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姓李家家谱 60字辈分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6浏览:5收藏

寻找姓李家家谱 60字辈分的!!!,第1张

竹马馆东:成震泰可忠,茂礼志倚谟葵;普光曾愿启,信怡云建慈昂;济得信端恭,良壬拱华进敬;尚瑷文胜长,魁顺记馀贵厚;忠共盛福献,成元处宗秀继;忠皋绪绍缵,维纲绮纾绸致。  甘肃陇西李氏初定派语: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传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通谱班次:享叙传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京江李氏派语: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井岗李氏派语: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传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衍庆堂李氏偶公股前派: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妙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湖南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语: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席书(1461~1527),明代贤相,字文同,号元山,遂宁吉祥乡(今属蓬溪县)人。1489年中进士,历任工部尚书、左副都御史、礼部尚书等职,死后赠太傅,谥文襄。他为官颇有建树,在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兴办教育、平定叛乱等方面政绩显著。力主改革,上表献新政十二事,嘉靖帝颇为赞许,诏令逐条执行,深得皇帝的器重,被“倚为重臣”。

张鹏翮(1649~1725),清代名臣,字运清,号宽宇,遂宁黑柏沟(今蓬溪县翰林村)人。从22岁中进士起,为官50余年,历任总督、三部(刑、户、礼)尚书等,几乎从事过清王朝从统一走向鼎盛时期内政、外交的各种重要工作。他是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胆识过人的外交家、政治家。1688年,他奉命随使团出使俄国,抱以“愿效张骞,以身许国”的决心,终不辱使命,使这次出使为第二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创造了条件。他还是治理河道的专家,提出“开海口、塞六坝”等治河主张,经过近十年努力,在黄淮水系上修建了一系列工程,使狂野不羁的黄淮和运河顺轨安澜数十年,黄淮灾区呈现出连年丰收的景象。他将治河经验写成《治河书》十卷,《中国水利史》对此列专章介绍,给予高度评价。康熙帝将其树为名臣楷模。生前康熙评价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死后雍正帝赞誉他是“卓然一代完人”。

张问安(1757—1815),字悦祖,号亥白,祖籍蓬溪县金桥乡两河口,张鹏翮玄孙、张船山之兄。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例授教职不就,遂遍游名山胜水。后家居奉母,以图史自娱。曾主讲华阳、温江书院,多所成就。亥白与弟船山,皆一时之杰,以诗名世,号称“二难”。清诗人王学浩评亥白诗云:“读之但觉其语淡而味腴,节短而韵长,盖将韦孟之外,另辟一径,以与唐人争席也”。著有《亥白诗草》8卷,存诗840余首。胡传淮选注的《张问安诗选》、编著的《清诗人张问安年谱》,对研读张问安有重要作用。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清代名相张鹏翮玄孙。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五十五年(1790)三甲第55名进士。五十八年(1793),任翰林院检讨;嘉庆五年(1800),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年(1805),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巡视南城;十四年(1809),擢吏部郎中;十五年(1810),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十七年(1812),称病辞官;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病逝于苏州,归葬蜀中故里蓬溪县金桥乡两河口。张船山一生致力于诗书画创作,著有《船山诗草》及《补遗》,共26卷。张船山是清代乾嘉诗坛大家,不单是清代蜀中诗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诗人和著名诗学理论家,为性灵派后期的主将和代表人物。胡传淮所著《张问陶年谱》对了解张问陶的生平事迹可资借鉴。

张问彤(1768—1832),字受之,号饮杜,与张问安、问陶为从兄弟。少负隽才,工古文词,兼冥心理学。乾隆五十七年(1792)举乡试第一。嘉庆元年(1796)荐孝廉方正,补什邡教谕,日以讲学为事。晚授山西和顺县知县,山西巡抚欲留其在省垣以备顾问,以知州升用,未果,病卒。问彤精音韵学,又工诗,与问安、问陶时有唱酬,然独主少陵,故名其诗集曰《饮杜诗集》。

程孟宗《蓬溪县志•孝行•古迹》、《四川通志•节孝》、《蜀梼杌》等文献均记载:程崇,又名程崇雅,字孟宗,五代后蜀蓬溪县人,性纯孝。母老病笃,冬忽思笋,崇雅无计可得,乃往林中抱竹哭泣。须臾地裂,出笋数茎,亟待归以进。母食毕,即愈。蜀主孟昶于广政二十年(957)十二月旌其门,于冬笋沟筑“孝义台”以彰。

冯楫(1075—1152),字济川,号不动居士,宋代遂宁府蓬溪县人。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历官秘书省正字,蜀州教授,尚书司勋员外郎、巴州知州、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剑州知州、涪州知州。绍兴八年(1138)任国信计议副使;绍兴九年正月,任宗正少卿权尚书礼部侍郎;绍兴十三年九月,任泸南沿边安抚使知泸州,成为宋朝的边陲大员。绍兴十九年,升为敷文阁直学士(从三品)。绍兴二十二年六月卒。撰有《时议录》《谏议录》等著作。今存《中兴永安桥记》《净严和尚塔记》《密印寺钟楼记》《大中祥符院大悲像并阁记》《南禅寺记》等文。

