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常住人口的百家姓最新排名出炉,排名前十位的姓氏分别有哪些?
根据2021年上海户籍人口统计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常住人口的百家姓氏排名已经出炉。在众多的姓氏中,排名位于前十的姓氏分别为以下10种:张、王、陈、李、徐、朱、周、沈、杨、吴。
张姓氏,张姓氏是中国的第三大姓,张姓在中国大约有78000000人。张姓的历史也很悠久,早在远古黄帝时代就诞生了,并且张姓来源于轩辕黄帝的子嗣。张姓张姓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人才辈出,是一个很自豪的姓氏。历史上有这些姓张的名人:张仪、张良、张飞、张骞……
王姓氏,王姓氏在中国的来源有很多说法。有人讲,王姓来源子姓、姬姓、妫姓等。王姓乃是中国的中华姓氏之一。王这个字是很有内涵的,主要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中国自古就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一竖贯通天地人,因此古代的王掌管天地人。
陈姓氏,陈姓氏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的典型姓氏,并且陈姓也是中国的中华姓氏之一。 陈姓氏主要来源于妫姓以及少数民族的改姓。张姓氏在历史上人才英出,例如:秦朝陈胜,西汉陈平,南朝陈霸先,唐朝陈陶……如今陈姓在中国有0633亿左右的人口。
李姓氏,李姓氏的来源也有很多种说法。1、源出嬴姓。2、李树图腾说。3、源出姬姓说。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5、少数民族汉化改姓。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的多达60余人。而如今,据统计中国李姓人口多达1009亿人,成为中国第二大姓。
以上便是上海百家姓中排名前四的四个姓氏,这四个姓氏广泛分布于大上海的各个地方,每一个姓氏都有各自的特点。
王氏谱~~万世永昌福禄寿喜(国正天兴)顺怀元传家本~~~~~~我也只知道这么多了。还有……胜、仁、秀、宗、得、金,景、单、世、守、良,立、心、化、家、邦,祖、先、传、德、厚,永、远、佐、朝、纲。大、本、为、忠、孝,谦、恭、名、益、彰,积、善、有、余、庆,兰、桂、满、庭、芳,贤、能、生、泽、润,文、彩、晖、映、长,襟、怀、千、秋、业,全、力、保、国、昌,清、正、民、安、定,功、高、自、易、扬,英、豪、成、继、述,三、槐、荫、玉、堂。孝、应、孔、文,龙、玉、宝、庭、成,世、德、聚、殿,仁、义、礼、智、信。壹、登、国、正、运,宗、芳、立、德、兴,文、明、官、百、世,永、远、辅、朝、庭。……你参考一下
上海的姓氏使用情形,也是自成特色。据调查,至1997年底,上海共有传统姓氏1340个,其中单姓1304个,复姓36个,此外还有为数甚多的联壁姓氏和外国姓氏,这与一部分上海人观念上的“前卫”以及涉外婚姻的增多大概有些关系。排在前100位的姓氏是:
上海前百位“大姓”
1.张 2.王 3.陈 4.朱 5徐 6李 7.沈 8.周 9.陆 10吴 11顾 12杨 13.黄 14.刘 15.孙 16.赵19.施 20.唐 21.钱 22.曹 23蔡 24姚 25.潘 26.马 27.蒋 28.商 29许 30俞 31.丁 32.倪 33.何 34.宋 35夏 36袁 37.龚 38.郑 39.叶 40.严 41范 42林 43.冯 44戴 45.郭 46.陶 47谢 48董 49.汤 50薛 51.方 52.姜 53邵 54韩 55.秦 56.汪 57.季 58.盛 59庄 60邱 61.毛 62.罗 63.程 64.郁 65杜 66瞿 67.吕 68.葛 69傅 70.江 71苏 72彭 73.奚 74.章 75.任 76.余 77石 78卢 79.殷 80.凌 81.乔 82.史 83钟 84萧 85.梁 86.费 87.华 88仲 89邹 90包 91.魏 92.崔 93.卫 94.洪 95侯 96翁 97.樊 98.虞 99.孟 100.康
(资料来源:卢志新《上海姓氏知多少》)
从上表可以看出,如朱、张、顾、陆、沈、钱等位居前列的姓氏,都是上海历史上的“著姓”;而像曾、孔、贾、阎这些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是位居前列的大姓,在上海却均在百名之外。
说到家谱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家谱其实是一个人家里的根源,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当然了,小编也是看到现在有很多的人为了能够弄清自己家庭的根源,会不顾一切的去寻根缘,去找到很多有关自己家族的事情,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姓氏家谱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到底中国的姓氏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呢?
