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死后葬于何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5浏览:3收藏

韩愈死后葬于何处,第1张

韩愈祖籍郡望的“昌黎”究竟何在、以及其出生地、安葬地的争论都由来已久。《旧唐书》按韩愈自称“昌黎韩愈”记载韩愈是“昌黎人”。大诗人李白因韩愈父亲韩仲卿所居修武为周、秦南阳,在为韩仲卿从武昌令调任鄱阳令当地父老为之刻碑颂德所写的《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中称:“君名仲卿,南阳人也”。 宋朱熹《昌黎先生集考异》:“南阳在怀州修武”。明陈继如《偃曝余谈》:“修武县东北三十里曰南阳,韩文公之故里,故人呼其庄为韩庄,又曰韩村,愈自上世居此”。清韩连仲昌黎《韩氏家谱》注:“予祖文公系唐代宗大历三年戊申生于邓州南阳,即河南怀庆修武县,秦名南阳。今有南阳城在县东北三十里。韩氏世家于此孟县有别墅,俗呼韩庄(与修武韩庄异地而同名)。其自称昌黎者,以系出昌黎。此系宣统三年辛亥,予随方朴侄官游闽中,遇有韩阜晋者,伊亦有谱,予阅之,因志焉,以俟考”。民国年间《修武县志》:“韩愈墓在韩坡。其后裔在安(南)阳城东北十里的韩庄村”。按以上这些记载,韩愈出生于河南修武县韩庄村,并葬于其村旁“韩坡”。韩愈门生皇甫湜为韩愈所撰《韩文公神道碑》称韩愈“三月癸西葬河南河阳”。“河阳”为唐方镇名,于韩愈13岁时的唐建中二年置河阳节度使,简称河阳,又名怀卫。领有河阳三城和五县及怀、卫二州。相当今河南黄河故道以北,太行山以南,浚县以西及黄河南岸孟津、荥阳市的汜水、广武两镇等地。所以,唐代的“河阳”并非如目前孟县等一些人士所说的只是指的今河南孟县,而是指包括修武在内的广大地区。清康熙五十七年翰林院侍读吴士玉在昌黎《韩氏家谱》序中也称:“今怀庆之修武,在唐为河阳”。明代也在怀庆府建有韩文公祠。因此,皇甫湜《文公墓志并铭》中所说的“葬河南河阳”指的也应是葬于河南的修武县。而《新唐书》或者是以唐天宝、至德时邓州又为南阳郡的治所,韩愈的父亲韩仲卿任邓州刺史、或者是以韩愈出生地的修武县东北三十里为南阳而又记载韩愈为“邓州南阳人”。此应是按韩愈父亲为官时所居住的地方或者是按韩愈的出生地而记载的韩愈当时是哪里人,而并不是记载的是韩愈的祖籍郡望。 韩愈六世祖韩茂墓地在孟县,故韩愈父、兄、子辈等也有葬于韩茂墓的记载。民国《孟县志》:“孟县城西北二十里苏家庄有韩文公祖茔,自始祖后魏安定桓王韩茂以下,至父仲卿、叔云卿、伯兄会与嫂郑氏,俱衬葬此。清乾隆年间知县仇汝瑚在此竖有高五尺许的石碑一通,上书:‘后魏安定桓王韩氏之墓’”。在墓地明代还出土过韩愈之子韩昶的墓志,可见韩愈的儿子韩昶也葬于这里。但现在所说的孟县韩愈墓却在此韩茂墓东南近10里的韩庄村北,所称记载一见于《孟州志》:“唐末战乱,泽孟曾十年少见人烟。宋廷南渡,败于金,亡于元。元代未,又经连年战乱,到明代洪武年间,孟民稀少,又从山西迁来大量移民。所以明代大冢宰耿裕说:‘文公生此邑,豪杰古今推。道续千年统,言垂百世师。遗庄存故址,表墓有残碑’”。至清代乾隆三年经这里的韩氏三十代孙韩法祖向清朝地方政府请示,最后被乾隆皇帝封为“韩文公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按孟县目前可见最早也最完整的家谱也即韩法祖于乾隆九年才“就所已知者著为一册,什袭而宝藏之”的《韩氏宗谱》中,也只往上记载到韩法祖的前六世祖韩氏第二十四代的韩玉珍,称:“乾隆三年设博士,以公为始绘宗图咨部”。至于韩玉珍以上是谁?又是谁的后代?就全无说法了。按照昌黎《韩氏家谱》和磁县《韩氏家谱》都记载着:韩愈子昶,昶子长曰绾,次曰衮。绾回昌黎,衮的后代在袁州。昌黎家谱还记载:“然自仲卿祖刺邓州,卒于官,还柩不果,而会祖等之支流因有家于邓州河阳者”。按此记载,河南孟县等地的韩氏后代应是韩愈大哥韩会等的后代。但按目前河南一些学者所说的《韩昶墓志》中又记载韩昶还有纬、绮、紞另外三子,但后代却无明确记载。孟县五经博士后裔三十九代台湾韩思道《韩氏家乘考》称韩昶:“生五子名绾、绲、纬、绮、紞”。而其子韩清涟近年又以韩纬为文公长孙,父、子前后所说矛盾不一。究竟都有什么根据,我们只有看到其原始的文献记载才好加以分析了。而孟县清代乾隆皇帝所封五经博士韩法祖的六世祖韩玉珍的祖先到底是谁?孟县目前所称的“韩愈墓”到底是不是“韩愈墓”?这在目前却只能见到乾隆五十四年户部主事翰林院编修冯敏昌《韩文公墓考碑》中的所谓:“明代成化年间,耿侍郎裕过孟,始访得公墓,发现表墓残碑。他又访之故老传闻而得其实。所谓残碑者,当即皇甫持正所撰之神道碑”。耿裕诗只是泛咏韩愈生于这一带并且还有韩氏村名墓地等景之作,如果是咏修武,倒应是实作;如果真的咏的是孟县,所谓“表墓残碑”是韩茂墓碑还是韩愈墓碑?如果真的是韩愈墓碑或韩愈墓,为何不做明确决断,又为什么没有韩愈后人祭祀,而还要去经“访之故老传闻”才能“而得其实”。并且按孟县西武章《韩氏家谱》记载:“嘉靖九年,从祀圣庙,更建怀庆府、孟县两祠”。此时不闻孟县有韩愈墓,而还要以其后万历年间耿裕的诗才开始作为孟县有韩愈墓的起始说法。而其中“所谓残碑者,当即皇甫持正所撰之神道碑”。“当即”只是猜想,猜想应该是皇甫持正所撰的神道碑。

