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广东兴宁三槐堂王氏族谱
三槐王氏字辈(湖北通山)
君臣少司令,纪世继仲宗,公汝延师泰,天元宇宙洪,守丹家时善,化爱永兴隆,文武全忠义,贤能定有功,瑞衍英华茂,祥开景象新,通今申玉海,御席并如真,仪凤飞腾汉,方知秀毓春,伦常敦达本,俊彩耀星晨。
王氏家族的三槐堂王氏发源于今开封曹门外三教堂一带。
三槐堂王氏子孙流落全国各地,甚至在东南亚、欧美等地也有其后裔,成为王氏子孙繁衍最大一支。
一、三槐堂(山东省莘县三槐堂)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
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二、王姓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2014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
中国东部地区占了王姓总人口的383%,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235%,东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22%。
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
■王姓家谱介绍
修谱
南北朝时就兴起了谱牒之学,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谱已经亡佚。今天藏于全国各地图书馆以及个人手中的王姓家谱族谱,绝大部分为近代以后重修和续修的,因此,这些家谱族谱应归于近现代文献中。
家谱的内容
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于私修谱牒。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王姓家谱文献目录
《东沙王氏支谱·家规》
《三槐堂王氏族谱》
《绮山东沙王氏支谱》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
《润州王氏族谱》
《凤林王氏宗谱》
《赣榆王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金山乡保存
《王氏族谱》 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绪四年刊印
《王氏家谱》 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保存 写本。
《王谢世家》 明天启二年刊刻的30卷现 美国
《王氏通谱》 清光绪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王姓字辈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规定的字辈:
十六世到三十五世:宣振常充,仁义礼让,文行忠信,善积庆远,学勤业隆。
三十六世到七十六世:晋萃理贯通,乾坤道圆净。爱竹风节高,植槐枝秀挺。芝兰生庭阶,裘图争辉映。地久并天长,似续斯与并。
《润州王氏族谱》中议定的族人必须遵守的排行字为:
洪勋振立,世德克昌,绍承先志,永锡嘉祥。
《凤林王氏宗谱》咸丰年间定的排行字是:
创业凤林,勋绩立敬,存诚著贤声。
同治年间修的宗谱排行字为:
文章华国妥先灵,忠孝世家启后人。
光绪年间修的宗谱排行为:
乌邑发祥绵世泽,凤林创业振家声。
家谱的内容
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于私修谱牒。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王姓家谱文献目录
《东沙王氏支谱·家规》
《三槐堂王氏族谱》
《绮山东沙王氏支谱》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
《润州王氏族谱》
《凤林王氏宗谱》
