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里有没有人姓陶?
如图,《百家姓》里有《陶》姓,加了《冇》字将可能有问题的字词隔开——陶姓,中冇华姓氏之一,距今已有4300多年历史,得姓始冇祖为上古圣帝之一唐尧,唐尧又称陶唐氏,其后一支便以陶为姓。陶姓在宋冇版百家姓中冇排冇名第31位,如今,在以姓氏人冇口为依据的百家姓排冇名冇中冇排第83位,人冇口两百余万。历史上,陶姓名人辈出,为丰富和灿冇烂中冇华文冇化做出重要贡冇献,并将继续为中冇华冇民冇族的伟冇大冇复冇兴贡冇献冇力冇量。
陶姓,中冇华姓氏之一,距今已有4300多年历史,得姓始冇祖为上古圣帝之一唐尧,唐尧又称陶唐氏,其后一支便以陶为姓。陶姓在宋冇版百家姓中冇排冇名第31位,如今,在以姓氏人冇口为依据的百家姓排冇名冇中冇排第83位,人冇口两百余万。历史上,陶姓名人辈出,为丰富和灿冇烂中冇华文冇化做出重要贡冇献,并将继续为中冇华冇民冇族的伟冇大冇复冇兴贡冇献冇力冇量。
得姓始冇祖
唐尧,上古时期五帝之一,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伊祁姓,名放勋,号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冇领,故史称唐尧。在其担任部冇落冇首冇领之前,曾在今山冇东冇定冇陶西冇北冇居冇住,以制作陶器为职冇业,其地世称为陶丘。
源流一:源于伊耆氏,出自远古时期尧帝衍居地陶,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冇籍《元和姓纂》和《姓苑》记冇载,远古时期的尧帝,生于伊,嗣后耆,故称伊耆氏。尧帝初居于陶(古冇济冇阴,今山冇东冇定冇陶),以制冇作陶器为业,官名“陶正”,其地被后冇世称为陶丘。后封于唐,为唐侯,故称陶唐氏。在尧帝的后冇裔子冇孙冇中,有以先祖原居地为姓氏者,称陶唐氏,后省冇文简化为单姓陶氏、唐氏,皆为非常古早的姓氏,陶氏读音作táo。陶氏族冇人大多尊冇奉唐尧为得姓始冇祖。
源流二:亦出自唐尧。据《辞源》所载,相传尧帝初封于陶(故城在今山冇东冇定冇陶西冇南),后徙封于唐(故城在今河冇北冇唐冇县),其后子冇孙以封地为氏。
源流三:出自虞舜。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舜之裔冇孙虞思,官至陶正(即管冇理陶质器物制冇作的官冇职),其子虞阏承冇袭父职,其后冇子冇孙以官为氏。
源流四:出自商冇王冇朝著名七族中的陶氏,属于以职冇业技冇艺为氏。据史冇籍《元和姓篡》、《风冇俗冇通》等的记冇载,商冇王冇朝时期,有七个著名的氏冇族,分别为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都是以陶冶为职冇业者。陶冶,即指陶器制冇作冇工冇匠与窑工,原为掌冇握此项专冇业技冇术,役冇使冇奴冇隶进行生冇产的低冇级贵冇族。其时,该七族中即有以职冇业为姓氏者,称陶氏。到春冇秋时期以后,凡在从事陶器制冇作冇业的职冇业工冇匠、庶冇民冇中,皆有以“陶”技为姓氏者,称陶氏,读音作táo(ㄊㄠˊ)。
源流五:源于改姓,出自五冇代时期唐谷避冇帝冇讳而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氏。据史冇籍《宋史本传》、《东冇都事略·陶谷传》等记冇载:宋朝初年有陶谷,字秀实,邠冇州冇新冇平冇人(今陕冇西冇彬冇县),原姓唐,为避石敬瑭名冇讳,改姓为陶,称陶谷。
源流六:源于己姓,出自夏冇朝末期大臣昆吾,属于封邑名称以为氏。昆吾,原是上古时期一个地名,今史冇学冇界一般认为其地最终在今河冇南冇省许冇昌冇市东冇南一带,为夏冇王冇朝末冇代君主夏桀之臣陶正的封地,这位陶正以邑为命,称昆吾。在典冇籍《诗经·商颂·长发》中冇记冇载:“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在史冇籍《路史·后纪》中也记冇载:“颛顼娶滕奔氏之女曰娽,滕奔,即胜濆。昆吾者,颛顼之后也。”
源流七:出自他族改姓。满冇族陶佳氏、托和罗氏、达冇斡冇尔冇族吐钦氏、古隆氏,锡冇伯冇尔冇族托库尔氏汉姓均为陶;今白、傣、京、苗、瑶、彝、布冇朗、蒙冇古、冇回冇等民冇族均有此姓。
源流八:源于其他各少冇数冇民冇族,属于汉冇化改姓为氏。今白冇族、傣冇族、京冇族、苗冇族、瑶冇族、彝冇族、布冇朗冇族、回冇族等少冇数冇民冇族冇中,均有陶氏冇族冇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冇清时期中冇央冇政冇府推冇行的羁冇糜冇政冇策及改土归冇流冇运冇动冇中,流改为汉姓陶氏,世冇代冇相冇传至今。
源流九:另说尧帝少冇年冇智冇慧,十三岁时就助其兄挚帝治冇理冇天冇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岁时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称陶唐氏。尧开冇创了禅冇让冇制,死冇后把帝位禅冇让给了没有一点血冇缘关冇系的舜。尧贤冇明民冇主,为世所敬冇重。后冇世冇子冇孙或以技冇艺为氏,或以封地为氏,称陶姓。他们尊唐尧为陶姓的得姓始冇祖。
起源主要有六:①出自姬姓,唐尧之后,以封地为姓。相传尧称帝前先封在唐,后改封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陶丘),故称陶唐氏。其子孙有一支乃称陶氏。②出自姬姓,唐尧之后,以职业技艺命为氏。尧担任部落首领以前,曾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地方居住,以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尧的后裔有的以祖上职业命姓,形成陶姓。③以职业为姓。商朝七族中有陶氏,都是以陶冶为职业者;春秋之后从事制陶业之庶民亦有以“陶”技为姓者。④出自虞姓,虞舜之后,以职官为姓。舜之裔孙虞阏曾官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其后代遂以祖上官职命姓,称为陶氏。⑤出自唐姓,因避帝讳而改姓陶。据《宋史本传》、《东都事略·陶谷传》等载,宋陶谷,原姓唐,为避晋祖(石敬瑭)名讳,改姓陶。其子孙遂相传姓陶,形成陶氏的一支。⑥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如满族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锡伯尔族托库尔氏汉姓均为陶氏。白、傣、京、苗、瑶、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陶姓。 始祖:唐尧。