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槐树移民有多少个姓氏参加了,并移民到何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5浏览:3收藏

山西大槐树移民有多少个姓氏参加了,并移民到何处?,第1张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

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县(市),映西、甘肃、宇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古8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

陕西省的山西移民比较多,大概是与山西一河之隔距离近的缘故。据征集的谱谍看,武功县的戴氏、麟游县的赵氏、邢氏、扶风县的刘氏、彬县的陈氏、固源县的郑氏、米脂县的杨氏、并氏、眉县的刘氏,其先祖都是明初从洪洞迁去的。

扩展资料:

明初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半个世纪中,从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前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回顾中国历史上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汉代仅限于屯垦戍边,并没有形成全国规模;

三国割据一方,各自分散屯田;唐代移民屯垦兴盛,但安史之乱以后废弛;宋代重文轻武,屯田时盛时衰;元代全国兴屯,但很快天下大乱。所以说,明初山西移民,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移民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东阳江

  三国吴鼎元年(266)置东阳郡,江以郡名,从东阳流经义乌、金华至马公滩入兰溪之水,统称东阳江,全长198公里,为钱塘江三大源流之一。

  在东阳境内:

  东阳江发源于磐安县大盘山龙葱坞尖与岩坞尖之间的谷地(海拔929米),在磐安县境内长31公里。在东门乡新城村入境后称中江,东门至横锦段称锦溪。横锦至上陈,纳仙门溪称练溪。练溪流经歌山称歌溪;折而西行,经楼西宅、象溪滩、西宅到�卢,称定安溪。到县城北称东阳江。于吴宁镇前村出境入义乌。东阳江在境内俗称北江,长57公里,集雨面积1124平方公里,主要支流20余条。改造后河床宽度,歌山段65米,河头段140米,出境处160米。横锦水库以下河道坡降138%,多年平均流量2771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874亿立方米。清康《新修东阳县志》:“长老为言,前此�卢,中踞平阜,其阜直绕邑城之后。今自�卢下已合为一,不知始于何时。”宋宝�《东阳县志·尤�序》:“先君(按:尤�,宋庆元二至五年邑令)去后数年,东阳大水,北溪交合,山川形胜转移。”录之备考。

  东阳江主要支流:

  八达溪 又名东溪,源于磐安县九和乡合时岩,全长35公里,集雨面积128平方公里,境内长16公里,落差430米,平均坡降126%,集天公坑、图塘坑、天秀坑、岭下坑等溪流经八达入横锦水库,为水库主要集水支流。年平均流量387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22亿立方米。

  双溪 源于上村乡白棕岩,长5公里。先自南向西北,到上徐宅折向西南,过西入横锦水库。

  仙门溪 源于东门乡天山,向西北而行,经水下坑、白水口至塘头折向北,经前溪、湖沿、下潘入东阳江,长152公里。

  坪头坑 源于歌山乡坪头山背,经象山、和德到楼村头入东阳江,长5公里

  徐恬坑 源于天鹅尖,经李宅、徐恬在王庭弄入东阳江,长7公里。

  东岳坑 古称艘水坑,源于青台山,过堂鹤、荷庄,在单良村附近入干流,长75公里。

  白溪 源于东白山蒸底尖(海拔950米)南侧山谷,流域面积327平方公里,主流长40公里,东方红水库以下河道平均坡降323‰。 是东阳江在境内最大支流。河流向南过西恒至白溪,集阿溪、潦溪折向东进入东方红水库。出水库过溪口、蔡宅、厦 程里到白溪头纳乌竹溪、�沙溪,到上陈塘,鹤毛尖坑注入,经白坦、吴良、夏溪潭,在泗庭芳有鹤岩坑注入,至曲塘纳石马坑水入东阳江。白溪主要支流有9条:

  阿溪,源于东白山尖,长84公里,集雨面积764平方公里,在白溪村入东方红水库。

  潦溪,源于大潦村以上山地,集夏岩、仙子岭水,与阿溪汇合入东方红水库,长62公里。

  尖峰坑,源于尖峰尖西侧,流经沈良在任宅注入白溪,长66公里。

  大岭龙坑,源出岭南,流经上湾、象岗、下卜宅、斯村入白溪,长76公里。

  乌竹溪,源于鹭鸶岭,长172公里,集雨面积5165平方公里。经罗店、乌竹岭下,在尚武宅接纳半坑水过古渊头入白溪。

  �沙溪,源于上村乡长寿岭,长20公里,集雨面积6046平方公里。自东南向西北,经石桥、麻车岭、秀石坑,在谷岱纳上村坑水,在林口纳佐村坑水,过王宅、巍山入白溪。谷岱以上称秀石坑,谷岱与王宅之间称王宅溪,过王宅称�沙溪。

  鹤毛尖坑,源于鹤毛尖,流经史家庄、方联、怀鲁、学士宅,到上陈塘入白溪,长89公里。

  鹤岩坑,源出乃更堂附近山谷,过梧塘、樟村、枫树下、应家至泗庭芳入白溪,长87公里。

  石马坑,源于罗山孝姆岭,过石马、渌石口、张麻车到曲塘入白溪,长13 4公里,集雨面积2899平方公里。

  桐坑 源于爬篮岩,经桐坑、葛塘,过界上虞入东阳江,长92公里。

  盘溪 源于诸暨灵岩山,长11公里,经楼里、犁山、仓前、瞿村,过西兆庄、陈店、枣园入东阳江。

  锦溪 源于上卢乡馒头山,经后溪 、杨溪、上卢、下卢、金店入东阳江,长7公里。

  泗渡溪 源于南午岭,向东南经寿塔,槐堂纳东岘峰南水、官清岭水,至勤裕折向北,在更楼下纳杨坞坑、白火上水,经雅溪、前山、西河等村,到下陈后入东阳江,长154公里。

  周店坑 源出东山头附近,经周店、王峰、蟾院,在城北大桥附近入东阳江,长9公里。

  雅溪 出自笔架山、东岘峰间,经卢宅入东阳江,长5公里。

  吴宁溪 分两支。碧山坑,源于南午岭北侧,长7公里。经大寺下,过叱驭桥。岘峰坑,源于西岘峰,长6公里,经祥庄,过乘驷桥。两水在南河头汇合入东阳江。

  锦坟坑 自义乌入境经湖田西南入干流。

  榔坑 源于大山,自北向南过冰塘、甘溪入浪坑口水库。出库后经青山头、上王,至治澄入东阳江,长143公里。支流浪坑,源于伯叶,自北向南流经杨树蓬、浪坑坞入浪坑口水库,长78公里。

  巧溪 自屏山北行经骆村、荷石塘、十里头,后上田入干流,长55公里。

  渔溪 源于义乌里兆村山谷,自北向南过坑塘、锦坊、湖田、西范入东阳江,长5公里。

  昆溪 源出双岩尖,经义乌南山坑,在宅后园入境,过下昆溪、傅店,至银田畈入东阳江,长11公里。

  洪塘溪 发源于大岭尖北侧山谷,过后保、王凡,在洪塘村附近出境入义乌,在佛堂镇下游入东阳江。长13公里。

  南江

  又称画溪,发源于磐安县大盘山西南仰槽尖附近山谷,境内长72公里,集雨面积952平方公里。南江水库以上河道坡降86%,水库以下河道坡降133‰。多年平均流量2361立方米/秒,年径流量745亿立方米。主流在徐宅乡长庚村入境后入南江水库。出水库经西堆、清潭、至湖溪镇名湖溪。经上田、夏溪滩、半傍山,纳屏岩山水至荆浦村,名荆溪。过横店经方家、夏源、后大路、马坊、下园畈,名延弯。纳柽溪经泉府、南马、安恬纳磁窑溪始名画溪。经黄田畈、王坎头至南岸向西出境入义乌,在佛堂镇北汇入东阳江。改造后河道宽度,湖溪段60米,横店段100米,南马段110米,黄田畈段125米,南段130米。

