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夏家族谱,谢谢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5浏览:1收藏

求夏家族谱,谢谢,第1张

四川射洪县万林乡云凌村夏家湾夏姓一支:

入川始祖夏嘉亨,清道光年间由湖北麻成县孝感乡经陕西、甘肃到四川都江堰,至成都狗头巷居住,后因避战乱,从成都经四川北道,先后择居于射洪县金华镇杨家坎和太和镇,后定居于射洪县丰乐乡二甲(今万林乡云凌村五组)夏家湾。夏嘉亨在道光年间升任翰林院大学士,其先与江南四大才子有交往,唐伯虎曾作画相赠。至今已传六代。班派字辈40字:庭公恢令绪、嘉明永昌清、敬祖成先德、英宗祭祀荣、祥开华国彦、佑启大家馨、资派联修定、人文庆利亨。40字辈中前五代未入川。

四川武胜县乐善镇双石坝夏姓一支:

先祖夏季勉,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生于江西丰城。选贤任湖广永州府祁阳县教谕,暮年离任,士子遮道挽留,因家于祁阳。殁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享年88岁。其三子礼海于洪武间徒居邵陵(今邵阳县)之东梅塘村和资城之南塘冲,其八世孙夏正和字顺茂同弟正香、正梁三弟兄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由楚入蜀,落业于重庆府合州(今合川市)明月里。后于雍正六年(1728年)迁居武胜县河东惠新里六甲(今武胜县乐善镇)七郎庙双石坝。子孙有迁居三台县南路陈家沟的,也有迁居重庆巴州(今巴县)的。至今已传十四代。其班派字辈60字:礼义志祖宗(德)、再时同正国、世大永安昌、万代生俊杰、栋梁朝廷选、家学洪儒业、文武培景福、守忠真盛烈、、锡光荣建树、登科显明哲、积远余瑞庆、清宴应元捷。

四川武胜县街子镇甘霖寺夏姓一支:

入川始祖夏永彦,其先祖籍广东,后徙居湖北麻城县孝感乡。明嘉靖年间徙居武胜县甘霖寺(今街子镇甘霖村)。据县志载:永彦公敕授承德郎,兰州藩经历。其子夏祝圣,岁贡。任秀水县丞,后升兰州藩库司。五世孙夏日辉,清嘉庆年间进士,授登士郎。这支人现在在外工作的人也很多。至今已传十七代。班派字辈40字:国春玉日虞、水文昌吉祥、瑞庆崇仕佐、朝纲永远扬、乾选开宏绪、凤光步熙声、川钟恒一德、静勤显尊荣。

四川岳池县罗渡夏家岩夏姓一支:

入川始祖夏国武,康熙年间由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遵旨填川,在岳池资马乡富贵里(今罗渡金箱石)夏家岩落业。后有子孙迁居合州西里六甲马投溪以纸杂业为生,有分居于李炳沟者,有分居于滴水岩者。至今已传十多代。班派字辈40字: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世泽长久远、臣仁德尚宽、忠孝有礼义、后必立江山、万代乐洪福、廉政贵为先。

四川蓬溪县鸣凤镇铧匠沟夏姓一支:

先祖夏孝章,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鹅颈大丘圳上,明洪武元年(1368年)同冕章、子章三弟兄游三湘,喜其山光水色,家于湖南长沙府安化县十二都团田,子章居安化探溪,冕章居溆浦。孝章裔孙夏天晓同天陛、天彩三弟兄于康熙年间入川,落业于潼川府蓬溪县南路(今鸣凤镇)铧匠沟红花湾。至今已传十多世。班派字辈80字:孝土文人启、兴有仁为贤、祖德稽山继、世代洪泽绵、国太元子本、朝廷时大天、茂芳升显应、富贵其爵禄。谦豫恒丰泰、亨贞益壮观、尊亲伦纪著、守范典常宣、运正荣华永、科甲开第联、经犹成盛治、奠定乐平安。

四川泸州叙永县赤水河镇夏姓一支:

夏富田出生在四川蓬溪县鸣凤镇铧匠沟,后被拉去当兵而流落川南,和叙永县赤水河镇天官村王家沟的王姓女子结婚而家于此,已生息繁衍十余代。其班派字辈仍沿用蓬溪铧匠沟的字辈。

四川遂宁白马镇大堰沟夏姓一支:

先祖夏义贤,出生在湖广源州府芷江县(今属湖南怀化市)竹山口,清雍正元年(1723年)同弟义芳入川,在川北道潼川府遂宁县(今遂宁市安居区)五甲白马镇龙王塘居住。子孙散居于白马镇的王家沟下河坝、干沟、大堰沟新房子、辕门房子、龙王塘石坝子、覃家湾、重庆市北碚区、成都市皇城坝、新都县、新疆托里县铁厂沟等地。至今已传十多代。班派字辈40字:文子始启兴、信友仁义宗、国太民安乐、世继永长从、今逢新盛时、昌期纪万春、明德宏远扬、祖佑家荣欣。

四川遂宁礳溪镇深溪桥夏姓一支:

先祖夏继由安化探溪迁居宝庆府邵阳县西乡马鞍岭杨家陇。裔孙夏应感生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2月30日,殁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2月12日。公兄弟三人于康熙年间由湖南邵阳西乡入川,落业于潼川府遂宁县南路城里新九甲深溪桥,其长兄应有落业于金堂县,其弟应科落业于遂宁县下安里曾家沟。至今已传十三代。班派字辈60字(老字派20字,新字派40字):继添义文必、思志元廷永、远应祖宗世、贤定启登高。益裕延先绪、修齐振典常、功勋恢汉晋、勤俭绍虞唐、美士钟河岳、铭儒冠楚湘、欣蓬求孝诏、辅弼灿朝堂。

