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姓的家谱文献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族谱一卷,(清)阮应徵辑,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复印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淮安县档案馆。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家谱三卷,(清)阮蕴村重修,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家谱三卷,(清)阮葵生、阮芝生重辑,阮钟琦增订,复印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勺湖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淮安县档案馆。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续谱存草一卷,阮家骏重辑,复印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淮安县档案馆。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家谱,(清)阮葵生、阮芝生等修,清乾隆五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扬州阮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手写本。现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鄞县鄞东鹿峰阮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吴之才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名贤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慈溪阮氏宗谱四卷,(清)阮开除、阮思明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敬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绍兴山阮氏家乘不分卷,(清)阮汝昭修,阮大有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安徽潜山潜阳阮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广东新会阮氏族谱不分卷,(清)阮有才编,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云浮阮氏族谱不分卷,(清)阮麦秋编,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石印本一册。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阮氏宗谱八卷,(清)阮易路重修,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文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阮氏族谱二卷,(清)阮国珏纂修,清咸丰年间刻,清光绪间续修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浙江金华铜峯阮氏宗谱四卷,(清)周泰文拜撰,清光绪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暨阳阮坞俞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三斯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绍兴越州阮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民国)阮彬华、陶念钦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世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杭州大学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西安西湖阮氏宗谱四卷,(清)阮松臣等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安徽合肥阮氏宗谱十五卷,(民国)阮辑五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敦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奉化奉川阮氏宗谱十三卷,著者待考,民国七年(公元19l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仅存第九~十三卷)。
江西兴国阮氏宗谱,(民国)阮占魁等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雅庄村志(有李、汪、阮、施、陈、周、林、蔡等姓),(现代)李修龙等修,1996年计算机排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部分)来氏受姓源自公元前十六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侯,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寿县东南),被商汤军队追赶后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到了春秋鲁襄公六年,莱国(今山东黄县东)被齐侯所灭。从此即以国为氏,去草为“来”。这是来氏受姓的一说,《来氏家谱》持此说,后二十二世孙来鸿瑨撰《来莱辨》以驳正前说,并称“来氏子姓,系出于郲。”来氏受姓,早于中国宋代的《百家姓》,它虽然被摒于《百家姓》之外,但是来氏后裔遍布世界,许多著名姓氏书都备载来氏渊源。大量的史料表明,来氏系出于殷人玄鸟之裔,他以王侯将相世系蝉联。同虞帝后裔的姚姓、黄帝后的姜姓、周王后裔的姬姓一样,是中国的华夏族的“子姓”。来氏历经战国、秦朝。齐国时有来章,楚国有来英。西汉时的来歙,因征陇蜀有功,封为征羌侯。三国时的来敏,官典学校尉。来军为羌维参军。隋朝的来护儿官至泉州刺史。唐朝来恒为中黄门侍郎,来济为唐高宗永徽时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宋代有来之邵,字德高,哲宗朝为殿中侍御史。来子时,字以中,绍兴初授袁州通判兼劝农营田事,他的孙子来廷绍,为萧山来氏始祖。来氏南迁萧山定居长河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来姓望居江都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改吴州为扬州;大业初改为江都郡)、平阳郡(三国魏置,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宋朝时期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临安 (今浙江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促使南宋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嘉泰二年(1202年),萧山始祖来廷绍,出任绍兴府事。渡西陵时得了急病,未赴任而卒于萧山祗园寺僧舍。