  韩湘子是韩愈的侄孙.而韩愈祖籍昌黎.昌黎是韩氏一族的望郡,且韩愈也自称为”昌黎先生”

  所以,韩湘子祖籍昌黎.

  中新社石家庄十月十日电(肖英杰张凤民)最近,在河北省昌黎县荒佃庄乡韩营村发现《韩氏家谱》,证实“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祖籍在该县。这一发现引起新闻媒体和史学界的关注。近日,国内一些新闻单位的记者和文史专家前去采访和考证。

  韩愈(公元七六八——八二四年),字退之,号昌黎,唐德宗贞观八年(公元七九二年)考中进士,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关于韩愈的祖籍究竟在哪里?国内史学界一直有争议。一说为河南省孟州,一说为河北省昌黎县,还有一说是辽宁省义县。《辞海》中解释说,韩愈之所以称“韩昌黎”,是因为辽宁省义县的“昌黎”在唐代时为韩氏郡望。

  新发现的这本《韩氏家谱》的序言写道,韩愈的本源之地是现在的河北省昌黎县,但因其上几代先人都埋葬在河南省,他便归柩河南,而他的后世子孙却留在了昌黎。明朝的翟銮在《重修韩文公祠堂碑记》中也写道,韩愈的高祖以上先人实葬于现今的昌黎县,因而祠堂自然也建在昌黎县。明朝时昌黎境内曾修建两座韩文公祠,一座在县城里,一座在县城北三公里的五峰山上,后来都因为自然原因而毁坏了。目前,在五峰山上有一座新中国成立后重新修复的“韩文公祠”。

韩姓起源

  1、黄帝的后裔,据《世本》记载,黄帝娶了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而身为五帝之一的颛顼,就是韩流之子韩经,尧时为仙人,韩经之后遂为韩姓。  2、封地而得名。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以邑为氏。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今山西翼城,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世称“韩武子”,名韩万,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因唐邑临晋水,叔虞子改称晋侯。晋穆侯之孙毕万受封于韩原,后有韩氏。(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 3、古国名。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省郑州)。 4、“韩”“汗”同音,就改姓韩。北魏孝文帝时代,鲜卑族“出大汗”因“韩”“汗”同音,就改姓韩。同时韩姓的还有三字姓“破六韩”。 5、明甘肃临夏土司改“可汗”氏为韩姓,赐元人实哈塔为韩姓;清满州八旗“罕札氏”取“罕”与“韩”谐音,改韩姓;甘肃循化厅土司,撒拉回人,取韩为族姓;锡伯族哈斯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均改汉姓韩氏;黑龙江富裕柯欠克孜族嘎普韩部落取汉姓韩为姓;彝族安韩氏省掉“安”改为单姓韩等。今回、保安、土家、达斡尔、苗、蒙古、壮、白、黎等民族均有韩姓。也有少数韩姓为异国韩姓,如汉武帝时获直侯韩陶为朝鲜人,唐宪宗飞龙卫士韩志和系倭国人等。

