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里姓钱的阁老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6浏览:4收藏

明朝内阁里姓钱的阁老,第1张

我可以负责的告诉你,明朝没有一个首辅也就是阁老的姓氏是钱!

首辅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设置于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明代朱元璋废除宰相一职之后,世间便再无宰相。明中期后,大学士又成实际宰相,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内阁中亦争夺剧烈,次辅不敢与较。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极重,亦称为首辅。

<b>明朝</b>的首辅上是指首席<b>内阁大学士</b>,名义上相当于<b>宰相</b>之职,明代朱元璋废除宰相一职之后,世间便再无宰相。

明朝历任首辅 明朝首辅列表

1、黄淮 洪武三十五年八月进,十一月降。1402年

2、解缙 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进,永乐五年二月罢。1402年-1407年

3、胡广 永乐五年二月进,十六年五月卒。1407年-1418年

4、杨荣 永乐十六年五月进,二十二年八月降。1418年-1424年

5、杨士奇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进,正统九年三月卒。1424年-1444年

6、杨溥 正统九年三月进,十一年七月卒。1444年-1446年

7、曹鼐 正统十一年七月进,十四年八月卒。1446年-1449年

8、陈循 正统十四年八月进,天顺元年正月罢。1449年-1457年

高榖 天顺元年正月代,二月致仕。1457年

9、徐有贞 天顺元年二月进,六月罢。1457年

10、许彬 天顺元年六月进,七月罢。1457年

11、李贤 天顺元年七月进,成化二年三月丁忧。1457年-1466年

12、陈文 成化二年三月进,五月降。1466年

13、李贤 成化二年五月复,十二月卒。1466年

14、陈文 成化二年十二月进,四年四月卒。1466年-1468年

15、彭时 成化四年四月进,十一年三月卒。1468年-1475年

16、商辂 成化十一年三月进,十三年六月致仕。1475年-1477年

17、万安 成化十三年六月进,二十三年十月罢。1477年-1487年

18、刘吉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进,弘治五年八月致仕。1487年-1492年

19、徐溥 弘治五年八月进,十一年七月致仕。1492年-1498年

20、刘健 弘治十一年七月进,正德元年十月致仕。1498年-1506年

21、李东阳 正德元年十月进,七年十二月致仕。1506年-1512年

22、杨廷和 正德七年十二月进,十年三月丁忧。1512年-1515年

23、梁储 正德十年三月进,十二年十一月降。1515年-1517年

24、杨廷和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复,嘉靖三年二月致仕。1517年-1524年