张令问,自号天国山人。唐末蓬溪人。博学善诗,不屑仕进,以隐居闲适为乐。尝赠杜光庭诗云:“试问朝中为宰相,何如林下作神仙?一壶美酒一炉药,饱听松风白昼眠”。可见其志趣。《全唐诗》录其诗一首。《四川通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载其事迹。

谢金,字子真,宋代蓬溪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司马池(司马光之父)知小溪县,重其人而与之订交。尝居五龙山(今天福镇五龙盘),以诗自娱。其诗平淡,有韦(应物)柳(宗元)之遗风。著有《五龙山居诗》2卷,今佚。《四川通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有传。

张赞(1415—1489),字邦翊,号靖翁,明代遂宁黑柏沟(今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人,清代名相张鹏翮系其昆孙。明景泰五年(1454),张赞中三甲第167名进士,历官礼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因其志行深纯,明习典故,智略可任边事,遂于天顺八年(1464)出任云南省姚安府知府。张赞到任后安辑地方,拊循人民,躬节俭以励其俗,登诗书以施其教,威德并行,吏民服从其化,使姚安府民安耕凿,士知礼义,惠政卓著,吏民称颂。《云南通志》《姚安县志》,载其事迹。

席春(1472—1535),字仁同,号虚山,席书仲弟。明代正德十二年(1517)三甲第161名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河南道监察御史、云贵巡抚、翰林院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诗文雄深,著有《虚山文集》。

席彖(1476—1521),字材同,号梅山,席书三弟。明正德九年(1514)三甲第52名进士,官户科给事中。正德十四年(1519),武宗欲幸金陵,席彖劝阻,被贬谪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判官。十五年(1520)秋,席书任湖广巡抚,席春出按云贵,俱相继取道还家,与席彖联床故庐。十五年(1520)冬,席彖赴夷陵,席书、席春送至潼南大佛寺而别,各作诗记之。世宗继位,复席彖原职,而席彖已卒,赠光禄少卿。

张庠,明代蓬溪人。正德甲戌(1514)年,三甲第133名进士。嘉靖十年(1531)官至贵州兵备副使。因都匀苗民反叛,张庠上任,整饬兵马,直捣其巢,执首领,释放协从者,苗人畏服。十一年(1532),杨恒又倡乱,庠率兵剿破,声名大震,去任之时,士民卧辙攀留。《贵州通志》有载。

谭缵,字元孝,明代蓬溪人。正德丁丑(1517)年,三甲第180名进士。初授行人,外升江西道监察御史,议大礼,引帝怒,杖于廷。又参劾权贵强夺民田事,几致奇祸。继而又弹劾翰林院学士、吏部尚书汪钅宏,先以揭贴呈堂,汪读之,面发红,云:“吾亦至此乎”?谭缵怒而对曰:“御史无状,据以闻,丝毫不敢隐”。闻者吐舌,暗称好一个铁面御史。嘉靖十一年(1532)升河南副使,抚治信阳兵备,致仕卒。著有《宝梵寺修造记》。

谭訚,明正德辛巳(1521)年,三甲第105名进士,历官陕西副使,兵备固原,始议修边墙以御外患,因边有铁铸泉,番人数饮马于此,谭分兵驻守,番民不敢近境。边境安宁,大建边功,闻于朝,受上赏。

谭维,明嘉靖十七年(1538),二甲第53名进士。官主簿、户部主事。人称至孝,居乡耻逢迎。谭缵、谭訚、谭维是三兄弟,他们是蓬溪历史上,继宋代赵溥、赵炳、赵球“一门父子三进士”之后,又出现的一个“一门兄弟三进士”。县人曾在学宫侧为他们建立“兄弟进士坊”,以资表彰。

王庭,明代蓬溪人。隆庆辛未(1571)年,三甲第20名进士。性至孝,中进士后,不就铨选,回乡归养三亲。躬耕数亩,出入闾巷,布袍草鞋, 不乘车马,与樵夫野老为伍。著有《陈情乞归养表》《重修学宫记》。

杨作楫,明末蓬溪人。万历丁未(1607)年三甲第181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升编修。万历三十七至三十九年(1609—1611)外任山西闻喜县知县,以政绩卓异,升山西提督学政,转调任河南布政使。万历四十三年(1615)任江西布政使。崇祯初年,擢河南巡抚。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势如破竹之际,杨作楫督兵剿捕,使起义军大受挫折。崇祯末年,卸任归里,家无余资,田舍仍旧,唯存书史而已。著有《修建石鱼山书院记》《重修明月寺碑记》《重修学宫记》等诗文。

杨艹仰 ,号竹泉,明末蓬溪人。崇祯诸生,以诗名于时,《明蜀诗》载有其诗。

杨廷极,杨艹仰,之子,字青石,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有诗集,今佚。《剑阁芳华集》载有其诗。

