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周氏族谱里(宜、广、元)字辈的族谱,谢谢,重谢。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5浏览:3收藏

找周氏族谱里(宜、广、元)字辈的族谱,谢谢,重谢。,第1张

我的字辈从周焘开始,焘子启擘应,礼宗坦景文,帝廷思允仕,汝仲道胜钦,尚楚用治联,开仁德永成,世代广贤良,邦家庆华荣,隆盛崇原美,继述志长兴,光耀彰学俗,秉守洪昌明。始主为周景和,周用林由湖南永州府零凌县,下川,我是代字辈,住安岳县双龙乡。

有,他们都是周敦颐的后代。

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清塘镇楼田村,有一处濂溪故里,也就是周敦颐的故乡。在那里,有一副楹联:“周庭举世皆尊元公哲学鲁迅文章恩来开国总理,风景这边独好濂水湛蓝都庞苍翠道岩今古奇观。”

从楹联的意思来看,鲁迅(原名周树人)和周恩来,都是周敦颐的后代。

按世系表排列,鲁迅是周敦颐第三十二代孙,周恩来是周敦颐第三十三代孙。

据说,周敦颐十世孙周澳迁居到今绍兴周桥,绍兴周氏后来不断发展、枝繁叶茂。周澳生有四子,其中周德、周完一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周德第十七代传人为逸斋公,逸斋公的第十四代传人即是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而周完一的十二代传人中,就有周恩溥、周恩寿、周恩来三兄弟。

扩展资料:

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但是他一直把自己看作是浙江绍兴人。他在南开学校毕业文凭和赴法留学的证件上,填写的籍贯都是浙江会稽或绍兴。

抗战胜利后,他还向美国记者李勃曼解释为什么自己的籍贯是绍兴:“我的祖父名叫周殿魁,生在浙江绍兴,按中国的传统习惯,籍贯从祖代算起,因此,我是浙江绍兴人。” 

周恩来不但把自己看作是绍兴人,而且还认为自己与鲁迅可能是同宗同族。1938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两周年的纪念日,周恩来在武汉纪念会上作了讲演。

他一开头就说:“我想,在今天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会上,大家都是诚意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我自己不是文学作家,然而却参加了文艺协会,同时在血统上也许是鲁迅先生的本家,因为都是出身在绍兴城的周家,所以并不如主席(按:指会议主席郭沫若)所说以来宾资格讲话。” 

1939年春,周恩来到浙江视察抗战时,回到故乡绍兴。这是他自1909年3月初随伯父周贻赓从淮安到绍兴探亲后,第二次回绍兴。

在绍兴时,周恩来十分注意了解他与鲁迅的关系,多次查询了“百草园”的鲁迅与自己“百岁堂”周家是否同族关系,并为此查阅周族家谱。 

1939年3月30日晚,他在警卫员刘久长陪同下,到火珠巷板桥3号姑夫王子余家,与事先约定的绍兴大明电气公司的青年工人座谈。

席间,他转言问王子余:“周家跟鲁迅是否同族?”王子余听了周恩来的询问后,答道:“同姓不同族,鲁迅是鲁圩周,你是后马周。” 

不难想象,周恩来听了姑夫的回答,一定感到失望。但他称赞鲁迅是革命的硬骨头,说要学习鲁迅不畏强暴的精神,把抗战坚持到底。 

周恩来一直很敬重鲁迅,在南开大学读书时,他曾邀请鲁迅到天津来演说,鲁迅也答应了。南开大学为之而轰动。

可是,约定的1919年11月8日,鲁迅忽然有事,不能如约前来,深表抱歉,并请了他二弟周作人来代替演讲。为此事,周恩来到晚年还深深地感到遗憾。 

周恩来了解他与鲁迅是否是同族,就像1938年10月19日他所说的那样:“然而我却不愿意如章行严口口声声‘吾家太炎先生’似的而也说‘吾家树人先生’,我只能如古诗所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似的来怀念鲁迅先生。” 

