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的宗族字派
字辈:
辽宁建平苑氏字辈:兰、守、德、上、春、井、连、进、永、海。
辽宁沈阳苑氏字辈:忠玉成家广,斋培绍士长。
辽宁海城苑氏字辈:世福德长久,学守立宏文,金昌喜玉盛,万年泰和春。
吉林长春苑氏字辈:世福德长久,学守立宏文,金昌喜玉盛,万年泰和春。
山东宁阳、邹城等苑氏字辈:思学崇时至,修容克法兴,云体广振举,文承兆祥洪,令德天福佑,纯儒国丛增,善家庆贻泽,繁衍锡长荣。
山东汶上、郓城等苑氏字辈:仁嗣承康,茂道隆绪,延长心超,遵体法桂,兰兆荣昌,温润统宁。
山东苑氏统谱新字辈:江海山秀连,英才占奎元,守信如泰岱,奉公为民先,品清廷孝景,名望大宏彦,助勉理宗志,建汝至同宣,起澍登百刚,维佩葆辉光,平治诗书本,格诚纪典扬,安昕昭正智,经伟启新方,共怀忠贞念,勇源世代昶。
山东沂水、莒县、日照、诸城苑氏字辈:振德芳克广,忠成言序昌,荣华祥显兆,慧庆明恒长。
山东定陶:学广兆现登,仁嗣承康茂,
河南新乡苑氏字辈:福泽兴家运,明道振国昌。
河南周口苑氏字辈:同明乐光章,世好思修先,遵定乃安统,知怀述志本,积善余庆立,保太道毓祥,邦家斯振箴,景运必昌生,培荫扶良佑,炳茂观成灵,永久繁化远,载露清风兴,沐恩高厚禄,既富而强行,从绳作哲启,字正师庄英,树德昭平允,敦仁延嘉瑞,恒劳方守业,含和崇温贵,扬帆待便顺,泽岸登长廷,龙腾凤舞耀,林琅聚华中,达雅理社令。
内蒙敖汉旗苑氏字辈:德春桂国庆,广喜永福宝 。
湖南新宁苑氏字辈:大道朝廷,祖德吉祥,继述洪长,克敦伦纪,永邵书香,忠良显达,经纬昭彰,钦崇家训,富贵荣昌。
家谱字辈的由来
用不同的汉字来表示同一家族成员的不同辈份,这是汉族家谱的一大发明。
这种情况早在三千多年前我苑氏的家谱中就有记载:
1苑氏始祖武丁----2、文----3、少壬----4、京师----5、宴享----6、会稽----7、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武丁以下第七辈,这兄弟六人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典字”,“典”字就是他们的字辈。(见山东苑金铎主编的《苑氏族谱》)
这兄弟六人分别去了六个地方,这也是我们苑氏家族的第一次迁徙。
据康熙元年山东修谱的“苑氏族谱序”记载“兄弟六人自商辛年间一齐而出,艾然相行。
长讳治典至居北直保定府清苑县西北黑岗村。
次讳教典至居山东青州府高苑县东北寅阳村。
三讳礼典至居江南常州茂苑县东南江河村。
四讳政典至居河南南阳府上苑县黄杨村。
五讳刑典至居山西太原府太原县西大李村。
六讳事典至居陕西西安府鹿苑县白儿村。
在这兄弟六人中,只有第二支教典以下有明确的家谱一直记录到现在共计96代。这一支的家谱比孔府的家谱还要早720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我苑氏始祖武丁在位59年,公元前1271--1213年)。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苑氏家族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字辈,散居于全国各地的苑氏家族所使用的家谱字辈各不相同。
全国其他各姓的字辈家谱也不都是一次形成的,例如孔府的字辈家谱就是多次奏请朝廷批准后才形成的全国统一的字辈。据有关资料显示使用字辈记录家谱是从明朝开始的。
早在元代中期孔府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规定凡54代孙均以“思”字为派,思字以下55代为“克”字,因为56代没有确定字辈,56代衍公名孔希学。57代衍圣公单名孔讷。明朝初年,朱元璋赐孔府58代之后八个字用: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孔府自己再加上56代的“希”字和57代的“言”字偏旁 ,形成了第一个十代字辈即: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衍)。到明朝天启年间这个字已不够用,由65代衍圣公孔胤(衍)植奏请皇帝,又续上10个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清朝道光年间又续了10个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进入民国后,76代衍圣公孔令贻咨请北洋政府核准后有续了20个字。建、道、安、定,懋、修、肇、彝、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续、昌。这样一来孔府就有了50个字的家谱。因为这50个字是从56代开始使用的,所以,这50个字用完孔府就有105辈了。孔府的这50个字的字辈家谱,不仅孔氏家族使用,孟、彦、曾三大家族也使用孔府的这50个字的家谱。近日又得知“卜”姓家族也使用孔府的这50个字的家谱。五个家族共同使用一套字辈,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唯一的。就这样明、清之后字辈家谱得到了各家族的认可,许多家族也都是从这时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家谱的字辈。