葬在萧山湘湖方家坞。南宋大名鼎鼎的爱国诗人辛弃疾给他撰写墓志铭:“来廷绍,字继先,号平山,原籍河南鄢陵县,为萧山长河来氏之祖。绍兴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于江西袁州。”那时,南宋王朝苟安于江南,当权者终日沉湎于声色,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来廷绍曾结识比自己年长8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陈亮,经常在一起议论国事,多次促陈诣阙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的方案,均未被采纳,而“朝廷恶其切直”。自此以后,廷绍晦迹读书,志益奋激。绍熙四年(1193年)和陈亮同中进士,当时的士大夫都说:“来、陈俱登第,恢复有期矣!”但不幸的是陈亮末及上任而卒,使廷绍失去了亲密战友。欣慰的是,两年后,廷绍又结识了大词人辛弃疾。庆元五年(1200年),辛弃疾任浙东安抚使,来廷绍出任朝散郎直龙图阁学士。翌年,来廷绍以宣奉大夫出知绍兴府,辛弃疾非常高兴,喜曰:“来君来,事济矣,祖宗耻,可雪矣!”但还未出任,就在萧山病倒,而且病情十分严重。嘉泰二年(1202年)十二月十五日病殁于萧山祗园寺,享年53岁。来廷绍曾在病中,仍未忘怀故国,作《祗园临终诗》一首:
病卧僧房两月多,英雄壮气渐消磨。
昨曾饮药疑尝胆,今天披衣似挽戈。
吩咐家人扶旅榇,莫教释子念弥陀。
此心不死谁如我,临了连呼三渡河。
来廷绍死后,葬于湘湖方家坞。由其子师安、师周延请辛弃疾为父作墓志铭。辛弃疾怀着极为悲痛的心情撰写了墓志铭:“又卒矣!呜呼,岂天下之不欲平治天下也哉!不然,胡为来、陈相继而殁,已焉哉厂(注:陈指陈亮)。墓志铭分为志和铭两个部分,其铭曰:壮志愤愤兮扶社稷,忠诚烈烈兮贯金石。怀抱郁郁兮未获伸,友义思思兮同扶策。皇天不整兮夺其年,国步艰难兮谁共力。湘水苍苍兮荫佳城,千秋迢迢兮知来宅。辛弃疾所作的墓志铭概述了来廷绍一生的经历。来廷绍病故,由他的长子师安守墓,占籍萧山,卜居冠山之阳。师安在萧山长河,生下七个儿子,存三人:大德、大震、大圭。长河为萧山西部古镇,北滨钱塘江,东邻铁陵关,西连浦沿镇、闻堰镇,南通湘湖水。冠山海拔161米,是长河的象征。萧山来氏的祖先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兴旺发展。来师安之“占籍萧山,卜居冠山”,这是来氏在萧山定居的奠基之始。这种说法一直流传至今。按大宋王朝“限田定制”,绍兴府事来廷绍可应得“限田”百亩之数。但是,到了他孙子一代,即来长河十二三岁时,这百亩“限田”仅有七亩。由于本地豪民孔德祖“阴萌嫉妒”、“妄意生事”、“擅行科率”,竟把来长河这仅有的“七亩”田,也勒令“出助役田”。这一恶劣行径,致使来氏无法在萧山立足。当时来长河虽然尚未成年,但为了不受孔德祖之辱,在他的内侄邱本高、眷弟任庸相和国子监助教曲江张经的支持下,“持祖父诰敕陈诉”,经都司、宪台判定,孔德祖已构成“科勒役田”之罪,并勒令其“不得再有妄意生事……”
据邱本高的《宋处士长河散人来公墓志铭》、张经和任庸相的《附限田状并二跋》语云:“元贞二年岁次丙寅二月初一日,君子来公年七十有二……而亡。”“公讳大德,字维守”,“大父廷绍”,“父师安,娶李氏,生七子。公则长男也”,“自七八岁,则明敏严饬,无复童心。十二三则温良正直,有成人之德。”“里有豪民孔德祖,科勒役田。公持祖父诰敕陈诉。明证罪恶,人咸直之……· 这段“志文”和“跋文”,不但表明了来氏在萧山的权力地位得以确认。来长河未出世之前,萧山以西七里的地方,称“夏孝里”、“夏孝乡”,长河公出世后,人们便用他的名字更换了“夏孝里”、“夏孝乡”的地名,称之为“长河”。长河古为越地,周秦以来为会稽郡所属,隋唐以降为越州永兴县属地,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始有乡的建制,明清以后隶属于绍兴府萧山县,民国仍之。建国以后萧山划为杭州市属县,长河则为杭州萧山属镇,1996年又划为杭州滨江区所属。
南宋时期
来氏从河南迁居萧山,来廷绍成为萧山来氏始祖。据《萧山来氏家谱》世系记载:
第一世:始祖廷绍,行美三,字继光,号平山,别号思洛子。原籍河南开封府鄢陵县咸平乡淮安里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庚午六月二十一日。中光宗绍熙癸丑陈亮榜进士,历任朝散郎直龙图阁学士,进阶宣奉大夫。配杨氏。子三:师安、师厚、师周。宁宗嘉奉壬戌出知绍兴府事,道经萧山患病,寓祗园寺,卒于十二月十五日,年五十三岁,葬于湘湖方家坞。浙东安抚使辛弃疾志其墓。
第二世:大宗师安,行会四,字仲仁,号西麓,生于宋孝宗淳熙辛丑七月初三日。以龙图公葬方家坞,遂占籍萧山,卜居夏孝乡 (今为长河镇)。配李氏,生子七人:大德、大振、大圭、大发、大亨、大伦、大瑶。存三人:大德、大振、大圭。师安卒于理宗宝祜癸丑十月二十二日,年七十三岁,葬于萧山冠山陶家坞。进士徐理志其墓。
第三世:大宗大德,行鲁七,字惟守,号长河。生于宋理宗宝庆丁亥正月十七日,配邱氏,子一,名贤,行荣二。大德卒于元成宗元贞丙申二月初一日,年七十岁,葬于冠山西麓。内侄邱本高志其墓。
第四世:大宗贤,行荣二,字子孝,号江屯,生于宋理宗甲寅四月初十日。配沈氏,子三:尚宾(正三)、尚友(正四)、正五。荣二卒于元泰定甲子十月十六日,年七十一岁,葬于冠山西麓。金华郡学正朱公志其墓。
第五世:大宗尚宾,行正三,字端夫,号恬齐,生于元成宗元贞乙未三月初三日。配徐氏,生子一,名韶;继王氏,子二:歆、韵。正三卒于元顺帝至正壬寅八月十八日,享年六十八岁,葬于冠山南麓。
第六世:大宗韶,行员五,字仲美,一字邦卫,号斌山,生于元仁宗皇庆壬子六月初二日。配孙氏,生子一,思名;继王氏,子二:思义、思德。卒子明洪武辛亥六月初一日,享年六十岁,葬于冠山南麓。赐进士山东利津县韩守正志其墓。
第七世:大宗思名,行一,号潭居,生于元顺帝至正已丑闰七月二十七日。配孙氏,生子二:励、仪。卒于明宣德戊申十二月二十七日,享年八十岁,葬于冠山南麓。柳州府儒学训导李实志其墓。
第八世:大宗次子仪,行三,字宗表,号冠山,生于洪武丁卯九月初二日。配俞氏,生子三:英、雍、岜。卒于宣德己酉正月二十日,享年四十三岁,葬于陈家河山麓。
第九世:大宗英,行四,字淳才,号间如,生于永乐辛卯七月初十日。配壬氏,生子二,瓒、琏。卒于明正统戊辰八月十二日,享年三十八岁。
宋末以后分大房祖、二房祖、三房祖、四房祖、五房祖、六房祖等六支。
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宣奉大夫知绍兴府事,来氏始祖来廷绍被任命为绍兴知府,赴任途经萧山,病殁于萧山祗园寺。其长子师安守墓在萧山湘湖方家坞,遂占籍萧山,卜居长河。次子师厚,去向无考。幼子师周,回河南。
师安生子有七,存三人:大德 (来长河)、大振、大圭。
大德生子荣二。
荣二生正三、正四、正五。称“三支”。
来大振生荣一、荣二、荣七。荣七为塘上“一支”。
(“一支”,因荣三当兵。荣七入赘苏家谭)
来大圭生荣六、荣九,为高田沙“二支”。
荣九生德仁。德仁出家“云岩寺”后,创立了“西隐庵”(今称冠山寺)。
宋末,来氏初次形成“六支”,在萧山已形成一个整体。
元朝时期
元末,来氏随着丁口的繁衍,宗族体系发生了新的变化,重新进行了组合与分布。
第一阶段:
来正三生晨五、员五、员六。
员五生三子:思名 (潭居)、思义、思德。
来潭居生二子:长康顺字励,幼冠山字仪。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来氏“六方”(六支)和广世系”的创立。
1.“六支”(六房)
来康顺生三子:长口如、次恂、幼裕,称大、二、三支即大、二、三房。
来冠山生三子:长口如、次侃如、幼泰如,为四、五、六支即四、五、六房。
2.广世系
自来潭居以前,居址星散的来氏均称“广世系”。
(1)分布在萧山境内蒋家山、陈家河、坟里陈、徐家阐、塘外、苏家潭、高田沙七派人“广世系”。
(2)在战乱中跨越省外的如四川、陕西、河南、山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称“广世系”。
