牒为职业,他们事先将各姓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开列出名单,当有人要他们纂修家谱时便根据需要将这些名人编人家谱。最早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名叫袁铉,袁铉读过很多书,但家里很穷,无法生活,就以帮人编撰家谱为生。不过,编造假家谱的做法倒也不是从明清才开始的,《梁书·侯景传》里就有类似的记载。侯景原本是北魏的一名戍卒,因为作战有功升为将领,后来投降梁,但不久又起兵叛乱,一度自立为帝。侯景称帝后,他的大臣左仆射王伟请他设立七庙,侯景不懂,就问:七庙是什么意思?王伟回答:天子要祭七世祖考,所以要设七庙。王伟向侯景要他七世祖先的名字,侯景回答:我只知道我的父亲叫侯标,前面几代就记不清了。侯景的党羽中有人知道侯景的祖父叫侯周,但其他几代就没有人知道了。结果王伟就为侯景杜撰了世系,以汉朝司徒侯霸为始祖,晋代名士侯瑾为七世祖。其实,南朝的几位开国皇帝大多出身寒族,他们的祖先世系也都是在称帝后编造的,如南齐高市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都说是汉朝相国萧何的后代,并说萧何的七世孙是西汉御史大夫萧望之,萧道成是萧望之的十八世孙,萧衍是萧道成的族侄,不过这二个世系经考证后也被证明都是假的。这种做法的流毒很广,现在存世的明清家谱中,唐宋以前的世系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名人,许多就是这样编造出来的。

5

改革开放以来家谱的复苏和变革

新中国建立后,家谱的纂修出现了一个停顿期,除了1950年、1951年还有少量在建国前已纂修完成的家谱付印外,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内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当推翻三座大山的口号响彻云霄的时候,在中国历经了千年风霜雪雨洗礼的家谱不幸被贴上了封建的标签,戴上了宗法制度帮凶的高帽成为了革命的对象,在这种大背景下,不要说家谱的续修,就是收藏家谱也被视为是对封建主义的怀恋而受到严令禁止。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收藏为国内外之冠,然而,这些今天被视为珍宝的藏谱,当初却是上海图书馆的已故馆长顾廷龙先生带人从废品回收站和造纸厂的纸浆池边抢救出来的,而且还要打着保留批判封建主义材料的旗号。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也不断解放,对家谱的态度也从昔日的偏激走向公允,家谱记录家族历史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加之数十年的停顿也已经使家族世系面临着失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重修家谱的呼声渐起,一些地区陆续开始有了零星的修谱活动。到了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家谱研究的升温和名人家谱的不断影印出版,使得人们对家谱的认同不断强化,而日益增多的海外游子寻根问祖的行动也对重修家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修谱之风终于开始复苏,一大批新修的家谱陆续问世,中国的家谱纂修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一些新修的家谱也被烙上时代的印迹,出现了新的变化。虽然绝大多数新修的家谱还是延续传统的形式,但也有部分家谱开始使用新的名称。一种是套用村志的名义,名为村志,实为家谱。如《古山志》,实际是胡氏家谱;《俞溪头志》,实际是俞氏家谱;《下徐店村志》,实际是徐氏家谱。这些村志一般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属村志范畴,一部分就是家谱。还有一种是用家族史或姓氏史的形式出现,如《赵氏志》《郭氏史略》《程氏史稿》《枫川陈氏族史》《中国吴氏通书》等。

在内容与谱例上,新修家谱也有不少变化。如传统的家谱是以父系世系为轴心的,而新修家谱中比较注意男女平等,世系排行中女儿也能入谱,如果是独生子女,女儿也作为世系传人记录。另外,在编撰体例上,部分新修家谱开始受到地方志体例的影响,诸如组织机构、医疗卫生等内容在家谱中也有出现。

鄫[鄫、缯、曾,读音作读céng(ㄘㄥˊ),不可读作zēng(ㄗㄥ)]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少康之后裔鄫子,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出自姒姓,鄫子之后,仕鲁者以国为姓氏。”文献《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记载:“鄫,周代国名,故址在今山东省苍山县向城镇鄫城前村与鄫城后村之间。”

顺理曾氏源流如下:

一世黄帝公孙轩辕,二世昌意,三世颛顼,四世鲧,五世禹,六世启,七世仲康,八世相,九世少康,十世烈曲(曲烈)。

一世黄帝,为有熊国(今河南新郑)国君少典氏之子,母附宝,传感应天枢星而孕。姓公孙,长于姬水,一姓姬,居轩辕之丘,名轩辕,称轩辕氏,于阪泉(今山西解县盐池)三败炎帝神农氏帝榆罔参卢,涿鹿(今山西解县涿泽)败苗族阪泉氏蚩尤,代炎帝为天子,号有熊氏,新郑县有黄水、黄沟,故称黄帝。正配西陵氏之女嫘祖氏,生青阳(玄嚣)、昌意。举二十五子。传享年一百岁。逝于首阳山,葬于桥山(今山西襄陵)。