25、蒋冕 嘉靖三年二月进,五月致仕。1524年

26、毛纪 嘉靖三年五月进,七月致仕。1524年

27、费宏 嘉靖三年七月进,五年五月降。1524年-1526年

28、杨一清 嘉靖五年五月进,七月降。1526年

29、费宏 嘉靖五年七月进,六年二月致仕。1526年-1527年

30、杨一清 嘉靖六年二月进,八年九月致仕。1527年-1529年

31、张璁 嘉靖八年九月进,十年二月易名孚敬,七月致仕。1529年-1531年

32、翟銮 嘉靖十年七月进,十月降。1531年

33、张孚敬 嘉靖十年十月复,十一年八月致仕。1531年-1532年

34、方献夫 嘉靖十一年八月进,十二年四月降。1532年-1533年

35、张孚敬 嘉靖十二年四月复,十四年四月致仕。1533年-1535年

36、李时 嘉靖十四年四月进,十七年十二月卒。1535年-1538年

37、夏言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进,十八年五月致仕。1538年-1539年

顾鼎臣 嘉靖十八年五月代,本月降。1539年

38、夏言 嘉靖十八年五月复,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1539年-1541年

39、翟銮 嘉靖二十年八月进,十月降。1541年

40、夏言 嘉靖二十年十月复,二十一年七月罢。1541年-1542年

41、翟銮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进,二十三年八月罢。1542年-1544年

42、严嵩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进,二十四年十二月降。1544年-1545年

43、夏言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复,二十七年正月致仕。1545年-1548年

44、严嵩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进,四十一年五月罢。1548年-1562年

45、徐阶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进,隆庆二年七月致仕。1562年-1568年

46、李春芳 隆庆二年七月进,五年五月致仕。1568年-1571年

47、高拱 隆庆五年五月进,六年六月罢。1571年-1572年

48、张居正 隆庆六年六月进,万历十年六月卒。1572年-1582年

49、张四维 万历十年六月进,十一年四月丁忧。1582年-1583年

50、申时行 万历十一年四月进,十九年九月致仕。1583年-1591年

51、王家屏 万历十九年九月进,二十年三月致仕。1591年-1592年

52、赵志皋 万历二十年三月进,二十一年正月降。1592年-1593年

53、王锡爵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进,二十二年五月致仕。1593年-1594年

