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间草堂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5浏览:4收藏

三间草堂家谱,第1张

主编:第六世:焦忠

编委:第七世:焦世雄、焦礼宗、焦子忠、焦效良、焦来柱、焦三福

第八世:焦映红、焦富刚、焦珍宝

第九世:焦振华(执笔人)

一、源流

焦(Ji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上古神农氏后裔,以国为姓。据《通志·氏族略》、《广韵》及《史记》所载,西周初周武王立国之后,封神农氏后代裔孙于焦,建立焦国(在后世的陕州东北百步之遥的焦城),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其后代以国为姓,遂为焦氏。

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广韵》所载,周朝时,有王室同姓诸侯国焦国(故城在今河南省陕县南二里之焦城),后被晋国所灭,原焦国王族之后遂以国名为姓。

3、出自姜姓,以地名为氏。春秋时许灵公迁焦,其后以地名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①据《通鉴》所载,南安(今陇西县)焦姓出自氐人;②据《华阳国志》所载,南中夷四姓有焦,别为一派;③西夏人中有焦姓;④清满洲八旗姓党佳氏,后改为焦;今满、土家、蒙古、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⑤根据《华阳国志》上记载,古代南中夷(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少数民族中有焦姓,另为一派。得姓始祖:焦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焦氏的得姓早在周朝之时,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华夏古老姓氏之一,也是南夷的大姓之一。周朝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除分封有功之臣与王族外,还分封前代圣贤之后,经查访,他找到炎帝神农氏的嫡系后裔,就将其封于焦,建立焦国,因其位伯爵,故世称焦伯。春秋时,焦国被晋国所吞并,其后子孙即以故国为氏,称焦姓。

二、迁徙

始建于西周初年的焦国,春秋时灭于晋,于是子孙纷纷出奔,或北渡黄河进入山西,或西徙陕西,或向东北方向的河北、山东播迁。先秦时期,焦氏人史书不显,表现沉寂。西汉时,见诸史册之焦氏除梁(今河南省商丘)人焦延寿外,还有在《田延年传》中稍微提了一下的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富人焦氏。东汉时,入载史册者有焦触、焦和、焦永,还有庐江(今属安徽省)人焦仲卿,曾任河东太守的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焦贶。这些资料表明,此际焦氏除继续繁衍于北方外,已向长江以北之安徽,长江以南之浙江等地定居。繁衍于北方的焦氏,逐渐发展成为河北中山(今定州)、广平(今鸡泽东)以及陕西冯翊等地的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有河东(今山西省夏县)人焦先,梁人焦宝愿,安定(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人焦嵩,南安(今甘肃省陇西)人焦遗、焦楷父子及氐人之后焦明、焦度父子。说明此际社会动荡造成焦氏南迁外,更多的焦氏经陕西避兵火于宁夏、甘肃一带。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上述焦氏之郡望繁衍更胜。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以及五代十国造成焦氏人口锐减,但其繁衍播迁却是呈小规模、无序状扩散,原因是藩镇割据或各国分立。宋靖康之耻后,焦氏避居江东,繁衍于今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一带,宋理宗时,有焦炳炎由安徽宣州迁居浙江嘉兴。宋末元初,焦氏又不得不播迁于更广泛的南方其他诸省。明初,山西焦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山东等地。明清之际,焦氏人家分布于江南各地,同时人才辈出,声誉显赫。

三、始祖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木有本而叶则茂,水有源而流则长。

追宗溯源,乃我中华民族之美德,口口相传:吾祖上兄弟五人,从陕西迁往庄儿下,兄弟五人一路西行,同行者还有一青年(家中丫环所生),一个先定居于甘谷县的焦家庄,两个和那青年在李坡(另一说为先落户在焦家湾,分家时一支迁至李坡,现为通渭县榜罗镇所辖)扎下了,一个继续西行在兰州焦家庄安了家,一个西行至河西一带,从现有资料判断很有可能是永昌县焦家庄。李坡焦氏分一支,包括那青年之后一同迁至庄儿社。

