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在姓氏中读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5浏览:1收藏

rén

任姓(“任”作姓时读音rén);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 任氏以华夏族(汉族)为主,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人口约五百三十二万余人。在《百家姓》中排第58位。

扩展资料

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八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2%左右。古老广居的任姓之间不结婚、不联姻。

先秦时期,任姓主要活动于重庆、山东滨州、河南、湖北地区。秦汉时,任姓已扩散到陕西、四川、甘肃、广东、江苏、浙江等地。三国两晋时,任姓的分布更为广泛,但其主体仍在北方和中原地区。宋朝时任姓已移民福建。清初任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任姓大约有3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6%,排在第四十七位。任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任姓总人口的3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山东、河南,这三省任姓大约占全国任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湖北、甘肃,这两省的任姓又集中了任14%。

全国的任姓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形成了以西部川陇、中部豫鄂、东部齐鲁为中心的三块任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任姓大约有3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3%,排在第七十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20%。主要分布于北方的任姓,长期的籍劣战乱使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明朝时期,山西为任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任姓总人口的218%。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山东、浙江、四川四省,大约占全国任姓总人口的61%。其次分布于江苏、河北、陕西、河南,这四省的任姓又集中了21%。

宋元明期间,任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中原地区向东南、向西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北方山西、西部四川、东部山东、东南江浙四块任姓人口聚集地区。