来氏“六支”(六房)和“广世系”的创立,既是宗族传统的有效延续,又是这一传统与传统文化融会后的新事物。据有关史、地志载明:“冠山”在六朝时就是名山。但从传统的风水相术观念而论,来氏则称“占籍萧山”、“卜居冠山之阳”以相符应,并用来作人名,有“长河”、“冠山”其人。所以乡谚有“先有长河,后有冠山”指二人辈分的先后,有人不知道长河、冠山二人的先后,所以成为疑难之谜。运用“河”“山”这种传统取名方法,无不蕴含着中国民族文化之精华,表现了来氏为传承“还我河山”这种英雄主义精神,以表示来氏从南迁开创的未竟之业!来氏“六支”在萧山的分布现状大支(大房)主要居址在月湾潭、河沿上、天官第、会宗堂、百仁堂、石厅(后墙门)、世科第、咸墅、花园周、浦沿的冠三村、闻堰的祥大房、潭头庄。
二支(二房):双庙、河兜里、河环庄(下庄里)、西兴的襄七房、俞家潭。
三支(三房):水沟沿、南山(川)堂。
四支(四房):大夫第、老当、老二墙门、腾蛟厅、起风厅、白虎(浒)弄、新当。
五支(五房):光裕堂、经魁墙门、老二墙门、阁才厅。
六支(六房):六房道地。
从来氏“六支”(六房)的创立与分布现状分析,地域界限分明,分而居之。按其格局,运用沟、潭、池、河、墙、门、弄、厅、堂、房等支离错杂的文字形象,似“水”引穿“六支”(六房),井井连贯,象征了来氏聚族而居,同宗一体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他们以冠山为据点,以长河为渊源,日益发展,尤其在明中叶以后,来氏已号称“两浙巨族”。每逢朝考,录取总额占全额六分之一,而有“无来不出榜”的传说。
萧山来氏的繁衍外迁
萧山来氏向外省繁衍,大约在宋代后期。始祖来廷绍之幼孙来师周一支,迁回河南洛阳,也可能有回鄢陵老家的,但文献不足,无可征考。据《洛阳来氏家谱》序所记,在明代中期,来氏家族自萧山迁入洛城,至今四百余年,洛阳来氏的始祖名无考,字承甫,迁洛后住城内西北角仓街,卒葬城北金家沟村西,为洛阳来氏一世祖。冢前有碑,相传至五世,有来思信者又迁至距洛阳西南四十里地的延秋村。延秋是唐武则天的避暑盛地,因希望延缓秋凉而得名。洛阳来氏至今已有二十余世,现有二百二十余户,人口近千。萧山来氏曾有繁衍至四川者,历史上知名者为哲学家、思想家来知德。来知德字矣鲜,号瞿唐,别号十二峰道人。其祖先由萧山迁出,先至湖北麻城。元末时有来泰者由楚入蜀,居于梁山,成为蜀地来氏之始祖,在古之贤等所撰《瞿唐先生年谱序》中已言明其事。洛阳来氏和麻城来氏中有向西迁至陕者。如洛阳来氏第十二世携子赴陕州,麻城一支在入蜀途中也有可能向西北经郧西入陕。今人陕西505集团总裁来辉武虽已难追述其始祖渊源,但据本人函告祖籍湖北省郧西县,民国初年其祖父为逃荒,辗转曲折到陕西定居,来辉武即出生于陕西周至县尚村乡,则陕西来氏或亦为萧山来氏之后裔。在河南除洛阳外还有南阳、柘城等地有来姓族人,其中南阳有上来村、下来村。据洛阳市志办来学斋编审函告,他的老家是三门峡市、灵宝市阳平镇裴张村下的一个自然村名小阎村,全村400余人,均为来姓。据说小阎村来姓一族最早由洛阳迁来,是洛阳来氏第十二世来宗有于清嘉庆十八年携三子,先移居卢氏,后又迁小阎村。来学斋提供了一篇他的某老师所撰《小阎村的变迁》一文。文中曾说到村址,在阳平镇的最东边,位于温和、东仓二河交河处的西岸。该村南端高圪塔处,有一座老窑院,住着张、严、来三家人,后来由于窑院倒坍,住户迁到河边外居住。河边与窑院相比,地势较低下,因此被称为“下村”。下村后来又添一阎姓居民。老阎有一子,聪明能干,在邻村稍有名气,广称“小阎”。时间一长,都以人名代替村名,与下村并称。张、阎二姓,后来败退……只有来家,人丁旺盛,久传不衰。
萧山来氏家谱介绍
《萧山来氏家谱》(萧山市档案馆藏),自明朝永乐十三年至民国十一年,前后经过4次编纂而成。书中记载着来氏家族从宋朝元祜三年(1089年)至清朝光绪三十年 (1904年)间,受皇上封诰 101道,有386人官居为宰相至七品京官,是一部反映中国古、近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文献,对研究萧山乃至中国的历史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萧山来氏家谱》共59本,约230万字。总的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卷首目录》,有《序文》14篇。《序文》由永乐十三年三月张经、宣德六年五月陈仍颜、嘉靖七年二月广东按察副司使叶式、山东巡抚何鳌、六部官员来集之等人作。
《卷首目录》共34篇,除序文14篇,还有《凡例》4篇,《宗谱田记》1篇,《会宗图序》1篇,《原姓氏支流》l篇,《来莱辨》1篇,《西川宗系录》1篇,《续记后汉书远祖君叔公传》l篇,《续述始祖太守公遗诗》1篇,《新建祠堂碑记》1篇,《义田碑记》l篇,《康顺公四训八戒》l篇,《两山公会宗家训》1篇,《历世通族排行字数》l篇。
第二部分《萧山来氏家谱总目》分十一卷,卷一、二、三、四是《家乘》,卷五《赠言》,卷六《诰敕》,卷七《庙图、墓图》,卷八《绅官录·瞿唐年谱》,卷九《义学田清册》、《新立谱田册》、《宗祠田册》、《春秋祭胙》,卷十《交盘册》,卷十一《节孝》。
《总目》十一卷后,分派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六房。
《萧山来氏家谱》是前后经过四次编纂而成的。
第一次是明朝中期理学家来斯行纂述。内容有《家乘初稿目录》、《世系传》、《恩封传》、《贡士传》、《节烈传》、《叙传》共57篇。
第二次是明末清初,太常寺卿兵科给事中来集之纂述,内容有《家乘二编目录》、《恩封传》、《贡士传》、《文学传》、《节烈传》、《叙传》等57篇。
第三次是清朝中期,来杰纂述,来嗣谷补述。内容是《贡士传》、《文学传》、《节烈传》等43篇。
第四次是清朝中后期来鸿缙纂述。内容是《恩封传》、《贡士传》、《文学法》、《节烈传》、《方外传》等63篇。
《萧山来氏家谱》中卷五《赠言》篇,记录了辛弃疾、任庸相、魏骥、邱本高、何舜宾、韩守正、潘士藻、陶望龄、刘宗周、毛奇龄等289位高官名人所撰写的墓志铭。
《萧山来氏家谱》卷八《绅官录》篇,记载了来氏从南宋至民国纪元,有举人45名、进士12名。来天球等进士官7名。知州县事64名。六部官员来集之等9名。来经济等按察使司6名。来三聘、来斯行等左布政、右布政使司7名。来方炜等封赠、遗赠宣奉大夫、荣禄大夫、奉政大夫、中宪大夫、通议大夫……10名’。按宋、明、清的科举制度,入选、食禄为绅官的有367人。故来氏历来有“三石六斗芝麻官’的说法。
重修洛阳来氏家谱
这是继《萧山来氏家谱》后的另一部来氏家谱,是标明洛阳来氏为萧山来氏支属的明证。在这个家谱的序中开宗明义说道:
“洛阳来氏,祖籍浙江省萧山县。明仲后期迁入洛城。”
由此证明洛阳来氏与萧山来氏的一脉相承关系。至十六世来启勋,有续修家谱、有来启顺世系表,虽已有残缺,但尚可作依据,于是由后人重修,至1996年春完成并印制成册。
问题一:俞作姓读第几声? 俞,有三个读音:yú、yù和shù。读作yú时是文言叹词,表示允许;有安的意思,是中国姓氏读音。
俞姓为中国第119位常见姓。约占全国人口的012%,约140万人。约505%分布于浙江、江苏2省(其中浙江省最多,约占359%),306%分布于安徽、上海、江西、福建4省市。望出河东郡、河间郡、吴兴郡、庐郡、江陵郡。
问题二:俞的姓氏是怎么来的 俞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约一百九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12%。
俞姓 - 姓氏渊源
俞氏宗祠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
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
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泄堵俞,为鲁国王室公子,是鲁庄公姬同的小儿子。
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鲁国公子泄堵俞率鲁军征伐滑国(原在今河南睢县,后迁费,即今河南偃师氏缑镇,故又称为费滑,后被秦国所灭),后被鲁僖公(鲁公)姬申封赐于俞地。俞,又称符俞,亦称先俞、西俞,即今江苏省泗阳市。