迁徒: 陶姓最初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周朝以前,陶姓于史书不显。春秋时才出现了第一位名载史册的人物,即以节义传论千古的女性陶婴。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西汉时,有陶舍、陶青出仕长安,而陶青功封开封侯,子孙世袭其职并家于当地。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人(今安徽宣城)。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赣。此期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东晋侍中太尉、鄱阳人(今江西波阳)陶侃,其后迁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诗人陶渊明即为其重孙。南朝宋孝昌相陶贞宝,晋安侯陶隆均为秣陵人(今江苏南京),后经不断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众,子孙昌盛的局面,于是后世陶姓以丹阳、浔阳为其郡望堂号。宋朝以前,陶姓发展依旧以上述两地为主源,在江南各地缓慢播迁,并有陶姓一支进入湖南。宋朝时,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豫、鲁、晋、冀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带狼烟四起,陶姓有播迁于湘、鄂、闽、粤、桂之地者。明朝初期,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而两湖之陶姓则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高原。清朝时期,陶姓已广布全国,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目前陶姓以江苏、上海、浙江三省为多,陶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零六位。郡望: 济阳郡 汉设济阳县,在今河南兰考东北,西晋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今山东定陶),辖境相当今河南兰考东,山东东明南。南迁后废。 丹阳郡 秦置丹阳(杨)县,治所在宛陵(在今安徽宣城当涂东北)。唐并入当涂。 浔阳郡 即寻阳。唐以今九江为浔阳县,又曾以江州为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堂号: 五柳堂 东晋诗人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社会动乱,政治腐败,辞官归隐。宅旁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并作《五柳先生传》。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济阳、丹阳、浔阳。②自立堂号:爱菊、寸阴、忠孝等。字辈: 湖南宁乡陶氏字辈:河岳精英淳厚希,钟祖开嗣继俊伟,昌明万重日欣荣,贵显乾坤瑞应德,维新士兴文章美,佑启贤良裕后人。 广西鹿寨陶氏字辈:善积全家庆,恩孙世代昌。 湖南浏阳陶氏字辈:世德刻成,九宗功庆,佑良人材,为国树和,奈乃家强。 湖北武汉陶氏字辈:启明懋守德,维宏加正字。 安徽长丰陶氏字辈:积德传有庆,存辛理志强。 江西南昌陶氏字辈:尚云佳运昌,英贤召其绪,端学茂儒修。 四川遂宁陶氏字辈:廷守继应,大国成文,天锡知学,万世荣昌。 黑龙江绥化陶氏字辈:文崇忠信,圣化永传,学思悌道,一真万年。 山东威海陶氏字辈:嘉传遵俊泽,伦宪启家升,恩义纬思广,范章智宝成。名人: 陶婴,春秋节妇。鲁人,陶门之女,籍贯不详,少寡,扶养幼孤。以纺织为业,鲁人闻其义,欲求之婚,婴闻之,作《黄鹄歌》,以示不二。此见《列女传》。 陶谦(132-194),东汉末将领。字恭祖。丹阳(安徽当涂东)人。汉灵帝时,为徐州刺史,曾镇黄巾起义军。后任徐州牧,据有今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193年,曹操因己父被其部将袭杀,借报仇为名攻之,进至彭城(江苏徐州北)两军大战,曹军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他败退郯城。曹军攻郯不下,转攻睢陵等地。194年,曹军再攻,进占琅玡、东海等地。他正拟退丹阳,曹军因张邈叛变而退还兖州。不久病死。 陶侃(259-334),东晋将领。字士行(或作士衡),东晋庐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幼孤贫。初为县吏,后举孝廉,得张华赏识,任郎中,渐升至将领。以镇荆湘一带农民起义升任荆州刺史。因王敦忌恨,贬为广州刺史。在州无事,每天早运百甓(砖)于屋外,晚搬回屋内,以习劳励志。王敦败,还荆州,加征西大将军。咸和三年(328),苏峻叛乱,他起兵讨伐,被温峤等推为盟主。乱平之后,进位侍中、太尉,改封长沙郡公。后兼江州刺史,都督八州军事。卒后赠大司马。在军四十一年,勤于吏职,雄毅善断。提倡珍惜“分阴”,反对“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且善文辞,远近书疏,莫不亲笔作答,行文如流,未曾壅滞。《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二卷,已佚。今存文《逊位表》、残篇《相风赋》等,载《艺文类聚》。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没落士族。始任江州祭酒,因不满官场污浊,辞官归去。后又出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四十一岁任彭泽令,仅八十余日,因不愿与士族社会合作,毅然归隐。义熙末征为著作佐郎,不就。今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文十多篇。这些作品,揭示了诗人“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大伪斯兴”的士族社会的矛盾,抨击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抒写了诗人的满腔悲愤和“金刚怒目”式的抗争。