  南江主要支流:

  柏树里坑 源于东、磐界山镜岩岭,长73公里,经东坑、柏里, 在殿下入南江水库。

  木衢桥坑 源于紫坑岭,过瑶村、昌街,在木衢桥接纳瑶村水经雅坑、北楼、王潭、沈坎头入南江,长155公里。

  小溪 源于后山坞过西城、后山店、笠昂山,在桥南入南江,长75公里。

  杨坑 源于炉坞,经南上湖、半傍山入南江,长67公里。

  绕溪 源于秀溪岭,北流经绕溪、金良、横祥,在横店入南江,长85公里。

  苦竹坑 源于甘竹岭,经下湖严、四合、光田、夏源,在樟庄入南江,长7公里。

  官桥坑 源于坞岩山,流经东山、下朱、忠信堂、北宅、官桥入南江,长8公里。

  柽溪 南江最大支流,长31公里,集雨面积205平方公里。源出三联乡破岗岭,发源地海拔550米。流经七秩塘、马宅,在张塘纳下瑶水,经下陈、前马,到马墅纳大路溪,过后马、千祥、云头、金村,在红阳纳源于永康的殿下溪,过东湖、防军、沙城头,在新龙入南江。洋坑水库以下河道坡降60‰。多年平均流量478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51亿立方米。主要支流:

  大路溪,源于东厥岭北,经银山、郭坎集沈岭坑水,至大路纳林甘坑水,至下山纳年初龙坑水,过三联,在马墅入柽溪,长9公里。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43立方米/秒。

  秀溪,源于秀溪岭,至下东陈入柽溪,长9公里。

  殿下坑,源于永康县,全长17公里,境内长2公里,在红阳村入柽溪。

  马山坑,源于木棉田,经新塘头、水口在防军入柽溪,长6公里。

  枫坑 源出永康县吕南宅,在礼村入境,经葛府,在古城入南江,境内长4 3公里。

  干溪坑 源于东阳、永康交界的黄岩山,长65公里,经葛府入南江。

  横溪 源自永康金坑,过林村、天鹅经大元、绕川,在横溪纳长川水入南江,长153公里。

  磁窑溪 源发官清岭南,从梅塘经高瑶山、月塘、大联镇、方店、下湖头入南江,长12公里。

  西溪 源自坞峰,经西溪口、泉村、西山入南江,长62公里。

  南溪 源发三杯岭,经鳌溪、下杨坞、纳上朱、石盆、安儒水,过麻车、杨梅院,纳泽溪水,在王坎头入南江,长127公里。

  竹溪 源发双岩尖东侧,流经里山水库、道院、后溪干、在黄山屋汇入南江,长76公里。

  (http://wwwdongyanggovcn/dongyang/dyshiqing/shizhineirongjspInfoId=5046)

  在义乌境内:

  东阳江干流自廿三里乡何宅东南进入县境后,曾名乌伤溪、义乌溪、东江。旱季水流量不大,汛期流量大增。由于上游坡陡流急,下游缓流平稳,建国前经常洪水泛滥,河床南北摆动。沿江农民视之为“烂肚肠”,有“十年江南,十年江北”的农谚。1922年夏(民国11年壬戌六月),东阳江洪水猛涨,今桥东乡梅湖村以东江堤弯道处被冲坍;平畴乡树金村和塔山乡钟村被毁。1942年夏洪水时,佛堂镇旗竿脚村全毁,遗址今为溪滩田。建国以来,上游及各支流多建山塘水库,化水害为水利。

  东阳江干流自何宅向西北流5公里,于东方红桥北岸。有华溪自东北流入。华溪,曾名廿三里溪、前溪,今名取花木掩映之意。源于华溪乡西岳朝天洞,南会上平滩来水后入王大坑水库;又往南,汇合鲍寺、外屠诸境之水流经华溪村,又合左岸自金鸡山来水,经廿三里往西流,至东方红桥下(旧称石棋渡)入东阳江。全长148公里,流域面积为278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东方红桥又西北流2公里,至下骆宅乡白岸头村南,有后溪自东北流入。后溪,因经廿三里村后,故名。又名镜溪、瑞云溪。有二源:一出跨头岗,名东溪;一出白毛山,名西溪。流经杨家、李塘、泉塘、王店、下娄,沿途合洞溪(源出祝公岩)、葛溪诸水,于白岸头村南流人东阳江。全长15公里,流域面积276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白岸头村向西南流25公里,至抱湖塘东南,有六都溪自北流入。至抱湖塘西南,有东青溪自北流人。六都溪,以主要流域为旧缙云乡六都地方,故名;源出巧溪乡府君山及联合乡门前山,流经新厅、西山下、尚经、东岗山、九如堂、傅宅、北下朱,于抱湖塘东南人东阳江。全长约15公里,流域面积37平方公里。东青溪,北源出五古山,流至东青村,与源出天井山朱高尖的西源汇合,经立塘、徐界岭至下西陶,有源出黄百山的鳞溪来汇;至溪前村南,有东陶溪来汇;经宗宅、清塘下、寺后盛、西旺,至抱湖塘西南入东阳江。全长16公里,流域面积38平方公里。

