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哪些段子非常精彩?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5浏览:4收藏

东北二人转哪些段子非常精彩?,第1张

一对新人结婚,到了晚上要闹洞房的时候了,所有朋友都来闹洞房了,这个时候有人提出了问题,说:“你们谈谈是怎么认识然后结婚的”,新娘不好意思的说:“我们是属于自由恋爱然后到结婚的”,这是新郎一句话全场安静了,新郎说:“是的,我们是自由恋爱的,只不过我把我十年的积蓄都交给了她妈妈之后,她才得到了自由的”。

  内容摘要: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艺术,具有表演形式简单、演出季节性强、表演风格热烈火爆、粗犷豪放等特点,这是东北地区平原广阔、地广人稀、气候寒冷、环境闭塞以及文化积淀贫瘠等多方面地域文化特征的反映。

  关键词:二人转 地域文化 东北地区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从最初形成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传统二人转历史上没有固定的名字,俗称双调、蹦蹦儿、对口唱、双玩意儿、小秧歌等等,二人转的最初定名大约是在伪满时期,即20世纪30年代,但它一直生存于东北民间,并且常常被禁演,许多艺人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传承并发展这门艺术的。到了50年代,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在新中国的文艺界得到承认,它终于获得了正式的身份和合法生存的空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辽阔广大的土地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应该说是东北地域文化造就了东北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了二人转这一东北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首先,从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来看。二人转一树多枝,它的表演形式有三种,最常见的是二人对唱对舞,俗称“双玩意儿”;一种是只有一个人边唱边舞的独角戏,俗称“单出头”;另一种是由多个演员扮角色同台演出,俗称“拉场戏”。二人转的演出方式主要是走村串户,据记载,直到20世纪初,二人转的演出还是:“村店之间,时有二三人在屋内、窝棚等地演唱杂剧”,并逐渐发展成小戏班,走村串店,在窝棚、地窨子、“子孙窑”(农户家)、打鱼人的“网房子”、挖参人的“棒槌营子”、大车店等地演出,后来才发展成为唱“屯场”、唱庙会、唱江边码头的茶馆、长伐木的“木邦”,唱金矿、煤矿等。这与东北地区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北地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游牧地区,几千年的时间里,这里虽有很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却依然是未开发的蛮荒僻野。虽然历史上这里不时也有少数汉族人流入,有人定居,但是相对于辽阔的大平原而言,仍然是寥寥无几。所以这里四野茫茫,地广人稀,广袤的大平原上,不知相隔多远,才能稀疏地见到几户人家,居民相对集中的村镇非常少,因此很难有固定的戏园子,很难有可供大戏班演出的舞台,居民更少有请得起大戏班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经济实力。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地方艺术只有以小而灵活的特点,才能生存下来。二人转演员人数少,演出形式简单,道具较少,有小型乐队伴奏即可,各处行走方便,所以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当然,“单出头”的形式在人数少这一点上似乎更占优势,但表现力远不如“双玩意儿”,因此二人转便成了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

  二人转的艺术特点是集说、唱、舞于一体,以唱为主,且唱且舞,中间加上一些口语说词,表演时拿手绢、扇子、竹板等道具,表演过程中不时加一些类似于杂技的“绝活”,一些艺术表演的基本要素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影子,形成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体现的是一种“自给自足”式的文化意识,这是东北地区封闭式文化特征的一种折射。

  东北地区虽然广阔,但周边环境却是封闭型的,从自然地理风貌上看,北部为大小兴安岭,西部为蒙古戈壁,东部为茫茫的太平洋,与中原地区唯一的通道是山海关,然而历史上一旦出现政局动荡,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大门随时都会关闭,使得这里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圈。在这样的地域文化区域中,“外来文化”难以深入,“内部文化”也难以输出,文化交流十分困难。所以二人转自产生以来,艺术形式变化较小,发展水平也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相比之下,形成时间大体相近的京剧,却能够在200多年前通过远在安徽的“徽班”进京,很快发展为“国粹”,而二人转尽管与北京近在咫尺,却只能在东北地区“转来转去”,难以冲破难关、传遍全国、登上大雅之堂。在这样的地域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二人转,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封闭式特点,它只能靠自身的“自给自足”进行自我调剂,追求自身艺术要素上的“小而全”,艺术技能上的“绝”,这也是它生存的必要保证。

