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州区古驿旅游景点介绍 襄州古驿镇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襄州区古驿旅游景点介绍 襄州古驿镇,第1张

乡村记忆之古驿情怀

王邦盈

在黄河南岸边,有个古老的村庄,周朝设立驿站时它就存在了。这就是我热恋的家乡---河南省灵宝市东古驿村。据《左传》载:"春秋时,晋文公十三年(公元前768年)使詹嘉守桃林塞,控秦不得出。″老子在函谷关写完《道德经》西渡时,就是在周(楚)昭王25年(公元前491年)从东古驿村通过的。因为西有西古驿村,所以村名就叫东古驿村了。除了古驿岭,原村位于岭门北之下,1959年三门峡大坝蓄洪拦水而整体搬迁至岭门上。

古时的东古驿既是东西官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有军事上烽火传递信息的作用。从这里往东经稠桑驿、西寨,片刻间可将信息传递至扼守崤函古道的函谷关。函谷关往西的信息又从西寨、稠桑驿传递至东古驿。现村东五里墩有烽火台遗址,四面平坦,台高目前还有三米,周长8米,夯土所筑。南面为隋唐官路。

一位诗人朋友赞颂东古驿:古驿的风/从远古吹来/一代传一代/让民族豪迈//古驿的河/流淌着母亲的热血/一年又一年/使激情澎湃//古驿的地/流光溢彩/是一本无字天书//古驿的人/唱着黄河号子/乘风破浪/把人间大爱传播//

以一组与东古驿村有密切记忆的文章,献给生我养我培养我成长的不老的古驿!

康熙路

讲述人:王邦盈

《灵宝县志》六五六页,卷十_古迹》篇载:"康熙路:清康熙(1)四十二年(2)十一月二十日,圣祖(3)西巡(4)回銮至灵宝西三十里铺,忽白兔起田间。圣祖挽强跃马(5),应弦而得(6)。遂由东古驿岭过沙河出函谷关。土人(7)呼其路为龙路。″

注释:(1)康熙:指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

(2)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

(3)圣祖:康熙的庙号。

(4)西巡:指康熙帝"次洪桐,遣官祭女娲陵,遣官祭西岳,驻西安,阅驻防官兵较射。″

(5)挽强跃马:强读J_αng,即缰绳。意为"紧握缰绳,跃马飞奔。″

(6)应弦而得:随着弓弦的声音而得到(白免)。形容射箭技艺高超。

(7)遂由东古驿岭过沙河出函谷关:指康熙帝从明清古道三十里铺追撵白兔,经过杨家湾、西吕店、大字营老北地、西北营、西古驿村南,应弦而得后,从东古驿岭下来走黄河滩周秦古道过沙河到稠桑驿,由西寨村出函谷关返京。

(8)土人:指灵宝本地人。

梳妆王

讲述人:何景梅

东古驿村何_、何钧家族的兴衰史

讲述人:王邦盈

明代灵宝县有焦、彭、许、何四大家族,由东向西一字排开,分别居住在李曲、下坡头、梁村、东古驿。

东古驿村何氏家族先世为山西曲沃桓叔之后,周朝时受封于韩,因国赐姓韩。后被秦所并,易姓为何。晋之何曾,唐之何藩,宋之何颉,皆为其先祖。但家谱无可考传。宋时居住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至靖康年间(1126年)始迁灵宝,至今已将近九百年。

迁陟灵宝后,何_、何钧父子开创了何氏家族的兴盛时期。

何_的曾祖让。祖父钦,《灵宝县志》卷七566页《乡饮》篇载:“何钦,侍郎钧曾祖,举贤良方正(意为被荐举的贤良方正),历饶州、保定二府经历(经历:明代负责公文往来的官名)。"父亲茂。