  东阳江于流自东青溪流入处向西流约25公里,到义驾山,有洪溪自北流入,又有鲇溪自南流入。洪溪,源出黄百山,流经幸福水库、红旗水库、井头(原名井畴),至义驾山北入东阳江。全长约85公里,流域面积125平方公里。鲇溪,传说溪中多鲇鱼,故名;源于茶叶尖,流经南山水库,经山口、宗塘、鲇溪诸村入东阳江。全长93公里,流域面积16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义驾山再往西南流,经东江桥、中江桥(旧名广益桥,1984年公路桥竣工时取今名),约35公里,至距县城南1公里的月岩(其形如月,故名;旧时设放生池,水深鱼多),有城南河自东北流入。城南河,东源出岭头店,经泮塘水库、大塘下、三里塘。从稠城镇中心穿出;西源出稠山,经曹道、下山头、石桥头,从城西绣湖穿出。两流于县城西南汇合,至月岩下入东阳江。全长83公里,流域面积255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月岩又西南流约4公里,到桥头王南,有杨村溪自北流入。杨村溪,源于五峰山,经万村、上连树、留雅、杨村、下门,于桥头王入东阳江。全长103公里,流域面积21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桥头王又西南流约1公里,至井头山东北,有香溪自北流入。香溪,旧志作会善溪。源出香山岭,经毛店桥头,合香山寺南诸山来水,往东南流经双溪、龙回、后深塘、羊角山,折向西南流,于井头山东北入东阳江。全长15公里,流域面积403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井头山南流25公里到江湾东南,有中溪从东流入。中溪(原名石溪,旧志:侯官主簿傅光龙种梅居溪上,曾改名梅溪),源于青岩山,经上麻车,合源出下金村的涧水往西,经青岩傅南,至下麻车,合源出长蛇的涧水往西,流入利民水库,再合天公山来水;出水库后,经马村、徐村、后园、供店,折往西北,于江湾东南入东阳江。全长11公里,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江湾南流1公里,到中央村南,有(东阳)南江从东南流入。于是水量大增。南江,为东阳江最大支流,又名洋滩江、画溪(旧志:“两岸群山萦连,景色如画”),源于磐安方山及永康东岭脚,经南马、王坎头,于本县塔山乡画坞坑入境;往西偏北流,经王坞坑至坑口,纳八岭坑之水,经石壁,到殿后,有挂网山之水流入;再往北,过严岩山下,折西至王店,北有山庙殿尖来水、南有乌猪尖来水流入;过云黄山东麓折西北流,过湖演、奕岩头、苗店。经前流后,折向西南,至中央村南入东阳江。本县境内长约133公里。流域面积334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中央村往南,过和溪,经堂楼下、义乌糖厂、杨宅、佛堂,约55公里,到季村北,有吴溪自东南流入。吴溪,源出古寺山,往东流,合大枫坑之水,再往北流,合小枫坑之水汇成枫坑水库。出水库往北合石屋坑之水至山盆,合声闻溪、盘溪诸水后名丹溪(相传南齐时,临海太守朱明嫁女给王姓,完婚之日,轿马相连,披红戴玉,极其华丽,映红溪水,故名)。丹溪往北流至赤岸西南,合深坞坑、盆塘经柏峰水库之东溪水后,名光明溪。光明溪流至溪西,有从畚斗坑来的乔溪水流入,往北经光明村到双溪口,有剡溪从东流入,始称吴溪(剡溪,源于东阳大岭头,经王凡、洪塘入县境,往西北经雅治街、麻车塘,折往西流,过剡溪村,到双溪口入吴溪)。吴溪再往西北流,过吴溪叶,折西,过鲁雅(又名路下),于季村西北入东阳江。全长25公里,县境内流域面积1632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季村往西南流,约2公里,到舟墟北,有环溪从东流入。环溪,一名潜溪,源出八宝山上陈岭,往东经平望、下端,至新屋,受阳酒泉之水,折往北流,经上、下八石,流入蜀墅塘;出,经田心折向西北,经上毛陈往西,于舟墟北入东阳江。全长15公里,流域面积235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舟墟又西流2公里,至盛村南,有铜溪自北流入。铜溪,又名梅溪、五云溪,源出大峰山,往东流经里京,折向南流,至各登桥,合分水塘之水再往南,经黄山坞口(旧志称:“沿溪地势盘旋,林木荫翳,景为最胜”),于平桥村南流入长堰水库;出水库往南,经夏演、流荷村,过石塔、铜山岩(溪因岩名),于义亭北纳深塘水库来水,再经翁村、下庄,于盛村南入东阳江。全长约245公里,流域面积664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盛村再往西南流,约7公里,到上低田南,有缸窑河从东北流入。缸窑河,源出苦竹塘(吴晗故里)南的苦山,往南流经王莲塘、车路、王东山,经缸窑折向西南,于上低田南入东阳江。全长约125公里,县境内流域面积186平方公里。

  东阳江干流自上低田向西流出县界,约2公里,至金华月潭村,东有航慈溪从北流入,西南有葛溪从东流入。航慈溪,源出本县黄山乡鹅毛尖,往东南流经黄山村东,于雅童村北汇大峰山来水,往南经横塘,于后矮村南流入岩口水库,是为东溪。合乔里何溪、溪华溪、斯何溪出水库往南,经上溪往西南,经吴店,于斯村合西溪(又名临溪。旧志称东溪、西溪为双溪。西溪,源于义乌、金华界上的龙头背,往南流经仇宅、萧皇塘、溪口、山头下,于斯村入东溪)水后,名航慈溪。再南流经畈田朱、陇头朱入金华县境,往西南流,约3公里,于月潭东入东阳江。全溪长约315公里,县境内流长约288公里,流域面积1108平方公里。葛溪,源于倍磊乡龙里坑,往北流经葛仙公尖(溪因山名)东的花园口,折向西流,经金华让何街、范村,于月潭西南入东阳江。

  (http://ywgovcn/websystem/aboutnsf/doclink/503E1C3DE392EEAB48256D48002410D7opendocument)

