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中国民间乐器“二胡”的历史
二胡由胡琴发展而来,是弓弦类中流行最广的乐器。
刘天华和阿炳是近代两位杰出的二胡音乐家。
二胡:由胡琴发展而来,曾被称为胡琴或南胡。流传之广非其它乐器可比。音色优美、表现力强,是我国主要的拉弦乐器之一,在独奏、民族器乐合奏、歌舞和声乐伴奏以及地方戏曲、说唱音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历代禁忌颇多,二胡在清初亦曾遭禁。说的是清嘉庆接位后,尊乾隆为太上皇,一时朝廷形成二皇共政之局面。于是有关这“二皇”的事物、名目皆遭忌讳。戏曲唱腔中“二簧”,似有影射“二皇”之嫌,被看作是对嘉庆的不敬。而二胡上的两根弦--老弦、子弦亦称二(儿)弦,又惹了“二皇”。更有甚者,若是在演奏二胡的过程断了老弦或者子弦,那简直是要遭杀头的大祸。于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二胡被禁止,一直到晚清各种矛盾激化,朝庭无暇顾及时,梨园艺人手中方才响起二胡声。
二胡是民族乐器弓弦类乐器中使用最普遍,又是最具有中国民乐气质和特点的乐器。二胡的重要性和在民乐队中的地位最为突出。主要流行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和珠江流域尤其在长江以南地区,二胡往往专指独奏和民族乐队使用的一种,例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中的主奏乐器。在南方地区,二胡的使用要广泛得多,南方的许多地方戏,如越剧、锡剧、沪剧、黄梅戏、淮剧、粤剧中,都以二胡为主要乐器。所以,二胡又称为“南胡”。
二胡的前身是唐宋时的奚琴、嵇琴和胡琴。奚琴因出自北方游牧民族奚人而得名。欧阳修《试院闻奚琴作》诗云:奚琴本自男人乐,男人弹之双泪落。早期奚琴为弹拨乐器,后来才出现擦弦乐器奚琴。陈肠的《乐书》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就其所附图看,为竹制琴杆,筒状琴筒,无千斤,是后世二胡的雏形。自宋代始出现马尾胡琴。沈括《梦溪笔谈》载:"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元史·礼乐志》述其形制:"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到明代,胡琴加上了围定弦长的千斤,已与今天的的形制大体相同。自明末以后拉弦乐器崛起,成为音乐活动(特别是戏曲演出)中的主奏乐器,演奏的技巧已相当高超,展示了特有的魅力。但在传统的音乐体系中,二胡等弓弦乐器的地位还是很低,而且主要用来伴奏,很少作正规场合的独奏,更没有专为二胡写的独奏曲。到20世纪的第二个10年,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致全力于民族器乐(主要是二胡)的研究改进和创造,吸收了西洋小提琴的一些技法,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把二胡提高到可供独奏的地位,进入大雅之堂。他还将二胡纳入高等音乐学府的教学之中,设立了二胡专业,编写了最早的二胡教本和一套练习曲,创作了《病中吟》等10首二胡独奏曲,开创了二胡艺术的新纪元。当时周万春乐器号的店主著名的中国民族乐器制作师周荣庭先生,(刘天华先生和周荣庭先生都曾拜三十年代江南丝竹名手周少梅为师)根据蒋凤之,陆修堂等南北著名演奏家的要求协同探讨,对传统二胡的琴杆和琴筒进行了改革,制作了洋山柄头二胡(现月弯头)和逥纹头二胡,为后来苏州二胡的改革打下了基础。六十年代始,在时任苏州民乐厂技术科长的周荣庭先生支持对二胡进行全面改革下,在专家反复论证和全体技术人员的探索下,经十余年的努力,终于为现在二胡制订了较为科学的新规格。
现在,二胡已成为流行最广的乐器之一,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穷乡僻野,处处皆可闻到二胡声。
二胡名曲:
1花欢乐 2汉宫秋月
3阳关三叠 4寒春风曲
5二泉映月 6病中吟
7良宵 8空山鸟语
9光明行 10独弦操
11苦闷之讴 12闲居吟
13月夜 14悲歌
15小花鼓 16绣金匾
17流波曲 18夜静箫声
19弹乐 20人静安心
21别亦难 22高山流水
23黄水谣 24子弟兵和老百姓
25小扁担 26大河涨水沙浪沙
27拉骆驼 28山村变了样
29奔驰在千里草原 30乡韵
闵慧芬
、朱昌耀、
陈耀星
、
陈军
、
贾鹏芳
、
贾鹏新
、
于红梅
、
宋飞
,每位大师的演奏风格都不同,楼主喜欢什么风格的二胡曲,我也可以帮您推荐。
二胡十大名曲有:《月夜》,《寒春风曲》,《空山鸟语》,《听松》,《良宵》,《光明行》,《三宝佛》,《病中吟》,《流波曲》,《二泉映月》。
《寒春风曲》:华彦钧(阿炳)作曲。乐曲的一部分曲调、演奏手法与《二泉映月》相近,但曲调较多地在明亮音区进行,更为活泼流畅,舒展宽广,使听者感觉到明媚的春天正在走近。阿炳,是我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曾一度沦为街头流浪艺人,饱受苦难,双目失明。阿炳作品很多,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其中二胡曲有《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其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情真意切,感动人心,充满艺术的生命力。