周恩来很重视纪念鲁迅逝世的活动,仅解放前就先后参加了5次纪念活动,并作了演说。“我要在鲁迅先生之像面前立下誓言:只要和平有望,仍不放弃和平的谈判,即使被逼得进行全面抵抗,也仍争取独立、和平、民主、统一。”

周恩来青少年时代曾听祖父、父亲说过保佑桥周家与覆盆桥周家是同宗同族,当他离开绍兴辗转回到重庆曾家岩后,与其堂弟周恩谈故乡之行时,仍坚信他们与鲁迅先生是同族的。

解放初,周恩来又托友人继续调查自己与鲁迅的关系。经过调查,周恩来与鲁迅的关系终于搞清楚了。 

根据《绍兴县志姓氏编》、《濂溪故里周氏族谱》、《越城周氏支谱》、鲁迅祖父周福清在清代同治丁卯科所写的《浙江乡试卷》中的履历、周恩来所写的《百草园和百岁堂》等材料来看。

绍兴周家的世系,源出古代姬姓,后迁河南汝南郡,遂按国号以周为姓。传至宋代周敦颐(宋代理学创始人,也称濂溪先生),卜居庐山莲花峰下,子孙繁衍,分徙各处。

周澳是周敦颐的9代孙,《绍兴县志姓氏编》说鱼化桥周氏和后马周“同为澳长子名德之后。”鱼化桥是周氏宋祠所在地。

鲁迅属于鱼化桥支的覆盆桥(地名)分支,周恩来属鱼化桥支的保佑桥(地名)分支,住百岁堂内。

覆盆桥分支和保佑桥分支的分居是在清代乾隆年间。再依《后马家谱》来推算,鲁迅为周氏第20世,周恩来为第21世。 

此外,鲁迅的母亲鲁瑞,是周恩来祖母鲁氏夫人的堂侄女。周恩来与鲁迅不仅是同宗同族,而且还是远房亲戚。 

1952年的一天,许广平到中南海周恩来家作客。周恩来很恭敬地迎接了许广平,他亲热地说:“广平同志,排起辈分来,我应该叫你婶母!”

许广平年纪要比周恩来小得多,那里受得住这番礼节,红着脸,忙不迭地摇手:“不敢当,不敢当。”

周恩来接着说明,他已经了解到他和鲁迅确属本家,不过是很远的关系,按辈分鲁迅长他一辈。当时,周恩和两个亲属也在座。 

周恩来不但向许广平认亲,后来又向周建人认亲。1969年,中共“九大”期间,周恩来特地去北京饭店拜访周建人。

他用绍兴腔对周建人说:“建老,我已查过哉,您是绍兴周氏20世孙,我是绍兴周氏21世孙,您是我的长辈,我要叫你叔叔来!”周建人见周恩来如此有礼,也忙说:“你是总理,不敢当。”

人民网——鲁迅、周恩来是叔侄都是周敦颐后代 周姓名人辈出

人民网——周恩来与鲁迅:两位伟人同出周家 

汝南郡 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

沛 郡 汉时置郡。此支周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

陈留郡 西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周震。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浔阳

临川郡 治所在今江西南城。

庐江郡 治所在今安徽庐江西南。

泰山郡 治所在今山东泰安东南。淮南郡 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永安郡 治所在新城县(今河南光山西)。

河间郡 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

临汝郡 治所在梁县(今河南临汝)。

华阴郡 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

河东郡 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清河郡 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

江陵郡 治所在江陵县(今属湖北)。

长安郡 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河南郡 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

昭州郡 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

武功郡 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以东。 细柳堂

汉文帝六年冬,匈奴六万兵马犯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几日后文帝御驾亲往劳军。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传报,营兵却一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闻将令,不闻天子令!”文帝亲自来到营门,又被哨兵拦住,只好交出天子符节,让哨兵进帐回报。亚夫验了证件,下令开门放入车驾。一面嘱咐:“营内不准跑马。”车驾和随从只好按辔徐行。进入营门,亚夫出帐迎接,文帝慰问后,一出营门,兵士仍关上营门,严整如故。文帝高兴地说:“这才是真将军呀!象亚夫这样的将军,和他练的兵,才使敌人无缝可钻呀!”