不好意思,问姓的名人没有。
下面是姓氏来源相关内容:望采纳!
问[问,读音作wēn(ㄨㄣ),不可读作wèn(ㄨㄣ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汤后裔苑氏衍派问弓氏、问薪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苑》记载,“问氏,系问弓氏、问薪氏之后所改。”苑氏,来源于中国奴隶制商王朝(公元前1562~前1066年)。自商汤建国到商纣王灭亡,商王朝共历四百九十余年,十七代,三十一王。
商王朝,商汤始建都于亳(今山东曹县),之后有五次迁都,到盘庚时期(公元前1312~前1285年)最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之后,商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了发展,特别到了武丁统治时期(公元前1271~前1213年)的五十几年间,商王朝处于强盛颠峰。
商王武丁在公元前1168年封其子文至苑(今河南新郑),为苑侯,其后代子孙以先祖爵名为氏,称苑氏。时间约,距1998年约3166年。
苑氏一族的早期分布范围,可以从商朝武丁王及以后的商王朝统治范围来确定。武丁时期商王朝强盛,不断对外用兵,商的疆域日益扩大。据资料记载,其疆界西至陕西城固、山西万楼永和地区,北至邯(今河北涞易),南至湖北黄坡、江西清江,东至山东曲阜、泰安附近。因此,苑氏族人居住分布很广,主要在今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等省境内。
在商以后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苑氏的后代又以封官、分家封地、居住迁移等分衍出其他姓氏。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党固传》中记载,有许多姓氏皆出自苑氏,其单姓有劝氏、运氏、艺氏、毳氏、故氏、暮氏、住氏、据氏、幽氏、昫氏、泽氏、奥阝(郁氏)、圃氏、叙氏、咀氏、矢氏、履氏、亲氏、陇氏、勇氏、辩氏、遣氏、铣氏、衍氏、启氏、科氏、人氏、政氏、悼氏、北氏,其复姓有问弓氏、问薪氏、王里氏、虎夷氏、牟孙氏、平陵氏、平宁氏、羌兀氏、霜乡氏、新和氏、新孙氏、固孙氏等。
商汤时期,王朝以都城所在为核心布设军事要塞,以卫王畿。其军事要塞近都者多为环形分布,称腕弓(近弓);其军事要塞远都者多在边境,呈星形分布,称深弓(远弓);处于二者之间地带设置的军事要塞,为扇形分布,称问弓(中弓)。
商汤后裔问弓氏,即为掌管中弓军事力量的大夫,其后裔有以其官称“问弓”为姓氏者,称问弓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问氏者。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大司寇苏忿生的封地温邑,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宝应问氏家谱》记载,江苏扬州地区的一支问氏,系由温氏改姓而来。
温氏源于西周时期的温国。据史籍《广韵》、《万姓统谱》等记载,西周初期,苏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温邑(今河南温县),称温侯。
周襄王姬郑二年(晋惠公姬夷吾元年,公元前650年),温国被北狄人攻灭,国君温子逃往卫国,称为温氏。后来晋国大夫郤至(温季子、郤昭子)率军攻灭了狄人,温国邑地就成为了郤至的封邑。
春秋中叶的周简王姬夷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农历6月,郤至在“鄢陵之战”中(今河南鄢陵)指挥晋军打败了强大的楚军,声威显赫,成为晋国执政上卿,从此郤氏一家三族权倾朝野,史称“三郤秉政”,结果引起其他晋国卿士大夫们的嫉妒。据典籍《国语·晋语》记载,晋文公姬重耳时期,“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寔掌近官。”因此,到了晋厉公姬寿曼执政,便对郤氏一族专权国政极为不满,就想找个借口除掉国中的这些强宗大族。