蒲拱辰,字居北。清代蓬溪县鸣凤镇大儒沟人。幼家贫,研读经史不废。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自甘淡泊,以教授生徒自娱。执教善诱,从学者众。杨兆龙、王许、梁再灏等名士皆出其门下。蓬溪本荒僻之地,清代振兴文教者,实自拱辰始。《四川通志》有传。

张懋诚(1667—1737),字孟一,号存庵,张鹏翮长子、张船山曾祖。性忠直,有气节。读书时即不趋奉豪贵。惟事诸大家书籍,手口诵作不辍。康熙二十六年(1687)中举人,出任安徽怀宁知县十年,抑豪强,处衙蠹,救穷民,爱寒士,开运河,护城池,作养斯文,文教大兴;治怀实政,民深感戴。任期内,张懋诚续修《怀宁县志》并作序,今存。他还重修大观亭,今已成为古城安庆的一大景观。康熙五十四至五十八年(1715—1719)任奉天辽阳知州,处死妖恶。特放科道,疏流民,纠保举。巡东城,称铁面御史。后升通政使司通政使,不避宰相私人,行必参奏。署工部右侍郎,一清积案,官吏肃然,有古良吏风。著有《通政诗集》一卷。

张勤望(1694—1757),字孚嘉,号后斋,又号莲洲,张懋诚子、张船山祖父。天资敏悟,约已嗜学。康熙五十二年(1713)以恩荫,补顺天粮马通判。后随祖父张鹏翮治黄河,实心办事,京察一等,升户部员外郎、郎中,命往江南署安徽宁国府知府。会有徽宦与民讼争坟山,案积二十余年,上官以其贤能,专委勘谳。张勤望至徽,按册清查,而界址立分,悉以地归诸民,旁观数千人赞云:“不愧天下清官张相国之孙,二十年尘案,片言决矣!”乾隆十一年(1746),先署山东莱州府篆,旋署登莱青道,题补登州府知府。至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劝课农桑,奖善惩恶,作育英才,政声远播。乾隆十三年(1748),张勤望对登州莲洲书院重修,改名为瀛洲书院,今为山东蓬莱市城区历史名胜,遗址在蓬莱一中大门附近。其墓位于今四川省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今存,素碑无饰雕。

张顾鉴(1721—1797),字镜千,号耐舫、冰亭,张勤望子、张船山之父。乾隆六年(1741)中顺天乡试副榜,得教习,考满,分发河南,署遂平知县。后补安阳知县,除奸剔弊,积习一空,蔡以台修撰赞美云:“西门豹、梁彦光之风,其复见于今日乎?”乾隆十七年(1752),调任嵩县知县,兴建伊川书院。二十二年(1757),丁父忧。服除,改补山东馆陶县知县,兼署冠县知县,承办郯子花园行宫。升湖北均州知州,调任荆门知州,还署黄州通判,升汉阳同知,再升云南省开化府知府。以荆门州失出案,被议离任。工诗善书,著有《撷芳集》《晓窗集》《近花集》行世。卒葬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

杨兆龙,清代蓬溪县赤城镇葫芦坝人。康熙十一年(1672)解元,授涪州学正。为官廉洁持正,不为毁誉所动。出王士祯门下,其诗颇为王士祯赞赏,著有《杨兆龙诗集》行世。《四川通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有传。

奚继徽(1741—1821),字慎典,号琴轩,清代蓬溪县人。少家贫,洁身自强,出则勤耕,入则勤读。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授直隶曲周县令。为官十余年,除积弊,轻徭役,明决善断,惠民为先。去官日,士民绘“攀辕图”以送。年七十八卒于家。著有《琴轩诗草》《鹤鸣草堂文集》行世。

蒲心豫,字则立,号有亭。清代蓬溪人,乾隆甲子(1744)年四川乡试解元;乙丑(1745)年,三甲第112名进士。幼聪颖绝人,凡书史之文,过目则能背诵。中进士后,出任山东观城县知县。二十一至二十四年(1756—1759),任湖南麻阳县知县,廉洁自守,所至卓有循声。任满归里,囊无余钱,行李萧然,人皆叹仰。著有《归林诗集》行世。

王旭龄,字东升,号书山。清代蓬溪人,乾隆甲子年(1744)举人,辛末(1751)年,三甲第123名进士。乾隆十七至二十年(1752—1755),任湖北房县知县。二十五至二十七年(1760—1762),任郧阳县知县。有惠政,廉洁自持,卒于官,贫不能治丧事,士民感其德,集资抚榇归里,闻者皆叹其有清德。

蒲文甲,字震东,清代蓬溪县人,嘉庆戊午(1798)年举人,辛酉(1801)年,三甲第76名进士,授内阁中书,历充方略馆协修、大清实录馆分校、文渊阁检阅官、稽察六部事务,后为军机处行走,俱能称职。性倜傥不羁,工诗,凡所阅历之事,必以诗记之。时云、贵、川三省白莲教起义,蒲文甲深感时局动乱,政局不稳,遂离任而归,不久病逝,年仅38岁,世人尤感可惜。著有《清平诗集》。