迁息路线图共有以下9种:洪洞大槐树-河南-陕西-庄儿下;洪洞大槐树-河南-焦家湾-李坡-庄儿下;洪洞大槐树-河南-李坡-庄儿下;另外3种为从洪洞大槐树迁至陕西;还有3种可能是焦国破城逃于陕西发迹,饥荒年西上。

从迁移路线来看,后代迁移方向:第一条,继续西迁,走完祖先没走完的路从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新疆来看又是一条丝绸之路的延伸。通渭、定西、武威、酒泉、新疆等地,延河西走廊一路向西。第二条,回迁河南、陕西等省份,主要是走向城市。所以说,再过几代,庄儿下绝对是我焦氏家族的又一发迹之地,可见编此家谱之重要性,望吾祖一脉能铭记心头。

我焦氏家族不忘先祖口传遗训,历代先祖安分守己,勤劳为本,耕读传家,繁衍生息三百五十余年,至今约达二十世,本支焦氏自始祖已达十世,枝繁叶茂,迁居各地,为让后人了解历世先祖名讳,家乡居住、人口发展情况,传流后世、万古流芳、便于续谱,故梳理整编本族家谱,希吾族后人铭诸肺腑。

四、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记载:焦氏望出中山郡。又《姓氏考略》记载:望出中山、广平、冯翊。吾始祖通渭县。

五、堂号

因祖上起家于三间草堂,故堂号为“三间草堂”。

六、分布

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西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6%。焦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28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近几年由于苦于资料缺希,没有一个准确的焦氏人口数量以及分布情况。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吾始祖所在地庄儿下(常河镇绽沟村)焦氏人家共计77户,占全村户数的278%,以每户5人的标准家庭推算,约385余人,因此次普查户主以从事农业的家庭成员,所以有配偶为户主登记的可能,人口占比应大于278%。从家谱可以数出,民国时期每房都有迁居定西的有6户,现后代分支较众,同时分迁全国各地居住生活;政策性迁出3户人(焦维忠之长子、三子、小女),他们之后一支又迁居临潭县,改革开放后至今自主性迁出19户之多,其中:新坟地一支外迁6户;约5户迁向城镇生活工作,他们之后也有定居异地者。先后从这片土地走出的焦氏有28余户,其后代约200人左右。绽沟村为常河焦氏人口聚住之地。

始祖之根李坡(榜罗镇李坡村)焦姓共55户,占全村户数的285%,人口约275人,比重应大于285%。相邻焦氏大村南坡,焦氏共117户,占全村户数的398%,人口约585人,比重就大于398%。

全省的焦姓人口最众者为通渭县,而通渭最众者为榜罗镇,共有367户焦氏之家,约1617余人,焦姓户占村10%以上者从多到少分别为陈尧村、南坡村、李坡村、绽沟村、岔口村。

七、家风

受老子美学思想严重,从历史至今均以农耕为生存之首者多,史册名流不多,后世为人处事,言谈举止,多以老子的消极辩证主义影子。祖上有焦先拒官(焦先,汉末隐士。字孝然,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孑然无亲。见汉室衰,遂不语。露首赤足,结草为庐,食草饮水,饥则为人佣作,不冠不履,魏国建立,太守贾穆、董经均往探视,与食不食,与语不语。平时不践邪径,见妇人即避去,不取大穗,数日一食。或谓曾结庐于镇江谯山(即今焦山)。传说死时百馀岁。参阅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下﹑晋葛洪《神仙传》。后因以指有道的隐士。)后世有焦维忠,时辖文树乡政府时,政府三次做工作,让其担认村支书,但其拒绝,后乡镇领导说“他是宁折不弯的人”。