有一次,晋历公带着群臣去打猎,郤至打到一头野猪,便派人给晋历公送去,不料却在半途被晋历公宠幸的寺人孟张夺去,郤至大怒之便下一箭射死了孟张。晋历公不明究竟,对此大为恼火,愤声说道:“季子欺余!(这老家伙欺负到我头上来了)”遂决定除掉郤氏一族。
晋历公欲除郤氏的消息很快就被郤氏族人知道了,堂弟郤錡便主张抢先攻杀晋历公以保存自己,而郤至却愚忠地认为:宁可自己被杀,也不能犯上作乱。
周简王十二年(公元前574年)农历12月壬午日,晋历公纠合了一批与郤氏有怨仇的臣子们如栾书、胥童、夷羊五等,率甲士八百灭掉了郤氏一族,史称“晋灭三郤”。郤氏百年大族,一朝灰飞烟灭,三郤的尸首被陈列在朝堂上示众。这次事变后不久,晋厉公因为优柔寡断,也被栾书杀死。
郤至的子孙中有在“晋灭三郤”事件中成功出逃到其他诸侯国的,便以原郤至封邑命姓,称温氏。后该支温氏族人中有因避祸而迁徙至真如(今江苏扬州宝应)者,改“温”为谐音字“问”,称问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东汉末期温侯吕布,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吕布:(公元?~198年),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今内蒙古包头)。著名东汉末年武将。
吕布善弓马,精武艺,时号为“飞将”。他初在并州刺史(今山西太原)丁原手下任主簿,后杀丁原投靠董卓,晋升为骑都尉,又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后来,他曾因小故被董卓掷戟责打,心怀怨恨。
当时司徒王允拟诛董卓,便借机与吕布密商,吕布答应为内应。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乘群臣大会未央殿之机,派吕布等在北掖门诛杀董卓。吕布以功授为奋威将军,封温侯。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进犯长安,吕布战败出走。先后投奔袁术、袁绍等割据诸侯。曾助袁绍击败张燕。因惧袁绍,被陈留太守(今河南开封)张邈收留,命为兖州牧,屯驻濮阳。未久,曹操率军攻吕。吕布战败,投奔割据徐州的刘备。
其时刘备与袁术对峙。在袁术的鼓动下,吕布袭取下邳(今江苏睢宁),击败了刘备,自号徐州牧,并许刘备驻扎小沛(今安徽濉溪)。袁术曾派大军进攻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出面调停,使双方罢兵。
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击败刘备,攻破小沛。
曹操亲率军征讨。吕布不敌,被困于下邳,遣人求救于袁术,未果。吕布待军不善,在曹军围困之下,其部将侯成谋叛,擒住吕布及陈宫、高顺等人出降。吕布乞降未成,被曹操所杀。
吕布的后代子孙中有以祖上爵位“温侯”为姓氏者,称温氏。其后裔赣州石城人温革(公元1006~1076年),为北宋时期的教育家、图书收藏家,也是客家地区私家办学之先驱。由于他所办学校规模大,藏书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所教学生人才辈出,名震朝野,被当朝宋仁宗下旨入京面圣,并赐为“进士”,敕封为“大儒”。温革的后代在南宋末期撰有《海上仙方》一书,借外讽今,得罪了当朝权贵贾似道,全族被抄,有逃亡者改以谐音字“问”为姓氏,以避其难,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兀者群牧使温迪罕·蒲睹,属于避难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金史·温迪罕蒲睹传》记载,金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金国西京路桓州(今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爆发了以西北路招讨司译史契丹人撒八为首的契丹族人民大起义。
当时在辽阳一带管理兀者部落畜牧生产女真贵族温迪罕·蒲睹是群牧使,撒八起义后,温迪罕·蒲睹为防备属下契丹族人民响应,命令手下家奴兵丁配备兵器时刻警卫。于是契丹牧民便巧妙地骗那些家奴兵丁说:“我们将要出兵伐宋,官府要查看兵器,请把你们的兵器借给我们用一用吧。”家奴们上当,纷纷将兵器借给了契丹牧民。结果契丹族人乘机起事,温迪罕·蒲睹只能束手就擒。