-任

趣味解读神话,诙谐笑谈历史,轻松品味文化 欢迎关注「 ”那个小神仙”,带您看中华上下五千年 分类:历史文化解读、地域文化解读、名人名家 字数:5500字,阅读约8分钟 四川眉山,坐落于西南一隅,北接成都。历史上的眉山因「 ”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而名声大噪,如今的眉山市区内仍有苏氏父子的祠堂「 ”三苏祠”,红墙绿水,亭台楼阁,古木环绕,竹林盈翠,环境非常优美,加之文化底蕴深厚,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 在宋代,眉山还是全国有名的「 ”进士之乡”,进士数量远超其他地区,就连当时的盛产进士的江浙一带也难以比拟。 根据杨文等人综合《雁塔碑》(进士题名碑)、《眉山县志》和《眉山市人物志》等文献的统计,眉山在两宋时期总共有909进士(数据来自杨文等人著《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研究》)。 根据《元丰九域志》所载,两宋时期,眉州领眉山、彭山、丹棱、青神4县,所辖区域小,也不是当时的西南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但却出了909名进士,数量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成都,不得不说是一件奇事。 四川眉山远景楼 那两宋时期眉山著名的进士有哪些呢?产生这么多进士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 一、进士之乡,千载诗书城 两宋时期的眉山考取进士的人数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以当时的全国的科举大省浙江作比较,以浙江大学龚延明、祖慧教授的《宋登科记考》为准,北宋时期浙江进士有1657人,南宋时期有5926人,总共7583人。 而当时的浙江共有11州66县,平均下来每州(每县)约有98人,眉山4县进士共909人,平均每县约227人,远远高于浙江的平均水平。 跟当时四川成都府比较来看,成都府的进士661人,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已经很是不错,但与眉山的909人来说,还相差较多。 放到全国范围内来看,两宋共取进士42390人,眉山进士人数占全国进士总人数的214%,平均每一百个进士当中,就有两个是眉山人。 对于只有二十乡、六镇,两万多户的眉山来说,有如此之成绩,着实是令人惊叹。难怪宋仁宗皇帝感叹:「 ”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 (图源自杨文等著《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研究》) 二、各大家族英才辈出,个体一流 两宋时期,眉山地区文化氛围浓厚,在加上宗法制的影响,产生了很多以学术、政治立身的士人家族,这些父子、兄弟闻名者甚多,多人考取进士,光耀门楣。 眉山文庙《雁塔碑》记载:「 ”中甲、乙科者(进士)八百八十余人,而气节文章苏氏坡(苏轼)、颍(苏辙)外如田(锡)、任(孜)、家(铉翁)、孙(抃)照耀史册者。” 这段资料中提及的苏轼、苏辙、田锡等人是眉山进士中佼佼者,他们的家族也是眉山当地有名的士人家族。 两宋时期眉山闻名的士人家族较多,根据统计状况来看,共有9个,分别是:眉州苏氏、眉州家氏、眉州唐氏、眉山任氏、眉山王氏、青神杨氏、丹棱李氏、眉州史氏、丹棱史氏。 我们暂选其中典型的四个家族谈论: 1、苏氏家族 眉山三苏祠 苏氏家族应该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了,「 ”三苏父子”的盛名一直到今天都是眉山的名片,苏氏家族以文学著称。 苏序应当是苏氏家族第一代,虽然学问不精,但是胜在苏序有远见,家中大量购买书籍,重视孩子的教育。 苏涣,苏序次子,公元1024年(宋仁宗天圣二年)进士,为宝鸡主簿。《全宋诗》卷二三一录其诗一首《赠刘讽》。 林下人归少,君归不待年。能令两蜀士,叹甚二疏贤。 三子苏洵(苏轼之父)虽然平生27岁才开始读书,未考中进士,但是却是宋代有名的文章大家,所作的《六国论》博辩宏伟,有纵横之势。 苏轼曾经在《凫绎先生文集序》中赞美父亲:「 ”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 到了苏轼、苏辙这一代,苏氏家族进入了巅峰时期。嘉祐二年(1057),京城大考在即,在此之前,苏洵带着儿子苏轼和苏辙进京,这年苏轼21岁,苏辙18岁。在蜀人张方平的推荐之下,欧阳修看了苏洵送呈的文章,对其《六国论》一文赞不绝口,认为可与荀子比拟。 嘉祐二年正月,苏轼苏辙兄弟在礼部考试中脱颖而出,兄弟二人同时考取进士,声名大噪。二十一岁的苏轼更是考取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三月,苏轼兄弟二人同科及第,苏洵的《六国论》被人争相传诵,三苏父子一时风光无两。 虽然三人后来的仕途皆不够顺利,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因才华名垂千古,特别是苏轼更是成为有宋一代文人巨擘。 苏轼画像 苏轼是北宋中期最伟大、最全能的文学家。其散文纵横捭阖,切中时弊,直接探讨经世治国之事,有强烈的个人特色。其诗一方面反映当时现实,直接把诗歌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歌咏自然,清新脱俗,想象出奇,时刻蕴含人生哲理。 苏轼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极大得推动了词的发展,扩大了词的创作领域,他的词的内容极其丰富:抒情、爱国、怀古、赠送酬唱、离别思念、咏物、描写农村。 苏轼为人颇为不羁,性格旷达,表现在诗词的创作上,就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通脱豁达、潇洒飘逸的风格。这样有魅力的苏轼,使得他在千百年来受到无数文人志士的喜爱。 其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最能体现其超脱豁达的性格特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既不以风雨而忧,也不以晚晴而喜的生活状态,无不凸显了他内心的强大,以及自我精神世界的充实。 2、李氏家族 眉山的其他家族在苏氏家族的光芒掩盖之下,较少为人所知,但就其成就来说并不比同时代的家族逊色,这些家族的不仅考取进士的人数多,而且著述丰富。 眉山丹棱李氏家族,也出了5个进士。与苏家的文学不同,李家主要是在史学方面成就巨大。 绍兴八年(1138),李家李焘登科进士,授成都府华阳县主簿,但李焘一心学术,没有就任,转而到丹棱龙鹄山读书。直到绍兴十二年秋,李焘才赴任。 李焘一生博览群书,著述颇丰。据记载,有《巽岩文集》、《四朝通史》、《春秋学》等五十多种,但是大多散佚。 其成就最高的是编纂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现存五百二十卷),是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 该书仿造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体例,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到宋钦宗赵桓年间之事,史料价值很高。 纪昀等赞其博览群书,对历代典故熟记于心,《续资治通鉴长篇》记载之事详尽连贯,是读史之人必读之书:「 ”焘博极群书,尤究心掌故。……其(《续资治通鉴长编》)淹贯详赡,固读史者考证之林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李焘之子李垕(厚)继承父亲学识,也考取了进士。 《全宋文》简略记载了其生平:「 ”李垕,字仲信,丹棱(今四川丹棱)人,李焘长子。乾道四年,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与其父李焘同掌史事,时人荣之。” 李垕为人正直,往往在朝廷之上直言劝谏,颇受人尊重。 当时,李焘父子同为朝廷史学重臣,又都是眉山人,时下有人将他们与苏氏父子并论。明代杨慎就曾说:「 ”垕与二苏并列上等,其文行真不可及哉!” 