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宗姓家谱
一、 寻根溯祖 1、四岳之后,以职官命氏。四岳,尧时官名,司掌四时、方岳。在周朝时,有人为宗伯官,掌握邦国祭祀典礼之职。也称太宗、上宗,相当于后来的礼部尚书。太宗伯,辅佐天子管宗室之事,为六卿之首。周代有世袭宗伯者,其子孙以祖上官职命姓,称为宗氏。另,周朝时,替国君掌管祭祀的“宗伯”,其他国家只称“宗”或“宗人”,有“宗伯”之称的只有周王室和鲁国。春秋时鲁国改称宗伯,负责宗庙祭祀礼仪,有世袭此职者,其后代便以“宗”为姓。
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与钟氏皆晋伯宗之后也。春秋时,宋桓公生三子:长眱;次子兹甫,嫡出立为襄公;三子敖。公子遨奉其兄襄公兹甫之命,出使晋国,不辱使命,再也没有回宋国。在晋生一子名扈,改姓伯名伯扈。伯扈生一子:伯宗。伯宗为晋国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三郤害。伯宗生一子:伯州犁,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太宰。伯州犁生二子:长伯(谷阝)(音细)宛,次连(五十一世),连居南阳,以其祖父伯宗的名字为姓,成为宗姓的始祖 (见《唐书·宗姓世系表》)。伯邰宛生一子:伯(喜否)(音匹)。伯韶仕吴为太宰,但在公元前473年,越王打败了吴国后被杀。其子笪(音抚)在家乡钟离小国以土为氏改姓钟离。
3、出自偃姓,春秋时有偃姓宗国(在今安徽舒城东南),宗子的后代也称宗氏。
4、宗氏,陈宣公六世孙宗来氏之后《元和姓纂》。左传陈有宗竖,世族谱云:“宣公六世孙。”
5、出自刘姓,以职官名命姓,是汉楚元王刘交的孙子叫刘德,官至宗正,为九卿之一,即主持皇家宫室事务的官员。刘德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上官职名命姓,称宗正氏,后来加文而为宗政氏。宗政姓族人,今大多已并入宗姓 [编辑本段]二、繁衍播迁 宗姓源出多头,先秦时期宗姓已在今河南南阳、安徽庐江、四川渠县、河南淮阳、淇县以及山东淄博一带落籍,如:《左传》中陈国的宗竖,卫国的宗鲁,齐大夫宗楼。汉朝时,河南南阳宗氏是当时名门望族,不但人丁兴旺,而且名家辈出,如:五官中郎将宗伯,河内太守宗均(宗伯子),辽东太守宗京(宗均族兄),司隶校尉宗意(宗京子),汉司空宗俱(宗意孙),汝南太守宗资(宗均孙),宗资子宗承字世林以及从事历法研究的宗绀、宗诚。东汉以后,宗姓在陕西西安落籍,并以此为跳板繁衍播迁到今甘肃陇西、兰州一带。三国时,河南南阳宗预因入仕而进入四川,蜀亡后,又徙居洛阳。两晋时,已有宗姓落籍到了山西介休。河南南阳宗氏历魏晋南北朝而不衰,如:宜都太守宗承,及其后代宗繇之、宗炳、宗 夬、宗 悫、宗 测、宗懔等。隋唐间南阳宗姓徙于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如:唐宰相宗楚客曾祖宗丕,为后梁南弘农太守,南阳人,梁亡入隋后居蒲州河东。唐末五代时宗泽八世祖,由南阳迁于浙江义乌,此际宗姓已广布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在今北京、天津一带定居者。宋代以后,宗姓之发展重心渐移到了今江苏、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后来的夷族入侵则导致了他们逃亡于今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明初,山西宗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湖南、湖北、山东、河北等地。清一代,宗姓在全国分布愈广,并有山东等地之宗姓入居东北三省。 如今,宗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江西、河北等地多此姓。 [编辑本段]三、郡望堂号 堂号
忠简堂:宋抗金名将宗泽,文武全才,抗金战争中屡战皆捷。他前后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复失地,被奸臣压抑,未达到目的,忧愤而死。谥忠简。
安西堂:后魏宗政珍孙,官安西将军、光禄大夫。孝昌时为都督,讨平乐汾州叛贼。
堂号还有:“河东”、“希晦”、“京兆”、“碧山”、“南阳”、“松柏”、“新柳”、“忠诚”、“含香”、“忠简”等。
郡望
京兆郡: 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南阳郡:秦代设置,治所在宛县(故城在今河南南阳)。
河东郡:秦始皇时置。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彭城郡:宗政氏望出彭城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彭城在今江苏省徐州市。 [编辑本段]四、历史名人 宗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父伯,东汉建武初为五官中郎将。先后任上蔡令、九江太守;永平元年,迁东海相。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后任司隶校尉、河内太守。建初元年,卒于家。
宗资字叔都,南阳安众人也。家代为汉将相名臣。祖父均,自有传。资少在京师,学孟氏易、欧阳尚书。举孝廉,拜议郎,补御史中丞、汝南太守。署范滂为功曹,委任政事,推功于滂,不伐其美。任善之名,闻于海内”也。
三国蜀汉镇军大将军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也。建安中,随张飞入蜀。曾督永安,拜征西大将军,赐爵关内侯。景耀元年,以疾征还成都。后为镇军大将军,领兖州刺史。
宗炳(375--443),字少文。南朝宋南阳郡涅阳(今南阳)人。少聪颖。东晋末至南朝宋时,屡征其为官,均不就。长于琴书,尤喜书画,精于言理。曾游名山大川,遂画所游山水名胜。著有《明佛论》和《画山水序》。为南朝宋时杰出的书画家。
宗悫:南宋南阳郡涅阳人,字元干(西元?-465年)。少时,叔父宗炳问其志愿,答曰:"原乘长风破万里浪。"历封镇武将军、左卫将军。管至豫州刺史,封洮阳侯。
梁尚书宗夬,字明扬,南阳涅阳人也,世居江陵。祖炳,父繁,西中郎谘议参军。夬少勤学,有局干。弱冠,举郢州秀才,历临川王常侍、骠骑行参军。中兴初,迁御史中丞,以父忧去职。起为冠军将军、卫军长史。天监元年,迁征虏长史、东海太守,将军如故。二年,征为太子右卫率。是冬,迁五兵尚书,参掌大选。三年,卒,时年四十九。子曜卿嗣。
南朝齐艺术家宗测字敬微,炳之孙也,代居江陵。性善书画。传其祖业,隐庐山。画阮籍遇孙登于行障上,坐卧对之。又永业寺佛影台。皆称臻绝。尝游衡山七岭,著《衡山记》。
宗懔者,亦南阳人,梁吏部尚书,梁亡入周,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着《荆楚岁时记》,今存于世。
宗元饶,南朝陈吏部尚书,南郡江陵人也。少好学,以孝闻。仕梁为征南府外兵参军。及司徒王僧辩幕府初建,元饶与沛国刘师知同为主簿。陈武帝受禅,稍迁廷尉卿、尚书左丞。元饶性公平,善持法,谙晓故事,明练政体,吏有犯法,政不便时,及于名教不足者,随事纠正,多所裨益。迁南康内史,以秩米三千馀斛助人租课,存问高年,拯救乏绝,百姓甚赖焉。以课最入朝,诏加散骑常侍。后为吏部尚书,卒。