契丹起义军捕获温迪罕·蒲睹后问他:“你愿意跟我们一起造反吗?”
温迪罕·蒲睹回答:“吾家世受国厚恩,子侄皆仕宦,不能从汝反而累吾族也。”结果,温迪罕·蒲睹当即被起义军凌迟处死,其在堂子孙也一同被杀。
温迪罕·蒲睹的后裔族人有取其姓氏首音汉字谐音为“问”者,汉化姓氏为单姓问氏。
三迁徙分布:
今安徽省淮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河北省围场地区,甘肃省徽县,浙江省余姚市,山西省汾阳市、交城市等地区,均有问氏族人分布。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公元185年),分琅玡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
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初皇年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至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
襄 州:亦称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郯 郡:亦称东海郡、海州、郯城县。
襄阳郡:治所由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
宝应县:春秋战国时期,宝应之地古称安宜,先属吴国,后属越国。秦朝时期建东阳县,属东海郡。汉朝时期分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于临淮郡、广陵郡。
桓 州:桓州城是金国西北边境的军事重镇,城址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俗名四郎城。金国为了抗击蒙古军南下,在北部边境地带挖掘了壕堑,派兵沿壕筑堡屯守,并在沿线设置了三处招讨司,即东北路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司。
2堂号:
庐江堂:以望立堂。
风湿、痛风治疗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发生障碍,血液和组织中积聚大量尿酸和尿酸盐而引起。症状是手指、脚趾、膝、肘等关节疼痛肿胀,甚至变形。
痛风,是由于长期在风湿寒的环境下而导致的;因此,应该远离风湿寒的环境,生活在相对温暖干燥的环境下。痛风,可以少吃酸性食品,少摄入盐;吃海鲜喝啤酒,会导致痛风。
教学视频指出:
中医的历节病,起因都是肝肾两虚,病在筋骨之间游荡,类似于西医的痛风、风湿病。临床上,按照症状分为三种:
(1)风痹,症状是又麻又痛:风湿相抟,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主之。
(2)血痹,症状是麻而不痛: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症,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3)历节,症状是但痛不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针对膝盖痛。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毒性大,严格按照要求制作使用,心脏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询中医师。
苑姓来源于商朝(约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1066年)。自商汤王建国到商纣王灭亡,共17代,31王。汤始都亳(今山东曹县东南)。之后,5次迁都,盘庚(约公元前1312年至前1285年)迁殷(今河南安阳北小屯村)后,商朝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了发展,特别到武丁王统治时期(约公元前1271年至公元前1213年)的五十几年间,可以说是商朝最强盛时期。商王武丁封其子文为苑侯(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后代以爵名为氏,即苑姓。时间约公元前1168年,距1998年约3166年。
苑姓距今(1998年)已有3166年的历史了,当时的居住地,也就是苑氏的始祖,地址在今河南省郑新县一带。
苑氏分布范围
苑氏早期分布范围可以从商朝武丁王及以后的商朝统治范围确定。武丁时期强盛,
