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没有家谱,那么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祖籍?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5浏览:5收藏

如若没有家谱,那么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祖籍?,第1张

祖籍是指家族祖先们曾经发迹并长期生活的地方,如果我们没有家谱,该怎么找到祖籍呢?这个要找到家族祖先所在的祠堂地,而后就可以找到祖籍以及家谱,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确定的是家族的郡望、堂号以及字辈,而这些如何的去确定呢?

郡望是我们祖先的封地,在唐朝之前的朝代,中华的人口相对比较少,人们在记录某一个人的籍贯时大多都是用郡望、出生地以及居住地,还有当时的职务来作为一个人的身份标识。比如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孔融,他被世人称为孔北海,这是因为孔融在东汉时期的封地是北海,而且当时他还是东汉末年的丞相,所以人们为了表示对他的崇敬,于是就称为了孔北海,这其实也是籍贯的一种定义。

堂号是家族祠堂匾额的一种名称,而祠堂是在宋朝起源的宋程朱理学而兴盛的一种家族文化。宋朝时期,中国的人口已经很多了,当时人们为了细化自己所在的家族以及旁支的关系,家族旁支每迁移到其他地方都会建立一个分支的祠堂,并且还用堂号来分辨家族祠堂的亲疏远近关系,这种文化在明朝、清朝都有流传了下来。

字辈是家族中的辈分排列,也常常被称为派,在我国上千年的取名文化中都会有一种特别的礼制,这种礼制就是名字的辈分谱,也就是排到了哪个辈分,那个辈分的名字就要有相应的字。

当郡望、堂号、字辈等确定了之后就可以到各个省市的图书馆去查阅,一般图书馆都有各个家族的家谱,通过我们已知的信息就可以查阅到相对应的家谱并找到祖籍。虽然这个过程看上去非常的简单,但是要确定相对应的信息还是非常繁琐的,这个过程大家务必要有耐心。

1李姓由来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属蔷薇科。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 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楚穆王灭之,无谱。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按此说,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为血缘始祖,是偃姓的后裔,曾以官为氏称理姓。据清儒秦嘉谟所辑《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而《管子法法》记载:皋陶为李(理);《史记·魏世家》记为“李克”,而《韩诗外传》则记为“里克”,等等。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为血缘始祖之说,实不为妄。皋陶作为李姓的血缘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创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孙的楷模和骄傲。而按照“指树为姓”的说法,刚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贞,当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3改姓为李

唐朝以来李姓鼎盛,附姓与改姓之风兴起,不少风光一时的人物都被赐之李姓。

唐末诗人和词人温庭筠云:“自从今狐楚入相,天下诸胡都改姓令狐。呜呼!宰相之势不过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况堂堂一统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几百千万矣。”

从温庭筠的文辞中,我们得知在唐朝赐姓之外,还有不少非李姓氏,因羡慕大唐国姓,而改姓、冒姓李姓的。另外,还有由汉化改李姓,或因其他原因改李姓的。

后魏《官氏志》载:有叱李氏,改为李氏。这显然是鲜卑拓跋氏的汉化政策所造成的结果。后魏叱李氏改李氏后,人们以其居地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县),而称其为河南李氏。

柳城,前燕胡人慕容(皇光)曾在此筑城,治今辽宁朝阳南。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柳城李氏有两族,一族为奚族之李氏,即张琐高养子张忠士所改之李氏,后奚族渐融于契丹,故将其归于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则是李光弼家族,这一家族世代显达,知名于有唐一代。

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长,其一世祖先迁徙到唐朝京城长安附近的万年定居,逐渐汉化,改姓为李,此后又世居柳城,因又称"柳城李氏"。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节曾经是唐朝的大将军及幽州经略军副使;其祖父李重,任唐朝鸿胪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洛),被封为蓟郡公。李光弼本人则为唐朝名将,战功显赫。这一柳城李氏家族,世代出将人相,在高宗朝、武后朝、玄宗朝、武宗朝及宪宗朝,都有这一家族的子弟出任宰相。柳城李氏为李氏宗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柳城李氏两族,均出于契丹。契丹族原属于东胡种,因此,柳城李氏当属东胡人后裔。契丹李氏还有李失活、李过折、李吐干、李尽忠、李邵国、李郁干、李婆固、李窟哥等,均为契丹大贺氏部落首领。