3、唐氏家族 丹棱唐氏家族跟苏氏家族一样,是以文学著称的家族,时代比苏氏家族稍晚。 唐氏家族的第一代文人根据确切记载应当是唐淹,唐淹此人在嘉祐、治平年间非常有名,学者都争相拜他为师,受他指点的学者就有数百人,是一代经学大师。 唐淹之子唐庚的崛起使得唐氏家族在眉山成为真正的士人家族,在当地非常有名望。 唐庚,字子西,唐淹次子,有「 ”小东坡”之称,存世的作品有《眉山唐先生文集》,其文学成就超过父亲唐淹。 宋代刘克庄夸赞其诗文不比苏门的秦观、晁补之等人逊色:「 ”子西诗文皆高,不独诗也。其出稍晚,使及坡门,当不在秦(观)、晁(补之)之下。” 唐庚为苏轼同乡,文学思想深受苏轼影响,诗歌细密工致,锤炼字句,意蕴深长。以其《春归》为例: 「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花间合,孤城柳外圆。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虽为咏春之作,但起首两句气势不凡,东风浩浩荡荡而来。春花繁盛、柳树新芽,一派生机。但诗人以乐景衬哀情,最后两句转笔一写心中之愁苦。乐景之中,哀情更甚,写作手法别出心裁,构思巧妙。 除了诗歌之外,其散文精悍简练、逻辑缜密,被当时的太学生奉为文章典范,争相模仿。 4、家氏家族 眉州家氏,根据史料记载有名的十二人当中,就有5人为进士。家勤国、家安国、家定国三兄弟同为进士,三人从刘巨读,与苏轼兄弟是同门友。 家勤国著有《春秋新义》,家安国著有《春秋通义》,家定国有诗文集。 家氏家族在家勤国三兄弟之后又出了两位进士,分别是家勤国的儿子家愿和家铉翁。 家铉翁,号则堂,传说他「 ”翁身长七尺,状貌奇伟,威严儒雅。”德祐二年,赐进士出身,曾任户部侍郎、端明殿学士。 明末,元军兵临城下,丞相丞相贾余庆、吴坚向各地太守发布檄文,命令投降,只有家铉翁坚决不投降,「 ”宋亡,守志不仕”,坚守文人志士之民族气节。1294年,元成宗即位,家铉翁才被放还,时年82岁。 家铉翁著有《则堂集》六卷,《彊(强)村丛书》辑为《则堂诗余》一卷,词存三首收于《全宋词》中。 三、起底进士之乡缘由: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1、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大量文人迁入 眉山位于成都平原之上,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唐代之时,成都就是名列前茅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有「 ”扬一益二”之美称。眉山毗邻成都,受成都地区的带动,经济稳定且繁荣。 唐代末年,北方战乱纷飞;北宋末年「 ”靖康之乱”;南宋末年的宋金战争,中原各地受尽战乱之苦。而居于四川盆地之内,受战争影响最小,其他地方民不聊生,四川却「 ”三川晏宁,五稼丰稔”。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给予文化巨大的发展空间,巴蜀地区的文化快速发展,甚至有学者认为唐宋时期的巴蜀能与当时的儒家文化中心齐鲁比肩。 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稳定还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涌入四川避难,《宋史》之中就说:「 ”天下将有变,而蜀为最安处。” 眉山跟成都同在成都平原上,虽然经济不足成都发达,但是在战争年代,大多数文人以为成都作为四川首府不够安全,转而到了周边的城市,眉山就成了最好的去处。 上文中提到到两宋眉山的9大士人家族,其中眉州苏氏、眉州家氏、眉州唐氏、青神杨氏、丹棱李氏、眉州史氏、丹棱史氏,都是移民家族。 比如丹棱李氏,是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之后,其祖上在经历北宋末的「 ”靖康之难”后,举家迁到了眉山丹棱。 文人墨客的大量涌入,使得原本属于儒家文化边陲的眉山县,中原文化和巴蜀本地文化的大混血,使得当地的文化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来到眉山的文人们在此繁衍生息,特别是大家族中有曾在朝为官者,他们的科举、官场经验丰富,通过各种途径传授给当地的学者。 2、宋代四大刻书中心之一,学校数量多,教育繁荣昌盛 宋代刻书业非常发达,所印之书精美细致,善本较多。 陈先行《国宝大观》说:「 ”宋代的刻书地点相当多,除首都汴梁外,浙江杭州、福建建阳与四川眉山是主要刻书中心。” 宋代时期,眉山成为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一,无论是官刻、家刻,还是坊刻都非常发达。 官刻书籍影响最大的是绍兴年间井宪孟在眉山刻印的《眉山七史》,又称 《宋蜀刻七史》,包括《宋书》、《南齐书》、《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7部史书。 宋代绍兴年间井宪孟在眉山刻印的《七史》 《眉山七史》刻本书版从宋代一直用到清代,在嘉庆年间毁于火灾,保存了七百多年。 家刻方面,眉山书坊刻印了大量唐宋时期的文人集子,如:李白、李贺、孟郊,三苏父子、秦观等。眉山书坊还刻印了《册府元龟》,印刷清晰精美,雕刻认真,特点鲜明,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很广,今天国家图书馆藏有眉山刻《册府元龟》残本。 坊刻方面,眉山的书坊号较少,史上留名的只有书隐斋和万卷堂。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眉山是官刻、家刻还是坊刻,都在全国位于前列。眉山刻书业的发达,极大地满足了眉山学子对于书籍的大量需求,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和繁荣。 不只如此,宋代时期的眉州虽然所辖区域小,但是学校众多,教育异常繁荣。 《宾退录》记载,眉州有学校13所:「 ”嘉、眉多士之乡,凡一成之聚,必相与合力建夫子庙,春秋释奠,士子私讲《礼》焉,名之曰乡校。亦有养士者,谓之小学。眉州四县,凡十有三所。” 可以这样说,刻书行业的繁荣与学校的大量兴建,为眉山进士的井喷式发展提供了温床,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促使了当地教育的蓬勃发展。 3、大家族的地缘影响,乡人以考取功名为荣 眉山士人大家族众多,这些家族学者考取进士之后,或在朝为官,或在乡授业,成为一方备受尊重的老师,社会地位很高。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下,吸引了大量的文人投身于科考,希望通过科举之路改变自己乃至家族的命运。 祝尚书在《论宋代文化中的「 ”眉山现象”》一文中说:「 ”一旦某人以文学成功,由于地缘关系,它首先会在本地引起响应,乃至带动本地的崇文风气,推动本地文学家族的形成。” 特别是三苏父子名噪京城,所作之文章被世人争相传阅,让眉山学者艳羡不已。苏氏家族的崛起,大大影响了眉山的文学风气,时下学者以文学为荣。 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苏洵之父苏序)墓志铭》载:「 ”蜀自五代之乱,学者……安其乡里,皆不愿出仕。君独教其子涣(苏洵二兄)受学,所以成就之者甚备。至涣以进士起家,蜀人荣之。意始大变,皆喜受学。及其后,眉之学者至千余人,盖自苏氏始。” 四川的学者在宋代之前,受五代之乱的影响都安于现状,不愿考取功名做官。自从苏轼的二叔苏涣考取进士之后,苏氏家族开始发家,于是蜀人思想大变,学习的热情空前。 苏氏家族推动了眉山其他家族的人才的不断涌现,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有「 ”小东坡”之称的唐庚(唐氏家族)、李焘父子(李氏家族)、跟苏轼兄弟是同门友的家勤国三兄弟(家氏家族),无一不受苏家影响。 不得不说,大家族的地缘影响非常深厚,直到今天,苏氏家族勤学笃行的家风仍旧影响着眉山人民。 历史上的眉山虽然是西南隅一小城,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刻书行业的发达、教育的繁荣、各大文人家族的地缘影响等多重因素交织之下,两宋时期的眉州出现了909名进士,成为了科举文化史上不可企及的巅峰。 #三苏祠##眉山##历史冷知识#@今日头条@头条历史