  其次,从二人转的演出时间来看。在东北民间,二人转演出的季节性比较强,一般都是在东北地区的“农闲时间”,在一年之中有两个主要阶段,一般是从每年的农历九月初秋收结束开始,至第二年农历三月中旬的春耕时节结束,为演出的第一阶段,从每年的农历六月农村挂锄开始直至农历八月初秋收开始时节为止,为演出的第二阶段。从时间上看,一年之中大约有八个月时间可以演出二人转。

  演出的这种季节性特点,是东北地区气候条件造成的。东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纬度较高,属寒温带地区,一年之内大约只有120天的无霜期,农耕的特点是春种秋收。加之这里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大自然给了东北地区的农民以丰厚的赏赐,使得这里的农民不必像南方农民那样,一年到头都要埋头在田地里,靠精耕细作才能勉强糊口,一年一季庄稼的收成,就已经够他们生存所需了。他们一年之中只有春秋两季是真正的农忙季节,而冬闲时间竟然多达几个月,所以这里的农民形成了“猫冬”的习俗,挂锄的时节也不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是追求闲散和娱乐消遣。东北地区历史上开发比较晚,文化积淀较薄弱,老百姓的文化娱乐形式比较单调,休闲消遣的常见方式无外乎走亲戚、串门子、喝酒玩牌等,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几乎也成了一种娱乐的方式,也多是发生在这个季节。在所有的娱乐形式中,最受欢迎的当然就是二人转这种民间演唱艺术了。因为二人转虽然形式比较简单,但在东北民间却是艺术型最高的表演形式,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最具魅力的艺术享受。

  东北平原是全国最大的平原,区域内部一马平川、一望无际,与南方的山区水域相比较,这里在地理上的突出优势就是没有天然的地理屏障,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因而这里可以做到同气连声、风俗相融,平常说的“十里不通风、百里不通俗”,在这里是用不上的。所以,东起长白山,西至蒙古戈壁,北起大小兴安岭,南到长城山海关,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域。生存在这里的人们,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语言习惯,基本上是相似的,因而文化欣赏口味也基本相同,这才使得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在如此广阔的区域里得到流传,得到老百姓的共同喜爱。

  再次,从二人转的演出风格看。二人转是一种比较粗朴的民间艺术,在二人转演出中我们看到的是演出气氛的热烈火爆,唱腔的粗犷豪放,表演的诙谐幽默,演唱的粗声大嗓,口语的村野直白,甚至加上许多露骨的说口粉词和动作,演唱过程中时常加入一些与内容不相干的拳打脚踢,这是东北人文化性格的真实写照。东北人的文化性格与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积淀等分不开。

  从地理特征的角度看,东北地区平原广阔,一望无际,站在任何一处,都能看到天的“边沿”、地的“尽头”,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一年四季,季节鲜明。长期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了人们直爽的性格。办事说话直来直去,“一杆子捅到底”,绝不会拐弯抹角,闪烁其词。[1]说话也高声调、大嗓门,毫无顾忌;从气候特征的角度看,东北地区一年之中有几个月的时间都是漫天风雪,天寒地冻,寒风刺骨,“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是东北人对冬季气候特征的夸张式描述。这使得东北人对“火”情有独钟,睡火炕、烤火盆、烧火炉、吃火锅。他们需要火一样的激情来抵御来自大自然的寒气的威逼,所以培养起东北人火辣辣的性格。

  从人文积淀的角度看,东北地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居住在这里的民族主要有满族、朝鲜族、回族、纳西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游牧狩猎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几千年来有大量少数民族在这一片开阔的大平原上游牧狩猎、驰骋厮杀。因此,勇猛彪悍,粗犷豪放,是这里生存的居民最初的文化基因。汉人的大批涌入是在清代初期,可最先来此地的却是“三藩之乱”后被清政府流放的一批罪人。后来大量流入东北的,是直隶、山东一带为躲避天灾人祸而逃来的灾民。这些人被生活所迫而到处闯荡,不免形成好勇斗狠的习性,这是东北人身上又一重要的文化基因。东北地区还是战乱频发之地,且不说历史上土著少数民族之间为争夺水草、猎物的厮杀,只看辽、金、元、清与中原汉族之间的战争,俄罗斯、日本等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等,都使得这块土地成了战火连绵的决斗场。[2]