4谕赐国姓

唐朝大规模的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

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数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审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从此,李氏宗族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安息人李氏即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黄帝后裔安(昌意之子)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

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不久徙居洛阳(今河南洛阳)。晋、魏之时,闲居于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后迁辽左。至后魏,陀孙婆罗再不久徙,于周、隋时闲居凉州武威(今甘肃武威),由于定居武威,而被称为武威李氏。武威李氏的子孙在唐朝时期有好几个被赐李姓。其名人有唐朝将领李元谅,德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玉,玄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真,得赐国姓;唐朝大将李国臣,得赐国姓。

鸡田李氏本是河曲部落阿跌族子孙,因有功于唐,被赐李姓。

鸡田,是唐玄宗开元初年所设置的一个州,即今宁夏省宁武县一带。此地原属于突厥,后来以地来归,唐朝依其旧名,置为鸡田州。鸡田李氏,本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孙,数代世袭鸡田刺史一职。唐朝时期,此鸡田刺史家族出了光进和光颜两兄弟,光进官至总武节度使,光颜官拜河东节度使,两人皆对唐朝有功,被唐朝赐国姓李氏。

代北李氏居现山西代县一带,本为西突厥别部沙陀部落,姓朱邪氏,因朱邪赤心有功于唐被赐姓李。

代北,属当时的雁门道,即战国赵雁门郡地。秦因之,汉亦为雁门郡,至隋改为代州。唐仍置代州,中和年间,置代北节度,亦叫雁门节度,治代州,今山西代县一带。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创立了后唐帝业,李嗣源、李继岌等继为后唐皇帝。另外,唐末沙陀将领李克宁、李克让、李克修、李克恭、李嗣肱,都很著名。

唐朝时,有范阳(治今陕西大兴县)的奚人,原名张忠士(张琐高养子,冒姓张氏),先为安禄山部将,参加了“安史之乱”。史朝义亡,乃以其地降唐,赐姓名李宝臣,为司空清河王。李宝臣有子李惟岳、李惟简,袭国姓。

唐朝时期,有奚族部落联盟首领可度者,于太宗贞观年间,率众附唐,得赐国姓,名李可度;还有奚族部落首领琐高,在玄宗时降唐,得赐国姓,名李琐高;另外还有李日越、李归国、李延宠等著名的奚族首领,都得赐李姓或袭李姓。

渤海李氏本姓茹,茹常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

渤海国,是靺鞨人大祚荣所建,当时其疆域在今朝鲜咸镜、平安二道,后扩至包括今吉林的一部分。渤海李氏,本姓茹。

唐朝时期,渤海靺鞨人茹常,为朔方部将,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为朔方帅,位至三公。还有靺鞨著名李氏如李多祚,唐朝大臣,骁勇善射,其先世为部落首领,后迁中原,得李姓;靺鞨人李谨行,为唐朝大将,曾以疑兵退吐蕃论钦陵所率十万大军。唐朝赐姓的靺鞨李氏,为李氏宗族增添了新鲜血液。

党项李氏本姓拓跋氏,其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

党项李氏。党项,是羌人中的一支。南北朝时,分布在今青海省东南部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

唐朝时期,为吐蕃所迫,迁徙到甘肃、宁夏、陕北一带,本姓拓跋氏。唐初,党项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此后,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立功,也被唐朝赐姓。宋时,拓跋李氏的李元吴建立了西夏政权,与宋、金对峙,盛极一时。拓跋李氏中还有李谅祚、李继捧、李乾顺、李继冲、李继周、李继瑗、李继筠等知名于世。

唐朝的赐姓对象中,很大一部分为少数民族,即对外族赐姓。赐姓,不是一般的奖赏,而是唐朝作为招抚少数民族首领及效忠者的最有力的手段。一旦赐姓,被赐对象就意味着成为大唐帝国的自家人了。对于这种至高荣誉,社会上的人们普遍地羡慕和向往,更不用说少数民族,他们得赐李姓,不仅意味着被吸收于具有高贵血统的李氏宗族,而且还标志着他们从此不再会因夷狄之种而受人之讥,而是成为堂堂正正的汉族成员了。这一殊荣,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首领归附唐朝,从这个意义上讲,唐朝赐姓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0x年 2月5日(正月初九),我们代表着由沁水迁来高平的米氏一族,到沁水县固县乡、柿庄镇一带,寻找了我们的祖先和族人。