何_,字秉哲,生于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自幼雍容凝重,器宇不凡,发愤攻读,争取功名。但乡试中举连续考试落榜,何_矢志不渝、屡败屡考,直到五十岁时在景泰癸酉(1453年)才考中举人。其时被任命为广西象州知州。象州离京师距离四千多里,好多人都害怕不敢去,但何_毅然赴任。到任后根据象州人从来不知道学习的情况,何_选择聪明可教的人,亲自授课。为其正句读,释疑义。不多年,就有及第登科的人。

其时有个叫黄甫荣的人,聚众逃往山中为寇,官军从来都未能捕获。何_以计诱其出山见他,黄甫荣到后,何_以理喻之,示以恩信。黄甫荣遂率其众投降。天顺丁丑(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何_入京庆贺。象州边远地区道路不通,黄甫荣率众护送出境,泣泪告别。

到京后,因在象州政绩显著,遂改任赵州知州。赵州为京畿之地,各种赋役繁多,百姓苦不堪言,但官府还多次侵夺民田。何_即具疏朝廷,全部得到免除。

赵州城南沙河决堤,冲坏民田,治之未能成功。何_亲往视察,目测其水仅及肩膀。遂命集中当地种田用的车辆在上流横亘决口,用绳系紧首尾,再用土木填充决囗,仅两日堤垣告成。时人呼之为“何公堤"。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1465年)改元,何_升任江西南康知府。南康习俗喜欢打官司,何_严厉地惩治欺诈蒙骗、图占便宜的行为,诉状顿时减少。南康有白鹿洞书院,何_到任后即筹资修茸之。聘请名师到院授课,四方求学的人甚多。原来南康欠乏科第,后乃彬彬辈出。成化丙戍年(1466年),严重饥荒,何_捐出自己的俸禄,力劝富民出粟赈灾。又恳请方岳(指其他地方),得周边府郡数万斛以继,民多所全活。

由于何_政绩突出,成化二年(1466年)闰三月二十五日的制诰(指皇帝颁发的诏令,即圣旨)封赠其"进阶奉直大夫协正庶尹,”“妻李氏兹特封为宜人。″

同期另一制诰将其父何茂“赠为奉直大夫,协正庶尹,直隶真定府赵州知州。”何_母郝氏“赠为宜人。”

成化戊子年(1468年)何_隐居田园,自号乐耕叟,朝夕课子孙,以书史优游林下十有九年。卒于成化丁未年(1487年)七月二十四日,享年八十有四。

何_逝世三年后,弘治三年(1490年)十二月初一,由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国史总裁刘健为其撰写的墓表勒石而立。

何_逝世十二年后,由于其子何钧官拜四品,弘治十二年(1499年)正月二十二日的制诰加授何_为“中议大夫,赞治尹,职如故。”其妻李氏“兹特赠为恭人。"至此,何_的人生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何钧,字仲衡,何_长子。生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从小颖敏强记,才识闳通,器资端厚。八岁时,跟随其父在太学学习。成化戊子(1468年)考中河南举人。成化乙未(1475年)通过殿试获得了进士。奉工部令到襄陵王府为其修陵墓。成化戊戍(1478年)授太常寺博士。成化辛丑(1481年)选拔为都察院监察_史。督责京畿东路盗贼,监督通州仓储。随后外放宁夏检查边防用的物资,防备禁戒,无所松懈,保证了宁夏边防的稳定。又赴四川巡视,考核吏治,审理大案。贵州播州有个叫杨友的人仇其亲弟弟,谋夺其官,诬其叛谋。朝廷命何钧同刑部锦衣卫、巡抚都_史前往勘查。杨友同党中有善于打官司的人钻法律空子为其辨护,何钧熟悉法律,以理驳斥,使之屈服。杨友才认罪得到释放。