最重要的一点,吾焦氏一直是书香门弟,想当年焦先拒汉入朝为官,当时是拜贤为相,贤者,贤达也;吾姐祖之后也是人才济济,粗略统计,秀才2位,大学生8人,高中初中者居多。可以自豪的是吾焦氏不重男轻女,也重视女子教育。参军更是吾焦氏之荣耀,除拒当国军之外,在解放事业和军队建设中出尽绵薄之力,在教育事上更是一丝不苟。据不完全统计5人参军,2人转干;大专以上学历者5人,参加工作的5人,从事教育的3人。

八、家规

第一条:尊祖敬宗,和亲睦族,毋致因利害义,有伤风化。

第二条:祠宇修整,春秋祭祀,毋致失期废驰,有违祖训。

第三条:各宗坟墓,山林界止,毋致缺祀失管,有被占据。

第四条:孝敬父母,尤为至上,毋致逆反遗弃,有丧道德。

第五条:富勿自骄,贫勿自贱,毋致恃富欺人,有失大礼。

第六条:婚姻择配,朋友择交,毋致贪慕富豪,有辱宗亲。

第七条:周穷恤孤,济物利人,毋致悭吝不为,有失良知。

第八条:男婚女嫁,同姓不许,毋致胡作非为,有**理。

第九条:希珍古宝,丧家财物,毋致贪爱蓄藏,有遗后患。

第十条:国家法纪,不可违犯,毋致以身试法,有悔终身。

九、字靠

字靠不再另编,有心者谨遵河南焦家庄《焦氏族谱辈数字》,无者云云众生,寥寥几十年,也无防大事,不必苛求。

《焦氏族谱辈数字》:

和 云 麟 中 祥 锡 延 顺 保 昌

宏 福 江 德 润 国 英 继 庆 常

前 发 廉 守 礼 荣 贵 积 贤 方

姓下第一字:

祥 锡 延 顺 保 昌

宏 江 润 国 继 常

前 廉 守 荣 积 方

姓下第二字:

和 云 麟 中

福 德 英 庆

发 礼 贵 贤

以上“字”自第十一世启用逐字排起,每字一世人,或选第一字或第二字为名字,以满足现代个性化起名需求,单名不再苛求,但不能与祖上相冲。

十、宗祠

清道光十五年,我先祖以孝道为本,在村东北隅修建焦氏宗祠一座,有正殿、配殿、山门各三间,殿宇巍峨壮观,富丽堂皇,院内外翠波参天,内供历世神主、山门前有一鱼塘,塘四周杨柳环抱,杨青绿柳,鱼跃粮丰,风景宜人,每逢春秋祭日,合族老幼恭行祭奠,以示先祖恩德,以贻祖训。吾靠有公祭始祖之心愿,看能否实现,但呕心编谱,足见吾靠之心。

十一、文书

十二、图腾

河南省新安县焦氏家谱简介始祖讳焦贵,明末自山西洪洞县焦李桥村迁居河南省新安县碾坪村,现已传至十七世,族众约2000余人,有谱。家谱始修于中华民国14年,乃十二世人所修;二修于1995年三月,乃十三世人所修。始祖生二子讳尚义、尚礼,尚义生一子讳以川,以川生四子讳治安、治建、治策、进孝;其中治安守祖,治建迁新安县白墙村,治策迁渑池县焦沟村,进孝迁宜阳县大寨村。尚礼生一子讳以山,以山生二子讳治忠、治国。现今族人主要分布在碾坪村、张村、焦沟、大寨、梁家沟、小村、桥店、杨树洼、西天池、老庄岭、郭岭、头峪、花牛坡、白墙等20余个村庄。渑池县焦沟村始迁祖治策公墓碑文:公祖居新邑碾坪,继迁渑邑南二里头甲焦沟村,卒后卜新茔焉。茔地坐北向南,东西八丈宽,南北八丈长,皇清始祖焦公讳治策裴氏合葬墓。道光二十年七月十五日立石。四世为“治”字辈,五世为“喜”“尔”字辈,六世为“秉”,七世为“有”,八世为“廷”,九世为“法”,十世为“忠”,十一世为“国”,十二世为“金”“永”字辈,十三世为“德”,十四世为“天”,十五世为“景”,十六世为“道”,十七世为“生”,十八世为“荣”;(完)2009、10、18-19日九儆整理于晋城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在新野县焦庄村发现、发掘并保存有二十多通本家族明、清时代碑刻,为家族前世系确立提供了准确依据,为家族的追本溯源指明了方向。现将几通家族主要碑刻提供给大家,以利于了解和研究。