家谱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问题,学术界大致有宋代起源说、战国秦汉起源说、周代起源说、殷商起源说等四种,虽然起源时间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已有文献作为立论的基础。其实家谱的起源可能要更早。(友情提醒文章字数比较多,看完大概需要十分钟。)
1
家谱的滥觞
最早的家谱很可能出现在大禹时期。我们知道,大禹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的创建者,也是王位世袭制的始作俑者。这一时期,由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王位的传承不再与贤能与民意相关,而是取决于血缘关系,于是血统的纯净、王族成员血缘关系的亲疏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家谱的诞生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司马迁在《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楚世家》和《三代世表》等篇目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及楚国王室自始祖以下的历代世系。《史记》中世系追溯到的最早人物是黄帝。《五帝本纪》起自黄帝,《夏本纪》的前溯也至黄帝止,这与司马迁所说的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相一致,表明司马迁所依据的谱牒资料的终极追溯人物应该就是黄帝,所追溯的时代就是黄帝时代。这与后代家谱往往追溯至黄帝的做法也是相符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最初的家谱记载的世系应该始于黄帝时代,换句话说,最早的家谱可能出现于距黄帝时代不久的某一时期。
口述家谱
黄帝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并没有留下文字的记载,只有一些口耳相传的传说。没有文字,那么最早的家谱就应该是口述家谱。口述家谱就是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将家族的世代谱系传承下来。关于口述家谱的存在,可以从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得到印证。在中原建立元王朝的蒙古人就有口述家谱的习惯,蒙古人有保存祖先的系谱、教导出生的每一个孩子知道系谱的习惯。这样他们将有关系谱的话语作为氏族的财产,因此他们中间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部落和起源。据说成吉思汗就能将自己黄金家族的世系背诵二三十代。
口述家谱在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中是极为普遍的,有些民族为了便于记忆家族世系还实行了父子连名的取名习俗。所谓父子连名就是父亲的名字的末位(或二位)音节与儿子名字的首位(或二位)音节相同。采用父子连名的民族一般没有文字,世系都要依靠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记录,而使用连名,一方面便于记忆背诵,另一方面也便于辈分的确认,与中原地区家谱中的字辈谱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绳家谱
在文字产生以前,先民们使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记事,称为结绳记事。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载世系,记录家族内成员的情况,便是结绳家谱。结绳家谱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如鄂伦春、锡伯等民族中都曾采用。如在满族祭祀的神灵中,有位佛托妈妈,意思是柳枝娘娘,也尊称为子孙娘娘,是赐福降子的尊神,满族大祭的第三天晚上要为佛托妈妈举行单独祭祀。祭祀中的佛托妈妈是一个黄布制成的口袋,因袋口用布带抽紧而呈上尖下圆的形状,俗称妈妈口袋。口袋中装有长四五丈的彩丝索绳,俗称子孙绳或长命绳,绳上系有代表家族成员的小物件如五彩布条、小弓箭等。子孙绳平时不打开,装在布袋里供着。等妇女生小孩时,将布袋打开扯出子孙绳,悬挂在屋里。如果生的是男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一个小弓箭、小筐、小篓什么的,意思是男孩长大成人之后,不忘祖上的武功;如果生女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上一条红布条,意思是表示吉祥如意,女孩子长大贤淑温柔。直到小孩满月之后,才能将子孙绳收起,重新装进布袋里,放回原处供奉起来,让其继续享受人间烟火。满族人通过这根索绳可以记载辈数、每一代有多少男女,而且还以此寄寓对后世子孙的希望。子孙绳越长,系物越多,则表示子孙繁盛,子子孙孙,绳绳相继。佛托妈妈的子孙绳实际上正是结绳家谱。
甲骨文家谱
商代甲骨文的出现,使家谱从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及结绳记事家谱阶段步入了文字记载的实物家谱阶段。中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家谱便是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商代甲骨文家谱,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我们知道,甲骨文主要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情况,因此也被称为卜辞,但其中也有一些记载着人物世系的内容,这些记载了同一家族多代人名字的甲骨文就被称为甲骨文家谱。