二世昌意,降居于若水,娶蜀山氏女昌濮氏,生颛顼。一说子韩流娶淖子氏女阿女,生颛顼。

三世颛顼,继少昊金天氏位,号高阳氏。一说继自黄帝。史籍《汉书·律历志》中称颛顼传穷蝉、敬康、勾望、桥牛五代而鲧。

四世鲧,字熙,封于西羌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广柔),姜姓,史籍《山海经》中称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即鲧,为后为陶唐氏帝尧封崇伯,即嵩伯,居河南嵩山阳城(今河南登封),受命治黄河洪水,以围堵之法九年未成,为摄天子有虞氏帝舜放逐于羽山,遣祝融处死。配有莘氏之女女嬉,一名女志、有志、士敬、修己、修纪,于砥山梦食薏苡而生子文命,帝舜赐姓姒。

五世禹,名文命,字密、高密,三月二十八日生于石纽山刳儿坪,配涂山氏之女攸女,一名女娲、女娇、女趫、嘎,受虞舜命继鲧治洪十三年,三过家不入,有功任司空,封夏(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伯,划定九州岛,征三苗,虞舜欲禅位,摄政十七年。后虞舜征三苗病逝于苍梧(今湖南宁远),禹让辞王位避舜子商均三次不就,隐居阳城(今河南登封告城镇),三年丧满,仍为诸侯拥为共主,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号夏后氏。在位五年,会诸侯于涂山,八年,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立威,十年,巡视东方,传公元前2116年秋八月,逝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

六世启,传诞产于石之裂开,故名,又名建,一名余。史籍《竹书纪年》记载,夏后禹禅位伯益,三年丧满,启杀伯益夺位,于阳翟钧台(夏台)会诸侯,建立夏朝,甲申年,做“甘誓”,于甘邑破有扈氏,天下咸朝。登位九年巡狩天下舞九韶,十一年改封幼弟观君武至西河,十五年武观据西河乱,命彭伯寿征之。启在位二十九年,约当公元前2115~2087年,传位太康。

七世仲康,太康无道,五子争位乱国,辛酉年,为有穷氏后羿放逐阳夏(今河南太康)而死,立弟仲康,返太康都邑斟寻(今河南巩县)。丁卯年冬,失权于后羿。史籍《路史》记载其在位十八年,约当公元前2072~前2055年。

八世相,一名相安,为后羿所立,逼走商邱(今河南商丘),在位八年(壬寅年),寒国妘浞(寒国,今山东潍坊)杀后羿自立,仍号有穷氏,相再走斟灌,二十八年(癸卯年),寒浞子妘浇(过国,今山东掖县),破斟灌,相再走昆吾国帝丘(窦国,今河南濮阳),过浇来围,自杀。臣伯靡出奔有鬲。在位约当公元前2054~前2027年。配有仍氏之女后缗,自墙洞逃出,奔有仍(今山东金乡),遗腹子一少康。

九世少康,相与后缗所生遗腹子,癸卯年生于有仍,长任有仍国牧正,甲子年寒浞、过浇命椒破有仍,出奔有虞(今河南虞城),任庖正,娶有虞伯姚思二女封于纶邑(今河南禹州康城村)。夏遗臣伯靡得有鬲氏(今山东德州)之助,自斟寻、斟灌伐寒浞,壬午年,伯靡杀寒浞,迎立少康于纶邑复国,时年四十岁,“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少康命女艾灭过浇,乃复都阳翟,会诸侯于钧台,后再命长子杼灭寒浞次子戈君妘豷,正式复位,次年,方夷来朝,三年复田稷,十八年迁都于原。在位约当公元前1986~前1967年。封次子烈曲(曲烈)于缯国,传位长子季杼。

缯国一世烈曲(曲烈、曲列),少康所封,一传季杼所封。春秋〈曾子斿鼎〉载:“曾子斿择其吉金,用铸将彝,惠于烈曲。”烈曲天生神异,精勤思考,擅长制作与发明,曾发明用来求直角的矩尺、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罾)、射鸟用绑丝绳的箭(矰)、制作蒸饭盛菜用的陶器(甑)、以及教导族人织出各种图案的丝织品(缯)。