唐代有少监宗政辩。
唐朝宰相宗楚客,字叔敖,武后从姊子,及进士第,累迁户部侍郎。其先南阳人。曾祖丕,后梁南弘农太守,梁亡入隋,居河东之汾阴,故为蒲州人。父岌,仕魏王泰府,与谢偃等撰《括地志》。
宗泽(1060--1128),字汝霖,是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父亲宗舜卿。靖康元年任河北义兵都督总管,用岳飞为将,屡败金军,临终时,还三呼"渡河"。
宗臣(1525~1560)字方城,明代名宦,嘉靖进士,江苏兴化人。历官福建参政、提学副使。曾率领福建军民抗击倭寇,病逝于任上。文章与李樊龙、王世贞相切磨,为嘉靖七子。
宗元鼎,字定九,江都人。清代书画家,七岁咏梅,远近传诵其句。堂有古梅一株,人谓之“宗郎梅”。性狷而孝,釜甑屡空,未尝以贫告人。康熙初,贡太学,铨注州同知。未仕卒。擅画山水,工诗。有《芙蓉新柳堂集》。元鼎与从弟元豫、观,从子之瑾、之瑜皆工诗,有“广陵五宗”之目。
清书法家宗稷辰(1792~1867)字迪甫(一作涤甫),号涤楼,浙江会稽人。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官内阁中书。累至山东运河道,以疾告归。年甫三十,历主湖南、群玉、濂溪、虎溪书院。归后,主戢山书院,成就甚众。稷辰著有《躬耻斋文钞》二十四卷,诗钞二十八卷,及《四书体味录》,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江苏常熟虞山镇人。1916年入同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同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 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 学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宗自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宗自华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八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
一、姓氏源流
任(Ré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任氏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据《姓纂》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据考证是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周朝时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10个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10个姓氏,可见得当时这10个姓氏与任姓的密切关系。
2、出自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据《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又据《汉书》的《班婕妤传》上,也有赞美太任之辞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之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易见。
3、出自风姓,为太昊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氏之后,故都任城(在今山东省济宁一带),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任国在战国时灭亡,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任氏。
4、出自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倍子之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姓。
5、出自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所载,巴 (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
② 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
③ 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任不齐。春秋时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说:“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则说:“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众说纷纭。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属传说,莫衷一是的情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源自黄帝,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在《辞海》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以上关于任姓姓源的考据,全部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的任姓,有黄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国为氏。归根究底,所获的结论是:“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但在习惯上,人们把历史上第一个任氏大名人任不齐作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任姓尽管得姓很早,但在发展中由于一直深埋不显,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上述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另据《史记•南越列传》所载,南海尉任嚣曾矫诏使赵佗立国,这说明秦代已有任姓徙广东。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省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姓人迁入福建。唐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姓又兴旺起来。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姓逃难于我国南方各地。元末明初,旱涝蝗疫施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如今,任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任姓约占全国汉族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任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七。