《祖茔碑记》

ⅩXXXXXXXXX,木有本则枝必茂。物类尚然,而况於人乎?由是推之,则人之有本,明矣。

XⅩⅩXXXⅩⅩ本视为寻常、玩为细故。其所厚者薄矣,如本何?吾友焦谦有见於此,欲立

XXXXXXXXX皆知此茔某姓某讳,某孙为某祖立也。且焦氏之传,其来尚矣。洪武初年,

XⅩXXXXXXX人材授江西南昌府税课职。在任数年,病故未还。有高祖母梁氏抚曾祖

XXXXXXX北横堤铺白河西岸堰湾居住。择祖茔於正东小栗渠。曾祖娶马氏,生祖讳洪,

XXXXXXX长贵由郡庠贡判湖广监利县簿,致政而还。次秀,次芳,次显。贵之子询,秀之子

XXXXXX之弟也,并卒。吾尤惜询弟由

XXXXXXⅩ早卒。谦等慨自高、曾以至於今,百有余岁,其子孙衍庆,家道昌荣,非祖宗积德之深

XXXXXX噫!先人积德之传,何其善邪?若然不思以报,则是饮芳泉而不知源,饭香黍而不知

XXXXX虽卜吉而葬於此,尚未勒石以刻铭,谦等遂以是举谋於众弟,弟皆曰:“此善举也。

XXXXXX之同然矣。复何疑哉?”。遂共立之。但愿而今而后子孙繁衍,后嗣贤良,上可以继先人之福德,下可以开后代之贤行。获福於无穷,垂芳名於有永。故所愿也,用立石焉。旹:

  XX十六年岁在辛巳仲春吉日。南阳府庠生镏垠撰文并书丹。

高祖讳洪赞

世泽渊源,肇自洪祖。永时开创,田XXX。家寔堰湾,葬吉溧浒。地灵脉远,人杰硕甫。派衍无穷,螽斯如鼓。

馨香XX,褒荣X卜。启佑后人,光照XX。XXX誉,追崇先古。有秩斯祜,式毂不朽。敬镌于石,志之悠长。

                                        邑庠廪生熊梦兆撰

万历十二年岁在甲申仲春吉旦

            玄孙  :儒官濬 、司吏洛 。 六世孙 :养心  、养梅  。                          仝立石

隆庆二年岁次戊辰十二月吉日

                                孝男:洛、汶        立石

《唐X祭文》

    嘉靖十九年岁次…………………………

唐王遣书办官陈英以……………………………

      ……………正迪功郎……………………

      镇……………历………………………

      ……………………………心………………………

      ……………………尚………………………

      嘉靖乙丑…………………………………吉旦

曾祖讳耀宗,乃巡察御史讳荣字荆岩之曾孙也,其 人生平宽

XXⅩ勤俭,托天之庇,幸有三子焉。长子善政又生孙学圣;次子国政

XXX学诗、学顺;三子新政又生孙学魁、学太、学平,俱已早Ⅹ,

XⅩXXX,但恐世远年X,XX缺发,适X曾孙等公议,立石,

上表X德,下勉后世云。

长门曾孙: 琰 元孙:尚溁

次门曾孙 :璵 元孙 :XX、XX         

三门曾孙: X、Ⅹ 元孙: 尚(X、X、X),尚(滨、X、X),

XXⅩ庆二十四年十月初一日 建立

孺人李氏,乃焦公讳拔之继配也,于归以后十年有余,而公亡。家务丛脞,赖其料理;子孙繁衍,待其训诲。李氏所历之境可谓艰苦备尝也矣,坚贞之操可比之于往古,而罔极之恩当报之于近今。夫妇之伦,理应合葬,但因祖茔狭而迁此,故立石以志,则后世子孙可以知其迁所由来矣。