监督乡试时,何钧任期已满,由新任代替。遂回乡探望父母。回家后正值父亲何_病重,不久逝世,何钧开始守孝,含殓如礼。朝廷复召赴京。而后又襄母亲李淑人之丧。雨下不停,何钧面向苍天号啕大哭。及下葬时,天突然晴了,随后又下大雨。人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守丧期满除服,何钧改任山东道监察_史,勘查诸司文卷。阴险、虚伪、狡诈之吏吓得都不敢睡觉。何钧声名渐起。又升为大理寺左寺丞、右寺丞。京东向朝廷进献财物土产的人被官军诱杀,狱连数千人,久不能决。何钧亲自勘查此事,不为势屈,终使结案。

不久升大理寺右少卿,巡视陕西边防事宜。当时大狱有几十人应当行刑,有人不服上诉,何钧根据法律维持原判。弘治癸亥(1503年)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兼提督雁门关诸边关。弘治乙丑(1505年)严重饥荒,太原、平阳饥民多逃往外地。何钧召集有资产的大户赈贷饥民,全活者众。

宣府镇是明朝设立的九边镇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忽报敌军通过侦察得知官军出外支援别处,便乘机进入宣府边防。何钧命官兵挖了很多深险的陷阱,敌军乃退。随后何钧会见了京仓提督,就接到了回京升任户部右侍郎的制诰。

由于何钧功绩卓著,弘治十八年(1505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的制诰封赠何钧"进阶通议大夫九任户部侍郎_入乡贤。″“何钧妻封宜人。兹特加封为淑人,益勤内助,用副嘉命。"

同期另一制诰加赠何钧祖父何茂“为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_史″为何钧祖母郝氏"加赠为淑人,庶以灵之有知,服休光于不替。″

这时何钧患有足疾,多次奏章辞职。朝廷悯其诚恳,特许退休还家。正德辛未(1511年)逝世,享寿七十有六。朝廷敕葬,墓在灵宝老城北枣园。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史李东阳为其撰写神道碑,勒石而立。

由于何_、何钧父子贡献巨大,朝廷为他们父子四代人立有七座碑坊以示褒奖。《灵宝县志》附录首卷734页[坊第]篇记载如下:乡贡坊、都宪坊俱为何_立。世科坊为_封都衔史何_、户部侍郎何钧(_长子)、刑部员外郎何钺(_四子)、临洮府同知何继武(钧之孙)立。世科坊为乡进士何_、赐进士何钧、乡进士何铣(_三子)、赐进士何钺、乡进士何延吉(钧三子)立。进士坊、豸绣坊、都宪坊俱为何钧立。进士坊为员外郎何钺立。其后代共有二十三人登科及第,担任县级以上的官员。一直延续到清代末年其辉煌才落下帷幕。

注释:乡贡坊:为乡贡立的牌坊。

乡贡:指不在学馆或正规学校上学的私学学生,先经州县考试,合格之后称之为举人,再由州县推荐选送到尚书省应试。

坊: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又名牌楼。

都宪:是明代对都察院、都_史的别称。

世科:指世世代代有人登科及第。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亦称赐进士。

豸(Zh_)绣:古时监察、执法官所穿的绣有獬豸图案的官服;借指监察、执法官。

东古驿村王氏二世先祖赐功德碑文

讲述人:王邦盈

《灵宝县志》附录次卷736页《忠义孝悌志》篇载:"王赐(1),古驿人,仗义周急(2),正统(3)戊辰年(4),散粟三千石,景泰(5)庚午年(6,散粟一千五十石。皆奉旨(7)奖异(8),县令秦中等勒石记之(9)。