周安王姬骄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鲁国声援郑国而发动了进攻鲁国的战役,符俞之地成为两军战场,之后归于楚国。两年后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韩、魏、赵三国联手讨伐楚国,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其后,大梁成为魏国的都城,而符俞则被赵列侯赵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归鲁无望后,在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
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官员。
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泛指船。俞人,开始指制作船只的工匠,后演变为督管船只建造的官职称谓,直接隶属于尹司。
由于楚国地处江淮平原,渡河运输、作战十分频要,因此“俞”是楚国令尹辖下的重要职能部门,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职位。至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四十六年(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由楚怀王熊槐改称其为更明确的“舟节”,与“车节”一起归由工尹启之府统一管辖。
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节”是“专”的意思,舟节就是专职掌管水路营造、运输的官位,车节就是专职掌管陆路营造、运输的官位。后世汉、唐朝时期的“节度使”之官称,就是从此而来。
在俞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为姓氏者,称俞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宁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宁俞,就是著名的姬宁俞,是春秋时期卫国执政上卿姬元I的儿子,后亦为卫国大夫,以聪慧、忠诚著称于世。
周襄王姬郑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春天,晋文公姬重耳下令晋军准备攻打卫国,卫成公姬郑大惧,偕公子姬N犬逃到了襄中(今山西襄汾),把国政交给弟弟姬叔武和大夫姬元I代管。同年冬天,晋文公和众诸侯在践土会盟(今河南原武),姬叔武和姬元I趁机替卫成公求情,请求晋侯让他复位。
复位后的卫成公却听信了姬N犬的谗言,无端杀害了姬元I的儿子士荣。回京城后,姬N犬又杀死了叔叔姬叔武。姬元I只得向晋文公告状,请求昭雪。晋文公请示了周襄王后公开审判,姬元I居理为胜。但姬元I虽然理直,可是那时的规矩是下不能犯上,臣不能犯君,因此却也不能把卫成公怎样。
卫成公忿其臣子在晋文公面前状告自己,在周襄王>>
问题三:俞姓在日语里读什么 日语:始倜:ゆ罗马音:yu别忘了选为满意答案哈~
问题四:俞姓的起源 俞(Yú)姓源出有: 传统的说法俞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相传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很早以前,中国的杏林之祖为黄帝大臣付。他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的性能,被视为神医。有一次黄帝的小儿子禺阳只剩下一口气。黄帝很疼爱这个儿子,见状十分悲痛。付就剖开禺阳的肚子,把他的内脏清洗干净,终于把他救活。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把能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明,不管多么严重的病,都能使病人痊愈。所以, 人们都叫他愈付,愈、俞同音,后来就称俞跗,他的后人就以俞为姓,就是俞氏,奉俞付为俞姓俞姓始祖。史料记载俞姓的来源只有一种说法。 俞跗,见于《列子・力命篇》。据说他名叫跗,因精于腧经之治,是经脉理论奠基人,人们因此称他俞跗(“俞”与“腧”字通)。这就是说“俞”并不是一个姓氏,而且这个“俞”字应该读作“输”,与俞姓的读音大相径庭,怎么可以说俞姓出于俞跗之后呢?中国的文字,一般认为不会超过夏朝。黄帝的时候还没有文字,即使已有文字,也在初创时期,一般都比较简单,也只能是象形、会意字而已。“俞”字据说是一个象形字,或者初创期有可能已经出现;而像“跗”这样的形声字是决不可能有的,俞跗这个人物自然是不可信的了(见徐铁生《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2014)。清末学者俞樾(1821-1907)曾经写过一篇《说俞》一文,对俞姓的来源作了详细的考证,似乎也不得要领。那么,先秦考古文献中有没有留下一点有关俞姓来源的蛛丝马迹呢?我们可以从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一书中查到俞伯簋、俞伯卣两件西周青铜器铭文。铭文中的俞伯,原文写作伯。吴镇烽教授认为这个伯(俞伯)是国族的首领。也就是说西周时存在着一个伯爵小国,叫国。国的国族称为氏,也可以称为俞氏(这叫假借)。春秋时吴王阖庐有一条船,名叫“俞皇”,也写作“”。这就给“”字可以假借作“俞”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依据。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泄堵俞,为鲁国王室公子,是鲁庄公姬同的小儿子。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鲁国公子泄堵俞率鲁军征伐滑国(原在今河南睢县,后迁费,即今河南偃师氏缑镇,故又称为费滑,后被秦国所灭),后被鲁僖公(鲁公)姬申封赐于俞地。俞,又称符俞,亦称先俞、西俞,即今江苏省泗阳市。周安王姬骄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鲁国声援郑国而发动了进攻鲁国的战役,符俞之地成为两军战场,之后归于楚国。两年后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韩、魏、赵三国联手讨伐楚国,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其后,大梁成为魏国的都城,而符俞则被赵列侯赵籍瓜分而去。符俞之地归鲁无望后,在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官员。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