说明:殷商牛骨刻辞
(骨版记录的是殷商贵族日常生活行事和天文气象等有关资料。在殷商甲骨刻辞中,一般记载的是占卜、祭祀、狩猎等活动;也有的骨版包含家族世系人名的内容,相当于带记事功能的甲骨文家 谱,可以说这是历史最悠久的实物文字家谱。)
根据对现有甲骨卜辞的研究,共有三件甲骨卜辞可以被认为是家谱。一件收于《殷契卜辞》,序号209;一件收于《殷墟文字乙编》,序号4856l一件收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序号1506。其中《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506号卜骨收录了儿氏家族11代13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11人,兄弟关系2人,是现存最完整的商代家族世系。据考证,这份《儿氏家谱》刻于3200多年前的武丁时期,谱中的名字均不见于商代先公先王谱系,表明这些人可能并非是王室成员。这就证明了早在3000多年前,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家谱。
金文家谱
商代晚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实物家谱,这就是金文家谱。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此所谓的金文家谱也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
周代以后,人们普遍在青铜礼器上铸刻铭文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这些铭文一般先叙述祖先的名字及美德、功勋,然后是铸器人的名字,涉及到家族世系的比较多,因此金文家谱屡见不鲜。
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制度是一种建筑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出于维护宗法制度的需要,记载血缘关系亲疏、嫡庶长幼的家谱在周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周代家谱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家建立了一套史官修谱的制度,设立专人负责周天子王室家谱的记录与管理。据《周礼·春官》的记载,小史是掌管谱牒的官员,专门负责定立王室的世系、区分王室成员的长幼次序与嫡庶亲疏,遇到有祭祀还要告诉周王其祖先的忌日和名字。各诸侯国也都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诸侯国王室的谱牒和家族事务,如楚国就设置了三闾大夫之职,专门负责楚国王室的家谱记录与管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曾经担任过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昭、屈、景三姓的谱牒。国家还设立官员负责卿大夫谱系的记录和管理,这个职位叫做太史。
随着家谱的发展,周代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谱学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世本》记录了自黄帝至春秋战国历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居本末、生前创制、谥号及其他事迹,是一本万姓统谱式的谱牒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谱牒著作,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谱学著作。《世本》分为《帝王谱》《诸侯谱》《卿大夫谱》《氏姓篇》《居篇》《作篇》《谥法篇》等十五篇。其中《作篇》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如神农氏发明了琴,伯夷发明了打井,杜康发明了酿酒,蚩尤发明了用金属制造兵器等等。《帝系篇》是专门记载文字产生以前的传说时代血缘系谱的谱牒著作,实际上记载了黄帝的谱系,在这一谱系中共有男性38人,女性13人,记载内容特点鲜明。尽管这一谱系的可信性值得怀疑,但在谱学发展史上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传为荀子编修的《春秋公子血脉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谱为名的宗族史籍,其血脉二字,形象地揭示了家谱作为血缘系谱的特点。尽管此书如今已佚,但却是后世家谱称谱的滥觞。
2
魏晋隋唐——家谱的兴盛期
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国家谱发展的繁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家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当时从选官到婚姻,都要以家谱为凭,家谱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发展的重要标志便是国家设立了谱局和谱官,专门从事谱牒的编修和保管工作。魏晋南北朝的谱局收藏的是百家之谱。按照规定,凡是百官族姓撰修了家谱的,都必须呈送谱局,谱局的谱官对私修家谱加以考核、审定,然后收藏在谱局中,成为官方承认的官籍,称为簿状。而百姓家中所藏的家谱则是私书,称为谱系。官籍与私书可以相互校检,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以确保家谱的可靠性。
