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迷茫时,如何探索自己人生的意义?
文 | 栩然
发布 | 栩然说(ID:xuranshuo)
很多人曾经给我留言说:觉得自己很迷茫,不知道应该干点什么。
之前,我遇到这样的留言,都会苦口婆心地劝一劝,不要多想要多干,不要期望一夜暴富要脚踏实地,不要眼睛只盯着别人要学会内省,不要得过且过要学会制定目标……
时间长了发现,效果很一般。
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属于懂得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一生。
然后还有人问我:栩然,我很喜欢看你写的毛泽东,迷茫的时候,我能去看主席的故事吗?
我觉得,千万别去。
不是读不懂,而是,你会深感羞愧!
和年轻时候的主席相比,我们现在的所有条件都要好得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远远没有他们当年那么恶劣。
我们的所谓的迷茫,在主席他们那一代人看来,更多只是小布尔乔亚的矫情。
你如果真的读懂了主席,就会明白,人的一切迷茫,都是因为:没有使命感。
近几年来,8个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很热。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深入交流一下关于人生使命的话题。
也算是,在这个号上和大家得一次面对面谈心吧。
说到“使命”二字,我猜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思考过一些关于人生的哲学问题:
人为什么活着?
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是要做什么?
尤其当一个人满足了基本温饱、脱离了贫困、解决了生活基本问题之后,如果依然单调重复过去的生活状态,那么就很容易陷入一种无聊的循环,一种意义的真空。
这种状态不致命,但容易让人抓狂,让人陷入对时光流逝的焦虑,对未来莫名的迷茫。
这时,人就会进入一种自我 探索 的状态,会本能地追求人生的新高度,追寻生命的意义。直到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他才会找到生命的价值感,对人生不再迷茫。
曾经有一个“临终前你会后悔的事”的帖子国内外网站上被疯狂转载,瞬间点醒了数万人,文中统计了生命走到尽头时人们最后悔的25件事,其中得票率最高的是“后悔当初没有选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种人生终极想要过的生活,就是使命。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在17岁时读到一则格言:“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
这句话他影响深远,他每天早上都会自问:“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后一日,我今天要干些什么?”
“你的工作将填满你的一大块人生,唯一获得真正满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伟大的工作,而唯一做伟大工作的方法是爱你所做的事。如果你还没找到这些事,继续找,别停顿。尽你全力,你知道你一定会找到。而且,事情只会随着时间越来越好。所以,在你找到之前,继续找,别停顿。”
我一直认为,“使命”二字是非常神圣的,绝不是那种喊一喊口号、追一追热点、发一发朋友圈,但只有三分钟热度,时间一长就腻味的东西。
为人生找使命,就等于为自己找到跨越一生的长期目标。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关于“目标与人生”的著名调查,他们挑选了一群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即将步入 社会 的学生,他们中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这项调查,充分说明了长期目标对人生的重要性。
值得说明的是,在为自己制定长期目标之前,你必须问一问自己的人生使命是什么。否则,我确认这个长期目标只是“假目标”,你做起来不会有持续的激情,也坚持不下去。
只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使命”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有的人只是在脑中闪过这样的念头,时间一久就淡忘了;有的人在一段时间里找不到答案,于是便放弃了追寻。那么,怎么办呢?