《赣榆王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金山乡保存
《王氏族谱》
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绪四年刊印
《王氏家谱》
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保存
写本。
《王谢世家》
明天启二年刊刻的30卷现
美国
《王氏通谱》
清光绪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能查到

三槐堂王氏得姓自周灵王太子晋,得派自太原,分支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三槐堂是北宋初年王祜在自家庭院手植三棵槐树而成名的,后人将王祜的祖父王言(唐末任梨阳县令)追尊为三槐堂王氏始祖。因此,三槐堂第一代为王言,第二代王彻(王言长子,余不详),第三代王祜、王祉,第四代即王祜所生三子,长子王懿、次子王旦、三子王旭(王祉有无后裔不详)。第五代十人,即王懿生子王睦、王琼、王贽三人,王旦生子王雍、王冲、王素三人,王旭生子王粹、王质、王玄、王瑞四人。第六代,有记载的共二十人,他们是:王克、王准、王恰、王整、王检、王靖、王厚、王固、王坚、王巩、王本、王硕、王凝、王常、王奥、王毖、王规、王复、王元、王忖等,其中王固、王常、王奥、王巩是王素的儿子。第七代中的王皋(王巩之子,字子高,殿帅府太尉),为三槐堂南渡三沙始祖,王皋的兄弟以及他的前辈(王言之后裔)均为其他支派的三槐堂王氏。
三槐堂南渡三沙王氏,是指北宋末金兵入侵、宋高宗南渡时,三槐堂第七代王皋举家护驾孟太后(又称隆祐太后)、后又护驾宋高宗南渡而来,定居苏州荻扁乡(又称荻川),生三子:长子王易,字吾置,袭殿帅府太尉,迁太仓沙溪,称东沙支;次子王铎,字吾伍,世守荻扁乡,称中沙支;三子王胤,居无锡沙头,称西沙支。东沙、中沙、西沙各支均以王皋为第一世。三沙王氏后代几经迁徙繁衍,散居各地,枝繁叶茂。下面略述迁居江阴的各支。
东沙第九世,有贵八公于元代中期迁居江阴砂山化成乡(周庄镇)万安桥,是为三沙王氏江阴始迁祖。第十世,其堂侄士珍公、安一公(均为贞三公子)迁居祝塘(士珍后裔为民支,安一后裔为军支),恒(贵二公子)、敏(世荣即贵七公子)于元至正末年自常熟尤泾里徙江阴顾山古塘。恒孙裕(第十二世)复徙常熟山塘,为山塘始迁祖;敏则世居古塘,是为古塘始迁祖。
敏生二子,即十一世堂、恕。堂(1325—1357)字希太,生三子:善、和、彝;次子恕,字希仁,生二子:即十二世礼、贤。贤字思中,有才名,喜吟咏,有诗集行世,贤生三子,即十三世俊、伦、伟。伦嗣于礼为后,生五子,即十四世溱、洧、洪、格、澄,五人生子达十五人,俊之孙七人,其时天下太平,古塘王氏经三代人之努力,开始进入家族繁盛时期,蔚为古塘之大族。伟字隐南,游学江阴,定居华溪,为不忘古塘祖地,更名华塘(现江阴市徐霞客镇峭岐地区),生子四人,孙十一人。
贵八公后裔第十二世元吉迁居江阴千家场斜坝、杨舍花园,第十三世林迁居江阴谢家桥黄泥坝(现江阴市城东办事处辖境内),檎迁居横河巷头上、沙湖碾砣桥(现江阴华士镇与张家港市杨舍镇泗港街道相邻区域),森迁居江阴唐沙(现江阴市城东办事处辖境与张家港市金港镇相邻区域),贵二公后裔第十三世经迁居江阴北漍镇(现与顾山镇合并)清水洞桥。
中沙第十世,有吉一公迁居江阴华墅(称在镇支),吉二公迁居江阴清化乡(称清化支,清化乡1949年后分属周庄镇、华士镇)。第十一世,有子良公迁居江阴马嘶水潭,以道公迁居江阴南新桥(今均属新桥镇)。第十二世,有居敬公迁居江阴云亭。第十三世,有维善公迁居江阴筑塘梧村(今属华士镇),庠公迁居江阴杨舍白鹿(现张家港市杨舍镇白鹿街道)。
西沙第十世,有天民公迁居青旸镇南马家湖(今属青阳镇桐岐办事处),其弟天惓公迁居马镇东常村(今徐霞客镇上东村),东常后裔又迁居泗河镇时家圩(今南闸街道),嵩公迁居江阴宝池乡(今周庄镇北部)。第十二世,有让公迁居江阴荡南(今属祝塘镇)。第十三世,有文度公迁居江阴,其后裔又分沙头支、无锡在城支。今年调查,又发现西沙二世王胤长子之后裔生活于江阴桐岐(现亦属青旸镇桐岐办事处)王家弄村,正准备续修新谱。
据有关资料,三沙王氏现有东沙分支八十一支,中沙分支四十一支,西沙分支一百六十八支,三沙合计共有二百九十个分支,堪称三槐一脉中的一个大家族。