四川金堂县夏氏一支:

金堂云合镇石河村通海井干湾、竹篙镇和土桥镇夏家祠三处的夏姓与遂宁礳

夏氏会稽堂的来历。据考因大禹葬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禹陵,少康中兴后,派庶子无余到禹陵,奉守禹祀。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会稽”为堂号,这是夏姓人使用最广泛的堂号。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秘书堂”:秘书堂夏氏始祖,派名光庭,讳远,号三斗,唐肃宗上元间(公元760-761年)举进士第授秘书郎。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始祖官职为堂名,称“秘书堂”。

夏氏历史悠久、繁演生息至今,支脉散居各地,各地的字辈、派语不同。比如,武冈市夏氏会稽郡宗昌公后裔夏氏字辈如下:……宗再文凤,

恳祖应承,

宏基能立本,

世代永吉祥,

明德家深远,

首先裕后贤……

山东临邑:久金大荣,贞祥富来,国家昌盛,幸福安康

山东淄博:茂云雨润振德安兰文志昌华永兆丰年

山东曲阜:夏祥中应周国月怀秀林政治文明际恩元庆大同祖德长继守世纪震连成

山东苍山:缙守连呈尧允汧建彝起泰弘兆奉廷文忠永继立宗广希清殿云诗修典章秉书国运昌晓恩伟圣祥荣成信义庄夫庆浩安堂存礼泽贤良加相万年长

山东郓城:殿兆景慎广祥之龙亭

湖北监利:景星高照庆云吉祥贻谋克振儒才伟扬善义为怀福寿安康秉遵卓典钦继华章诗书孝友赐泽繁旺

湖北随州:传家报国德正名扬树松青秀铭鼎流芳寅端人统运会时常以忠裕后守道克昌

湖北南漳:夏逢文宗希继世徽先泽维尊孔孟传本立枝子茂家瑞兆万年

扩展资料:

少数民族中夏氏

1、回族中的夏姓,山东德州北营夏姓、镇江夏姓,都是回族。分布少而集中。《镇江回回》。

2、土家族中的夏姓,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土家族本是汉族一支,土家族夏氏也和汉族夏氏同出一源。

3、蒙古族夏氏,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蒙古族中有夏姓。

4、满人中的夏姓,东北夏氏在满清时代被迫编入满八旗,然而夏姓出自汉人,满清灭亡後认祖归宗,复归汉家。

5、东北锡伯族中的夏氏,因满清历史原因,汉族夏氏流入锡伯族,後被满清征调入疆。故少量分布于东北和新疆。血统上属于汉族。

6、侗族中的夏姓,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为汉族夏氏流入。

7、北宋属国西夏党项族有夏姓,然而党项族已被铁木真父子屠灭。该支已经不存。

-夏氏

夏姓 夏 右图为夏姓图腾 夏姓渊源姓氏渊源 1、出自姒姓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姒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4代,17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 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4、改赐姓或其他 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少数民族中的夏姓,有以下几种: 回族中的夏姓: 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从西方来泉州定居,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当时,夏不鲁罕丁被人们推崇为“摄思廉(伊斯兰教)夏(长老)。”故又说,回族中的夏姓是从夏不鲁罕丁的教务等称“夏”而来。另,明永乐年间来中国的苏禄东王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东德州北营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苏镇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谱,清咸丰年间,在原籍扬州被毁,民国五年(1916年),由镇江、南京始祖中医师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关以来定居扬州,堂开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历传三十世之谱的记载。1983年,镇江后裔(夏)容光在此基础上,建立活页新谱,并在排辈十字后加添二十字。”(《镇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 土家族中的夏姓: 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如湖南龙山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家骏。 蒙古族中的夏姓: 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古族中有夏姓,如:内蒙古准格尔旗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夏日,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佛教协会会长夏立宛。 满族中的夏姓: 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夏姓,满族的夏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夏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辽宁省沈阳市等地满族中有夏姓。 锡伯族中的夏姓: 锡伯族夏氏历史与满族夏氏相似。辽宁省沈阳市、新疆等地锡伯族中有夏姓。 侗族中的夏姓: 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启 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四代,十七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唐朝之前的夏氏迁移概况: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 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 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初步考证:东汉时的九江并非现在的江西省九江。 唐朝、宋朝及之后的夏氏迁移概况:据各地夏氏谱牒记载[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初步综合百余部家谱考证],主要由浙江迁江西、苏州等地,江西迁湖南、湖北的黄岗与麻城、安徽等地,苏州迁苏北、安徽等地,河南回迁浙江东部,浙东迁广东,湖广(湖南、湖北)迁重庆、四川、陕南,江西、安徽迁福建、台湾,湖北的黄岗与麻城迁河南南部,江苏、重庆、四川迁贵州、云南;山西迁山东、苏北,苏北、四川迁山东,江西、山东迁东北三省。

求夏家族谱,谢谢

四川射洪县万林乡云凌村夏家湾夏姓一支:入川始祖夏嘉亨,清道光年间由湖北麻成县孝感乡经陕西、甘肃到四川都江堰,至成都狗头巷居住,后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