接下来,我们就以毛主席的人生事迹为范例,寻找一些关键因素,感悟他的人生使命, 探索 自己的人生方向。
关键因素一:关于人生哲学观的问题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找不到人生的使命感,没有长期目标呢?这与思考方式有关,在思考的出发点上,人与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
绝大多数人制定目标都是从“利益”出发,也就是在权衡利弊之后再做选择;极少数人制定的长期目标是从“哲学”出发,思索人与世界的关系,探寻背后的意义。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 探索 过人生的意义,观察过各类人群,并在其散文集中写道: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
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 美食 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
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
对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何处谈起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深陷其中好像将这场 游戏 玩得不亦乐乎,可站在整个生命的维度上看,又发现追求的不过是即生即灭的存在,又这个怪圈里不停的打转转,可笑至极。
因此,如果以利益为最主要的评判标准,就会因短期的得失而迷失方向,难以制定长期目标,更难以找到人生使命。接下来,季羡林先生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在散文集中写道:
“在人类 社会 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但是,这个道理在人类 社会 中只有少数有识之士才能理解。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
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17年时,时年24岁的毛泽东精心研读杨昌济老师推荐的《伦理学原理》。
这是一本极富哲学色彩的书,其他人读起来觉得枯燥无味,毛泽东读起来却废寝忘食,并写下了一万两千余字的批注。
受《伦理学原理》的影响,毛泽东接下来便写下了一篇名为《心之力》的文章,文中尽显哲学思想,从宇宙、世界、进化、人类、天下、中华、民族、文化等哲学的高度上探寻真理,寻找人生使命。
这是一篇气吞山河的雄文,湖南一师杨济昌老师看后拍案叫绝,直接给了105分--在满分100分的基础上又加了5分。
只可惜,这篇文章后来佚失了,目前网络所传的版本,未得到官方确认。
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致黎锦熙长信,探讨救国救民的“大本大源”问题而所谓本源,就是“宇宙之真理”信中强调“以大本大源为号召”,通过改造和普及哲学、伦理学来变换全国的思想,这就是救国救民的根本道路。
在毛主席其他一些史料中,曾记载过大量有关世界、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受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 由此看来,他思考和决策的方式的确与绝大多数人有着本质的差异。
很长时间以来,我之所以抵制一些人对毛主席的妄议,是因为这些人只会站在“利害关系”的角度上去评价他的行为。当然,对于将利益作为评判标准的人来说,他又如何说出认知之外的话呢?
我过去曾引据过很多史料,说明他曾放弃过高官厚禄、一夜暴富的机会,选择了那条常人看来最艰难、最高风险的路,这种“利益至上”的价值观看来,是无法理解的。
事实上,毛主席做出的很多行为的出发点并不是利益,而是人民至上。其背后的根源,就在于他对于哲学、价值、意义的执着追求。
当然,毛主席并不是一个特例,在几乎所有名人的传记中,我们都能找到他们对于人生哲学的深入思考和 探索 。可以说,所有的大成者都是有哲学思维的人。
算计者,算计的是短期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只能得到短期的回报;哲学家,探寻的是人生、天下乃至宇宙的真理,因此可以达到长期的效果。时间会说明一切。
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温饱不愁的人来说,少去计较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利益问题,多去深入思考一些关于人生的哲学问题吧,这样你才会进入更深一层的人生维度,离自己的人生使命更近一些。
关键因素二: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关于人生的使命,无法从书本上直接学得,也无法由他人来直接告知,它只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书本、贵人皆是加速我们找到人生使命、完成人生使命的催化剂,但无法取代。
最终,你要聆听并相信自己内心的声音,它会告诉你答案。这种“使命感”的声音虽然有时微弱,但永不消失。
就像毛主席比喻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星星之火一开始纵然微弱但永不熄灭,终有一天必成燎原之势。这种“星星之火”最开始并不是出现在外界,而是出现在他的内心。
所谓的“使命感”是一种感觉,一种自己很重要的巅峰感觉,一种非常有意义存在的感觉,那种感觉不是含在口中的一点甜,穿在身上的一种暖,握在手心的一种柔嫩,而是远超出物质感受的体验。
相信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这种超出物质感受的体验,只是区别在于:
绝大多数人偶尔有过,而极少数人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中;绝大多数会受世俗的影响而选择符合普世价值观的路,而极少数人会聆听内心的声音,走出常人难以理解的路。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说过“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我要在宇宙中留下痕迹”,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乘坐火箭完成人类首次太空 旅游 ,Space X创始人马斯克计划在2050年之前将100万人移民至火星
这些言语和行为是常人难以理解的,甚至认为离经叛道的,但这些人偏偏聆听了内心的声音。
正所谓大道至简,成大事者其实生命很简单,只是听从内心的声音,追随内心的声音而已,它会带我们找到人生使命。
1936年,43岁的毛泽东曾站在陕西省清涧县袁家沟欣赏雪景,然后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诗词--《沁园春·雪》,里面以极其宏伟的视角描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又以极其长远的视角回望了中国几千年来的 历史 人物。
其中“欲与天公试比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之类的词句,仅仅是读一读都让人感到振聋发聩!