二世炫忠,当夏后槐之世。

三世坤仁,当夏后芒之世。

四世录,当夏后泄之世。

五世浩源,当夏后不降、扃、廑之世。

六世富方,当夏后孔甲之世。

七世焜,当夏后皋、发、履癸(桀)之世。

八世伯基,天下归商汤(太乙)。商卜辞有曾,可证商汤放夏桀后,复封缯国。

九世锐,十世汪,十一世志梁,十二世煌,十三世相奎,十四世世鉴,十五世政治,十六世模,十七世瑞焕,十八世垠,十九世锦容,二十世洪,二十一世桂茂,二十二世照,二十三世培元,二十四世硅,二十五世允漆,二十六世杞,二十七世燋熹,二十八世埙和,二十九世成锐,三十世一倩,三十一世椿,三十二世炯,三十三世垣,三十四世销,三十五世福波,三十六世时荣,三十七世炳,三十八世均柞,三十九世铃,四十世浤仁,四十一世一松,四十二世炲,四十三世墅,四十四世镇玉,四十五世浥,四十六世祥槫,四十七世炷,四十八世方瑆,四十九世宇鉴,五十世沛恩,五十一世朴,五十二世世美,五十三世时泰。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以幽王姬宫涅宠褒姒废其女申后及太子宜臼,联合鄫国曾(鄫)伯黎、西夷及犬戎入宗周镐京,于骊山弑王,与诸侯共立宜臼,即位雒邑,是为周平王,至是西周灭亡。

曾伯黎与晋文侯曾为周平王讨伐淮夷、东夷,鄫国与东夷交恶,成为世仇。

国君鄫子娶鲁僖公(前659年-前627年)之女季姬。鄫国与鲁国建立联姻。

周襄王七年(鲁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5年)夏农历6月,鄫子与适鲁僖公之鄫季姬于防商议,为其召,乃决定入朝鲁僖公。

公元前644年(鲁僖公十六年)12月,鄫国遭到南方淮夷军队的侵凌。

周襄王九年(鲁僖公十六年,公元前643年)农历12月,鲁僖公与齐宋陈卫郑许邢曹等国会盟于淮,进据鄫国,以齐国有乱,遂退兵。

周襄王十二年(鲁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0年)夏农历6月,宋襄公子滋甫邀滕、曹、邾、鄫等国会盟于曹国之南,鄫子迟至二日,宋大夫公子子荡建议宋襄公以鄫子祭东夷立威,己酉,宋襄公乃指使邾文公绑架鄫子至东夷人神社次睢之社(今山东临沂,乡人称之为食人社),盖鼻杀之并肢解烹煮作为人牲祭神。鄫与东夷为世仇,宋襄公使邾子用鄫子以悦*祠,实从东夷之所甘心也。

五十二世姒世美,鄫子,于周定王十六年(鲁宣公十八年,公元前591年)秋七月,因邾国入侵而被戕杀。

五十三世姒时泰,即位后请求鲁国保护。周定王十八年(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农历11月丙申,与鲁国及秦、宋、楚等国于蜀会盟,史称匮盟。周灵王三年(鲁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鲁襄公朝晋国,征得晋悼公同意,将鄫国纳为附庸,冬十月,莒国不服,会同邾国伐鄫,鲁国大夫臧孙纥援鄫入邾,败战于邾国狐骀。

鄫子姒时泰有女嫁为莒国夫人,生一子为鄫子外孙。姒时泰受莒国挟而欲立外孙,世子姒巫为鲁僖公女之子,不服,乃援引鲁国势力相抗。周灵王五年(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姒时泰殁,传位莒国公子,入继鄫子。

鄫国以外孙(异姓己姓)为后,此举不合宗法,史籍《春秋》讥之,视同莒国灭鄫。鄫氏,后皆简邑为曾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彝族、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缯(曾)氏。

得姓始祖:太子巫。

夏朝在少康中兴以后,奴隶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的地方,建立鄫国。据说,曲烈天生神异,精勤思考,善于制做和改进工具。他制作了木工用来求直角的矩尺;制造了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型鱼网罾;制作了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增;烧制了蒸饭盛菜用的陶器甑;教族人纺织出各种各样图案的丝织品即闻名于世的缯。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县北部。史籍《国语郑语》中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缯作为申国的与国,当与其相近。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而北面方城县有缯关。

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便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于公元前567年一举灭掉了鄫国。鄫国灭亡之后,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为了生存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部首(右耳旁为“邑”,古代称国为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正式有了曾氏。缯(曾)氏族人皆奉太子巫为得姓始祖。

加了《冇》字将可能有问题的字词隔开——

陈姓辈分排名表

1辽冇宁冇省北冇镇满冇族正冇蓝冇旗陈氏(汉转满)

