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朔源,求萧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5浏览:5收藏

追根朔源,求萧氏族谱,第1张

族谱,族人之公共事、家族之历史也。

余虽知之不广,识之不博,但经史典籍,仿佛略记一二。纵观诸谱,矛盾尚多:讹脱遗漏,莫衷一是。先以年代论之:从黄帝至叔大心食邑,史记有记录者四十五代,以有记载年份起,源自公元前1620年天乙(汤殷)至宋捷公(公元前691年)历二十九世,平均三十二年一代(因其传位有兄弟相递之故,所以也算合理)。自叔大心至萧何为相,历时不足五百年,相隔代数各有歧说:十六代者有之[30年一代],二十一代说有之[23年一代],似乎都合理,但何以为臬圭?自何至望之,时隔一百五十有一年,代间为二十五年也,然自望之至齐高帝道成历时五百三十三年,代间时隔三十三年,尔后三十八年和三十七年之时间间隔,此皆史书记载,毋庸置疑。据此则难定论,然而在各地宗支谱中,似以二十一世说偏多,孰对孰误,似无凭据。顺流而下,到马王之乱时即公元947年(非930年),应约六十代矣。但纵观诸谱,多有不同。台湾“萧氏族谱”网页上“萧氏源流”中,以其“奋公”为69世,[于‘书山昭穆’中]是公元1480年生人,而萧詧[错写为登](519---562)则是50世,二者仅隔十九世,然年轮之距却有九百余年,其疏漏至少十五世之多。此是一; 有的族谱误将皓仰换位、把皇帝祖父[顺之和道赐]颠倒、唐时名人置于宋后,以至人伦辈份与史不符。此为其二。有的掉代,有的错宗,凡此种种,各地族谱均无定规。这些问题,非有识之士不可与语,然吾萧氏,堂堂世家,皇皇两朝,绵绵十相,代代闻名,于史有据,于谱有乘,出此错谬,余亦惭愧。故尔期望同仁能达成共识,在此盛世,同修族谱。郫讹弥舛。

倘从另一角度言之:昔日“或翱翔仕途而不克修;或励志功名而不暇修;或有志无力如稽阮之谋生而不及修;或有才无年等屈贾之薄命而不能修”之诸因籍口至无统谱,今则荡然无存矣。此时不修,又俟何时?我等不为,谁来为之?慎终追远,见贤思齐,正本清源,昭穆有序,此乃大纲要领也。族谱虽为后人思念前辈之物,但更关键则是为后代服务。自应与时俱进;同步发展,岂能墨守陈规,一如既往?昔日科技空白,雕版梓工,族谱来之不易,自当束之高阁,以尽爱惜之责,备俟后世查而知之;如今电脑兴起,后代皆会,修谱应成共识,且宜尽善尽美,进而上网联之,便寻易检有利同氏是也。

漳州书都“追远堂”堂联:

源溯兰陵,宋代科名推首选;

派分书社,清时仕籍看重辉。

漳州南靖书洋“诗礼堂”对联:

诗存殷商,在昔有宋时作颂;

礼传微命,凡我汀漳贵象贤。

漳州南靖金山“四美堂”对联:

本河南,从永邑,先镇漳州孟瓜瓞;

溯石滩,移水美,继开涌里绍箕裘。

厦门乌石浦萧氏家庙对联:

天宝石奇飞来乌石;

霞漳江曲流入鹭江。

江西省安塘萧氏宗祠对联:

禾川分派,自何祖以前,历代名臣家;

宋朝开基,至学公而后,屡试科甲第。

江西省永和《曲塘三溪萧氏宗祠》对联:

清流挹太湖,荡漾回文献门第;

紫阜襟长岭,庄严拱诗礼乐庭。

湖南石禾场桥头萧氏宗祠对联:

春祀曰祠,秋祭曰祠 ,典礼著毛诗,是训是行,休夸晨钟暮鼓;

忠诚在汉,孝子在梁,芳微垂国史,如闻如见,毋忘祖德宗功。

湖南省民国萧氏谱戏戏台联:

文著六朝,本本脉源昭日月;

相传八叶,矫矫忠骨贯虹霓。

江西省“萧大心堂第二次联修族谱发谱对联”:

大心德泽传万载,庆今朝玉牒功成,代代枝繁叶茂;

祖宗恩波沐千秋,观来日金榜名标,房房虎跃龙骧。

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安邦柱国,鞠躬尽瘁,万民额手赞丞相;

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解危济困,兴政扶农,千载接踵颂兰陵。

自微子承礼以来,汉有相,明有将,赫赫鸿勋垂万古;

从大心受姓而后,齐为帝,梁为君,巍巍功德播千秋。

萧氏兰陵堂训:

古往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何以“上达”?曰“下学”。何谓“远到”?曰“近思”。

竭尽忠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学。

安危定变谓之才。经天纬地谓之文。

霁月光风谓之度。万物一体谓之仁。

志之所趋,无远无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金甲,不能御也。

处逆境,须开拓置之;处顺境,要收敛慎之。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毋毁众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毋毁天下之理,以护一己之过。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天下为德,贱以忘势为德。

士大夫当为子孙造福,不当为子孙求福。

谨家规,崇俭朴,教耕读,积阴德,是为造福;广田宅,结姻缘,争什一,鬻功名,是为求福。

造福者谵而长,求福者浓而短。

勤俭是治家之本。和顺是齐家之本。谨慎是保家之本。诗书是起家之本。忠孝是传家之本。

问祖宗之泽,吾享者是,当念积累之难矣。

问子孙之福,吾贻者是,要思倾覆之易。

日光照天,群物皆作,人灵于物,寐而不觉,是谓天起人不起,必为天神所遣。

如君上临朝,臣下高卧失误,不免罚责。

夜漏三更,群物皆息,人灵于物,烟酒沈弱,是谓地眠人不眠,必为地祈所诃,如家主欲睡,仆婢喧闹不休,定遭鞭笞。

严以驭役而宽以恤民,极于扬善而勇于去奸,缓于催科而勤于抚字。

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心求道德。

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以保爵位之心保国家。

潜居尽可以为善,何必显宦,躬行孝悌,志在圣贤。

篡述先哲格言,刊刻广布,行见化于一时,泽流后世,事业之不朽,蔑以加焉。

萧皇后指的是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在史书之中并没有记载她的名字,但后世的评书演义作者给她起了一个比较符合她在评书中形象的名字萧美娘,萧皇后属于被抹黑比较严重的一位历史人物,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她都是红颜祸水般的存在,隋炀帝杨广的堕落好像和她有直接的关系,但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中,萧皇后的形象与演义中是截然不同的。

萧皇后在演义中的形象

所有关于隋唐时期的评书、小说当中都会不可避免的提到萧皇后,在这些作品中她被叫做萧美娘,她的形象往往被塑造的与褒姒、妲己等人相似,隋炀帝和萧美娘就是传统评书中“无道昏君+狐狸精”的亡国标配。

在演义中,萧美娘原本是梁国的公主,从小便被高人看出是“命带桃花”的风流人物。当时还是晋王的杨广在梁国地区选妃,一眼便看中了萧美娘,于是萧美娘便由公主变为了萧妃。

成为了贵妃的萧美娘并不安分,她在与杨广下扬州的途中勾引到了蒲山公李密,一路的眉来眼去把李密迷的神魂颠倒,致使后来李密率领瓦岗军夺得了传国玉玺之后,竟然甘心用玉玺交换萧妃,而这一行为也直接导致了瓦岗山分崩离析。

后来李建成和李元吉剿灭了瓦岗山势力,萧美娘落入了李建成之手。李建成马上拜倒在了萧美娘的裙下,为了萧美娘甚至在潼关害死了罗成,知道罗成被害,秦琼带领贾柳楼的兄弟闯太子府为罗成报仇,尉迟敬德摔死了萧美娘。

萧美娘在演义中的另一种结局

关于萧美娘的故事一直有很多版本,还有一种说法是在隋炀帝杨广被杀后,老贼宇文化及霸占了萧美娘,不过这时宇文化及最为倚仗的大将,也就是他的儿子宇文成都已经被李元霸打死了,手下无人的宇文化及也很快的被窦建德势力消灭,萧美娘也顺理成章的被纳入了窦建德账内。