奚大壮(1775—1829),字安止,号雨谷。清代蓬溪县人,清嘉庆戊午年(1798)举人,乙丑(1805)年,二甲第89名进士。丙寅(1806)年授湖北应城县知县,卓有政声,尤以拿获天主教匪徒,名震湖广,被皇上垂询接见。己巳(1809)年亲往云南办铜,所历山川风物,民习社风,皆行于诗。第二年回应城县时,“从前父老攀留处,又见儿童竹马迎”。甲戌(1814)年应城遇奇旱,县境大饥,流民塞道,迁徙他方。奚大壮亲奏,请缓征税,上悯其为事诚,百姓苦,准于减免。次年,再遇饥荒,倡议官绅、胥吏出俸赈济灾民,州境内流民安养,各图生计,得以民情稳定。二十二年(1817)升兴国州知州,四充湖北、云南乡试同考官,所拔多知名人士,民仰之如神。道光元年(1821)春得其父家书,言身染重病,奚大壮即请终养,离任回籍。后应聘掌教成都墨池书院。道光九年(1829)病逝,年54岁。奚大壮为清代蜀中诗人,著作有《雨谷诗集》《雨谷文集》《应城县志》《纪行草》《办铜管见》《重修常乐寺记》等。清《国朝全蜀诗钞》录其诗10首。

杜思柔,字容谷,更名宇昕,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官温江、昭化教谕,擢河南封邱县知县。有《试院煎茶》等诗留于后世。

陈鸿翥,字羽仪,号逵亭,清代蓬溪县隆盛场(今大英县隆盛镇)人。嘉庆年间庠生,历任什邡、夹江、珙县教谕。振德行于庠序,资单寒以膏火。晚致仕归,喜印《文昌孝经图注》以赠人。工书,遗迹今有存。有什邡《游慧剑寺》等诗留存后世。

陈鼐,字南村。清代蓬溪诗人。曾任江西峡江知县,历官德化、瑞金、兴国、星子、新城、石城、都昌及义宁知州。工诗书,为官清正。著有《出塞吟》《南村诗集》等,清代顾也樵《诗缘正编》录有其诗。

钟瑞廷(1805—1884),字微垣,号梅花瘦人,清代蓬溪石板滩场(今大英县象山镇)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授中书科中书。由于时局动荡,遂决意不求仕进,著书自娱。曾主讲蓬莱、蓬山、象山、经义书院。著有《龙溪诗草》2卷。

杨树之,名希淦,字树之,号荷溪,清代蓬溪荷叶溪(今荷叶乡)人。道光甲午(1834)年举人,官四川仁寿县教谕、浙江石堰场盐大使。著有《味鸥山房诗集》4卷。

庞际超(1807—1861),字希元,清代蓬溪县赤城镇水磨嘴村人。清咸丰二年(1852)恩贡,喜为诗,著有《绿秀山房诗草》。

胥仁禧,号春生,清代蓬溪赤城镇周家店村胥家湾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官九姓土司训导、巴县教谕。有《寄庞际超四首》等诗留于后世。

王衮,字补之,清代蓬溪布衣诗人,誉为蓬溪“诗人之杰”,终身贫困,常绝食,不食嗟来之食,性高洁。著有《匏庵志异》2卷、《抱牍山房诗集》2卷。

张秉谦,号虚船,清代蓬溪县河边场(今大英县河边镇)人,同治六年(1867)岁贡生,著有《孽海慈航》《南宋忠义录》等。主讲蓬山书院,多所成就。及卒,四川按察使牛树梅为之作传,刻入《闻善录》中。

钟永定,号止安,清代蓬溪县石板滩(今大英县象山镇)人,钟瑞廷第三子。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曾任江苏按察使李鸿裔(中江人)幕僚,后回川主讲中江、三台、蓬溪诸书院,任广安州训导,皆精心育才。年八十八岁卒于家。著有《龙溪诗草后集》4卷、《龙溪骈文》1卷。

何兆熊(1845—1906),字云帆,清末蓬溪县旌忠乡人。同治十三年(1874)三甲第53名进士,历官礼部主事、总理各国衙门章京、掌印郎中、海关道道尹。端品立行,办事练达。光绪三十二年(1906)卒于任上,归葬蓬溪县旌忠乡。有诗《永圣祠题壁》等留存于世。

何中权,号秋坪,清代蓬溪增生。性聪敏,博通书史,长于词章之学。大竹江国霖,以探花及第,过县境,与江莘野先生叙宗族,盘桓有日,提倡词章之学。何中权从学于江氏,尤得奥秘。所著诗赋,俱足传诵。

杨应祥,清代蓬溪人。光绪七年(1884)岁贡生。著有《倚竹窗诗草》4卷。《巴蜀古诗选解》录有其诗。

梁仲舒(1845—1908),字虚谷,清代蓬溪县高坪镇樟树坡村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后任蓬溪县劝学所视学,调任资阳训导、南川县教谕。光绪三十四年(1908)卒于官,年六十四。著有《樨香馆诗草》《英灵集》。