韩氏分布

  目前全国共有约1165万韩姓人士 下面是资料上显示的100余万。 河北省(约20000人) 1、河北省永年县田寨,约有1500人; 2、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台城乡东郝村,约有2000人。 3、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和村镇八特村约有2000人。 4、河北省永年县韩店,约有2000人; 5、河北省永年县柳村,约有1000人; 6、河北省永年县韩庄,约有1000人; 7、河北省永年县段庄,约有1000人; 8、河北省魏县韩小汪村,约1000以上; 9、河北省肃宁县邵庄乡北庙头村,约2000人; 10、河北省乐亭县迎好村,约有2000人; 11、河北省南和县大郝村、岗头村; 12、河北省青县塔寺庄、大勃留村、上伍村约有2000人; 13、河北省新乐市小牛村,约有3000人; 14、河北省曲阳县韩家村,约有4000人; 15、河北省永清县三圣口乡,约有 人; 16、河北省宁晋县侯口乡营台村,约有 人; 17、河北省元氏县旷村,约有2000人; 18、河北省蠡县西滑村,约有1000人; 19、河北省大城县冯各庄村 ,约有500人; 20、河北省新乐市前宣村,约有1500人; 21、河北省任丘市锁井村,约有1500人; 22河北省永年县龙泉,约有2000人; 23、河北省曲周县第四疃乡韩庄,北辛庄约有680人; 河南省(约19600人) 1、河南扶沟曹里韩家村,约有2000人; 河南省伊川县白元乡良寨村,1000余人; 河南省孟津县横水镇,大约20000人; 洛阳市涧西区七里河村大约2000人; 2、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半坡店乡西老河寨村,约有5000人; 3、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六塔乡西韩家村,大约1000人; 4、河南省汤阴县西柳圈村,约有2000人; 5、河南省泌阳县羊册镇广湾村,约有600人; 6、河南省项城市韩老家村,约1500人; 7、河南省项城市韩小庄,韩岭,韩腰庄约2000人; 8、河南省沈丘县留福镇化庄村,约有1500人; 9、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韩阁村,约有1500人; 10、河南省获嘉县韩小营村、大张卜村。 11、河南省许昌县桂村乡周胡村,约1000人 12、河南省许昌县尚集镇湾店村,约800人 13、河南省许昌县尚集镇大韩村,约2500人 14、河南省许昌县尚集镇水口张村,约500人 15、河南省许昌县小召乡韩集村,约1000人 16、河南省西平县人和乡大韩村,约2000人 17、河南省偃师县大口乡韩村, 约1500人 18、河南省尉氏县韩佐村(乡) 约 韩氏1860人 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东万村 约 1200人 19、河南省长垣县前孙东村 约 韩氏1200人 21、河南省长垣县西韩板城、东韩板城和寺门村 约 韩氏约1800人 22、河南省新野县韩营村,约800人 23、河南省镇平县高丘镇韩营村 约 韩氏3000人 高丘镇陈营村 约 韩氏500人 芦医镇韩沟村 约 韩氏1000人 石佛寺镇韩冲村 约 韩氏1000人 遮山乡和南召县地担沟村 约有1000人 24、河南省辉县市赵固乡韩营村 约韩氏1500人 25、河南省伊川县水寨镇上天院村,约1500人 山东省(约73400人) 1、山东省滕州市东沙河镇韩楼村 约有1500人; 山东省滕州市级索镇前韩庄、后韩庄 共有约2000人; 2、山东胶州市韩姓 约有5000人 3、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梁宝寺镇约有人口50000人; 4、山东省泰安市韩家结庄2000人;泰安市王庄韩家2000人;泰安市韩家岭1000人;泰安市满庄镇(各村) 约有1500人;泰安市升平街韩家1000人; 5,山东省兖州市新驿镇韩马村, 约有1100人; 6、山东省莘县古城镇坊子铺村2000多人; 7、山东省茌平县韩集乡,东韩集和西韩集约有2000人; 8、山东省微山县夏镇蒋庄村,约有2000人。 9、山东省临清市大辛庄镇后八里村,约2000人。 10、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2000人 11、山东省郓城县大人乡韩垓村,约3000人 12、山东省定陶县冉固镇韩庙约有800人 13、山东省巨野县田庄镇丁官屯东隅村3000人 14、山东省胶南市韩姓 约有5000人 15、山东省潍坊昌邑市北孟镇上坡村 约1000人 16、山东省潍坊安丘市班家庄村 约1000人 17、山东省潍坊安丘市管庄镇于家河村 约1000人 18、山东省潍坊峡山区大行营村 约1000人 19、山东省莘县观城镇韩楼村 约2000人 20、山东省曲阜市城东韩家村 约1000人 21、山东省泗水县南玉沟、北玉沟村 约500人 22、山东省邹平县韩店镇韩店村约有1000人 23、山东省梁山县韩垓镇韩垓村月有1500人 24﹑山东省莒南县板泉镇大韩家岭约有1500人 25、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陈家庄子村约2000人 26、山东省兖州市颜店镇红庙村约300人 27、山东省德州市孔镇镇韩桥村约400人 山西省(约12500人) 1、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峪口镇韩家山村,约2000人; 2、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曲峪镇韩家山村,约700人; 3、山西省阳泉市盂县苌池镇南兴道村,约500人; 4、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化峪镇化峪村,约200余人; 5、山西省朔州市藏寨乡韩家坊村,约1500人; 6、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城关镇韩村,约500人; 7、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凤城镇龙泉村,约900人。 8、山西省应县南旺庄村,约1000人 9、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洪济屯村,约600人。

