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惠文言文翻译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5浏览:6收藏

夙惠文言文翻译,第1张

1 世说新语夙惠翻译

译文:

有位客人到太丘长陈寔家过夜,陈寔就叫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待客,客人和陈寔在一起清谈,元方兄弟两人在烧火,结果一同放下手头的事,都去偷听。做饭时忘了放上箅子,要蒸的饭都落到了锅里。陈寔问他们:“饭为什么不蒸呢?”

元方和季方直挺挺地跪着说:“大人和客人清谈,我们两人就一起去偷听,蒸饭时忘了放上箅子,现在饭煮成了粥。”陈寔问:“你们可记住什么了吗?”兄弟两人回答说:“似乎还能记住那些话。”于是兄弟俩一起说,互相穿插补正,一句话也没有漏掉。陈寔说:“既然这样,只吃粥也行,何必一定要干饭呢!”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原文: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夙惠》为刘义庆创作的小说《世说新语》的第十二门,共有7篇,集中展现了当时的一批名流在少年时的聪明和智慧。《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这其中就包括名将檀道济。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义庆不得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本传言“太白星犯右执法,义庆惧有灾祸,乞求外镇。”这实际上是刘义庆借故离开京城,远离是非之地。尽管文帝下诏劝解宽慰但架不住刘义庆“固求解仆射乃许之”。

刘义庆终于得以外镇为荆州刺史。外镇后的刘义庆仍然如同惊弓之鸟,心有余悸。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

2 文言文《世说新语

原文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译文

晋明帝才几岁的时候,一次,坐在元帝膝上。当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起洛阳的情况,不觉伤心流泪。明帝问父亲什麽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就把朝廷东渡的事情告诉他。於是问明帝:「你看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显然可知。」元帝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饮,就把明帝这个意思告诉大家,并且再重问他一遍,不料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惊愕失色,问他:「你为什麽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现在抬起头就能看见太阳,可是看不见长安。」

3 《世说新语》《夙惠》中“卿何以不汗"中“汗"的翻译

1、汗不敢出,不是出自夙惠,而是言语。

2、汗:名词动用,出汗。

3、原文与翻译:

言语第二之十一、汗不敢出

(原文)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译)钟毓、钟会兄弟二人少年时就有美名,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曹丕)听说了兄弟二人的名气,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吧。”于是下令召见。见面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他:“你脸上怎么出汗了?”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又问钟会:“你脸上怎么不出汗?”钟会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4 《世说新语》《夙惠》中“卿何以不汗"中“汗"的翻译

1、汗不敢出,不是出自夙惠,而是言语。

2、汗:名词动用,出汗。3、原文与翻译:言语第二之十一、汗不敢出(原文)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译)钟毓、钟会兄弟二人少年时就有美名,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曹丕)听说了兄弟二人的名气,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吧。”

于是下令召见。见面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他:“你脸上怎么出汗了?”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又问钟会:“你脸上怎么不出汗?”钟会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5 世说新语夙惠翻译兄弟二人早慧原因有哪些

《夙惠》是刘义庆小说《世说新语》的第十二门,共有7篇,集中展现了当时的一批名流在少年时的聪明和智慧这些孩子遇事冷静沉著,在言谈上有所表现的有何晏、晋明帝、晋孝五帝,在记忆上有所表现的有元方、季方、张玄之、顾敷,在思虑上有所表现的有韩康伯、桓南郡夙惠,同于夙慧,指从个就聪明过人,即早慧本篇的几则事例说的都是少年儿童的记忆、观察、推理、释因和理解礼制、表明心迹等方面的能力译文 有位客人到太丘长陈寔家过夜,陈寔就叫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待客,客人和陈寔在一起清谈,元方兄弟两人在烧火,结果一同放下手头的事,都去偷听做饭时忘了放上箅子,要蒸的饭都落到了锅里陈寔问他们:“饭为什么不蒸呢?”元方和季方直挺挺地跪着说:“大人和客人清谈,我们两人就一起去偷听,蒸饭时忘了放上箅子,现在饭煮成了粥”陈寔问:“你们可记住一点了吗?”兄弟两人回答说:“似乎还能记住那些话”于是兄弟俩一起说,互相穿插补正,一句话也没有漏掉陈寔说:既然这样,只吃粥也行,何必一定要干饭呢!”----希望回答有所帮助。

6 文言文 《世说新语 夙慧》

蒸饭成粥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炊忘著萆,饭落釜中。太丘问:" 炊何不馏?" 元方、季方长跪曰:" 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萆,饭今成糜。

" 太丘曰:" 尔颇有所识不?" 对曰:"仿佛记之。" 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太丘曰:"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

做饭时忘了放萆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 为什么没蒸饭呢?" 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 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萆子,饭都成了粥了。

" 太丘说:" 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兄弟回答道:" 大概还记得。" 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

太丘说:" 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二 何氏之庐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 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

何晏七岁的时候,就聪明伶俐,像个神童,魏武帝(曹操)非常喜欢他,因为何晏的妈妈在宫里,魏武帝就想收他作儿子。何晏就在地上画了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

有人问他怎么回事,何晏答道:" 这是我们何家的房子。" 魏武帝明白了他的意思,就马上让他回去了。

三 目见日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 汝意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 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曰:" 日近。" 元帝失色,曰:"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答曰。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晋明帝(司马绍)才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司马睿)的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阳的消息,不禁潸然泪下。明帝问父亲为什么哭泣,明帝把王室东渡的事情告诉了他,元帝问明帝:" 你觉得长安远还是太阳远?" 明帝回答:" 太阳远。

