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姓的家谱文献
江西南昌向塘镇白塘宗氏祖谱一卷(原本,谱边部分被烧),前后修谱人名次,始修于明洪武辛未岁篆修族谱人(公元1368年)三十二世孙恒孔正(东房),明成化庚寅岁重修族谱人(公元1465年)三十五世孙锐叔颖(三贤),明嘉靖甲寅岁重修族谱人(公元1522年)三十六世孙珊伯华(三贤),白塘始祖尚武,行添三名斌号逍遥居士,东汉汝南太守宗资七世孙居南阳至孙元干徒居豫章白塘。现被保存在江西省南昌县向塘镇(古白塘)宗家村。
河北唐县宗高和村宗氏家谱,(现代)宗健纂修于公元2012年,现被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收藏。
江苏如皋宗氏家谱二十卷,(明)宗价始修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民国)宗铭续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江苏省海安市韩国钧纪念馆。
江苏常州毘陵中村宗氏世谱十八卷,(民国)宗鸿亮等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常熟虞山宗氏谱略一卷,(清)宗汝刚、宗嘉谟辑,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注:始祖为[宋]宗泽,始迁祖为[元]宗世臣。
江苏宜兴官林宗氏谱二十卷,(民国)宗廷铭等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丹徒宗氏忠武堂世乘,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五代]宗道溥,始迁祖为[宋]宗泽。
江苏宜兴美樨宗氏家乘特刊,(民国)宗学源等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宗泽,始迁祖为宗玮。
江苏宜兴美樨宗氏家乘,(民国)宗砚卿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宗泽,始迁祖为宗玮。
江苏宜兴美樨宗氏续修家乘十三卷,(民国)宗炳南等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铅印本。注:始祖为[宋]宗泽,始迁祖为宗玮。
江苏宜兴美榍宗氏家乘六卷,首一卷、末一卷,世存集四卷,宋宗忠简公全集五卷,附编四卷,首一卷、特刊一卷,(民国)宗景洛、宗兆牛纂辑,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天香阁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注:附《宋东京留守宗简兰公全集》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注:始祖为[宋]宗泽,始迁祖为宗玮。
浙江常山京兆宗氏族谱五卷,始修于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清)朱兴、宗祖贵续修,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清)宗绍昂续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木刻活字印本。(清)李大玉续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国)徐晋重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大桥头乡永旺村。
浙江义乌麒麟塘宗氏家谱十卷,(清)宗国悠等纂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宗溥,先祖为[宋]宗嗣尹。
河南唐河宗庄宗氏家谱,(现代)宗转运编纂,2004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
山东临朐汶阳宗氏家谱,根据嘉庆戊午新秋(1798年)第二次修谱(由八、九世诸祖修定)、同治年间第三次续修(十一、十二世诸祖修定)以及1936至1937年的第四次修订,于2007年进行延续第四次修订版式第五次修订。由94位同宗族人出资、26位同宗族人共同编纂。
历史来源
「宗」源出:
一、以官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代有宗伯之官职,掌邦国祭祀典礼之事,亦称太宗、上宗,其后有宗伯氏、宗氏。
二、出自子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宋襄公母弟敖,在鲁国做官,其孙宗伯被杀;宗伯之子州犁逃奔楚国,其少子迁家于南阳,遂以王父(祖父)之子“宗”为氏。
家族名人
宗悫
南宋南阳郡涅阳人,字符干(公元?-465年)。少时,叔父宗炳问其志愿,答曰:"原乘长风破万里浪。"历封镇武将军、左卫将军。管至豫州刺史,封洮阳侯。
宗泽
宋代义乌人。字汝霖(公元1059-1128年)。知磁州,募集义勇,抗击金兵,后入援京师,忍东京太守,团结两河、太行义兵,以岳飞为将,屡败金兵,声威甚着,有"宗爷"或"宗父"之称。屡上书收复失地,不纳,忧愤而死。
宗连
隋代长安人。仕周官三原令,家产千金,有小女慧而有色,欲求贤婿。时赵元淑有才,不拘小节。宗连以女妻之,给奴婢二十,马十余匹及布匹金银珠玩。元淑后因功封葛公。