故龚自珍云“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鲁迅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这方面代表作有:《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咏荆轲》、《述酒》、《赠羊长史》、《拟古》、《饮酒》、《感士不遇赋》等。由于他长期隐居农村,躬耕田园,接近农民,生活比较贫困,故能真心诚意地歌颂劳动,赞美淳朴的农村生活,并以此与污浊的仕途相对立。这方面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移居》等,而《桃花源诗并记》更是他长期农村生活的总结,那“秋熟靡王税”的世外桃源,寄寓着诗人的理想,反映了他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农民的愿望。但这毕竟只是一种乌托邦,并带有老子“小国寡民”的烙印。此外,他的作品还宣扬了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陶诗艺术成就很高。他总结了汉魏以来五言古诗的优良传统,高度发展了古代民歌的白描手法,善于以朴素自然而极为精炼的语言、看似平常而耐人寻味的形象,抒写自己深厚的感情,形成平淡自然又韵味隽永的独特风格。他的辞赋散文也一扫西晋以来骈丽绮靡的文风,挥洒自如,不事藻绘,“沛然自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由于形式主义文学的泛滥,陶渊明在六朝影响不大,《文心雕龙》竟对他一字不提,《诗品》也仅将他列入“中品”。但唐以后,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陆游,直至晚清的黄遵宪,都十分推崇他,并程度不同地受到他的影响。有《陶渊明集》传世。 陶弘景(456-536),南朝梁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市)人。年十岁,读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即有养生之志。父为妾所害,遂终身不娶。读书过万卷,一事不知则以为耻。宋宋曾为奉朝请,齐时官至左卫殿中将军。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即位后,礼聘不出,但朝廷每有大事,常前往谘询,时称“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好道术,爱山水,善琴棋,工书法,精通医学,擅长骈文。其诗以《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寒夜怨》较著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陶隐居集》。另著有《真诰》、《本草经集注》、《补阙肘后百一方》等书。 陶安(1315-1371),明臣。字主敬。安徽太平(安徽当涂)人。《明史》载其“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元末举人。后率父老迎太祖于太平,授左司员外郎留参幕府。知黄州(湖北黄冈),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吴元年(1367)为翰林院学士,制议礼总裁官,与李善兴等制定律令。洪武初命知制诰兼修国史。有《陶学士集》。 陶宗仪(1316-),明初文学家。字九成,号南村。浙江黄岩人。寓居松江。元末举进士不第,遂弃志。工文章,尤刻意字学。亲耕园圃一区,得暇以笔墨自娱,常以树叶作笔记,贮入盆中,历时十年编成《辍耕录》,多记元代典章、掌故、文物及元末农民军事迹,兼论小说、戏剧、书画、诗词,具有极高学术价值。明初一度任教官。另著《书史会要》、《四书备遗》、《南村诗集》等,并辑前人小说笔记为《说郛》。 陶澍(1779-1839),清大臣。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进士。历官给事中,安徽、江苏巡抚,两江总督。道光中,先后治理安徽湖、河,筹划太湖水利,疏浚海口;试办漕粮海运,上海运章程八条;兼理淮南盐政、大加整顿、改革,条上十五事,绩效颇著。所著有《奏议》、《诗文集》、《蜀輶日记》、《陶桓公年谱》、《陶渊明诗辑注》行世。道光十九年卒。谥文毅。 陶成章(1878-1912),近代民主革命家。字焕卿,浙江绍兴人。早年立志反清革命,曾两次赴京谋刺慈禧太后,未成。一度赴日留学,回国后参与创建光复会、绍兴大通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入同盟会。次年主编《民报》。因与孙中山不睦,宣统二年(1910)在东京成立光复会总会,任副会长,与同盟会分裂。武昌起义后回国,任浙江军政府参议员。后遭暗杀。有《中国民族史》、《浙案纪略》。 其他陶姓名人有西晋将领陶舆;东晋将领陶臻;唐诗人陶翰;五代南唐画家陶守立;宋大臣陶岳,诗人陶弼,画家陶裔;元初诗人陶复亨;明画家陶成;清诗人陶善、陶余,词人陶淑,书画家陶窳,画家陶馤、陶馠、陶馥等。近当代陶姓名人有革命家陶铸,解放军将领陶勇,爱国将领陶峙岳,国民党官员陶希圣,教育家陶行知,民族学家陶云逵,经济学家陶大镛,社会学家陶孟和,气象学家陶诗言,曲艺研究家陶钝,画家陶元庆,**演员陶金,北昆演员陶显庭等。
一、姓氏源流
苌(Cháng 苌)姓源出有二:
1、出自周代周敬王时大夫苌弘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周敬王时有大夫名苌弘,他为周敬王的复国竭忠尽智,孔子曾向他问乐。苌弘的后人,以祖名苌为姓,称为苌氏。
2、出自蜀地夷侯有苌氏。据汉《繁长张禅等题名碑》刻有:“夷侯苌竟舒”,确证苌氏为西
蜀民族的大姓之一。
二、迁徙分布
(缺)苌姓望居魏郡(汉高帝初置。相当于今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的地区)。
三、历史名人
苌 弘:字苌弘(?-公元前492年),孔子师。东周蜀人(出生于今四川省资中县西北边境与资阳市相邻一带),周代著名学者、政治家。少时喜欢读书,通晓天文、历数,精于音律、乐理。今资中县发轮乡龙水村有“苌弘祠”、“苌弘读书台”遗址。据《史记·封禅书》:“苌弘以方事周灵王”。《天官书》言天数者称“周室史佚、苌弘”,至周景王时仍任大夫,常应对星象吉凶征兆之事。周敬王即位(公元前519年),参谋迁都辅佐兴邦有功,升任内史大夫,执掌朝政,周敬王二十四至二十五年间(公元前496-公元前495年)孔丘曾访苌弘,请教和探讨音乐与天文知识。二十八年(公元前492年),赵简子派晋大夫叔向施反间计,周敬王信谗杀苌弘(见《左传》衷公三年),世传蜀人藏其血,三年后化为碧玉(见《望庄子·外物篇》、《升庵外集》)。“有祠在青泥坊,数里之仙,土色尚青。”(见《图经》)《资中县志》有传。