长门:故男:尚杰

孙:故:云汉,云泗

曾孙:全漳、双成、双立、双尽

元孙:俊科、同召、心科、楹科、胜科

次门:故男:尚清

孙:云台

曾孙:润漳、蓟漳、建漳

元孙:春旺

三门: 男:尚宽

孙:云连、云合

曾孙:双才、双选

光绪二十四年季春中旬 奉祀

《大明孺人王母焦氏墓志铭》

  南阳府痒生弟黄冈焦卿撰文

唐府引礼长洲三泉沈擢篆盖

新野县痒生侄少玉焦濬书丹

唐府侍校王三仕遭母孺人焦氏丧,泣而告予曰:“母之懿行,舅之所知也,请铭焉”。予不敢以固陋辞。

按:孺人焦氏,遒生之姊,从伯讳论行四女也。幼承母樊氏严训,善工女业,年十七适王公讳缙,字国仪,别号竹池,护卫巨族,今保授书办官进秩典仗。其家原出于浙,始祖为宋百衣驸马,至祖以戎事事唐定庙,从军南阳,家于黄百户屯。

姊,资性纯笃,制行端庄,自适王门,历四十余年之事舅、三十余年之事姑,甘旨时献,躬妇道;自少之老,不衰敬畏。相夫子以礼,教子女以义,戚里以睦,家法整饸,闺门清肃。王公此内助之力,养亲有赖,家事可托,得以进职效劳,如掌内帑。历事敬、顺两庙及今,  世主保授前职。

孺人以疾终于家,棺椁衣衾美盛,吊奠盈门,冠盖相望,累日不绝。孺人生于正德二年,得年六十一,以隆庆元年五月十六日卒,是年八月初二日葬于黄官屯家东祖原焉。

王公娶焦氏、谷氏。焦氏生子一:三仕,娶刘氏,女一,二姐适生员张桄。谷氏生子二,三接早卒,三益娶钟氏,女二:长适孟九公,三姐适生员刘益谦。

呜呼。姊之德积,厥躬其生,为有职妇道,家殷盛善,服豊足正,宜顺天年。惜乎年止中寿,未遂夫妻子女百年偕老、承欢之愿。然而里痛苍悲,感贤诵德;亲友填道,车马环莹。如姊之卒也,几何人耶?

请是为铭曰:

孺人天性,温顺和悦,孺人制行,永清玉洁。事亲之孝,妇道匪缺,承夫之顺,妻道匪谦。子女贤贞,母道有得,三事不失,女中之杰。刻铭于石,永垂昭碣, 山明水秀,长春幽宅。

隆庆元年岁在丁卯八月吉日

哀子王三仕泣血稽颡立石

《明故王公孺人刘氏合葬墓》

万历二十六年七月十六日,双桥兄卒。讣闻桂轩,焦子遂往吊焉。又六载,其子永年诣生告曰:“年父已殁六载矣,不幸母亦疾终,父母俱往,使无志名,则德亦与之皆往也,请志焉。”予曰:“双乔乃生之表兄也,知双乔者生也;虽不能文,敢以辞云?”