汾阳韩氏支谱》,1册,清韩诊敬重修,同治六年福荫堂校刊本。

《汾阳韩氏支谱》,4卷,清韩镇岳等纂修,光绪十年恭寿堂刻本。

《洪洞韩氏家谱》,2册,明韩景伶编,乾隆年刻本。

《洪洞韩氏家谱》,明韩文等纂修,清韩殿魁等续修,咸丰七年钞本。

《洪洞韩氏重修宗谱》,2卷,清韩有庆等纂修,嘉庆二十年刻本。

《松江韩氏支谱》,2卷,清韩文衍重修,民国四年钞本。

《松江韩氏文若公支宗谱》,民国十年韩绮章钞杂本。《扬州韩氏支谱》,4卷,清光绪十八年活字本。

《延令韩氏族谱》,8卷,清韩长贵等重修,光绪十七年活字本。

《润州韩氏家乘》,3卷,清韩复纂修,嘉庆二十年继锦堂木刻本。

《镇江韩氏宗谱》,2卷,清韩有和主修,同治七年广德堂刊本。

《金陵韩氏族谱录》,1册,清韩印纂修,光绪六年活字本。

《润州大沙韩氏宗谱》,2卷,清宣统元年广德堂刻本。

《毗陵韩氏宗谱》,原道堂活字本。

《金埴韩氏家乘》,12卷,清韩树榀重修,光绪二年永思堂活字本。

《锡山韩氏宗谱》,20卷,民国韩念祖等修,民国九年敦伦堂活字本。

《春晖韩氏宗谱》,16卷,首1卷,清韩勰修,光绪八年昼锦堂活字本。

《云东韩氏家谱》,5卷,清韩奕辑,嘉庆间刊本。

《晋阳韩氏世谱》,1册,清韩学韩等辑,清光绪二十八年刊本。

《杭州韩氏谱》,3册,钞本。

《义桥韩氏家谱》,10卷,清韩乃建重修,同治九年永思堂活字本。

《义桥韩氏家谱》,10卷,首1卷,民国韩拜旒接修,民国四年永思堂活字本。

《湘南韩氏续修宗谱》,40卷,末1卷,清韩家坤主修,光绪元年重修,昼锦堂活字本。

《湘南韩氏家谱》,68卷,清韩殿扬等增修,宣统三年昼锦堂活字本。

《一都韩氏家谱》,16卷,首1卷,民国韩沛金等修,民国十八年昼锦堂活字本。

《宁波相韩家谱》,清昼锦堂活字本,3册。

《宁波韩氏宗谱》,6册,民国周颂清等纂修,民国十六年昼锦堂活字本。

《余姚韩氏东岙支宗谱》,7卷,清韩明和修,韩明盛纂,光绪三十一年活字本。

《咸安韩氏宗谱》,16卷,民国韩叔金等主修,韩思溶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大本堂木刻本。

《重编羊山韩氏宗谱》,4册,民国韩迪周、韩百年重修,民国二十年昼锦堂铅印本。

《迁东阳高阳韩氏宗谱》,6卷,民国葛树棠纂,民国十七年活字本。

《徽州韩氏宗谱》,1册,清钞本。

《黟北南阳韩氏宗谱》,1册,明万历二十四年钞本。

《南阳郡韩氏族谱》,清韩家相等纂,嘉庆三年刻本。

《袁郡韩祠主谱》,3卷,清韩修五纂修,道光二十一年南阳堂活字本。

《袁郡韩祠主谱》,3卷,清韩文蔚等纂修,同治七年南阳堂活字本。

《韩焕先祠主谱》,4卷,清韩毓淇等纂修,光绪二年南阳堂活字本。

《韩焕先祠丁享谱》,4卷,清韩毓淇等纂修,光绪二十三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世谱》,1册,清韩文祯等纂修,康熙四十七年刊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嘉庆六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道光二十八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荣公支谱》,3册,清韩联俊纂修,光绪十五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南阳堂活字本。