苌 凤:唐代制笔艺人,文学家很喜欢他制的笔。罗隐精通书法,有一次他对制笔的工匠苌凤说:“毛笔,是文章的本钱,今天我帮你卖个好价钱。”就送给苌凤一百幅雁头笺纸,结果士大夫们一个接一个上门问价格,也有的用彩罗大组(用彩色丝织成的宽带子)去换他的笔。苌凤一次就获得千金。罗隐的名气之大,亦由此可见。
苌乃周:清代汜水县苌家村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武术家,苌家拳的创始人。汜水县的苌家村的黄河南岸,与陈家沟相距不远。现在陈家沟还流传着苌乃周学艺陈继夏的故事。 陈继夏为陈氏十二世,乾隆末年人。陈继夏农闲时不是练拳,就是绘画,他不仅画艺高超,还精太极拳,据说关帝庙的壁画都出自陈继夏之手。有一天,陈继夏正在村西的古圣寺画像,这时有人轻轻走到他背后,用双手按住他的两肩。陈继夏正聚精会神地画画,没顾得上回头看一看,就条件反射般地一抖,那人不由得双脚离地,在空中翻了个跟头。他惊叫一声,心想非得摔伤不可。没想到那人落地时非常稳,他不由得暗自称奇。这个人就是苌乃周。苌乃周少年时学习少林拳,力大无比,只可惜不会用巧劲,于是他就想到陈家沟请教,学习太极拳之妙。陈继夏无意中使出的功夫,让他大开眼界,敬佩不已。后来,陈继夏和苌乃周结合为知交,陈继夏教苌乃周太极拳苌乃周则将自己创编的子午鸳鸯钺套路传给了陈继夏。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魏 郡:汉代置郡,治邺(今河北省临漳西南),辖境跨今冀、鲁、豫三省之界。北周末迁安阳(今河南省)。隋为相州魏郡。至唐,为相州邺郡(此邺即安阳,非北周末年以前之邺),而魏郡之名,则移给魏州。
2、堂号(缺)
============================================================
苌姓宗祠通用对联
〖苌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黄金易笔;
碧血埋冤。
——佚名撰苌姓过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制笔艺人苌凤,文学家罗隐很喜欢他制的笔,赠给他百幅雁头笺。士大夫们听说后,怀揣着金子去问价,也有的用彩罗大组(用彩色丝织成的带子)去换他的笔。下联典指东周景王、敬王时的大臣刘文公所属大夫苌弘,又称苌叔。刘文公与晋国的范氏世代为婚姻,在晋国卿大夫的内讧中,苌弘帮助范氏,晋卿赵鞅为此事来周声讨,苌弘被周人杀死。神话传说中他的血三年化为碧玉(见《庄子·外物》)。后来,人们常用“碧血”称为正义而流的血。
============================================================
附录:苌姓典故、趣事
〖苌弘化碧〗
苌弘(公元前?-公元前492年)周景王、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大夫。又称苌叔。刘氏与晋范氏世为婚姻,在晋卿内讧中帮助范氏,晋卿赵鞅为此来声讨,苌弘被周人杀死。神话传说其血三年化为碧玉。《汉书·艺文志》“兵阴阳家”有《苌弘》15篇,今佚。《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成玄英疏:“苌弘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椟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吕氏春秋》、《左传》、《国语》、《搜神记》、《拾遗记》等均载其事迹。说法不一,大同小异。
东周周景王时,苌弘任上大夫。景王死后,王族内乱,苌弘和卿士刘文公联手,借晋国帮助平乱,辅立王子即位,史称周敬王。苌弘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又有修齐治平之雄才大略,深得周敬王的信任。君臣同心戮力,想复兴周朝,但是,他们这样做,引起诸侯国中一些政客的嫉恨,卫国大夫彪说:“周王朝自从幽王昏乱以来,至今已历十四世了。苌弘还想复辟,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不久,晋国的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六卿内讧混战,范氏和中行氏被其他四氏剿灭。范氏原为晋国执政正卿,又和周王室的卿士刘文公有姻亲关系。因此,在晋国内乱时,周王室明显地站在范氏和中行氏一边。赵、智、魏、韩四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后,接着又追究周王室中支持范氏和中行氏的人。他们知道刘文公根基深、地位高,无法扳倒,便指名道姓要周敬王惩治苌弘,而周敬王认为苌弘是辅立自己的功臣,一向忠心不二,不肯惩处他。
晋国正卿赵鞅便派大夫叔向出使周王室,用阴谋诡计离间周敬王和苌弘的君臣关系。他故意频繁地同苌弘接触,有时密谈到深夜才告辞,试图引起周敬王和刘文公的怀疑。最后,叔向去晋见周敬王时煞有介事地说:“大王,我们晋国已经查明范氏、中行氏之乱与苌弘无关,你不必再查究苌弘了。我也便告辞回国复命去了。”叔向临走时,故作匆忙状,不慎把袖中一封伪造的信件遗落在殿阶上。内侍把信捡起来交给周敬王。周敬王打开一看,竟是苌弘写给叔向的密信。信曰:“请转告晋君,尽速发兵攻打周国,我将迫使敬王废黜刘氏,以作内应”云云,周敬王把信传给刘文公,刘看了大怒,不辨真假,不由分说,立即要周敬王搜捕苌弘,诛灭其九族。周敬王念其辅佐之功,不忍加害,但最终还是把苌弘放逐到千里之外的蛮荒蜀地去。
苌弘有口难辩,悲愤交加,没想到自己对周王室一片忠心,到头来却因一封假信,落得如此悲惨结局。他到蜀地后,郁郁寡欢。不久便剖腹开膛自杀了。苌弘的冤死,引起了当地吏民的怜惜同情,他们把苌弘的血用玉匣子盛起来,埋葬立碑纪念。三年后,掘土迁葬,打开玉匣一看,他的血已化成了晶莹剔透的碧玉。后人遂用“苌弘化碧、血化碧、碧化、碧血、血碧、三年化碧”等形容刚直忠正,为正义事业而蒙冤抱恨;也就是成语“碧血丹心”的由来;亦写青绿的颜色。关汉卿《窦娥冤》:“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辛弃疾《兰陵王》:“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顾况《露青竹杖歌》:“玉润犹沾玉垒雪,碧鲜似染苌弘血。”温庭筠《马嵬诗》:“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成碧草愁。”
会不会是陶佳氏?