宗氏
晋代介休令贾浑之妻,有姿色。浑为刘聪将乔晞所杀,晞欲纳宗氏,宗氏骂曰:"屠贩奴,何不促杀我。"因仰天大哭,遂遇害,年二十余。
家谱是以字辈来进行排列的。
随着中国独生子女的出现与增多,男女比例失调,在不远的将来,许多姓氏不但要成为历史,很多字辈也将消亡。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人对字辈谱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
但其实字辈对一个人来说如同姓名一样重要,按字辈可以追根溯源,找到自己的族人。这在古时候各个名门望族都是有着无数个字辈,每个字都有特殊的含义。
字辈都是祖辈定下来,一代代传承的,每个姓氏可能都点不一样。以前起名字字辈一般就是名字中间的那个字,可是后来人们不愿意把字辈放名字里了。久而久之,字辈就被人们淡忘了。
家谱有利于人们寻根溯源。家谱的核心部分是世系,记载了家族始祖至今的血缘发展过程,因此家谱的世系内容也成为人们寻根的主要依据。记下了每个族人的生平,分清了每个支派的世系,使木得其本,水知其源了。
字辈,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份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
关于字辈的起源,现已难以考证,不过一般认为最正式的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唐朝。比如韩氏字辈是唐朝韩愈谱写的。
字辈的形式很丰富,其中以类诗体和对联最为常见。
用对联作字辈也很多,最早的就是赵匡胤为其后代拟定的字辈加上自己的匡字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山东蓬莱井湾周家周氏辈分,自十六世开始由前清秀才瀛泉拟定“敬绍成勋,林田自云可乐;广启善道,本宗永得其昌”。
下面以孔氏字辈为例给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明崇祯年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
清同治年间,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这算得上是最奢华、最高贵的字辈来历了,代代都是由皇帝和政府亲自拟定。
举几个孔家名人的字辈吧。比如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教练孔令辉就是令字辈。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四大家族的孔祥熙是祥字辈。著名援藏干部孔繁森是繁字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是庆字辈。
再说一个明朝皇室的字辈。明太祖给每个儿子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还有一个规定,从子辈起,每五个字辈的命名,以五行顺序,在同辈之内依次以偏旁部首命名。
顺序是:木——火——土——金——水,轮回旋转。
如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_樘)、世宗(朱厚_)、穆宗(朱载_)、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其名讳偏旁部首分别为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木。
扩展资料:
历史渊源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家谱是影响人数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之一。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
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致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正因为古代谱牒不复存在,加上迁徙的频繁,各姓氏修谱也都有了合理的“想象空间”。
魏晋时期,编撰谱牒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由于门第与选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政府也参与其事,官府组织编修谱牒。宋代修家谱关注的重点在于“尊祖敬宗收族”,以保持家族内部的团结互助。
由于与选官没有关系,官府自然不再过问,因此宋代以后都是私人自行修家谱。随着家谱政治功能的消退,家谱逐渐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宗姓
京兆宗氏家谱是指记录京兆宗氏家族世代相传的家族谱牒或家族史。
京兆是西安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二级行政单位,所辖范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而宗氏则是家族的姓氏名称。家谱则是记录家族血缘关系、家族历史、家族谱牒等信息的文献资料。