庞仲瑶(1853— ?),名琼科,蓬溪县赤城镇禹城村大头沟人。清末秀才,民国时私塾教师。善诗、工书画。

曾世礼(1867—1928),字修五,蓬溪县石板滩(今大英县象山镇)人。工诗善文,光绪三十二年(1906)优贡,与射洪李雨生、邬建侯并称“涪江三名士”。曾任湖南湘乡知县。参加编辑有《蓬溪续志》《蓬溪近志》,著有《容园诗存》等。

廖嶷,字云泉,蓬溪县新胜乡人,善诗文,工书画,山水师王石谷,后拜清末著名书画僧竹禅为师,笔力雄浑,画虎尤为所长。民国二十五(1936),客成都,与李瑞峰、傅双无、岩沛友善。性嗜酒,郊行辄醉而归。1938年2月,新都宝光寺方丈贯一和尚题廖嶷山水画云:“远望烟云锁翠峦,虎溪笑意对谁谈?渔翁指顾云何渡,一篙春水过江南”。今新都宝光寺尚存其书画。

胡祖虞(1855—1915),字俊之,蓬溪县康家渡(今红江镇)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梁山中学教员。民国初年,袁世凯欲称帝,他写下了感时绝句:“闲来无事数鸣豚,冬日围炉懒出门。休怪先生无远志,满天风雨近黄昏”。可见其对国事的感伤。

李凡丞(1887—1953),名先干,四川蓬溪县新胜乡人。1905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学习国画,工花卉、翎毛,尤善绘鹰鹞,人称“李鹞子”。1928年后,先后在隆昌、遂宁、南充、蓬溪等地任中学国文和国画教员。建国后,选为蓬溪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段虚谷(1904—1977),四川蓬溪赤城镇人。1924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毕业后,执教于四川美专、蓬溪中学。1956年,调至西南师范学院,专攻山水画,人称“段山水”。其诗也富有雅趣。

席征庸(1905—1990),蓬溪县上东乡人。民国时期供职于国立编译馆,主编小学语文教材。抗日战争初期,著有《太行烈士》《抗战送粮歌》《死守宝山城》等诗文。建国后,任国家出版总署(今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抱歉,无法为您提供大庆桂金玉忠厚传家远之后的内容,但我可以提供一些其他李氏族谱中常见的字辈信息。

李氏族谱中,各地不同的字辈有很多。例如,有些地方的李氏族谱中,春月之后是顺世,而敦伦之后是居世。也有一些地方,如山西平阳,忠厚传家远之后是诗书继世长,然后是存心修道德,华国有文章。安徽定远的李氏族谱中,忠厚传家远之后是诗书继世长,然后是仁德永长在,光宗耀祖。

请注意,这些字辈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地区和家族而异。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咨询当地的李氏家族成员。

您是哪里的?据查,李氏字辈中查到“鸿”的有两条,可供参考:

1、湖南沅江李氏派语: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2、衍庆堂李氏偶公股前派: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妙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希望能够帮到您!

  ★川中大乐 民间大型打击乐。原名“蓬莱大乐”。流行于遂宁市及边沿地带。相传,此乐由我国周朝时宫庭乐师发明,流传到唐代开元年间,唐明皇听到此乐高昂悦耳,演奏队型壮观,气势磅礴,特命为“大乐”,专供皇帝登基和帝王出巡时使用。明末,有一青年乐师因战乱出宫,后到中江定居,用他的技艺建起了一支乐队,于是世代相袭,光绪年间传入蓬溪。20世纪初,四川的中江、金堂、蓬溪、射洪、南充诸县十分兴盛。川中大乐由两组组成:主乐组有脚盆鼓、大钹、大马锣、饶钵、钗子、苏钵、苏钗、铛铛、铙铙等。辅乐组演奏时,两组乐队重迭交替,阵容庞大,场面壮观,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曲牌有“云顶翻”、“凤点头”、“扑灯蛾”、“牵藤藤”等十多种。原蓬莱大乐的节奏欢快,气势热烈喜庆,融北方锣鼓阳刚之气和四川民间打击乐柔媚秀丽风格于一体,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地方文化特色。后经蓬溪县文体局组织专人发掘整理,依据传统模式,结合巴蜀文化特点将“蓬溪大乐”更名为“川中大乐”,重新制作乐器,创制新曲牌“五洲庆瑞”,改进乐器组合,调整鼓乐队形,使得“川中大乐”演奏时场面更加恢宏,节奏更加激越,高潮迭出,豪气勃发。人们盛赞“川中大乐”为四川的“威风锣鼓”。

  ★杂技 中国遂宁杂技团成立于1974年,原名童家班杂技团。现有演职人员80多人,团内分设演员队和学员队。演员平均年龄195岁,是一支精干而极富朝气的年轻杂技队伍。该团在继承中华传统杂技技艺的基础上,广收博采姐妹艺术之所长,创造性的创作、排练,演出了近三十个民族特色浓郁、充满时代神韵、形式多样、技精艺美的杂技节目。《顶碗》、《顶技爬梯》、《大武术》、《蹬圈》、《转碟》、《扛竿》等节目先后在国内外各类杂技比赛中获奖,其中《顶碗》获全国少儿杂技比赛“铜狮奖”。该团长期以来,除坚持在国内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外,还先后应邀赴法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友人赞誉。为增进各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1999年应庆祝澳门回归组委会邀请,杂技团赴澳演出,获得海内外观众一致好评。