54、赵志皋 万历二十二年五月进,二十九年九月卒。1594年-1601年

55、沈一贯 万历二十九年九月进,三十四年七月致仕。1601年-1606年

56、朱赓 万历三十四年七月进,三十六年十一月卒。1606年-1608年

57、李廷机 万历三十六年十一月进,四十年九月致仕。1608年-1612年

58、叶向高 万历四十年九月进,四十二年八月致仕。1612年-1614年

59、方从哲 万历四十二年八月进,泰昌元年十二月致仕。1614年-1620年

60、刘一燝 泰昌元年十二月进,天启元年十月降。1620年-1621年

61、叶向高 天启元年十月复,四年七月致仕。1621年-1624年

62、韩爌 天启四年七月进,十一月致仕。1624年

63、朱国祯 天启四年十一月进,十二月致仕。1624年

63、顾秉谦 天启四年十二月进,六年九月致仕。1624年-1626年

64、黄立极 天启六年九月进,七年十一月致仕。1626年-1627年

65、施鳯来 天启七年十一月进,崇祯元年三月致仕。1627年-1628年

66、李国 崇祯元年三月进,五月致仕。1628年

67、来宗道 崇祯元年五月进,六月致仕。1628年

68、周道登 崇祯元年六月进,十二月降。1628年

69、韩爌 崇祯元年十二月进,三年正月致仕。1628年-1630年

70、李标 崇祯三年正月进,三月致仕。1630年

71、成基命 崇祯三年三月进,九月致仕。1630年

72、周延儒 崇祯三年九月进,六年六月罢。1630年-1633年

73、温体仁 崇祯六年六月进,十年六月致仕。1633年-1637年

74、张至发 崇祯十年六月进,十一年四月罢。1637年-1638年

75、孔贞远 崇祯十一年四月进,六月罢。1638年

76、刘宇亮 崇祯十一年六月进,十二年二月罢。1638年-1639年

77、薛国观 崇祯十二年二月进,十三年六月致仕。1639年-1640年

78、范复粹 崇祯十三年六月进,十四年五月罢。1640年-1641年

张四知 崇祯十四年五月代,九月降。1641年

79、周延儒 崇祯十四年九月进,十六年五月罢。1641年-1643年

80、陈演 崇祯十六年五月进,十七年二月罢。1643年-1644年

蒋德璟 崇祯十七年二月代,三月罢。1644年

81、魏藻德 崇祯十七年三月进,本月卒。1644年

李建泰 崇祯十七年三月代,五月罢。1644年

82、史可法 崇祯十七年五月进,八月出。1644年

83、高弘图 崇祯十七年八月进,十月罢。1644年

84、马士英 崇祯十七年十月进,弘光元年闰六月罢。1644年-1645年

85、黄道周 弘光元年闰六月进,隆武元年七月出。1645年

86、路振飞 隆武元年七月进,二年十月降。1645年-1646年

87、丁魁楚 隆武二年十月进,永历元年正月畔。1646年-1647年

瞿式耜 永历元年正月代,二月降。1647年

88、吴炳 永历元年二月进,八月卒。1647

瞿式耜 永历元年八月代,九月降。1647

89、严起恒 永历元年九月进,三年正月降。1647年-1649年

90、黄士俊 永历三年正月进,四年正月罢。1649年-1650年

91、严起恒 永历四年正月进,四月罢。1650年

92、文安之 永历四年四月进,五年二月出。1650年-1651年

93、吴贞毓 永历五年二月进,八年三月卒。1651年-1654年

94、丁继善 永历八年四月进,十四年罢。1654年-1660年

95、马吉翔 永历十四年进,十五年七月卒。1660年-1661年

张煌言 永历十五年七月代,永历十八年九月卒。1661年-1664年

96、方逢年 弘光元年闰六月进,监国鲁元年六月畔。1645年-1646年

97、熊汝霖 监国鲁二年十月进,三年正月卒。1647年-1648年

98、马思理 监国鲁三年正月进,十月卒。1648年

99、张肯堂 监国鲁四年十月进,六年九月卒。1649年-1651年

100 沈宸荃 监国鲁六年九月代,七年正月卒。1651年-1652年

宰相: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徐达共四人。

首辅:曹鼐 、陈循 、高榖 、徐有贞 、许彬 、李贤 、严嵩、张居正、黄淮 、解缙 、胡广 、杨荣、杨士奇 、杨溥、高拱等人。

一、宰相

1、李善长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2、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

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二、内阁首辅

3、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今属荆州),故而时人又称之“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年),明神宗登基后,因为李太后与司礼监太监冯保的支持,张居正代高拱为内阁首辅。

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4、胡广

胡广(1370年-1418年6月11日),一名靖,字光大,号晃庵,江西吉水人,南宋名臣胡铨之后。明朝文学家,学者,官员。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状元。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永乐十六年(1418年),胡广去世,年四十九。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明朝文臣得谥号,自胡广始。明仁宗即位后,加赠太子少师。胡广留世著作有《胡文穆公杂著》、《胡文穆集》等。

5、徐有贞

徐有贞(1407年-1472年),初名珵,字元玉,又字元武,晚号天全翁,南直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朝中期内阁首辅,因封爵武功伯,世称徐武功。

徐有贞是宣德八年(1433年)癸丑科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土木堡之变后曾建议南迁,遭到朝野内外的一致谴责。他在景泰年间担任佥都御史,到山东治理黄河水患,因功升任副都御史。

景泰八年(1457年),徐有贞与石亨、曹吉祥等人策划发动夺门之变,拥戴明英宗复辟,被拜为华盖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封爵武功伯。他谗杀于谦、王文,又与石亨、曹吉祥争权,结果被构陷罪名,贬为广东参政,后又流徙金齿。石亨败亡后放归。

成化八年(1472年),徐有贞去世。

-内阁首辅

-徐达

-李善长

-胡惟庸

-汪广洋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共经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因为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又称朱明。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当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又谥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为太宗)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献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复位。 裕陵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佑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庆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思陵

明朝

南明皇帝

朱由崧 安宗 简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键 绍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文宗 节皇帝 绍武(1646年) 绍武陵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历(1646年——1662年) 永历陵

洪武之治 明朝建立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惩治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明朝确立了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此时经济长足发展,全国人口大大增加。同时朱元璋多次派军北伐蒙古,取得多次胜利,最终在捕鱼儿海灭亡北元朝廷,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朱元璋性格极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两兴大狱,即“胡蓝党狱”,牵连总人数在十多万人,在二案之外,还鞭死亲侄朱文正,毒死亲外甥李文忠。廖永忠以僭用龙凤不法事赐死,朱亮父子被鞭死,胡美以犯禁死,周德兴以帷薄不修被杀。洪武二十七年(1394)杀王弼、谢成、傅友德,二十八年(1395)杀冯胜。这给朱元璋留下了累累恶名,朱元璋的极端个性维护了中央政权的稳固,却也为日后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 靖难之役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以加强边防、保卫皇位。藩王之中,北方藩王势力较强 明太宗朱棣

,主要是对蒙古的边防任务。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晋王势力最大。对皇权构成极大威胁。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宗,年号建文。建文帝立刻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岷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占领了南京,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胜利,靖难之役告终。朱棣革除建文年号,继续使用“洪武”纪年,即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乐。同时下令尽复建文朝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永乐元年,朱棣登基,是为明成祖(仁宗时定庙号为太宗,世宗于嘉靖十七年九月改庙号为成祖)。 永乐盛世 朱棣即位之后,武功昌盛,先是出击安南,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绝后患。在文治上,成祖下令编写《永乐大典》。三年即成。《永乐大典》有22877卷,有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无删节。永乐三年始,派郑和下西洋,规模空前,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永乐元年(1403年),明太宗下诏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京国子监等衙门。永乐五年(1407年),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为逝世的徐皇后设立陵寝,已经显示迁都的迹象。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初步得到了繁荣。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得 故宫