忠号景嘉代

自邦可永天

世文继国鸿

德广大占朝

明兴胜良久

祥兆吉庆有

金声智玉振

仁正恩承守

(陈德玉次子陈广明供)

2安冇徽怀冇宁陈氏家谱字辈:

根深枝自茂,本立福攸绵,廉孝辉先冇烈,诗书启后贤,雅冇儒崇善庆,俊秀守纯全,盛业传家裕,隆思待诏宣。

3安冇徽合冇肥陈姓陈氏家谱字辈:

义信复象假类,传冇宗惟孝友,华冇国在文冇章。

4安冇徽霍冇邱冇临冇淮陈氏家谱字辈:

仁冇义冇道冇德华,忠孝传家帮。

5湖冇南冇湘冇潭陈氏家谱字辈:

树本在德,作士维良,福应天锡,忠冇孝传芳,家声大掁,世代有光,先基克绍,长衍其祥。

6湖冇南冇沅冇江陈氏家谱字辈:

参赞国有人,朝正玉生春,绍述鸿先业,贤良耀楚珍。续修派语:守善家声古,贻谋祖泽长,功修惟孝友,显达本文冇章。

7湖冇南冇益冇阳冇义冇门陈氏家谱字辈:

大启公应洪,文冇明献高冇宗,辉冇煌光世泽,安定乐时雍。新派语:德义基原厚,贤能代永昌,传家敦孝友,相国作忠冇良。

8湖冇南冇浏冇阳陈氏家谱字辈:

千万仲富冇贵,朝汉友再成,国冇兴生应旺,永远乐清平。新派:国泰民安世,宗风惠泽长,光辉瞻耀远,道济庆明良,理学开名士,诗书振家纲,心传经训显,启裕代隆昌。

9浙冇江冇衢冇州冇义冇门陈氏家谱字辈:

原仲立世茂人天,继令履顺余泽先,云腾锦日如定保,凤舞龙飞祝万年。

10山冇东冇潍冇坊冇诸冇城陈氏家谱字辈

——山冇东冇诸冇城市马冇庄冇镇鞠冇家冇庄子村(本村二百多年无鞠姓),现叫诸冇城冇市贾冇悦冇镇鞠冇家冇庄子村。本次续谱人是陈明忠、字后斋和我村陈会堂的爷冇爷(清冇末武生)共同走访山冇东各地续谱,有潍冇坊大冇花冇岭陈姓名人支持,陈明忠于1958年去世,终年83岁左右无后冇人,和本人明字辈爷冇爷是叔冇伯冇兄冇弟,目前我是仁字辈男冇性冇老大,族谱于建冇国后破四冇旧时全部焚冇毁。

字辈:世玉德廷景,文冇明会家安;仁海永昌泰,忠元光济远

11云冇南冇九冇龙冇中冇岩冇脚冇背冇得冇来冇部陈氏家谱字辈:

国正天星顺、官冇清冇民自安、妻贤夫增福、子孝父心宽、永绍祖芳德、锦秀定乾冇坤、学高智冇慧大、恩冇泽万年春、文武家中聚、江冇山显荣冇华、俊杰建富冇贵、伟冇业再发冇达、念宗倍尊亲、笃志立宏勋、位禄爱兴冇邦、千秋典策馨

12山冇东冇东冇海陈氏家谱字辈:

希兴从正(希),淑建永同(淑),常立宗谱(常),统绪为贞(为),吉祥延祚(祥)。丰修咸亨(修),孝敬成训(成),自古友生(永),乃现祖泽(见),光发舜英(光)。云楚嘉绩(嘉),和曲令名(名),传来东海(传),五百年赢(百),朝代虽更(代)。万户悠清(万),奕世载德(世),予兆颂声(兆),其保昭穆(其),庶昌祖荣(昌)。

13浙冇江冇义冇乌冇市倍冇磊陈氏家谱字辈:

贤、良、雕(音)、逢、景、运、兴、献、文、冇章(结束)

14浙冇江冇省金冇华冇市浦冇江冇县白冇马冇镇清冇塘冇村陈氏家谱字辈

如、继、元、善、家、国

浙冇江鄞冇县茅冇山冇走冇马冇塘陈氏家谱字辈

开天冇文荣、祖烈愈隆、贤宗跃人

15江冇西冇上冇饶陈氏家谱字辈

旨方温润,光大正辉,文行忠冇信,礼冇义贤良,恭庆嘉祥,恒丰履泰,豫顺谦和,孝友树帮,学冇道冇同芳,绍万世,炳承家有,源远永思,崇祖继宗,培元植德,天锡其美,善寿汝康。