  不难看出,以上无论哪一种因素,对东北地区都是一种破坏性的因素,为了求得生存的可能性,东北人自然形成一种快乐、尚武好斗的精神,粗犷彪悍的文化心态不断被强化。在这样的地域和文化环境中生存的民众,不可能具有南方人中的那种温柔细腻,也不可能有中原民众的忠厚憨实。他们的性格必然是粗粗拉拉,风风火火,敢怒敢恨,敢打敢骂,有时难免粗野低俗。那么,作为在东北老百姓中广泛流传的二人转,具有这样的风格特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时至今日,人们对二人转各执己见、褒贬不一。贬低者说它庸俗趣味、不堪入耳,褒奖者却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两个文化阶层的审美价值取向的矛盾。贬低者多是知识层、文化层的人,“文人追求‘理趣’和‘意趣’”,所以他们比较看重艺术的理性特征和教化功能;褒奖者多是民间百姓,“民间欣赏‘情趣’和‘语趣’”[3],他们往往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对待艺术。尽管这种争议至今没有停息,社会主流意识和文化强势力量也在不断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干预,但二人转仍然以不可阻挡之势走红于当代民间,甚至走上了以主流意识为导向的社会艺术大舞台,这无疑证明了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必须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它、研究它、认识它,还要进一步发掘整理,进而使之发扬光大,令其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建设中大放异彩。

小松树(一级)Little pine tree 2 牧童(一级)Corydon 3 花儿与少年(一级)Flowers vs Young Boy 4 小酸莓果(一级)Small plum fruit 5 车尔尼练习曲(一级)Czerny's etude 6 小司机(二级)Little driver 7 单簧管波尔卡(二级)Clarinet polka 8 杜鹃圆舞曲(二级)Cuckoo waltz 9 车尔尼练习曲(二级)Czerny's etude 10 小步舞曲(二级)Minuet 11 小牛(三级)Calf 12 溜水圆舞曲(三级)Skating waltz 13 多瑙河之波(三级)danube wave 《手风琴考级重点曲目辅导》(二) 1 车尔尼练习曲(三级)Czerny's etude 2 小步舞曲(三级)Minuet 3 牧童短笛(四级)Cowboy's Piccolo 4 快乐的女战士(四级)Happy Girl Soldier 5 芬兰波尔卡(四级)Finnic Polda 6 颤抖的树叶(四级)Quivering Leaves 7 肖邦圆舞曲(四级)Chopin's Waltz 8 车尔尼练习曲(四级)Czerny's etude 9 巴哈进行曲(四级)Baha's March 10 马刀舞曲(四级)Ma Dao Dance 11 霍拉舞曲(四级)Halla Dance 12 乔尔达斯(四级)Joer Dasi 13 快乐的罗嗦(四级)Happy Verbiage 《手风琴考级重点曲目辅导》(三) 1 傣家欢庆泼水节(五级)Dai Nationality's Water-splashing Festival 2 牧民之歌(五级)Song of Herdsmen 3 天山晚会(五级)Evering party in Tian-Shan Mount 4 回娘家(五级)Back to the Home of Bride's Parents 5 化妆舞(五级)Costume Ball 6 车尔尼练习曲(五级)Czerny's etude 7 波洛奈兹舞曲(五级)Boluonaizhi Dance 8 时光畅想曲(六级)Times Melody 9 二泉映月(六级)Er Quan Ying Yue 10 威尼斯狂欢节(六级)Carnival in Venice 《手风琴考级重点曲目辅导》(四) 1 车尔尼练习曲(六级)Czerny's etude 2 二部创意曲(六级)Two-voice-part Creative Music Piece 3 旋转的木马(六级)Revolving Cockhorse 4 北京喜讯到边寨(七级)Goodnews from Beijing for Frontier Stockaded Village 5 轻骑兵序曲(七级)Light-horseman Sinfonia 6 诗人与农夫序曲(七级)Sinfonia for Poets and Farmers 7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七级)Sun Rises on Vast Grassland 8 车尔尼练习曲(七级)Czerny's etude 9 斯卡拉蒂C大调奏鸣曲(七级)Shikaladi Major C Sonata 《手风琴考级重点曲目辅导》(五) 1 蝙蝠序曲(八级)Bat Sinfonia 2 车尔尼练习(八级)Czerny's etude 3 白毛女(八级)White-haired Girl 4 诺恩吉亚(九级)Nonjiya 5 e小调随想回旋曲(九级)Minor E Capriccio 6 托卡塔与赋格(九级、十级共用)Toccata and Fugue 7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九级)Hungarian Rhapsody NoII 《手风琴考级重点曲目辅导》(六) 1 车尔尼练习曲(九级)Czerny's etude 2 保卫黄河(九级)Defend the Yellow River 3 俄罗斯主题变奏曲(十级)Russian Theme Partita 4 拉斯布哈(十级)Lashibuha 5 梁祝(十级)Liang Zhu 6 草原小骑兵-手风琴、木琴二重奏(欣赏)Young Cavalrymen on Grassland 7 瑶族舞曲-合奏(欣赏)Yao Nationality Dance-Tutti你还是用kugoo收收吧