没有听说人从太阳那里来,显然可以知道。" 元帝对他的回答很惊诧。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们宴会,把明帝的回答告诉了大家,并再次询问。这次明帝答道:" 太阳近。

" 元帝脸色大变,说道:" 你怎么和昨天的答复不同了呢?" 明帝答道:"我现在见到的是太阳,没有看到长安。"四 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

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

暝于灯下,二小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 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 司空顾和和当时的名流们一起清谈。张玄之、顾敷是顾和的外孙和孙子,年龄都是七岁,在坐榻边嬉戏。

当时听大人们谈话,他们的神情好象并不在意。晚上在灯下,两个小家伙一起叙述主客双方的对话,竟没有一点遗漏。

顾和高兴得离开座位,拎着两个人的耳朵说:" 没料到我们这个败落的家族又生了你们两个宝贝!"五 不须复褌 韩康伯年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 且著襦,寻作复褌。" 儿曰:" 已足,不须复褌也。

" 母问其故,答曰:" 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韩康伯(韩伯)很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到了最冷的季节,他还只穿了件短袄。母亲殷夫人给他做衣服,让康伯提着熨斗,她对康伯说:" 你先穿着短袄,以后再给你做夹裤。

" 儿子说:" 这就够了,不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原因,他回答说:" 火在熨斗里熨斗把也热,我现在穿上短袄,下身也觉得热了,所以不要夹裤了。

" 母亲非常诧异康伯的回答,断定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治国之才。六 上理不减先帝 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层;夜则累茵褥。

谢公谏曰:" 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

" 帝曰:" 昼动夜静。" 谢公出,叹曰:" 上理不减先帝。

" 晋孝武帝(司马曜)十二岁的时候,正是冬天,他白天 夹衣,只穿着五六层的绢衣,晚上却盖着两床被子。谢公(谢安)劝告他说:" 圣上应该让自己的身体保持规律。

现在白天过冷,晚上过热,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 孝武帝说:" 白天动,晚上静。

" 谢公出来后赞叹道:" 圣上的义理不比先帝差啊。"七 鞠爱过于所生 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岁,服始除,桓车骑与送故文武别,因指语南郡:" 此皆汝家故吏佐。

" 玄应声恸哭,酸感旁人。车骑每自目己坐曰:" 灵宝成人,当以此坐还之。

" 鞠爱过于所生。 桓宣武(桓温)死时,桓南郡(桓玄)才五岁,刚脱了丧服,桓车骑(桓冲)和桓温属下的文武官员道别,他指着这些人对桓玄说:" 这些都是你家从前的官吏。

" 桓玄听罢大哭,周围的人都感到悲伤。桓冲常常看着自己的座位说:" 灵宝(桓玄)成人后,我一定把这个位置还给他。

" 桓冲很疼爱桓玄,胜过自己的亲生。---------------------------------------------------------------------------------------------------。

陈氏家族自陈胡公之后,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家繁族盛,人才辈出,涌现出了大批的杰出人物并形成众多的名家高门。其中既有南面而王、称孤道寡的王室皇族;也有出将入相、为国重镇的官宦家族;再有文章传世、绘事扬名的文学世家;还有忠义凛然、肝胆照人的将门

之族等等,列举如下:

秦汉时期,秦末有英名传世的田齐家族,西汉有一代名臣陈平家族,又有谋略兼具的名将陈汤家族,东汉则有太尉陈球家族,有名倾朝野的太丘长陈寔家族,有以文章闻名的陈元家族,有祝阿侯陈俊家族,有法律学家陈宠家族,有文学家陈琳家族等等。另外秦末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南)陈国后裔陈氏家族的陈胜,则揭竿而起、领导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有大将军陈骞家族,有史学家陈寿家族,十六国时期前赵有陈安家族,南梁有左卫将军陈庆之家族,北魏有征南将军、许昌公陈琬家族,有瀛洲刺史陈肃家族,有泾州陈瞻家族,更有显赫辉煌的陈朝陈霸先皇室之族等等。隋唐时期,有名垂千古的江州义门陈氏家族,有“开漳圣王”陈元光家族,有宰相陈夷行家族,有大将军陈集原家族,有御史大夫陈崇家族,有虢州刺史陈义感家族,有冀州刺史陈琏家族,有海内文宗之称的陈子昂家族,有仓部郎中陈惠满家族,有太子太师陈希烈家族,有扬州长史陈敬之家族,有太常博士陈齐卿家族,有检校司徒平章政事陈少游家族,有文学家陈鸿家族,有诗人陈陶家族,有将门陈玄礼家族等等,还有浙江农民起义首领、曾称文佳皇帝的陈硕真家族。

宋元时期,有颍川郡开国伯陈靖家族,有参知政事陈恕家族,有父子兄弟同朝显贵的陈尧佐家族,有为官清正的陈希亮家族,有学者陈彭年家族,有藏书世家陈振孙家族,有华文阁直学士陈居仁家族,有诗人陈师道家族,有医学家陈自明家族,有诗人陈与义家族,有学者陈傅良

家族,有画家陈居中家族,有一代奇才陈亮家族等等,元末则有与朱元璋平分秋色的陈友谅家族。

明清时期,有平江伯陈碹家族,有兵部尚书陈道亨家族,有南京吏部尚书陈俊家族,有南京兵部侍郎陈琳家族,有画家陈洪绶家族,有旅行家陈诚家族,有学者陈献章家族,有学者陈建家族,有画家陈道复家族,有散曲家陈铎家族,有音韵学家陈第家族,有戏曲作家陈与郊家族,