简介

   但

Dan Xing 但[但,读音作dàn(ㄉㄢˋ)] 但姓,为中文姓氏之一,没有在百家姓名单之内。

编辑本段姓氏源流

  但姓起源有四: ①、源自上古,周公旦后裔,以祖名为氏。相传周公旦有孙名但,后世以祖名为姓,称但氏。一说黄帝次子含宏,出生时双手分别有纹似“人”、“旦”,遂赐姓但。 ②、出自春秋齐桓公之后。春秋时齐桓公后人桓氏,有改亘氏或旦(但)氏者。 ③、出自避讳所改。南宋时,因避赵桓讳,桓姓有改旦(但)姓者。 ④、出自他族。西南少数民族有旦姓。 第一个渊源:源于公孙氏,出自轩辕黄帝之二子含宏,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但氏在中国是十分古早的姓氏之一。 原始汉语部族在连续不断的东迁过程中,逐渐散布整于个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西半部,在那片土地上,他们创造了发达的前仰韶文化。原始汉人与原始东夷经过多年的征战和文化交融,形成了太昊(伏羲氏)文化。太昊文化是仰韶文化与海岱文化的融合,所以太昊被公推为黄河流域上中游和下游所有居民一致认同的人文始祖。公元前三十世纪,原始汉人进入了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生产的阶段,首领称神农氏。神农氏文化也是原始汉人与东夷文化的融合。 神农氏末期,原始汉人中出现一个强大汉语部族少典氏(有熊氏),有熊氏和原始汉语部落的有牛氏分别通过婚姻与另一个原始汉部族的有娇氏繁衍成黄帝和炎帝部落。黄帝与炎帝这两个亲缘部落后来为了争夺地域霸主,在汾河下游的阪泉地区发生;了激战。炎帝被打败,归服了黄帝,以两个部落为基础,华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渭河平原东部的诸多远古汉语部落逐渐融合成华夏族。 后来,原居山东的东夷族首领蚩尤率部众西进,原居淮南的三苗族(苗、瑶先祖)首领夸父也率部众北进中原。东夷族与三苗族结成联盟,由炎帝一族的原属臣蚩尤任盟主,共同对付华夏族。 传说,在公元前2700年,华夏族领袖黄帝在今河北省的涿鹿平原指挥部族军队大败蚩尤与夸父的联军,当场将夸父杀之。联军残众向冀州撤退,黄帝穷追不舍,在“涿州之野”捕获并斩杀了蚩尤。 随后,东夷族、三苗族(九黎氏)余众渡黄河南迁,三苗族一直南退至长江中游,东夷族则东退至胶东的临海山区(今山东泰山),黄帝领导的华夏族由此占领了河南大部,定都有熊(今河南新郑)。后来经过与东夷族之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适合汉语特点的文字即汉字正式开始出现。 据传,轩辕氏黄帝本姓公孙氏,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其赐姓者有十四人。黄帝的次子名叫含宏,生来就十分奇异,他的双手掌纹似字,左手掌纹似“人”字,右手掌纹似“旦”字。含宏成年后,身长九尺,虎背熊腰,威武骁勇,但十分仁义守信,很得黄帝的喜爱和信赖。 后来,在黄帝氏族与蚩尤氏族间爆发的争战中,含宏率主力军与蚩尤氏大战于逐鹿平原,杀得天昏地暗,终得全胜。由于含宏在逐鹿之野决战中大有功勋,群臣钦佩,纷纷奏请黄帝给含宏赐姓封功。 黄帝摆摆手说道:“我早就已经赐姓给他了!” 群臣不解,问道:“帝给四母二十五子中的十四子十二姓氏,已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不过,这十二个赐姓里没有给二王子的赐姓呀!” 黄帝笑笑说:“吾子左手生人字,右手生旦字,两手合来就是一‘但’字。这不就是早就赐给他的姓吗!” ‘但’字,就是人之初始,预示含宏将来是他自己那一族人的始祖。群臣皆恍然。 据《但氏宗谱》记载:“但氏一姓乃上古姓,轩辕黄帝公孙氏之裔也。黄帝二十五子,得赐姓者十四人。惟次子名含宏者,生而奇异,左手掌有人字,右手掌有旦字,及壮,身长九尺,仁而威惠而信,奉命与当时诸候名蚩尤氏者战于逐鹿之野,大有功勋,群臣奏请赐姓封功,黄帝曰:‘吾子左手生人字,右手生旦字,两手合来成一但字’。以但姓之本,非同于百家姓之编也,惟司马《资治通鉴》及《五代之志》纪载之甚详。迨至前汉文帝朝,有讳忠者赠十万禄,封河间候,即今郡望称为河内者是也。家居洛阳之浦,其后子孙散而之四方者,多有讳钦者。汉授西域都尉候有讳巴者,汉明帝时奉临朝议大夫、济阴太守有讳兴者,居汉阳是东晋惠帝时,人授金吾上将军之职,在西土交州提调六州都护府,与土番兵接界。北齐昭帝时有讳宝者,授晋阳州太守,有讳旺者授黄州路太守,有讳隆者任九江府太守,固居罗汉坛之地,即今称为莲花洞者是焉。后徙居麻城县,有讳珍者任李唐黄州麻城县令,有讳威者唐末授金紫光禄大夫,领江南道副史,生子广,世居中州洛阳之浦邑,授德化县令,生子三:曰操、捷、拘,为南康都昌县令,因从而家焉,操为永兴县令,迁居武昌崇阳黄州之地捷,僖宗时拜嘉议大夫,官刺史,因黄巢兵变,迁瑞邑五仙乡庄舍,即今称为大湖庄但家桥者是焉。后复取颜阳山水之秀而卜宅焉,生子四曰:耕、荟、蕃、讷。人杰地灵而家道昌炽,瓜瓞绵绵,面蔓延南北,可胜言哉。立四书堂,两客馆东西二层楼,南北二蚕室,立社于东南,建先祠于水口,规模宏远,迄今基址尤。存后嗣有能兴之者,殆未可量也。越三代后有讳卿者,在后唐李庄宗时为殿前直御史,赠新邱公,传至十八世孙讳全者,娶蒲塘马氏,生元伯,伯娶武宁双溪熊氏,生子四:宗裕、成功、盛茂、明。自后族大繁衍,难以尽述。宋末年间,吕氏文德以襄阳城池归伯颜,丞相领兵下江南,逃移迁徙居外郡者多究而言之,远则郎河黄州、郧、安陆、京山等县,四川则青草、重庆,湖广则兴国、通山等县。近则建昌、德安、武宁、星子等处。皆系族焉。后世有能从面推考者。则祖宗之脉、尊卑之分,可得而明矣。” 但氏一族得姓至今,已经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虽然人口稀少,却是非常古早、神圣的姓氏之一。 该支但氏正确姓氏读音作dàn(ㄉㄢˋ)。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周公旦之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旦,在周成王姬诵即位后出任周公,与另一弟弟姬#93;(召公)共同辅佐周成王。 周公旦有个孙子名叫姬但,接继周公旦为周公,其后裔子孙世为周王室大夫,与召公#93;的后裔子孙轮流为周公、召公之职。在姬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但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但氏正宗。 但氏族人大多尊奉姬但为得姓始祖,该支但氏正确姓氏读音作dàn(ㄉㄢˋ)。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桓公之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桓公姜小白为首任春秋霸主,九合中原诸夏,讨伐戎、狄、徐、楚诸方,安定周室,一时势力遮天。周惠王姬阆十四年(燕庄公二十八元年,公元前663年),山戎民族击败燕国,都城亦被攻破,燕庄公失国逃亡,向齐桓公求救。至周惠王十五年(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出兵北伐山戎,将山戎击溃并驱赶向西远遁,遂救了燕国。在此期间,齐桓公乘火打截,借机占据了燕国的大片领土不归,燕庄公恼在心里却也莫可奈何。之后,两国君主在燕国都城相互致谢后,燕庄公就亲送齐桓公回国,并假装不知不觉,热情十分地一直送齐桓公入齐国之境。按周王朝典制,诸侯国君不得随意进入他国之境,待齐桓公醒悟时,燕庄公已经入齐国之境五十里了。齐桓公已经占据了燕国大片领土,因此很有些不好意思,干脆就将齐国这边境五十里之地赠送给了燕庄公。燕庄公好歹也捞回了一点损失。雷旦(今河北沙河),原是燕国之地,在漯水与灅水之间,这次就被齐国借击戎救燕之际所霸占了。齐桓公回国后,就将自己的一个儿子封在雷旦。以后,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雷氏、旦氏,到了春秋中期以后,旦氏族人中有将姓氏加“亻”偏旁,遂称但氏,世代相传至今,与姜姓雷氏、旦氏同宗同源,史称燕山但氏。该支但氏正确姓氏读音作dàn(ㄉㄢˋ)。 得姓始祖:含宏、姬但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但姓早期居住于陕西一带,汉时已因仕宦等原因迁居于河南、山西、安徽等地,并在河南宛县一带形成郡姓望族,以南阳郡为郡望。唐宋以后,则逐渐遍布全国各地,西至甘肃、宁夏,北至辽宁、吉林,南至四川、广东,东至山东、江苏,都有但氏家族踪。目前但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但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源流繁多,正宗一支,但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五百二十一位,以南阳、开封、燕山为郡望,宗支称“南阳世家”。 今四川省的成都市金堂县、崇州、大邑县、自贡市、遂宁市大英县、眉山市、自贡市、仁寿县、荣县、乐山市、眉山市、绵竹市,重庆市的云阳市、合川市、忠县、江津县,云南的大理州,河北省的邢台市,江西省的九江市星子县、瑞昌市、都昌市、鄱阳市,湖北省的武汉市、赤壁市、蒲坼县、天门市、黄石市、孝感市、恩施市、汉川市、通城县、大悟县、鄂州市、仙桃县、十堰市、咸宁市崇阳县,湖南省的张家界市、常德市临澧县,沅江市,,辽宁省的丹东市、沈阳市,河南省的罗山县、株洲市,安徽省的六安市霍山县,浙江省的宁波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海原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贵州省的贵阳市、织金县、遵义市,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的南京市,陕西省的西安市、汉中市、南郑县、安康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广东省的广州市、东莞市、深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美国洛杉矶等地,均有但氏族人分布。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①、郡望 南阳郡 秦置,治宛县(今河南南阳)。 ②、堂号 南阳堂。 自立堂号:武德堂等。

编辑本段宗族字派

  字辈: 湖北蒲圻(赤壁)但氏七续宗谱字辈:传尚德懋,功昭汉唐,家崇仁让,代选贤良,学尊孔孟,品重端方,博厚恒远,咸期同昌。 四川大英但氏字辈(同蒲圻旧字辈):一弘正开传,尚德懋功启,承光裕必大,图中广其天,序如日之同。 重庆长寿但氏字辈:维文开天运,道大国家兴,富贵传宗宝,永远万年青。 重庆垫江但氏字辈:从启学凤林,永作盛朝相;汝可长连登,人才万代兴。 重庆合川但氏字辈:凤应守为红,秦开大春家,山河天光秀,丰玉正新发。 云南宾川但氏字辈:兴邦正国朝,永远家升泰,文斌荣华显,世应富贵全。 江西都昌、鄱阳但氏合谱字辈:汉盛扬先誉,垂芳积庆长,教家敦信让,立品效贤良,继述诗书久,贻谋训典光,绵延开统绪,发迹志三昌。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但 钦

  (-13),汉将领。平帝元始中任西域都护,其时西域诸国频受匈奴攻袭,多次向他求救,他不以时助,车师后国及胡去来王等遂相继亡降匈奴。王莽称帝后,派人更换匈奴单于印玺,匈奴益怨,时发兵攻掠汉边郡与西域诸国。王莽始建五年(13),西域焉耆等国叛汉归附匈奴,攻没西域都护,遂被杀。