志曰:兄王姓讳三仕,别号双乔,南阳唐府中护卫人也。父曰王竹老,乃生之姑丈,历事三朝,恩宠最盛;母曰焦孺人,是生之从姑也。生一男即双乔公也,公娶刘氏,生一子永年;生一女三姐,适张道成。年娶龚氏,生一女大姐。

公其为人也,遴选书堂,勤劳持名,使非孺人刘氏内助之贤,得以进职效劳。不期王公以疾终焉。

公生于嘉靖十年五月二十二日,得年六十九岁,以万历二十六年七月十六日卒。孺人刘氏生于嘉靖十八年五月初六日,得年六十五岁,以万历三十一年八月十二日卒,是年十一月初八日葬于祖茔焉,王公与孺人合葬,是为铭:

公之德性,忠厚诚确;公之制行,端正仁和。

家业之盛,百事可乐;夫妇合葬,万世不磨。

万历三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 ,孝男永年立石。

全国焦氏统一字辈:“和云麟中祥锡延顺保昌宏福江德润国英继庆常前发廉守礼荣贵积贤方”。

姓下第一字:“宏江润国继常前廉守荣积方”;

姓下第二字:“福德英庆发礼贵贤”。

山东临邑焦氏字辈:“裕怀德书丙,其富贵荣华,长寿疆”

江西进贤焦氏字辈:“元会运世、阴阳太极、宗祖子孙、成功绍德、渺然先裔、益洪正用、端本孝悌、华邦仲伯、爱敬友继、广大至诚、孟世启文、刚柔仪型、荣华富贵、福寿康宁、锦绣英豪、金玉珪呈、光前裕后、流芳谨识、永远祚胤、以是为则”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焦姓人于史书不显,表现得较为沉寂。西汉时,见诸史册之焦姓除梁(今河南省商丘)人焦延寿外,还有在《田延年传》中稍微提了一下的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富人焦氏。

东汉时,入载史册之焦姓有焦触、焦和、焦永,还有庐江(今属安徽省)人焦仲卿,曾任河东太守的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焦贶。这些资料表明,此际焦姓除继续繁衍于北方外,已有焦姓人在长江以北之安徽,长江以南之浙江等地定居。

明初,山西焦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山东等地。明清之际,焦姓人家大量出现于江南各地,同时人才辈出,声誉响亮,使得迄今为止焦姓在南方各地一直都是一个著名的姓氏。

如今,焦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西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焦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焦姓

1、全国焦氏统一字辈:“和云麟中、祥锡延顺、保昌宏福、江德润国、英继庆常、前发廉守、礼荣贵积、贤方”。

2、山东临邑焦氏字辈:“裕怀德书丙,其富贵荣华,长寿疆”。

3、江西进贤焦氏字辈:“元会运世、阴阳太极、宗祖子孙、成功绍德、渺然先裔、益洪正用、端本孝悌、华邦仲伯、爱敬友继、广大至诚、孟世启文、刚柔仪型、荣华富贵、福寿康宁、锦绣英豪、金玉珪呈、光前裕后、流芳谨识、永远祚胤、以是为则”。

4、山东章丘焦氏字辈:“式元肇其念,方裕守体传,有余允志广,百世受承延”。

5、山东平阴焦氏字辈:“春廷万京、绪广怀名、正顺庆乐、文学元同、化荣伯玉、希召义法传”。

河南焦姓的家谱排序是 河南嵩县焦氏字辈:“景世天雷……”  河南唐河焦氏字辈:“进文书长……”  河南睢县焦氏字辈:“祥道太广明善”。  河南延津焦氏字辈:“金文光景玉德(贯)学”。  河南民权焦氏字辈:“清明家道显仁仪见先天”。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为孔门弟子编写,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南宋朱熹把这部书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相传,《诗经》为孔子删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歌约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形式以四言为主,手法多用“赋”“比”“兴”,它也称《诗》或《诗三百》《诗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与《书》《礼》《易》《春秋》合为儒家“五经”

  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史官相传《国语》《左传》为其所撰《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以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的言论为主《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骚体诗”(积极浪漫主义)创始人著有《离骚》《九歌》《九章》等二十五篇,收在西汉刘向编的《楚辞》里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列子,战国前期郑人,名寇,又名御寇《列子》相传是列子所作,原书已亡佚,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内容驳杂,其中保存了一些先秦优秀的寓言和神话传说