有医学家陈实功家族,有文学家陈继儒家族,有史学家陈邦瞻家族,有思想家陈确家族,有散文家陈贞慧家族,有小说家陈忱家族。有官宦豪门陈宏谋家族,有抗击英军的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家族,有文学家陈维崧家族,有学者陈寿祺家族,有水利家陈潢家族,有医学家陈修园家族,

有篆刻家陈豫钟家族,有金石学家陈介祺家族,有诗人陈恭君家族,有女文学家陈端生家族,有经学家陈奂家族,有学者陈澧家族,有水利学家陈潢家族等等。

近代以来,陈氏家族更是人才济济,名家名门辈出,并分布在诸多领域。如中国***早期***陈独秀家族,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家族,将门之家陈赓家族,文学家陈衍家族,史学家陈寅恪家族,还有中国国民党系首领陈果夫家族,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陈诚家族等等。

旅居海外华侨的陈氏家族,明代琉球就有陈申家族,清末菲律宾有陈谦善家族,近现代美国有陈宜禧家族,最著名的是新加坡实业家、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家族等等,彪炳史册者不胜其数。这些名家高门的涌,进一步促进了陈氏家族的繁衍昌盛,使陈氏家族族望愈显,而无愧于大族之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了解过姓氏知识,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陈姓的起源与家谱相关内容,欢迎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陈氏

 分布地区

 颍川郡:秦时置郡。以颍水得名,治今河南禹县。此支陈氏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广陵郡:西汉置国,东汉改为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此支陈氏因汉武帝之子广陵王刘胥之后入赘于陈。河南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武当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均县西北。这一支出自陈寔之后。冯翊郡:汉武帝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寔后裔陈忠之后。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东海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新安郡:晋太康元年(208)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后辖境历朝不同。庐江郡:治所在舒。

 历史来源

 陈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中,按人口计算居全国第五大的姓。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陈姓为现代中国第五大姓。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陈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陈姓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香港、澳门及台湾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陈」源出

 一;出自「妫」姓。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找到帝舜的后代胡公满「妫」姓。封胡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县。并将其女嫁给他,伺奉舜祠,其后人以国名为姓。二;鲜卑族改姓,据《魏书》所栽,南北朝时有代北三字姓侯莫陈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陈。三;古代安南(今越南)国王有姓陈。

 堂号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商之后封于宋,夏之后封于杞,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长陈实子侄,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颍川、东海、汝南、河南、冯翊、下邳、武当、京兆、广陵、新安。②自立堂号:建业、映山、忠节、延庆、余庆、报本、星聚、三义、树本、燕贻、官梅、笃庆、光裕、崇义、崇本、世德、衍庆、敦睦、叙伦、地心、重华、仁耻、毓庆、世德、敦厚、奉先、聚原、传义、三和、培德、三相、义门、道荣、惇庸、双桂、徽五、绍德、怀忠、聚星、渑武、世馨堂,苏北鲁南三元堂(明洪武年间、万历年间从连云港花果山大村、当路附近迁出)。

 迁徙分布

 按区域而言,在南方地区(闽台、两广)陈姓则居于首位,占该区域人口的1057%;在长江流域地区(江浙皖赣湘鄂川黔滇)陈姓位列第四,占该区域人口的486%;在北方地区(即除南方、长江流域以外地区)陈姓则退居第七位,占该区域人口的251%。从省别来看,福建、台湾、广东、浙江等省是陈姓人口最集中的地区,陈姓占本省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401%、1221%、1052%、774%,并且在台湾、广东、浙江三省,陈姓均为本省第一大姓(福建陈姓略低于林姓,居本省第二位)。从人口总量来看,广东为当代中国陈姓第一大省,该省陈姓人口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比例达147%,其次为四川、福建,三省陈姓人口合计可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33%。注:以上数据由袁义达先生(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依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抽样资料统计,详见袁著《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统计数据不包括少数民族。

 家族名人

 陈胜:(前?~前208)字涉,秦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人。秦二世时,与吴广起兵,天下之士苦秦苛政,相率归向。旋自立为楚王,势力颇大,后为其部下庄贾所杀。

 陈平:(生卒年不详)汉初阳武(今河南省阳武县东南)人。幼嗜读书,容貌俊美,足智多谋,事高祖屡出奇策。惠帝时,官至左丞相。卒谥献。

 陈寿:(233~297)字承祚,晋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县)人。少举孝廉,除著作郎。撰《三国志》,时人称其善叙事,有古良史之风。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一年(1351)从倪文俊起义,为徐寿辉军薄掾,因功升为元帅。十七年杀倪文俊,兼得其众,任平章。后连克江西,福建诸郡。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建都江州,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二十三年率军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大败,中箭死。

 陈圆圆:本姑苏名妓,原姓邢名沅,字畹芬。幼从养姥陈氏姓,有殊色,后为吴三桂妾。李自成破京师,掳圆圆,三桂遂引清军入关,攻破李自成,圆圆复归三桂。后三桂为滇王,圆圆随往,以女道士卒于云南。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少孤,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随军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转战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镇江被困,随燕王秦日纲往援,大败清军,与各友军共破江北、江南大营。石达开出走后,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八年夏与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营,继而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晋封英王。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次年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同治元年庐州失守,退往寿州,为叛徒苗沛霖诱捕,在河南延津就义。

 陈诚:(1897~1965)字辞修,浙江青田人。保定军校毕业,曾参加东征、北伐、剿匪、抗战诸役,历任武汉卫戍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湖北省主席、远征军司令长官、国防部参谋总长、东北行辕主任、台湾省主席、东南行政长官、行政院院长等职,1954年后当选第二、三任副总统、中国国民党副总裁。