家谱受到如此重视,与当时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从东汉以来,一些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形成强大的势力,长期把持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如袁绍、杨震都是一门四世三公,其结果使门第观念开始形成。曹魏建立后,在选官制度上推行九品中正制,也就是将各地人物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以备朝廷选拔官员之用。由于评定人物等级的中正都是由各地世家大族的人担任,结果原本应该以德、才为考核标准的评定变成了以门第高下为评定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加速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形成。
门阀士族所拥有的特殊地位使得对门第的追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人们都以士族为荣,想跻身士族,甚至连皇室也不能免俗。
庶族要想成为士族,就要采用合族通谱的方法,也就是或用权势胁迫或金钱收买士族成员,把自己与士族合为一族,把自己的家族加到士族的家谱中,以达到成为士族的目的。例如彭城刘氏是当时著名的大士族,南朝刘宋的皇帝虽然也是彭城人,但却是庶族,与彭城刘氏并没有关系;但宋文帝为了攀上士族的身份,强迫属于彭城刘氏的大臣刘延孙与自己合族,让自己的儿子与刘延孙序亲。因为是皇帝要与自己合族,刘延孙也没有办法,只得接受。又如北魏太武帝的外祖父杜豹死在濮阳,要改葬到邺。杜豹是魏郡庶族,魏太武帝嫌不光彩、没面子,就从杜姓士族中找了京兆杜铨负责迁葬的事,葬事结束后,魏郡杜氏也就与杜铨合族,成为了士族。
然而,世家大族并不愿意让低门第的家族有机会分享他们的特权,于是他们想尽办法,在士族与庶族之间建立起一道难以逾越的等级鸿沟,而家谱则成为他们维护等级门第的有力武器。
在编修家谱以维护门第的同时,士族对试图伪造家谱以混入士族的行为也进行了坚决的打击。当时一些庶族为了提高门第而不择手段,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伪造家谱、冒充士族。梁武帝时,尚书令沈约在给皇帝的上书中曾经提到,当时有钱人往往行贿以求变更谱牒,大概花一万钱左右就可以修改谱牒。当然,这样做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一旦被发现,就要受到严惩,直至死刑。南齐时,王泰宝向当时的谱学名家贾渊行贿,买袭琅琊王氏谱,企图以篡改家谱的手段把自己的家族加入当时江左第一高门琅琊王氏的家谱中,结果被琅琊王氏成员、尚书令王晏告发,贾渊被捕入狱,并差点被处死,只是由于贾渊的儿子向齐明帝叩头求情,叩得头破血流,齐明帝才免他一死。后唐时,名门柳膺将有关证明文书卖给同姓人柳居则,不料东窗事发,虽然幸运地遇大赦免于死刑,但罢官罚钱,搞得声名狼藉,可谓得不偿失。
由于谱牒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谱牒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称为谱学。魏晋时期最著名的有贾氏谱学与王氏谱学二家。当时,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尤其是上流社会,人人都必须精通谱学,不然的话,无论是官场还是一般的社交场合,都将寸步难行。魏晋南北朝时,社会上的避讳之风盛行,日常交流时如果触犯对方的祖、父的名讳,对方就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人下不了台,就连皇帝也要小心,不能轻易触及别人的家讳。史载北齐孝昭帝高演,聪敏过人,与人交往,一旦知道了别人的家讳,就终生不会误犯。皇帝尚且如此,其他人更要小心,而要做到这一点,精通谱牒是十分必要的。刘宋时的谱牒名家王弘,是王氏谱学的创始人,他能做到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被当时的人们传为佳话。是否精于谱学,对于官员的任职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南齐时,齐武帝拟用萧鸾任吏部尚书,征询原吏部尚书王晏的意见,王晏回答:萧鸾的才干是合格的,但他不熟悉谱牒,恐怕不能担任这个职务。齐武帝只好作罢。陈朝时,陆琼任吏部尚书,人人都认为他非常称职,理由就是陆琼详练谱牒。
由于家谱如此重要,因此家谱的编修受到极度重视,以至于魏晋南北朝时编修的史书也留下了家谱的印痕。《魏书》每一列传后均附有子孙名字、官爵,最多的竟达百人,如同家谱一般。《宋书》、《南史》、《北史》等也有类似情况。难怪清代史学家赵翼嘲讽《魏书》、《北史》是代人作家谱,王鸣盛则称《南史》不过是六朝人家传一部耳。
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著名史学家郑樵曾说:谱系之学,莫盛于唐。其实,唐代之所以多次编制官修谱牒,其原因也还是出于对门第的追逐。
唐朝建立时,由于科举制的实行,士族的政治特权已经开始失去,但是士族依然享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势力犹存。唐朝的建立主要是依靠关陇士族的力量,但关陇士族的声望门第远不如山东士族,为了提高关陇士族的门第,贞观五年(631),唐太宗李世民命令高士廉等编撰《氏族志》。高士廉等人很快就收集家谱,考订世系,将天下士族定为九等,修成《氏族志》。当唐太宗翻开《氏族志》时,不由大为生气,原来被列为第一等的仍是山东士族清河崔氏。震怒之下,李世民对高士廉等人训斥道: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受到训斥的高士廉等终于明白了今日官爵的含义。修订后的《氏族志》将出身关陇士族的皇族列为第一等,将外戚列为第二等,山东崔氏只得屈居第三了。