初学的还是要挑一写小曲子唱,音域不太高的比较适合你。

如果你找了专业的声乐老师,一般会让你先唱《女儿歌》、《沂蒙山小调》《茉莉花》(江苏民歌)《牧羊歌》《走绛州》(陕西民歌)《苏武牧羊》《北京的金山上》《凤阳花鼓》(安徽民歌)《大红枣儿甜又香》《月牙五更》(东北民歌)《紫竹调》《紫竹调》等等

建议你去买一本郭祥义编的《民族唱法歌曲大全》,简谱的,非常全,还分级。

 本文为大家介绍东北民歌相关音乐基础知识。

 东北民歌是指流传于东北三省汉族小调的统称,它的歌词是东北人民生活语言的诗化。由于地理、语言、生活习性养就了东北人豪爽的气质,在民歌中往往得以充分体现。东北民歌中有些曲调是受地方戏二人转唱腔的影响,所以显得非常富有地方色彩,生动活泼,反映了劳动人民开朗的性格和丰富的生活情趣。东北民歌的特点一般音调比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也比较刚直。《东北风》、《月牙五更》、《摇篮曲》及《小拜年》已成为具有东北代表性的民歌,久唱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民歌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及魅力。

 东北民歌可分为三大类:山歌、歌舞曲、萨满调

山歌

 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

 歌舞曲

 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

萨满调

 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

 内容方面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东北民歌的内容常常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它唱出了人民的痛苦和欢乐,记述了黑土地上的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而且还具有鲜明的阶级意识和强烈的阶级感情,爱与憎的倾向总是鲜明得毫不隐讳。旧社会,劳动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日寇的铁蹄践踏东北三省。那时黑土地上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悲惨的情景在东北民歌中体现着,如《煤黑子苦》就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了东北汉子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解放后广大劳动人民又创作出许多唱翻身,唱解放,歌唱领袖,歌唱***,歌唱自由幸福生活的歌曲。如:《新东北风》、《翻身五更》等。

 在东北民歌中有许多歌曲是与生产劳动实践密切相关的,如节奏鲜明的劳动号子:《哈腰挂》、《拨粮包号子》、《打路基歌》等,有的直接反映劳动的场面、劳动的情景、劳动的心情,也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不怕困难,充满人定胜天的必胜信念,如:《姐妹上场院》、《卖饺子》、《生产忙》、《气死龙王》等。也有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爱情及地方习俗的歌曲。如:《摇篮曲》、《瞧情郎》、《反对花》、《回娘家》等。

 东北民歌,孕育在这片黝黑的土地上,孕育在豪爽、乐观的东北人的血液里,它们把人们劳动中的苦与乐、生活里的喜与悲,把民俗、情趣、青山、秀水,把小伙子、俊姑娘那份羞答答的爱用欢畅的、粗朴的、奔放的、柔婉的腔调唱出,织出了一幅幅色彩浓烈独具地方风味的民俗画面。新货郎、瞧情郎、乌苏里船歌等,每一首歌里都散发着黑土地上的玉米香,每一句歌词里都透出东北人的豪气。

 调式方面

 东北民歌以小调为主,以宫徵调式为多,也有商羽调式。

 如:《东北风》、《放风筝》、《翻身五更》、《庆新年》、《小看戏》、《回娘家》、《摇篮曲》等均为徵调式,《丢戒指》、《卖饺子》、《秀云肩》、《小拜年》等均为宫调式;《茉莉花之二》、《正对花》等为商羽调式。东北民歌总体上给人以明朗、活泼的感受。