注释:(1)王赐:吾二世先祖,明成祖时(1403年一1425年),始祖安(又名从善)带着二世先祖从山西河津西王村迁来东古驿村。

(2)仗义周急:周急,赈济穷人。仗义周急意为仗义执言,赈济穷人。

(3)正统: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

(4)戊辰年:指公元1448年。

(5)景泰: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

(6)庚午年:指1450年。

(7)奉旨:旧时臣下承顺上意称奉旨,即遵从旨意。

(8)奖异:破格的奖励。

(9)勒石记之:勒石,刻字于石碑。记之,将事情的始末刻在石碑上。

另:吾王氏家谱只有景泰庚午年灵宝县令王_等勒石记之功德碑文,散粟为一千六百石,和县志记载不同,待考证。正统戊辰年县令秦中等勒石记之功德碑文待寻找。

全中国唯一敬瘟神的庙会

------关于东古驿村瘟神庙会的故事

讲述人:王安祥

记东古驿村娘娘庙的前世今生

讲述人:郭寿高

一副对子的传奇故事

讲述人:何景山

可怜碑

讲述人:宋喜元

驰骋篮坛数十年,灵宝城乡威名传

-------记东古驿村农民篮球队

讲述人:王立序

湖北襄阳旅游景点大全 襄阳旅游景点介绍

1、古隆中

隆中也称古隆中,是湖北十佳景区,也是襄阳市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距襄阳城西约20里。明代就已形成“隆中十景”。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重修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观星台、棋盘石等众多景点。

2、仲宣楼

仲宣楼是为纪念“建安七子”之首王粲而修建的。整个仲宣楼高17米,总面积650平方米,悬挂沈鹏等名家题写的“仲宣楼”等8幅匾联。楼内有壁画石刻建安七子图。可分为城墙、城台和主体楼三大部分。

3、夫人城

东晋时梁州刺史朱序镇襄阳时,前秦苻丕来攻,序母韩夫人登城巡视,见西北角城垣防守薄弱,遂领女婢及城内妇女于此斜筑新城一段,后此角果被攻破,幸赖新筑之城垣,方击退攻城之敌,因称此段城垣为夫人城。明初在此扩建子城。长246米,宽234米,上嵌石匾,镌“夫人城”三字,下嵌古碑数通,其中同治年间(1862~1874)树立的石碑,上刻有“襄郡益民胜迹夫人城为最”等字样。

4、鹿门寺

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鹿门寺位于襄阳城南约15千米处东津镇鹿门山,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是汉唐以来的佛教胜地和文人雅士的集聚地。建武年间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因神道口刻有二石鹿,俗称鹿门庙。西晋改名为万寿禅寺,唐复名鹿门寺。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皆栖隐于此。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在此建“三高祠”,并供其像,以示纪念。明末毁于火,清初以来,屡有修废。保存有石鹿、龙头喷泉、瀑雨池、天井、大殿等古建筑和碑刻。

5、昭明台

昭明台又名山南东道楼,位于襄阳城中心,跨北街西南而建。青砖筑台,中以条石拱砌洞,洞高45米,宽35米,台上建5开间重檐歇山顶式楼,高约15米,东西各建横屋4间,西南有鼓楼、钟楼各一。

6、古城墙

襄阳城墙位于襄阳市襄城区境内,起初筑于汉初,略呈正方形。城垣周长76千米,平均高8米,宽10米左右,用土层层夯筑,外用大块青砖垒砌。

襄阳古驿黄渠诃有景点吗

襄阳古驿黄渠诃有景点。景点在襄樊市襄阳区古驿镇,襄阳是一座有着非常悠久历史的城市,相信很多人就算没有来过这里也听说过它的名字,毕竟在金庸先生的作品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这座城市的身影,的确,这个城市在古代的时候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现如今发展的也是相当的不错,而且这里的很多地方都很值得一看,位于这里热度相当大的一个景区,这里的交通非常的便利,而且景色优美,不过,在平时这里的游客并不是特别的多。