到认同。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永乐十八年宣告完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朱棣统治期间史称永乐盛世。 成祖对异议者强力镇压,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明代厂卫制度确立。 仁宣之治 明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宣宗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他们在位期间成为历史上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 土木之变与夺门之变 宣德十年(1435年),9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在张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杨士奇、杨溥、杨荣(三杨)的辅佐下,明朝继续沿着仁宣时期的路线稳步前进。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死,三杨也退出政治舞台,于是英宗宠信的宦官王振更加专横跋扈,开始专权。 明英宗朱祁镇

正统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瓦剌首领也先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挟英宗领兵五十万亲征。大军离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军追上,兵士死伤过半,随从王公大臣或死难或被俘。而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也被护卫将军樊忠打死,此即为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的消息来到京师后,朝中混乱。一些大臣要求迁都南京,被兵部侍郎于谦驳斥。继而大臣拥戴英宗弟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改元景泰。同时于谦积极备战。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瓦剌军队的进攻未果,大败逃走,明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也先见继续绑架英宗已无意义,乃于次年八月释放英宗。但代宗先是不愿遣使迎驾,又把英宗放在南宫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英宗之子,后来的宪宗)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十六日,副都御史徐有贞率军夜入南宫,拥戴英宗夺门(东华门)复位,改元天顺。又杀害于谦及大学士王文,诬陷其欲立襄王之子为帝。此为夺门之变,又号“南宫复辟”。 宪宗时期 英宗复辟八年而死,儿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成化二年谕祭于谦,复其子冕官,成化十一年恢复代宗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俨然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国纷纷入贡。但好景不长,宪宗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8岁的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他们肆意挥霍国库,导致国政大乱。而朝廷中佞臣当道,政局昏暗。宪宗还设置皇庄,开明代土地兼并之先河。另外,宪宗还开始了皇帝直接颁诏令封官的制度,是为传奉官。结果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直到孝宗时期这些官员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宪宗的宠信,张狂跋扈,设置特务组织西厂大肆冤杀普通民众与官员,民愤四起。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才因言官弹劾而被贬。 弘治中兴 宪宗死后,明孝宗朱佑樘即位。由于孝宗自幼生于微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孝宗的励精图治,被称为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 孝宗在位期间,先是将宪宗期间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并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特务部门也只能谨慎行事,用刑宽松。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用情专一,一生除了张皇后外无任何妃嫔。在其治理下,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百姓富裕。 武宗时期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病死。十五岁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改元正德。武宗精通佛学,会梵文,还能礼贤下士,但贪图享乐。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丘聚、高凤、罗祥等八位过去的东宫宦官相互勾结,是为“八虎”。刘瑾的专权也引发了朝中大臣一其它“七虎”的不满。最终刘瑾被凌迟处死。 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鞑靼小王子率五万人大规模侵入边境,正德帝御驾亲征击败小王子,史称“应州大捷”此役后果是,鞑靼人“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 武宗的荒游逸乐导致正德年间土地兼并激烈,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深,因此变乱频生,先后发生宁夏安化王朱寘鐇谋反、直隶刘六、刘七起义、江西宁王朱宸濠谋反等重大事件。正德十五年,武宗于南直隶清江浦(江苏淮安)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去世。 嘉靖时期 武宗无子嗣无兄弟。死后由孝宗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即位,是为明世宗。世宗一即位, 明世宗朱厚熜