问题五:俞姓的家谱 江苏溧水俞氏宗谱二十八卷,(清)俞济川纂,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乡大王埂。江苏铜山彭城俞氏世谱一卷,(清)俞钟銮续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江苏沛县泗水俞氏於同公支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前隆圭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恩本堂活字排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江苏江都维扬江都俞氏六修族谱四卷,(清)俞之禄等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7年)半山堂活字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武进沉暧崾献谄拙啪恚(民国)俞润源编撰,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石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江苏无锡俞氏宗谱二十八卷,(清)俞复馀纂修,清光绪年间无锡刻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江苏无锡梁溪俞氏宗谱後编,著者待考,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今仅存一册)。浙江俞氏宗谱,(明)俞继孝等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嘉兴市图(残破)注:版心作《如在堂重修家谱》。浙江桐庐桐洲俞氏宗谱四卷,(清)俞起鹏、俞起候等修,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永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浙江衢州市文物管理局(二部)。浙江桐庐桐江缑岭俞氏宗谱十卷,(清)俞绍澄纂,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六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桐庐县档案馆。浙江宁波三山俞氏宗谱,(清)项历农纂修,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6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宁波三山俞氏宗谱,(清)郑文纶纂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浙江宁波三山俞氏宗谱,(清)朱景徽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永恩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馀姚馀姚临山俞氏宗谱三卷,(民国)俞星洲等续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浙江鄞县桃义骊江俞氏宗谱三卷,(清)俞克]纂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鄞县桃义江俞氏宗谱三卷,(民国)俞明洲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鄞县获江俞氏宗谱五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朝阳乡张俞村。浙江鄞县获江俞氏节房支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稿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朝阳乡新屋村。浙江鄞县鄞东塘爨俞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滋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世系第二卷、世表第四卷、世传第二~五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鄞县鄞南效段塘俞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民国)冯炳然、胡昆D纂修,现被收藏在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鄞县四明洋山爨俞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俞慈濂、俞树烈等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滋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鄞县东吴俞氏宗谱八卷,(民国)吴之才俞武权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桂荫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今仅存第一卷、第七~八卷。浙江鄞县四明爨俞氏宗谱十卷首末二(民国)俞志清俞玉惠等纂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树德>>
问题六:俞姓的简介 俞[腧、g、俞,读音作yǘ(ㄩ@)]商周时期在今山东省西部有一个古俞国,俞国的国君叫作俞伯。商代的俞国位于今山东省梁山县一带,西周以后又北迁到今山东省夏津县。俞国虽小,但文明程度颇高。清末曾出土过有关俞国历史的七件精美绝伦的商代青铜器,俞国后来大概是被赵国所灭。俞国的历史没有任何史书记载,仅仅见于清末地下文物的发现 。
问题七:俞姓的来源 俞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约一百九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12%。
俞姓 - 姓氏渊源
俞氏宗祠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
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
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泄堵俞,为鲁国王室公子,是鲁庄公姬同的小儿子。
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鲁国公子泄堵俞率鲁军征伐滑国(原在今河南睢县,后迁费,即今河南偃师氏缑镇,故又称为费滑,后被秦国所灭),后被鲁僖公(鲁公)姬申封赐于俞地。俞,又称符俞,亦称先俞、西俞,即今江苏省泗阳市。
周安王姬骄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鲁国声援郑国而发动了进攻鲁国的战役,符俞之地成为两军战场,之后归于楚国。两年后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韩、魏、赵三国联手讨伐楚国,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其后,大梁成为魏国的都城,而符俞则被赵列侯赵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归鲁无望后,在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
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官员。
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泛指船。俞人,开始指制作船只的工匠,后演变为督管船只建造的官职称谓,直接隶属于尹司。
由于楚国地处江淮平原,渡河运输、作战十分频要,因此“俞”是楚国令尹辖下的重要职能部门,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职位。至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四十六年(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由楚怀王熊槐改称其为更明确的“舟节”,与“车节”一起归由工尹启之府统一管辖。
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节”是“专”的意思,舟节就是专职掌管水路营造、运输的官位,车节就是专职掌管陆路营造、运输的官位。后世汉、唐朝时期的“节度使”之官称,就是从此而来。