设身体验一下吧,当时他写此诗词时内心究竟有着什么雄浑有力的感觉?仿佛自己与天地、 历史 浑然一体,若没有那种超出物质感受的体验,根本写不出这样的诗词!
这种浑然一体的体验称之为“心流”,凡是经历过的人一点就懂,凡是没经历过的人怎样思考也感受不到,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书本里学出来的,而是一个现实体验的过程。
一旦人进入这种“心流”的状态,就会日以继夜地思索、魂牵梦绕的专注、废寝忘食地执行,甚至忘记周围的事物,直至达成一个连自己都惊讶不已的绝妙成果。
1938年5月,毛泽东将自己关在了延安一个简陋的窑洞里,连续9天足不出户,废寝忘食地撰写《论持久战》。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也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记录:
“毛泽东坐在窑洞的书桌边,微弱的烛光照着他苍白的脸。他两天没有睡觉,只吃了很少一点东西
5天以后,密密麻麻地写着毛泽东那不受拘束的草体字的稿纸已积满书桌。不过毛泽东的体重减轻了,眼睛布满了血丝
到了第7天,毛泽东突然痛得跳了起来,他右脚上穿的鞋被火盆里的炭火烧了一个洞,而他正在沉思
到了第8天,他突然感到头痛并有些晕厥,医生赶来给他诊断后,他仍继续写作。
到了第9天,终于完成了这篇长达80个印刷页的论文。”
伟大的作品来源于废寝忘食的专注,废寝忘食的专注来源于内心的声音, 而内心的声音则是来源于人生的使命 。
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吧,它会指引你找到自己的使命,从此你的人生也会变得非凡。
关键因素三:自我暗示--我是有资格的!
心理学中有个“自我暗示”的术语,每个人都会潜移默化的暗示自己,并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会在无意识中暗示自己有种“无资格感”,然后自我设限。
绝大多数人都觉得“使命”二字很高大上,只有那些大人物才值得拥有,而自己只是普通人,没资格拥有。
比如说前文所举的例子:乔布斯说“要在宇宙中留下痕迹”、贝索斯要在太空中旅行、马斯克要实现火星移民,这些“胆大包天”的计划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更别说经由自己实现。
那么,究竟是“先拥有后成为”,还是“先成为后拥有”呢?
我们也可以结合毛主席的经历进行感悟。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张锦力先生所著的《解读青年毛泽东》一文中,有过这样的记录:
“人们总爱寻根溯源,觅其家谱,似乎觉得成大事者背后必有先天因素可循。可若以此思维探究毛泽东,就会发现毛氏家族实在平淡无奇,没啥猛料可挖。
从家谱上看,毛泽东的这一支上推五代,既没朝中之官,更没进士举人,祖祖辈辈都是靠田吃饭的本分农民。”
如今,当我们提起“毛主席”三个字时,总认为他拥有人生使命、改变中国是天经地义的。可仔细研究却发现,他并不出身于什么贵胄之家,韶山冲只是一个普通的山沟沟,他只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
按世俗价值观来讲,无论从哪方面讲,他都“没有资格”成为那个引领时代的人物。
重要的不是外界怎么认为他,而是他自己怎么认为自己,自我暗示才是最重要的。1919年7月,26岁的毛泽东就在《湘江评论》中写道: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 社会 者,我们的 社会 。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虽然不能一一列举,但在毛主席的其他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毛主席这种“敢为天下先”、“舍我其谁”的气势。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改造 社会 是“别人的事”时,他从潜意识里就告诉自己: 这是我的事!
心理学中有一个“自证预言”的现象,指人会不自觉地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换句话说,无论你怎么认为自己,你都是对的--
如果你认为自己没资格,最终的事实会证明你是对的;如果你认为自己有资格,最终的事实也会证明你是对的。
最终你会发现,唯一束缚制你的,就是你大脑中的限制,是你自己给自己的定位。当你拿掉这些限制时,重新定位自己时,你会打开视野,然后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那里会有你生命真正渴望的东西!