罢黜各地镇守太监,整顿税收,节俭财政,似乎要有所作为。但是大礼议事件严重损害了朝政:世宗要求称生父为皇考,称孝宗为皇伯考。但内阁首辅杨延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坚持以为不可,但是也有一些大臣纷纷迎合帝意。最后世宗尊其生父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庙号睿宗。这样睿宗神主就升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隆庆元年,罢睿宗明堂配享)。大礼仪引起轩然大波,朝臣中反对者均受打击,或被罢官,或被入狱。受杖者一百八十余人,杖死者十七人。自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宫变”后世宗即不视朝。此后宠臣严嵩专政20余年。 嘉靖一朝,北面鞑靼部趁明朝衰弱而占据河套。嘉靖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汗进犯,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之后西去,明军在追击中大败,此为庚戌之变。穆宗时,明朝与蒙古通好,俺答被封为顺义王,在南部海疆,倭寇横行,人民生活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后为戚继光、胡宗宪、俞大猷剿灭。 隆庆新政 世宗去世后,皇子朱载垕即位,是为明穆宗,改元隆庆。穆宗在位六年,任用能臣如高拱、徐阶、张居正等。 隆庆朝名臣名将荟萃,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海上开放民间贸易,史称隆庆开关;因为这两项伟大措施,明朝又重现中兴气象,史称隆庆新政,为万历中兴奠定了基础。 张居正改革 隆庆六年,明穆宗突然中风驾崩,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是为神宗。由于年幼,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由于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张居正得到冯保的支持。 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提出“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洪武年间,全国耕种田地有八百五十万零七千六百卅二顷。到了1502年降低到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零五十八顷。而万历九年经过张居正的治理后达到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张居正改革后,万历初年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史称万历中兴。 万历中兴 张居正死后初期,万历帝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但不久就开始怠政。明神宗万历皇帝(1张)万历14年后,神宗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万历十七年元旦后,神宗以日食为由免去元旦朝贺,此后每年元旦神宗再也不视朝。由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御使袁可立借雷震景德门的机会上疏抨击朝政,被震怒的神宗皇帝罢官为民。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政府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然后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民间工商业以及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万历年间是明代经济最发达的时期,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正是兴盛于此。 万历朝包括援助李氏朝鲜抵抗日本侵略的壬辰倭乱、平定宁夏哱拜之乱、平定贵州杨应龙之乱的万历三大征都取得了胜利。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汗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师叛明。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万历48年,神宗病逝。 天启时期 泰昌元年(1620),光宗驾崩。长子朱由校继位,是为明熹宗,改元天启。熹宗文化水平不高,又喜欢木匠工作。阉党魏忠贤趁势而起,结党乱政,明朝社会更加黑暗。 所谓的“魏忠贤乱政”,是明朝文官集团中占有优势数量的“东林党”和“浙党”、“齐党”、“鲁党”为了各自的利益所引发的。皇帝企图通过内廷与朝中少数派的官员联合起来,从东林党把持的内阁中争夺权力的斗争。这种斗争随着天启皇帝病逝而最后告终。天启皇帝死后,崇祯皇帝又开始起用“东林党”官员,1627年十月魏忠贤被皇帝调到凤阳看守皇陵,魏忠贤上吊自杀。 崇祯时期 天启七年,熹宗死去。继任熹宗的是其弟信王朱由检,是为思宗(明安宗初谥为思宗,后改为毅宗,明绍宗谥为威宗),年号崇祯。他即位后,锐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客氏移居宫外。时机成熟后,崇祯帝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在前去过程中得知被崇祯帝已派锦衣卫来逮捕他,便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崇祯帝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同时将客氏押到浣衣局处死。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阉党专权虽然结束,但其后朝中又党争不断,崇祯帝对朝政又开始失望。为中兴国政,他开始加强集权,力图控制百官,任用宦官来贯彻自己的革新意志。 1626年冬,努尔哈赤死,袁崇焕为议和遣僧前去吊孝,遭到时任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人的激烈反对。1629年(崇祯二年)10月,后金汗皇太极由蒙古人做向导亲率大军,通过喜峰口,从龙井关突破长城,攻陷遵化、滦州、永平、迁安四座要塞,直逼帝都。由于人事变动,朝廷一度失去了对辽西边防军的控制,而卫戍帝都之三大营为后金武力威慑,北京城外园亭庄舍被入侵者蹂躏殆尽。 同年12月,崇祯帝诏令天下兵马进京勤王。 1630年(崇祯三年),帝以“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将负责辽东军务的袁崇焕处死。同年,后金大军直抵北京城外,明廷大震,重庆女总兵秦良玉挺身而出,率领“白杆兵”主动向八旗军发起进攻。在北京永定门外,皇太极派出多尔衮部迎战秦良玉部。这一仗,秦良玉率白杆兵在孙承宗等老将的配合下战胜铁蹄骑兵。之后,秦良玉又趁风雪之夜成功偷袭后金大汗皇太极的大营。迫使皇太极不得不连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无功而返,退出关外。 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爆发,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 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阳,杀福王朱常洵。1643年十月年李自成攻破潼关,十一月占领西安。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先是攻克了湖广地区,后又攻克四川,建立大西政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农民军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十八日,农民军攻克北京外城。次日凌晨,崇祯帝在北京煤山自缢,明朝作为统一的中原王朝结束,南明时期开始。