任姓乃太暤之后,出自太皞(伏羲)之后裔的封地任国(即任城),属于以国名为氏。任姓专门负责祭祀太皞和济水,精通伏羲八卦,天文历法、河流祭祀,擅长琴瑟。

《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朝初期,周成王寻找上古帝王太皞氏(太昊)的后裔,分封于任(今济宁任城)、宿(今山东东平)、须朐(今济宁)、颛臾四国。

后来在春秋晚期,鲁国执政上卿季孙想要讨伐附庸的颛臾国,还被孔子讥讽为“祸起萧墙”。春秋战国时,弱小的任国先后游刃于鲁、宋、齐等大诸侯国,直至战国末期的七雄之间依然顽强地存在。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方废黜了任国而置任城县。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任姓主要活动于重庆、山东、河南、湖北地区。秦汉时,任姓已扩散到陕西、四川、甘肃、广东、江苏、浙江等地。三国两晋时,任姓的分布更为广泛,但其主体仍在北方和中原地区。宋朝时任姓已移民福建。清初任姓进入了台湾。

当代任姓的人口已达420万,是全国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从明朝600年中任姓人口由31万增到420余万,增长了约13倍多,任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基本相同。

以上内容参考 -任姓

你的家谱有误。最近十代的辈份排名应该是,相,叙,怀,成。现,怡。会,再。边,长,现在我们这里“相”字辈的已经是老祖了,没有几个人了,"叙"字辈的还有几个,以"怀"字辈,”成"字辈,“现”字辈居多。任姓主要在山东和河南,我们这方圆几十里大部分都是任姓,光我们村任姓人口差不多就得三千多口,周围几百里的任姓听说都是从我们村搬出去的,

据任氏谱牒记载,始迁祖有智公原有兄弟七人,名讳有仁、有义、有礼、有智、有信、有道、有德。惟长兄有仁留居守祖,其余兄弟六人分别迁徒落居直隶、山东一带(据十七世孙延耕说,始迁祖有智公为山西洪洞任氏第四十四世孙)。有智祖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徙至直隶保定府枣强县,又旋徙山东滨邑(今山东滨州市),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从滨邑迁至青州府寿光县西北隅立南雷子埠村(今属东营市广饶县)。当时,这里土埠群起,村北有一雷公庙,故立村名为南雷子埠。村南有阳河流水潺潺,村北有淄河蜿蜓曲折。二水丰沛明澈,鱼蟹甚多。东有广阔的清水泊、巨淀湖,芦苇茂密丛生,故祖上家家从事编织苇席之手工业。站在土埠之上,向南远眺,云门山壮丽景色尽收眼底;向北遥望,广袤的原野蔚为大观。我雷子埠实属物华天宝之地、人杰地灵之乡。始迁祖有智,二世祖江,(据说还有二世祖海等,来源同上)三世祖盘、蓝,四世祖光祐、光祜(hu四声)、光先,五世祖钺、金、巩、鈗、镛、九忿、钲、锜、鋐、锖、铣、锋、谨、权、量、审、法、度、官,以上二十六祖百余年在南雷子埠以稼穑为业繁衍生息。

随着人口的增多,族人四处发展。明嘉靖四年(1525年),四世祖光祐、光先后裔在埠阴两侧分别东西立村,东边即现在的东雷子埠村,西边为现在的西雷子埠村。后来,以西雷子埠村为中心建了一座任氏祠堂,供族人奉仰先祖。每逢过年过节,族人轮流祭祀。明隆庆元年(1567年),五世量祖之后高六公相继迁往寿光羊角沟南任家庄子村,其后人相继迁往大家洼村、邵家村、西北河等村,同期,审祖后裔守道公迁岳庄村,后人分居风凰庄子村、斜庙村、高密市等地。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五世金祖之后裔迁淄河以东,因此处老淄河东岸有一过河道口,故村名为东河口村。万历末年(1620年),有任姓从西雷子埠村去河北岸的一片注地垦荒并立村,因当时条件艰苦,住茅草屋子,常年辛勤耕耘,后人故名北辛村。崇祯元年(1628年),五世铳祖之孙程万、凌霄等迁居寿光韩家庄子村。康熙十年(1671年),五世镛祖之后裔从西雷子埠村迁往淄河北岸定居,因西与西刘桥村相望,故名东流桥村。后来又有任姓迁入西河口村。南雷子埠村、西雷子埠村、东雷子埠村、东河口村、北辛村、东流桥村、西河口村合称五雷子埠。与此同时,三世蓝祖之后裔道、度去寿光饮马村、青州阳河村一带立村定居。

早在嘉庆六年(1801年)已查明,今昌色市ト庄镇南任、东任、北任村之任姓皆为我五世官祖之后裔,此次续修宗谱纳入谱系。据乾隆年间考稽,离始祖居住地雷子埠四十华里乐邑官仓后(今乐安街道钟家村、广饶街道十三村)的任姓,均为四世光枯祖之子征、锜、的后裔。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五世祖绣春命其子象乾查稽老谱按世系修谱,考证了锋祖三兄。十五世贵初祖等在1990年又考稽锋祖四兄销、五兄统入谱。深感遗憾的是,谨、法二祖之后裔下落不详,难以记叙。

我任氏后裔主要分布在广饶、寿光、昌邑、青州境内。平度、昌乐、莱州、博山、莱芜、滨州、高密、东三省等地,也有我任氏后商分散居住。由于人口繁行众多,从五世祖开始分支脉,相继分家自立。其主要居住村落如下:

钺祖一支:主要居住南雷子埠村,部分住西雷子埠村。清康熙年间十二世润祖去南寨落居,清乾隆年间十一世河祖迁居大王孙庄村。

金祖一支:大部分住东河口村,少部分居住西雷子埠村。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七世如陵祖迁居辛罗营(现寿光稻田桂村一带),其后裔克和公于清同治八年入谱;如岐祖(字率西)迁青州刁桥数年,后辗转至广饶南寨村。