满族陶氏的由来:
满族陶氏一支原籍上海,明洪武年间,犯罪罚遣关外绥中县,明末已发展成一大家族。当明、清交战之际,陶家56人死于战乱之中,其余陶姓族人,被迫投充旗下,编入旗籍(汉军八旗)。解放后八十年代大多改为满族。
另一支亦迁自南方,明朝时充军到东北,世居伊苏(吉林敦化)长白山二道沟。康熙十三年(1674)归降满清,改为双字姓陶佳氏,驻京师、盛京、广宁及义州等地,编入满洲正白旗第三旗,世袭佐领。蒙古正黄旗陶佳氏,世居察哈尔。
再一支陀阔洛氏(托活洛氏、托和罗氏)原系长白山西错草沟人,康熙3年拨到广宁西山板石沟,又于康熙8年转到旧站屯西居住。陀阔洛氏、陶国浑氏、那图拉氏、绰络氏、托谟氏,分别于清末民初改汉字姓为“陶”。
省、县地方志及村史记载:华宁车氏始祖车公讳朋,于明朝洪武29年(公元1396年)由江西景德镇,率眷属游氏、子廷凤、廷举来到华宁,在县城北隅华盖山下建窑制陶,成功烧制出白、绿、黄、紫釉色光彩、美观耐用的生活用陶、古建筑陶、玩具陶三大类产品。
车氏陶品深受世人欢迎,车公万分欣慰。经考察发现华宁陶土和燃料资源丰富,制陶前景广阔之后,车朋主动向帮助车家建窑制坯的高、仲、彭、汪等朋友传授制陶技艺,并极力倡导合股扩建新窑。此举促使华宁制陶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慈云寺碑文记载:“冶北里许华盖山下,大明洪武年间,有车姓者,由江西景德镇来滇卜厂于此,为生活计,继则高、仲、彭、汪因亲及亲,因友及友接踵而至,遂萃处焉……”。故华宁陶器从一姓创业,发展为十五六姓,随着大量产品畅销各地,邻近各县的经商者纷纷拥来华宁贩陶,在碗窑村自然形成了陶器交易市场——“窑街”。
今华宁陶器厂大门门联:“华盖山下祖先传技艺声名远扬,宁寿寺前子孙立壮志陶业振兴”。
由车公亲手点燃的制陶火炬,持续燃烧至今已六百多年从未间断,如今华宁陶器产品已远销东南亚国家。
相传车氏历代人丁稀少,到清朝中叶,乾隆时期,只有女儿,没有男丁,便招聘玉溪研和街来华贩陶的兆麟公入赘车氏,后生二子。长子继承车氏,次子世安还宗姓张。从而车氏子孙一家两姓。故尔张氏祖先牌位曰:“清河衍派历代昭(穆)祖考(妣)之位”,立车兆麟、张世安公父子为张氏华宁始祖。
车氏祖遗故居地址偏僻,人口发展世代均是男少女多。由于社会多次变革,车氏历代家谱散失,无法收集,谨据明末清初所立祖先牌位记载及长辈相传记忆整理,撰拟车氏家乘谱传后代,并为今后昭(穆)秩序不乱,特续拟定车氏昭(穆)宗枝排字辈如下:
“联正文明、德智体承,国盛家兴、云瑞天开”。
以上字辈,期望后代顺推取名,否则昭穆久远亲系不分,形若路人。
(后裔车文蔚1998年搜集整理)
始 祖 车公讳朋妣游氏
一世祖 车公讳廷凤妣赵氏 讳廷举妣孙氏
二世祖 车公讳泰珍妣黄氏
三世祖 车公讳仁
四世祖 车公讳应祥妣朱氏
五世祖 车公讳书妣王氏
六世祖 车公讳龙御
七世祖 车公讳铖妣向氏
八世祖 车公讳宰辅妣郑氏 宸辅妣郭氏
九世祖 车公讳馆妣王氏、张氏
十世祖 车公讳大载、大受、大任
十一世祖 车公讳贡妣姚氏、赵氏
十二世祖 车公讳兆麟妣车氏(清乾隆年间)
十三世祖 车XX(此后资料缺)、张世安
......
