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姓的来历,起源!
公元前678年为楚所灭
邓侯吾离来朝。——《春秋·桓公七年》
春秋蔡地,后属楚。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南
蔡侯郑伯会于 邓。——《春秋·桓公二年》
战国楚地,秦置邓县,是故邓侯国。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北
古人有的以封地为姓
关于邓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只有我一个人姓邓,我们同学说历史姓邓的太少了,所以现在只有少数人姓邓。我不相信历只有几个人姓邓,所以我对邓姓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邓姓的来源和邓姓历史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邓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邓姓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情况
书籍,报刊 邓姓的来源 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书籍,报刊,教科书 历的邓氏名人 邓世昌,邓石如,邓芝,邓牧,邓子龙,邓小平
上网 邓氏的人口 邓氏子孙繁昌,人口众多,分布于冕宁县及邻近各县。总人口达十多万!
爸爸的讲述
邓氏族谱 江西南昌《邓明华邓氏家谱》称: 江西南昌邓氏族人“乃禹公六子(邓)训门之后。”
四.结论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历姓邓的名人很多,如:邓世昌,邓石如,邓芝,邓牧,邓子龙,邓小平
3邓氏子孙繁昌,人口众多,分布于冕宁县及邻近各县。总人口达十多万!
小学作文频道为大家推出 小学各年级各科目课程!28门热销课程直减200元! 考生也可点击以下入口进入免费试听页面!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新东方或授课,细分知识点,重难点各个击破,所有知识点“一网打尽”!
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曼氏,是我国最早的少数原始姓氏之一。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姓氏书记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这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从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现在的河南境内,在后来的繁衍之中,邓姓一直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阳发展的这支邓姓,据《邓氏家谱》载,已有114代传人,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的邓通,是邓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是邓氏的第47世祖;三国时魏将邓艾,是邓氏的第54 世祖;晋时镇国将军邓羌,是邓氏的第62世祖。中国的邓姓,大多源于这一系源。
邓氏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过外族外姓的成员。据《安化邓氏谱序》载,南唐后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亡国后,为躲避宋太祖的斩杀,而以其父封号为姓氏,改为邓姓保住了性命。
从邓氏族谱得知,邓氏南迁,移居闽粤,始于宋朝景定年间,由“南阳”逐渐迁移,播迁至南方各地,尤其是今福建广东、贵州、浙江等地,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时间,不仅时间较早,而且繁衍旺盛,很快成了当地盛姓。
邓姓历史名人众多,彪炳于史册者即有200余人,其著名者如:春秋末期的法家先驱邓析子,西汉蜀郡南安人邓通,文帝时官至上大夫,并赐给蜀郡严道铜山许其铸钱,当时邓氏钱遍于天下。邓晨,刘秀的姐夫,西汉末从刘秀起兵,东汉初被封为房子侯,历任中山、汝南太守,曾派都水椽许杨主管修复汝南鸿郄陂工程,溉田数千顷;邓禹,初从刘秀镇压农民起义军,东汉初任大司徒,封邯侯,后改封高密侯;邓绥,邓禹孙女,东汉和帝皇后,和帝死后,她临前执政,其兄邓驾任大将军,专断朝政。三国时蜀名将邓芝、魏名将邓艾。此外,东晋有尚书右仆射邓攸;宋元之际有学者邓牧;明代有福建农民起义军首领邓茂七、邓伯孙;清代有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有与林则徐协力查禁鸦片的两广总督邓廷桢,还有诗人邓辅纶、海军著名将领邓世昌。近现代邓姓名人主要有:中国***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邓中夏,农学家、土壤学家邓植仪,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真菌学家邓叔群,新闻工作者、学者邓拓等人,他们用自己的出色业绩,赢得了世人的敬仰,成为邓姓中的佼佼者。
在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国姓氏中,邓姓居于第34位,其分布以江西、湖南、河南最广泛,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江西人的饮酒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晋朝的陶渊明,晚年家中比较贫困,却主张“得酒莫苟辞”,许多诗中都写了酒,还专门写了《述酒》一篇。南朝的齐东昏侯(今永修)肖宝卷和宋少帝刘义符在“于华林园为列肆,亲为沽卖”(《南史·宋少帝纪》),唐代江西宜春人郑谷在《中年》诗写道:漠漠秦乡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苔色满园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提改数联。