16江冇苏冇江冇都陈氏家谱字辈

恩、锡、万、福、世、寿、方、桂

17湖冇北冇汉冇阳陈氏家谱字辈

永国良振,必育英华, 荣昌祖顺,志礼益芳, 诗书佩泽,锡福增强, 遵仁安义,事业维长

18山冇东冇省陵冇县冇陈冇辇冇庄陈氏家谱字辈

德、文、兴、相、世、少、传、卿

19汉冇阳陈氏家谱字辈

克永光明,荣华迪吉,和冇平冇治冇世,忠冇厚传家

20重冇庆冇永冇川陈氏家谱字辈

天星经纶,人利礼至,文冇章报国,私(或诗、思)书传家,永远少树,世代光华

21山冇东冇省莘冇县张冇寨冇乡土冇陈冇村陈氏家谱字辈

王广西兴玉,计风连清怀,韶生时恒良,道远在明德

22江冇苏盐冇城郊冇区伍冇佑冇镇陈氏家谱字辈

采、如、锦、宏、国

23四冇川冇省永冇川冇县陈氏家谱字辈

天星经纶,人利茂知,文冇章报国,私冇书传家,永远绍树,世代光华。

24海冇南冇省琼冇海冇市陈氏家谱字辈

运、会、永、绍、辉

25江冇西冇省吉冇安冇府泰冇和冇县龙冇子冇口陈氏家谱字辈

秉懋邦家善庆长,翼为明听焕文冇章。虞夏殷周汉唐宋,六经世受绍其芳。

从来作述敦仁礼,万代声名启俊良。志据依游克念力,丕承祖德永光扬。

26湖冇北冇黄冇洲冇府麻冇城冇县孝冇感冇乡落叶沙子场郭家狮子岩几子湾陈氏家谱字辈

国、正、碧、加、大、元、庭、永、远、兴、文、天、耀、祖、德、官、冇清、冇民、自、安

27江冇苏冇东冇海陈氏家谱字辈

増、景、方、贵、秀、步、兴

28湖冇北冇省竹冇山冇县冇东冇川陈氏家谱字辈

之元国治兴隆长,祖德宗功世代扬,尊守延绵恢先绪,诗书彦秀起贤良。

29福冇建冇省石冇狮冇市永冇宁冇镇冇港冇边冇村陈氏家谱字辈

仁。义。长。发。祥。忠。和。永。垂。芳

30河冇南冇郑冇州陈氏家谱字辈

宗,邦,万,选,天

31徐冇州冇北冇郊陈氏家谱字辈

龙、兴、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32四冇川冇达冇州冇市陈氏家谱字辈

先维加大启,正应于朝学,其昌永曰继,思尚信冇义卓,家冇长宗可传,荣锡用安冇乐,富冇贵万年兴,甲弟连登科

33四冇川冇广冇安冇岳冇池冇玉冇皇冇庙陈氏家谱字辈

一启思良上,尧舜禹汤周,文武忠天世,万代显鸿 猷

34湖冇北冇省石冇首冇市陈氏家谱字辈

世宗有大训,孝义惟先,永正一家典则

35湖冇南冇长冇沙陈氏家谱字辈

仲思旺冇兴冇国,善德嘉立朝。学开文仕启,永远定祥曜。

36湖冇南冇绥冇宁陈氏家谱字辈

远历代善名扬

37陕冇西冇汉冇中陈氏家谱字辈

春、启、文、冇明、正、乾、冇坤

38湖冇北冇孝冇感冇市陈氏家谱字辈

永崇亭尚立,天述四登齐。文冇学开创景, 中云自定基

39柳冇州冇融冇安陈氏家谱字辈

以兴光登文,世国良相正,君德岳山重,贻谋燕翼长,培植基冇业永,克昌后冇裔祥

40四冇川陈氏家谱字辈

春先思龙来 明道西光富

41河冇南冇省濮冇阳冇市孟冇轲冇乡陈氏家谱字辈

贵鸣冠书林,建广瑞祥云,文冇豪佐志仕,英武正乾冇坤

42山冇东冇潍冇坊冇诸冇城陈氏家谱字辈

世玉德磬景,文冇明会家安;仁(云)海永昌泰,忠燕光聚远

43湖冇南冇省衡冇州冇府衡冇阳冇县金冇兰冇乡陈氏家谱字辈

公/良/明/有/道/定/国/显/朝/冇廷/德/兆/鸿/隆/运/

44安冇徽冇灵冇璧陈氏家谱字辈

明、昌、兴、龙、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45湖冇北冇麻冇城孝冇感冇乡陈氏家谱字辈