近代车姓家谱
车万顺->车联玺、车联标
车联玺->车正国、车正昌、车正帮
车正国->车文彬、车文郁
车正昌->车文学、车文质、车文炳、车文蔚
车正帮
车文彬->车明元、车惠淑、车惠珍、车惠琼
车文郁->车明新、车明盛、车惠仙、车惠芬、车惠娜
车文学->车明孝、车明忠、车惠竹、车惠英、车淑芬
车文质->车明经、车明伦、车明礼、车琼华、车淑珍
车文炳
车文蔚->车明A、车明光、车明C、车明D、车明凤
车联标->车正发、车正德
车正发->车文星
车正德->车文鸿、车文明
车文星->(不详)
车文鸿->车明荣、车明贵
车文明->(不详)
张世安 ......->张德隆 ->(不详)
3001、 四川南充:云开长远逸,永简南封庄,文声庭而参,荣仕芳秀年。
3002、 南阳李氏:云龙凤虎,克绍祖武。
3003、 辽宁李氏:云南发向,山东广昌;明初耀祖,金凤海洋。
3004、 湖北李氏:云(树)鹏洪(光)展(玉),桂(明)兰同绵;沐思承惠,普化达权;循规秉度,碧合珠连;世基良善,永远荣全。
3005、 潜阳李氏:云礽尊祖妙永,元康本宗从,厚世启大光,荣化时代廕,中和奕叶新。
3006、 青海李氏:云师养尔林,永福胜山青。
3007、 潜阳李氏:沄述云妙善,元仲仕玉庆,日东启大光,荣化时代廕,中和奕叶新。
3008、 山东淄博:云、田、洪、成、信、行。
3009、 潜阳李氏:云贤延至伯友,道仲胜世廷,永兴隆万代,长远富贵昌,中和奕叶新。
3010、 青州李氏:云、学、长、玉、洪。
3011、 应城李氏:云映大载,唯祖有德,永世克昌。
3012、 梁山李氏:云 永 安 桂(广)树(大),梦(开)兰(昌)成(运)……峻峰光辉照,全民庆吉祥。
3013、 章丘鹅庄:云志厥忠[云毓万孝],庆延鸿绪,敦本维良;运际隆盛,哲司呈祥。
3014、 河南李氏:云、忠(纪)、良、道、金。
3015、 河南商丘:云忠为可继,胜善尚修明。
3016、 某地李氏:云中文广,大开昌运。
3017、 资兴李氏:毓秀钟灵,焕彩含芬,蔚为国华,世代流馨。
3018、 侃公子裔:毓元启应,夫宜奕至;履秩秉睿,允昌会成;修道立德,象贤希圣;学宗孔孟,儒绍周程;杨名上国,建绩大庭;联芳济美,世祚诒荣。
3019、 山东莱州:在、朝、座、钟、铭。
3020、 重庆李氏:在开先正,学宗大成。
3021、 某地李氏:再、克、廷、忠、孝、杰、义。
3022、 湖茫李氏:再如承先祖,文嗣仕永昌;德厚能继美,声名必远扬。
3023、 某地李氏:在、善、加、邦。
3024、 某地李氏:在盛通光,存廷文正;明德永照,世代荣昌。
3025、 云南广南:在思学廷占,成向贤子天。
3026、 蓼村李氏:再思原仲仁志大,萝添应惟崇宗祖;安邦定国遵文武,永佐朝廷世代兴
3027、 某地李氏:再、维、通、光、昌、盛、秀。
3028、 浏阳麻园:再兴华胜润,厚德本延长;兆起英才盛,光昌太有常。
3029、 湖北利川:再至元华仁之大,梦中英雄同曾祖;安邦定国君成武,永佐朝庭一世清。
3030、 湖北十堰:再、中(忠)、仕、子。
3031、 沅陵蓝溪:占(正、才)高思显达,继世永贻芳;德泽长中秀,仁怀必自强;传家唯孝敬,俊杰振朝纲;先祖建功业,智子善文章;共和顺民意,科学能兴邦;青莲育精华,族盛源隆昌。
3032、 河南李氏:占、魁、光、宗、耀、族。
3033、 广西融安:占、太、天、森、云、开、荣。
3034、 南京祖籍:占文锡武,集俊培英。
3035、 四川仪陇:章、崇、中、明。
3036、 某地李氏:章、世、福、志。
3037、 云南李氏:章、世、如、文、王。
3038、 某地李氏:兆、长、汝、志、国、家。
3039、 山东微山:肇崇思来,忠诚为质,耕读教佳。
3040、 湖北李氏:兆、大、明、美。
3041、 杞县李氏:兆殿尤允升,世泽德如玉。
3042、 湖南江华:肇国源世顺,大云仕泽。
3043、 某地李氏:兆国之光,茂建功德。
3044、 某地李氏:肇基德厚,思佐景期;胜应可贤,逢发生枝;星联辅相,运启文章;士培英俊,治进纯良;家修廷献,恩赐名扬;期承祖泽,永耀南方。
3045、 湘乡桥头:肇基宏复远,廷芳毓景魁;扬光锡善庆,名登献策台。
3046、 江苏淮安:兆、金、洪、健。
3047、 湖北枣阳:兆理华新启,德发万龙长。
3048、 河南信阳:兆启淮昌;英俊刚强。
3049、 山东日照:兆其绪宗,业一申首。
3050、 东海李氏:兆、庆、佃、学、爱 。
3051、 某地李氏:兆、庆、同、新、立、志。
3052、 温州畲族:肇世子文,国土伯永,必有忠信;思宗荣昌盛,诗书振家声;明钦清日茂,祖德保安邦。
3053、 嘉禾李氏:造物资陶铸,民彝气至刚;经纶襄育煦,基序溯源长;高峻赓崧岳,睦雍颂棣棠;谋贻绵燕绪,宝鼎祝馨香。
3054、 安徽李氏:昭献略凡祥,令德唯存幼。
3055、 江苏李氏:兆、学、生、元。
3056、 山东泰安:召、轩、绪、衍、祥。
3057、 湖北武汉:昭兹来许,方元成家,诗书经义,圣之英华,若启后昆;必绍前贤,克绳祖武,孝友为先,文人蔚起,才士 ?生。
3058、 山东临沂:泽、高、举、庆、云、禄,风(音)、林(音)、名(音)、记(音)、祥(音)。
3059、 四川自贡:泽、大、国、永、长、江。
3060、 浏阳大和:则日相芳,南山寿长;家传正道,世代荣昌;贤才广毓,登进循良;清芬永诵,载美秋阳。
3061、 山东滕州:泽润民康泰,恩生翰林新。
3062、 成都新都:泽绍鸿基远,向修骏烈传。