《月夜》:刘天华作曲。1918年夏天,刘天华在月下纳凉,不禁触景生情,信手操起二胡望月抒怀,乐思如流。写成了此曲的初稿,六年后定稿。乐曲旋律舒展柔美,委婉质朴,在以级进为主的旋律进行中,不时出现六度、七度和八度的大跳音阶,跌宕生姿、不拘一格。全曲分三段,主要采用展衍的旋法,如春蚕吐丝,连绵不断;
每断尾句是固定终止型,具有一唱三叹的特点,好似作曲家由衷的赞叹声。全曲有月白风清的意境,但更多的则是感情的抒发、志趣的流露,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诗:“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当然是刘天华,请看有关介绍:
刘天华(1895年2月4日-1932年6月8日),江苏江阴南沙镇马桥村殷家埭(今属苏州市张家港市)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及音乐教育家,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诗人刘半农之弟,音乐家刘北茂之兄。刘天华擅长中、西乐,并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因此他在国乐的创造改进上,能够奠基于中国音乐之上有不凡的成绩。他改革二胡制式、创作10首独奏曲以及建立有系统的二胡教学法,丰富二胡音乐的内涵,使之成为独奏乐器,改变中外人士对二胡的观念,也因此进入高等音乐教育之中,从此在中国音乐中的重要性大为提升。1932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
他共创作有7首二胡乐曲,47首二胡练习曲,3首琵琶乐曲,15首琵琶练习曲。他将二胡这件中国最普及的民族乐器从伴奏地位上升到独奏地位。并且将这件乐器纳入高等院校教学之中,设立二胡专业,为二胡在我国民族器乐中的地位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的二胡曲有《病中吟》、《月夜》、《悲歌》、《良宵》、(又名《除夜小唱》)、《闲居吟》、《空山鸟语》、《江明行》、《烛影摇红》、《苦闷之讴》等
二胡唐代传入中原
源起:唐代由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
流变:20世纪20年代音乐家刘天华先生的大胆革新,让二胡登上大雅之堂
二胡是我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国气质和韵味的拉弦乐器。作为胡琴家族中的主要成员,二胡在全国各地区的使用达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在民乐团中是主要的旋律乐器。
胡琴类乐器的鼻祖是奚琴,它是隋唐时期居于今河北省北部一带少数民族奚部落所使用的一种乐器,奚琴也因此而得名。
唐代奚琴传入中原,当时称为嵇琴。唐宋时期的奚琴有弹弦和轧弦并存的演奏方式,后来逐渐演变发展成为用马尾毛制成琴弓来拉奏的胡琴。
“胡”是中原人对游牧民族的泛称,同时表明这种乐器源于草原,后来汉族又根据胡琴的两弦称之为二胡。
北宋时,二胡已有了相当高的演奏技巧。宋朝大学者沈括《梦溪笔谈》中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宫宴上,一位名叫徐衍的“伶人”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因徐衍感情太投入,用力过猛,竟然就把一根弦拉断了。
在这种场合,拉断弦是不吉利的。徐衍急中生智,面不改色,手中的弓不停,指不乱,竟然在剩下的一根单弦上继续拉着,直到把曲子演奏完。
皇帝见他演奏技巧如此高超,反而重重奖励了他。
二胡在清中期曾遭禁止。清嘉庆接位后,尊乾隆为太上皇,一时朝廷形成二皇共政之局面。于是有关这“二皇”的`事物、名目皆遭忌讳。
而二胡上的两根弦——老弦、子弦亦在犯禁之列。更有甚者,若是在演奏二胡的过程断了老弦或者子弦,那简直是要遭杀头的大祸。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二胡被禁止。
20世纪初,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先生对二胡的演奏开始了从一个把位到三个把位的演奏探索。
而到20年代,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对二胡的演奏更是做了大胆创新,他所创作的二胡练习曲和10首二胡独奏曲,把二胡的音域扩大到四个、五个把位,创造了四把位、五把位的演奏手法,并吸收了西洋弦乐器的某些演奏手法,使二胡的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大提高和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
从此,二胡摆脱了原来仅处于伴奏、合奏的地位,而成了一件具有特殊韵味的独奏乐器。在刘天华先生等一批音乐家的努力下,二胡艺术在30年代开始登上高等学校的大雅之堂。
在这以后,出现了华彦钧(阿炳)等一大批民族民间二胡演奏家,他们的演奏更是为民众所欢迎。
介绍一下中国民间乐器“二胡”的历史
本文2023-09-25 17:20:3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04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