但元行

  明湖广安陆人。洪武中曾任武陵知县。在任率民开垦荒田,兴修水利,民赖之得利。(《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八)

但存学

  明湖广蒲圻人,字宗儒。威化二十二年举人。授叙州府推官。在任礼仕恤民,屡辨疑狱,自持严正。迁重庆府通判。承办采木之役。亲历险阻,调度有方,民德之。(《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八)

但应隆

  明湖广蒲圻人。国初以功擢指挥。从太祖征陈友谅于鄱阳湖,叙功不及,逃去山中,如芥子推故事。后御史罗洪论列其功,乃拜武德将军。(《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八)

但明伦:

  (生卒年待考),字云湘,河南广武人(今河南成皋)。著名清朝大臣。 清道光年间任两淮盐运使,有政绩。 公元1842年7月,鸦片战争时期,英舰沿江而上,进攻镇江,威胁扬州。这时在扬州任两淮盐运使的但明伦,积极领导和组织防卫力量,随时准备打击侵略者。 8月,《中英南京条约》被迫签订,英舰撤出长江,扬州始安。

但懋辛:

  (公元1886~1965年),一名但兴茂,字怒刚;四川合川人,一说四川荣县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但懋辛在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12月留学日本东斌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8月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1月回国,从事反清活动。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11月,但懋辛出任蜀军政府参谋长,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2月任蜀军政府川南军总司令,4月任四川都督府成都府知府兼四川团务督办,7月任川军第五师参谋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8月任四川讨袁军副参谋长兼前敌指挥官,失败后流亡于上海、香港、日本。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12月,但懋辛任护国军四川招讨使署参谋长,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7月任川军第五师第九旅旅长,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5月任四川靖国军第一师师长,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5月任川军第一军军长,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11月任川东边防督办,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7月任四川讨贼军第一军军长,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因不满蒋中正,脱离军职,在上海、北京居住。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3月,但懋辛赴日本神户暂居。抗日战争爆发后,但懋辛回国担任民国政府国防委员会上将军事参议员,后任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任四川省第二区立法委员。 1949年冬,但懋辛协助中共地下组织进行策反工作,12月30日在成都迎接解放,并发表声明拥护中国***。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兼司法部长,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民革四川省委主委。 1965年11月7日,但懋辛在成都病逝,终年七十九岁。

但杜宇:

  (公元1896~1972年),名绳武,字杜宇。原籍贵州。著名中国**业先驱。 他家世代簪缨,游宦赣省,到他父亲手里,家通中落。 父亲逝世后,无以为生,二十岁的但杜宇便同母亲一起从贵州来到上海谋求生路。为解决生活问题,他刻苦自学绘画,练就了多方面的本领,他既画月份牌年画和漫画,也画封面画、人像、水彩、油画等,其中尤以月份牌年画和漫面影响最大。 自从他从外商手里买了架**摄影机后,便把兴趣转向了**方面,成立了上海影剧**公司,由他自编、自导、自拍、自洗印的故事片《海誓》,是我国最早的三部长故事片之一。 后来他长期寓居香港,1972年因病去世。

但茱迪:

  (公元1931~今),出生于上海,成长于香港。著名1952年“世界**”。 她的父母都是当年中国**界的知名人物,父亲但杜宇是中国著名的导演和书画大师,母亲则是美貌出众的女明星殷明珠。演艺之家出身的但茱迪,于香港圣玛利书院毕业后,进入岭南大学学习。 虽父母都是**界里的名人,但是但茱迪在获港姐之前似乎并无意从影。在报名参加港姐选举之前,她一直在国泰航空公司做一些后勤工作。 获封港姐之后,但茱迪赴美国参加了“世界**”的选美大会,结果也表现不俗,获得了第四名的佳绩。她的美貌引起美国环球**公司的兴趣,环球公司立即与她签下了演出合约。与环球公司签约之后,但茱迪开始在美国接受为期半年的培训,在受训期间她的周薪是两百五十美元,这在当时好莱坞的外籍演员中已是相当不错的待遇,可见环球公司当初也是对她寄予了厚望。在结束半年的培训之后,但茱迪被环球指派去参演著名影星尤伯连纳主演的名片《国王与我》,在片中她饰演一个嫔妃,虽然只是一个小配角,但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已是不易。之后,但茱迪便退出了影坛,不久在美国与一位姓胡的华侨结婚,并一直定居于美国。 1952年的“世界**”的加冕大典,比起当年的“香港**”的加冕典礼,更是盛大隆重。环球**公司将这次加冕大典拍成了**放映,当年,这部纪录片也曾在香港公映,里面有自然有获得殿军的但茱迪的镜头。这可以算做是但茱迪在银幕上的第一次亮相。 做为第一位参加“世界**”选美的“香港**”,和第一位在国际选美大赛上获得最好名次的东方美人,但茱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在她的银幕生涯中写下更为辉煌的一笔。但她在事业刚刚开始时选择了隐退,而甘心做一个全职太太,这也许正是一个典型的东方美女的表现。

但树成:

  (生卒年待考),河南长葛人。著名中医师。 1967年开始学习医书,曾拜几个老医师学医,现就职于长寿县葛兰镇星火村卫生室。 对甲亢病、风湿心脏病、黄值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肾炎、骨髓炎、麻风病等有研究,治疗效果达80%以上。并撰有相当专业的学术论文多篇,在各级刊物发表大量。

但德忠:

  (公元1947~今),四川荣县人。著名地质环境学专家。 1982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应化系。环境科学及工程系环境监测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电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矿分析测试专委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委会委员。 著作有《电化学分析》和《分析化学文献及其检索》。 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主要有《微量金的单扫描示波极谱测定》、《天然水中痕量超痕量金的分析》、《微波溶样技术》、《流动注射分折在我国岩矿分析中的应用与进展》、《单扫描报谱法连续测定钾纳》、《COD测这下的新方法——微波消鲜法》、《现代免疫分析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新型荧光光纤宪裴磁珠流动注射分析系统研究》、《Indirect、Deetermination、of、Cesium、in、Brine、by、single、sweer、Oscillopolanography》《A、New、catalytic、Polarographic、System、for、Determination、of、Trace、Amounts、of、Tumgsten》、《Determination、of、Urinary、Iodine、by、Flow、Injection、Catalytic、Spectrophotometry、with、online、Digestion、》等。

但昭义:

  (公元1940~今),四川重庆人。著名音乐家。 1964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1961~1964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钢琴专业主科教研室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创作改编的主要作品有《美丽的鲜花在开放》、《放牛娃娃儿盼红军》、《苗家新歌》、《蜀宫夜宴》、《思恋》等。主要论文有《钢琴演奏的读谱与练习》、《试论钢琴作品中复节奏的演奏》、《钢琴演奏中力度层次的计设与应用》、《重视钢琴演奏的基础训练》、《少儿钢琴学习辅导手册》等。 出版演奏录制卡式录音带《中国儿童钢琴曲集》共五十余首钢琴曲。出版儿童钢琴曲专辑《美丽的鲜花在外放》,合作编辑出版《初级钢琴教材集成500首》。 学生多人在国际、国内钢琴比赛中获奖。 因教学成绩突出1993年在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优秀教学成果评奖中获二等奖。传略收入《四川音乐家名录》、《中国文艺家传集》。

但党丰:

  (公元1950~今),湖北赤壁人。 湖北省赤壁市茶庵岭镇青石桥村党支部书记。1977年10月~1979年12月任青石桥村文书,1979年12月~1987年3月任青石桥村副书记,1987年3月~1995年1月任青石桥村主任,1995年1月至今任现职。该村支部1996年7月被评为市先进党支部,他1997年2月被评为市劳动模范。 1998年12月当选为赤壁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但汉珍:

  (公元1956~今),湖北鄂州人。著名医药企业家。 武汉富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武汉市第二生物化学制药厂厂长,高级经营师。 1978年7月~1981年11月在湖北省制药工业学校学习,1981年12月至今在武汉市第二生物化学制药厂工作,1984年6月至今任武汉市第二生物化学制药厂厂长。1991年12月~1994年12月在武汉大学法学系学习,1995年7月~1998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班学习。 是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理事,全国“人工牛黄”生产协调组组长。 1997年7月被武汉团市委树为“武汉市百名优秀企业家”、1997年12月任武汉宫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1997年10月任江岸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在担任厂长期间,工厂效益连年翻番,固定资产连年增长,人均获纯利一万元。科研成果“武汉明盐”在1988年12月获湖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8年3月获武汉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997年12月论文《改革和社会心理变迁》获国家人才评价委员会一等奖,1997年12月论文《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思想》获国家人才评价委员会一等奖,1989年5月获武汉市科技新产品开发先进个人称号,1989年2月“武汉胆盐”获武汉市优秀新产品三等奖;1997年12月《改革和社会心理变迁》、《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思想》被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收藏。 1991年2月获武汉市科技工作者先进个人称号,1996年10月获“青年实业家”称号,1997~1998年被武汉副食品(商业)集团总公司党委评为“优秀***员”。 1994年7月至今任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理事。

但竟成:

  (公元1958~今),湖北赤壁人。著名运输企业家。 湖北省赤壁市赵李桥镇装运公司经理。1974~1980年在镇采石厂工作,1980年至今在镇装运公司工作,历任公司副经理、经理、公司党支部书记。 1995~1998年连续四年被评为镇“优秀***员”、市劳动模范,1995年被评为地区“优秀企业家”。1998年12月当选为赤壁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但新球:

  (公元1963~今),湖南沅江人。著名个人收藏家。1979年7月毕业于中南林学院林学系,高级工程师,任职于林业部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系湖南省收藏协会理事、长沙市钱币学会常务理事。潇湘泉刊编委。1979年7月开始收藏,主集中国历代货币、邮票、旅游门券,现藏货币珍稀品千余枚、珍邮二枚,侧重机制铜元;兼集旅游导游图、毛泽东像章、瓷器、古玩、林业历史文献、明信片。

但斌:

  (公元1967~今),浙江省东阳市人。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目前被称为“复制巴菲特最成功的中国人”。

编辑本段但姓宗祠通用联

  周公后裔; 齐桓子孙。 指但姓得姓源流。 武陵传美德; 叙州播芳名。 上联:明朝但元行,知武陵,开荒田,兴水利,吏民爱之。下联:明朝成化举人但存学,官至重庆府通判。 汉时西域都护; 明代武德将军。 上联:西汉但钦,官西域都护。下联:明朝但应龙,官至武德将军。 敷政宣猷,济阴讴歌载道; 开荒兴利,武陵依赖如山。 上联:汉朝人但邑,曾官济阴太守。下联:但元行。 开荒田,兴水利,功德多矣; 历险阻,采木材,绩能大哉。 上联:但元行。下联:但存学。

历史

罗,是祝融氏吴回之后,也是荆楚的一个先祖 芈姓首领穴熊的支裔,所以也姓熊,与楚国之后改姓熊,属于同姓同祖。秦嘉谟所补辑的《世本》云:"罗氏,本自颛顼,末胤受封于罗,国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注:"案《秘笈新书》引《姓纂》,以罗为祝融氏。"《姓苑》也说是"祝融氏之后"。《姓氏急就篇》则就"罗氏,颛顼后。"《通志·氏族略》:"罗氏,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后。"本来祝融是颛顼之后,更说明罗系颛顼系祝融氏吴回的后裔,和荆楚同一祖系。

至于罗系熊姓,据《左传·桓公十二年》杜预注:"罗,熊姓国。"疏:"《正义》曰:'罗,熊姓,'《世本》文也。"《世说新语·方正》注引《罗府君别传》曰:"罗,楚熊姓之后,启土罗国,遂氏姓焉。是则熊姓又似出芈姓也。"张澍注《世本》说:"盖楚君皆以熊为号,疑熊姓,楚所分也。顾亭林以罗为芈姓,非是。"罗泌《路史·国名纪丙》也说:"罗,熊姓罗也。"又《后纪八》云:"罗,熊析也。"

又云:"濮、罗、归、越、夤、滇、麇、麋、芈 蛮,皆 芈分也。"《路史》明确地指出罗本姓熊,是芈姓的分支。可见罗为熊姓,系荆楚的分支,荆楚的先祖季连,始姓芈,系祝融吴回之孙。季连的孙子叫穴熊,以后成为荆楚国君熊姓的来源。据此,说罗是颛顼之裔,或祝融之裔,或楚之分支,都没有矛盾,却只能说是和荆楚同一祖系。至于说罗是芈姓也好,熊姓也好,原也一致,因熊姓来源于芈姓,并无任何牴牾之处。

至于罗字的名义,最早出现于甲骨文的,有《续甲骨文编录》六三七作" ",《续甲骨文编》七四三作" ",又四二一八作" ",《殷契粹编》一一O七作" ",就象拿着鸟罟捕鸟之状",《尔雅》云"鸟罟,谓之罗。"注:"谓罗络之。"疏:"罗,鸟飞张网以罗之。"《诗·王风·兔爰》云:"雉离于罗。"传:"鸟网为罗。"《礼记·月令·季春》:"田猎置罘,罗罔毕翳。"注:"罗罟曰罗罔。"杜甫《遗兴》诗:"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罗就是张罗以捕鸟的罗网。

究竟罗网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据张澍粹集补注的《世本》云:"句芒作罗。宋衷注:句芒,伏羲臣。"《说文解字》:"罗,以丝罟鸟也,从网从维,古者芒氏初作罗。"可见华夏族在很古的时候,就已发明罗来捕鸟,创造了狩猎的一种工具。如内蒙古东部的虎尔哈部,据《御制增订清文鉴》卷二十二载,"虎尔哈",意为"大围网",是用以打鸟雀。则古老部落以此为生者便毫不奇怪了。

以后,善于制造罗网,并用来罗捕飞鸟的部落,便称为罗。这个罗部落是则荆楚的祖先穴熊分支出来的。大概当穴熊活动于有熊氏之墟(河南新郑县)和熊山(河南郾城县东三十五里)的时候,罗便活动于熊山南二百八十里的罗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载:"罗山,大(罗山)县南十里,峰峦环抱,隋因以名县,亦谓之龙山,又名小罗山。县南百里又有大罗山。"《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八载:"隋县治在此山下,因以名县。"唐武德四年又建为罗州。我认为罗山县的命名,并非小罗山的"峰峦环抱",而大罗山就没有这种说法,应是《路史·国名纪丙》所说的:"罗,熊姓罗君也。"注"故信阳有罗山。"指出罗最早在罗山,罗山即因罗曾活动于这一带地方而命名的,今为河南罗山县。《左传·昭公五年》:"楚子以驲至于罗汭"。又云:吴败楚于鹊岸,楚子济于罗汭,次于莱山。俞正燮《癸已类稿》卷二《棫林、罗汭、莱山义》称:"《河南志》谓罗汭在罗山(县),莱山在光山(县)。……当以《河南志》为是。"也认为罗山是古罗汭,说明为古罗人之地。所谓罗汭即罗山之东的竹竿河,古名谷水,发源于大别山脉的掘山,北流入淮水。