但窦建德与其他几路反王不同,他的野心比较大,并没有为了一个萧美娘就放弃了争夺天下的想法,他霸占了萧美娘一段时间后,就将她作为筹码,送给了突厥人,以此换取突厥人的兵马援助,继续与大唐对抗。

从此萧美娘便开始了漫长的草原生活,在草原期间,萧美娘一共嫁给了两任可汗,直到贞观四年,李世民打破突厥的定襄城,才将萧美娘抢回了中原,回到中原的萧美娘被李世民收入了宫中,最后在宫中终老。而萧后服侍了六位帝王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来自于这段野史。

历史上真实的萧皇后

历史上真实的萧皇后是西梁明帝萧岿的女儿,小时候在她的舅父家中长大,隋文帝为晋王杨广选妃的时候,由于萧氏的生辰与杨广的生辰非常匹配,便被纳入了杨广府中。

入宫后的萧皇后与杨广的感情很好,并为杨广生下了两个男孩一个女孩。在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发动了江都兵变,杀掉了杨广,霸占了杨广的后宫,但是这时的萧皇后已经是五十二岁了,宇文化及霸占的这一众后宫妃嫔之中,到底有没有这位年过半百的萧皇后,史书中并没有记载。

过了一年,窦建德击败了宇文化及,并拥立杨广的孙子杨侗为帝,于是五十三岁的萧皇后成为了太皇太后。这时突厥的贺敦是前隋的义成公主,窦建德为了讨好突厥,将萧皇后送到了突厥的都城定襄。

在突厥生活了十年之后,公元630年,李世民消灭了突厥,将萧皇后接回了长安城,这时的萧皇后已经是六十四岁的高龄,李世民在长安城内赏赐了她宅院,每月发放俸禄,后来萧皇后在长安去世,李世民以皇后礼将她与隋炀帝合葬。

《北史 列传第二》:大唐贞观四年,破突厥,皆以礼致之。归于京师,赐宅于兴道里。二十一年,殂。诏以皇后礼于扬州合葬于炀帝陵,谥曰愍。

综上所说,萧皇后的一生确实是比较曲折,但关于她嫁了六位丈夫的说法实际上是无稽之谈,都是来自于一些演义、野史,在隋末唐初那样的乱世之中,萧氏虽然贵为皇后,可很多时候她也只能是身不由己。

兰陵郡:兰陵郡始建于西晋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是从原东海郡中分出来的,治所在丞县(今山东枣庄峄城镇),下领五县,其时辖地包括今山东枣庄、滕县一带地区。

广陵郡:即江都郡。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 兰陵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广陵堂:以望立堂。

定汉堂:汉代陪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帮助汉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汉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何定的。“定汉堂”就是夸耀萧何追随刘邦有功,汉朝一切律例典制均为他制定。

制律堂:同定汉堂。

师俭堂:资料有待补充。

友爱堂:资料有待补充。

八叶堂:资料有待补充。

同文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爱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 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其中以南兰陵为基点,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 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唐代,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 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区。宋元明清时期,萧 姓南迁。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 成为中国大姓。

年轻的晋王夫妇婚后琴瑟和谐,夫妻恩爱。开皇二年成婚不久,晋王妃萧氏便随丈夫前往晋阳赴任。开皇三年四月初二,隋文帝梦见一位天神从天而降,说将会投生于杨家。不久,就传来了晋王妃在并州怀孕的消息。于是隋文帝便将晋王妃迎回大兴,安置在大兴宫的客省。 次年正月,晋王妃生下长子杨昭,即后来的元德太子。

开皇五年,晋王妃又生下次子杨暕。开皇六年,晋王妃生下长女,即后来的南阳公主。

杨广坐镇江南、大力拉拢江南士族和佛教高僧时,晋王妃梁朝皇室的出身和佛教信仰的背景为其在江南加分不少。

在晋王杨广决心夺嫡的时候,王妃萧氏亦全力支持。杨广想与心腹郭衍商讨夺嫡之计,又怕无故往来招人非议,便借口晋王妃萧氏为郭衍之妻治病,郭衍夫妇方能往来江都。

每当独孤皇后派遣宫人前往探视晋王夫妇时,王妃往往与宫人同寝共食,借以讨好独孤皇后。

在隋文帝决定废除太子杨勇的时候,曾试探高颎说,晋王妃颇知占侯,有神附身于她,言晋王必定坐拥天下,怎么办。

开皇十五年左右,晋王妃萧氏突然生了一场大病,久久不能痊愈,杨广命柳顾言致书智者大师,请求他为萧妃祈福。智者大师率僧侣建斋七日,行金光明忏,之后萧妃便痊愈,晋王十分高兴并大肆庆祝。