南明时期(1644-1662)

戚继光

海禁与抗倭

元末明初,元末明初开始随着元朝海军的灭亡,明朝前期后海军的弱化,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为防倭寇,朱元璋颁布了海禁政策。明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那时候,明显发展的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限制。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相勾结,共同走私、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 明朝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东,与另一位抗倭将领俞大猷连续重创倭寇。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万古流芳。 倭寇平息后,朝廷有鉴于对外贸易对沿海居民的重要性,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间走私贸易正当化,国际贸易使中国进入了逐渐成形的世界贸易体系之中。

万历援朝战争

丰臣秀吉统一全日本后,意欲占领李氏朝鲜。万历廿年,日本进攻朝鲜,朝鲜国王逃到义州并派使节向明朝求救。明朝取得战争的胜利,中日进行和谈。但万历廿五年后,日本再次进攻朝鲜。万历廿六年,丰臣秀吉死,日军退回日本。此即为万历援朝战争。

中西交流

明太祖北伐 明灭夏之战 靖难之役 明朝征安南之役 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 土木之变 北京保卫战 宸濠之乱 戚继光抗倭 明缅战争 万历三大征:1:宁夏之役2:播州之役3:万历朝鲜战争 平奢安之役 柳河之役 萨尔浒之战 宁锦之战 明末民变 崇祯明荷海战 凤阳之战 潼关南原大战 玛瑙山之战 松锦大战 入关战争

  明朝内阁制度是在明朝永乐时期建立的。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大明正统朝末年的反复,但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际,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大明正德朝浪漫好战,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主撑内阁未成大乱,经过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发展,大明万历朝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雏形

  明朝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同年九月,朱元璋设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从明代起,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实际上等于兼任宰相,把君主独断专行扩大到了顶峰。

  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

  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成立

  建文年间,改大学士为学士,悉数罢免大学士,各设学士一人。此后改谨身殿为正心殿,设正心殿学士。

  大明永乐帝虽有洪武帝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文书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应运而生。 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内阁制度至此建立。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每一个角落。

  然而,“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也就是说:内阁此时仍然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不是权力机构。

  发展

  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

  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1425仁宗朱高炽时,明仁宗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虽然身居内阁,其头衔均以尚书为尊。。自此,内阁权力加重,逐渐受到重视。

  明代宗朱祁钰的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自后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

  虽有明英宗朱祁镇的正统末年的反复,可到成化年、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所行之事被认为多荒谬不经。可也有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未成大乱。

  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到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

  顶峰

  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张居正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明朝十七帝皇位期间内阁首辅