上杭迁蜀宜宾报本堂陈氏族谱 祖籍福建汀州上杭县,开基祖为义门陈万三郎公。十一世日华公于明末迁至江西吉安府龙泉县在安村溪口,十三世上川祖文玉公于康熙末随湖广填四川运动迁至四川叙州府宜宾县落业。后裔除宗家场外,还分布于宜宾县明威乡白羊坝,珙县沐滩乡,筠连县枇杷树、云南建水以及成都、重庆等地,今已经传至二十五世。 四川宜宾宗场陈氏先祖来川事迹 宜宾宗场陈氏是宗场乡的大族之一。其始祖是来源于福建上杭县西路地区的陈万三郎(本籍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在城里七里三三甲山田乡通桥驿)。陈万三郎大约是元末明初人氏,其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不过,万三郎这一个名称并非是他的本名,因为宋末时朝廷有规定,平民之身对外只能以数字为名号。又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认为取郎名的做法是从畲族那里传来的,畲族人在祖先死后给祖先上一个郎名以示尊重。后来由于客家人与畲族人长期混居,所以客家人也接受了这种做法。万三郎公以下传到明末,其第十一世孙日华公由于福建山多地少,而加之人丁繁茂,故迁移到邻省江西吉安府龙泉县(今遂川县)居住。其下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德生公、德龙公、德凤公。德生公由于早逝,所以没有后代。德龙公出生的时候,正是明末清初的大动荡时期,地处西部的四川省由于连年战祸而人丁稀少,土地荒芜。于是,朝廷便下旨要求湖广、江西、福建等地的居民迁移到四川去。根据文玉公的墓志铭的记载,德龙公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也随着迁徙大军带着文玉公、文秀公、文星公、文明公、文斗公五个儿子来到了四川。根据族谱上的时间推断,他们大概是在康熙末年进入四川。又据家族的长老说,德龙公在上川的途中死在了路上,其金骨被装坛带到了四川,最后到了在杨家湾落业后,才最终葬于本乡老场上柏树咀。祖先们最先入川的路线已经不可考了,只是据族谱上的序文说,文玉公曾在嘉定府荣县古坟场胡家坡居住,而学凤公也诞生在这里。学凤公出生于康熙六十年辛丑岁,说明在康熙六十年以前,文玉公等已经迁移到荣县了。大约文玉公在荣县待到了雍正二年,因为学舟公雍正二年出生在荣县,而雍正三年文玉公便在叙州府宜宾县宗家场杨家湾落业了。这期间,文玉公还曾迁徙到叙府庆符县七星山下居住,旋即又迁到赤岩山上的旧上乡宗家场李家咀,最后才迁移到今天宗场乡禾浦村的杨家湾。由于当时的宗场乡是宜宾通向自贡、成都的东大路所经之地,是一个比较繁荣的地区,所以先祖便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这个时候我们陈家的家庭条件还不是很好,传说文玉公入川以后一直以买草鞋为生,到了宗场以后,最开始也不过是薄田几亩而已。虽然生活很艰苦,但是文玉公仍然坚持客家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历经几十年的奋斗,家境也开始慢慢地好转起来。同时,祖婆罗氏太君也持家有道,也大大促使我陈家在宗场的发展。当时家中情况是,除了文玉公与罗太君,还有文秀公、文星公、文明公、文斗公以及文秀公的廖氏太君、文斗公的王氏太君,还有5岁的学凤公与1岁的学舟公。明威支谱上说雍正三年落业以后,文玉公几兄弟便开始立下家谱,但是由于文化原因与经济原因,所谓的家谱只是最简单的祖先名号而已,并不能算得上具备正式家谱的样式。家业安定以后,家族的人口也开始繁衍起来,学孔公于雍正六年出世, 学海公于雍正十一年出世,学鹏公与学超公也在不久诞生了。我们陈家的六大房人就是从这六兄弟繁衍出来的。由于生活的艰苦,文秀公、文星公、文明公、文斗公都没有留下后代,所以我们陈家的后裔也全部都是文玉公的后人。文玉公在乾隆二十五年去世,葬在故宅的右边,今天他的墓还保存完好,后世子孙也时常前来祭拜。之后学凤公的后代迫于生计,便离开了老家,来到了今天宜宾县象鼻乡的大麦坝锅圈岩,插占为业。据说当时周围几百亩的土地后来都逐渐为陈家所有,并且在锅圈岩下建立了自己一支的祠堂。这一支人相当的兴旺,学凤公名下又有六个儿子,于是被称为小六房,以别于开基的大六房。在这小六房中,朝度公、朝典公、朝制公都后来留在了宗场,而朝纪公、朝纲公、朝礼公在大麦坝发展。而二房学舟公后来搬到了宗场的罗家村居住。他的后代也有一部分留在宗场罗家村与杨家湾居住。而长子朝翰公的后代后来逐渐往宜宾县明威白羊坝发展,成为我们陈家的一大支系。留在宗家场的朝卿公、朝贵公、朝祯公的后代,也人口众多。其中这三房中的后裔有一部分又迁到了斗牛岩下的斗牛坝,为了与明威的朝翰公的后人相区别,所以他们把明威白羊坝叫做上坝,他们的聚居去叫做下坝。至此,斗牛坝的陈家后人发展迅速,有的甚至到了更远的百花、王场乡。三房的学孔公后来出外混生活,死在屏山县,就葬在当地的朱家漕。他只有一个儿子叫朝陞公,他的后代多留在宗场。四房的学海公的后代也大都在宗场居住,据说到了清末,他们这一房的人很多人都奉了教,即信了基督教,所以在本乡也很有实力。(即当时的教民)。第五房的学鹏公生殁都在杨家湾,但是他的后人大都搬到了本乡的马草田一带,现在他的长子朝杰公的青刚石的墓碑还立在马草田。六房学超公的后人据说都搬到叙州府宜宾县城中居住了,现在由于清明会的中断,也失去联系很久了。我们家族在朝字辈的时候开始富裕起来,现在留在各地的朝字辈的墓碑都修的相当高大,精美。这个时候,祠堂也开始修建在杨家湾。这个祠堂所在的具体地方还有一个小地名叫青龙咀。我们陈家的祠堂经过历代扩修,在周围地区除了凌家的祠堂以外也是数一数二。据老人讲这个祠堂号称有九厅十八个天井,一百零八道门,门神齐脚,双龙抱柱。祠堂另有祭田三百多挑,约现在的六十多亩。原来陈家的字辈传到献字辈时,由于世字辈的人丁太多,名字容易搞混,所以大家决定重新立一个字辈。这个字辈共有二十四个字,为:世泽正兴光绍大昌明永吉祥,仁孝应维志士坤元定纪家邦。到今天,陈氏的后人更是遍及全国各地,但主要分布地为宗场乡、双谊乡、明威乡、象鼻乡、筠连县枇杷树、珙县沐滩乡。人口也在数千人以上。