所以,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
我这篇文章的标题,其实是在“正话反说”。
为的是给大家一些刺痛感,你们如果看完标题就来反驳我,那就更好了。
我真正的观点就是: 迷茫时,多读一读伟人的传记吧,这些书籍会为你展现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甚至找到你人生的使命。
谁也无法直接给你答案,但这里有一条通往答案的道路,只要矢志不渝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你会找打答案。
毛主席年轻时也有过人生迷茫的阶段,遇到困惑时,恩师杨昌济就让他读胡林翼的书,里面有句让他印象极其深刻的话:
“天下事只在人力作为,到水尽山穷之时自有路走,只要切实去做。矢志不渝地去 探索 去追寻,只有历经重重磨难只有碰得头破血流甚至直到山穷水尽,才可能溯本求源知其精髓。”
后来的历程表明,书中所言不虚,他找到了人生的使命。
不要认为这很“虚”,不要认为你没资格,心会告诉你答案。
因为,你值得拥有!
—— END ——
大家好,我是栩然,感谢大家的阅读和评论。想第一时间看到更多有态度、有深度的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栩然说(ID:xuranshuo),和100万粉丝共同成长!
毛主席以蕙芷命名的建国国花
毛泽东的名、字和号并用芝兰命名
毛泽东这一名字是与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和诗人紧紧联系着的,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命运,并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但许多人仅知毛泽东的大名,对他另外的名、号却不甚了解。
毛泽东(18931226-197699),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他一生用过许多名、号,且大多有一些特定的含意。这些名、号与他的经历和思想发展密切相联。
毛泽东乳名为“石三伢子”说来有一段缘由。毛泽东的母亲文氏18岁成亲后,于毛泽东前,曾生有两个孩子,但先后均在襁褓中夭折,毛泽东是第三胎。文氏敬重神灵,笃信佛教。她生怕毛泽东又不能长大成人,便将其寄居外祖父家唐家托。外祖父家的龙潭中有一块巨石,孩子拜石为干娘,寄名石头。又因其排行第三,故取名“石三伢子”做为乳名,寓意坚如磐石,希冀百年长寿。毛泽东1923年在湖南从事革命工作时,为遮掩反动当局的耳目,亦曾用过“石山”之名,并以此为名在《前锋杂志》上发表过《省宪下之湖南》一文。
泽东,是毛泽东的正名、谱名。毛家的家谱为以下辈序:“祖恩贻泽远”。他是家族中的“泽”字辈,以辈序取名。《韶山毛氏四修族谱》(写于1941年)中记载:“毛泽东,之咏芝,行三,清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十九日辰时生。”“泽东”二字意为润泽华夏天地,恩惠东方。毛泽东早年撰文均以“泽东”为笔名,以发表在《湘江评论》上的文章较多。在党的机关报《向导》周刊上撰文也时有以“泽东”署名的。国花蕙芷
润之(或咏芝,润之),是毛泽东的字。“泽”与“润”字义相近,均可理解为雨露滋润的意思。润之是润芝的谐音,咏芝寓意“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关于“润之”一词的来由,毛泽东1945年重庆谈判时,曾与当时任《新民报》副刊编辑的作家张恨水谈起:“我以前常用的‘润芝’一名,便是在湖南一师时,杨怀中先生为我取的。有一次,我在给杨先生的信中署名‘毛学任’,杨先生问我何故?我说学一学梁任公(即梁启超)。杨先生便给了我一部《胡文忠公全集》要我读。我反复阅读后,觉得胡林冀确实值得学习,胡字‘润芝’,我就改为‘学润’。杨先生对我说:‘司马长卿崇拜蔺相如改名相如。你既然尊敬胡润芝,就干脆改成润芝吧。’以后,师长和好友们多叫我‘润芝’。”
青年毛泽东和他第一师范的同学、新民学会的会员们,经常在湘江中搏击风浪,以磨练意志,坚强体魄。毛泽东小的时候就常在韶山冲家门前的池塘游泳,到长沙读书后,湘江成了他“与天奋斗”“与地奋斗”的乐园。他的同学张昆弟在1917年9月25日的记中写道:“昨日下午与毛润之游泳,游泳后至岳麓山蔡和森君居,时近黄昏,遂宿于此,夜谈颇久。毛君润之云:现在国民思想狭隘,安得国人有大哲学革命家、大伦理革命家,如俄之托尔斯泰其人,以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新思想。”
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眺望湘江,回忆当年求学的情景,写下了壮词《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他们是如此意气风发地战天斗地,也是同样意气风发地投身于革命运动。
从毛泽东众多的名、字、号中,可以看出他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抱负、志趣及丰富的革命经历。历经血雨腥风,穿越枪林弹雨,终于迎来了日出东方,祖国新生。
芝兰象征革命人民大团结,艰苦朴素的革命战斗精神。
娥皇、女英的故事感动了行吟泽畔的屈大夫。但是,奸邪当道 ,报国无门,楚国已经日薄西山了。“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还有什么办法呢?