  任期 姓名 上任 离任 公历任期

  1 黄淮 洪武三十五年八月进 十一月降 1402年

  2 解缙 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进 永乐五年二月罢 1402年-1407年

  3 胡广 永乐五年二月

  4 杨荣 永乐十六年五月进 二十二年八月降 1418年-1424年

  5 杨士奇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进 正统九年三月卒 1424年-1444年

  6 杨溥 正统九年三月进 十一年七月卒 1444年-1446年

  7 曹鼐 正统十一年七月进 十四年八月卒 1446年-1449年

  8 陈循 正统十四年八月进 天顺元年正月罢 1449年-1457年

  8' 高榖 天顺元年正月代 二月致仕 1457年

  9 徐有贞 天顺元年二月进 六月罢 1457年

  10 许彬 天顺元年六月进 七月罢 1457年

  11 李贤 天顺元年七月进 成化二年三月丁忧 1457年-1466年

  12 陈文 成化二年三月进 五月降 1466年

  13 李贤 成化二年五月复 十二月卒 1466年

  14 陈文 成化二年十二月进 四年四月卒 1466年-1468年

  15 彭时 成化四年四月进 十一年三月卒 1468年-1475年

  16 商辂 成化十一年三月进 十三年六月致仕 1475年-1477年 

  17 万安 成化十三年六月进 二十三年十月罢 1477年-1487年

  18 刘吉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进 弘治五年八月致仕 1487年-1492年

  19 徐溥 弘治五年八月进 十一年七月致仕 1492年-1498年

  20 刘健 弘治十一年七月进 正德元年十月致仕 1498年-1506年

  21 李东阳 正德元年十月进 七年十二月致仕 1506年-1512年

  22 杨廷和 正德七年十二月进 十年三月丁忧 1512年-1515年 

  23 梁储 正德十年三月进 十二年十一月降 1515年-1517年

  24 杨廷和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复 嘉靖三年二月致仕 1517年-1524年

  25 蒋冕 嘉靖三年二月进 五月致仕 1524年

  26 毛纪 嘉靖三年五月进 七月致仕 1524年

  27 费宏 嘉靖三年七月进 五年五月降 1524年-1526年

  28 杨一清 嘉靖五年五月进 七月降 1526年

  29 费宏 嘉靖五年七月进 六年二月致仕 1526年-1527年 

  30 杨一清 嘉靖六年二月进 八年九月致仕 1527年-1529年

  31 张璁 嘉靖八年九月进 十年二月易名孚敬,七月致仕 1529年-1531年

  32 翟銮 嘉靖十年七月进 十月降 1531年

  33 张孚敬 嘉靖十年十月复 十一年八月致仕 1531年-1532年

  34 方献夫 嘉靖十一年八月进 十二年四月降 1532年-1533年

  35 张孚敬 嘉靖十二年四月复 十四年四月致仕 1533年-1535年

  36 李时 嘉靖十四年四月进 十七年十二月卒 1535年-1538年

  37 夏言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进 十八年五月致仕 1538年-1539年

  37' 顾鼎臣 嘉靖十八年五月代 同月降 1539年

  38 夏言 嘉靖十八年五月复 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 1539年-1541年

  39 翟銮 嘉靖二十年八月进 十月降 1541年

  40 夏言 嘉靖二十年十月复 二十一年七月罢 1541年-1542年 

  41 翟銮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进 二十三年八月罢 1542年-1544年

  42 严嵩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进 二十四年十二月降 1544年-1545年

  43 夏言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复 二十七年正月致仕 1545年-1548年

  44 严嵩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进 四十一年五月罢 1548年-1562年

  45 徐阶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进 隆庆二年七月致仕 1562年-1568年

  46 李春芳 隆庆二年七月进 五年五月致仕 1568年-1571年

  47 高拱 隆庆五年五月进 六年六月罢 1571年-1572年 

  48 张居正 隆庆六年六月进 万历十年六月卒 1572年-1582年

  49 张四维 万历十年六月进 十一年四月丁忧 1582年-1583年

  50 申时行 万历十一年四月进 十九年九月致仕 1583年-1591年

  51 王家屏 万历十九年九月进 二十年三月致仕 1591年-1592年

  52 赵志皋 万历二十年三月进 二十一年正月降 1592年-1593年

  53 王锡爵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进 二十二年五月致仕 1593年-1594年

