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氏与周氏原是一家族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5浏览:1收藏

邹氏与周氏原是一家族吗?,第1张

不是。

1、出自姒姓,为越王勾践驺氏之后所改。据《史记·东越传》所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皆为越王勾践之后,姓驺,据有关学者考证,驺亦作邹。 

2、出自子姓,为商纣王微子启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史记·殷本记》及《元和姓纂》所载,邹氏为商纣王微子启的后代。公元前11世纪周平公把商的周围地区封给殷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于商丘,其后三朝采食于邹邑,其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称为邹氏。所以称此支为山东邹氏。 

3、出自曹姓,为颛顼帝后裔挟(曹姓)之后,以国名为氏。据《说文解字》及《姓氏考略》所载,上古时有邾娄国为颛顼帝后裔曹挟所建,战国时鲁穆功改邾娄国为邹国(今山东省邹平县)。后来邹国被楚国所灭后有邹氏,亦称之为山东邹氏。 

4、出自蚩尤之后,以地名为氏。据《拾遗》所载,黄帝在打败蚩尤以后,迁其遗民至邹屠,其子民根据地名命名为邹屠氏,后简为邹氏。 

5、出自其他民族有邹姓。今满、回、土家、苗等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微子启。乃商王纣的庶兄,本应承继帝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灭纣,封子于宋地立国,定都商丘,以供奉商汤的宗祀。微子薨后,其弟衍继位,是为微仲,又传至其曾孙愍公,愍公有孙名考父,历仕宋国戴公、武公、宣公三朝,食采于邹邑,其五世孙叔梁纥时,以邑名邹为氏,是为邹姓,他们尊微子启为邹姓的得姓始祖。

周姓,源出于姬姓。周人的始祖农神姬后稷本来居住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诗经大雅》中的《生民》描述的就是姬后稷的诞生和开创农业建立家业的历史。后来到了古公姬亶父时代,因避西方族众的攻扰,古公率族人迁居到岐山脚下的周原地区(今陕西岐山县),建立了国家,因地处周原,故称周国,古公称周太王。周姓的主要来源为周王朝最后一任国王周赧王姬延的后裔改姓和周公姬旦的后裔改姓,其他支派的周姓源自外族的改姓。

周姓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当代周姓的人口已达2500多万,为全国第九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02%。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江苏、湖北四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34%。湖南居住了周姓总人口的10%,为周姓第一大省。周姓的郡望有19个之多,汝南、庐江、寻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淮南、永安、河间、临汝、华阴、河东、清河、江陵、长安、昭州、武功。周姓的堂号也很多,除了与郡望同名外,还有爱莲、细柳、笃祜等堂号,普遍使用的堂号为细柳堂。

周姓人群的Y染色体单倍型(父系来源)目前已测出五支:O3a2c1a-M117+型,03a1c-IMS JST002611+型,O2a1-M95+型,O1a1-P2031+型,D-YAP型。 

周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0型占347%,A型占294%,B型占274%,AB型占85%。

折叠源流一

源出于嬴姓,出自远古黄帝大将周昌和商朝太史周任之后,属于以祖先名字为氏。

据史籍《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朝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候的汝南(今河南南阳)、庐江(今安徽合肥)、浔阳(今江西浔阳)、临川(今江西临川)、陈留(今河南商丘)、沛国(今江苏沛县)、泰山(今山东泰安)、河南(今河南洛阳)等地。

折叠源流二

1源于姬姓,出自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后稷,属于以居邑名为氏。这是汉族周姓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农神后稷的裔孙古公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攻扰,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的周原地区,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传至第43任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周朝皇族,迁为家人,举族迁往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百姓称赧王为周家,其后代以周为姓,称周氏。又有春秋时期,周公姬旦的后裔周公姬黑肩,他的后代也称周氏。

2出自周平王姬宜臼的后裔,属于以王朝名称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建立西周王朝。到了周幽王姬宫湦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周幽王后,西周灭亡。西周灭后,周平王姬宜臼继位迁都洛阳史称东周,经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东周王朝在周郝王姬延五十九年(秦昭襄王赢则四十九年,公元前256年),为秦昭襄王所灭,共历三十四王,八百六十六年。周平王姬宜臼有一个儿子叫周烈,受封汝坟侯。到了他十九世孙周邕时,秦昭襄王灭了周王朝,从此周姓失去侯位,但后代子孙依然还在,遂多以故朝名称为姓氏,称周氏。