三、历史名人
任 峻:人,三国时魏国典农中郎将。曾主持屯田,数年中,所在积谷,仓廪皆满。任棠: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东汉著名学者。有学问,不做官,他修居教书,有气节,因他曾以物暗示太守广行仁政,故有“任棠之情”之佳话。
任 延:宛城(今河南省南阳)人,东汉名吏。十二岁时,熟读《春秋》、《易经》等,有“任圣童”之称。二十三岁时任九真(今属越南)太守,延教以垦关配匹之道,五年之后,粮食丰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为名。
任 环:今山西长治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一五五五年,与俞大猷在陆泾坝等地连破倭寇,以敢战着称。着有《山海漫谈》。
任 熊:浙江萧山人,清代著名画家。工书善画,长于人物。他承陈洪绶之传统,造形古硬,敷彩鲜艳,富有装饰意趣。《大梅山房诗意图册》是其代表作。
任 昉:南朝梁著名文学家,仕宋、齐、梁三代。当时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而沈约以诗着称,时人号曰“任笔沈诗”。藏书多至万余卷,与沈约、王僧儒并称为三大藏书家。
任仁发:元朝水利家、画家。他曾主持修吴凇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练湖和海堤工程。善画马,其鞍马与赵孟俯齐名。著名的《二马图》是他的代表之作。
任不齐:春秋末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后来,曾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的天子也加封他为“富阳侯”。
任雅相:唐高宗时宰相,在位时间不长,曾为坝江道行军总管、燕然都护等。659年,以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安乐县公,两年后卒于军中。
任伯雨: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著名经学家,宋哲宗的驸马都尉。其深通经述,文力雄健。与寇准、李纲、赵鼎、文学家诗人苏轼、苏辙、秦观、名臣胡铨、李光、王岩臾九人,世称“十贤”。着有《春秋绛圣新传》。
任仁发:松江青龙镇(今属上海青浦)人,元代著名画家、水利家。他曾主持过疏浚吴淞江工程,官至浙东道宣慰副使。善画花鸟、人物,尤以画马为最,著名《二马图》为代表作。
任大椿: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学者。任礼部主事,兼《四库全书》修纂官。有《弁服释例》、《字林考逸》等。
任伯年:浙江省山阴(今绍兴)人,清代著名画家。他擅画鸟、山水、人物,技法上有独到之处,所作写照,神采奕奕,其与任熊、任熏合称“三任”。
任化邦:清末捻军起义首领,太平天国封为鲁王。1865年在山东击毙僧格林沁,1866年粉碎曾国藩防河围剿计划,屡败湘、淮清军。
任弼时:湖南省湘阴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参加革命,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军委政治部主任,率部开赴山西前线,领导指挥对日作战。1938年秋赴苏联,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1940年3月回延安,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同周恩来一起协助MZD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转战陕北,并参与制订土地改革等重大方针政策。1949年4月,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名誉主席。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编入《任弼时选集》。
任继愈,中国佛教哲学家。山东省平原县人。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后即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宗教学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孔子基金会理事,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等职,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乐安郡:汉为千乘郡。东汉时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西北),三国时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西南)。南朝宋始置乐安郡,隋置棣州,唐改乐安郡,故址在今山东省惠民县南七十里,下辖广饶、惠民、高青等县。
东安县: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公元前333年,楚以此为春申君之封邑,始建菰城县,南浔辖域隶属菰城县。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会稽郡,下设乌程、由拳等县,今区境属乌程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县东乡置东迁县,县治在今旧馆。南朝宋元徽四年,东迁县改为东安县(治所在今浙江富春县),次年仍复名为东迁县。隋开皇九年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宋太平兴国7年,分乌程县东南15乡置归安县。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今南浔辖域隶属吴兴县。
2、堂号
水薤堂:东汉时候任棠有奇节,不肯做官,隐居教授。太守廖参去访问他,他一句话不说,只拔了一颗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着小孙子坐在门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太守为官必须一清如水;拔一颗大薤世告诉我要为人民办好事,必须把财大势大的土豪拔除;抱着幼孙当户,是要我留心照抚孤儿。”
此外,任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玉知堂”、“叙伦堂”、“吏部堂”、“乐安堂”等。
五、宗族特征