  54 赵志皋 万历二十二年五月进 二十九年九月卒 1594年-1601年

  55 沈一贯 万历二十九年九月进 三十四年七月致仕 1601年-1606年

  56 朱赓 万历三十四年七月进 三十六年十一月卒 1606年-1608年

  57 李廷机 万历三十六年十一月进 四十年九月致仕 1608年-1612年

  58 叶向高 万历四十年九月进 四十二年八月致仕 1612年-1614年

  59 方从哲 万历四十二年八月进 泰昌元年十二月致仕 1614年-1620年

  60 刘一燝 泰昌元年十二月进 天启元年十月降 1620年-1621年

  61 叶向高 天启元年十月复 四年七月致仕 1621年-1624年

  62 韩爌 天启四年七月进 十一月致仕 1624年

  63 朱国祯 天启四年十一月进 十二月致仕 1624年

  63 顾秉谦 天启四年十二月进 六年九月致仕 1624年-1626年

  64 黄立极 天启六年九月进 七年十一月致仕 1626年-1627年

  65 施鳯来 天启七年十一月进 崇祯元年三月致仕 1627年-1628年 

  66 李国 崇祯元年三月进 五月致仕 1628年

  67 来宗道 崇祯元年五月进 六月致仕 1628年

  68 周道登 崇祯元年六月进 十二月降 1628年

  69 韩爌 崇祯元年十二月进 三年正月致仕 1628年-1630年

  70 李标 崇祯三年正月进 三月致仕 1630年

  71 成基命 崇祯三年三月进 九月致仕 1630年

  72 周延儒 崇祯三年九月进 六年六月罢 1630年-1633年

  73 温体仁 崇祯六年六月进 十年六月致仕 1633年-1637年

  74 张至发 崇祯十年六月进 十一年四月罢 1637年-1638年

  75 孔贞远 崇祯十一年四月进 六月罢 1638年

  76 刘宇亮 崇祯十一年六月进 十二年二月罢 1638年-1639年

  77 薛国观 崇祯十二年二月进 十三年六月致仕 1639年-1640年 

  78 范复粹 崇祯十三年六月进 十四年五月罢 1640年-1641年

  78' 张四知 崇祯十四年五月代 九月降 1641年

  79 周延儒 崇祯十四年九月进 十六年五月罢 1641年-1643年

  80 陈演 崇祯十六年五月进 十七年二月罢 1643年-1644年

  80' 蒋德璟 崇祯十七年二月代 三月罢 1644年

  81 魏藻德 崇祯十七年三月进 本月卒 1644年

  81' 李建泰 崇祯十七年三月代 五月罢 1644年

  82 史可法 崇祯十七年五月进 八月出 1644年

  83 高弘图 崇祯十七年八月进 十月罢 1644年

  84 马士英 崇祯十七年十月进 弘光元年闰六月罢 1644年-1645年

  南明:

  弘1 黄道周 弘光元年闰六月进 隆武元年七月出 1645年

  隆1 路振飞 隆武元年七月进 二年十月降 1645年-1646年

  隆2 丁魁楚 隆武二年十月进 永历元年正月畔 1646年-1647年 

  永1' 瞿式耜 永历元年正月代 二月降 1647年

  永1 吴炳 永历元年二月进 八月卒 1647

  永2' 瞿式耜 永历元年八月代 九月降 1647

  永2 严起恒 永历元年九月进 三年正月降 1647年-1649年

  永3 黄士俊 永历三年正月进 四年正月罢 1649年-1650年

  永4 严起恒 永历四年正月进 四月罢 1650年

  永5 文安之 永历四年四月进 五年二月出 1650年-1651年

  永6 吴贞毓 永历五年二月进 八年三月卒 1651年-1654年

  永7 丁继善 永历八年四月进 十四年罢 1654年-1660年

  永8 马吉翔 永历十四年进 十五年七月卒 1660年-1661年

  永9 张煌言 永历十五年七月代 永历十八年九月卒 1661年-1664年

  弘2 方逢年 弘光元年闰六月进 监国鲁元年六月畔 1645年-1646年

  监1 熊汝霖 监国鲁二年十月进 三年正月卒 1647年-1648年

  监2 马思理 监国鲁三年正月进 十月卒 1648年

  监3 张肯堂 监国鲁四年十月进 六年九月卒 1649年-1651年

  监4 沈宸荃 监国鲁六年九月代 七年正月卒 1651年-1652年

  另有:建文帝之方孝儒、景泰帝之于谦历史原因没有上表!进 十六年五月卒 1407年-1418年

明朝内阁里姓钱的阁老

我可以负责的告诉你,明朝没有一个首辅也就是阁老的姓氏是钱! 首辅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设置于建文四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