东沙王氏始迁江阴古塘祖王敏,据《东沙古塘王氏宗谱》卷七《世系表》记载:“敏,贵七子,字伯明,仕元为荣怀元帅府万户,尝设关扼伪吴,有保土功。至今称王万户关及王舍人桥,遗迹尚存”。其事迹在王应辰《古塘始祖万户伯明公传》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元末明初在张士诚准备渡长江南下之际,“公相视地势,仗义誓众”,集合乡兵以备。在张士诚渡江至福山后,“将因粮于四境,怵公有备,不敢犯,独公所保,克全无害,人皆服公先见。”“以故数十里内,烽火无惊,纺不停经,耕无悬耜 ,士民德公甚,为梁以旌公伐,至今土人犹名王舍人桥。”“自丙申(1356)讫丁未(1367)前后十二年,公且战且守,务在保境安民,终士诚之世。”
古塘王氏真正兴旺发家,始于王伦。王伦(1418—1499),字德常,号西岩,为东沙王氏第十三世。自此古塘王氏人才辈出,有经营工商业的,也有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的,再有世守田里而务农的,在手工业、政界、农业、文化等领域中作出了一定贡献。现已了解到,王伦兄俊,后裔居地有小墅桥东街、常熟祁村南王家巷、常熟小东门钟楼头、后巷里、五房庄、常熟小石桥等。王伦第五子澄,生四子(第十五世):授、抚、揖、按,居地有瑶岸、曹家庄、赵家巷、上车场(今周庄镇路口桥下沙里)、锡城中市桥、华德桥、西塘市、长泾镇、马镇一保南巷、常熟菜园村、石井苏庄、云亭北街等。
明清之际,由于战乱,古塘王氏不断向外地迁徙,以求生存。其中,有迁居无锡县五房庄、后巷里、南龚巷、荡上等,又有徙居常熟县河头大坝、车路坝、南村坝,也有迁居江阴长泾镇、董庄桥及北渚等地。以上仅为顾山古塘王氏部分迁徙分布情况,尚不包括以上迁徙地后又再迁的情况。
明朝正统年间,王伦弟伟(字德彰,号隐南)游学至江阴凤过乡(也称凤戈乡)见华(花)溪地面,水清土厚,可乐可耕,遂迁居于此,并改名为“华塘”(花塘),意思不忘顾山古塘之意。后至十五世时,子孙留居华塘(前王村、后王村)者外,有迁居蓉湖柳塘(今江阴月城及武进芙蓉),后有迁居善政桥、晖墩、丘村等地者。
现根据华塘原谱记载及其他已独立修谱的资料归纳其后,华塘王氏的分布大致为:
峭岐:前王村,后王村,陈铁村,小村上,庄家村,凤戈庄,孔家浜,楼下,灰墩汪家村,西张村,邱缸爿,钓台村,上场,吉家村,许家村,陈子白殷家庄,顾家跳。
周庄:茂墅东墩。
要塞:王家场,果园里,顾家村,范家埭,高家衖,黄石桥钱家村,塘坝头,萧家村,蒲鞋桥王龙村,东桥,徐三村,黄泥坝,板桥,陆家村,焦家村,戴家弄,王家村,严家埭,贯庄,双牌。
山观:尤家埭,户岐村,金童桥。
南闸:灰墩下村,河西,施园场,后塍,曲里吴家埭。
云亭:江家冲,龚家宕,周家村,李家村。
璜塘:皋岸曹家村,大住基,东元塘,东胖官村,保家庄,跳里。
青阳:朱家坝,牌楼头黄家村,坝上李家村, 严家坝,南村头,塘头桥,俞家浜,西阳村,严家坝,茅柴村,邱家村,西衖,北街。
月城:赵家村,蒋家村,中腰坝,陈四房庄,月城桥北街,戴庄李家村。
西郊:梅园里。
文林:茂墅,西旸村。
祝塘:王家住基。
夏港:於王村再迁申港王家店、中街、史巷里及恐龙园旁丁庄村。
城内:三元坊巷。
张家港市金港镇香山青墩。
外迁的有:宜兴,常熟梅里,靖江,无锡等地。
东沙古塘王氏还有迁居山观(今江阴市城东办事处)成章坝等地者。
世居荻扁的王氏中沙支,分“在镇支”(今华士镇)与“清化支”(今周庄镇南部、华士镇西部)。十一世子良公(德二公三子)迁居江阴马嘶为“水潭支”、以道公迁居新桥为“江阴南新桥支”(均属今新桥镇)。十二世有居敬公迁居江阴云亭为“江阴云亭支”(今云亭街道)。十三世有维善公迁居筑塘为“江阴筑塘梧村支”(“筑塘”即今祝塘镇,梧村今属华士镇)、庠公迁居杨厍西北为“江阴杨厍白鹿支”(今张家港市杨舍镇)。清化支地名:长房:连三基、侯士巷,二房:北庄、地板上、常熟东乡浜家市。清化老王巷支地名:老王家巷(老王巷)、龙丼上又名草塘龙丼(丼,读端,去声)、华墅中渡桥、雷家基。南新桥支(水潭支)地名:南新桥、华墅、虎圣堂、常州北外西篁村、无锡东外常庄巷、杨厍前溪巷。