爱莲堂 

哲学家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酷爱莲花,把莲花比成君子,夸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艳。

其他堂号

郡望堂号:汝南、沛郡、陈留、浔阳、临川、庐江、泰山、淮南、永安、河间、临汝、华阴、河东、清河、江陵、长安、河南、昭州。

自立堂号:世德、亦政、诵芬、清白、继述、绍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惇叙、忠厚、敬爱、集贤、永思、承思、濂溪、敦稼、敦伦、孝思、叙伦、笃祐、笃亲堂等。

1.祥符周氏始祖周敦颐传

 周恩来常讲:“生生不已。”“生生”是中国哲学术语,承认事物在变化中时时有新生事物产生。“生生之谓易”,宋朝理学(道学)创始人周敦颐强调“生生”是宇宙的根本,他在“太极图说”中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周敦颐被绍兴宝佑桥周氏尊为始祖。而周恩来是宝佑桥周氏的后代。由此看来周敦颐就是周恩来的祖先了。这有没有根据呢?因为中国人历来有攀名人为祖先的习惯。如姓周的常常要追溯到周文王、周武王,其实周文王、周武王姓姬并不姓周,正如大禹姓姒一样。只是后人以国号为姓。

 宝佑桥的周氏没有尊周文王、周武王为始祖,而是尊周敦颐为始祖。这是有根据的,最主要的根据就是周敦颐的曾孙周靖的墓志铭,墓志铭成文具体时间无从考,但是作者李大同是南宋嘉定的进士。嘉定年间是1208-1224年,距离周敦颐去世的时间仅差100余年,此时周敦颐已被尊为理学(道学)鼻祖,一般人也是不敢冒认其后代的。碑文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周靖的墓碑已不复存在,但是墓志铭全文收录于光绪年间修订的《诸暨县志·山水志》一书。

 另外,周氏后裔迁徙成族者50余处,其中包括紫岩族、南门族、丰江族、梅山族、周桥族、后马族等等,各族宗谱,详细记载族史,溯其源均谓系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之后,而且与周敦颐出生地湖南道县楼田村的《濂溪故里周氏族谱》相符。

 此外还有一个证据,国民党元老、考试院院长于右任等社会名流也承认周敦颐是周恩来的祖先。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61年3月中旬,章士钊转述了于右任给一位港人的信,于老先生在信中说:“今年是我老伴80寿辰,可惜我不在大陆,今年她的生日一定会很冷落,不会有人理睬她的。想到这一点,我十分伤心。”章在信末说“于老的这种心情,请总理给予注意”。周恩来看了信后即让屈武以女婿名义,去为于夫人做80大寿。事后,屈武想把周总理关怀经过告知岳丈于老,但又不知怎么写为好,就与于右任的朋友邵力子商量。邵力子和于右任在抗日战争时期,同住陪都重庆康心之的家中,朝夕相处。邵力子在黄埔军校和周恩来共过事,他是国民党的主和派,被称为和平老人,多次与周恩来谈判。邵力子也是绍兴人,他说:“可用‘濂溪’二字代称,因为濂溪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别号,于先生一看就知道。”果然于老先生收到信后,心领神会,对濂溪先生即周恩来表示感谢。家谱编修就用大谱师。

 为何于右任见信看到“濂溪”两字就心领神会?因为于右任知道周恩来是周敦颐的后代。周敦颐晚年在庐山濂溪学堂讲学,后人称他为濂溪先生。于老先生和邵力子在重庆时就常常以濂溪先生称周恩来。

 周敦颐,字茂叔,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出生在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濂溪。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讳,改名敦颐。

 周敦颐15岁失去父亲,母亲带他到开封投奔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他因舅父的官职荫恩为官,不是科举出身,24岁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周敦颐初进仕途,就不同凡响。当时,分宁县有一个案件,拖了好长时间,不能决断。他到任后,只传讯了一次,便了结。经按察使推荐,他被调为南安军司理参军。