1、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任姓来源虽众,但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其来源主要可归纳为两种。一为源自黄帝。具体可直接追溯到黄帝的少子禹阳,跟《元和姓纂》的说法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以国为氏”与“黄帝赐姓”但究其实质,都是黄帝的亲骨肉。二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虽血缘不同,却说明任姓由来已久。
2、任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1929年任守正修《任氏族谱》,江苏如皋任姓一支字行为:“允远士大中,万正吉顺太”。
1、李大钊,河北唐山乐亭县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党的创始人之一,党初期两个核心***之一,唐山一中是李大钊的母校,唐山乐亭有李大钊故居。
2、张爱玲(1920~1995),原籍河北唐山,生于上海。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
3、曹雪芹,祖籍唐山丰润区。
4、于文华,唐山玉田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与搭档尹相杰合唱《纤夫的爱》而广为人知。(多次来家乡表演,在唐山电视台315晚会上自己还说:“还是回家的感觉好”。
5、韩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韩当因为长于弓箭、骑术并且膂力过人而被孙坚赏识,追随他四处征伐周旋,数次冒险犯难,攻陷敌人、擒拿俘虏。
6、韩知古,唐山玉田人,韩匡嗣之父,韩德让之祖父,善谋有识量,官拜辽国中书令,辽国的开国功臣。韩知古家族是辽朝第一汉族显贵,是辽朝仅次于皇族耶律氏、后族萧氏的大家族,终辽之世,影响颇大。
7、韩德让(941~1011),唐山玉田小韩庄(原名韩家庄)人。辽代圣宗时权臣。后赐名德昌,赐姓耶律,名隆运。他是辽臣中辅政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人。韩德让辽朝中的最大汉臣,因功授辽兴军节度使,乾亨四年,迁升南院枢密使,后娶辽国萧太后为妻。
8、伯夷,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
9、叔齐,名致,字公达,谥齐,后人称之为叔齐。叔齐、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
10、公孙瓒,字伯珪,汉族,辽西令支人。东汉末年献帝年间占据幽州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十八路诸侯反董卓”中的一路,曾参与讨伐董卓。
一村“五奇”话西庵
章丘市垛庄镇西庵村位于明水西南30公里处,距经十东路16公里,是一个风景奇美,极具传奇色彩的小山村。
一、 姓之奇
提起西庵村,很多人都说那是一个奇怪的独姓村,并且是一个奇怪的姓—部,全村近千口人,以父系而论,没有一个杂姓。
部姓在宋代成书的百家姓中未见记载,一直到康熙字典中对部姓的解释才有“姓”这个义项,至于部姓源于何时,源于何姓至今仍是一个谜。一种传说是因为元顺帝至正年间,在元朝廷为官的部姓先祖因拒绝与皇后私通而遭陷害被灭九族,为保存血脉,才避祸山中,改姓为部。而另一种说法则颇具传奇色彩,据说元末明初,某义军领袖与朱元璋作战失败后,单枪匹马仓皇出逃,当行至今西庵村南时,正值夕阳西下,落日正位于山形酷似迅猛扑击的雄鹰的南崖附近,触景生情,感时伤事,一种英雄末路的感觉倏然而生,遂在行龙山(今西山)的龙眼处结一草庵(今俗称北庄子),与当地村姑结合,改名换姓,隐居于此,以图东山再起,西庵之名即由此而来。
西庵村北原有双龙戏珠无字碑立于家族墓地,碑宽三尺,高约一丈,俗称“吊龙碑”,文革中毁碑掘墓,发现墓中并无尸骨,当为部氏先人之衣冠冢,则其家族来源更是一谜。若从元末明初算起,部姓族人聚居于此已达600余年,在战乱频仍、饥荒不断的数百年岁月中,能存有这样一个聚族而居别无杂姓的村落实属不易,这在章丘市内绝无仅有,山东省内恐怕也难寻出第二家。因此在人类基因学研究日益深入,国内外基因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的今天,部姓的基因应该算是我们章丘人最大的一笔财富了。
二、 庙之奇
西庵村的七圣堂为章丘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关庙,现存一幅完整的壁画和两幅残画,即使在文革期间也未被破坏。
关帝庙在全国各地皆有,名称也比较统一。而据该村庙内碑文记载,此庙在清顺治年间被称为关圣帝庙,而到了乾隆年间,却被改名为七圣堂,把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周仓、关平、张苞七人同庙供奉,其名称一直延续到今天。把君臣七人同等对待,在讲究上下尊卑的旧时代里,这不但有违常理,而且很难讲得通。同时根据村中的民俗,同姓可以通婚,而在封建社会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由此我们可以大胆猜测,部姓应由起义失败后汇聚到此地的不同姓氏的义军统一而来,当时作为一个秘密的军事组织,是应该有君臣上下之分的,部姓之“部”大概含有部下之意吧。我们可以想象,从元末到清初,经过两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时移事异,原来隐居西庵东山再起的目的已经逐渐淡漠,来到村内的战士的后代都已经基本平等,在这种情况下,通族平等成为大家共同的心愿,而这座七圣堂就应该是这个历史性变化的直接产物。据村中老人讲,保存至今的文昌阁下有可能埋藏着碑刻或其他函物,大概就是述说部氏起源的文书,早年还有人在附近捡到过玉蝈蝈之类的东西呢。
三、 山之奇
据西庵村乾隆年间碑文记载,西庵村左为莺落山,后倚行龙山,大概以山形而命名,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这其中自然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莺落山,由两座大山交汇而成,宛如苍鹰迅下捕捉猎物,鹰翅、鹰喙无不形神毕备,在落日之下,尤其显得苍劲刚健。而鹰之左翅,俗称南崖的陡壁更是崔嵬峭拔,其山构造褶皱与断层错落有致,地貌之奇特,实为罕见。更为奇特的是位于南崖正中的双龙出山奇观,两座酷似龙头的山峰,从山中探出头来,其形神似要奋力挣脱大山之束缚,腾空而去,难怪当年部氏先人看中了这块藏龙聚气之地以隐居待时。而此山之洞穴尤为奇特,据村中老人讲,此山有七十二洞,洞洞相连,早年间,有人在山脚下的洞中点一把火,就会出现漫山云雾缭绕的奇观,现由于山上植被茂密,仅有几个洞穴可见烟雾冒出,其中最大的当属位于山腰的一个天然洞穴,洞口篆文“天仙居”,不知何代何人所刻,洞中宽敞,可容数十人聚餐,相传此洞直通南明村的牛角山,现洞深至30米处已被泥石封堵,如果打通修理,当为一大奇观,洞内冬暖夏凉,即使在炎炎夏日,洞中温度也不过十八、九度,人呆在里面久了还真有点冷呢!登山远望,对面山形走向宛若一条正在游走的巨龙,而部氏先人的最早聚居地“北庄子”恰在龙眼处,其中又蕴含了多少隐衷曲折呢?