巩祖一支:主要居西雷子埠村,西河口村有一少部分。可靠记载,十世洙祖,于明天顺末年迁任楼村(今大王镇);新文祖居寿光县彭家道口。

鈗祖一支:其后裔一民祖之后多数住东雷子埠村民祖之子程万、凌霄等于明崇元年迁寿光韩家庄子;十三世天命祖于清乾隆五十九年自韩家庄子迁出,住广饶颜徐店姑母家,清同治八年考证,天命祖更名寿茂,其后裔去央上村居住;十四世岐岩祖、永样祖居寿光市韭巷一带。二民祖之后裔居住西雷子埠,十六世祖登元、登奎二人先去央上村,后居东常徐村;清末十五世祖维勇由西雷子埠村去义和村居住。

镛祖一支:多数居住东流桥村,部分住昌邑城北小任家村。

九忿祖一支:居住南雷子埠村。

钲、锜、鋐三祖各支:主要分布于现广饶县城西关十三村、钟家村。后来又有人自西关十三村迁居广饶封庙村、皮里村,但未能入谱,部分去向不详。

锖祖一支:其后裔昂祖居西河口村,孝孟祖居住北辛村,部分下落不详。

铣祖一支:其后多数居住寿光市马齐村,部分下落不明。

锋祖一支:其后裔三乐祖大部居住南雷子埠村,外出去黄桥者,部分旋即归宗,部分留居;仕宦后裔多数居济阳县五里后等村,部分下落不详

谨祖一支:老谱标注其后人住津邑,十世祖以后无考。

权祖一支:居东雷子埠村。

量祖一支:主要分布于寿光任家庄子村、大家洼村、邵家岭村、西北河村、风凰庄子村等处。

审祖一支:多数居住寿光岳庄村、斜庙村,部分去向不详。

法祖一支:后人去向不详。

度祖一支:其后裔居寿光饮马村,部分居青州阳河村一带。

官祖一支:据考证,自雷子埠迁出后几经银转,最后落居现在的昌邑市ト庄镇南任家村、东任家村、北任家村。官祖之后修祖,嘉庆六年曾前来我雷子埠祭祖。

                                          十九世孙    耀忠道记

广饶雷埠《任氏宗谱》付梓 跨越 90 年再度寻根续谱

2013年4月4日,广饶县稻庄镇西雷埠村聚集了近400位任氏族人、乡邻,不少族人来自寿光、昌邑和寒亭等地,参加雷埠《任氏宗谱》颁发庆典仪式。一位拿到新宗谱的任氏族人非常激动,抚摸着印刷精美、装帧古朴大方的宗谱说:“终于了了多年的心愿了。”

百人呕心沥血两年共续宗谱

2011年春节期间,任氏家族中的年长者提议续修宗谱。春节过后,数位任氏族人开始寻找旧谱资料,逐村走访、发动。2011年5月成立续谱委员会,开始筹备续谱工作。2012年8月,充实调整编委会成员并设立秘书处,开始全面宣传发动、筹集资金、资料搜集、老谱序文言文翻译、文字材料整理撰写等工作。

因为本次续谱时间跨度长,资料缺失多,族人搬迁广,且搜集到可供参考的资料仅有光绪二十年、民国十年续修的宗谱两册。宗谱续修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参与续谱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共有百余人参与到修谱工作中来。任氏族人积极利用业余时间寻找宗谱资料,进行翻译工作,对材料进行整理。本次续谱,不仅重新梳理了雷埠任氏各系支的传承关系,续谱还与时俱进,将女性族人实名入谱。重新续订的雷埠《任氏宗谱》,新增族人27500人,涉及昌邑、寿光、寒亭、广饶县(市、区)的37个村庄。新续修的《任氏宗谱》,收录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时期为国捐躯的47名革命烈士的事迹,同时录入了传略人物33名,当代知名人物97名,使谱籍内容更加充实。

今年4月3日,续修的宗谱付梓成书,共5卷30万字,除族人收藏外,存东营市历史博物馆、东营市史志办、广饶县史志办、山西洪洞县史志办各1部,东营市档案馆、广饶县档案馆各3部。

跨越九十年续谱         为了尊祖 寻根

“新谱修成,了却了宗亲族人期盼多年的夙愿。这既是我任氏族人尊宗敬祖的具体体现,更是我族宗脉和谐凝聚的最佳例证。”参与宗谱编撰的任氏族人告诉记者,跨越九十年再续宗谱,就是为了理清宗族承继关系,尊祖 寻根 。

据任氏族人介绍,任姓是黄帝的后代,为天子赐姓。任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位列第五十九位,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七。自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雷埠任氏始迁祖有智公迁此定居,至今已有632年之久。世事变迁,往事烟尘,而宗谱则可以见证宗族变迁的历史。

宗谱又称族谱、家谱、家乘,是记载一姓 世系 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记者从东营市史志办了解到,编修家谱、族谱,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数典认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且为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族谱还被称为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方志、族谱)之一,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参与雷埠《任氏宗谱》编纂工作的执行总编认为,宗谱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宗谱记载了家族的历史,从宗谱可以看到一个家族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历史足迹,也折射出国家的一段历史。宗谱中著名人物的优秀事迹,会激励后代子孙努力奋发上进,宗谱还是一座连心桥,族人可从中寻找归属感。宗谱编修,可以维系五千年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维系国家和家族血脉的传承延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雷埠《任氏宗谱》的编修,可以进一步挖掘任氏家族史料,弄清宗族血脉关系,加深对故乡的感情,促进家族和谐。 (记者 孙娟)

任做姓氏读rén。

扩展资料:

任姓(“任”作姓时读音rén),中华姓氏之一。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亦出自风姓。《通志·氏族略》记载,认为任姓子孙是太昊之后:为风姓之国,故址在今山东济宁一带,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任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58位,属于大姓系列。目前,任姓人口约有5169万余,在全国人口姓氏排名中位列第59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36%左右。

任姓人口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四省,大约占全国任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陕西、辽宁、四川、安徽、江苏,约占全国任姓总人口的27%。河南为任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任姓总人口的11%。在全国形成以豫冀晋鲁为中心的人口分布状况。

据《史记·南越列传》载,秦代已有任姓徙居广东,在汉之前即已南迁。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任氏在汉代已分布于今四川、河南的许多地方,同时江苏等省已有任姓居民。

三国以后,任氏分布更为广泛,宋代已有任姓迁闽。大约自清代始,闽、粤任氏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任姓华人建有宗亲组织。

迁徙分布

任姓尽管得姓很早,但在发展中由于一直深埋不显,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上述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

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

中国历史上姓任的名人都有谁 任不齐(前545-前468):字子选,孔子七十七贤弟子之一,春秋战国时楚国(今湖北)人,“楚聘上卿不就”。生于周灵王二十七年三月,殁于周元王八年九月。葬桃乡,墓在济宁城北房葛铺。唐朝皇帝追封其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又加封其为当阳侯。

任鄙(生卒年不详):任不齐五世孙,生活在距今二千三百年左右,秦始皇前的秦武王时代。著名勇士。《史记》有秦人谚语记载:“力则任鄙,智则樗里。”任鄙当时是大力士,“扛鼎牛者”。

任嚣(前-前208):任不齐七世孙,秦始皇二十五年秦首次进兵岭南失利后,任嚣、赵佗率军再入岭南,于秦始皇三十三年统一岭南。首任南海郡尉,并节制岭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称“东南一尉”。以番禺(今广州)为郡治,在今仓边路附近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前208年病逝。

任延(生卒年不详):字长孙,宛城(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名吏。十二岁时,熟读《春秋》、《易经》等,有“任圣童”之称。汉光武帝初年(公元25年)二十三岁时任九真(今越南河内以南一些地区)太守,延教以垦关配匹之道,五年之后,粮食丰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为名。《后汉书》载《任延善政》:显宗拜颍川太守。永平二年,征会辟雍,因以为河内太守。视事九年,病卒。

任敖(前?-前179):秦代沛县人,西汉开国名臣。初为沛县狱吏,素与刘邦相善。刘邦初起时,敖以客从,为御史。亡秦后,刘邦立为汉王,与楚霸王项羽争天下。刘邦东击项籍,敖迁为上党太守。高后当政时,封任敖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赐谥号“懿侯”,葬于广阿县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间隆平县知县袁文涣曾吊以诗曰:

广阿城外夕阳愁,太息茫茫土一天。

古墓寒烟分野色,残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业光青史,十载勋名起汉刘。

丰沛当年成往事,萧萧叶落老松揪。

任敖墓位于隆尧县城东偏北25公里处的丘底村南。此墓高10米,占地12亩。该墓系土封墓葬,虽经两千余年的风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肃穆壮观。该墓墓顶有树木数株,并立有隆尧县“重点文物保护”标志。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汉代筒瓦和卷云纹瓦当。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的“乡贤汉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该碑现已搬迁到隆尧县文物保管所保存。现在,任敖墓基本完好,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任安(生卒年不详):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回信《报任安书》。关于此信的写作年代,一说是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说是在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

任光(公元?-29):字伯卿,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初为乡啬夫、郡县吏。后归降绿林农民起义军。随刘秀参加昆阳之战,击破王寻、王邑等新莽军。后任信都太守,坚守孤城,拒王郎以迎刘秀。被刘秀任为左大将军,封武成侯。谏阻刘秀加入城头子路、力子都军。不久,助刘秀攻克邯郸,讨平王郎,建武二年(公元26年)以功封阿陵侯,食邑万户。建武五年(公元29年)冬卒。

任尚(公元-118):东汉将领。初为西域戊己校尉,代班超为都护。安帝时,任征西校尉,率军镇压羌人起义,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大败。后又任中郎将、护羌校尉,与邓遵(邓太后弟)、马贤等镇压汉羌联合起义,杀起义军首领杜季贡和零昌。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因和邓遵争功,被邓太后所杀。

任峻(公元-20>>

姓任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任姓得姓始祖――任不齐

春秋时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儇、依。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说:“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则说:“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众说纷纭。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属传说,莫衷一是的情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源自黄帝,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在《辞海》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以上关于任姓姓源的考据,全部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的任姓,有黄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国为氏。归根究底,所获的结论是:“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但在习惯上,人们把历史上第一个任氏大名人任不齐作为其得姓始祖。

任姓其他古代名人

任仁发:元朝水利家、画家。他曾主持修吴凇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练湖和海堤工程。善画马,其鞍马与赵孟齐名。著名的《二马图》是他的代表之作。

任伯雨: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著名经学家,宋哲宗的驸马都尉。其深通经述,文力雄健。与寇准、李纲、赵鼎、文学家诗人苏轼、苏辙、秦观、名臣胡铨、李光、王岩臾九人,世称“十贤”。著有《春秋绛圣新传》。

任嚣:任不齐七世孙,在距今二千二百零五前。他肩负着开发岭南的重任,率领秦军挺进岭南。他文武兼备,治粤七年;善于安抚土著居民,搞好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为岭南历史由原始社会末期飞跃到封建社会,作出了杰出贡献。