 陈果夫:(1892~1951)原名祖焘,以字行,浙江吴兴人。早岁入同盟会,参与武汉光复、讨袁、护法、北伐诸役。历任江苏省主席、监察院副院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组织部部长、中央评议委员。生平著述,汇辑为陈果夫先生全集。

 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陈姓家谱

 陈姓族谱,也就是陈姓大家族里的子孙人等的资料汇总,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士的仕履生涯的简括提要,同时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生的翔实可靠而又丰富多彩的第一手史料。如同国人各大家族一样,陈姓大家族固然也是讲求等级观念的,所以,家谱中往往会对对于那些曾任高官显宦、封妻荫子、荣宗耀祖者,往往会浓墨重彩。以往,陈姓视耕读为正业,对其他职业采取鄙视态度,如对经商者,即使拥资巨万者,族谱上也只录其姓名而已。

 陈(Chén)姓出自舜帝后裔陈胡公,《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后来舜帝部分子孙继承妫姓,为虞舜之后裔。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找到舜的三十三世后人妫满,并封妫满为诸侯,还把大女儿大姬嫁给他,封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境内),谥号为胡公,又称胡公满。舜帝的后裔胡公满的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陈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

1 文言文《世说新语

原文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译文

晋明帝才几岁的时候,一次,坐在元帝膝上。当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起洛阳的情况,不觉伤心流泪。明帝问父亲什麽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就把朝廷东渡的事情告诉他。於是问明帝:「你看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显然可知。」元帝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饮,就把明帝这个意思告诉大家,并且再重问他一遍,不料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惊愕失色,问他:「你为什麽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现在抬起头就能看见太阳,可是看不见长安。」

2 文言文 《世说新语 夙慧》

蒸饭成粥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炊忘著萆,饭落釜中。太丘问:" 炊何不馏?" 元方、季方长跪曰:" 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萆,饭今成糜。

" 太丘曰:" 尔颇有所识不?" 对曰:"仿佛记之。" 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太丘曰:"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

做饭时忘了放萆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 为什么没蒸饭呢?" 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 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萆子,饭都成了粥了。

" 太丘说:" 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兄弟回答道:" 大概还记得。" 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

太丘说:" 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二 何氏之庐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 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

何晏七岁的时候,就聪明伶俐,像个神童,魏武帝(曹操)非常喜欢他,因为何晏的妈妈在宫里,魏武帝就想收他作儿子。何晏就在地上画了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

有人问他怎么回事,何晏答道:" 这是我们何家的房子。" 魏武帝明白了他的意思,就马上让他回去了。

三 目见日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 汝意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 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曰:" 日近。" 元帝失色,曰:"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答曰。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晋明帝(司马绍)才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司马睿)的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阳的消息,不禁潸然泪下。明帝问父亲为什么哭泣,明帝把王室东渡的事情告诉了他,元帝问明帝:" 你觉得长安远还是太阳远?" 明帝回答:" 太阳远。

没有听说人从太阳那里来,显然可以知道。" 元帝对他的回答很惊诧。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们宴会,把明帝的回答告诉了大家,并再次询问。这次明帝答道:" 太阳近。

" 元帝脸色大变,说道:" 你怎么和昨天的答复不同了呢?" 明帝答道:"我现在见到的是太阳,没有看到长安。"四 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

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

暝于灯下,二小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 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 司空顾和和当时的名流们一起清谈。张玄之、顾敷是顾和的外孙和孙子,年龄都是七岁,在坐榻边嬉戏。

当时听大人们谈话,他们的神情好象并不在意。晚上在灯下,两个小家伙一起叙述主客双方的对话,竟没有一点遗漏。

顾和高兴得离开座位,拎着两个人的耳朵说:" 没料到我们这个败落的家族又生了你们两个宝贝!"五 不须复褌 韩康伯年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 且著襦,寻作复褌。" 儿曰:" 已足,不须复褌也。

" 母问其故,答曰:" 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韩康伯(韩伯)很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到了最冷的季节,他还只穿了件短袄。母亲殷夫人给他做衣服,让康伯提着熨斗,她对康伯说:" 你先穿着短袄,以后再给你做夹裤。

" 儿子说:" 这就够了,不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原因,他回答说:" 火在熨斗里熨斗把也热,我现在穿上短袄,下身也觉得热了,所以不要夹裤了。

" 母亲非常诧异康伯的回答,断定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治国之才。六 上理不减先帝 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层;夜则累茵褥。

谢公谏曰:" 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

" 帝曰:" 昼动夜静。" 谢公出,叹曰:" 上理不减先帝。

" 晋孝武帝(司马曜)十二岁的时候,正是冬天,他白天 夹衣,只穿着五六层的绢衣,晚上却盖着两床被子。谢公(谢安)劝告他说:" 圣上应该让自己的身体保持规律。

现在白天过冷,晚上过热,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 孝武帝说:" 白天动,晚上静。

" 谢公出来后赞叹道:" 圣上的义理不比先帝差啊。"七 鞠爱过于所生 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岁,服始除,桓车骑与送故文武别,因指语南郡:" 此皆汝家故吏佐。

" 玄应声恸哭,酸感旁人。车骑每自目己坐曰:" 灵宝成人,当以此坐还之。

" 鞠爱过于所生。 桓宣武(桓温)死时,桓南郡(桓玄)才五岁,刚脱了丧服,桓车骑(桓冲)和桓温属下的文武官员道别,他指着这些人对桓玄说:" 这些都是你家从前的官吏。