到了大汉王朝建立,这些故王族又重新恢复了周氏的侯位,汉高祖刘邦将周邕的孙子周仁重新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从此迁籍安城(今河南汝南王岗镇)。从此周氏作为汝南望族,经汉、魏、晋、隋、唐,历时千载,英才辈出,青史不绝。

3出自周公旦的后裔,是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周迁徙(钱文忠 百家讲坛)

4源于姬姓,出自唐朝唐玄宗执政时期姬姓族人,属于以避讳改姓为氏。 唐朝先天、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2~756年),当时长安中所有姬姓族人由于要避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之音讳,即“姬”与“基”音同,均改为周氏。

以后,有部分该支周氏族人改回姬姓,但大部分族人皆沿称周氏至今。

折叠源流三

外族改周姓:

1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成的, 周的迁徙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发展。从东汉末年到晋代,都有中原周氏

2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讳,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时后梁赐汭姓周。据考,周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60里)。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献帝拓跋·邻的第二个兄长原名叫拓拔·普,其率领之族称普氏,汉译就是“普乃氏”。这在史籍《魏书》中有记载:“献帝以长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当时,北魏献帝把北魏王朝的核心 周姓迁徙拓跋部中王族氏族分为七个部落群体,以自己的七个兄弟分别统率之。后在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赐改汉姓为周氏,后成为北魏王朝中兴旺的七族之一,后逐渐融入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例如,在北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中,有隋朝时期的著名将领周摇。周摇,公元507~590年,字世安,他就是北魏献帝次兄拓拔·普的后代。

3出自南北朝时期陈国将领项猛奴,属于以冒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有一个著名的将领叫项猛奴,幼年时曾被周荟抚养,而随义父改姓周氏,改名为文育。项猛奴,公元509~559年,新安寿昌人(今河南境内),少孤贫。他擅长游泳,十一岁便“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跳高五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周文育为陈霸先开创南朝陈国建有大功勋,后来在南朝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被陈武帝敕封为镇南将军、寿昌县公。南朝陈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周文育病逝,他逝世后,陈武帝非常悲痛,亲自素服戴孝,痛哭于周文育的灵堂。

在周文育的后裔中,皆以先祖之冒姓为姓氏,称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高山族、瑶族、东乡族、彝族、布朗族、白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壮族、羌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周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周氏,世代相传至今。[1]

5源于百濮族,出自唐朝时期少数民族暨佐时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唐朝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百濮族中有暨佐时氏,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准制赐改为汉姓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6源于已姓,出自元朝时期苏氏族人,属于以避讳改姓为氏。在唐朝时期,有个名人叫苏益,字世进,曾任山西隰州刺史,唐僖宗李儇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苏益为辅佐王潮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任泉州押卫都统使,居于泉郡同安永丰里。娶陈、罗、张氏;子三:光谊,光谓,光诲。光诲任过漳州刺史,与父苏益居同安永丰乡葫芦山,取名芦山堂,灯号芦山,为入闽苏氏及芦山衍派始祖,后来苏益的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其第六世孙苏颂,字子容,为宋仁宗赵祯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的进士,官至左丞相,他发明了著名的水运天像仪,今被世界钟表联合会尊奉为“钟表之父”。

到了元朝末年,苏益的六世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全部财产被没入官家,族人还累受元朝官军的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因此改姓周氏。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逐渐繁衍,并迁入今台湾省新竹县。

7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周成氏,以地为氏,满语为Joceng Hala,世居周齐理(今吉林叶赫河流域张城东部),所冠汉姓即为周氏。

⑵满族周延氏,满语为Jo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周氏、常氏等。

⑶满族周佳氏,亦称宗佳氏,满语为J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和(今黑龙江上游或嫩江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周氏、钟氏

浙江海宁查氏

漫长的旧中国,女子多半没有名字,即便有名字,也要在女子长到十六岁或者到结婚的时候,在女子的家中为女子行及笄礼,才为女子取一个字以方便称呼;女子嫁到男方家以后就不再用这个字称呼,而是在男方的姓后加上女方的姓最后加个氏来称呼,例如王张氏。