任敖:(公元前?――公元前179年),秦代沛县人,西汉开国名臣。初为沛县狱史,素与刘邦相善。刘邦初起时,敖以客从,为御史。亡秦后,刘邦立为汉王,与楚霸王项羽争天下。刘邦东击项籍,敖迁为上党太守。高后当政时,封任敖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赐谥号“懿侯”,葬于广阿县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间隆平县知县袁文涣曾吊以诗曰:

广阿城外夕阳愁,太息茫茫土一天。

古墓寒烟分野色,残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业光青史,十载勋名起汉刘。

丰沛当年成往事,萧萧叶落老松揪。

任敖墓位于隆尧县城东偏北25公里处的丘底村南。此墓高10米,占地12亩。该墓系土封墓葬,虽经两千余年的风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肃穆壮观。该墓墓顶有树木数株,并立有隆尧县“重点文物保护”标志。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汉代筒瓦和卷云纹瓦当。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乡贤汉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该碑现已搬迁到隆尧县文物保管所保存。现在,任敖墓基本完好,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回信《报任安书》。关于此信的写作年代,一说是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说是在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

任光: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后人又将二十八将配入古代天文学四方二十八星宿之中,任光为南方“朱雀”柳宿。古代将星空分为四组,四方和四>>

姓任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高手往往在摸爬滚打中成长,电脑高手是在自己的电脑系统崩溃过N次,死机过N次,问过N个问题,查过N本书,拆过N回机箱,换过N次硬件,超过N次频,吃过N包方便面,通过N次宵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姓任的历史名人 任不齐(前545-前468):字子选,孔子七十七贤弟子之一,春秋战国时楚国(今湖北)人,“楚聘上卿不就”。生于周灵王二十七年三月,殁于周元王八年九月。葬桃乡,墓在济宁城北房葛铺。唐朝皇帝追封其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又加封其为当阳侯。

任鄙(生卒年不详):任不齐五世孙,生活在距今二千三百年左右,秦始皇前的秦武王时代。著名勇士。《史记》有秦人谚语记载:“力则任鄙,智则樗里。”任鄙当时是大力士,“扛鼎牛者”。

任嚣(前-前208):任不齐七世孙,秦始皇二十五年秦首次进兵岭南失利后,任嚣、赵佗率军再入岭南,于秦始皇三十三年统一岭南。首任南海郡尉,并节制抚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称“东南一尉”。以番禺(今广州)为郡治,在今仓边路附近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前208年病逝。

任延(生卒年不详):字长孙,宛城(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名吏。十二岁时,熟读《春秋》、《易经》等,有“任圣童”之称。汉光武帝初年(公元25年)二十三岁时任九真(今越南河内以南一些地区)太守,延教以垦关配匹之道,五年之后,粮食丰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为名。《后汉书》载《任延善政》:显宗拜颍川太守。永平二年,征会辟雍,因以为河内太守。视事九年,病卒。

任天知(生卒年不详):近代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剧作家、演员。名文毅,或称任调梅,艺名天知。籍贯、生卒年月不详。武昌起义前曾在上海创办职业新剧团体“进化团”。所编演之剧本大都以反对专政、帝政和封建势力为其主要题材。计有《共和万岁》、《黄金赤血》等。他擅长在演出中作政治演说,为中国早期话剧创始人之一。

任政(公元1916-1999):字兰斋,浙江黄岩人。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分会常务理事。著有《楷书基础知识》、《兰斋唐诗宋词行书帖》、《任政行书千家诗帖》等

历史上最著名的任姓人物是谁? 大任,周文王(姬昌)之母,贤德

任奚仲,造车始祖,古薛国第一代国君

任不齐,儒家创始人之一

任章,辅助魏环子

任鄙,秦武王时大力士,芈月当政时,相魏冉推荐为太守

秦末任嚣,建立古广州城

任光,辅助刘秀建国,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西夏,任得敬,分西夏,为楚王

唐助李渊的管国公任环,历史上最怕老婆的好男人

貂蝉,任红昌,四大美女之一

太平天国,任化邦,鲁王,灭“曾格林沁军”

任弼时,中国第一代***之一

任仲夷,赵 的亲家,广东深圳改革开放第一人

姓任的名人都是有谁啊 任不齐:(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68年)周朝灵王二十七年三月――周元王八年九月。葬桃乡,墓在济宁城北房葛铺。

任鄙:任不齐五世孙,生活在距今二千三百年左右,秦始皇前的秦武王时代。著名勇士。《史记》有秦人谚语记载:“力则任鄙,智则樗里。”任鄙当时是大力士,“扛鼎牛者”。

任嚣:任不齐七世孙,在距今二千二百零五前。他肩负着开发岭南的重任,率领秦军挺进岭南。他文武兼备,治粤七年;善于安抚土著居民,搞好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为岭南历史由原始社会末期飞跃到封建社会,作出了杰出贡献。

任延:汉光武帝初年(公元25年),曾任九真郡太守(九真即今越南河内以南一些地区)。施政宽弛,大体保持着安定局面。他教民用牛犁地,因此田亩年年增辟(《后汉书任延传》)。

任敖:(公元前?――公元前179年),秦代沛县人,西汉开国名臣。初为沛县狱史,素与刘邦相善。刘邦初起时,敖以客从,为御史。亡秦后,刘邦立为汉王,与楚霸王项羽争天下。刘邦东击项籍,敖迁为上党太守。高后当政时,封任敖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赐谥号“懿侯”,葬于广阿县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间隆平县知县袁文涣曾吊以诗曰:

广阿城外夕阳愁,太息茫茫土一天。

古墓寒烟分野色,残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业光青史,十载勋名起汉刘。

丰沛当年成往事,萧萧叶落老松揪。

任敖墓位于隆尧县城东偏北25公里处的丘底村南。此墓高10米,占地12亩。该墓系土封墓葬,虽经两千余年的风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肃穆壮观。该墓墓顶有树木数株,并立有隆尧县“重点文物保护”标志。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汉代筒瓦和卷云纹瓦当。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乡贤汉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该碑现已搬迁到隆尧县文物保管所保存。现在,任敖墓基本完好,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回信《报任安书》。关于此信的写作年代,一说是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说是在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

任光: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后人又将二十八将配入古代天文学四方二十八星宿之中,任光为南方“朱雀”柳宿。古代将星空分为四组,四方和四种动物: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合体),西文白虎,南方朱雀。每组有七宿(宿―星的位次。柳宿系南方朱雀的第三位次,有星八颗)。任光曾跟刘秀在昆阳大战,破王莽(外戚王莽篡位,建新王朝)兵百万立过功。刘玄迁都洛阳,派任光为信都太守。任光在战争中能争取民心,为汉光武帝左大将军,土阿陵侯。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三国时魏国典农中郎将。曾主持屯田,数年中,所在积谷,仓廪皆满。《三国志卷十六・魏书十六》载:“峻宽厚有度而见事理,每有所陈,太祖多善之。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抄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贼不敢近。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为都亭侯,邑三百户,迁长水校尉。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子先嗣。先薨,无子,国除。文帝追录功臣,谥峻曰成侯。复以峻中子览为关内侯。”

任棠:上(今甘肃省天水市)人,东汉著名学者。有学问,不做官,修居教书,有气节,因他曾以物暗示>>

任姓 有哪些名人 任弼时,革命先辈。

任长霞,以身殉职的女公安。

任鲁豫,央视主持人。

任达华,香港演员。

任贤齐,台湾歌星。

姓氏任的有哪些人 历史上姓任的名人:

任不齐。春秋时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女吉、儇、依。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属传说,习惯上人们把历史上第一个大名人任不齐作为其得姓始祖。

任鄙(生卒年不详),任不齐五世孙,生活在距今二千三百年左右,战国秦武王时著名勇士。官至汉中郡守,昭王十九年死。《史记》有秦人谚语记载:“力则任鄙,智则樗里。”任鄙当时是大力士,“扛鼎牛者”。

任嚣(?-前206年),任不齐七世孙,秦朝将领。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首次领兵攻打岭南,但失利。后与赵佗再率军入岭南,于秦始皇33年(前214年)统一岭南。首任南海郡尉,并节制岭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称“东南一尉”。以番禺(今广州)为郡治,在今仓边路附近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广州之始)。前208年,正值中原战乱之时,任嚣突然病重,与赵佗共商割据岭南以避战乱,并委以其代理南海郡郡尉。前206年,任嚣听说秦朝灭亡,病情加重,于同年病逝,葬于番禺。

任敖,西汉御史大夫。当时,刘邦任沛县泗上亭长,任敖和刘邦感情很好。公元前209年,胡亥即位,天下大乱,刘邦起义攻占了沛县,人称沛公。任敖为刘邦御史镇守丰色。公元前206年刘邦自立为王攻打项羽,升任敖为上党守备,因守城有功,后被封为广阿侯。

任延,东汉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字长孙。年十二学于长安,显名太学,号为“任圣童”。更始元年(23),任会稽都尉。刘秀即位,他被征为九真太守。当地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他教民铸作田器、垦辟农田,百姓充裕。又教骆越嫁娶礼法以年龄相配,越人生子者多以“任”为名。后为武威太守,时将兵长史田绀为郡大姓,子弟宾客横暴,他加以收捕,诛杀五、六人,威行郡内。明帝立,任为颍川太守。旋任河内太守,在职九年病卒。

任尚(-118) 东汉将领。章和末,为邓训护羌府长史。永元中,大将军窦宪出屯凉州,请为司马,迁戊己校尉,代班超为西域都护,坐罪免。起为乌桓校尉。永初初,为征西校尉,封乐亭侯。元初初,为中郎将,坐断盗军粮征诣廷尉,弃市。

任峻(?―204),据《三国志》记载,任峻,字伯达,河南郡中牟县人。在东汉末年,军阀纷争局面中,说服中牟县令杨原首先发难讨伐董卓,后来曹操从函谷关以东起兵,进入中牟地界,任峻立即号召全郡跟随曹操,所以曹操任命任峻为骑都尉(统帅羽林骑兵的武官),并把自己的堂妹嫁之,曹操对任峻十分信任,后曹操又派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屯田官名),任峻把屯田推广到各州郡,使粮食连年丰收,解除了曹操的后顾之忧,使曹操顺利平定了军阀混战局面,统一了北方。

任(fǎng)(460年―508年),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一说山东广饶)人。南朝梁文学家。生于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卒于梁武帝天监七年,年四十九岁。

任雅相(-662),渭南人,唐朝将领、宰相。

任得敬(-1170) 西夏大臣。原为宋朝西安州(今宁夏海原县西北西安州)通判。元德七年(1126年),夏出兵侵占北宋西安州,敬献其女于西夏崇宗李乾顺。出降为静州(今宁夏永宁县东北)防御使。及其女于1138年被立为皇后,升都统军。西夏仁宗(名李仁孝,崇宗李乾顺的曹贤妃所生)即位,他率军平萧合达叛乱,因功封西平公大庆四年(1143年),复率军镇压各部起义军。天盛年(1149年)后,以外戚任尚书令、中书令。八年,进为国相,逐步获取西夏军政大权。乾元年(1170年),迫>>

姓任的历史,及现代名人,至少列举六个 任弼时

任不齐

任仁发

任伯雨

任敖任光

任熊

任化邦

"任"在姓氏中读什么?

rén任姓(“任”作姓时读音rén);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之一,是一个十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