因此,京兆宗氏家谱是记录西安地区宗氏家族历史和传承的文献资料,对于研究宗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姓氏起源:
1、四岳之后,以职官命氏。四岳,尧时官名,司掌四时、方岳 。四岳的后代,在周朝时,有人为宗伯官,掌握邦国祭祀典礼之职。也称太宗、上宗,相当于后来的礼部尚书。太宗伯,辅佐天子管宗室之事,为六卿之首。周代有世袭宗伯者,其子孙以祖上官职命姓,称为宗氏。
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春秋时,宋襄公母弟敖在鲁国作官 ,其孙宗伯被三郄所害,宗伯之子州犁逃到了楚国,他的小儿子连,迁居于南阳,便以祖父之字为姓,也称宗氏。
3、春秋时有偃姓宗国(在今安徽舒城东南),宗子的后代也称宗氏。
郡望:
1、京 兆: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2、河东郡:秦始皇时置。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堂号:
忠简堂:宋朝时抗金名将宗泽,文武全才,抗金战争中屡战皆捷。金人呼为“宗爷爷”。他前后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复失地, 被奸臣压抑,未达到目的,忧愤而死。临终时,还三呼“渡河”(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谥“忠简”。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
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宗」源出
1四岳之后,以职官命氏。四岳,尧时官名,司掌四时、方岳。在周朝时,有人为宗伯官,掌握邦国祭祀典礼之职。也称太宗、上宗,相当于后来的礼部尚书。太宗伯,辅佐天子管宗室之事,为六卿之首。周代有世袭宗伯者,其子孙以祖上官职命姓,称为宗氏。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与钟氏皆晋伯宗之后也。3出自偃姓,春秋时有偃姓宗国(在今安徽舒城东南),宗子的后代也称宗氏。4宗氏,陈宣公六世孙宗来氏之后《元和姓纂》。左传陈有宗竖,世族谱云:“宣公六世孙。”
繁衍播迁
宗姓源出多头,先秦时期宗姓已在今河南南阳、安徽庐江、四川渠县、河南淮阳、淇县以及山东淄博一带落籍,如:《左传》中陈国的宗竖,卫国的宗鲁,齐大夫宗楼。汉朝时,河南南阳宗氏是当时名门望族,不但人丁兴旺,而且名家辈出,如:五官中郎将宗伯,河内太守宗均(宗伯子),辽东太守宗京(宗均族兄),司隶校尉宗意(宗京子),汉司空宗俱(宗意孙),汝南太守宗资(宗均孙),宗资子宗承字世林以及从事历法研究的宗绀、宗诚。东汉以后,宗姓在陕西西安落籍,并以此为跳板繁衍播迁到今甘肃陇西、兰州一带。三国时,河南南阳宗预因入仕而进入四川,蜀亡后,又徙居洛阳。两晋时,已有宗姓落籍到了山西介休。河南南阳宗氏历魏晋南北朝而不衰,如:宜都太守宗承,及其后代宗繇之、宗炳、宗 夬、宗 悫、宗 测、宗懔等。隋唐间南阳宗姓徙于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如:唐宰相宗楚客曾祖宗丕,为后梁南弘农太守,南阳人,梁亡入隋后居蒲州河东。唐末五代时宗泽八世祖,由南阳迁于浙江义乌,此际宗姓已广布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在今北京、天津一带定居者。宋代以后,宗姓之发展重心渐移到了今江苏、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后来的夷族入侵则导致了他们逃亡于今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明初,山西宗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湖南、湖北、山东、河北等地。清一代,宗姓在全国分布愈广,并有山东等地之宗姓入居东北三省。 如今,宗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江西、河北等地多此姓。
宗炳:(375--443),字少文。南朝宋南阳郡涅阳(今南阳)人。少聪颖。东晋末至南朝宋时,屡征其为官,均不就。长于琴书,尤喜书画,精于言理。曾游名山大川,遂画所游山水名胜。著有《明佛论》和《画山水序》。为南朝宋时杰出的书画家。
宗泽:(1060--1128),字汝霖,是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父亲宗舜卿。靖康元年任河北义兵都督总管,用岳飞为将,屡败金军,临终时,还三呼"渡河"。
宗稷辰:(1792~1867)字迪甫(一作涤甫),号涤楼,浙江会稽人。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官内阁中书。累至山东运河道,以疾告归。年甫三十,历主湖南、群玉、濂溪、虎溪书院。归后,主戢山书院,成就甚众。稷辰著有《躬耻斋文钞》二十四卷,诗钞二十八卷,及《四书体味录》,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宗姓的家谱文献
本文2023-09-25 21:53:0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05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