宋代江西抚州的王安石《何处难忘酒》其一是:何处难忘酒,君臣回合时。深堂拱尧舜,密席望皋陶。
和气袭万物,欢声连四夷。此时无一盏,真负“鹿鸣”诗。
据传李渡酿酒有约千年的历史,民间有“焦石李家渡,打(买)酒卖豆腐”的谚语,李渡处于赣抚平原,是江西的粮仓,粮食丰收,老百姓就要酿酒,以供嫁女娶亲,过年过节,接待客人,祭祖祭神之用。李渡《邹氏族谱》载有有二首饮酒诗也可证明酒业历史悠久。
留饮山门:扫罢荒邺重叹嗟,羽衣邀我献松花。瓦瓶酒醢龙膏酒,鼎新烹雀万古静。听晚林鸣玉籁载,瞻阴壑起丹霞洞。门前惆怅辞先垒,祸首红尘尽俗家。
次留饮山门:祀余铁壁从兴嗟,观里停骖数落花。春霭燕毛班序齿,风飘仙羽迭供茶。浩歌瞒舞云洞鹤,微醉浓餐日暮霞。宿鸟归林休重感,马蹄乘月却还家。
据李渡镇焦石村《南坪邓氏四修族谱序》载:“汉高密侯三十四世之元元孙(邓木懋)也,自福建寻源凤凰山,唐时牧抚州路,带管郡北金源监金厂,见山水悠趣,官居于此,立郡籍而家焉,后复迁居(焦石市)南坪,今之上店,梦良公是真长嗣也”(乾隆庚辰谱)。据该镇《李氏五公家谱》载:宋雍熙间(983-1016)“沆公为汴梁之始祖,生三子,次曰正,字端甫,官密州刺史,生五子,长曰文龙,登进士拜黍(参)政督军,平寇江南,取道邵武,喜其山水之盛,率幼子仁山,留居其地,卜居清远(抚
州市玉茗堂附近),熙宁间(1071-1077)德言公再卜居李家渡之松山红桥(即今李渡镇之松山村委会附近)。”据胡天明先生《话说李家渡》提到:此地原名邹家渡,一年秋天,邹家18名秀才和李家1名秀才要到南昌赶考举人,邹家秀才欺李家秀才贫困,认为考不取举人,与李家秀才打赌签约,如李家秀才没有考上举人,就迁出邹家渡,如果考取了就将邹家渡改名为李家渡,后李家秀才考取了举人,而邹家秀才却名落孙山,于是邹家渡变成了李家渡。李家秀才宽宏大量,留了一条巷名邹家巷。这虽然是传说,但说明李家来此之前,此地已有邹姓人家居住。先有邹家渡后有李家渡,但现在邹家巷已没有邹姓居住,邹姓人家多居住在李渡镇红桥村委员会一带。李渡镇之万寿宫碑载:万寿宫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尚存清代乾隆前后的柱础四个,可见李渡镇已有千年历史的居民史。
邓姓起源
邓姓的始祖
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姓氏书记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这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从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现在的河南境内,在后来的繁衍之中,邓姓一直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阳发展的这支邓姓,据《邓氏家谱》载,已有114代传人,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的邓通,是邓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是邓氏的第47世祖;三国时魏将邓艾,是邓氏的第54 世祖;晋时镇国将军邓羌,是邓氏的第62世祖。中国的邓姓,大多源于这一系源。
邓氏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过外族外姓的成员。据《安化邓氏谱序》载,南唐后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亡国后,为躲避宋太祖的斩杀,而以其父封号为姓氏,改为邓姓保住了性命。
从邓氏族谱得知,邓氏南迁,移居闽粤,始于宋朝景定年间,由“南阳”逐渐迁移,播迁至南方各地,尤其是今福建广东、贵州、浙江等地,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时间,不仅时间较早,而且繁衍旺盛,很快成了当地盛姓。湖北邓氏宗亲联谊会
1、出自姒姓
(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
(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姓氏“邓”的由来:
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姓氏书记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这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从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现在的河南境内,在后来的繁衍之中,邓姓一直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阳发展的这支邓姓,据《邓氏家谱》载,已有114代传人,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的邓通,是邓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是邓氏的第47世祖;三国时魏将邓艾,是邓氏的第54 世祖;晋时镇国将军邓羌,是邓氏的第62世祖。中国的邓姓,大多源于这一系源。
邓氏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过外族外姓的成员。据《安化邓氏谱序》载,南唐后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亡国后,为躲避宋太祖的斩杀,而以其父封号为姓氏,改为邓姓保住了性命。
从邓氏族谱得知,邓氏南迁,移居闽粤,始于宋朝景定年间,由“南阳”逐渐迁移,播迁至南方各地,尤其是今福建广东、贵州、浙江等地,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时间,不仅时间较早,而且繁衍旺盛,很快成了当地盛姓。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邓姓的来历,起源!
本文2023-09-26 01:30: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06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