" 桓玄听罢大哭,周围的人都感到悲伤。桓冲常常看着自己的座位说:" 灵宝(桓玄)成人后,我一定把这个位置还给他。

" 桓冲很疼爱桓玄,胜过自己的亲生。---------------------------------------------------------------------------------------------------。

3 文言文 《世说新语 夙慧》

蒸饭成粥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炊忘著萆,饭落釜中。太丘问:" 炊何不馏?" 元方、季方长跪曰:" 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萆,饭今成糜。

" 太丘曰:" 尔颇有所识不?" 对曰:"仿佛记之。" 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太丘曰:"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

做饭时忘了放萆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 为什么没蒸饭呢?" 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 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萆子,饭都成了粥了。

" 太丘说:" 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兄弟回答道:" 大概还记得。" 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

太丘说:" 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二 何氏之庐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 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

何晏七岁的时候,就聪明伶俐,像个神童,魏武帝(曹操)非常喜欢他,因为何晏的妈妈在宫里,魏武帝就想收他作儿子。何晏就在地上画了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

有人问他怎么回事,何晏答道:" 这是我们何家的房子。" 魏武帝明白了他的意思,就马上让他回去了。

三 目见日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 汝意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 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曰:" 日近。" 元帝失色,曰:"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答曰。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晋明帝(司马绍)才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司马睿)的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阳的消息,不禁潸然泪下。明帝问父亲为什么哭泣,明帝把王室东渡的事情告诉了他,元帝问明帝:" 你觉得长安远还是太阳远?" 明帝回答:" 太阳远。

没有听说人从太阳那里来,显然可以知道。" 元帝对他的回答很惊诧。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们宴会,把明帝的回答告诉了大家,并再次询问。这次明帝答道:" 太阳近。

" 元帝脸色大变,说道:" 你怎么和昨天的答复不同了呢?" 明帝答道:"我现在见到的是太阳,没有看到长安。"四 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

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

暝于灯下,二小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 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 司空顾和和当时的名流们一起清谈。张玄之、顾敷是顾和的外孙和孙子,年龄都是七岁,在坐榻边嬉戏。

当时听大人们谈话,他们的神情好象并不在意。晚上在灯下,两个小家伙一起叙述主客双方的对话,竟没有一点遗漏。

顾和高兴得离开座位,拎着两个人的耳朵说:" 没料到我们这个败落的家族又生了你们两个宝贝!"五 不须复褌 韩康伯年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 且著襦,寻作复褌。" 儿曰:" 已足,不须复褌也。

" 母问其故,答曰:" 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韩康伯(韩伯)很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到了最冷的季节,他还只穿了件短袄。母亲殷夫人给他做衣服,让康伯提着熨斗,她对康伯说:" 你先穿着短袄,以后再给你做夹裤。

" 儿子说:" 这就够了,不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原因,他回答说:" 火在熨斗里熨斗把也热,我现在穿上短袄,下身也觉得热了,所以不要夹裤了。

" 母亲非常诧异康伯的回答,断定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治国之才。六 上理不减先帝 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层;夜则累茵褥。

谢公谏曰:" 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

" 帝曰:" 昼动夜静。" 谢公出,叹曰:" 上理不减先帝。

" 晋孝武帝(司马曜)十二岁的时候,正是冬天,他白天 夹衣,只穿着五六层的绢衣,晚上却盖着两床被子。谢公(谢安)劝告他说:" 圣上应该让自己的身体保持规律。

现在白天过冷,晚上过热,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 孝武帝说:" 白天动,晚上静。

" 谢公出来后赞叹道:" 圣上的义理不比先帝差啊。"七 鞠爱过于所生 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岁,服始除,桓车骑与送故文武别,因指语南郡:" 此皆汝家故吏佐。

" 玄应声恸哭,酸感旁人。车骑每自目己坐曰:" 灵宝成人,当以此坐还之。

" 鞠爱过于所生。 桓宣武(桓温)死时,桓南郡(桓玄)才五岁,刚脱了丧服,桓车骑(桓冲)和桓温属下的文武官员道别,他指着这些人对桓玄说:" 这些都是你家从前的官吏。

" 桓玄听罢大哭,周围的人都感到悲伤。桓冲常常看着自己的座位说:" 灵宝(桓玄)成人后,我一定把这个位置还给他。

" 桓冲很疼爱桓玄,胜过自己的亲生。---------------------------------------------------------------------------------------------------。

4 世说新语夙惠翻译

译文: 有位客人到太丘长陈寔家过夜,陈寔就叫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待客,客人和陈寔在一起清谈,元方兄弟两人在烧火,结果一同放下手头的事,都去偷听。

做饭时忘了放上箅子,要蒸的饭都落到了锅里。陈寔问他们:“饭为什么不蒸呢?” 元方和季方直挺挺地跪着说:“大人和客人清谈,我们两人就一起去偷听,蒸饭时忘了放上箅子,现在饭煮成了粥。”

陈寔问:“你们可记住什么了吗?”兄弟两人回答说:“似乎还能记住那些话。”于是兄弟俩一起说,互相穿插补正,一句话也没有漏掉。

陈寔说:“既然这样,只吃粥也行,何必一定要干饭呢!”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原文: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炊忘著箅,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

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夙惠》为刘义庆创作的小说《世说新语》的第十二门,共有7篇,集中展现了当时的一批名流在少年时的聪明和智慧。《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

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这其中就包括名将檀道济。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义庆不得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