 没有家谱,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史料。我们只能凭借老辈人传下来的两句话:我们老家,在一个叫“红岩上”的山旮旯里;我们老家,在一个“圪堆”的小村庄。

 通过百度搜索,竟然搜寻到:固县乡还真有个大、小“圪堆”两个自然村。 印象里,虽然固县乡和我们高平市只有一山之隔。

但是,沁水县身居太行、中条两座大山的腹地。那里山大沟深、坡陡路窄,再加上150余年来,没有老家任何信息。究竟能不能找到祖上?说实话:心里没底。

 促成这次寻根问祖的成功,这得感谢本族二哥米东顺。是他多次联系我们这些米氏族人,亲自安排车辆,又挑选春节我们放假时间。没有二哥的倾心付出,想圆几代人曾经做过、但未能实现的寻根问祖梦。一个字:难!

 寻根问祖计划形成以后,得到了迁入高平的同族,和晚辈们的大力支持。但是,考虑到去的人多了操心也多,必定不熟悉老家的具体情况。

于是,确定我们这些辈份较大的为代表。

分别是:二门,米银顺、米东顺,米振国(米东顺之子)。三门,米天法。四门,米迷顺,由我们五个人轻车简从。

 打开导航,我们直接扫描到了固县乡的圪堆村。因为这里,被我们误认为是祖上居住的首选地。车子拐下高沁二级路,往北顺着一条河,一口气钻进了大山。

从此,导航时有时无。在固县乡管辖的一个村子,打听到圪堆村就在眼前这座,高高的崇山峻岭上。我们乘坐的车子,就像一位苟延残喘的老人,缓缓地、慢慢地向着高处行驶。

车到半坡,导航忽然才显示出:建议步行!

 进了村子,村里看不到一丝似过年的气氛。一些无人居住的房屋门窗已经腐烂,还有的屋顶早已坍塌。看到有陌生人,一只狗领头叫起,招来了到处都是狗的叫声。

我们小心翼翼地走了几家打探消息,却大多是铁将军锈锁。无奈,我们只好分成两路打探。在村尽头,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位老人,我迎上去说明来意。

老人不假思索地告诉我们:这里分大圪堆和小圪堆村,从他记事两村都没有听说过米氏一族。另一路打探消息的转了过来,也是同样的回答。

 正当我们不知所措时,侄儿看到墙上钉有派出所的联系电话。于是,侄儿拔打了一警员的手机,也处于无人接听状态。恰巧,一位中年人背着半袋子小米路过。

当我们问起这里是否有个“红岩上”的村庄时,中年人答:“红岩上”还真有一个,但属于柿庄镇管辖范围。

 按着侄儿思路,我们下一站先到固县乡派出所,求助管理户籍的民警帮忙查查。实在找不到的话:我们再到柿庄镇,看看那里究竟有没有“红岩上”这个村。

 在固县乡派出所,值班民警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听了我们求助,他们立刻联系管理户籍的民警,查挡案、调信息。但整个固县乡,根本找不到一户姓米的。

最后,民警只好让我们留下联系电话,假如有了消息立刻通知我们。唯一的希望,我们只能寄托在下一站的柿庄镇了。

 去柿庄镇的路上,侄儿的手机铃声响了,是圪堆村拔打民警返回来的号。侄儿把意思说明以后,才知道那位民警现在是固县派出所所长。

所长告诉我们:本人在固县乡已经工作了五年多,敢肯定,辖区范围内没有一家姓米。但听了我们是,长治、晋城、泽州三地一大早聚集高平,然后又来自己的辖区寻根问祖的,很感动。并承诺,一定想办法再给我们找一找。

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官场上的客套话,不必当真。

 到了柿庄,我们准备先填饱肚子再说。 侄儿的手机铃声又响了,还是所长打过来的。所长告诉我们:柿庄镇,一个叫“枣元”的村子有一户米姓人家 。

已经通过渠道,为我们联系了户主米书文。在这里:我们必须为这位、至今不知姓名的柿庄乡派出所所长点个赞!