大小罗山正位于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鸟站",是罗人以罗捕鸟最优越的地方。这个地方,在解放以前,仍是森林茂密,鸟类群集,农民每于春秋两季的夜晚,于山冈坦露高地上,燃起大堆篝火,周围再围以围网,那成千上万的鸟群,纷纷朝着篝火猛冲俯扑而来,都撞落在篝火的四周,大多都羽落翅折头破血流,或死或在地上挣扎。没有死伤的,则被火光照花了眼,弄得晕头转向,向四周乱窜,结果都撞入周围预设的大围网之中。篝火周围便铺起一层厚厚的鸟体,个别振翅欲飞的鸟,却被农民用棍挥舞击落在地。往往满载而归,成为人们的佳肴。在三四千年以前的夏商时代,人烟稀少,森林更为稠密,鸟类更加多,罗人的捕鸟收获更应多若十倍了,对以鸟肉来维持季节性的生活,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也是当时的事实。罗人活动的范围,有可能到达今湖北罗田县,罗山与罗田,相距不远,中隔大别山脉,也正是鸟类麇集的优良的地方,所以也成了罗人田猎鸟兽之地,罗田也因此得名。

到了商代吕,殷高宗武丁等历代君王,大肆征伐属于夏朝的残余势力--荆楚,罗是荆楚的分支,自然也遭到同样的打击,便随着荆楚部族躲避而西迁。当荆楚迁到今陕西渭水域的荆山、楚水叶,罗人也迁到楚北面罗山、罗水,即今甘肃正宁县东二十里的罗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七载:"(正宁)县东二十里有罗山。《寰宇记》:罗川水出罗山下,隋以此名县。"《清一统志》卷二百三载:"罗山,在正宁县东二十里。"又载:"罗水,在正宁县南,西南流入宁州界。

《元和志》:隋,罗川县,以县南罗水为名。"白眉初《秦陇羌蜀四省志》载:"罗水出子午岭,西流至峡西县会泾水。"罗山,系子午岭西来的一支山脉,正位于陕、甘界上。子午岭之北有直罗川。在陕西富县南,东流入葫芦河。由于罗人迁居于此,这里的山和水都以罗为名,罗川之上还有叫罗川务的地名。后来,隋朝便因罗川之名,建为罗川县。这个罗山、罗水,正靠近周部落的祖先庆节居住的邠地的北邻,他们都属于夏族的体系,共同联合以抵抗商人。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十巫中有巫罗,当系罗国的首领,又是巫师,与巫彭相近,巫彭亦在西方,今彭水(甘肃庆阳县南古彭阳县)一带。到了周武王灭商时,才封罗为子爵,正式成为周的属国罗子国。

关系

据《周礼·夏官·罗氏》载:"罗氏掌罗乌鸟。"注:"能罗罔搏鸟者。"秦嘉谟辑补《世本》称:"周大罗氏掌鸟兽。其后氏焉。"《礼记·郊特性》云:"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罗氏致罗与女。"《周礼·夏官·大司马》载:"罗弊致禽以祀枋。"注:"罗弊,罔(即网)止也。"可见罗人的首领曾任周朝捕鸟之官,还将捕得的禽鸟贡献给周王,以充祭品。更可说明罗山县的大罗山,是因大罗氏活动过而得名的。这时罗所在地的正宁县的罗山和罗川,因靠近周都,才能在周的朝廷中任罗氏官职,如果这时远在湖北的房县或宜城,相隔千多里,决不能远至周都任职,更说明甘肃正宁县的罗山、罗川为罗的住地是切合实况的。罗人不但用罗网捕鸟,这时还发展到养了大批"鹰鹯鸷鸟,而罗氏教之猎。"驯养这些猛禽以逐捕飞禽。

由于罗离周京较近,所以周王朝便侵迫罗、楚,他们便越过秦岭沿着淅水南迁。当楚王迁至淅川的丹阳时,罗也沿汉水南迁至湖北荆山西北面的房县,依附于楚。《姓氏罗急就篇》认为"封于罗,今房州也,子孙以为氏。"《姓考》说:"罗国,即房州地,后灭于楚,以国为氏。"邵罗《姓解》也说:"罗,按颛顼之末裔,受封于罗国,今房陵也,子孙以国为氏。"

罗子国后又再向东走出山林,迁至汉水之滨的宜城县西二十里的罗川城,这平原沃野,是罗人发展农业的优越环境。《水经注》:"夷水……历宜城西山,谓之夷溪,又东南迳罗川城,故罗国也。又谓之鄢水,《春秋》所谓:'楚人伐罗渡鄢'者也。"《路史·国名纪丙》也说是"在襄(阳府)之宜城。"证实了罗国所在地,确在今湖北宜城县的罗川城。

到了春秋初期,正值楚武王国势强盛,楚向汉水以东和以北发展势力,罗国首当其冲,便遭楚国不断的侵凌。《左传·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楚国派兵征伐绞国,"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注:罗"国在宜城西山中。"次年春,楚屈瑕伐罗,……(师行)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这次罗、卢两国乘楚以大国自骄,麻痹无备,夹击楚军,把楚国打得大败,主帅自缢,其余将帅被俘,使楚国损失惨重,可见当时罗国的势力还很强大。

但因楚毕竟是个大国,"其后,楚复伐罗,并其国,子孙以为氏。"罗国被楚所灭,时间约在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伐随之前。否则,楚国决不能越过罗国去攻打随国,也不能越罗国去攻打邓国。所以,楚灭亡了罗国之后,完全控制了汉水交通要道,为吞并汉东诸姬和北向中原,打下了巩固的基础。

对于罗的灭亡原因,据富辰谏周襄王说:"昔鄢之亡也由仲任,……罗则季姬,……是皆外利离亲者也。"注:季姬,姬氏女,为罗夫人而亡其国也。……外利,行满腔热情僻求利于外,不能亲亲以亡其国也。"这个季姬,很可能是汉东诸姬国君的女儿,与罗联婚'含有共同抵抗强楚的目的。至于把罗的亡国原因,归咎于季姬这个妇人,未免过分。但罗子胜楚而骄,发展为骄奢*逸,不能团结民众,却是亡国的主要原因。

罗亡国后,子孙便由熊姓改为罗氏,或为罗侯氏。《姓氏急就篇》说:"罗侯氏,罗国为楚所灭,其后号罗侯氏。"《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二也说:"罗侯,罗君之后,子孙氏焉。"《姓解》也称:"罗侯,即上罗国子孙,为楚所灭。有国日,尝封侯者,又自称罗侯氏。"《通志·氏族略》载:"罗侯,罗君之后,支孙我廿。其国在宜城山中,后迁枝江。"《路史·后纪八》云:"罗,后也入楚,有罗氏,罗侯氏。"苏轼《万石罗文传赞》中也说:"罗氏之先,无所见,岂左氏所称罗国哉。"国亡,以国名为姓,这些都是周、秦时期,亡国、失邑之君主、大夫的子孙所惯行的通例。

迁徙

楚武王灭亡了罗子国之后,为了在北进时,防止可能遭到罗中遗民的干扰,于是便把罗的遗民迁到楚都丹阳附近的枝江,其目的与役使罗人修筑丹阳城有密切联系,罗这时已成为楚的附庸国。故《水经注》云:"枝江地,故罗国。"《路史·后纪八》也说:"初国宜城,后徙枝江。"《通志·民族略》亦从此说。

到了楚文王时,由丹阳迁都于郢,因 罗在枝江,逼近郢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楚文王又将罗的遗民迁到今日湖南汨罗,《汉书·地理志》载:"长沙国罗县,"应劭日:"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杜佑《通典》称:"邱州,古罗国地。"指定的是岳州南境一带。《路史·国名纪丙》云:"今潭之湘阴东北六十里有罗故城,秦之罗县,梁为罗州。"《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载:"罗县城,……春秋时罗国也。"光绪《湘阴图志》卷六沿革表示:"楚文王灭罗,而徙都郢,乃从宜城徙罗丹阳,已而于湘阴乃是楚文王时。湘水之阴的罗国故址在汨我江南岸,今汨罗县西北八里的屈原农场蚕桑场。罗子国城遗址尚留有继续的城垣和护城河遗迹。