求采纳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保德海红果

海红果集中分布于晋陕峡谷黄河两岸的少数地区,是一种世界罕见种质资源。海红果中富含黄酮类等物质,营养丰富,具有健脾胃、增食欲、助消化功效,号称果中钙王。海红果在保德种植面积达三万多亩。

保德红枣

保德红枣的主要品种是油枣,是山西省名枣之一,栽培历史悠久。1963年,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太谷果树研究所,根据冯玉和家谱考究保德枣树栽培史约有1100余年。

保德县产枣区,集中在沿黄河的冯家川、神山、杨家湾、韩家川等村。

这种枣核小、肉厚、糖份大,外形椭圆,大小均匀,平均个重102克。干枣含糖量5785%,含酸量187%,糖酸比309%。

诸葛氏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十四位门阀,在复姓中排序为第六位。诸葛的起源说法不一。早在商朝,相传伯益的后裔葛伯,被封为诸侯,灭亡后,后世有一支迁居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后迁至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当地已有葛姓,故后来的葛姓取“诸葛”二字为他们的姓氏,意思是来自诸城的葛氏,后来因一代名相“智圣”诸葛亮而出名。据临沂本地的诸葛家谱说,当年诸葛亮的后人诸葛京从江州刺史的任上退休之后回到了山东老家,山东临沂姓诸葛的人士,基本上是他们的后裔。有些学者对此进行了考证,认为它所引述的史料与史书记载的出入较大,对以往历次修遍家谱的记载过于简单。也就是说,不能就此断定他们就是诸葛亮的直系后裔。但可以肯定,他们至少是当年留在琅琊郡的其他诸葛族人的后裔;聚居村落从白沙埠诸葛城外迁,莒南板泉,河东相公镇,汤河镇坊坞(含其外迁村:郑旺镇杨家湾村)四个村,兰山区葛家王平庄,后十,罗庄区,黄山,储墩附近,苍山县,费县等地皆有分布。