邹韬奋的母亲浙江海宁查氏,出身于一个破落衰败的大家庭,家中光景比较惨淡,但比一般的佃农要强得多;由于她在家排行老六,所以人们通称她为“十六**”,或者通俗地说,人们只知道她是查氏家族的“千金**”。她15岁出嫁到邹家,16岁生下邹韬奋。

而此时的邹家,相对于查氏的家庭来说,要风光得多,和谐得多,喜庆得多,富裕得多。那是因为祖父邹舒宇此时被朝廷正式委任为永安知县。孙子降临,自己升迁,族人祝贺,祖父喜不自禁,于是以《邹氏家谱》中的“满玉隆有,文泗律宇,国恩嘉庆,人寿年丰”四言诗的宗中辈份次序,给邹韬奋取名邹恩润,乳名荫书。“韬奋”是作者38岁时首次使用的笔名,后逐渐取代原名,成为作者对外正式使用的名字。

作为当地的一个名门望族,人们都尊称邹韬奋的母亲为“十四少奶”和“太太”,直到她因患肺病长期躺在病榻上,29岁离开人间。临终前,她把6个孩子一一叫到身边,含泪嘱咐,十分放心不下,让人唏嘘慨叹,潸然泪下。

邹韬奋的母亲是一位聪明、贤慧、勤劳、慈祥的妇女,她知书达理,善于勤俭持家,对孩子们非常慈爱。她还喜欢看小说,还能有声有色地讲给别人听。这一切都给幼小的邹韬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早年伤母,同年祖父也离去,作者的父亲邹国珍虽为官员,但一生清贫。原本和谐、幸福的家庭一下子崩塌,穷困潦倒,困苦不堪,邹韬奋就在这样一个没落的旧式大家庭中慢慢成长,饱尝人间冷暖与辛酸。但是母亲查氏却是邹韬奋“生平所见过的最美的一个”,是他记忆中最可爱的人,正如他所说:“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华,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人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具有贡献的分子。”

现在我们可以下结论,邹韬奋不知道母亲的名字,原因就是她一辈子都没有名和字。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就是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性依附于男子,几乎无独立身份可言这一畸形状况的深刻谴责和控诉,同时也饱含着作者深深的愧疚。母亲没有丝毫的社会地位,这是母亲的悲剧,更是旧中国广大妇女的悲剧。作者怀念母亲,想到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正是这爱的光辉,温暖、孕育、引领、塑造了作者,最终使得他将对母亲的爱化为对整个民族与人类的爱。

邹姓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传自大约3000年以前春秋时代的邾国(又称邹国),另一支源于同一时期的宋国。第一支邹氏,根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邹姓出自邾娄国,是颛顼帝的后代。邾娄国,亦称邾国,是周武王伐纣而得天下之后,封给颛顼帝的后裔的采邑,附属于鲁国,到了战国时期,被鲁穆公改号为邹。邹后来被楚国所灭,颛顼的子孙分散各地,就以故国号为姓氏,有的姓了邹,有的把原来的“邾”字去邑留朱,以朱为姓。因此,3000以前的邹、邾(朱)两姓,都是同一家人。望族出于范阳。邹国的邹姓是发源于现在山东省的邹县东南一带。第二支邹氏,根据《元和姓纂》上的记载,邹氏出自子姓,他们的始祖是宋愍公的后代正考公,正考公食采于邹邑,生儿子叔梁纥,就称为邹氏,齐国有邹衍、邹忌。而根据《史记·殷本纪》的记述,宋国则是殷商的后代,他们在纣王立国之后,被周武王封在宋地,以奉殷汤之祀。后来宋愍公的后代正考公食采于邹,传到叔梁纥的时候,就以国为氏姓了邹,齐国的名士邹衍和邹忌就是这一家的子孙。

郡望: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置郡,其治所在蓟县。相当于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县一带。

堂号:

1、碣石堂:战国时期的邹衍,深通阴阳、盛衰、兴亡之道。燕昭王招贤,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

2、讽谏堂:战国时期的邹忌,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听别人向他提意见,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规劝他。齐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见,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一开始大家都争着给他提意见,两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很少了,三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几乎没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见都提完了。齐威王收集了这些意见,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着就是邹忌讽谏的结果。所以邹氏又称“讽谏堂”。

3 、范阳堂:秦汉时期,邹氏人有一支从今山东境内迁至范阳,后发展成为望族,所以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