 得到以外的收获,我们兴奋地顾不上吃饭了。于是,急忙调转车头照原路返回。枣元村,我们来时路过,就在固县通往柿庄的路旁。

 米书文:52岁,大约180的个子,国字脸。给我们第一印象是一位见过市面的大能人。据本人介绍:年轻时经营过大车,遭过不少罪。

但是,看见人家现在住着带出厦的大房子;身前跟着有续香火的小孙子;门上贴有批发各种商品的小铺子;自己拥有越野型的小车子;明摆着:没有走出大山的米氏族人,过得并不比我们差。

 提到祖上,书文说离枣元村不远的山里,确实有个叫“红岩上”的小村庄。现在,这个村子早已不复存在了。“红岩上”,从未听说过有米姓一族居住。

我们米氏家族,自古就生活在“退峪”村。并且整个村子,全部是米氏家族的后裔。如今米氏家族里,还有一位90余岁的老人健在。祖坟在山腰,碑文依然完好无损。

假如想弄清楚祖上的事,还须回“退峪”老村子里去打听。很显然,这也正合了我们的来意。虽然我们祈盼着尽快地找到祖宗,但也不会随随便便地、给自己捏造个祖宗出来供奉的。

 书文领着我们到了“退峪”,在村口就遇到了一位米氏家族的老者。

听了书文介绍,老者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听上辈人传说,我们米氏一族里,祖上确实有一支迁到了高平去了。

 在大家去看望老人的空隙,我大致地先把“暂定”的老家观察了个遍。老家后裔生活条件,和搬迁枣元的书文一家无可相提并论。

老家的庙宇几乎坍塌了;老家没有一座像样的房子;老家做过学校的土房子、墙上写的标语依然清晰可见;老家至今依然住着15口人,没有走出老家的一族过得很苦;

假如不是亲眼所见所闻,我绝对不相信、老家的族人竟然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通过了解,我们对祖上是否在“退峪”也大致清楚了,但仍需到祖茔去确认。书文一边带路一边为我们介绍:以前到了清明节,他们每年也来祖茔祭拜的。

后来,政府明令不让带火种上山,来祖茔祭拜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自从迁到枣元村以后,来的次数更少。至于现在祖茔怎么样,石碑是否完整自己也没有把握。我们又一次,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好不容易到了祖茔,大家迫不及待地、去石碑上辨认雕刻的墓志铭。而我,又拿起手机、把祖茔的周边环境先打量了一番。

祖茔坐北朝南向;祖茔被一尊椭圆形的太师椅半包围;椅子后面,一座高昂伟岸的大山、貌似圆圆的大馒头摆放在那里;看脚下,祖茔建在一块平整的开阔地;

远眺祖茔对面,连绵不断的大山、好似一座天然背景墙;祖茔确实完好无损,祖茔全部是用砂石条砌成的;祖茔前边摆有石供桌,供桌能明显地看出有雕花;

供桌后立有砂石碑,碑顶盖的帽子也完整;再仔细地琢磨墓志铭,墓志铭上的字体依然很清晰:大清乾隆五十六年 清故显孝米翁讳存礼······

 可以确定:我们米氏的祖上,曾经定居在这里。几辈人寻根问祖的梦,我们终于实现了。在这里安然的,就是我们米氏一族的祖先。

 回到“退峪村,我们又拜见了从未走出大山的族人。假如没有他们呵护祖茔,我们寻找祖上的梦想很可能化为幻影。可以说:他们是我们米氏祖茔的守陵人。

 返途中,我们并没有为找到祖上而兴奋。因为祖先仍然在那里,我们愧对我们的祖先和族人。我们不会忘记:祖先那里依然还有15个族人,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

也许明年在,后年在。再过若干年,我们再来祭祖时,他们还在吗?

