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的意义
1、家谱是姓氏文化的载体
族谱兴起于魏晋时期,到了唐代主要有私修的单姓族谱和官修的天下望族谱,宋代之后,修谱之风盛行,到明清时甚至到了“既无无谱之族,亦无无谱之人”的程度,而家谱的内容则包括世系和血缘关系图表,族规、家训规范,祠堂、祖茔、公田,家族源流和迁徙史等。
2、族谱是家族历史的传承
族谱是记载宗族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它以特定的形式记载了宗族的历史,可以和历史档案中的奏折、题本、信函、日记等并列为一类史料。不但记载了家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
还记载了与家族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与本家族相关的地方风俗习惯、名胜古迹、年节来历等,具有难能可贵的史料价值,是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3、家谱是宗族血脉的凭证
家谱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家庭渊源与世袭图表是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记载最详细、最精确的部分。因此,家谱历来是人们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4、后代重拾文化记忆的精神寄托
家谱是孝道文化的体现,在当今社会更多意义上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寄托着对祖先提倡的优良道德品行的向往,也是优良家风的承续。家谱是家的根、人的根,作为“家史”的家谱不仅可以补充正史和野史之阙,还可以引发大家“寻根问祖”的热情。
5、家谱是传统教育的生动素材
大多数家谱还记载着家训、家规,表现出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时代风尚,特别是对教育、文化的高度重视,记录着对家族世代为人处世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在阅读这些资料时,历史上的一个个人物便鲜活了起来。
他们的事迹有的令人泣泪哽咽,有的令后人扼腕感叹,是传统教育的生动素材。族规、家训中也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尚节俭、戒赌博、戒*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人民网-家谱有何新价值?重拾“家史”背后的温情与敬意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家谱包含有哪些内容
姓氏源流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从一姓到一国一家,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
世系表
“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家训
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传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家谱图像
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将、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近几年来,兴修家谱悄然升温。在湖北,修家谱方兴未艾,中华昌氏家族耗费近百万元,历时六年修成八卷通谱,追溯历史千年。寻根问祖的情感涌动背后,人们正在寻求宗亲文化的认同。
昌庆旭先生系湖北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中华昌氏通谱》主编、第二届中华大族谱国际会议副秘书长。“说起家谱,稍微有点年纪的人都不陌生。不过,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人的家谱历史,几乎与我们的文字历史一样漫长”,昌先生告诉记者,早从商代开始,中国人就有了文字家谱。“我们都知道,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研究发现,甲骨文当中,就有一些是专门记载一个家族人物、世系的甲骨。如三千多年前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家谱’《儿氏家谱》,这里的‘儿’,就是后来的‘倪’姓。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用文字记载的家谱。”
昌庆旭认为,家谱以血缘为基础,修家谱是为了构建同一血源的谱系。“虽然宗法制度早已消亡,一个宗族也历经迁徙沿革,分散繁衍,但伦理是不灭的,人伦关系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今天当人们在谈论宗族时,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依恋”,随着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萌发了强烈的“寻根”和乡土意识,使得族谱复兴。
显而易见的是,修家谱不仅有利于地方和谐建设,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意义非凡。昌先生认为,随着世系繁衍,血缘关系在族谱中已非常稀薄,修谱更多的是为寻找文化认同。通过修谱建立起的宗亲网络也成了另一种人脉关系网。据介绍,曾有一位詹姓学生不幸患上白血病,却因家贫无钱医治,詹氏宗亲得知后,一周内就募捐了数万元,而这样的扶贫会在各姓氏宗亲中都存在。
不知道您有没有这样疑惑过这个千古以来的哲学难题?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也是清朝顺治皇帝久久解不开的的心中大惑。谁读懂了生命的来龙,生命也就成了一部深刻的书。
到底“我是谁”?
在我们出生到懂事时,大人就会反复告诉我们——“记住啦,你姓你是人”,例如小编小时候大人就总爱问“你叫什么名字啊?”“今年几岁啦?”“你来自哪里啊?”
而一般的回答都是“我姓,叫,来自”是的,当你姓了某个姓氏时,其实就已经知道了你的家族血缘关系了,通过这个姓氏还可以追溯根源。
那么,想要了解“我是谁”,何不先了解自己的先祖、那些逝去的亲人?
中国人重视饮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千年来,人们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子孙,以此证明家族的存在、延续家族的血脉。其实,这就是家谱。
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被图书馆收藏,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于是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全都乱了套。
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
家无家谱,就如国无国史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
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很多人在有钱或出名以后,积极主动地重修族谱,恰是他们对于精力层面的追求。修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大事,并非是有钱人愿意修族谱,这一点需要搞清楚。由于一本族谱是记载了全部家族的来龙去脉,并非只是一家两家的事情。修族谱是一件浩繁的工程,有的大的家族乃至要花上三五年的时间,才将族谱修正完备,这也是需要修谱人付出辛勤的劳动。
在修族谱的过程中,势必会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反复打听,反复查证,这很轻易就加强了族里之人的交流,关系也日渐深厚。通过修谱,不但可以查证本人的血统,晓得在同一家族中本人与别人之间血缘关系的亲冷淡近;而且另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用途。
而且在修谱以后,逢年过节必定会举行种种大大小小的,祭祀祖辈,缅怀祖先的典礼,这些典礼中同化了众多的礼节文明以及尊老敬老的崇高传统,这就在无形中教化了后世子孙,使得他们在家庭中也能尊老扶幼,联合相助,形成一股调和之风。族谱中除了记录了家族的发展史,也记录了家族中产生的大事,对于好的方面,后裔可以学习模仿;对于欠好的方面,后裔则可以引以为戒。
中国人对于家族亲情短长重视。也能够同在故乡时,并不能轻易的体味。可一旦走出家门,出了省出了国,四顾茫然,身边都是目生人时,这时候同乡之人,本家之人那就分外亲切了。要是早已修了族谱,朋友们认了祖归了宗,这关系理清了,这以后,在生意上也好,在官场上也好,都会相互搀扶,抱团发展。通过良性发展,全部家族也会更和睦,茂盛兴盛。
近数十年中,时代变迁、社会革新给家谱的保存和流传造成了较大障碍,也抬高了后人寻根的门槛。因族内人员迁移频繁,往往连络疏远。目前正处在青黄不接时期,一旦中断,则无法补救。续编和衔接即将中断的家谱,实为当代人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的事。
现在社会年轻人,对族谱和家谱相对认识较少,而对于修谱事宜,有些人不是很理解,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修谱的意义及相关知识。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华夏一脉,血浓于水;
炎黄同心,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可见家谱的重要姓。
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修家谱。”中国人百善孝当先。自古以来,太平盛世,家兴族旺,就要追根溯源,续修族谱,家谱上面的每一个名字,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
宋代的家谱主要功能在于德育、教育;明代,家谱进入完善期,家谱功能逐渐转化为教育伦理功能,宣扬和实践“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伦理思想;明清讲究孝治天下,家谱也是注重尊祖、敬宗等德化功能。
族谱的意义
本文2023-09-25 23:35:1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06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