天正世代昌,朝冇廷兴万邦;高明悠久顺,永远照真祥。

46湖冇南冇省临冇武冇县陈氏家谱字辈

光龙公焕世,宗允上元如,良甫叟伯楚,舜侣寿存思,志冇士大夫卿,文才俊秀英,贤冇能应冇选冇举,道冇学崇高明

47江冇苏冇高冇邮冇一冇沟冇镇冇河冇南冇陈冇家冇庄陈氏家谱字辈

统、绍、学、林、鹤、凤、启、智、海、龙、飞、生

48四冇川冇营冇山冇县陈氏家谱字辈

崇贞宗千祖,国子名文胜,朝邦万代永,其昌兴冇隆善,嘉志立刚常,仁冇义得富贵

49湖冇北冇省钟冇祥冇市陈氏家谱字辈

正裕家生永克昌,天开文运吉照祥,光冇宗耀冇祖世为美,安邦定国华锦长

50广冇西冇龙冇州陈氏家谱字辈

德、崇、厚、福、天、宝、盛、人

51潮冇州陈氏家谱字辈

仕、应、天、选、大、班、良、秦、经、国、帝、地、由、义、举、仁明正科开选、精冇忠上致君、泽化传永远、本端定家兴孝友绍克绪、经书启嗣贤

52江冇苏冇徐冇州铜冇山冇县陈氏家谱字辈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53湖冇南冇衡冇阳陈氏家谱字辈

孔、武、大、君、圣、高、瞻、远、见、佑

54湖冇北冇荆冇州冇市荆冇州冇区冇弥冇市冇镇冇陈冇家冇湾冇村陈氏家谱字辈

明正科开选,精冇忠上致君,泽化传永远,本端定家兴,孝友绍克绪,经冇书启嗣贤

55湖冇北冇石冇首冇陈氏家谱字辈

诗书光乾业;忠孝启后坤

56安冇徽冇当冇涂冇县陈氏家谱字辈

福禄寿永,肇祚延长,祖源省上,行表言坊,克遵懿范,

能叙纲常,修齐有本,相得益彰,典谟训诰,先后辉煌,

经纶化育,迪吉尔康,孝友为政,郅治祯祥,匡 辅翼,

安定明良

57四冇川冇大冇竹陈氏家谱字辈

真天存得玉,大金嘉时祚。曰应楚之才,华冇国文冇章绪。朝冇廷用贤冇良,立学明庠序。诗冇礼传家珍,世代受恩冇遇

58湖冇南冇省临冇澧冇县四冇新冇岗冇镇冇马冇家冇村陈氏家谱字辈

心、书、礼、光、家、祖、忠、冇义、耀、朝、冇廷

59江冇西冇九冇江冇瑞冇昌冇县陈氏家谱字辈

添文福守、亮席成宗、其应以余、家之道冇通、学茂德立、洪新世绪、敬狄全()、华冇国文冇章

60江冇苏冇淮冇泗陈氏家谱字辈

象、翠、豫、临、丰、履、同、升、复、泰、孚、观、咸、谦、有、宜

  一、姓氏源流

  万(Wà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是以祖父的字作为姓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朝有大夫受封于芮国(在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城南,姬姓诸侯国,公元前640年为秦所灭),史称芮伯。春秋时,传至芮伯万,曾一度官至周王朝司徒,但后因芮伯万宠姬太多,便被母亲芮姜赶出国去,住在魏城(今山西省芮城),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

  2、亦出自姬姓,以祖父的字“万”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毕万,乃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省芮城北,原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功灭,把他封给了毕万),又称魏万,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

  3、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族复姓叶万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万氏。一说代北(泛指汉、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以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山西、河北省北部一带。)三字姓万纽于氏改为万氏。又据《齐东野语》载“方臣山,名岳,为南仲丞相,幕客赵父名方,乃改姓为万”。方岳乃宋理宗赵葵的参议官。