方干

方干(836—888),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曰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

徐凝一见器之,授以诗律。唐宪宗元和三年举进士。钱塘太守姚合视其貌陋,缺唇,卑之。懿宗咸通中,隐居会稽镜湖。有诗集。

中文名:方干

别名:方三拜

国籍:唐朝

出生地: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

出生日期:836年

逝世日期:903年

职业:诗人

代表作品:《方干诗集》

人物生平

方干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爱吟咏,深得师长徐凝的器重。一次,因偶得佳句,欢喜雀跃,不慎跌破嘴唇,人呼“缺唇先生”。桐庐章八元爱其才,招为过门女婿,遂居家桐江白云源(今桐庐县芦茨乡)。唐宝历中,参加科举考试不第。以诗拜谒钱塘太守姚合。初次见面,因其容貌丑陋,姚合看不起他,待读过方干诗稿后,为其才华所动,于是满心欢喜,一连款待数日。开成年间,常与寓居桐江的喻凫为友,并与同里人李频唱和,诗来歌往,关系甚笃。大中年间,流寓会稽鉴湖。咸通年间,浙东廉访使王龟慕名邀请,一经交谈,觉得方干不仅才华出众,且为人耿直,于是竭力向朝廷推荐。终因朝廷腐败,忌贤妒能,不被起用。后人赞叹他“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

方干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文献记载

《五蠹》选段原文

方干,字雄飞,桐庐人。幼有清才,散拙无营务。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每风清月明,携稚子邻叟,轻棹往返,甚惬素心。所住水木幽_,一草一花,俱能留客。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遂相师友,因授格律。干有赠凝诗云:“把得新诗草里论。”时谓反语为村里老,疑干讥诮,非也。干貌陋兔缺,性喜凌侮。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误三拜,人号为“方三拜”。王公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干早岁偕计,往来两京,公卿好事者争延纳,名竟不入手,遂归,无复荣辱之念。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卒。门人相与论德谋迹。谥曰玄英先生。乐安孙_等缀其遗诗三百七十余篇,为十卷,王赞论之曰:“镘肌涤骨,冰莹霞绚。嘉肴自将,不吮余隽。丽不葩芬,苦不癯棘。当其得志,倏与神会。词若未至,意已独往。”_亦论曰:“其秀也,仙蕊于常花;其鸣也,灵鼍于众响。”观其所述论,不过矣。古黔娄先生死,曾参与门人来吊,问曰:“先生终,何以谥“妻曰:“以‘康’。”参曰:“先生存时,食不充_,衣不盖形,死则手足不敛,傍无酒肉。生不美,死不荣,何乐而谥为康哉。”妻曰:“昔先生国君用为相,辞不受,是有余贵也。君馈栗三十钟,辞不纳,是有余富也。先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遑遑于富贵,求仁得仁,求义得义,谥之以康,不亦宜乎。”方干,韦布之士,生称高尚,死谥玄英,其梗概大节,庶几乎黔娄者耶!