3063、 某地李氏:哲圣振立,国家必安。
3064、 某地李氏:泽、永、胜、世、海、天、常。
3065、 江西永丰:振、朝、登、盛(圣)、隆、国。
3066、 某地李氏:振、崇、维、和、广。
3067、 某地李氏:振春长再兴,本固之茂胜。
3068、 河南滑县:振德宗心传,兴基志道延。
3069、 蓟州祖籍:振、凤、玉、树、国、永。
3070、 江苏徐州:振、贵、成、四、相、仰、先。
3071、 江苏丰县:振、桂、学、新。
3072、 许昌禹州:振、国、书、文。
3073、 某地李氏:振(政) 、厚、维(伟)、国、永。
3074、 某地李氏:振家中心静,思明正柄西;连怀玉布广,文纪存金红。
3075、 山东平阴:振京佩得衍,金玉(毓)上(尚)连惠,怀月扬中宪。
3076、 某地李氏:振胜玉宝祝,发明亮光才。
3077、 山东黄县:振恕维家远怀忠。
3078、 安徽蒙城:振、文、怀、德、有、永。
3079、 安徽怀宁:振文一元业,方知定太平;道克传新发,才宜达盛名;直良延世泽,忠厚肇家声。
3080、 某地李氏:振、兴、伟、中、华。
3081、 湖北公安:振自应传敬,承贤才绍泽,鸿修永义方。
3082、 浙江鄞县:振助朝纲,世敦孝友。
3083、 山东枣庄:镇存明龄东玉殿,田锡广德会禀文。
3084、 苍南沿浦:镇瑞启朝鸣,志作友士宗;文世如君则,开元德景荣。
3085、 山东李氏:镇、万、世、贤、孝。
3086、 山东枣庄:增安传荣炳,国家培文,鸿修永焕。
3087、 某地李氏:珍才仲理仁,文必思宗祖,永远万世秉公;?必文仲思祖,才福廷继凤;朝国正天心,世秉公忠。
3088、 河北沧州:桢成田恩子洪连,锡汉权炳增钧润。
3089、 孝感孝昌:曾传嘉善,基祚彝常;文扶世运,士奕?国昌。
3090、 四川盐亭:贞德乐道,仕约贤良;文明永守,邦家之光。
3091、 安徽庐江:增红常吉传,立继正家山 。
3092、 蚌埠长淮:曾阶庭玉广,家传国学红。
3093、 湖南湘潭:真理克修,源远本立。
3094、 某地李氏:曾文(章宪秀策)第邦,维盘光明;永世(远)国绪(大),万(际)兆传(昌)允;瑞开洪图,承先延祚,培(阮)振(绍)家声;祥麟俊凤,宣扬令明,严守庭训;裕后庆宗,深思光(庞)义,福寿祯荣。
3095、 某地李氏:珍锡洪昌国,定一显常忠。
3096、 贵州水城:真希奇昶,哥胜刚宗;志天仲崇,万应世成。
3097、 安徽长淮:增偕廷玉广,家传国学宏。
3098、 江苏淮安:珍、彦、永、登、同、章、万。
3099、 常德李氏:曾应朝尚,正先试春;治经周代,长永聚庆。
3100、 资中太平:征、应、验、世、声。
3101、 湖南衡阳:贞元永会合,国运庆隆昌;忠孝传家远,诗书济世长。
3102、 潜阳李氏:浈远贞受富,永仲公德希;应世昌谨守,元宏登庸庆,仁智奕叶新。
3103、 潜阳李氏:浈远贞妙芳,伯士显风仁;应春维绍光,荣化时代廕,中和奕叶新。
3104、 自贡富顺:真、正、大、光、明。
3105、 湖北武汉:正、帮、成、中、少。
3106、 重庆涪陵:正本兴家秀,光朝佐永清;德成昭云汉,仁尊懋道英;学修邦之彦,时显国以明;其宗能代启,文林作嘉名。
3107、 湖北钟祥:正朝安邦,万世兴祥;明选中国,祖耀宗常;一官德清,三元治保;君臣照运,自家高登。
3108、 某地李氏:正传文中(风)明,振成建金昌。
3109、 湖北钟祥:正大传家永,文明启世长;道德绍先志,修治祖克昌;积善增余庆,训子有义方;勤俭创业本,耕读名俱扬。
3110、 广东潮汕:正大长为志,扬徽卓立功。
3111、 某地李氏:正、大、鼎、光、明。
3112、 陕西李氏:正大光明昌,达科联家方。
3113、 湖南澧县:正大光明,承先丙志;德尔道之,忠孝结义。
3114、 湖北随州:正、大、光、明、道、德、成。
3115、 湖北钟祥:正大光明道,天国传家兴;继承祖先德,万世永安定。
3116、 湖北钟祥:正大光明记中天,道德仁义孝元年。
3117、 沅江团山:正大光明可,发元茂德功;学立家声远,诗书道业隆。
3118、 湖北李氏:正大光明世,永远传中开,若起待人朝,忠厚保万年,诗书礼家乐。
3119、 湖北钟祥:正大光明,万世荣昌;朝文夕武,报国兴邦;勤俭朴实,富裕安康;忠孝仁义,俊秀弘扬。
3120、 湖北武汉:正大光明,行义敦仁;学修文选,道德为先。
3121、 重庆垫江:正大光明,修仁行义,道德家传;世守基绪,敦本崇源。
3122、 湖北襄樊:正大光明,修齐治平。
3123、 贵州仁怀:正、大、光、明、显、贵。
3124、 四川仁寿:正、大、光、明、友、龙。
3125、 湖北钟祥:正大光明,元士文泽;万代尚昌,如克孝友;道德锡佳,忠厚传家。
3126、 某地李氏:正大光明,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3127、 湖北钟祥:正大光明,忠良善贤;诗书启智,文美华章;崇尚科学,耀祖兴邦;吉兆瑞林,家国永昌,传承千秋。
3128、 重庆李氏:正大光明世,忠良孝顺家。
3129、 某地李氏:正大光明忠寅照,洪如万事玉成金。
3130、 某地李氏:正大光明,祖廷天元开,万家必胜在。
3131、 某地李氏:正大宏明士,中原德立全。
3132、 四川宜宾:正大如光,世代荣昌。
3133、 某地李氏:正、道、传、家。
3134、 四川筠连:正道维守和顺,长存敦仁从本,怀德永兴代有,祥泽世载勋明,印龙红玉诗书,学海福寿乾坤。