《淄川韩氏世谱》,4册,清韩瀛州等修,光绪十三年刻本。

《淄川韩氏邑乘》,5卷,首1卷,民国韩振铭续辑,民国七

年刻本。

《栖霞韩氏谱书》,清韩元英纂,光绪二十六年钞本。

《临沭韩氏宗谱》,钞本。

《武汉韩氏宗谱》,清韩洪蔗、韩国海总理兼纂修,光绪三十三年韩氏南阳堂活字本。

《花山韩氏宗谱》,民国韩继海等采辑,民国三十六年昼锦堂阖族同刊活字本。

《新洲韩氏宗谱》,民国韩溶等续修,民国三十四年木刻本。

《韩氏南渡支谱》,3册,清韩学志撰,道光十五年刻本。

《云湖韩氏四修族谱》,19卷,首1卷,清韩朝瀛修,民国十五年活字本。

《长沙韩氏支谱》,12册,清韩文龙等纂修,同治六年南阳堂木刻本。

《长沙韩氏支谱》,6卷,民国韩开锡纂修,民国九年南阳堂刻本。

《紫泥韩氏族谱》,1册,清韩勉兹编,咸丰九年钞本。

《宣汉韩氏宗谱》,1卷,民国韩艳如修,民国元年木刻本。

《合州南阳郡韩氏支谱》,1卷,民国韩氏宗祠编,民国间十四世裔孙忠槐钞本。

《礼县韩氏家谱》,清稿本。

《庄浪韩氏世系源流》,4卷,民国唐维翰纂修,民国十七年钞本。

《韩氏宗谱》,23卷,首1卷,末1卷,清韩寰康等修,乾隆五十六年昼锦堂活字本。

《韩氏宗谱》,12卷,民国韩国霖等纂辑,民国二年有怀堂活字本。

《韩氏族谱》,4册,明韩士鳌纂辑,钞本。

家谱文件

韩姓字辈

韩姓字辈派语

《相韩谱》载,宋室南渡前,宋忠献王韩琦创订的8世派语为:

玉 彦 口 胄,乡 卿 立 甫。

我是西安姓韩的也找不到自己的家谱!如果知道++QQ23823882

隋朝第一大将韩擒虎,死后为何成为阎王爷?

韩擒虎之所以能够成为阎王爷是因其相貌凶狠,而史书编写时正是提倡道家思想之时,民间需要一个阎王的代表,因此韩擒虎成为记入正史的阎王爷。

出身于将门之后的韩擒虎,继承了其父的勇猛,成为了隋朝的开国将领,深受隋文帝喜爱。对于韩擒虎的相貌,在历史上也有一些记载,据传:突厥使臣拜见隋文帝时,隋文帝问道使臣是否知道陈国皇帝,在使臣回答知道时,隋文帝指向韩擒虎对着使臣说:“这就是擒获陈国太子的人”,看到韩擒虎的使臣非常惊恐。能一瞪眼就将人吓得魂不附体,也足以见得其相貌之凶恶了。

相貌凶恶的韩擒虎,被编写史书的魏征相中了。我们都知道唐朝主张黄老思想,推崇道家,道家有一特点就是:神多,且多数神于凡间都有其原型。就好比秦琼与尉迟敬德成为门神一样,公正且凶神恶煞的阎王爷也一样需要一个在凡间的原型,因此魏征在编写《隋书》时,就将韩擒虎是阎王爷的说法记入了史册,使韩擒虎成为第一个被记入正史的阎王爷。

而韩擒虎是阎王爷的说法,民间也流传着一些有趣的故事。其中一个讲到:韩擒虎即将去世时,门前来了一队仪仗,停在韩擒虎的府门前,说前来寻找大王,好奇的人一问才知这大王就是阎罗王,韩擒虎听闻反而十分开心,认为自己无论生前死后都身居高位,功成名就。这则故事的流传也是将韩擒虎阎王爷的身份给坐实了。

隋朝名将韩擒虎是阎罗王吗 他跟李靖是什么关

当时有一个人呢已经生命垂危了,但是却突然起了床,来到了韩擒虎的家中,想要去见韩擒虎。他降到韩擒虎之后,立马跪拜,并说拜见大王,别人问他什么大王,他回答说自然是阎罗王。韩擒虎听了哈哈大笑,说死后能当阎罗王也是很好的事情。也是这件事情就流传了出去,后人甚至将其写成了话本。

韩擒虎是隋朝的开国之臣,而李靖是大唐的开国之臣,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两人之间不但有关系,而且关系还不浅。据说韩擒虎是李靖的舅舅,而且韩擒虎对这个外甥十分欣赏,甚至跟别人说,这世界上能跟他讨论兵法的人除了李靖没有别人了。 韩擒虎对李靖的期望很高,所以对李靖的要求也很严格。据说当年李靖练习骑术和箭术的时候,韩擒虎让李靖练三个月,之后将自己当成靶子让李靖用枪挑掉自己头上的铜钱。有了韩擒虎的压力,李靖进步神速,韩擒虎也十分欣慰。 河南的韩擒虎韩五爷庙在哪?