在俞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为姓氏者,称俞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宁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宁俞,就是著名的姬宁俞,是春秋时期卫国执政上卿姬元I的儿子,后亦为卫国大夫,以聪慧、忠诚著称于世。
周襄王姬郑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春天,晋文公姬重耳下令晋军准备攻打卫国,卫成公姬郑大惧,偕公子姬N犬逃到了襄中(今山西襄汾),把国政交给弟弟姬叔武和大夫姬元I代管。同年冬天,晋文公和众诸侯在践土会盟(今河南原武),姬叔武和姬元I趁机替卫成公求情,请求晋侯让他复位。
复位后的卫成公却听信了姬N犬的谗言,无端杀害了姬元I的儿子士荣。回京城后,姬N犬又杀死了叔叔姬叔武。姬元I只得向晋文公告状,请求昭雪。晋文公请示了周襄王后公开审判,姬元I居理为胜。但姬元I虽然理直,可是那时的规矩是下不能犯上,臣不能犯君,因此却也不能把卫成公怎样。
卫成公忿其臣子在晋文公面前状告自己,在周襄王>>
问题八:俞姓的祖先和俞姓的排名(百家姓)及俞姓的来源 [编辑本段]一、姓氏源流
俞(Yú)姓源出有三:
1、出自黄帝臣跗之后,以物事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所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脉经,古“俞”字与“腧”字相通,又腧为“脉之所注”,俞又同痊愈之愈同音,故称俞跗,其后人为光大先人医术,即以物事为姓,称为俞氏。
2、出自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有俞氏。据《路史》所,春秋时郑国公族、楚国公族有此姓。
3、出自他族改姓:
① 清满洲人姓,出沈阳、辽阳、章罗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尼玛哈后有改俞姓者。
② 今彝、土家、回、朝鲜等民族均有俞姓。
得姓始祖:俞跗。传说中中国的杏林之祖。他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性能,他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被视为神医。一次黄帝少子禺阳病入膏肓,黄帝请他去治疗,但等他赶去时,禺阳已气若游丝。黄帝十分疼爱此子,禁不住悲从中来,跗即剖开禺阳之腹,将其内脏清洗干净,使禺阳起死回生。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能把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超,不管多么严重的病,他都能使其痊愈,所以人们都叫他愈跗,俞愈同音,后来又称俞跗,其后遵从民意,即以俞为姓,奉俞跗为得姓始祖。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
俞姓得姓很早,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黄帝时代,后又有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加入俞姓。即便如此,隋唐以前见诸史册之俞姓人仍寥寥无几。仅有的几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俞伯牙、东汉时期原为于阗(今属新疆自治区)王,后为骊归王的俞林、东晋成帝时宣城(今属安徽省)人俞纵以及南朝宋(建都今南京)人俞佥。虽无几人,却足以表明,隋唐以前,已有俞姓人在湖北繁衍,并有俞姓人越过长江,进入江东(至于俞林,可能其为古代少数民族人。今存,以备参考)。唐代武则天时,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潜江市一带)人俞文俊斗胆进言,称新丰之地无端冒出一座山来,是因武则天“女主居阳位”之故。此言激怒了武则天,于是就把他流放到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俞姓的后裔也就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因此,我国南方的俞姓人氏,应该有很多都是这位俞文俊的后裔。根据《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所载,俞姓地望分布有四,即河东郡、河内郡、河间郡、江陵郡,这些资料表明,在隋唐之际或隋唐以前,俞姓曾长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并人丁兴旺,族大人众。进入宋代以后,俞姓突然光芒四射,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仅宋代就有四十四人,除三位查无籍贯外,其余均为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苏、江西人,其后之俞姓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布为众。明初,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天津等地。明清之际,俞姓仍以华东之地为众,但散居之地渐多。如今,俞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俞姓约占全国汉族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俞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
[编辑本段]三、历史名人
俞 跗:据《史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知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的始祖。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医疗疾病时就不仅仅限于“对症 下药”,而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这种表现,可以说为中国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俞 桂: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宋代官吏、>>
问题九:历史俞姓名人 俞 跗:
据《史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知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的始祖。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医疗疾病时就不仅仅限于“对症 下药”,而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这种表现,可以说为中国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俞 桂:
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宋代官吏、诗人。进士及第,曾守海滨,政事之余,不废吟咏。有《渔溪诗稿》。
俞 琰:
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人,宋末元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以词赋闻名,于易尤精,撰有《周易集说》、《易图纂要》等。