开皇二十年,杨广终于如愿以偿被册封为太子,王妃萧氏亦随之成为太子妃。

仁寿四年,隋文帝崩于仁寿宫,杨广登基为帝,次年改元”大业“,并册封萧氏为皇后。这时杨广三十七岁,萧皇后三十九岁。隋炀帝在即位后,多有失德,萧皇后婉谏无果。杨广曾数次下江南,萧皇后必随行;史书中也所记录著许多杨广对萧氏所说的话。对于杨广的暴政,萧皇后因为惧怕而不敢直述,而作《述志赋》委婉劝戒。

萧皇后正位中宫之后,兰陵萧氏作为外戚,获得了不少恩遇,《隋书》记载:”琮之宗族,缌麻以上,并随才擢用,于是诸萧昆弟布列朝廷。“ 。萧皇后的亲人也得到了隋炀帝不少关照。 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杨广带领后妃、文武百官第三次下江都,至此,隋王朝统治陷入分崩离析,因杨广长期滞留江都,臣下大都怀有贰心,有宫女禀告后说:“在外听说人人都想要造反。”萧皇后说:“你去奏报陛下。”于是宫女向杨广禀告了这件事,杨广大怒说:“这不是你该说的话!”将宫女处斩。后来又有宫女来对萧皇后说:“宿卫们三三两两的商议谋反。”萧皇后说:“天下大事到了这个地步,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何必禀告呢,徒令陛下增添烦恼而已!”从这以后没有人再说这事。

公元618年(大业十四年),江都政变,身在行宫的杨广被叛军宇文化及等所弑,萧皇后带着幼孙、皇室诸女,被乱军带到了聊城。之后窦建德率兵攻城迎回皇后,并将皇后暂安置于武强县。时突厥处罗可汗的妻子义成公主是萧皇后的小姑兼杨广堂妹,因此关系,遂处罗可汗遣使恭迎皇后。窦建德不敢不从,于是萧皇后便随使前往突厥,流亡突厥的隋百姓奉炀帝孙杨政道为主,处定襄。 公元630年(贞观四年),唐太宗灭东突厥,迎萧皇后回京。回京后的萧氏得到了唐太宗的礼遇,

公元647年(贞观二十一年),萧皇后崩逝,享年八十一岁。萧氏逝世后,唐太宗以后礼将萧皇后葬于炀帝之陵,上谥愍皇后。

萧屋塘边萧屋是长汀萧氏,除翁家畲山乡外在长汀建立的最早的居住地,其他几处均由此支分派出,兰陵萧氏,在长汀城未建祠堂,故萧屋塘边萧屋,也起着举族庆典,族裔团聚的作用,族人多称之为祖屋。

祖屋地处城南是宋、元、明、清最为繁华地的崇善坊,主体建筑座北朝南正丁位。自南迄北逶迤百余米,沿中轴线,厅、井交错,计达八厅七井之多,为客家典型的一种家族聚居建筑形式,屋中还有砖墙隔离,两片大门可开可合,再配以若干穿堂门,内室门,使全屋房舍既相连又相隔,既可分也可合。客厅与天井两侧均为大小不等的厢房,左右门窗相对,各户相亲相近,又自成一体。体现了深宅大院举族聚居的特点。

早年,祖屋南面,越过街道还有两栋配房互作呼应,三者恰好构成一品字形。其中偏东一处,占地约一亩余,传说是家塾所在,屋内有大小堂房十几间,还有供学童读经习礼的正堂和天井,以及烧茶热水的厨房。路南偏西,是另一栋房舍,其大门朝向祖屋正门。估计当为人丁兴旺时的分居之所。惜时序更替,东边的学堂早已坍塌,成为小儿追逐嬉戏的草坪了。西边的房宅也早已另有新主。但即使如此,也不影响祖屋本身的恢宏与庄重。