迁徙分布

据邹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邹氏早期主要在其发源地即今山东境内发展繁衍,至秦汉时期,他们中的有一支迁至范阳,发展成为望族。西汉以后,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河南邹坊,成为较强的一支。汉代有邹廷任襄阳令,在当地安家,其后裔有一支迁到雍州。西晋有新野人邹湛以才学知名,在朝廷做了国子祭酒、少府,其子孙有一支迁到衡州。东晋十六国时,由于战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邹氏的一部分随之渡江,定居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唐初,陈政、陈元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携一部分邹氏随从同往,后在福建安家。又唐德宗贞元末年,邹垣因避战乱,自今安徽迁入福建,其子孙繁衍分居于邵武等县。北宋有邹异,长乐人,元佑中举经明行修,这说明北宋时已有邹邹氏居于广东。南宋时期,有泰宁人邹应龙任初权参加政事,他的子孙散居闽、粤,还有迁到广西乐平的。现在台湾的邹姓人及侨居新加坡等国的邹氏华侨,主要是从广东、福建迁去的。

梅拳始祖墓群(邹氏墓群)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梅拳始祖墓群(梅拳圣地)位于平乡县后马庄村。清康熙年间,邹宏义的文武-已练至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声大振,他为了将梅花拳推向社会,便离开徐州云游到开州(今河南濮阳),先后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为徒,尽授文功武法。三人艺业学成,便分路传拳授艺。蔡光瑞在开州收韩化礼、孙盘龙后,便北上开道传拳,途经内黄县时,收八里庄杨炳为徒,即后来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后继续北上,来到顺德平邑(平乡县)马庄桥(后马庄)收张复为徒。遂在马庄传授武艺,后收徒孙李进德、徐进德、郑玉德。

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郑三人去河南迎请师祖邹宏义,这就是被武林界传为佳话的"三德"请师。邹宏义被请到马庄后,便定居下来,在此设场收徒,传拳授艺,“一时从学门徒不下百人”。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间公开广为传播。一时间,平乡、广宗、南和、威县、巨鹿、鸡泽、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县弟子纷纷来马庄拜师学艺。清乾隆九年(1744)邹宏义之子邹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寻父,几经辗转:头站南和三关店,二到广宗魏村,魏村无有站脚地,平乡马庄扎根(《根源经》记载)。

邹文聚全家来到马庄时,其父已故去数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后,定居在后马庄,秉承父业,专心拳艺,以马庄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鲁、豫三省。邹文聚在续写《邹氏家谱》时写到:“于已卯年迁于平邑北十里许,马庄桥,人但知余自南而迁于北,不知余却归还故土也。”其后,邹氏祖孙皆葬于今后马庄村北,即邹氏墓群。邹宏义之孙邹克(传拳四方不知所归)、邹克让、邹克谐、邹克诚继承祖父遗志,终身职业传授梅花拳。据邹克诚碑文记载:“邹克诚文武双全,以言武略,为国所共宗,足以辅世而强国,以言文教,化周易为神奇,可以测往而知来,支脉相传,渊源有绪,受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

1993年7月,“邹氏墓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河北省副省长王祖武为邹氏墓群题词:“梅拳圣地”。

景区地址: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后马庄村

乘车线路:平乡县城内乘开往后马庄的小巴可达。

自驾线路:从邢台市区出发沿S325东行,大约走40公里,路南有梅花拳墓地指示牌右拐,沿乡间公路大约走4公里,向左看就能看到墓地,在马庄村村北。

邹家沟村是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秦溪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511621109207,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511621。邮政编码为638600,长途电话区号为0826,车牌号码为川X。邹家沟村与万年桥村、宝箱寺村、石堰塘村、四方寨村、青山村、龙王庙村、大柏坡村、周家坝村、油坊村、仙潭寺村、龙石口村、清桥村、清溪社区、黄石岩村相邻。

邹家沟村附近有岳池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区、银城花海、中富农庄风景区、岳池翠湖、岳池白塔等旅游景点,有黄龙贡米、顾县豆干、岳池米粉、南瓜玉米汤圆、西板豆豉等特产。

邹氏与周氏原是一家族吗?

不是。 1、出自姒姓,为越王勾践驺氏之后所改。据《史记·东越传》所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皆为越王勾践之后,姓驺,据有关学者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