  墨子(约前476-前390),名翟,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墨子》为墨家经典之作

  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庄子》为他和其弟子所作,文学性强,多寓言,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名思想家主张“法后王”“性恶论”《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韩非(-公元前233),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为法家重要著作

  吕不韦(-前235),战国时秦相《吕氏春秋》相传是吕不韦召集门客编撰的,一名《吕览》,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生,西汉文学家,政论家代表作《过秦论》《论积贮疏》

  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汉书》是班固在其父班彪所著《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历时二十余年修成的全书一百二十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原作散失,有干宝辑录本干宝,字令升,东晋蔡(今河南新蔡)人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著作《三国志》是一部国别体纪传断代史

  王羲之(321-379),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集序》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

  范晔(398-445)南北朝时南朝宋的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人《后汉书》纪、传的作者

  刘义庆(403-444),南朝小说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又名《世说》《世说新书》

  刘勰(约465-约532),南朝梁代文艺理论家,著作《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著有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志《水经注》

  钟嵘,南朝梁文学批评家著作《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市)人唐初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作品有《王右丞集》,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诗人,有“诗仙”之称艺术上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著有《李太白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县)人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称诗作有“诗史”美称,其诗具有现实主义风格著有《杜少陵集》

  岑参(约715-770),唐边塞诗代表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有《刘梦得文集》被时人称为“诗豪”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人,唐代文学家著有《柳河东集》他是中国第一个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作家,开拓了我国古代寓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齐名,有“小李杜”之称著有《樊川文集》代表作《阿房宫赋》《泊秦淮》等

  李朝威,其作品《柳毅传》是唐传奇名作

  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唐代诗人有《李义山诗集》

  罗隐(833-909),晚唐文学家诗歌、杂文在晚唐独树一帜,鲁迅对其评价很高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以清丽精炼的语言,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词成为抒情言志的新体诗,对后世词坛影响极大著有《南唐二主词》(包括其父李璟的词)

  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世称“柳屯田”“柳郎中”北宋婉约派著名词人有《乐章集》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坛领袖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编《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实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朝著名的政治革新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著有《东坡全集》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宋朝词人以文学受知于苏轼,他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朝济南人著名的女词人有《漱玉词》传世其词婉约清新,被称为“易安体”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著名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传世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人,南宋理学家主张“文以载道”,用形象的诗歌来阐说抽象的理学和人生哲学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朝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名的爱国词人,词风以豪放为主,词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宋朝词人与周邦彦并称“周姜”,两人都精于音律,自创新调,是格律词派的代表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有《文山先生全集》

  关汉卿,号已斋叟,元代伟大的戏剧家他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合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等

  王实甫,元戏曲作家著作《西厢记》是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在元杂剧中有“天下夺魁”的艺术成就

  马致远(1250-1323),号东篱,元代著名戏曲家和散曲作家代表作《汉宫秋》《天净沙•秋思》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是第一部描写农民斗争的长篇章回小说,它与《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合称我国四大古典长篇小说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今湖北公安)人与其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都以文学见长,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曾为文反对复古,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著有《袁中郎全集》

  吴承恩(约1500-约1582),明代小说家《西游记》是长篇神话小说,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归有光(1507-1571),人称震川先生,明代著名古文家、散文家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代表作《项脊轩志》有《震川文集》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杂剧家《牡丹亭》是一部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爱情故事的杂剧,它与《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编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张溥(1602-1641),明代文学家,复社领袖著有《七录斋集》

  黄宗羲(1610-约1695),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著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前集》等

  李渔(1611-约1680),字笠鸿,号笠翁清戏曲理论家著有《李笠翁一家言》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金上海松江)人南明诗人、抗清将领有《夏完淳集》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清代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方苞(1668-1749),字灵皋,号望溪,清安徽桐城人他与刘大魁、姚鼐合称“桐城三祖”,为桐城派代表作家

  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人著有《白鹤堂文集》

  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儒林外史》为批判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讽刺小说