  “李家班”现名遂宁市杂技艺术团,于2001年5月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了“快乐起飞”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联欢晚会,受到胡锦涛、钱琪琛、彭佩云、贾庆林等领导同志的接见。

  ★龙灯舞 民间传统舞蹈,又称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三凤镇下辖村委会包括黄桷街社区居民委员会、金龙社区居民委员会、兰草村民委员会、大坡村民委员会、石柱村民委员会、跃进桥村民委员会、书楼村民委员会、五家湾村民委员会、梨树村民委员会、立庄村民委员会、东蝉村民委员会、三凤村民委员会、天台村民委员会、福掌村民委员会、宏图村民委员会、新田村民委员会、龙归院村民委员会、瓦窑坝村民委员会、龙杨村民委员会、桂花村民委员会、旌忠村民委员会、新月村民委员会。

明末清初,蜀川兵连祸结,地旷人稀,田园荒芜。清政府曾两次下诏“移民填籍”。 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全氏奉旨填川。从康熙40年(1701年)到52年间(1713年),先后来到四川中江、蓬安、西充、营山、蓬溪、永川、遂宁、安岳、乐至等地有21户32口人,其中来到乐至县的有5户,全部定居在县北的崇仁乡境内。

蓬溪县常乐镇全氏入川祖全仕寅、全仕念乃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全氏“湖广填四川”21户中的其中2户。

清朝康熙46年(1707年),全永法的第七代孙全仕寅、全仕念迁移到四川遂宁市蓬溪县常乐镇。入川后的第一支全仕寅(住全家大湾、白果湾,另一说法是大场沟、白果沟);第二支全仕念(住兔子垭) 。

其入川前的祖辈全永法兄弟三人,于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归德乡南阜里沙尾庙后坊立宅居住。

在如今的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迁居蜀地的后裔家谱中,往往发现很多家谱上记载他们的祖先从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归德乡迁到四川,从家谱上得知当时这些移民迁移之路异常艰辛。

由于路途遥远,很多人为了移民四川,不惜变卖家产、倾尽家财出行。康熙四十七年(1708),来自湖南零陵的王氏兄弟,就记载了他们“ 阅巫山,度巫峡,历夔关,两岸猿声酸他乡之客,轻舟万重波惊失路之人,早行夜宿,亦步亦趋,经月余” ,最终从湖南零陵经长江水路,抵达四川简阳的过程。由于路途遥远,很多人为了移民四川,不惜变卖家产、倾尽家财出行。已经用光了全部盘缠。 “斯时也,盘费既尽,家无斗筲,举目无亲,借贷无门,拮据瘁瘩,固所难言。”

以至于一些人历经数代后,已记不得自己祖先到底是从湖南何县何乡镇何村迁至四川的,只模糊地记得是从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归德乡移民到四川的。如:四川渠县陈氏家族寻根,我们祖先是1723――1735从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归德乡得兴里迁到四川渠县;四川蓬溪县唐氏由湖广省永州府零陵县归德乡德盛里而来;四川岳池县郑氏祖籍考祖籍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归德乡得腾里,地名香山居住。

一二仁(三)映(成)时(德)纯修理学洪

性广元化尚(上)心立正明中

万事存天道五伦绍圣通

善人常有福积厚受昌隆

第五代子孙全德益由米心溪、心田沟迁至今重庆市潼南区米心镇夏家沟四村、夏游湾五村上湾、面板湾等地居住。

(不完全统计)

全干卿 ,字锴修。常乐寺镇人也。为清代潼川府潼川中学学生。他修建常乐第一所女子广仁祠义塾,1906年办常乐初等小学校。1920年,他赴各镇乡劝导创办新学,成立了高、初小学共48所。1940年倡办常乐私立崇文初级中学,终于1942年春正式成立。1960年去世。

全利甫  1945年在常乐中学组织“荒原学术研究社”任社长。

全绍愚 ,号云深。清代潼川府潼川中学首届毕业生。其善书法。后学医。著作有《圣学指归注释》、《养心启蒙录》、《白云斋笔记》、《赋歌骈词》等传于后。

唐朝为富义镇、宋朝为讲德镇、明代为永安镇、清代至今为常乐寺镇也。大清时道光年间,蓬溪分13甲,常乐寺、任隆场为西八甲。大清咸丰时,全县推团甲牌制。全县分3局。常乐属中乡团保局。1966年常乐换名为常胜,天福为五星,康家渡为红江。1981年,常胜换名为常乐。

康熙年间设常乐场,以场临近唐朝贞观年间建立的寺院常乐寺得名。清宣统年间设常乐镇,民国26年(1937)改为常乐乡,新中国成立后,仍设常乐乡。1962年隶属天福区,1992年9月庭英乡并入建常乐镇。镇址常乐场,距县城25公里。2005年末,全镇面积476平方公里,居民8487户,总人口31万人。