“萧艾太盛芝兰少,一跃冲向万顷波。”(毛泽东诗,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屈原在汨罗江汇入湘江处的罗渊抱石沉江了)。
其后湘潭人黄厚周,崇祯十三年进士。明亡后不仕,自称黄人,年七十自沉于湖州南浔河。
民主革命时期,有多位湘人蹈海投江殉水而死:新化人陈天华(1875-1905),在1905年底时为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在东京大森湾投海自杀。
益阳人姚宏业(1883-1906),于1906年5月为抗议中国公学遭清廷种种钳制,在上海蹈黄浦江而亡。
毛泽东1961年秋看《离骚》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捷惟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何必如此夏桀商纣王独弃 放肆披开了,一对蕙芷惟有的捷径以困住停止了脚步;惟有夫役私党派的人愉快 ,路途昏暗愚昧难以取胜;)毛主席挥毫慎笔写《七绝、屈原》光辉诗篇。屈子当年赋楚骚, 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路冲向万里涛。(椒兰:申椒, 蕙芷简称即:芝兰。)
毛泽东也留下了“兰以素为贵,人以德为高”的千古名言。今天,中华民族在中国***的带领下,真正进入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伟大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正日益清晰:“和平崛起”是中华复兴的战略选择,“科学发展”是中华复兴的根本方略,“共同富裕”、“和谐社会”是中华复兴的重要目标。我们正在走的路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正在干的事业是前所未有的壮丽事业,我们正在朝着这最新最美的蓝图稳步迈进。
(文章来源党史文献与《湘江礼赞》书籍等)。《国花蕙芷》研究作者:赵彦。
在武汉工作的经历,让我有了参观林彪的故乡——林家大湾的便利。
在那个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家族里出了三个名人、现在却很不起眼的湾子里,让人感慨良多。
一个氤氲的早晨,八点钟驱车从武汉西上京珠高速,然后过军山大桥后上武黄高速,过鄂黄大桥,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就到了。
林家大湾位于湖北省黄冈市20多公里的团凤县回龙镇,当地人世代相传,回龙山原名枣儿刺岭,有九条触犯天条的小龙被东海龙王囚禁在此岭巨石之下。
龙王有言:只有岭上铁树开花,九龙才能得返东海。
终于岭上铁树开花,九龙返回东海。
但其中一小龙思念枣儿刺岭的峻秀雄伟,毅然返回定居,此后,枣刺儿岭便被称为回龙山。
回龙山上常有祥云瑞气云雾盘绕,仙气十足。
离回龙镇约六七里,耸出一座形神俱似一头山羊的山岭。
山岭海拔约300米,山势不险不陡却气势不凡,满山草木、竹树、繁花。
相传这座山是一头雪白的神羊坐化而成,命名白羊山。
白羊山南麓,山势三面环围着两座中间只隔着一道冲田的两上小山村。
这就是林家大湾和染铺湾。
临近湾子口不远处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白羊山名人故里林家大湾”。
这里不仅走出了林氏三兄弟,也是地质学家李四光,教育学家王亚南,作家秦兆阳的家乡,小小的回龙镇,的确可谓名人之乡!