  4、其他源流。史载,周武王因“以万人而服天下”,其后就有人以“万”为姓氏。

  5、古代有弈叶的人,曾居住在阴山北面的万纽于山,他的后代以居住地为氏,取山名的第一个字“万”作为姓氏。

  得姓始祖:芮伯万。周初,成王封同姓族人姬良夫于芮(今山西省芮城和陕西大荔一带),遂建芮国。芮国是一个诸侯国,其国君人称芮伯,芮伯传至春秋时,出芮伯万,因其宠姬众多,风流成性,致使母亲芮姜极度不满,将其驱至魏城(今山西省芮城)。其子孙有以万为氏者,称万姓,并奉芮伯万为万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春秋时,芮国占今山西、陕西间地,晋国则占山西一带,故早期万姓当发源于山西、陕西省境,此二省亦为后世万姓支系主要源头。汉代以前,万姓有入迁山东者,如战国时有山东人万章,但两发源地仍为万姓主要繁衍生息之地。两汉时期,陕西扶风一带万姓枝繁叶茂,遂有郡望——扶风郡。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四起,万姓有避居南方者,此次南迁,奠定了后世万姓盛于南方的基础。另外,北魏迁都洛阳后,随着汉化政策的推行,鲜卑复姓吐万氏改单姓万,并迅速发展壮大,形成又一郡望——河南郡。唐时,浙江、安徽万姓较盛,时有浙江昆山令万齐融;安徽人万敬儒,三世同居,族人所居之所称“成孝乡广孝聚”。唐代以后,史载万姓名人比比皆是,且多出南方。宋元时期,更朝换代频繁,少数民族辽、金、蒙皆想争霸天下,北方时有战争,致使万姓举族南迁,南方万姓由此陡增,江西、湖北、湖南、天津等地均有万姓散居点。据载,宋有万顷,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万镇,出平江(今属湖南省);万人杰,出大冶(今属湖北省);元有万邦宁,出宝坻(今属天津市)。明清时期,是历史上万姓最盛阶段,四川、江苏、广东、广西亦有万姓足迹。可见,万姓已涉足于祖国最南端,遂有清代万姓渡海迁播于更广阔之领域。据此期史载万姓名人来看,多出江苏、江西一带,则此区诚为万姓发展最望之地。另,明代万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陕西、北京等地落籍。如今,万姓尤以江西、江苏、湖北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万姓约占全国汉族万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万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

  三、历史名人

  万 章:齐国人,战国时期孟子门下的得意弟子,是最早扬名于历史的万姓先人。关于他的事迹,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孟子去齐,绝粮于邹薛,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万 修:茂陵人,东汉名将。光武帝时历任信都令、偏将军等职,因功封槐里侯,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万 回:唐代高僧,曾预言安乐公主将被诛,玄宗可作五十年太平天子等事,其神异类此。传其一日忽求阌乡(今属河南省)河水,饮毕圆寂。

  万 胜:元黄陂(今属湖北)人,初从明玉珍起义,后任玉珍所建夏政权之司马,因功升右丞相。玉珍去世后,万胜被珍子明昭矫旨缢杀。

  万 泰:明末浙江省鄞县人,崇祯年间举人。明亡后,隐居不仕,着道士服。工文学书法,尤善诗,著有《寒松斋稿》。

  万 表:定远(今属安徽省)人,明正德年间武进士,通经术,熟知先朝典故,为明代武臣通儒之佼佼者,著述甚丰,有《海寇议》、《万氏家钞济世良方》、《灼艾集》等。

  万 川: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画家兼绘画理论家。博学能文,擅画花鸟,用笔含蓄,色调柔和清新。著有《绘事琐言》、《绘事雕虫》等。

  万 树:宜兴(今属江苏省)人,清代文学家、戏曲作家。造诣于词之格律方面,编《词律》二十卷,另有传奇、杂剧二十余种。

  万 经:归安人,清代杰出学者,康熙年间进士。博通金石性理及金石家言,著《分隶偶成》等。

  万安国:代(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人,北魏官至大将军、大司马,封安城王。

  万宝常:隋代音乐家,擅长诸多乐器,尤精琵琶,曾奉诏造诸乐器,以自制的水尺为律尺,以调乐音,撰有《乐谱》。

  万敬儒:庐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唐代大孝子。据传其母亡,住墓旁,刺血写佛经,二指断,母复生,时人称奇。

  万寿祺:明末书画家,万历年间举人。明亡后,仍以遗民自居,著儒士服,戴和尚帽,人称“万道人”,与阎尔梅同称“徐州二遗民”,著有《隰西堂集》。

  万承纪:江西省南昌人,清代著名画家,官至河南同知加知府衔。

  万斯大:清朝经学家。他一生精于经学,对《春秋》、《三礼》尤有研究。为万斯同之兄。

  万斯同:清代著名史学家,博通诸史,尤精明史。他讲求志节,坚决不愿在清朝为官。。康熙间,应邀以布衣参修《明史》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历代年表》。

  万家宝:笔名曹禺,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现代史上杰出的文艺家、戏剧作家。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四、历史名人

  1、郡望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相当今陕西麟游、乾县以西,秦岭以北地区。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省泾阳西北)。