本传言“太白星犯右执法,义庆惧有灾祸,乞求外镇。”这实际上是刘义庆借故离开京城,远离是非之地。

尽管文帝下诏劝解宽慰但架不住刘义庆“固求解仆射乃许之”。 刘义庆终于得以外镇为荆州刺史。

外镇后的刘义庆仍然如同惊弓之鸟,心有余悸。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

5 世说新语·夙惠其中一段的解释

《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是南朝宋的刘义庆(403—444),他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被封为临川王。

他“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集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宋书·刘道规传》附《刘义庆传》)。

从这部书的内容来看,全书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老庄思想和佛家思想,可能是出自多人之手,刘义庆招集的文学之士很可能参加了它的编撰。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在《世说新语》的三卷36门中,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如: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德行》) 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褒扬了管宁的淡泊名利。又如: 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

(《赏誉》) 这既是对邴原的褒扬,也是对公孙度善于誉人的褒扬。至于下卷23门,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有的褒扬之意比较明显,如容止、自新、贤媛。有的看似有贬意,如任诞、简傲、俭啬、忿狷、溺惑,但也不尽是贬责。

有的是贬责,如“谗险”中的四条,以及“汰侈”中的一些条目。也有许多条目只是写某种真情的流露,并无所谓褒贬。

既是真情的流露,也就是一种风流的表现,所以编撰者津津有味地加以叙述。例如: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

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任诞》) 这种任诞表现了对竹的妙赏,以及对竹的一往情深,或者在对竹的爱好中寄托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又如: 晋文王功德盛大,座席严敬,拟于王者。

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简傲》) 这简傲正是阮籍的可爱之处。

总之,编撰者大量采集编入那些饶有兴趣的、可资谈助的逸闻轶事,态度倒是比较客观宽容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时期历史的极好的辅助材料。

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

《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如《俭啬》:“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的贪婪吝啬的本性。

又如《雅量》记述顾雍在群僚围观下棋时,得到丧子噩耗,竟强压悲痛,“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

一个细节就生动地表现出顾雍的个性。《世说新语》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如《雅量》中记述谢安和孙绰等人泛海遇到风浪,谢安“貌闲意说”,镇静从容,孙绰等人却“色并遽”“喧动不坐”,显示出谢安临危若安的“雅量”。

有的则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如《忿狷》中绘声绘色地描写王述吃鸡蛋的种种蠢相来表现他的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有的运用富于个性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如《赏誉》中王导“以尾指坐”,叫何充共坐说:“来,来,此是君从!”生动地刻画出王导对何充的器重。

《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传神,含蓄隽永。正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三所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

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 《世说新语》对后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不仅模仿它的小说不断出现,而且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

“内容提要”这部分内容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精彩语段 我们的教材曾经选用了数则《世说新语》的故事,如《小时了了》《陈太丘与友期》等,上面也列举并分析了一些,下面再摘录一些有名的故事以飨读者。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德行)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

颍川陈氏的兴起是由陈寔开始的。陈寔出身平民,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县衙门里做事,但是励志好学,有机会就读书。县令邓邵发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和他谈了谈,对陈寔非常欣赏,就安排陈寔到洛阳的太学里学习。

陈寔学成之后,不愿意再做县吏就隐居起来。凑巧当时发生了一桩命案,同县一个姓杨的县吏把陈寔抓了起来,当作嫌犯进行了一番审讯,中间也少不了刑讯,最终证明陈寔是清白的,就把陈寔释放了。陈寔后来做了郡里的督邮,他不仅没有公报私仇,反而向有关官员推荐了那个杨姓县吏。人们都非常叹服陈寔的胸怀度量。当时宦官专权,宦官头子侯览曾经嘱托太守高伦任命某人做官,太守非常为难。这个时候,陈寔站出来主动替太守承担了责任。后来陈寔被司空黄琼推荐,出任闻喜县长,不久因为家中丧事而去职。后来,被任命为太丘县长。

陈寔在任职太丘县长期间,“修德清静,百姓以安”。当时太丘属于沛王的封地,作为地方最高长官的沛王相却贪赃枉法。陈寔干脆弃官而去。第一次党锢之祸发生后,也牵连到陈寔。有人劝陈寔出逃,陈寔说,他们要抓我就抓好了,如果我逃走了,不知道他们还要祸害多少人!于是,陈寔主动到案,后来遇到朝廷大赦而被赦免。

汉灵帝即位后,宦官势力嚣张到了极点。宦官头子张让权倾天下,汉灵帝曾经说过:“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不久后,张让的父亲去世,归葬颍川。当时的名士没有一个人去的,陈寔听说了以后,主动前往吊唁。张让非常感激陈寔。等到后来,第二次党锢之祸兴起的时候,不仅陈寔得以幸免,而且很多人因为陈寔的庇护而或免。

陈寔在乡里之间处事公平,德高望重。民间有很多纷争,都找陈寔去评判。经过了陈寔的调解、分判之后,人们都心服口服。当时有这样一句话:“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可见陈寔在百姓之中的威望。朝廷也多次征召陈寔出来做官,而陈寔看到黑暗的政治下难有作为也始终拒绝与统治者合作。

东汉末年,不仅政治黑暗,而且天灾连连,很多百姓流离失所,被逼无奈沦为盗贼。有一次,有一个小偷来到了潜入陈寔家中,躲在房梁之上准备伺机行窃。陈寔发现了以后,并没有立即惊动小偷,而是非常郑重地着装后,把所有的孩子们都叫了过来,对他们说道:“做人,一定不能不自勉。恶人的本性也未必是不好的。但是,一旦走了邪路,习以成性,最终沦为恶人。”陈寔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如今躲藏在房梁上的那位君子就是这样的!”小偷闻言大惊,赶紧下来向陈寔请罪。陈寔看看了他说道:“看你这也不像是一个惯犯,你一定要深刻反省。我想你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贫困所致的无奈之举。”陈寔不仅释放了小偷,还给了小偷两匹绢帛。在陈寔的感召下,他所在县里都没有了小偷。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八月丙子日陈寔病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葬于郎城。当时前来给陈寔送葬的人们多达三万有余,车辆数千乘。当朝司空荀爽、太仆令韩融等高官都排子弟前来吊唁。著名的才子蔡邕亲自为陈寔撰写墓碑。大将军何进也派人吊祭,并赠予陈寔以“文范”的谥号。