祖屋位置优越,由大门沿萧屋塘巷迄东不远处,即是汀州古城门之一的惠吉门。走出城门,可以观赏汀水滔滔的奔腾景象。出后门往北少许,则可到达宽畅的县前大街,与早已无存的县衙与箭坪遗址近在咫尺。往西与南大街相通,北经三远阁可直扣府衙,向南穿过尚算完好的宝珠门城楼,可亲睹宝珠晴岚的秀美风光。

祖屋大门门框及横梁均用大条石块砌成,并与两侧翼墙构成略向前弯的弧形。大门正上方刻有“名冠三杰”,这四字的意思是:我祖公萧何,被刘邦尊为张良韩信之前的意思。两侧门柱上分别刻有“八叶名臣第,五经学士家”的家风,字体苍劲,用笔锋利,相传是汀州书法家我十八世祖公仪徴公所书。跨过宽厚的门坎,大门上方朝里一面镶有“致中和”三个石刻大字,也是先祖对后代遵循儒家中庸平和思想的期待。

越过门楼,为约十几平米的的大天井,周围以宽大的条石为沿坎,中间也用石条铺成步道,走过此道即是正厅。正厅十分宽阔、高大,南来的光线充足,上方五根横梁上分别悬挂五块巨匾,前面一块是“侍郎第”三个大字,他是我的始祖萧律景德二年在汀州任知府而后迁任金部任侍郎的“招牌”。其它几块也各有出处惜均在文革时被诬以四旧而拆除。目前所幸尚有一块十分可贵,是乾隆七年知县方暨谟题写的“重桑梓义”,该匾是知县大人对我十八世秀徴公热心乡里建设的表彰,迄今此匾何以逃脱浩劫,原因不详,但据老人说,是因为,此匾因不够格上厅堂,是挂在后门的门背的,没被发觉,后来被族人拿去隔猪栏而被侥幸保留下来的。

说到对联也是大厅的重要特色,大厅至少有五付长短不一,挂于各立柱上的油漆楹联,楹联间每逢年节,还要悬挂巨大的画卷和中堂,据说这些文字和图画均出自不同的朝代名家,如伊秉授、上官州等人之手,当然这些人是否真实我们是不得考证的了。不过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门生杨方是我五世祖公进士萧雍的好友,还有清朝被誉为“黎青天”的黎士弘是我十八世祖公的姻亲,他们留下的墨宝倒是有可能的,只可惜都无以保存了,现大厅四壁空无一物了。

大厅两边是祖屋最重要的两间厢房,它不止房间宽大,房内还有独立的的小天井,隔着天井是用来招待挚友和贵宾饮茶议事下厅,厅内摆设有太师椅,和小案桌,墙上挂满名人字画,整个小厅书卷气实足。正房屏后有小门通往后间,由此再转入屏风后的过厅,外人家人来往互不干扰,真乃屋中有屋,厅内有厅。由大厅跨过中堂两边的门坎,即进入过厅,过厅的面积不大,约可容两张八仙桌和若干座椅,它是前厅举行庆典是茶水酒菜中转的地方,平时则可供一小家用膳或休息。过厅北面是是天井,然后是中厅。它也比较高大,但面积略小于大厅,如果说大厅主要用于接待外客贵宾的话,中厅则是家族聚会之所,它的后方最高处,隔出一个约一米深、一米高、四米宽的开放式大神龛,龛上供奉着先祖的神位,中间最高的一块是:兰陵堂一脉宗亲神主牌,往下一点是马国典画的我祖公的神像。顺便说一句,马国典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人物画家,他的画人物逼真出神,因此长汀人有一说:马国典都画你不足。表示此人丑态百出,连人物画家马国典都没办法画好你的。神龛上还备有大小五具香炉,每逢初一十五,族人都要登梯进香,各家各户供品则分别摆在厅前的供桌上,供桌是由两张八仙桌合在一起的。天长日久,神龛四周已被烟火熏得乌黑,当然,在乌黑的烟火也万万不能去清洗的,这样才能体现祖宗的烟火是很旺的。穿过中堂左右的两个侧门,则又是一过厅和天井的,其北则是一堵隔墙把全屋分成前厅和内宅两部分,墙正中开有大门,大门关闭十时,不知者以为房子到此为止,开启后则两者合为一体,才见后面另有洞天,足证当年工匠设计之用心。跨过此门又是天井、厅堂,再后则是两层楼房突兀而起,建筑立面为之一新,楼下是内厅,平时家长里短餐饮活动多在此进行,两侧则是居室,楼上楼下房间较多,内厅,后面是一较大的天井,其间还有一深水井可供家人汲水之用。往后即到后厅,后厅分南北两片,北厅向北展开,厅口宽阔,由此既能目击北方天空观赏,又能观赏北山风光,自成一番风景。再往前走地形陡然突起,高出其他许多,即到了俗称的“毓墩子”的地方,“毓墩子”在汀州客家话中其发音为“有丁子”,传说旧时萧家妇女在此处生孩子,长大后不至于“白丁”。穿过“毓墩子”及与其相连的走廊,掠过一排居室,即来到小花园,花园面积不算大,约百余平米,据说当年这里曾有过四季花开如锦,常年枝头飘香的繁荣年代。唯迄晚清,家道衰落,花园已成一片荒地,族人用来开垦种菜,昔日芳影已难再寻。