不断对外用兵,商的疆域日益扩大。据资料记载:西至陕西城固、山西万楼永和地区,北至邯(河北涞易),南至湖北黄坡、江西清江,东至山东曲阜、泰安附近。由此可以得知,苑氏早期居住分布很广,主要在现在的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等省境内。如今苑氏分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在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苑氏的后代以又封官,分家封地、居住迁移等改了姓。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党固传》中记载,有许多姓出姓“苑”。如:劝、运、艺、毳、故、暮、住、据、幽、昫、泽、奥阝(郁)、圃、叙、咀、矢、履、亲、陇、勇、辩、遣、铣、衍、启、科、人、政、悼、北(高丽人)、王里、虎夷、牟孙、平陵、平宁、羌兀、霜乡、新和、新孙、固孙、问薪、问弓等。此书还记载:姓苑曰,今辽东有镂,姓苑曰,东莞人,出姓苑,庐江人变氏辽东人。
从以上结论:苑姓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不断繁衍、分化,居住地、分布范围逐渐
扩大。据统计,目前全国的苑姓人口,大约有一半以上居住在安徽。
苑氏历史上的名人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晋:苑何忌:晋国大夫,掌议论,当国参谋,顾问之官。
齐:苑 茂:齐国大夫。
卫:苑 春:卫国大夫,掌议论,当国参谋,顾问之官。
吴:苑 方:吴国太守,不仅听郡政,并且典郡兵了,又称“郡将”。
楚:苑 庚:楚庄王以常侍苑庚为上卿(卿相,高级官名)。
宋:苑 钧、苑 湛:登科(科举时应考被录取),颖昌府人(今河南登封一带)
郑:苑射犬:郑国大夫。
芮国:苑君璋:芮国国公。
南唐:苑 文:南唐太守、大夫之类的官职。
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前25年)
苑 康:泰山太守。(当时泰山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苑 咸:成都人,唐代官吏、学者,出身进士。
苑 暹:下邳相(即下邳相国太守官职)后汉时期:(公元947-950年)。
苑 玫:蔡州人(今河南汝南),五代时楚国将领。
北宋时期:(约公元1056-1090年)
迪 祖:受封为将仕郎。
苑徽猷:字箕叟,范阳人,宋代官吏。
苑 基:浙东人,宋代书法家。
元朝(1206-1368)
苑 华:献陵人,仁宗时期(公元1312年)任沂水县尹。
明朝(公元1368-1644年)
苑嘉祥:举人
苑 藩:明代胶州吏目,时人称他为苑青天。
苑继芳:明朝公元约1500年,嘉靖年间,长支继芳中进士任祥符县丞。
学 祖:二支学祖,进士,任云南霑益州、通安州两任知州。
苑 秀:直隶肃宁(今河北)人,明弘治十二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三十四名。
苑 囿:顺天府宝坻(今属天津)人,明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十七名。
苑时葵:顺天府宝坻人,明万历八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三十一名。
苑囿蕃:顺天府良乡(今属北京)人,初在锦衣卫,后于明天启五年进士及第,
中第三甲一百五十一名。
清朝:
苑林嵋:山西振武卫人,清康熙五十二年进士及第,中第二甲五十名。
苑鸿绪:山东诸城人,清嘉庆四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一百三十一名。
苑 池:山东诸城人,清同治七年进士及第,中第二甲三十七名。
家谱字辈的由来
用不同的汉字来表示同一家族成员的不同辈份,这是汉族家谱的一大发明。
这种情况早在三千多年前我苑氏的家谱中就有记载:
1苑氏始祖武丁----2、文----3、少壬----4、京师----5、宴享----6、会稽----7、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武丁以下第七辈,这兄弟六人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典字”,“典”字就是他们的字辈。(见山东苑金铎主编的《苑氏族谱》)
这兄弟六人分别去了六个地方,这也是我们苑氏家族的第一次迁徙。
据康熙元年山东修谱的“苑氏族谱序”记载“兄弟六人自商辛年间一齐而出,艾然相行。