俞 纲:
浙江嘉善人,明代大臣。景帝时以兵部右侍郎入阁参予机务,后加太子太保。英宗复辟,调南京礼部侍郎。
俞 山:
浙江省秀水人,字积之,号梅庄,明代大臣。土木之变后,擢山鸿胪寺丞,旋升吏部左侍郎。工诗,善大篆,亦精墨梅。有《梅庄集》。
俞 樾:
浙江省德清人,明代著名学者。道光年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罢职后,一意治经,主讲杭州诂精经舍三十一年。著述甚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春在堂随笔》、《茶香室丛钞》、《宾萌集》、《春在堂诗编》等。为一代宗师,声名远极日本。
俞文俊:
唐代江陵(今湖北省潜江县西)人,因为反对武则天称帝,就挺身而出上书则天皇帝说:“陛下以女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山变为灾,臣以为非庆也……”这番大胆的奏言,当然激怒了当时目空一切的女皇帝,因此被流放到岭南,俞氏的后裔也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故今天在两广生活的俞姓大部分是俞文俊的后代。
俞献可:
歙(今安徽省歙县)人,宋代官吏。太宗端拱初进士,官吏部郎中。真宗时为广西转运使,平定抚水蛮乱。官终龙图阁待制。
俞庭椿: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人,宋代官吏、学者。孝宗年间进士,仕至新淦令。师事陆九渊,博通经术。有《周礼复古篇》、《北辕录》。
俞德邻:
温州永嘉(今属浙江省省)人,宋代学者。度宗年间进士。宋亡不仕,遁迹以终。其诗自然深远,在宋末诸人中,特为高雅,文亦简洁有清气。有《佩韦斋辑闻》、《佩韦斋文集》。
俞通海、俞通源:
庐州府巢县(今属安徽省)人,明初将领。兄俞通海长于水战,从朱元璋东挡西杀,屡立战功,累升至中书省平章政事。后战死平江。通源嗣兄官为中书省平章政事,转战南北二十二年,卒于任上。
俞寓程:
南楚俞氏、东粤俞氏的始祖(第一派),前明时期(约六百五十年前)自福建的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至广东潮州府程乡县(今梅州),此为东粤俞氏。传至五代三兄弟分房。长房《黄洞房》和次房《小密房》十三代后人于康熙四十年前后(约三百年前)来湘、鄂,是为南楚俞氏。南楚伐氏后人一部分又分散到了江西、安徽一带。黄洞房、小密房其余后人及三房《扶贵房》后人留东粤。
俞安期:
苏州府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代诗人,字公临,后改字慕长。尝以长律一百五十韵投王士贞,士贞为之延誉,名由是改。有《唐类函》、《类苑琼英》、《诗隽类函》等。
俞大猷:
福建晋江人,字志辅,号虚江,明代抗倭名将,他博读兵法,有将才,历官总兵。并曾屡率水军打败倭寇,被称为“俞家军”。他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攻,将略武功居世宗朝众将之冠。“俞家军”所至之处,蛮番望风披靡,再也不敢随随便便就跑到中国来骚扰。
俞宗礼:
清代画家。字人仪,号凡在,上海人,侨居吴郡。十二岁上便>>
问题十:爸爸姓俞妈妈姓庄起名 俞庄研
俞庄严
1,汝南堂周氏字辈:道启玉光嘉,在文才世美,宏学慎修为,发荣良有以。原派语:必子尚一,士孔世维,令文宗正,永思志伟。
2,贵州思南汝南堂周氏字辈:子大国正天心顺,世袭文武佐朝廷。
3,湖南安仁县龙源村汝南堂周氏字辈:文振善孟季、恭宽信敏惠、仁联一本勋、名显万邦济、传家诗礼崇、经国忠良继、远宗茂公学、长承元祖制,大和绵德泽、永定昌隆世。
扩展资料
周姓得姓始祖: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但是具体一点说,周姓的主要起源是在春秋战国。周朝的王族并不姓周,而是姓姬。
西周建立之后,周文王的四子周公姬旦的后人世袭周公爵位,到春秋时,周公黑肩因谋反被杀,周公世系爵位被废,黑肩的后人以周为姓。秦朝统一中国,灭亡周朝,周朝王室后人以周为姓。所以,周姓可以以周文王或者周公为得姓始祖。
-周姓
孙姓的五大来源
孙姓的历史悠久,姓源的头绪很多,中华孙姓之根系,吸收这各时期、各地方、各民族之血脉,其发展有如川溪之汇聚,纷繁宏观。先秦时期的卫、齐、楚、吴、晋、郑、秦,中原许多诸侯国都已出现孙氏。秦汉以降,时有家族通过改姓、赐姓诸途径,成为孙氏族人。唐宋以后,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又有相当部族加入孙姓行列。明初,政府要求将复姓更为单姓,这样又有一批带孙字的复姓氏族变为孙姓族的一员。概括起来,主要有五大来源:
一、先秦时期孙氏的三支主干
根据唐宋时期有关谱牒和史籍的概括,孙氏在先秦时期主要有三支主干。
1、姬姓卫国孙氏
卫国姬姓乃周文王之后。唐代林宝《元和姓篡》卷4“孙”姓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武仲以其祖父名字“惠孙”中的“孙”为姓氏,称孙武仲,于是卫国孙氏产生。
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八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原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史称康叔封。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原来统治的部分地区及殷民七族又分封给康叔,以商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城,以监管商的余民而建立为国。卫国位于今河南北部,还拥有河北南段和山东西端的部分地区。卫康叔遵循哥哥周公的谆谆劝导,以文王“明德慎罚”的政策治理国家,卫国颇有起色而成为当时的大国。
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名和,是西周末、春秋初年的卫国国君,约公元前812年—758年在位。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周都镐京(今山西长安),杀了周幽王。卫武公与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合兵帮助周王室平定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并护卫周平王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姬和勤修政事,国泰民安,颇受百姓拥戴,是当时最有名的诸侯。武公有子名惠孙,惠孙有子名耳,为卫上卿,食采邑于戚(今河南濮阳县北),姬耳有子名乙,字武仲。依据周的宗法制度,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公孙之子离其嫡长大宗之血缘已略疏远,而可以其祖父(父王)的字为氏,另外繁衍出一支宗族的支脉。这样,武仲便以其祖父惠孙的“孙”字为姓氏,是谓孙乙、孙武仲、卫国孙氏便如此从姬姓分离出来。
姬姓可谓中华民族中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古史传说中的华夏部族,以两大部落首领皇帝和炎帝而著称。皇帝便是姬姓,号轩辕氏,因居住于姬水旁,而后得了姬姓,是为皇帝氏族。炎帝为姜姓,号神农氏,因居住于姜水旁,而得了姜姓,是为炎帝氏族。姬和姜都从女为姓,其作为氏族的标志,反映出原始部落以女性所繁衍子女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组织结构。一些学者推断出皇帝氏族的发祥地大约在今陕西的北部,而炎帝始祖约在山西省西部偏南的地方,两部落相距并不很远,乃至婚姻相通。