有各姓氏辈分书

孔姓主要起源于子姓,据记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不同家族的字辈蕴含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孔氏家族自始祖孔子之后形成最完整的族谱,在姓氏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同时孔姓也是一个非常尊贵的姓氏,所以了解字辈排行后可以为按照顺序为孔姓宝宝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既代表着家族延续的标志,也有利于传统姓氏文化的传承。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姓家谱辈分排列(孔氏行辈字);明洪武年间定十字(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 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 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 广(京)、

昭(显)、宪(法)、庆(泽)、 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

3 姓氏辈分排名

同宗同族有辈分,同一姓氏不同族的辈分都排不了,不同姓氏的辈分更加排不了。

4 姓氏辈分排列表

:关于家谱全部字辈排行同一个姓氏全国各地也是不一样的。所有的家谱中,内容不管如何简略,但字辈谱一定会有。字辈谱也称行辈字、排行、派语、派行诗等。它是用来表明世系的用字,也是为子孙起名时定下的辈序用字。这个字一般放在三字名的中间,也有少数姓名,三字中最后一个字为辈序字。这种取名方法其他民族少有,是汉民族特有的。

5 姓氏祖谱排序列表

1、陈姓正宗始祖——胡公满

舜去世后,约 35世传至胡公妫满,被周武王分封于陈,建诸侯国,屏卫王室。此后,胡公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姓陈。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即为正宗陈氏。

2、戴姓正宗始祖——戴撝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

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3、李姓正宗始祖——李利贞

李硕宗的五世孙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老子李耳的父亲和母亲。

4、闻姓正宗始祖——少正卯

闻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

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5、刘氏正宗始祖——刘康公

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刘隗家族、南阳刘瑾家族、诸城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至于开辟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

6、王氏正宗始祖——毕公高

《王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

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亦皆称之为王家。

7、张姓正宗始祖——张挥

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8、孔氏正宗始祖——孔父嘉

商朝灭亡后,其末帝纣王的庶兄微子又被周成王分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南),继续奉祀商汤香火。微子去世后,职位由胞弟仲衍继承。仲衍曾孙宋闵公有子二人:弗父何、方祀。

方祀在宋闵公去世后继位为宋厉公。弗父何有曾孙名正考父,历仕宋戴、武、宣公三朝,有子名父嘉,任大司马,后因故被权臣华督所杀。这时他的儿子木金父年纪尚小,由家人抱着逃亡鲁国。等他长大以后,为纪念生父,便以父亲字中的“孔”为姓。木金父的子孙在鲁国又传了4代,便生下了孔子。

9、徐氏正宗始祖——徐若木

徐若木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

10、靖氏正宗始祖——单靖公

靖氏,单靖公之后,以谥为氏,一云,齐田氏之族,靖郭君之后。”(《广韵》四十《静》,《通志·氏族略》)

在两周历史上,单氏族可谓大名鼎鼎!依据史料记载,从西周到东周这一家族就出了二位“伯”和八位“公”,数百年间二十几代先后为官,单氏族居然长期不倒,权倾一朝。在西周时代,“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制度,为西周官制的建设,提供了严格的品位基础。单氏族就成了这一品位制度的典型代表。这八位“公”,他们是单襄公、单倾公、单靖公、单献公、单成公、单穆公、单武公、单平公。

11、魏姓正宗始祖——毕万

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12、韩姓正宗始祖——韩流

《世本》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颛顼。《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

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生子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

13、席氏正宗始祖——席师

14、周氏正宗始祖——周赧王

周氏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

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15、姚氏正宗始祖——仲敬

据传,四岳曾向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传至年仲敬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16、阎氏正宗始祖——仲奕

商末时,周太王)有三个子:太(泰)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且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颇得太王欢心,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实现,就逃避于三吴一带。

周武王灭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又把太泰伯的曾孙仲奕封在阎乡,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

17、董姓正宗始祖——飂叔安

18、杨姓正宗始祖——伯侨

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建立了杨国。即晋武公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19、宗姓正宗始祖——宗伯

20、褚姓正宗始祖——褚师右

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本自殷(商)后人宋恭公的公子段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因而命氏。”在30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是褚候各自为政的局面。那时候,许多诸侯的辖下都设有一种叫做“褚师”的官职,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市长。其中,当时为诸侯之一的宋共公,任命自己的儿子右当褚师,于是褚师右的后代就以褚为氏了。

21、朱氏正宗始祖——邾子挟

春秋时,邾子挟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22、詹氏正宗始祖——詹文侯

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支子于詹,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23、宁氏正宗始祖——季亹

卫康叔传至卫成公时,其子姬季亹分封于宁邑(今河南省修武县),后来他以邑为姓氏,其后裔世代相传姓宁,这便是宁姓的来源。

24、蔡氏正宗始祖——蔡叔度

据《史记·管蔡世家》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

其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25、靳氏正宗始祖——靳尚

26、许氏正宗始祖——许由

许由,生于公元前2155年,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后世许国之地,故后世许氏多以他为始祖。

27、夏姓正宗始祖——夏启

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后来,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8、胡姓正宗始祖——胡公满