祖屋始建于何年?已无可考。从《长汀县志》,卷之六--城池篇及我家旧谱关于我十二世尚瑛公开挖萧屋塘来看,可知祖屋在明嘉靖之前当已有之了,然考家谱尚瑛公前后数代似无建此大宅之力。再往前推测是我五世祖公谦斋公,旧家谱记载:公士宦多年,为安养父母乃由翁家畲迁家郡南门,迎父母城中就养。另,几年前挖基地,发现祖屋地底下,并没有瓦砾,而是黄土质,说明祖屋在建之前原是一块荒地。从谦斋公存河坑口祖山雄浑墓葬比较,似有可能。唯斯时人丁尚少,也无建此大宅之必要。据此似可推定以为:祖屋初建南宋淳熙年间,而后由十八世秀徴公与十九世杰翰公父子,也就是说在康乾年间在原有房址上扩建而成的。其原因:一是此时家中人丁繁盛,旧屋已容纳不下。二是从十七世君元公开始,萧氏几代在汀均有较大的影响和较高的声誉,现存《汀州府志》和《长汀县志》均多次载入诸公之事迹。而大门族联传为仪徴公所书,现存在大厅横匾为县宪对秀徴的嘉奖,均与扩建新屋相呼应。事实上,此后数代人丁兴旺,名人迭出,与此也无关关系。据此似可以为:祖屋初建于南宋孝宗与宁宗朝,迄今已历八百余年,而扩建当推清康乾盛世,屈指也历三百载矣!

祖屋历史悠久,各朝各代均孕育过不少为国效力、为政清廉、绩著乡里、名流青史的英才志士。如不计始祖北宋景德进士、汀州知府萧律,也不计本屋肇建者南宋淳熙进士官监南岳五世祖公萧雍与宋州知事五世叔祖,单计生于本屋,长于本屋的在在明代就有:明永乐进士,官户部郎中兼监察御使八世萧清;吏部儒事官十世萧竹庵;训导十世萧静轩:县丞十二世萧华轩;抚标材官十三世萧鄞溪;巡检历署知县事十四世萧溪;宝坻县典史十四世萧华溪;督标千总十六世萧祥英等。在清代则有造福乡里、人文慈善事迹先后进入《汀州府志》和《长汀县志》的人就有十余人之多。至于到了民国时期,担任国民党将校官的也有约十人其中有国民革命军十八军十一师中将师长福建保安司令萧乾、国民党抗战战况发布组长少将萧敬、国民政府高级翻译官萧嗣章。解放后,更是人才辈出,有解放军教导团长萧老九、中国著名作家萧建亨、清华大学教授萧华庭、福建省交通厅总工程师萧莹等等。可以这么说我的祖屋,不仅仅是历史悠久、而且人杰地灵。堪称汀州一绝,遗憾的是祖屋,年久失修,房屋败坏,又没有引起政府的注意和保护!

追根朔源,求萧氏族谱

族谱,族人之公共事、家族之历史也。 余虽知之不广,识之不博,但经史典籍,仿佛略记一二。纵观诸谱,矛盾尚多:讹脱遗漏,莫衷一是。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