周氏兴起在渭水中游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古老部落。而周王的姬姓,据有关传说,似乎又可推导出是嫡系的“炎黄子孙”。周代先祖称弃,号后稷,相传是帝喾的儿子;帝喾相传又是黄帝的儿子玄嚣的后裔,号高辛氏,娶有邰氏之女姜螈而生弃。姜螈姓姜,应属炎帝氏族系统,这样,弃便是黄帝氏族和炎帝氏族通婚所结之果。自后稷十几代传至公刘,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县),再九传至古公亶父,迁居于戚山脚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自文王姬昌即位,周日益强大,武王姬发终于灭商而一统天下。而周文王的十二世孙中的一支,以祖父之字为氏,改姓孙,主要生活于其采邑地:戚(位于今河南濮阳县北面)。
2、芈姓楚国孙氏
宋代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孙氏“出自芈姓。”楚蚡冒生王子章,字无钩,生蒍叔伯吕臣,孙蒍贾伯羸生艾猎,即令尹叔敖,亦为孙氏。”及出国的最高级别官员:另尹孙叔敖,为楚国孙氏的源头。
芈姓为先周时期的楚国国姓。楚人的族源有中华华夏说、东夷蛮族说、土著三苗说等,其实楚民族是中原华夏族的一支与周围土著居民不断杂交蕃衍而形成的,楚文化便是华夏文化与蛮夷文化融通汇合而结出的果实。
2 孙姓的五大来源(zt)
屈原的《离骚》开头就说:“帝高阳之苗裔”,自称是中原高阳氏的后裔。高阳氏即我国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炎黄联盟中的重要首领:颛顼。据司马迁《史记》所载,颛顼是皇帝之孙,是当时的一位华夏族部落首领。其后裔的一支称祝融,氏族繁衍分为八姓,临江水与蛮族杂居。祝融后代陆终娶鬼方之女,该女怀胎十一年而不分娩,于是剖腹产,开左肋生出三人,开右肋又生出三人,第六子叫季连,其分支为芈姓,乃楚人的先祖。
在商朝时期,由于中原斗争的激烈,季连部族逐步南迁到达汉水流域。而当地苗族部落的归附,楚人先祖又与三苗土著居民不断融合,力量不断强大,季连后裔中最著名的人物为酋长鬻熊。此时商纣王的统治极为残暴,为求得楚族的生存与发展,鬻熊决定投靠周族,并在营救周文王与协助周武王讨伐纣王的过程中立下许多功劳。周成王时封功臣后裔,便将鬻熊的曾孙熊绎封为子爵,建立楚国,疆域位于今豫西南和鄂北地区。因为鬻熊的历史功绩,及其对楚族社会的影响,从此开始,楚国国君改为熊为姓氏。
蚡毛是春秋初期的楚国国君,姓熊名眴,号蚡冒,其子蒍章,在当时楚国的外交事务中发挥过重大的作用。《通志·氏族略》云:“蒍章食邑于蒍,故以命氏。”这样,蒍氏也逐步发展为楚国的一个望族,见于《左传》的有关人物也不少。蒍章之子蒍吕成,字叔伯,楚成王时曾被任命为令尹。其孙蒍贾,字伯羸,幼年即出入楚王宫廷,评议政事,楚庄王时任工正。蒍贾之子蒍敖,字艾猎,即楚国著名的贤臣:孙叔敖。其后代便以孙为氏,楚国的孙氏一族由是产生和繁衍。
3、妫姓齐国孙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孙氏还有一致,“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桓、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这是说齐大夫陈书有战功被赐孙姓,乃为齐国孙姓的由来。
妫姓与姚姓同为虞氏部落之姓,相传舜生于姚墟而得姚姓,居于妫而得妫姓,为河流弯曲处,妫即妫水,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源出历山,注入黄河。舜的族源,存在两种说法:《史记·三代世表》中说,舜是皇帝族的后代;而《孟子》说:“大舜,东夷之人也。”从各类古史记载分析,舜的出声地、居住地、生产作工之处,既有山西、河南诸中原地区,也有山东、浙江诸东夷之地。是否可以如此推测:舜族及其子孙,应是中原华夏族之一支与东夷部族融合杂交而产生的后代。
田完是舜的后裔虞阏父之子妫满的后代。周武王伐商时,虞阏父为周族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生产,管理从事制作、烧窑的陶工。由于管理有方,器用齐备,颇有劳绩,又因他是圣贤虞舜的后代,周武王就把女儿嫁给虞阏父之子妫满,并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阳县一带,建立陈国。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又称胡公慢,本家族便以陈为氏。
从陈胡公开始,陈国经十代十二个国君的传承,到桓公时发生了内乱。桓公患重病至死,其弟佗杀了太子免而自立,是为陈历公。太子免的三个弟弟跃、林、杵臼为兄报仇,联合蔡国又设计杀死了历公,三个弟弟相继即位为利公、庄公、宣公。利公立五个月即去世,庄共七年后去世。宣公继位后,原本已立太子御冠,后又要改立宠姬之子款,便狠心杀了太子御冠。利公之子陈完,字敬仲,与太子御冠交往甚好,怕祸及自己,便于公元前672年逃往齐国。陈完到齐国后,谦让推辞了卿的职位,只担任管理百工的“工正”之职。
陈完的四世孙陈无宇为官“上大夫”,其五世孙陈书伐莒有功,齐景公赐以孙姓,并封以采邑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一带),于是齐国孙氏出现。
二、先秦各国其他孙氏支脉
1、晋国姬姓王族子孙中的孙氏
《左传·成公十七年》(公元前592年)二次出现“孙周”之姓名,杨伯峻注:“孙周即晋悼公。”《史记·晋世家》云:“悼公周者,其大父捷,晋襄公少子也,不得立,号为桓叔,桓叔最爱。桓叔生惠伯谈,谈生悼公周。”孙周也是因为其祖父为少子小宗,不得立为主后,作为王室旁支便改为孙氏。后来由于偶然的机会,晋国贵族袭杀历公,才迎王室旁支孙周即位,是为晋悼公。《吕氏春秋·似顺篇》载,晋卿赵简子有家臣孙明。家臣一般为平民阶层,说明晋国平民之中也已产生孙氏。
3 孙姓的五大来源(zt)
2、郑国姬姓王族中的孙氏
《左传·襄公八年》(公元前565年)记载:“郑群公子以僖公自之死也,谋子驷。子驷先之,夏四月庚辰,辟杀之孤、子熙、子侯、子丁。孙击、孙恶出奔卫。”p孙击、孙恶便是郑国姬姓王族中的公子王孙。
3、秦国孙氏
《庄子集释·马蹄篇》疏:“列兹云:姓孙,名阳,字伯乐,秦穆公时善治马人。”伯乐孙阳之识千里马,其故事被广泛传播。就是说春秋秦国也出现孙氏,尽管其人祖籍不明。
4、商代孙氏
宋赵明城《金石录》卷17《汉安平相孙根碑》载:“考厥先出,自有殷立商之系,子汤之苗;又云胜武定周,封比干之墓,后裔分析,避地匿轨,姓曰孙焉。”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官至少师,纣王尹虐无度,国势危殆,比干犯颜直谏,遭纣王剖心杀害。传说比干被害后,其妻室逃进森林避难,产子便以林为姓,名坚,林坚为比干之子,此后林氏后裔都已比干为先祖。这里却冒出来一支孙姓的比干后裔,所谓“后裔分析”,应是比干家族中的另一支。
三、改姓赐姓为孙氏
1、荀姓与孙氏之关系
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其“荀”姓与孙氏也存在不解之缘。根据唐司马贞作《史记索引》和唐颜师古在《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因为要避宣帝名询之讳,巡行都改为孙姓,甚至说曾下诏令改姓,就连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当然后来有相当部分人将姓又改了回来,但终究有一部分认为改过来,由是它也成为汉代孙姓支脉的一个不小的源头。
2、汉代有子女随母亲姓氏的情况
《汉书·夏侯婴传》记载:“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藤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令公子孙更
阮姓的家谱文献
本文2023-09-25 20:30:2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05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