 旋律方面

 东北民歌的曲首往往是同音反复、或使用重复的表现手法,二者也常常叠用,继而用“加花”或“放宽”或“紧缩”等手法。

 东北民歌在旋法上常出现四度旋律音程的同时,更突出使用小三度音程,旋律性较强,节奏规整。人民很善于运用音乐的表现因素,短小简练的手法,创造出鲜明、准确而生动的音乐形象,表现深刻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东北民歌旋律清新明朗,节奏规整,接近自然语言形态,多采用2/4拍,形象准确生动,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还有这几个突出的特点:

 ①运用四季、五更、十二月等来取缀多段唱词,形成分解歌的形式。例如《正对花》、《反对花》、《翻身五更》,以此表现出人民较高的创作才能及艺术性。

 ②衬字衬词的使用是东北民歌的特点,如:《小看戏》表现出东北人特有的诙谐、风趣。

 ③舌尖颤音贯穿全曲,加上模仿锣鼓声所使用的衬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东北民歌“活”“俏”“浪”“逗”的特点以及高超的演唱技巧。如《正对花》。

 有时歌词中方言的运用,更突出了东北的地域特征,听起来让人有亲切感。

 艺术价值

 东北民歌表达了东北人民勇敢的精神、勤劳的作风及火热的情怀。它凝聚着东北人民的智慧,是关东人民的杰作,东北民歌在我国的民间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东北民歌深受人们的喜爱

 东北民歌王郭颂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东北民间音乐,赋予它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生命。同时,他又通过自己独具特色的演唱,把东北民歌和具有东北地域风情的创作歌曲介绍给了全中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使东北地区的音乐在中国和世界音乐园地里更为光彩夺目。

 2、东北民歌促进了“二人转”及东北大秧歌的发展

 传统音乐的五大类(即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从来都是互相影响和吸收,互相丰富互相促进的关系。但从基本的方面看,民歌又是其他各种音乐的基础。东北民歌也影响促进了东北的二人转、东北大秧歌。两者都从民歌中吸取材料。

 3、经典器乐曲源于东北民歌

 独奏曲《赛马》与《江河水》20世纪60年代初问世以来,风靡全国,轰动海外,成为我国二胡的经典曲目。其中《江河水》这首乐曲是黄海怀将同名的东北民歌《江河水》移植改编为二胡独奏曲,该曲悲愤的旋律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在1965年拍摄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以一盲公卖孙女的悲惨场面,配以二胡独奏曲《江河水》的悲愤旋律,深刻地表现了旧社会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此曲和《赛马》直到今天,仍然盛传不衰。而《江河水》已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之中。又有许多演奏家将东北民歌《摇篮曲》、《回娘家》、《月牙五更》、《瞧情郎》分别改编为小提琴曲、唢呐独奏、板胡曲及爵士乐等,让人耳目一新。随着现代化的电声乐队的发展,东北民歌又有新的演绎,为东北民歌注入了新的生机。

 4、东北民歌的精髓滋润艺术家的创作

 八十年代创作的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王德词刘锡津曲)描绘了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塑造了北方人纯洁、崇高的精神境界,旋律宽广而婉转。《十五的月亮》(石祥词、铁源曲)赞颂了军人及军人的妻子为祖国守边防,甘于奉献的精神,旋律优美而细腻。还有《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想给边防军写封信》、《辽河水从我家门前走》这些歌曲,一问世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广为传唱,家喻户晓,如今已成为经典之作,久唱不衰。细细品味,旋律中都吸收了东北小调的味儿。这些艺术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许是有意的,也许是无意的,但是,这种艺术精髓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在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们的创作。

 新时代,《大辽河》、《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过河》、《家在东北》这些创作歌曲唱遍大江南北,也无不吸收了东北民歌的精髓。

 由沈阳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大型舞蹈系列剧《月牙五更》是曾获得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舞蹈艺术精品。它以东北民间广为流行的同名民歌《月牙五更》为主旋律,并以鲜明的关东舞蹈风格,描绘了关东大地人民群众世世代代拼搏向上的生存意识,构成了一幅幅多彩、情趣盎然、美丽纯情的生活画卷。该舞剧曾在中南海演出,并先后在上海艺术节、杭州艺术周、香港“神州艺术节”等艺术盛事上演出,受到国内外舞蹈艺术家的高度评价。再一次展示了关东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风貌。

东北二人转哪些段子非常精彩?

一对新人结婚,到了晚上要闹洞房的时候了,所有朋友都来闹洞房了,这个时候有人提出了问题,说:“你们谈谈是怎么认识然后结婚的”,新娘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