诸葛氏源于嬴姓。

诸葛氏出自黄帝后裔葛伯的封国,属于以封邑名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夏王朝时期,黄帝之支庶伯益的后代飞廉被封在葛地,建葛国,称为葛伯。按史书记载,约在公元前一千七百多年以前,曾有一个独霸一方的“葛国”,即葛伯国。自伯益的大儿子飞廉为第一任葛伯开始,封爵四十位,共立国一千八百年左右。

葛国灭亡后,葛伯的后世子孙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葛氏。周武王灭殷商后,在西周初期,又寻回葛伯后裔,封赐有葛国,为子爵。周桓王姬林二年,葛国被郑庄公姬寤生所吞灭,其后在其故国之地还爆发“长葛之战”;十年后的周桓王十三年,郑国为了争霸中原,又在其地爆发了针对周王朝的著名“繻葛之战”;葛国故地成了诸侯们争霸春秋的的古战场。

葛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和国民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葛氏,世代相传,是为河南葛氏的一支。原居于琅琊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氏,遂称后迁来的葛氏为诸葛氏,后有省文再称葛氏者,皆世代相传。

诸葛氏的迁徙分布

诸葛氏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十四位门阀,在复姓中排序为第六位。早在商朝,相传伯益的后裔葛伯,被封为诸侯,灭亡后,后世有一支迁居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后迁至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当地已有葛姓,故后来的葛姓取“诸葛”二字为他们的姓氏,意思是来自诸城的葛氏,后来因一代名相“智圣”诸葛亮而出名。

据临沂本地的诸葛家谱说,当年诸葛亮的后人诸葛京从江州刺史的任上退休之后回到了山东老家,山东临沂姓诸葛的人士,基本上是他们的后裔。有些学者对此进行了考证,认为它所引述的史料与史书记载的出入较大,对以往历次修遍家谱的记载过于简单。也就是说,不能就此断定他们就是诸葛亮的直系后裔。

但可以肯定,他们至少是当年留在琅琊郡的其他诸葛族人的后裔;聚居村落从白沙埠诸葛城外迁,莒南板泉,河东相公镇,汤河镇坊坞(含其外迁村:郑旺镇杨家湾村)四个村,兰山区葛家王平庄,后十,罗庄区,黄山,储墩附近,苍山县,费县等地皆有分布。

以上内容参考-诸葛姓

一麻城移民入川

井研红卫村曾姓家谱

整个四川省人人都知“张献忠剿四川”屠尽川人,才有“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

康熙三十三年,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诏命农民迁往开辟垦殖定居。下令向四川移民。乾隆年间(1776年) 麻城黎民奉旨入川。四川各县的移民,尤其以麻城孝感乡人(明初麻城设四个乡,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内)为多。实施部门采取武力,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捆押乡民入川,到四川的移民在新的地方仍旧不忘家乡,所以移民的原籍不仅大地名相同,连小地名也相同。

曾氏家族奉旨入川

乾隆20年(1776年) 麻城县孝感乡曾氏家族奉旨入川:着名诗人经济家曾文清的祖先在弋阳山(光山县)(湖北光山仙居),原籍湖北省西阳,麻城孝感乡曾家湾。奉旨入川。

“湖广填四川”曾氏先祖“传”字辈于乾隆年间(1776年)从麻城县孝感乡奉旨入川,带着祖先骨头,带着字辈,携妻带子,从弋阳山(光山县)曾家湾到长江,顺长江水路上行进入四川乐山五通桥,在茫溪河畔安家,今井研红卫村曾家湾,学堂湾。