陈寔在日常,总能利用各种机会教导弟子。所以,他的孩子们也都十分优秀,其中陈谌和陈纪,最为卓著,和陈寔一起号称三君。

陈纪字元方,自幼就非常聪明。有一次,一个姓袁的长辈见到陈纪就问陈纪,你的父亲有何业绩?陈纪非常自豪地说起自己的父亲,接下来姓袁的长辈说,你父亲的作为和我的作为一样,到底是你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陈纪回答道:周公和孔子的作为相同,他们都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根本谈不上谁模仿谁。您和我的父亲也是如此。陈寔虽然也曾经担任过太丘县长,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家。有一次,有客人来访。陈寔让陈纪兄弟去煮饭。他们兄弟在听父亲和客人谈话的时候,不觉入迷,以至于忘记了煮饭是事情,将一锅米饭煮成了粥。父亲问起的时候,他们就实话实说,父亲问你们都听了什么啊?陈纪如实复述了父亲和客人谈话的内容,陈寔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道,纵使稀粥又有何妨?陈纪以至孝而闻名。父亲去世之后,地方政府曾经专门给陈纪画像,发放到各个地方来对陈纪进行表彰。党锢之祸后,隐居不出。董卓控制京师之后,任命陈纪为大鸿胪,陈纪不得已出来任职,最终病卒在任上。

陈纪之子陈群字文长,当陈群还是个孩童的时候就受到祖父陈寔的喜爱,经常对父老乡亲们说:“将来昌大我陈氏宗族的必然是这个孩子!”建安名士孔融一开始与陈纪交好,后来又和陈群成为忘年交,他们在很多事情上的观点都非常一致。起初,陈群被刘备辟为僚属,后来曹操东征吕布的时候,陈群父子投入到曹操阵营之中。陈群不仅向曹操举荐了很多人才,而且也在任职地方的时候造福一方百姓,政绩卓著。陈群深受曹操器重,陈群的许多建议,曹操也都采纳了。

曹丕代汉称帝之后,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问题。曹操曾经有过一个唯才是举令,强调对于人才要不拘一格加以任用。但是,那是在战争时期的非常之举。等到天下相对安定以后,就需要有一个可操作的制度来选拔人才。当时担任尚书的陈群就向曹丕提出了推行九品中正制的建议。关于九品中正制,在很多人的观念之中,多有批判。其实,这个制度的初衷并非是为了权贵阶层。首先,品评人物,在汉魏时期已经成为风气,在东汉的时候人们评价许慎为“五经无双许叔重”,评价贾逵为“问事不休贾长头”等等。汝南许邵的《月旦评》风靡一时,曹魏的时候甚至还有刘劭专门写过一本品评人物的专著《人物志》。将人物分为九等,也不是从曹魏开始的,班固在写《汉书》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古今人表》就已经将 历史 人物分为九等。其次,九品中正制是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延续。两汉时期最为重要的入仕途径就是察举和征辟。但是察举和征辟都缺乏具体可衡量的量化指标体系,难免有名不副实的情况出现。九品中正制只不过是将察举制更加细化而已。再次,九品中正制体现的是乡举里选的原则。根据这个制度,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来担任其祖籍地的中正官,出于对乡里的了解,将人才划分出等级,来向朝廷举荐。只不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这个制度逐渐演变成门阀贵族们的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曹丕对陈群非常信任,在临终之际下诏陈群等人辅政。魏明帝曹睿即位后,任命陈群为司空,并且负责朝廷日常事务。陈群经常向魏明帝提出各种规劝,比如魏明帝想扩建宫室的时候,陈群就上书力劝,最终魏明帝还是采取了陈群的意见有所减省。曹植曾经评价陈群:“容中下士,则众心不携;进吐善谋,则众议不格。至德纯粹者,陈司空也。”

青龙四年十二月(公元237年)陈群去世,其子陈泰继承了他的爵位。

陈泰字玄伯,虽然家族历代都是文臣,而陈泰则是三国时期一个著名的将领。正始年间,陈泰曾经出任游击将军、并州刺史、护匈奴中郎将等职,在任职期间能够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关系,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在任职期间,朝中权贵经常请托陈泰去办事,给陈泰送了各种礼物。但陈泰根本不开封,而是把他们挂在墙上。正始九年(公元248年)陈泰被调回京师洛阳的时候,他把所有的礼物都送还别人。正始十年高平陵政变发生,司马懿控制了洛阳城。陈泰正随同大将军曹爽在城外给魏明帝扫墓,陈泰等人劝说曹爽放弃抵抗,使得司马懿的政变获得圆满成功。因此,陈泰也被司马氏视为功臣。而陈泰则是不愿意趟浑水,主动提出到地方任职,远离漩涡的中心。考虑到他曾经在边境任职,于是朝廷任命他为雍州刺史,接替了前任郭淮。