  河南郡:汉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槐里县: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始置。唐“安史之乱”爆发后此地置“兴平军”,因该军平叛安史之乱有功,故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该军之名命名为兴平县,取“兴旺平安”之意,县名沿袭至今。

  2、堂号

  隰西堂:明末万寿祺,万历举人。明亡以后,誓不降清。穿着儒士的衣服,戴着和尚帽子,往来吴、楚之间,世称“万道人”。他的书房叫“隰西堂”。他和阎尔梅被人称为“徐州二遗民”。他的著作有《隰西堂集》。

  此外,万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扶风堂”、“河南堂”、“成孝堂”、“滋树堂”、“永思堂”、“敦睦堂”等。

  ============================================================

  万姓宗祠通用对联

  〖万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功高槐里;

  孝著成乡。

  ——佚名撰万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名将万修,字君游,茂陵人。更始时为信都令,光武帝拜为偏将军,从平河北,以功封槐里侯。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下联典指唐代孝子万敬儒,庐州人。三世同居,亲丧庐墓,刺血写佛经,断两指辄复生。州改所居曰:“成孝乡”。

  功高槐里;

  节镇巴丘。

  ——佚名撰万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茂陵人万修,更始年间任信都令,与太守、都尉共迎光武帝,拜偏将军,因功封槐里侯,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下联典指三国万彧,以丞相出镇巴丘。

  忠实二字;

  经史一家。

  ——佚名撰万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宁国人万文胜,为人倜傥而有大志,官至福州观察使,总领殿前诸军。理宗以飞白体书写“忠实”二字赏赐他。下联典指清初浙江鄞县人万泰一家。万泰字履安,明末举人,入清后穿道士服,隐居不仕,与史学家黄宗羲为友,又令儿子从黄宗羲学习。其长子万斯年,设教桃源书院,培养了一批人才;五子万斯选,批驳诸儒著作,著有《白云集》;六子万斯大,为经学家,研习诸经,尤长于《春秋》、“三礼”,著有《学春秋随笔》、《学礼质疑》等;七子万斯备,工书法,精篆刻,著有《深省堂集》;八子万斯同,为史学家,康熙年间被荐博学鸿词,坚决持去,后到北京以平民身份参与修撰《明史》,不要官衔,不受俸禄,前后十九年,成《明史稿》,著有《历代史表》等。

  孟门高弟;

  成孝名乡。

  ——佚名撰万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国人万章,孟子弟子。孟子离开齐国后,在邹、薛绝粮,回来与万章等人序《诗》、《书》,作《孟子》。下联典指唐代庐州人万敬儒,父母去世,守墓八年,刺血写佛经,断指则复生,州官改他所住处为“成孝乡广孝聚”。

  ------------------------------------------------------------------

  〖万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七篇流光远;

  四义播惠长。

  ——佚名撰万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国学者万章,孟子弟子,尝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下联典指蛤代知州万宣,字邦达,当涂人。以举人卒为天太学,选授陈州知州。刚果有为,立四义社学,以教民间子弟,州民德之。

  辞官留光彩;

  拒贿播美名。

  ——佚名撰万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史学家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他讲求志节,坚不仕清。康熙间,应邀以布衣参修《明史》五百卷,皆其手定。另有《石园诗文集》等。学者称石园先生。下联典指万斯同在史馆参与修《明史》时,虽然与诸达官贵人打交道,但对于修史的观点、态度,却丝毫不肯屈从人意。明代有某运饷官于押饷途中遇盗,死于山谷中。此时其孙知清廷正修《明史》,便怀藏白金来贿赂万,请万为其祖父立传,欲附于《忠义传》之后。万执意不为所动,并当场将其人斥逐出去(见《中国文坛掌故事典》)。

  -----------------------------------------------------------------

  〖万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学富推荐石园儒;

  功高御封槐里侯。

  ——佚名撰万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史学家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他讲求志节,坚不仕清。康熙间,应邀以布衣参修《明史》五百卷,皆其手定。另有《石园诗文集》等。学者称石园先生。下联典指东汉名将万修事典。

  知己欲倚何水部;

  吟诗更事谢中书。

  ——清·万上遴撰万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画家万上遴自撰联。

  金闺旧籍联朱鹭;

  丹桂新香散红泥。

  ——清·万经撰万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学者万经(1659-1741)撰书联。万经字授一。归安人。别字九沙。自幼濡染家学,博通经史性理及金石家言。康熙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视学黔中。见义常必为。有《分隶偶成》等多种。

  旧学商

中国姓氏家谱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说到家谱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家谱其实是一个人家里的根源,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当然了,小编也是看到现在有很多的人为了能够弄清自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