  李汝珍(约1763-约1830),清小说家长篇小说《镜花缘》通过叙述唐敖等游历海外的见闻和唐闺臣等100个才女的故事,批男尊女卑,赞女子才能

  洪升 ,清戏剧家戏剧《长生殿》,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写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

  孔尚任,清戏曲家戏剧《桃花扇》,借写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

  曹雪芹(—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我国古代伟大的小说家《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并通过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灭亡的历史趋势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主张性灵说,认为诗应抒写胸臆,辞贵自然,强调独创

  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清代著名诗人、学者主张文学的独创性,反对摹拟有《瓯北集》

  龚自珍(1792—1841)字瑟人,清思想家,文学家近代文学的开山作家著有《龚自珍全集》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今江苏丹徒)人代表作《老残游记》与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合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梁启超(1873—1929)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著有《饮冰室合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将“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所用的笔名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续编》《准风月谈》等等

  周建人(1888-1984),浙江绍兴人,鲁迅的胞弟生物学家著有《生物进化浅说》,译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家曾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著名的文学社团——“创造社”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是我国新诗运动的奠基石有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蔡文姬》《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等

  周瘦鹃(1894-1968),现代作家,翻译家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作家、教育家、编辑家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他的代表作他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有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杰出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曾与郑振铎、王统照等在北京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主办刊物《小说月报》,提倡为人生而艺术(文学反映人生、关心人民疾苦)长篇小说《子夜》《腐蚀》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是他的代表作他的小说《春蚕》《秋收》《残冬》合称为“农村三部曲”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诗人、学者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作家“左联”发起人之一代表作小说《沉沦》还有著名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主编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和散文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和《松堂游记》等

  老舍(1899-1966),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1950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等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新月诗派代表人物,提出诗歌的“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理论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五四时期开始文学创作,影响很大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小说集《超人》《往事》和通讯集《寄小读者》等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湘行散记》、中篇小说《边城》和长篇小说《长河》等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主要作品有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报告文学《包身工》等

  丁玲,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现代作家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

  周立波,湖南益阳人,现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山乡巨变》,短篇小说《湘江一夜》等

  赵树理,山西人“山药蛋”派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等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历史剧《王昭君》等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市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昨日之歌》《十四行集》等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有诗集《黎明的通知》,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著名的有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等

  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诗人,文学评论家代表诗集有《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其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是荷花淀派的创始人《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散文集《海市》其散文《荔枝蜜》《海市》《茶花赋》《香山红叶》均为名作

  魏巍,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东方》、通讯集《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峻青,原名孙俊卿,当代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

  贺敬之,山东人,著名诗人、剧作家作品有大型歌剧《白毛女》(与人合作,获斯大林文学奖),诗作《回延安》《雷锋之歌》等

  张爱玲(1920-1995),现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代表作有叙说“家史性”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余秋雨,当代著名作家、学者代表作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等

  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我与地坛》是他的散文代表作

  卞德培(1926-2001),上海人,科普作家199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1994年4月发现的6742号小行星命名为“卞德培星”

  高晓声(1928-1999),当代作家以陈奂生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是他的优秀作品之一,它包括几个短篇:《“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等等

  舒婷(1952- ),福建人,当代诗人是著名朦胧诗派代表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等

  梁小斌(1954- ),山东蒙城人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主要成员代表作《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著有诗集《少女军鼓队》

  韩东(1961- ),江苏南京人,是“新生代”诗派举足轻重的潮头人物组诗《山》在《青春》上获奖以后,年仅19岁的他成了颇有名气的校园诗人有诗集《白色的石头》等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安庆人,新生代代表诗人著作有《河流》《传说》《但是水水》《土地》等诗和诗剧

三间草堂家谱

主编:第六世:焦忠 编委:第七世:焦世雄、焦礼宗、焦子忠、焦效良、焦来柱、焦三福 第八世:焦映红、焦富刚、焦珍宝 第九世:焦振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