道光年间(1827),曾姓“佰”字辈在原犍伪府石棺材的草山上(今井研王村镇红卫一组)建祭坛,祭拜先人和神灵,祭坛为一座U字形建筑﹐东西长12米﹐南北长16米﹐四方角立四根二十米石柱灯杆,每逢初一,初五,初十,十五火在灯杆上点燃灯火,灯火通明。

祭坛,古曾人在夏朝缯关就开始建祭坛,用来祭祀神灵、祈求庇佑,是曾族人与神的对话,通过仪礼、乐舞、祭品,达到神与人的呼应。祭祀对象为天地日月、社稷和先农等神。神秘的祭坛祭祀:设祭坛举行献祭仪式,将猪公鸡宰杀,对天祈祷,祈祷平安吉祥,风调雨顺,家族兴旺,宏扬曾姓,它是我曾姓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反映。后名灯杆山。已经300多年了。

曾文清撰曾姓宗祠通用联:“禹赐子缯氏世代传,曾姓家族湖广填川。”

乐山梅旺曾姓家谱

乐山梅旺曾姓---祖籍湖北缯国麻城(西阳),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移民"奏折,康熙三十三年,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向四川移民。

乾隆18年(1751)年第三次下诏书填四川。乾隆年20年(1776年)曾姓家族奉旨移民入川。迁移到四川省犍伪府梅旺(今井研县梅旺) 乾隆年间这个地区荒无人烟很少古建筑,到处是大古坟墓和生基(未埋葬人的石条墓穴),在这一带移民来的还有杨杜李夏王张马熊余等家族,没有建祠堂,可能是家族人口少,都以各姓集居家园 称:曾家湾 杨家湾 夏家湾。

曾姓世系:(入川后曾姓世系)

乐山曾氏家谱世系:一世传 二世令 三世伯 四世云 五世光 六世元 七世大 八世道 九世禄 十世嘉 十一世茂 十二世先 十三世任 十四世贵 共十四个字行辈份。

传---曾传宗 1753年生 祖先(湖北麻城县孝感乡)于乾隆年20年(1776年)奉旨移民入川。

令----曾令 乾隆45年(1778)年生 建家于四川井研梅旺曾家湾。

伯----曾伯 嘉庆6年(1802)年生 居井研梅旺灯杆山上。

云----曾云 道光6年(1827)年生 居井研梅旺灯杆山上。

光----曾光全 咸丰2年(1852)年生 建家于四川井研梅旺学堂湾。,曾文清的太祖,派下5子。

元----曾元山 同治13年(1874)年生 居井研梅旺学堂湾。曾文清的祖祖,派下3子。

大----曾大松 光绪22年丁酉(1897)年居井研梅旺学堂湾。曾文清的爷爷(阿公),派下2子2女。

道---曾国安 民国14年 丙寅(1926)年 居井研梅旺学堂湾。曾文清的父亲,派下4子4女。

禄---曾文清 民国38年 已丑(1949)年二月十二卯时生。阳历:1949311 派下1子1女。

嘉--曾嘉祺 农历甲子年[1984]闰十月 廿三 辰时8生。曾文清的儿子,派下1女曾元源。

茂--

先--

任--

贵--

到2011年曾姓现已经传10代已经258年。

你看下辈分是否一样的,如果一样说明你们是从乐山迁到成都的,至于曾姓起源可以查下百度。

历史是一面镜子,至于家史最主要还是要看族谱,像我们家族就有完整的家谱,从宋朝开始每个同族人都能查的到,这与家族兴旺有关,要有专门修家谱的族人才能传承的这么完整。

襄州区古驿旅游景点介绍 襄州古驿镇

乡村记忆之古驿情怀王邦盈 在黄河南岸边,有个古老的村庄,周朝设立驿站时它就存在了。这就是我热恋的家乡---河南省灵宝市东古驿村。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