 在南安军司理参军任上,又有一事震动官场。当时转运使王逵是个酷吏,独断专横。有一个罪犯,就案情说,不该判为死刑,王逵则非将他判为死刑不可,没有人敢说个不字,独有周敦颐敢于争辩。王逵固执己见,毫不理会,周敦颐就将上朝用的手板交给随从,决定弃官而去,并说:“像这种样子,还可以做官吗?用随意杀人的办法来讨好上司,我可不干!”这番话传到王逵耳里,王逵醒悟了,这个罪犯总算没有死。

 不久,周敦颐被调为郴州桂阳县令,治绩更加显着。有了好名声,推荐的人就多。他被调为洪州府南昌县知县。

 接着,他担任了合州通判,为官4年。当时,州内大小事情,不经周敦颐之手,下吏不敢随便处理;即使下吏勉强布置下去,百姓也不肯执行。这时,按察使赵扦前来巡察,有人向赵扦进谗,赵扦摆出一副威严的样子,察看动静。周敦颐不以为意,泰然处之。赵拚无可奈何,但对谗言总不能释然于怀。后来,周敦颐调任虔州通判,虔州知府正是赵拚。赵拚又仔细考察周敦颐的一言一行,才省悟进谗者的险恶用心。赵拚握住周敦颐的手说:“我几乎要失去你了。现在我才算真正了解你。”

 熙宁初年,周敦颐升任郴州知府。不久,由赵扦和吕公着推荐,他担任广东路转运判官,兼任提点刑狱。他便以清理冤狱、造福百姓为己任。他视察各地,不畏劳苦,即使是瘴疠之地、险远之所,甚至穷崖绝岛、人迹罕至之处,也一个一个地走到,发现处置不当的事情,设施不够完备的地方,他都尽力而为,让百姓满意。

 由于长年劳累,他疾病缠身,再也不能东奔西跑了。1072年他向朝廷提出,希望担任知南康军。朝廷同意了他的要求,他便在庐山莲花峰下安了家。门前有一条溪流,发源于莲花峰,流向湓江口,洁清甘寒,沁人心脾,他就以家乡的濂溪称呼它,并以濂溪为自己的号。他有时徜徉庐山,乐而忘返;有时濯缨濂溪,心旷神怡。他在溪上筑了书堂,名为濂溪书堂,早晚读书、讲学,怡然自得。家谱编修就用大谱师。

 周敦颐为官30年,但官职比较低。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他年轻时就信古好义,以名节自重,对自己要求严格。做官所得俸禄,基本上用来周济族中贫困的人和一些亲朋好友,自己连百钱的积蓄也没有,自己的妻子和儿女,有时甚至连粥也吃不上。他却旷然不以为意,襟怀飘洒,雅有高趣。诚如黄庭坚所说:“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周敦颐的《爱莲说》便是他人格的写照: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脍炙人口,“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

 周敦颐是儒家学者,为官的同时传道授业,着名理学家程颢、程颐是他的得意门生,朱熹是他的再传弟子。他的着作流传下来的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

 周敦颐立学的宗旨是教人如何做个圣人,注重道德修养,讲正心诚意的性命之学。在哲学上,把孔孟的修心养性的理论和佛老的虚静、无为的思想结合起来,终于推衍出唯心主义的体系,是宋明理学(道学)的创始人。

 周敦颐继承《易传》和道家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系统的宇宙构成说。他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又认为圣人模仿“太极”而建立“人极”,“人极”就是“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道的最高境界。他又上承孔子、孟子,而自成理学体系,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为理学一派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周敦颐生前社会名声不算大,经程颢、程颐特别是朱熹的宣扬,后人认为他的哲学是孔孟的真传,儒学的再起,其功绩仅次于孔孟。南宋封他为汝南伯,元朝封道国公。从祀文庙。

 熙宁六年六月七日(1073年7月14日),周敦颐逝世,享年57岁。“葬江州德化县德化乡清泉社”或“卜厝于德化县清泉社(庐山)莲花峰三起山郑太君墓侧”。这只是一种说法,李海文1997年到九江,得知至今在庐山脚下的九江市东南郊有一座周敦颐墓,此墓历经沧桑,几毁几建。