四、 水之奇
莺落山下有一洞穴,当地叫作“王母池”,深约七、八米,相传为王母娘娘的洗浴之所,不论天多旱、多涝,水位既不上涨,也不下降;另有滴水洞,自洞顶有一线水珠直落地面,粒粒晶莹而不成缕,水量也不因天之旱涝而增减,当地人称之为“天地之水”,尤以三九时节,此水由地面直至十几米高的洞顶凝结成冰,宛如一根银柱直立,又如白蜡柱天,煞是好看。
河南鹤壁部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第一次家谱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续修,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再续,民国五年(1916年)三修,1983年四修,2005年五修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部艳群处。
”姓为当今中国较为罕见的姓氏,但分布较为广泛。“玄”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文初祖黄帝,其两个源头都与黄帝有关:一说是“玄”姓为黄帝之子玄嚣的后代,二传为黄帝时臣子玄寿的后代。
历史变迁
查中国历代“玄”姓名人,都出生于宋代以前:西汉有玄俗,名医,传说他有形无影,得到河间王赏识,欲以爱女相配,他逃婚至恒山;东汉有玄贺,得到名臣第五伦的推荐,历任九江太守等职,以清正严谨著称,累官大司农;南齐有玄览,是当时有名的政论家。
宋代以后,玄姓人部分改为“元”姓,导致玄姓族人口减少,其改姓原因都是为了避讳:
一、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不能与他父亲同姓,遇“玄”字改作“元”,“玄”姓因此改为“元”姓;
二、清代时,康熙名玄烨,“玄”姓因此改为“元”姓
玄: 玄字康熙字典中有解释。目前河北唐山市迁安市和山东泰安市夏张镇有很多人是玄姓。(河北唐山市迁安县字略有不同:单人旁+玄)有族谱排序:国佐维继仕肇黎齐达义。在迁安县“富、景、福”均为“仕”字辈。
至于现在的玄姓,不知道是如何的流传下来的了北京有玄姓曾经出过一本书,具体资料不详。
朝鲜玄姓
朝鲜(韩)民族玄氏姓以公元1174年高丽明宗时期的门下侍郞平章事(三品)-玄覃胤大将军为始祖。当今的朝鲜(韩)民族玄氏姓以《延州》为统一本贯。《延州》是如今的朝鲜平安北道《宁边》一带的古称。玄覃胤就出生在《延州》,玄覃胤作官以后食地也被封在《延州》。
朝鲜(韩)民族姓氏中都附带着本贯。本贯一般指的是始祖的发祥地,是区别同姓异祖的重要的标志。
文献记载,朝鲜(韩)民族玄氏姓曾经有过《星州》、《昌原》、《顺天》等106个本贯。不过,这些都是以玄覃胤为祖始爷的同祖同根子孙们后来起家的分支派系而已。因此,早在1747年编修《宗谱》的时候,把散滥的各分支派系的小宗谱集中起来,编纂了以《延州》为大本贯的《丁卯大同谱》。到了1982年编修《壬戌谱》的时候,通过各门中元老们的合意,最终把朝鲜(韩)民族玄氏姓的本贯以《延州》来统一起来,天下所有朝鲜(韩)民族的玄氏姓就成为一家了。
关于玄覃胤的先系先祖的情况如今没有文献可考证。可是,他们至早在中国北宋末期从中国移徒高丽而归化的家族无疑。因为,在朝鲜历史上公元1047年的高丽文宗时期开始老百姓才可以拥有自己的姓氏,而玄氏姓不是在高丽发源的姓氏。
在韩国玄氏家族最近编修的《延州玄氏八修大同谱-补逸》里有一句古话;《玄都古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而这一句古话是历期的《玄氏大同谱》一期一期抄袭过来的。这就表明朝鲜(韩)民族玄氏家族的先人们一直认为,他们的玄氏姓可能最初起源于一个叫《玄都》的古诸侯国。
实际上这一句古话的出处是中国东汉人《应劭》所著的古书《风俗通义》。关于《玄都》在中国高等院校通用的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古有玄国, 公元前 651年楚灭玄,玄国在今河南省光山县西北》。
由此可以推断;朝鲜(韩)民族玄氏姓的根源就系在中国。
朝鲜(韩)民族玄氏姓在高丽时期以多名武将著名,在李氏朝鲜时期还培出了20多名文官。
在1985年的《韩国经济规划院》的人口普查表明;在韩国玄氏姓总共有17万292家庭、72万148名人口,略占韩国总人口的02%。(朝鲜和中国的朝鲜族玄氏姓统计资料尚缺)玄姓名人 玄术子先生, 玄术子先生原名刘秋生。法号:妙悟。《早年皈依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广济寺方丈大德高僧明旸法师门下》一九五五年生,男,天津市人。国内外易学界著名学者,中国当代数术预测家。玄术子先生自少年从名师学习命理,卦理,相术,风水,姓名学等潜心研究四十余年。