1957年,湖南省博物馆曾在此发掘,发现城垣东西100米,南北宽400米,城北廓保存较好,墙基宽14米,高3米,用黄土夯筑而成。城内西南部有长25米、宽7米的土台,堆积有筒瓦、板瓦及绳纹陶片。城赴东面有文化遗物和墓葬,出土有灰陶绳纹鬲、豆、罐及一些绳纹硬陶片等。从出土的陶器的质地、器形、纹饰来看,与长沙楚墓中出土的陶器风格基本一致。可知,城址的时代当属春秋战国时期。与罗子国迁此立城的历史吻合。

罗国的活动范围,在麋子国的南面,约在今汨罗江流域。由于罗人的关系,把一条无名溪江改为罗水。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云:"洞庭之南,罗水出焉。"《清一统志》云:"卢水源出卢山,南流迳故县城,至双江口入汨,以其流迳古罗县,故一名罗水。"卢水是罗水的一以,应是先因罗国所在而叫罗水,罗水流入湘江处叫罗渊,见于《水经注》,因位于罗水与罗国故地,才叫罗县。

光绪《湘阴图志》卷二十水志:"案罗水源出巴陵罗内(一名罗里),以北斗岭周环罗列其中,有三源九井,谓之罗内,故得罗水之名,"其实,"罗水源出巴陵县葛藤尖",即今岳阳县渭洞乡桂峰村葛藤尖。罗水西流叫枯港,三十五里经罗内,再西南流叫松溪,以下才叫罗水,八十八里至汨罗县红花乡双江村的小江口入于汨水,才合称汨罗江。清末"夏时涨水,深约二丈有奇,面阔约三十丈;冬时涨落,不通舟楫。"罗内的名称,系罗国活动之地,并非"周环罗列"而名。

在汨罗江北岸的楚塘乡楚南村有汨罗山,又叫罗山,屈子祠前有罗渊,皆以罗国活动地域而名。罗子国以北就是麋子国的活动范围。到战国初,楚于今湖南一带置黔中郡,而罗、麋等附庸国宣告终结,都统辖于黔中郡。

秦汉时,罗国遗民,有的留居长沙郡,有的东迁豫章郡(江西南昌),《广韵》云:"本自颛顼末裔,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太平寰宇记》卷一O六洪州载,豫章郡五姓中就有熊、罗二姓,一直到宋代,都是大姓,人才辈出,散布于全国各式各地。

据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绢画古地图中,在江华县的潇水支流有一条罗水,当系一支罗人南迁于此而得名。至于西江中下游一带分布之区,至今壮族语称田为罗,即山间田之意,也说明罗人有一部分南迁至两广与骆越相融合而保留了很多以罗为名的地方,决非偶然之事。又有一支罗人则又向西南,从滇东、滇南迁入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后来并吞了暹国,便合称暹罗,即今泰国的主体,成为泰族的一部分。

当罗被楚灭时,还有一部罗人不愿降服楚国,他们和卢、庸遗民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于阆中,成为板楯蛮七姓之一,后来有的便融入于土家族。一支则继续西迁到北胜县,成为彝族的大姓罗氏。罗国被楚吞后,万通之子芳噩逃蜀途中家眷十九口被杀,子礄领剩余国人西逃,沿江行越天雪山梦神指引在舍卫诸地重建憍萨罗国城,有释迦族国人又建立舍卫城,释迦牟尼祖父五百罗汉第四百六十一尊狮子颊尊者是其国人。另一支则迁入贵州东部、南部,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罗宇辰成为布依族的大姓。罗姓布依族人是古罗子国之后,罗子国被楚文王徙至湖南省汨罗后,在那里定居过一段时期。后来,有一支又越过罗霄山脉到江西。据说罗霄山脉的得名也与罗子国后裔有关。再后来,复从江西西经湖南辗转迁到贵州,形成罗甸国和罗番。 《经世大典·招捕总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载:元世祖至元十五年,罗殿国主罗阿察等及遏蛮军番主罗笃纳土来降。《元史·地理志》的《八番顺元诸蛮夷官》篇中则作:"罗甸国主罗阿察","罗阿资罗甸国遏蛮军安扶使",又谓"八番,罗氏等国",后又分别立八番、罗甸二宣慰司。在罗甸国置罗番遏蛮军安抚司。又设罗博县,今改为罗甸县。今罗氏仍为布依族中之大姓,为罗甸国和罗番的后裔。咸丰《安顺府志》卷一五《风俗志》载仲家七大姓中有罗氏。有的罗人,则由湘北南迁于湘南,加入了瑶族十二姓之一,如广西龙胜的白水保存的瑶族《评王券牒》中署有罗道门、罗行,原存湖南蓝山县荆竹乡新寨村的《万福攸同·兰桂腾芳》瑶人谱牒中有罗竹奉。

国君

第一世 郐公匡正 孝公次子。 周武王三年,因镇宜城有功,敕封宜城侯,食采宜城地方百里。此处有罗水之 阳,故国号为罗,罗姓自此始,子孙以罗为氏。公镇守罗国,即罗国城是也。子三:昌允、昌兰、昌祚

第二世 宣公奕芳 号昌允世袭祖爵为都司。配叶氏,次娶郝氏。子三:祯德、祥德、禧德

第三世 定公祥德 荫袭卫守计推官。原配刘氏,次娶章氏,三娶梅氏。子二:甲应、中应

第四世 代公讳隆 号甲应 荫袭仕江南扬州刺史。配周氏,娶毛氏。子三:文波、文海、文沧

第五世 文波公讳安 世袭子爵。配东方湛氏,娶周氏。生子:德、善

第六世 德公效贤,号德智,世袭祖爵。配南宫氏,娶邱氏,三配伏氏。子二:凝猬、凝蝠。

第七世 昭公讳操,号凝猬 世袭祖爵候。配王氏,娶胥氏,三配李氏。子三:进贤、进贵、进贡

第八世 真公进贤 世袭祖爵。配王氏,娶颛孙氏。子三:宏、容、宜

第九世 介公顺 号宏,世袭祖爵。配卜氏,娶张氏,续配陕氏。子二:璿、施

第十世 庄公璇 号璿,讳庄严,世袭祖爵。配程氏,娶莫氏,续配汪氏。子一:辇

第十一世 景伯日通 号辇,世袭祖爵。配李氏,娶鲁氏,子二:赞、舜

第十二世 世伯讳胜 号赞 世袭祖爵。配卜氏,娶李氏,续配韦氏。子三:静、仲、晏

第十三世 静公善 世袭祖爵。配汤氏,娶卜氏,三配张氏。子四:洪统、洪美、洪吉、洪彦

第十四世 还公洪统 讳郁,字岩,世袭祖爵。辛未年平王即位东迁,王室渐衰,号令不行,列国干戈烟起。 公仍守城坚固。配彭氏,娶端木氏。生子:彦一

第十五世 平公讳和 号彦一,世袭祖爵。固守城廓。配陆氏,子二:班、瑶

第十六世 文武公班讳煌,号怀沙,世袭祖爵。周平王东迁后,桓王十三年甲戌,楚伐郧、绞二国胜之。起意并吞罗国。楚王使屈瑕斗廉领兵伐罗。轻视罗为小国,兵渡鄢水。于是班公与众商议,合卢戎国之军于鄢水,大败楚师。屈瑕羞归楚国,逃到荒谷林中自缢而亡。

山西大槐树移民有多少个姓氏参加了,并移民到何处?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