 此墓在栗树岭下,濂溪前。此濂溪,就是当年周先生讲学的濂溪。曾任德化县尉的潘兴嗣与周敦颐为莫逆之交,作墓志铭:“其家服饰之物,止有一敝箧,钱不数百,人莫不叹服,此余之亲见也。”

 据说此墓开始不为常人知,到南宋由于朱熹的推崇,他的墓地得到修葺。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诏修祠墓,对墓地进行了大的修复。墓前五里处,有墓道,两旁建墓道亭和竖墓道碑,过濂溪,小桥流水,迎面是高大的石牌坊,墓的左右为太极图碑和像图石碑。墓前建濂溪祠,祠前又凿二池种莲,四周古树参天,气势不凡,成为明代的“江州十景”之一。家谱编修就用大谱师。

 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罗泽南、李续宾出资主修濂溪墓,重建牌坊。1934年又筑钢筋水泥,使陵墓加高。

 到建国后墓区保存完好。墓地古木参天,浓荫蔽日,两旁各有一座墓亭,中间随着山势修有层层的石阶,拾级而上,最上一层是墓茔。

 然而这个墓区在十年浩劫中遭受灭顶之灾,被人用炸药炸开墓茔,古木被砍伐,古墙、牌坊荡然无存。据说,有人认为周敦颐官居六品,权倾一方,墓内定有不少陪葬物,炸开之后一无所获。完全证实了潘兴嗣写的墓志铭真实可信。

 可喜的是,1988年全国上下肃贪倡廉,乡民们敬佩周敦颐的清正廉洁,自发集资,义务献工,重修濂溪墓。

 周敦颐在九江的时间并不长,可是影响很大。至今星子县城的东侧,仍有爱莲池,周围数十余丈,中筑石台,上面造观莲亭,内立石碑。碑上刻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这是朱熹任知南康军时,对亭重修,又征得《爱莲说》墨迹,刻石碑于亭,保存至今。

 周敦颐生二子:寿、焘。

2.周敦颐一周靖世系表

3.周敦颐之后二世、三世小传

 二世

 寿 字元翁,又字李老,宋元丰五年(1082年)黄裳榜登第,终司封郎  中。生子六:伯逵、虞仲、叔夏、季友、季仲、季次。寿之后迁居江州。伯逵一作伯达。

 焘 字次元,一字通老,宋元佑三年(1088年)李常宁榜登第,政和六年(1116年)以中大夫充宝文阁待制,知成都府,七月二十九日到任,政和七年(1117年)七月罢,九月落职。落职后提举毫州明道宫,终朝议大夫徽猷阁待制,赠通奉大夫。又云:元公44岁娶薄氏,46岁生焘。焘随父居南康莲花峰下。生三子:绩、、缊。

 三世

 演 字庆长,父荫终奉议郎,通判蕲州,生四子:正卿、直卿、良卿、彦卿。居南康,是为南康族。

 絪 奏改名彝,字庆和,宋绍圣四年(1098年)何昌言榜登第,积官礼部(一说兵部)侍郎,以言忤当道,谪守河南祥符。祥符,故汴州地,宋祥符中改今名,开封府十六县之一。遂家于东镇关外,娶邵氏,生一子:靖。据绍兴《(越城周氏支谱·祥符族))一文云:“计侍郎公居祥符当在四十内外,子博士公靖方舞象勺,越十二三年成进士,又三年而汴京陷,扈思陵居杭州,又十五年而迁紫岩,是家祥符仅十五六年,距迁紫岩三十年有奇。”

 缊 字庆醇,固始丞,累世以儒为业,父荫终承事郎。生二子:容、宽。

找周氏族谱里(宜、广、元)字辈的族谱,谢谢,重谢。

我的字辈从周焘开始,焘子启擘应,礼宗坦景文,帝廷思允仕,汝仲道胜钦,尚楚用治联,开仁德永成,世代广贤良,邦家庆华荣,隆盛崇原美,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