是国内著名易学家、姓名文化研究家、中国姓名文化奠基人、中国现代姓名学创始人、历任:国际名学研究会顾问、中国河洛易经学院副院长、姓名学教授、中国河洛易经学院地理高级讲师、中国周易姓名文化学会会长、中国北方周易学会会长、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东方名人研究院研究员、香港社会科学院博士、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特约顾问、国际十大易学专家、河南省周易学副会长,郑州市周易学会副会长,特约顾问、郑州数术易学研究会主任,易学数术教授、“中国玄术子姓名文化有限公司”(中国玄术子起名网)首席专家,总经理兼总策划师。国内姓名,品牌,标识权威策划专家,《周易与姓名文化》杂志总编辑:《中国易经报》编委,著有《姓名学简析》《起名学新编》,《姓名与人生关系》《姓名小词典》及多篇姓名学论文。玄术子先生多年来,取得很多荣誉和研究成果,获得多项专利品,其中[多涵义标志的八卦徽章](见玄术子先生发名的专利产品)。改编缩写成的《150年微型数字万年历》尺寸只有名片大小,但使用上能与500 页大开本万年历媲美。其查寻速度快,精确到大节日,时,体积微小,携带方便,填补了易学史上的空白,在易学界受到了很大的肯定及赞誉。玄术子先生近几十年来,对宝宝起名,个人改名,学生更名,公司命名,品牌标识设计,周易四柱八字,六爻八卦,风水设计等,有着丰富的经验,大量的成功案例,特别是对宝宝起名,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服务遍全国、港、台、及三十多个国家的海外华人,深受国内及港,台,海外华人广大父母的喜爱和满意。玄术子先生的业绩和传略,分别被收录在《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世界人物辞海》,《中外名人词典》,《世界华人英才录》《世界华人专家词典》《中华名流世家》《中华娇子》《中华魂》《中国当代数术预测家》《姓名学专家辞典》《中国专家学者名流大典》《中国专家人名词典》《中国当代创新人才》《中国专家学者名流大词典》《中华名人大典》《中国人物志》《中国专家词典》《中国新闻人物》《中国专家论文选集》《中国功勋人物》《华夏名人风采》《中国人物志》《东方娇子》《中外名人文论大全》《中华传世通鉴》《共和国创新专家名典》《中华英才大典》《中华名流世家》《精英录》等几十部大型国际, 国内交流传世词典中并被列入“ 世界名人网” 进入中国专业人才网络, 电子信箱, 图文传真等。 玄承稳
男,29岁。《周易》业余爱好者,受家传易学影响,背熟了六十四卦,精读了线装监本《易经》及元代《易象图说》等名著,为深入领会曾到周易发源地表里城去考察。尤其对传统典籍《大六壬金口诀》进行潜心学习研究,在数术方面有独到之处。合作论文有《太极(大六壬金口诀)与人体病理关系探秘》、》大六壬金口诀与人体信息科学》、《略谈(大六壬金口诀)遥感作用与(易经)同源》,出席国际《周易》研讨会等,论文选编在《羑里易学》第一卷第二辑,《民俗文化园》1994年五六期合刊及《中国首届疾病预测生命信息研讨会论文集》中,现为中国预测医学研究会会员,现正在合作撰写有关易学论著。
玄述贵
男,68岁。幼读四书、五经,在从事教育法律文史工作中喜研《周易》,善研《大六壬金口诀》,常读监本《周易》、《易经体注》、《易经备旨》等。在易道象数理占中重义理而兼顾象占。所撰论文有《太极·大六壬与人体病理关系探秘》、《大六壬遥感作用与(易经)同源》、《大六壬金口诀与人体信息》等。多次出席国际《周易》研讨会,其文在《羑里易学》、《光岳论坛》、《中国生命信息文集》等书刊发表。著有《建筑风水学百题解答》、《大六壬金口诀疾病预测指南》等。现为郑州市及河南省周易研究会理事。
玄先昌
男,54岁,地区文联主席、党组书记。1966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参加工作30多年来,一直热心于《周易》的学习与研究。收藏和阅读的书籍有:高亨先生的《周易大传今注》、(唐)李鼎祚著《周易集解》、南怀瑾译注《白话易经》、汤梓顺注译《断易天机》、(宋)邵康节著《邵子神数》等。备有工具书《周易大辞典》、《中国方术大词典》、《中华道学通典》等查阅与学习。其退休后将致力于《周易》的应用与著述工作。
玄明雪
男,1965年出生,吉林图们人,朝鲜族,主治医师,延边皮肤病防治院美容整形外科主任,延边医疗美容协会理事。1990年7月毕业于延边医学院医学本科,熟练地掌握了日语,初步掌握了英语,现从事美容整形外科工作。对中国朝鲜族美学与美容有深刻的认识,对中国朝鲜族美容整形外科发展有一定贡献。曾在延边美容外科医院和北京国防科工委黄寺美容外科医院进修深造美容整形外科,现熟练地掌握了重睑术。隆鼻术、眼袋整形、隆乳术、缩乳术、皮肤磨削术、生殖器整形等200多种手术,受到当地患者们的好评。特别对男性生殖器方面研究较深,对包皮过长、包茎、阴茎加粗、延长等方面有独特的方法。参加工作后先后写了《包皮环切术治疗男性复发性尖锐湿疣21例疗效观察》、《男性淋菌性尿道炎合并细菌性前列腺炎16例》。《男性淋菌性尿道炎治疗后尿道念珠菌感染14例》、((l例包皮环切术分析》、《切割术治疗酒渣鼻5例疗效观察》等5编论文,均第一著作。
部 BU