长讳治典至居北直保定府清苑县西北黑岗村。
次讳教典至居山东青州府高苑县东北寅阳村。
三讳礼典至居江南常州茂苑县东南江河村。
四讳政典至居河南南阳府上苑县黄杨村。
五讳刑典至居山西太原府太原县西大李村。
六讳事典至居陕西西安府鹿苑县白儿村。
在这兄弟六人中,只有第二支教典以下有明确的家谱一直记录到现在共计96代。这一支的家谱比孔府的家谱还要早720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我苑氏始祖武丁在位59年,公元前1271--1213年)。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苑氏家族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字辈,散居于全国各地的苑氏家族所使用的家谱字辈各不相同。
全国其他各姓的字辈家谱也不都是一次形成的,例如孔府的字辈家谱就是多次奏请朝廷批准后才形成的全国统一的字辈。据有关资料显示使用字辈记录家谱是从明朝开始的。
早在元代中期孔府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规定凡54代孙均以“思”字为派,思字以下55代为“克”字,因为56代没有确定字辈,56代衍公名孔希学。57代衍圣公单名孔讷。明朝初年,朱元璋赐孔府58代之后八个字用: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孔府自己再加上56代的“希”字和57代的“言”字偏旁 ,形成了第一个十代字辈即: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衍)。到明朝天启年间这个字已不够用,由65代衍圣公孔胤(衍)植奏请皇帝,又续上10个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清朝道光年间又续了10个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进入民国后,76代衍圣公孔令贻咨请北洋政府核准后有续了20个字。建、道、安、定,懋、修、肇、彝、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续、昌。这样一来孔府就有了50个字的家谱。因为这50个字是从56代开始使用的,所以,这50个字用完孔府就有105辈了。孔府的这50个字的字辈家谱,不仅孔氏家族使用,孟、彦、曾三大家族也使用孔府的这50个字的家谱。近日又得知“卜”姓家族也使用孔府的这50个字的家谱。五个家族共同使用一套字辈,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唯一的。就这样明、清之后字辈家谱得到了各家族的认可,许多家族也都是从这时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家谱的字辈。
问[问,读音作wēn(ㄨㄣ),不可读作wèn(ㄨㄣ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汤后裔苑氏衍派问弓氏、问薪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苑》记载,“问氏,系问弓氏、问薪氏之后所改。”苑氏,来源于中国奴隶制商王朝(公元前1562~前1066年)。自商汤建国到商纣王灭亡,商王朝共历四百九十余年,十七代,三十一王。
商王朝,商汤始建都于亳(今山东曹县),之后有五次迁都,到盘庚时期(公元前1312~前1285年)最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之后,商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了发展,特别到了武丁统治时期(公元前1271~前1213年)的五十几年间,商王朝处于强盛颠峰。
商王武丁在公元前1168年封其子文至苑(今河南新郑),为苑侯,其后代子孙以先祖爵名为氏,称苑氏。时间约,距1998年约3166年。
苑氏一族的早期分布范围,可以从商朝武丁王及以后的商王朝统治范围来确定。武丁时期商王朝强盛,不断对外用兵,商的疆域日益扩大。据资料记载,其疆界西至陕西城固、山西万楼永和地区,北至邯(今河北涞易),南至湖北黄坡、江西清江,东至山东曲阜、泰安附近。因此,苑氏族人居住分布很广,主要在今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等省境内。