王氏西沙支,第十世有天民、天惓兄弟俩在元末明初战乱中失散,分别到江阴青旸、江阴马镇定居,天民公后裔成为“江阴青旸马家湖支”(今青阳镇),天惓公后裔为“江阴马镇东常支”(今徐霞客镇上东村)和“江阴泗河时家圩支”(今南闸街道)。第十世又有嵩公迁居江阴敔山湾,后裔为“江阴敔山湾支”(今云亭街道)和“江阴宝池支”(今周庄镇),十二世让公迁居江阴荡南为“江阴荡南支”(今祝塘镇五福村)。第十五世有文度公迁居江阴邑城为“江阴支”。江阴今临港新城地区有“小沙头支”,始迁祖待考。光绪元年(一八七五)以来东常支、敔山湾支、宝池支合修《东常王氏西沙支谱》,计修入敔山湾支、宝池支、顾家桥支、瓠岱桥支、尖上支、江阴大街支、尖上支(现属无锡)、丁塔支(现无锡堰桥)、黄山港支,东常支(又分小二房支、号里窑上支、旸岐支、东房分、西房分、船形分、老三房分、祝塘南街、马鞍桥支、后土头支、里庄里支、江阴北门西门支),注明另修有秦泾桥支、马家湖支。
三槐堂三沙王氏在江阴的繁衍分布既广且多,长期居江阴666个姓氏之首(目前居第二位,在张姓之后),江阴135万人口(不含外来工新市民)的5%左右,精确统计有待日后。所谓“长天秋水家声远,一脉三槐世泽长”,非虚语也。
家谱的内容
现存的
王姓家谱
、族谱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于私修谱牒。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王姓家谱文献目录
《东沙王氏支谱·家规》
《三槐堂
王氏族谱
》
《绮山东沙王氏支谱》
《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
》
《润州王氏族谱》
《凤林王氏宗谱》
《赣榆
王氏家谱
》
江苏赣榆县
金山乡保存
《王氏族谱》
四川
珙县
下罗乡
五星村
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绪四年刊印
《王氏家谱》
河北青县
陈嘴乡
吴辛庄保存
写本。
《
王谢世家
》
明天启二年刊刻的30卷现
美国
《王氏通谱》
清
光绪二十年
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中华民族各个姓氏,公认炎帝,黄帝为其人文始祖,而中华王氏大多数都为黄帝姬姓之后裔也。明代科学家王世贞曾说:“王于义大也,君也,天地人一贵三为王”。王姓标志着源远流长,群贤辈出,光耀华夏,辉煌腾达,王者之后。
早在公元前564年,周灵王太子姬晋,字子乔,赐厥王姓,为我族之始祖,子孙繁衍,以王为姓,故称姬姓之王,封邑于晋阳,秦划为太原郡。故又称太原王氏。到唐末五代时,曾做滑州黎阳令的王言,居山东莘县。据《王氏宗谱,三槐王氏》载:“其先太原人,世居渭南,唐季占籍魏郡,家大名莘亭(今莘县),生唐懿宗咸通十年乙丑(869年)世唐为滑州黎阳令,卒于唐明宗兴元年庚寅(930年)年六十三(虚岁)。合葬山东东昌府莘县城东北二里群贤堡”。后来,因其曾孙王旦故,被追封为许国公。
三槐王氏的发迹,以王祜为肇端。王祜在《宋史》中有传:王祜时任兵部侍郎,因以百口之家,担保魏州节度使符彦卿无谋叛事,而违背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本意,不但没做成宰相,反而贬为镇国军(今陕西华县)行军司马。王祜心有不甘,手植三槐于庭,并预言说:“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次子王旦果成为一代名相。
一代贤相——王旦,字子明,又名延皊。(生于957年,卒于1017年)享年60岁。王旦出生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自由少言寡语,聪明好学,文才出众。24岁考中进士,任大理评事。后任平江(今属湖南)知县,继任殿中丞,郑州通判,濠州(今安徽凤阳)通判。宋真宗拜王旦为中书舍人,翰林院学士兼知审官院,再进银台封驳司。真宗赞其“致太平者”,意即“太平宰相”,时年40岁。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加拜王旦为尚书左丞。北宋景德三年,王旦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登上宰相之位,时年49岁。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九月初十,王旦病逝,享年60岁。宋真宗废朝三日,亲临祭奠,钦命京城十日内不得举乐。录其子、弟、侄、外孙、门客、常从,授官者十余人。服孝期满后,诸子又各进一官。真宗追赠王旦为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其曾祖父王言为许国公,加太师;祖父王彻为鲁国公,加尚书令;父王祜为晋国公,加中书令。王旦棺柩暂厝于开封祥符县大边村(今属开封县新里乡),其外祖父家新辟的坟地中。王旦有遗文集二十卷传世。