部 ①后汉书南匈奴传:南匈奴右贤王部抑鞮。 ②章丘县志:有部姓。 部刚柱 1953年11月生,陕西商州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陕西省丹凤县人武部政治委员。他在商洛贫困山区从事武装工作26年,全区7个县(市)人武部、他先后在6个县(市)工作和任职。1990年5月任人武部政委以来,坚持看书学习,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积极探索贫困地区武装、民兵预备役工作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路子,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以劳养武,努力开创人武工作新局面。他担任人武部政委10年,带领一班人先后改变了排水、丹凤两县人武部的后进局面,使柞水人武部连续4年被商洛地区行署、军分区评为先进人武部,连续4年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丹凤县人武部1998年9月被兰州军区树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被省军区树为正规化建设达标先进单位。由于他工作政绩突出,1997年5月在陕西省军区师团党委书记培训班上介绍了如何当好党委书记的经验。1997年7月被南格军分区、陕西省军区、兰州军区树为优秀党员,1997年年终荣立三等功。《商洛报》、陕西日报》、《西北民兵》、《人民军队报》、《解放军报》等先后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 部韵华 男,1932年9月出生,山西定襄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山西省忻州市中学。曾任黑龙江省军区后勤部长。主要业绩:1949年入伍,历任文书、军务参谋、作训参谋、作训股长、营长、团参谋长,第一机械化师作训参谋,某军侦察处长,沈阳军区守备第五师后勤部长(党委副书记),黑龙江省军区后勤部长(党委书记、省军区常委)。先后参加过解放大西北、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等多次战斗。两次立功,两次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功章,曾获得沈阳军区先进工作者、目标管理二等奖等荣誉。在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的熊石战斗中,击退敌人三次进攻,巩固了该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立功1次。1953年,部队开展大规模冬季训练,及时总结训练经验,组织现场会议进行推广,其经验材料在所在部队转发,荣立三等功。1957年,在全军兴起的"向军事科学进军"活动中,结合军兵种特点和部队实际情况,制定了所属各专业技术分队的训练计划,荣获沈阳军区先进工作者称号。在全军大比武的练兵热潮中,所属连队取得"五大技术尖子班"的优秀成绩。在任沈阳军区守备第五师后勤部长期间,带领施工备料部队在荒无人烟的深山密林中修路运料,有力地保障了由修建简易营房到改建成砖木结构营房的建设工程,圆满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战备任务。在任黑龙江军区后勤部长期间,为完成总后指示的"3年边防连队营区建设"任务和改善边防连队生产、生活、执勤条件,领导各级后勤人员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确保了施工任务按期优质完成,不断总结和推广高寒区塑料大棚种植蔬菜的经验,大力改善了边防连队的生活条件,荣获沈阳军区目标管理二等奖。1988年,获中央军委颁发的胜利荣誉勋章。
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探访鹤峰中营乡三家台蒙古族村部氏家族
阅读提示:鹤峰县中营乡三家台蒙古族村成立于2002年12月24日,是我省唯一的蒙古族村,全村人口892人,其中蒙古族544人,占总人口的61%。据考证,三家台蒙古族部氏家族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今年8月下旬,该村村主任部先瑞与原村小学校长部玉池以及县民委有关领导一行5人北上内蒙古寻根,体验草原牧民的生活习惯,考察蒙古族人的生活习俗,拜谒成吉思汗陵,并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
日前,记者带着好奇专程前往鹤峰采访。
一部珍贵的家谱弄清了部氏家族的来历
今年56岁的部先瑞老人珍藏着一部宝贵的家谱。因为这本家谱,他们村几百名部氏族人最终被专家认定为蒙古族。三家台蒙古族村得以成立,亦主要以这本家谱为佐证。
“元末明初,朱元璋的农民军四处追杀元军,他们的祖先最开始逃到湖北松滋,后来辗转来到湖南澧县,最后来到鹤峰三家台一带躲藏并定居,时间大概在公元1370年。”鹤峰县民宗局经济股股长田国华对记者说。