3135、 某地李氏:正德由来远,忠诚作儒生;本根培植厚,世代应堪庆。
3136、 某地李氏:正德作本,志学有成;克行大道,家国永清。
3137、 南京李氏:正国士学文,世代永隆兴;祖德乾坤大,诗书裕后昆;箕裘绵奕骥,礼乐振家声。
3138、 衡阳井田:正景福原,志思大茂,恭宽信敏,惠承宗兆,文昌开泰,治道光明,孝弟力田,端重彝伦,本义昭仁,允存定则,振启家声,克修竣德。
3139、 湖北监利:正敬德思,盛光昌振。
3140、 湖北恩施:正龙时银长,光大祖吉昌,永发福安康。
3141、 广西隆林:正明忠停现,四代影兴隆,国代园思安。
3142、 江苏赣榆:正、木、有、玉。
3143、 山东济南:正、亮、先、仁、德。
3144、 缙云李氏:正恺大小,四五六佰;庆千文继承,仁鲁参宏夔;齐整慈祥惠,和忠肃恭懿;明允笃诚宣,圣广渊冯翼。
3145、 陕西西乡:正日大光明 增发文章成;占得魁必仲,永做国忠贞。
3146、 某地李氏:正(音)如(音)广孝明,纯良恭(音)天(音)让。
3147、 四川汉源:正如启崇,锡绍成志学。
3148、 巴中南江:正生成荣华,鸿基光昌。
3149、 四川中江:正生一??,春前玉??;良材???,永世??观。
3150、 江苏沭阳:正相楷彭,汉均应庭;克宗元允,华宝国赐;玉宏明义,继业乃恩;修俊启本,耕腾来鹏;雅陶有范,典摸晋仁;廉洁清秀,瑞福乾坤。
3151、 安徽淮南:正为金保,国安良素。
3152、 四川中江:正学先光大,逢开世永成,茂盛生德秀,魁占上林时。
3153、 四川江安:正、永、文、林、胜。
3154、 某地李氏:正运天地念,朝丞登上品,世代万年兴,文武大学开。
3155、 河南邓州: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3156、 湖北钟祥:正照德宏兴国,定知家有光明。
3157、 福建李氏:正自大学继,鸿儒道法传;时中国乃泰,至善家方延。
3158、 陕西汉中:正、志、兆、新。
3159、 四川犍为:子必永文德,才仲仁有世;嘉正其可学,志能上朝廷。
3160、 湖北麻城:子崇永正朝宗德,孙经安邦定吉祥。
3161、 汉寿李氏:子崇永绍正,懋育协资生;本固枝弥远,花繁实益盈;厚培恒毓秀,广植定敷荣;佳致清风酿,高标晓露凝;荫垂依峻极,庆锡自天成。
3162、 河北唐山:子、承、祖、德、远。
3163、 成都新都:子成昌太,秀发毓;文达君国,永世兴长。
3164、 重庆丰都:子芳元占仕,正学维洪大,朝廷明月照,永应增发祥。
3165、 湖北阳新:子芳应单正,兴国世永运;祖德发祥远,名儒尚邦华。
3166、 广东仁化:子甫文善道,应思妙曰德;芳学有载孔,顺慈化克佩佳,则世孚厚泽。
3167、 陈山李氏:子、光、仲、堂、春。
3168、 邵东李氏:子贵原文才,必仲仁世永,显宗汝再兴,荣华绍大成;祖德光家国,诗书启哲贤,贻谋振百代,惠泽应绵传;吉祥能耀远,宏祥福禄延,清操登泰岳,睿智溢东洋。
3169、 某地李氏:子弘文仕大,凤成必盛昌;铭德维克俊,福寿永吉祥。
3170、 锦潇堂李: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3171、 塘溪楼下:子若崇才立,裔犹巨派长;传家为孝友,弈世庆荣昌。
3172、 重庆李氏:子、仕、希、宏、应、登、元。
3173、 山东单县:子守先人(仁)业,家传道德经;五千言尚在,与国庆同兴。
3174、 福建龙岩:子孙万代隆,乾元永吉昌。
3175、 福建晋江:子、维、成、钦、有、国。
3176、 湖南永州:子、学、生、尚。
3177、 海南李氏:子、愈、焕、振、国。
3178、 湖北李氏:子月秀得正亭愉,洪祖基列白事昌;大朝天空万事顺,永远无闻起豪光。
3179、 四川剑阁:子兆藩成占,宗定国泰安;元朝锦兴顺,得(昌)发永正康。
3180、 湖北钟祥:治昂万智,应峦元升;如崇汉世,德顺光前;安邦定国,秀启文贤。
3181、 上湘李氏:志必仁本政,文仲湖廷钦,就可世宗。
3182、 哈尔滨李:自秉诚永茂,天宝久远长,安居世正福,乐业其传祥。
3183、 山东济南:志春玉岭孟,守保怀庆广。
3184、 山东即墨:自春云广太,少茂世新传;同真洪古庆,双鹿永长年。
3185、 湖北钟祥:志大光明,德正永昌;兴国传家,万世安康。
3186、 河南开封:志(治)、 芳 、广 、继(纪)。
3187、 绥化李氏:自国永清,凤鸣岐山秀。
3188、 江苏泗阳:志、继、前、仁。
3189、 陕西紫阳:自继绍家增福,文章启运长;兴传承道学,万世永隆昌。
3190、 山东枣庄:自、敬、兴、广。
3191、 某地李氏:自、俊、文、尚。
3192、 某地李氏:自立根煦成,维嘉(家)本兴生。
3193、 滕冲叠水: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3194、 某地李氏:自立维善,积德恒延;文明蔚起,克绍青莲。
3195、 吉林德惠:自、连、万、树、长、晓。
3196、 东北李氏:志、念、元、化、忠。
百家姓里有没有人姓陶?
本文2023-09-25 18:41:3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04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