宋仁宗赵祯即位后,下诏让王旦灵位配享真宗庙,亲书“全德元老之碑”的碑额。之后,欧阳修奉旨为王旦墓碑撰写了碑文,再后,苏轼为王氏宗祠撰写了《三槐堂铭》。
北宋元祜六年(1091年),王巩,王震率王祜后人在汴京开封东门外建王氏宗祠,定名“三槐堂”。从此,三槐王氏声名鹤起。
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三槐王氏祖墓所在地大边村,地处黄河畔,常受洪水侵袭,加之金兵南犯,三槐王氏裔孙决定将先祖遗骨迁葬故里山东莘县群贤堡,并建宗祠“三槐堂”。
以王祜,王旦为代表的三槐王氏,历经千余年的历史演变,已形成了名扬海外的“三槐文化”。其核心为忠诚、仁义、宽容、善良。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文明的源头,已植根于广大的中华王氏人心中,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王氏裔孙的健康成长。
山东莘县群贤堡乃三槐王氏发祥地,祖陵所在地。“莘县群贤堡”,故名思义,就是三槐王氏代代贤才居地之所。据《宋史》载,王旦、王旭、王素、王质、王巩、王靖、王古、王震、王伦、王楠诸人,均曾居于此。王旦墓保存至今,其黑色的墓碑正面,清晰地镌刻有“宋相王文正公旦子明墓”十个大字。在莘县王化村,三槐裔孙王虎臣家,收藏有极其珍贵的木质三槐堂牌匾,匾长225米,高085米,厚004米,黑底金字“三槐堂”三字。笔力遒劲,外涂金**,据说为北宋文字家欧阳修所书。
山东莘县于2003年12月26日
成立了莘县三槐王氏文化研究会,出版并发行了三槐王专辑《槐荫千秋》一书。三槐堂协会副秘书长王传友及诸宗亲,现在四处奔波,寻亲联谊,在做一件功德千秋,永垂后世大事,将三槐王氏祖陵尽快修复起来。
2012年11月25日
,“首届中国开封三槐堂文化王氏宗亲联谊会”如期在河南大学第四会议室召开。
三槐堂王氏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守忠,秘书长王金超,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玉洁博士(女)(研究会总顾问),河南大学副教授张明华(女)及开封和外地宗亲代表(含笔者)5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长王守忠致欢迎词。王金超宣读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王听兰的贺信。张明华畅谈三槐王氏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河南垦岳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代表王玉环(女)向大会宣布,该公司正筹备拍摄**《风雨三槐堂》。主持人王钦昭向大会宣读并通过《三槐堂复建方案》。
12月26日
上午9时正,参会亲宗前往曹门村三教堂,举行隆重地祭祖大典活动。王守忠宣读祭祖文,全体王氏宗亲先后向列祖列宗进香,敬礼。
三槐堂遗址位于今开封曹门三教堂街一带。北宋灭亡后,三槐堂被金兵焚毁。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王氏后裔出资在三槐堂遗址上,修了一
跪求广东兴宁三槐堂王氏族谱
本文2023-09-26 00:22:4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06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