村子的入口有一座书有“林家大湾”的牌楼,旁边设有收费处,参观者每位人民币20元。
林家大湾是回龙山脚下一个不大的自然村落,听说过去很穷,即使在改革开放多年农村变化很大的今天,依然看不到富裕的迹象。
林家的几间纪念旧居:“帅门”、“林彪故居”、“林育南故居”、“林育英故居”等都是他们的后人自发集资筹建的,村口的收费和故居的日常管理都是其家族内部事宜。
据说当地 对林家大湾的“对外开放”采取既不支持也不阻挠的态度,对故居的修建也没有一分钱的投入。
名为“帅门”或许是隐喻林副统帅之意吧,而实际上是林彪父母的旧居。
客堂里很宽敞,屋子中央有个天井,室内光线还不错。
墙壁上陈列着林氏家谱及其家族成员的许多照片,其中还有林彪的前妻张梅和其女儿林晓玲的、林立衡夫妻的,以及林立衡1987年回林家大湾的留影等。
旧居的侧室里主要是林彪的生平介绍、照片和一些老帅们的评价文章,展现了林彪在战争年代驰骋疆场的英姿,自然地使人想起他那不平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所取得的赫赫战绩——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阻击歼灭战、解放战争时期的平津、辽沈战役……
历史的长河悠悠,是非功过自有评说,而林彪那跌宕起伏的悲剧一生,却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深深的启示和悠长的思索。
从故居里出来,看看房前屋后,倒也真是有几分风水宝地的味道。
湾前一池塘水碧波荡漾,湾后背靠青山满目苍松翠柏郁郁葱葱。
看那山脉、那地势、那风景,和我们去过的 故居韶山冲很有些相似。
不禁使人联想到,是不是这样的山水就能养育出伟人呢?
据说,这里在文革期间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韶山。
其后人和有关文献介绍,仅自1968年至1969一年间,就有108万人前来林家大湾“瞻仰林副统帅故居”,络绎不绝的人群把清水塘的水都喝干了。
还听人传,当年“四野”的东北后人来到林彪故居时,常有面对“东北王”画像长跪不起的情景。
看看眼前游人零星、萧条凋敝,想想林家大湾曾有的辉煌,不能不让人感叹:三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世事无常!
其实,无论是作为革命历史教育基地还是作为名人旅游资源,林家大湾都不应该这样被闲置、被漠视。
因为林氏家族中不仅出了林彪,更有林育南、林育英两位烈士,他们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是受到党中央充分肯定的。
特别是林育英(张浩),是享受过由伟大领袖 一生中唯一一次执绋抬棺的高规格礼遇的人,这在我党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还有一个传说,抗日战争期间,陕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15、120、129三个师,三兄弟中林彪和林育英分别担任115师师长和120师政委,那时林育南已经牺牲。
当时开玩笑说:假如林育南还在,干脆八路军这三个师都由你们林家包了。
在这个有着美丽传说的秀丽山村,走出了中国革命杰出的林氏三兄弟林育南、林育英(张浩),他们三兄弟是堂弟兄,但没有出五父,出现了林彪这样一人,自然与传说分不开了。
林家大湾的人如是说:林家祖坟葬在凤凰口,要发财。
林家祖屋座落在官山恼,代代不脱官。
林家新屋座落在神仙恼,神仙恼连着白羊山,白羊山上有白虎星,白虎赶白羊,猛虎下山梁,才会出了个林彪。”
“林氏三兄弟”的威名及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中华人民共和国目前尚无官方认定之国花!
所谓国花“蕙芷”纯粹是某些人YY的产物,能找得到的消息都是出自同一篇帖子。
确实比较有可能当选国花的(或者说竞争比较激烈的)是梅花和牡丹。
参考来源: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weekend/2009-03/05/content_17384056htm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8/05/31/003339861shtml
欢迎参考 维基百科之 国花 条目
毛泽东:迷茫时,如何探索自己人生的意义?
本文2023-09-22 01:00: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0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