在商以后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苑氏的后代又以封官、分家封地、居住迁移等分衍出其他姓氏。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党固传》中记载,有许多姓氏皆出自苑氏,其单姓有劝氏、运氏、艺氏、毳氏、故氏、暮氏、住氏、据氏、幽氏、昫氏、泽氏、奥阝(郁氏)、圃氏、叙氏、咀氏、矢氏、履氏、亲氏、陇氏、勇氏、辩氏、遣氏、铣氏、衍氏、启氏、科氏、人氏、政氏、悼氏、北氏,其复姓有问弓氏、问薪氏、王里氏、虎夷氏、牟孙氏、平陵氏、平宁氏、羌兀氏、霜乡氏、新和氏、新孙氏、固孙氏等。
商汤时期,王朝以都城所在为核心布设军事要塞,以卫王畿。其军事要塞近都者多为环形分布,称腕弓(近弓);其军事要塞远都者多在边境,呈星形分布,称深弓(远弓);处于二者之间地带设置的军事要塞,为扇形分布,称问弓(中弓)。
商汤后裔问弓氏,即为掌管中弓军事力量的大夫,其后裔有以其官称“问弓”为姓氏者,称问弓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问氏者。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大司寇苏忿生的封地温邑,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宝应问氏家谱》记载,江苏扬州地区的一支问氏,系由温氏改姓而来。
温氏源于西周时期的温国。据史籍《广韵》、《万姓统谱》等记载,西周初期,苏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温邑(今河南温县),称温候。
周襄王姬郑二年(晋惠公姬夷吾元年,公元前650年),温国被北狄人攻灭,国君温子逃往卫国,称为温氏。后来晋国大夫郤至(温季子、郤昭子)率军攻灭了狄人,温国邑地就成为了郤至的封邑。
春秋中叶的周简王姬夷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农历6月,郤至在“鄢陵之战”中(今河南鄢陵)指挥晋军打败了强大的楚军,声威显赫,成为晋国执政上卿,从此郤氏一家三族权倾朝野,史称“三郤秉政”,结果引起其他晋国卿士大夫们的嫉妒。据典籍《国语·晋语》记载,晋文公姬重耳时期,“胥、籍、狐、箕、欒、郤、柏、先、羊舌、董、韩,寔掌近官。”因此,到了晋厉公姬寿曼执政,便对郤氏一族专权国政极为不满,就想找个借口除掉国中的这些强宗大族。
有一次,晋历公带着群臣去打猎,郤至打到一头野猪,便派人给晋历公送去,不料却在半途被晋历公宠幸的寺人孟张夺去,郤至大怒之便下一箭射死了孟张。晋历公不明究竟,对此大为恼火,愤声说道:“季子欺余!(这老家伙欺负到我头上来了)”遂决定除掉郤氏一族。
晋历公欲除郤氏的消息很快就被郤氏族人知道了,堂弟郤錡便主张抢先攻杀晋历公以保存自己,而郤至却愚忠地认为:宁可自己被杀,也不能犯上作乱。
周简王十二年(公元前574年)农历12月壬午日,晋历公纠合了一批与郤氏有怨仇的臣子们如栾书、胥童、夷羊五等,率甲士八百灭掉了郤氏一族,史称“晋灭三郤”。郤氏百年大族,一朝灰飞烟灭,三郤的尸首被陈列在朝堂上示众。这次事变后不久,晋厉公因为优柔寡断,也被栾书杀死。
郤至的子孙中有在“晋灭三郤”事件中成功出逃到其他诸侯国的,便以原郤至封邑命姓,称温氏。后该支温氏族人中有因避祸而迁徙至真如(今江苏扬州宝应)者,改“温”为谐音字“问”,称问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东汉末期温侯吕布,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吕布:(公元?~198年),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今内蒙古包头)。著名东汉末年武将。
吕布善弓马,精武艺,时号为“飞将”。他初在并州刺史(今山西太原)丁原手下任主簿,后杀丁原投靠董卓,晋升为骑都尉,又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后来,他曾因小故被董卓掷戟责打,心怀怨恨。
当时司徒王允拟诛董卓,便借机与吕布密商,吕布答应为内应。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乘群臣大会未央殿之机,派吕布等在北掖门诛杀董卓。吕布以功授为奋威将军,封温侯。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进犯长安,吕布战败出走。先后投奔袁术、袁绍等割据诸侯。曾助袁绍击败张燕。因惧袁绍,被陈留太守(今河南开封)张邈收留,命为兖州牧,屯驻濮阳。未久,曹操率军攻吕。吕布战败,投奔割据徐州的刘备。