此地与封丘县赵岗镇交界 属于河南省长垣县常村镇前孙东村 韩擒虎庙宇 当地人称五殿阎罗王 五爷庙希望你能看到这条信息 五爷庙大院里有一小学 青松翠柏已有几百年 近几年庙宇翻修 与小学分割开来 香火鼎盛

隋朝韩擒虎怎么死的?

韩擒虎死为阎罗王 隋朝大将韩擒虎,原籍山东,后来随先人举族西迁到洛阳新安县居住。史称,韩擒虎身材高大魁梧,仪表堂堂,武艺高强,胆略过人,有英雄豪杰之相。且饱读兵书,智谋超群,颇有大将之风。《隋书·韩擒虎》所载的事迹颇有传奇色彩,而这些传说故事也一直在新安县韩氏后人中广为流传。

一、奇兵攻破建康 隋文帝杨坚决定平定江南,消灭南陈政权,平定天下。他任命韩擒虎为先锋,准备进攻陈朝。 开皇九年正月初一的清晨,两支隋军分东西两路乘着漫天大雾悄悄偷渡过江。身为先锋的韩擒虎率领西骆军500精兵从长江夜渡采石,活捉酒醉昏睡的守军,登上南岸,迅速向纵深发展。因为陈军主力都在东面与隋军主力激战,所以韩擒虎以500轻骑连下几座城池,兵锋直指陈朝都城建康。 陈朝老将任蛮奴久仰韩擒虎的威名,在阵前投降了韩擒虎,韩擒虎所部在任老将军的引导下进攻建康的朱雀门。任蛮奴在阵前向守军喊话:“本将军尚且投降,你们还抵抗什么”众守军放弃抵抗,四散逃走。韩擒虎率军兵不血刃进入建康城,直奔皇宫,俘虏了陈朝皇帝陈叔宝。这天是正月初八,距渡江攻陈刚刚八天。 后来,隋文帝在评功时认为韩擒虎是平陈战斗中的功臣之首,给以很多赏赐,并进位上柱国。但有人告发韩擒虎率军进入陈朝皇宫后,放纵士兵,奸污宫女,因此,隋文帝没有封爵位给他,算是处分。但韩擒虎五百轻骑下建康的神奇战绩使他更加威名远扬。 二、威严惊吓使者 隋文帝统一天下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纷纷派使者前来祝贺。但突厥的使者自恃实力强大,有些轻视隋朝的官员。 隋文帝得到报告后,就在接见突厥使者的时候,特别安排仪表威严、名声远扬的韩擒虎陪同接见。 据说,隋朝使者一上朝,就发现皇帝身边有个高大魁梧、仪表威严、目光锐利的大将。使者看了一眼韩擒虎,不由心惊胆颤,双脚有点站立不稳,赶忙仆地向皇帝行礼,皇帝问使者说:“你听说过江南陈朝天子陈叔宝吗”使者答:“听说过。”文帝就指着身边的韩擒虎说:“这就是以五百轻骑俘虏陈国天子的大将。”突厥使者已经看到韩擒虎那严厉威严的仪表,又听说他就是战功显赫、名震天下的大将军,更加惊恐害怕,连头也不敢抬。 从此以后,突厥上下再也不敢轻视隋朝。 三、死做阎罗王 韩擒虎死后做阎罗王,是见于正史《隋书·韩擒虎传》记载的。据载说:有一天,韩擒虎家邻居的一个老太太,突然发现韩府门前车驾仪仗很多,远远超过以往,好像是皇帝的车驾仪仗。老太太非常奇怪,就上前询问是不是皇上驾临韩府了。其中一个领班的官员迎住老太太说:“我奉命来迎王归位。”说完以后,那么多的车驾仪仗突然全不见了。 老太太正在惊骇之时,又见到有陌生人快速跑到韩府。只见那人走进韩府院中,大声叫道:“我想拜见大王。”韩府中的人感到莫名其妙,就问他说:“你要见什么王”那人回答说:“我要见阎罗王。”韩擒虎的子孙后代一听,非常恼火,就一拥上前将那人擒住,想痛打一番。这时,韩擒虎喝令住手,并将那人迎入内室叙语。 家人在室外听到那人对韩擒虎说:“小将是阴间的五道将军,奉天符之命来请大王为阴司之主。”又听到韩擒虎说:“生为上柱国,死为阎罗王,我已经很知足了。但我要请假三天,先处理好在人间的事情,再到阴司赴任。”自称为五道将军的人答应一声就不见了踪影。 第二天,韩擒虎召集全家人说明自己阳寿已尽,全家不必悲伤。随后上朝向隋文帝辞官。隋文帝得知韩擒虎阳寿已尽,很是痛惜,但想到他要到阴间作阎罗王又为他高兴。于是隋文帝传旨在大殿内为韩擒虎举行盛大的告别宴会,满朝文武都前来参加。宴会一直进行了一天一夜。 第三天,宴会就要结束的时候,忽然有一紫衣人、一绯衣人乘黑云来至殿前,要求见韩擒虎。他们自称:“我们来自天曹地府,来迎接大王前去上任。”于是韩擒虎就辞别皇帝同僚,返回家中告别老小,盛装就寝,一冥不视地死了。 满朝文武和韩家亲朋好友,没有人悲伤。因为他们知道韩擒虎阳寿虽尽,但他却是到阴间当更尊贵的阎罗王去了。 求“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翻译与解释

