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的辈分培、见,清下面是啥?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5浏览:2收藏

于家的辈分培、见,清下面是啥?,第1张

于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一般认为于姓最早出自姬姓,西周初年,西周姬姓周武王之子邘叔获封于邘国(河南),后邘叔的子孙就以于为氏。春秋战国,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

于姓源流

于(Yú)姓主要源出: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春秋战国混乱,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为山东于氏。

2、出自古炎帝姜姓齐国公子、文学家淳于髡的后裔淳于氏,在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前期中原于氏避三国之乱于平城而改姓的万忸于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俗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实际上,他们是汉朝于公的后代,在三国战乱时,随拓跋邻部离开中原,并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中原,复姓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乃至播迁全国的于氏族人很多都是此支于氏。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得姓始祖

邘叔,又名姬诞,乃周武王次子。武王灭商后,其被封于邘,建立邘国。此后,姬诞号称邘叔,成为于姓的始祖。

迁徙传播

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迁,是在今焦作沁阳北部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邘国灭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内,播迁也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

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往北迁的去了山西、河北,往东迁的到了安徽、山东,往西迁的则去了陕西、甘肃。在此期间于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其中,东迁进入山东的于姓最为兴旺。

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由于军阀长期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很多于姓族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南迁到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期间,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也让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

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多省人口锐减,山西位置优越,所受影响不大,人丁繁盛。

明王朝建立后,朝廷施行了人口迁移政策,而山西于姓也是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族人分别迁到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

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

字辈排序

地域 字辈

潍河流域 按照“金水木火土”排列的五行字辈

山东乳山司马庄 思尔尙可载,嗣继维崇新,天年复开姓,间之一同心。

山东省文登市 文崇铭朝学,新富承永祥。熙铭泽恒昌,嘉宁绍远光

辽宁省大连市

山东省乳山市东司马庄 振,洪。忠孝友慈良,西平运祭昌。家训敦睦循,明君主恩光

山东省茌平县 化、振、魁、兆、吉、风、廷、长

山东省潍坊市 是我先民,唯德树敦。钦子克世,吉古永存

山东省济南市 华树洪庆宪,文德继世昌

山东省龙口市黄城集 国世兴,永庆洪祥,忠厚善良,培机可绍,祖德有光

黑龙江肇东市 长继文明志,永承德化恩

黑龙江大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万善永为本,家兴国乃昌,景清庭树秀,忠孝翰林芳,厚传家远,立德子殿邦

辽宁省大连市 正、志、钦、周(洲)、德

吉林省榆树市 是福寿康,忠孝贤良

黑龙江省绥化市 永德万福昌,世代保安康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 风运进(海),金光普照,万世长青文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 凤、俊、运、海、进、金、合、光、永、文、顺、继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 谦、恭、孝、友、仲、福、正、常

江苏省金坛市 勋华崇国望,清德治家声

江苏省南京市 长春维寿,天锡家祥,祖承世德,福庆增光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 殿、续(学)、海、振、志、占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 以起承先荣、贤能继祖德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 振、守、乾、坤、致、泰、运、亨、通、显、承、兴、龙、英、华、月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 永景荣家,朝献广(是繁体)士,少仙(先)业庆,亚圣吉祥

湖北省北部 孝、成、家、大、忠、乾、坤

北京市密云县穆家峪镇水漳村 明、长、克、溪、汉、思、晋、宝、福(改:海)

天津市静海县土河村 宗源树广茂,基业永隆昌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红、显、永、文、久、祖

注:以上为部分于姓家谱文献、字辈排行

2008-06-23 08:41 来源:中国纪念网 编辑:贺晨曦 于 101 天津静海于氏族谱四卷 (民国)于春林重修 民国七年(1918)钞本 四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明嘉靖三十九年,此为十修。 102 山东即墨于氏族谱二卷 (民国)于清中等修 民国十三年(1924)为叙堂排印本 二册 吉林大学 103 山东 壹于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于宗洵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石印本 山东煙台市图 104 山东荣成于氏支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于锡琨 于源璋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铜字本 山东荣城县堐头镇海堐村 105 江苏丰县于氏家谱六卷 钞本 江苏丰县师在乡于王庄 106 江苏江都于氏十修家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于树滋纂辑 清光绪十四年(1888)木活字本 十二册 北京师大 107 江苏江都于氏十一修家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于树滋纂辑 民国十年(1921)活字本 历史所 美国 108 江苏金壇于氏族谱不分卷 (清)于嘉树修 于景章等纂 清光绪六年(1880)福谦堂木活字本 二十八册 南京大学 109 江苏金壇于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于廷杨等修 清宣统三年(1911)福谦堂刻本 三十册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注:谱初修于清康熙间,此为六修。 110 浙江萧山于氏宗谱八卷 (清)于文泰等五修 清光绪十七年(1837)佑启堂木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111 浙江萧山于氏宗谱十卷 (清)于肇麟等六修 清光绪四年(1878)佑启堂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 112 浙江嵊县剡北于氏正大宗教谱四卷 (清)于均士 于恒吉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修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 113 浙江兰溪于氏宗谱五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 山乡 114 浙江兰溪于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灵洞乡 115 浙江兰溪梅溪于氏宗谱六卷 民国间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长陵乡 116 湖北新洲于是宗谱六卷 (民国)于万国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木刻本 湖北新洲桃源乡熊店村 117 贵州于氏家谱不分卷 (清)于德懋编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成都锓板刊本 日本 美国 民国四年(1915)贵阳重印清光绪刊本 北图、辽宁图、美国 民国八年(1919)天津新华印刷局铅印本 北图 人民大学 河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贵阳市、贵筑县等。版心作《族谱》,书名业作《河内郡谱牒》。 118 于氏宗谱五卷 (清)于准纂修 清康熙间家刻本 北图 119 于氏家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于德甫 于树 等修 民国十一年(1922)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120 于氏宗谱一卷 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追问: 我想知道每代人的字,比如我爷爷是“汝”字辈的。

麻烦采纳,谢谢!

你好,于氏宗亲,关于寻亲,需要提供姓氏和字辈等资料,坚持寻根,必有所获。

可以使用 找你家谱 FindU 的手机修谱·网络寻根方法,修谱找谱,续字排辈。

1、有老谱:从第一世开始抄写,便于维护更新管理;

2、无老谱:从自己开始,创建基本的支系家谱,在家谱信息界面录入字辈等基础资料,介绍详细家族迁徙繁衍路线。通过同宗同族的姓氏和字辈信息,匹配找到失散的亲友、寻回丢失/遗忘的家族记忆(家谱资料),最终实现正本清源,也就是三字经说的“考世系 知终始” 。

附:两个办法续字排辈

1、通过修谱寻亲、认谱归宗,找到丢失/遗忘的家谱资料,直接使用其中完整的字辈/字派即可;

2、在查无前谱字辈/字派资料的情况下,召开家庭/家族会议,群策群力,挑选拥有适当寓意的字,连字成句,琅琅上口,利于记载和传诵,重新排辈,一般列出四言五句、或五言四句,总计20个字即可,也可续更多字,最后由族中年长位尊者查阅确定结果即可执行,后世子孙,每代字辈由此而定。

手机修谱·网络寻根

http://tiebabaiducom/p/4865322667

蒲千寻家谱展示

http://tiebabaiducom/p/4865510206

——找你家谱 FindU

于家的辈分培、见,清下面是啥?

于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一般认为于姓最早出自姬姓,西周初年,西周姬姓周武王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