在三家台村,部先瑞老人小心翼翼地捧出了被族人奉为至宝的家谱让记者看,这是一本已经发黄的家谱,但上面的字迹仍清晰可辨。开篇写道:“旧有记云,吾家铁木真姓也,原籍蒙古,元太祖之后。元史顺帝时,信州镇南王之子,被陈友谅兵败,大圣奴不知所终,公之先远祖有讳斡难,兀者因居斡难河之源,因以为氏,其以部为姓,则始于公,故奉为一世祖,葬松滋苦竹寺,今称部家大坟者是。”(记者注:原文为竖排,多为繁体字,没有标点,标点为记者依句所断。)这段文字清楚地说明鹤峰三家台村部氏家族是元太祖的后代,在松滋一个叫苦竹寺的地方,还葬有他们的祖先,遗憾的是,部氏族人从没有到过松滋对这段历史进行考证。
这本家谱中还记有这样一段文字:“道光十五年州主登诠手书曰,博儿济吉特氏,哈拉部者,从部落中部字起也,今绎汉姓,自京中八旗此姓最多云。”当地部氏族人也据此认为,他们的祖先应该是草原中一支骁勇善战的部落,后从汉姓,以部自称。
“遗憾的是在当地生活日久,我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为建立蒙古族村的民族特色,我们多次向县民宗局提出希望能够回到祖籍地学习和考察,在州民宗委、县民宗局的大力支持下,才有了这次内蒙古之行。”说起去内蒙古的经历,部先瑞一脸兴奋。
他们的祖先是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
三家台村海拔较高,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记者下车后转乘一辆电麻木,蜿蜒行走了约半个小时,才来到部先瑞老人的家里。老人的家在半山腰上,一栋百年老屋,院坝里堆放着新收的花生和辣椒,农家小院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堂屋正中家神上供奉着成吉思汗画像。
三家台村人口不多,村民居住比较分散,山上林木成荫,清泉流淌。稻田很少,但旱地较多,地里的玉米、烟叶已经成熟,虽然前不久遭受了暴风雨的袭击,但收成仍然喜人。部先瑞告诉记者,当地的经济作物以水稻和玉米为主,烟叶也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
虽然生活习性已经被当地人同化,现又成立了全省唯一的蒙古族村,可当地部氏族人却从没去过大漠,看过草原,寻根的愿望像秋日的蝉声一样,寂寥而悠远,纠缠在他们的心间。
之前,有人提出质疑,认为三家台蒙古族村的部氏族人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因为“博尔济吉特”是成吉思汗女婿的部落的姓氏,此次前往内蒙古,除了参观、学习和考察之外,部先瑞与部玉池两位老人最关心的就是自己家族究竟是谁的后裔。
据了解,成吉思汗第二十七世孙王云青通过考证,在《成吉思汗在中原的后裔》一书中写道,湖北省现有蒙古族人10887人,恩施州有 3333人,但他却未对这些蒙古族人是谁的后裔作进一步说明。
8月21日,在鹤峰县民宗局副局长朱孝亚的带领下,部先瑞一行到达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物委员会副巡视员敖日其楞和有关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他们,并向他们介绍了蒙古族的一些情况,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当地的建设状况。当部先瑞拿出家谱要求验证身世后,为慎重起见,自治区民委的同志特意邀请了国际蒙古学学会会员、中国蒙古语文学会理事、《蒙古族民俗百科全书》主编布林特吉斯教授和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满昌教授前往考证。
当见到部先瑞出示的家谱后,两位教授惊呆了,连呼:“难得,难得,太难得了!”并嘱咐部先瑞要好好保管。在翻看了谱书之后,两位教授肯定了他们是镇南王之后,是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并对当地民委的同志说:“今天是大喜的日子,我们又找到了一支失落的成吉思汗家族。”
据史书记载,成吉思汗的4个儿子被称为“四曲律”(“曲律”是对卓越的人才、骏马的称呼),成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四大支柱,他的5个女儿也分别许配给各个部落的王子,这种联姻关系扩大了黄金家族的势力范围。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对中原汉地的统治,说服蒙古勋臣把京城从蒙古和林迁至北京。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管理,他分封诸子藩镇要地,把全国最富有的江淮分封给第九子脱欢。脱欢封地在武昌,后又移镇扬州,王号为镇南王,他便是蒙古族家族河南、湖北分支的始祖。
体验草原生活,拜谒成吉思汗陵
http://cnnetorcom/wjx/frameaspid=775
寻找宗姓家谱
本文2023-09-26 00:21:1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06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