译文:方干,字雄飞,桐庐县人。幼年即有清俊之才,(但是为人)散漫粗拙没有什么事可做。大中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没有考中,隐居在镜湖中,湖的北面有一座茅草书房,湖的西面有一座松岛,每当风清月明之时,带着小儿和邻居老人,撑一支轻便的小船往返于书斋与松岛之间,使自己一向淡泊的心非常惬意。所居之所的水木幽门,一草一花,都能使客人流连忘返。(虽然)家境贫苦,(但是)备有一把古琴,用以行吟醉卧来自娱自乐。徐凝当初有(很高的)诗名,一见方干就很看重他,于是与他互相为师友,于是徐凝教给方干(诗文)格律。方干有赠徐凝的诗歌:“把得新诗草里论。”当时得人认为方干反说(徐凝)为村里老人,(因而)怀疑方干讥诮徐凝,(其实)不是这样的。方干相貌丑陋有兔唇,生性喜欢凌侮人。大夫王廉到浙东问政巡察,礼貌地邀请方干到来,错误地拜了三拜,人们称为“方三拜”。王公欣赏他的操守,要推荐他到朝廷,委托吴融草拟奏表,过了一段时日,王公因病逝世,事情没有办成。方干早年随同计吏(郡县负责会计事务的官吏),往来于两京之间,喜欢多事的公卿们争相请他入幕,(但是)他的名字最终没有上达,于是就回乡了,(从此)不再有荣辱之想。浙中凡是有园林名胜,就总是拜访主人,留下题诗几首。当初李频向方干学习作诗,李频考中进士,诗僧清越向方干祝贺道:“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年去世。他的门人一起讨论他的德行谋略和事迹。确定其谥号为玄英。乐安人孙_等人搜集他的遗诗370多篇,共有10卷,王赞评论他说:“抹肌洗骨,如冰一般晶莹,像云霞一般绚烂。自带嘉肴,其他味道再鲜美的肉食也不吃。清丽不输于芬芳的清香,癯苦不输于干棘。当他得志的时候,倏乎之间与神相会。言词好像还未到,诗意已经独自前往。”孙_了评论道:“他的出众,就像出自普通花卉的仙葩;他的声音,就像来自普通人的灵鼍一样啊。”看他们的评论,一点都没有言过其实啊。古代黔娄先生去世,曾参与他的门人来慰问,问道:“先生去世,要用什么做他的谥号啊?”他的妻子说:“用‘康’。”曾参说:“先生活着的时候,食不充裕,衣不蔽体,死了以后则手足没有收取,傍边没有酒肉。活着没有美名,死后也不显荣,为何如此和乐地为他取谥号‘康’呢?”他的妻子说:“从前先生的国君(要)人用他做为相国,先生推不接受,这说明他有多余的尊位啊。国君馈赠给他三十钟粟,他也推辞不接受,说这说明他有多余的富贵啊。先生对天下最淡的味道也感到甘美无比,对天下最被显得低位也感到安适,对贫穷下贱的生活不感到难过,也不积极追求富贵的地位,想要仁就得到了仁,想要义就得到了义,为他取号为‘康’,不也是很恰当的吗?”方干是一介布衣隐居之士,在世时被称赞高尚,死后谥号玄英,他高尚的节义,差不多是黔娄一类的人啊!

家谱中的方干资料原文

——出自《马涧方氏宗谱》

一百四十一世

干,字雄飞,唐宣宗大中元年丁卯月十五日生。幼习儒业。咸通三年癸未补博士弟子员,甲申乡试不第。天_三年丙寅二月廿二日卒。享寿六十岁。配:章氏,大中三年己巳七月初七日生,天_二年乙丑三月十八日卒。生一子翼。

公本新定人祖居庐茨源白云村_元英先生章协律美其诗以其子妻之先生以诗鸣咸通中和间高坚峻拔江南未有及者始举进士钱塘守姚_见其容貌甚卑易之及_卷乃骇目变容而叹累举不第遂隐於鉴湖会稽守王公龟以其亢直宜在谏垣列奏之王公卒遂不就时与名士湖州牧郑公仁规建溪守李公频九江刺史陶公详三人为益友有诗十卷门人杨_所编翰林瓒为序见唐本集何光远监戒录述名儒为宰臣章文尉中书舍人封舜卿奏名儒十五人赐孤魂及第乾与焉唇缺後遇医补之人号为补唇先生今合子陵谢皋为三贤祠

一百四十二世

翼,字托儿,二十二岁补博士弟子员。中和三年乡试中式任会稽县令。咸通八年戊子三月十九日生,天福五年庚子十月十二日卒,享寿七十有三。配:孙氏,咸通十三年癸巳九月初九日生,长兴五年甲午四月二一日卒。公葬父於鉴湖复归钓台,故桐庐子孙至今家焉。生一子严。

公元847年

公元862年

公元906年

公元849年

公元905年

公元884年

公元867年

公元940年

公元872年

公元934年

根据家谱记载,方干的生卒年与前文中的有出入,若以809年为生年,则其子当是59岁生,有点不合常理。但若以与李频为师友一条,则家谱中的生年又似乎有点晚了。存此疑问,希望持有方干家谱资料的同族共同核对,解开这个谜团。