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

29、潘氏正宗始祖——潘崇

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

30、季氏正宗始祖——季札

季札,春秋时吴国公族。为吴王寿梦四子,诸樊(后袭王位)之弟。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州来(今安徽凤台),史称延陵季子或延州来季子。

因他远见卓识,贤明仁德,后世子孙以其排行次第为姓,以别他族,称季姓。他们尊季札为季姓的得姓始祖。

31、马姓正宗始祖——赵奢

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32、步姓正宗始祖——步扬

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谷豹有个三子:称,芮,义。义之子孙子名扬,他的封邑在一个叫步的地方(今山东省临汾县),因此又被称为步扬,后代就改为步氏,故步氏后人奉占扬为步姓的得姓始祖。

33、鲁姓正宗始祖——周公旦

34、苏姓正宗始祖——昆吾

昆吾,名樊,字衍,颛顼之裔陆终长子。据 《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迁都于温。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35、汪氏正宗始祖——汪骐

鲁哀公时,后裔汪骐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尊为汪氏始祖。

36、尹氏正宗始祖——伊尹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所载,少昊为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号金天氏。东夷族以鸟为图腾,相传他曾以鸟名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少昊之子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于尹城,世称尹殷。

商汤时有伊挚为尹,周宣王时有兮伯吉莆为尹,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尹为姓的,称为尹氏。周朝时尹氏子孙的封地一直在尹这个地方。是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6 姓氏的排辈顺序

不同姓氏有不同字辈的排序,不同地方其字辈用字也是不一样的。如陕西安康杨氏字辈:世远嗣番发祥汉佑富本培元钟灵毓秀。但贵州毕节杨氏字辈就是:银孟洪灿曾居家永时春正大光明远万代世泽长。

自古以来,人们对取名择字都是十分重视的,尤其是在古代更有沿用字辈取名的习惯。杨姓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源于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

杨姓家谱字辈大全集1、湖北孝感杨氏字辈:文正炳有中和德,本利培成义道才;敬先祖如在其上,启后继换乎为新;荣华富贵运朝堂,永照世代真自强。

2、湖南永州迁入四川达州杨氏字派(部分):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长、宜、从、新、知、时、成、先、以、安、全、多、加、仁。

3、山东临沂庄坞杨氏字派:传家惟效友,继世尚公平,一本常敦序,同宗保令名。法权自先启,守之在心中。敬绍兴绪远,复立鸿文通。

4、四川简阳杨晓初杨氏字辈:天映本其先,永春章荣昌;宗枝绍祖德,学尚佐家邦。简阳另一家之版本:天映本文朝,声大章荣昌;宗之绍祖德,学尚左家邦。

5、湖南龙山县杨氏字辈:廷进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国定常公,枝开荣芳友,万世永兴宗。

6、四川资阳市安岳县周礼镇龙桥杨氏字辈:法仁兴志,应文登学,世代光明显,荣昌庆永芳,正先维友,宗祖在贤。

7、四川遂宁市蓬溪县杨氏字辈:可继思鹏名,单光呸崇作,建绍宗辉成,修善立开,九在寿发,伦克多定先,德万休尚生,居守传年志,贤福官孝安。

8、湖南湘乡杨氏字辈:尧政应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让传国美忠良永远彰。

9、安徽安庆杨氏字辈:中浮鼎振大有咸林益千风遇礼代同仁。

10、江苏六合杨氏字辈:田德常林玉昌保贵如金。

11、辽宁抚顺杨氏字辈:万金法庆常树立永吉祥兴家助为本盛世久安康。

12、陕西安康杨氏字辈:世远嗣番发祥汉佑富本培元钟灵毓秀。

13、广东汕尾杨氏字辈:梅宏石耆纯绍世耀维与源天宜继畴本允捷位永其明德克开宗道占来初为可贵必广聚居肇毓培立礼宅仁作嘉瑞垂守有成量益大济美集祥长锡萃。

14、贵州毕节杨氏字辈:银孟洪灿曾居家永时春正大光明远万代世泽长。

7 姓氏族谱排序列表

孟姓文化之字辈

《通天家谱》、《孟子世家谱》都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九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四十二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三十三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二十二人有传人。其他十一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皆为小宗。

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如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世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明朝时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还先后特赐十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作为孔、孟后裔子孙的行辈字。皇帝恩赐行辈字,孟氏族众都严格遵从。

明太祖所赐行辈,从孟子五十六代孙孟希文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起排,十字十辈;明崇祯年间,报请皇帝批准,又立了十字十辈。

清朝同治年间由皇上核准,再立十字十辈,并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续修族谱时予以确认和记载。民国初年,立二十字的行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一字一辈。后来因为避清朝高宗弘历讳,改“弘”字为“宏”,避清雍正帝讳,改“胤”字为“衍”。

孟氏合族统一字辈:“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傅继广昭宪庆繁(凡)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寻找姓李家家谱 60字辈分的!!!

竹马馆东:成震泰可忠,茂礼志倚谟葵;普光曾愿启,信怡云建慈昂;济得信端恭,良壬拱华进敬;尚瑷文胜长,魁顺记馀贵厚;忠共盛福献,成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