韩擒虎都已经攻入皇宫大门,而张丽华仍然在楼头跳舞,这两句诗是讽刺陈后主的沉湎美色导致亡国

隋唐英雄韩擒虎怎么死的

韩擒虎是隋朝赫赫有名的将领,为隋朝的建立和开疆扩土尽了很大的力。韩擒虎早年在北周做官,在攻打北齐和抵御陈军进犯中屡立军功,做到仪同三司、刺史。隋朝建国后,韩擒虎在讨伐陈国中俘虏了陈后主,平定了陈国,威名远扬。那么最后韩擒虎是怎么死的呢

韩擒虎是隋朝的军事家,本来叫韩擒豹,后来说是他十三岁的时候打过老虎就改名了,是河南东垣人,将门之后,父亲是北周的大将韩雄。韩擒虎从小就很勇敢,又好学,讨得周太祖的喜欢,就叫他跟皇室子弟一起玩。长大后的韩擒虎身材魁梧,性格豪爽,有勇有谋,很有做英雄的气质。 在北周时期,周武帝讨伐北齐,韩擒虎成功劝降了独孤永业,帮助北周攻占范阳,被封为上仪同三司,当上了永州刺史。陈国屡次进犯,韩擒虎多次击退陈军,提升了声望。 公元581年,韩擒虎被封为庐州总管,奉命讨伐陈国,震慑了陈军。七年后,隋文帝再次出兵陈国,韩擒虎率领先遣军在短短几天就攻下了采石、姑苏、新林,声名远播。南方的百姓仰慕他的威名,就来拜访他。陈军将领很害怕,纷纷投降。韩擒虎带人直接进入了朱雀门,擒获了陈后主。 突厥使臣来访,韩擒虎用眼神就威慑了他。后来隋文帝封他为行军总管,镇守金城,防御胡寇袭击。韩擒虎回京城后,享受到了很高的礼遇。 韩擒虎生前战功赫赫,在全国都很有声望,稳定了隋朝的疆土,隋文帝对他封赏有加。公元592年,征战多年的韩擒虎积劳成疾,最后病死了。民间有关于他死后的奇闻轶事,说他死后做了阎王。 相传韩擒虎快要死的时候,有一位邻居去看望他,看到他家门口站了排列整齐的侍卫,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们来干嘛,有人答道:“我是来迎接王的。”接着这些人就都消失了。还有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跑到韩擒虎家,说要拜见阎王,府上的人想打他,韩擒虎知道后阻止了下人,还说:“我活着的时候是上柱国,死了以后是阎王,已经很满足了。”这之后没多久他就死了。另外还有文献详细描述了韩擒虎怎么去做的阎王。 韩擒虎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骁勇善战,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在北周和隋朝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为隋朝的统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为人大度,处事稳重,兢兢业业,不参与政治斗争,得以在晚年的时候终老,比其他几位功臣要幸运多了。 隋朝名将韩擒虎,死后怎么就变成了阎王爷?

地狱里的阎王爷,我们都知道这个神职是一个特别高的职位,他可以掌握着世间万事万物的生死轮回,韩擒虎是隋国的一名开国大将,他生前战功卓越,为隋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为什么死后会变成阎王爷呢? 这样的话,我们就要从这个说法的起源开始探究了。

这个说法主要是来源于魏征所编著的《隋书 》他在书中曾经写道,韩擒虎戎马一生,在一次重病中,他邻居一个老妇人看见,有来迎接他的仪仗十分的大,甚至比皇帝杨龙的仪仗还更大,所以她就问那些人是从哪来的,他们回答说我们是来迎接大王的,紧接着就消失不见了。这就是他为什么被称作是阎王爷的一个典故。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件事情,因为就科学的角度上来说,这件事情自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就有可能是隋朝的人,希望他们的开国上将韩乾虎在死后,也拥有一个特别大的荣誉,所以就编造了他成为阎王爷这样一个传说,让他死也能够享受殊荣,拥有巨大的权利,可以掌控别人的生死。

第二个的话就是有可能是,由于当时对于事情的不了解,然后以讹传讹,造成现在这个情况,自然也有可能,是后代的文人骚客对于这件事情的一个夸大描写,最终导致了现在的一个情况,总之原因有许许多多,我们也没有办法对它进行一个详细的考证。

这就是我认为的,他为什么会变成阎王爷的一些原因,希望大家可以赞同我的观点,希望题主也可以采纳我的的回答吧。

韩擒虎、包拯、寇准为何说是阎王爷都不收的人?