作品

诗作选摘

采莲

采莲女儿避残热,隔夜相期侵早发。指剥春葱腕似雪,

画桡轻拨蒲根月。兰舟尺速有输赢,先到河湾赌何物。

才到河湾分首去,散在花间不知处。

寄李频

众木又摇落,望群还不还。轩车在何处,雨雪满前山。

思苦文星动,乡遥钓渚闲。明年见名姓,唯我独何颜。

东溪别业寄吉州段郎中

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尽日人不到,一尊谁与同。

凉随莲叶雨,暑避柳条风。岂分长岑寂,明时有至公。

怀州客舍

误饮覃怀酒,谁知滞去程。朝昏太行色,坐卧沁河声。

白道穿秦甸,严鼙似戍城。邻鸡莫相促,游子自晨征。

中路寄喻凫先辈

求名如未遂,白首亦难归。送我尊前酒,典君身上衣。

寒芜随楚尽,落叶渡淮稀。莫叹干时晚,前心岂便非。

送赵明府还北

故园终不住,剑鹤在扁舟。尽室无馀俸,还家得白头。

钟催吴岫晓,月绕渭河流。曾是栖安邑,恩期异日酬。

过朱协律故山

地下无馀恨,人间得盛名。残篇续大雅,稚子托诸生。

度日山空暮,缘溪鹤自鸣。难收故交意,寒笛一声声。

途中寄刘沆(一作寄朱特)

登车误相远,谈笑亦何因。路入潇湘树,书随巴蜀人。

敛衣寒犯雪,倾箧病看春。莫负髫年志,清朝作献臣。

送班主簿入谒荆南韦常侍(一作卢尚书)

束书成远去,还计莫经春。倒箧唯求醉,登舟自笑贫。

波移彭蠡月,树没汉陵人。试吏曾趋府,旌幢自可亲。

夏日登灵隐寺后峰

绝顶无烦暑,登临三伏中。深萝难透日,乔木更含风。

山叠云霞际,川倾世界东。那知兹夕兴,不与古人同。

听新蝉寄张昼

细声频断续,审听亦难分。仿佛应移处,从容却不闻。

兰栖朝咽露,树隐暝吟云。莫遣乡愁起,吾怀只是君。

送喻坦之下第还江东

文战偶未胜,无令移壮心。风尘辞帝里,舟楫到家林。

过楚寒方尽,浮淮月正沈。持杯话来日,不听洞庭砧。

送姚舒下第游蜀

蜀路何迢递,怜君独去游。风烟连北虏,山水似东瓯。

九折盘荒坂,重江绕汉州。临邛一壶酒,能遣长卿愁。

旅次钱塘

此地似乡国,堪为朝夕吟。云藏吴相庙,树引越山禽。

潮落海人散,钟迟秋寺深。我来无旧识,谁见寂寥心。

别喻凫

知心似古人,岁久分弥亲。离别波涛阔,留连槐柳新。

蟆陵寒贳酒,渔浦夜垂纶。自此星居后,音书岂厌频。

送相里烛

相逢未作期,相送定何之。不得长年少,那堪远别离。

泛湖乘月早,践雪过山迟。永望多时立,翻如在梦思。

君不来

闲花未零落,心绪已纷纷。久客无人见,新禽何处闻。

舟随一水远,路出万山分。夜月生愁望,孤光必照君。

将谒商州吕郎中,道出楚州,留献章中丞

江流盘复直,浮棹出家林。商洛路犹远,山阳春已深。

青云应有望,白发未相侵。才小知难荐,终劳许郭心。

金州客舍

卷箔群峰暮,萧条未掩关。江流_冢雨,路入汉家山。

落叶欹眠后,孤砧倚望间。此情偏耐醉,难遣酒_闲。

途中逢孙辂因得李频消息

灞上寒仍在,柔条亦自新。山河虽度腊,雨雪未知春。

正忆同袍者,堪逢共国人。衔杯益无语,与尔转相亲。

新月

入夜天西见,蛾眉冷素光。潭鱼惊钓落,云雁怯弓张。

隐隐临珠箔,微微上粉墙。更怜三五夕,仙桂满轮芳。

衢州别李秀才

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骊歌两行泪,更知何处再逢君。

如若没有家谱,那么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祖籍?

祖籍是指家族祖先们曾经发迹并长期生活的地方,如果我们没有家谱,该怎么找到祖籍呢?这个要找到家族祖先所在的祠堂地,而后就可以找到祖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