其时刘备与袁术对峙。在袁术的鼓动下,吕布袭取下邳(今江苏睢宁),击败了刘备,自号徐州牧,并许刘备驻扎小沛(今安徽濉溪)。袁术曾派大军进攻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出面调停,使双方罢兵。
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击败刘备,攻破小沛。
曹操亲率军征讨。吕布不敌,被困于下邳,遣人求救于袁术,未果。吕布待军不善,在曹军围困之下,其部将侯成谋叛,擒住吕布及陈宫、高顺等人出降。吕布乞降未成,被曹操所杀。
吕布的后代子孙中有以祖上爵位“温侯”为姓氏者,称温氏。其后裔赣州石城人温革(公元1006~1076年),为北宋时期的教育家、图书收藏家,也是客家地区私家办学之先驱。由于他所办学校规模大,藏书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所教学生人才辈出,名震朝野,被当朝宋仁宗下旨入京面圣,并赐为“进士”,敕封为“大儒”。温革的后代在南宋末期撰有《海上仙方》一书,借外讽今,得罪了当朝权贵贾似道,全族被抄,有逃亡者改以谐音字“问”为姓氏,以避其难,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兀者群牧使温迪罕·蒲睹,属于避难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金史·温迪罕蒲睹传》记载,金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金国西京路桓州(今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爆发了以西北路招讨司译史契丹人撒八为首的契丹族人民大起义。
当时在辽阳一带管理兀者部落畜牧生产女真贵族温迪罕·蒲睹是群牧使,撒八起义后,温迪罕·蒲睹为防备属下契丹族人民响应,命令手下家奴兵丁配备兵器时刻警卫。于是契丹牧民便巧妙地骗那些家奴兵丁说:“我们将要出兵伐宋,官府要查看兵器,请把你们的兵器借给我们用一用吧。”家奴们上当,纷纷将兵器借给了契丹牧民。结果契丹族人乘机起事,温迪罕·蒲睹只能束手就擒。
契丹起义军捕获温迪罕·蒲睹后问他:“你愿意跟我们一起造反吗?”
温迪罕·蒲睹回答:“吾家世受国厚恩,子侄皆仕宦,不能从汝反而累吾族也。”结果,温迪罕·蒲睹当即被起义军凌迟处死,其在堂子孙也一同被杀。
温迪罕·蒲睹的后裔族人有取其姓氏首音汉字谐音为“问”者,汉化姓氏为单姓问氏。
三迁徙分布:
今安徽省淮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河北省围场地区,甘肃省徽县,浙江省余姚市,山西省汾阳市、交城市等地区,均有问氏族人分布。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公元185年),分琅玡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
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初皇年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至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
襄 州:亦称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郯 郡:亦称东海郡、海州、郯城县。
襄阳郡:治所由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
宝应县:春秋战国时期,宝应之地古称安宜,先属吴国,后属越国。秦朝时期建东阳县,属东海郡。汉朝时期分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于临淮郡、广陵郡。
桓 州:桓州城是金国西北边境的军事重镇,城址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俗名四郎城。金国为了抗击蒙古军南下,在北部边境地带挖掘了壕堑,派兵沿壕筑堡屯守,并在沿线设置了三处招讨司,即东北路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司。
2堂号:
庐江堂:以望立堂。
苑的宗族字派
本文2023-09-25 12:28:1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02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