阎王爷神通广大掌控着人的生死与轮回,当时如此威面八风却还是有阎王爷不敢收的人,这也让许多人都想知道阎王爷不收哪些人,因为今后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岂不是可以永远都不用死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阎王爷最怕的人有四位,而且这四位全都是历史上的名人,在民间传说中,阎罗王的竞争者众多,好像隔多少年就会换人。因此除了隋朝名将韩擒虎之外,北宋应该是阎罗王最怕的年代,一下子来了3个竞争者包拯、寇准、范仲淹。所以这四个人不仅阎王都受不了,饭碗还得面临被抢的危险,传说韩擒虎在快要死的时候,他家邻居有个老婆婆,看见韩家门前来了一队人马,旌旗招展、仪仗庄严,好像迎接皇帝一样。老婆婆很诧异,就问他们来此作甚,一人回答说:“特来迎接我们的君王。”说完就不见了。还有个病重将死的人,忽然跑到韩家说:“我来拜见君王”。

韩家人问他:“见什么王”他说:“拜见阎罗王。”韩家人大怒,刚要揍他,被韩擒虎阻止,他说:“生为上柱国,死做阎罗王,我已很知足了。”说完不久就死了。从此,韩擒虎死后成为阎罗王的传说就在民间传播开来。不过,史书中却没提及,原来那位阎罗王,被韩擒虎砸了饭碗,是就此下岗待业,还是另有安排不得而知。

命大的人阎王爷也不收生活中有许多命大的人,虽然这些人都遭受到死亡考验,几乎半只脚都踏入地府了,但是这些人阎王都不敢收,因为这些人阳气未尽,还可以多活个几年,收了的话会扰乱整个阴曹地府。

不过这种人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少见的,比如说在经历一场严重车祸之后,还能坚强的活下来,这就说明你非常命大了,连阎王都不敢要你,这也是阎王爷最怕的人,因此你要更好的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下去。就算是遇到挫折和磨难也不要轻易的放弃自己的生命,不过近年来自杀的事件越来越多,这无疑是在敲响人们心中警钟,阎王爷收了你们这些人都会感觉到惋惜,所以珍惜生命是首要之重。。

隋朝(35)阎王爷(1)

一、源自姬姓

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何氏、横氏、侠人、罂氏、言氏、贾氏、褐氏、李氏、吕氏、韩侯氏、无忌氏、公族氏、韩褐氏、韩藉氏、韩婴氏、韩信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二、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鲜卑族改韩姓,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

满族改韩姓,满族哈勒塔喇氏,世居吉林乌拉,后多冠汉姓为韩氏;翰颜氏,世居赫林台、嫩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赫济哩氏,世居辉发,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锡伯族改韩姓,锡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称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改为汉姓韩氏,韩吉利氏,清中叶后多冠汉姓为韩氏,韩亚喇氏,世居伯都讷,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朝鲜族改韩姓,满清建国后,世居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开城府(今朝鲜开城)的朝鲜族人,皆冠汉姓为韩氏。

鄂伦春族改韩姓,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亦称卡日基尔氏,世居雅鲁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韩,哈尔卡拉氏,世居雅鲁河(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所冠汉字姓韩。

三、得姓始祖

韩虔,姬姓,韩氏,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给虞,其子燮更国号为晋。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姬万于韩,姬万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建立韩国。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

四、迁徙传播

韩姓繁衍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时进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区。

韩姓在东晋、隋唐时期的北方地区战乱中,损失较大。宋朝时,中原人群大量南迁,韩姓也随之迁往广东、福建一带。元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继续南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扩展资料:

韩姓名人:

1、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韩桓惠王之子,大儒荀子学生,秦国丞相李斯师兄。

2、韩信,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名将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韩国被灭后一直在韩国故地生活,后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不久又任韩国太尉,领兵攻取韩国故地。韩国平定之后受封韩王。并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

3、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4、韩休(673年-740年6月8日),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凤阁舍人韩大敏之侄,洛州司户韩大智之子。韩休出身于昌黎韩氏,制举入仕,后被举为贤良,历任左补阙、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虢州刺史、工部侍郎、尚书右丞。

-韩姓

-韩非

-韩信

-韩愈

-韩休

韩愈死后葬于何处

韩愈祖籍郡望的“昌黎”究竟何在、以及其出生地、安葬地的争论都由来已久。《旧唐书》按韩愈自称“昌黎韩愈”记载韩愈是“昌黎人”。大诗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