当时的雍州正处在蜀汉和曹魏相争的前线,蜀汉大将姜维经常侵入魏境,而且还依山筑城,威胁到雍州的安全。陈泰到任后,指出这两座城离蜀汉距离遥远,他们的军粮并不多,需要依靠长途运输,只需要绝其粮道,可不战而降。于是派南安太守邓艾等人包围了姜维所修筑的城堡。城中守将挑战,陈泰并不应战,而是困守之。姜维闻知消息后,亲自带兵来救援。陈泰说,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之兵,把姜维的退路截断,姜维必然为我所擒!当陈泰做出相关部属的时候,姜维很快逃走,守城将士只能投降陈泰。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正月,征西大将军郭淮去世,朝廷即任命陈泰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二州的军事,即为当时曹魏西部的最高军事长官。就在同年,司马师去世,司马昭接任。蜀汉姜维闻知消息后,趁机入侵。狄道是这次双方争夺的焦点,魏军将领王经违反了陈泰的军令,擅自出击被姜维打败后,困守狄道城中。陈泰力排众议,坚决主动出击,不仅解了狄道之围,而且将姜维打得大败而回。司马昭在听到奏报后,感慨道:“玄伯沉勇能断,菏方伯之重,救将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简上事,必能办贼故也。都督大将,不当尔邪?”不久以后,陈泰又在与孙吴的对抗以及平定诸葛诞之乱中立有战功,因而不仅被增加了封户,而且还另外封他一个儿子为亭侯,两个儿子为关内侯。

司马氏在掌控朝廷之后,先是废黜了魏明帝曹睿的儿子曹芳,接着立了曹操的曾孙高贵乡公曹髦为皇帝。曹髦在即位后,对于司马氏的专权非常不满,他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曹髦不甘于最终被废黜的命运,试图一搏。于是曹髦纠集了一群卫士,去讨伐司马昭。这当然无异于以卵击石!司马昭手握兵权,皇帝那三百多乌合之众很快就溃散了。但是,曹髦并没有放下兵器,而是继续冲锋过来。曹髦虽然是一个人,但毕竟有着皇帝的名号,司马昭的手下包围着皇帝,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就在这个时候,司马昭的谋士贾充拍着司马昭的一个叫成济的将领说道:“司马公养你们多日,关键时刻就看你们的表现了!”成济就冲上前去,一刀把皇帝刺死在大道上。

曹髦被杀后,太尉司马孚和陈泰闻讯立即赶到现场。面对着曹髦的惨状,司马孚和陈泰痛哭失声。皇帝被当街杀死,司马昭也非常棘手,不知道该如何收场。司马昭就询问陈泰,眼下的局面该如何善后?陈泰说,唯有腰斩贾充以循天下!司马昭问,有没有其次的办法。陈泰说,没有其次!最后,司马昭杀了成济一家来搪塞过去。

曹髦的被杀,对陈泰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陈泰虽然和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自幼相识,但他毕竟不赞同司马昭等人的作为。最终陈泰忧闷之中,很快就病故了。东晋的时候,才子袁宏曾经评价陈泰:“玄伯刚简,大存名体。志在高构,增堂及陛。端委兽门,正言弥启。临危致命,尽其心礼。”陈泰之子陈恂也曾知名当世。

陈寔的第四个儿子陈谌,字季方,也以德行而著称。曾经有人问陈谌,您家父亲太丘长陈寔先生,有何功德而名重天下?陈谌答道:“家父好比是生长在泰山之巅的一株桂花树,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源泉所浸润。但是,这个桂花树自己是感受不到泰山之高郃渊泉之深的。所以,我也不知道先父有何功德。”陈纪和陈谌都名重当世,他们两个的儿子在争论各自父亲谁更胜一筹的时候,难分高下,就去找爷爷陈寔来评判。陈寔对这两个儿子也是难分高下,说道:“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于是就留下了一个难兄难弟的典故。当然,后来这个典故又有了其他的含义,那则是另外一回事。

陈谌之孙陈佐在西晋的时候曾经担任过青州刺史,陈佐之子陈准曾经在晋惠帝时出任太尉,并且负责朝廷日常工作,被封为广陵郡公。陈准之子陈畛官至少府,渡江之后陈畛之子陈逵念念不忘恢复中原。陈逵是一个非常善于明辨事理的人,经常有人约请陈逵高谈阔论。有一次南渡诸人跑到当涂的牛渚山聚会,聚会过程中,陈逵遥望着鸡笼山三国时期的古战场感慨道:“真遗憾,孙伯符功业竟然没有成功。”他曾经两次参与到西晋政府组织的北伐之中,最终也没能恢复中原,带着巨大的遗憾离世。陈逵去世后被追认为卫将军。

翻译如下:

有位客人到太丘长陈寔家过夜,陈寔就让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待客,客人和陈寔在一起清谈时事,元方兄弟两人把火加入灶里,就一同放下煮饭的事情,都去偷听谈话。煮饭时竟忘了放上箅子,结果让蒸的饭都落到了锅里。陈寔问他们:“饭为什麼没冒出蒸气呢?”元方和季方直挺挺地跪著说:“您和客人清谈,我们两人就一起去偷听,蒸饭时忘了放上箅子,现在饭煮成了粥。”

陈寔问:“你们可还记住一些所听的话吗?”兄弟两人回答说:“好像还记得。”於是兄弟俩一起述说,互相穿插补正,竟没漏掉大人们说的每一句话。陈寔说:“既然这样,只吃稀饭也就行了,何必一定要乾饭呢!”

作者简介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夙惠文言文翻译

1 世说新语夙惠翻译 译文: 有位客人到太丘长陈寔家过夜,陈寔就叫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待客,客人和陈寔在一起清谈,元方兄弟两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