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朝廷又下令编撰《姓氏录》。提议编撰《姓氏录》的是当时的宰相李义府,并得到了武则天的支持,原来李义府与武则天都是庶族,《氏族志》中没有他们的家族。新修的《姓氏录》将后族武姓列为第一等,其余的以官职高下为等级标准,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升为士族,士兵以军功升到五品的亦可人流。李义府通过《姓氏录》如愿地使自己成为新士族,但过于宽松的标准使大批庶族都升为了士族,因此《姓氏录》受到山东旧士族的抵制,他们根本不承认《姓氏录》的权威性,嘲笑其为勋格,甚至以名列《姓氏录》为耻。
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门阀制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大批旧士族成员被杀,所谓天街踏遍公卿骨,就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在这一过程中,谱牒也遭到焚毁,荡然无存,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魏晋以来以维护门第为主要任务的官方谱学正式消亡了。
3
宋代以来家谱的普及和平民化
在关于中国家谱起源各种观点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起源于宋代。持这一观点的人之所以会置魏晋隋唐时期大量关于谱牒的记载而不顾,坚持把宋代作为家谱的起源,有他们一定的道理。其实,我们现在的家谱确实是与宋代的家谱一脉相承的,而与魏晋隋唐的谱牒没有太多的传承关系。这一点,从现在存世的家谱大都起源于宋的事实可以得到证明。
宋代的家谱是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唐末五代的战乱使原来记载士族门第高下的谱牒都化为灰烬,而在战乱中崛起的新贵往往因为自己原来的门第并不高,也不愿提及自己的先祖,重修谱牒。因此从五代以后,人们对自己的世系已经搞不清楚了。五代时,后唐宰相豆卢革有一次问侍中郭崇韬:汾阳王(指郭子仪)是代北人,你祖居雁门,是不是他的后人?郭崇韬回答:谱牒在战乱中丧失了。曾听父亲说过,距汾阳王已经四代了。可见郭崇韬当时已经无法确认自己是否是郭子仪的后代了。
由于没有谱牒的记录,家族的世系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人们对自己的父祖兄弟还能知道得清清楚楚,但是自己的祖先就不知道了;对家族中世系稍远一点的亲戚也有些分不清了,不知道相互间是什么关系,甚至不知道是不是有血缘关系,正如宋代大理学家张载所说: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这种情况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担忧,于是编撰家谱又被重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宋代的时候,社会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的局面已经不存在,社会上不再有士族与庶族的区分,官员的选拔也与门第没有关系,不需要再查看谱牒,因此,宋代家谱的编撰宗旨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魏晋时期,编撰谱牒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由于门第与选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政府也参预其事,官府组织编修谱牒。关注的重点在于尊祖敬宗收族,在于鼓吹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由于与选官没有关系,官府自然不再过问,因此宋代以后都是私人自行修谱,家谱逐渐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纂修宗旨的不同,也影响到了编撰的体例。魏晋隋唐谱牒的重点在于对门第的标榜和维护,记载的内容包括姓名、官爵、生卒年、婚姻、迁徙、居住、支系、坟墓等情况,尤其对地望、家世、官爵和婚姻记载得最详细,在婚姻状况中还要记载岳家的门第。宋代的家谱主要是为了尊祖敬宗收族,记载的内容主要有祖先、世系、祠堂、居住、田产、坟墓等,尤其是与子嗣和血统有关的内容记载得最为详细,如义子、赘婿、继嗣、兼祧等情况都记载得一清二楚,而原本在魏晋隋唐受到重视的岳家的门第家世则一般不记录。
由于把家谱视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的工具,宋代士大夫对新修家谱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许多著名的士大夫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洵、黄庭坚、文天祥等都曾亲自主持家谱的纂修,欧阳修和苏洵还创立了新的谱例,提出了家谱的编修原则和具体方法,他们创立的私家谱法,成为后世家谱典范,对私修家谱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欧阳修和苏洵新编的家谱,都采用了小宗之法,也就是以五世祖作为家族的始祖。之所以只记载五世,与隋唐以前的谱牒都已经遭毁有关,五世以上的世系,实际上已经不大可能考订清楚了。加之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很少有家族能够保持世代富贵,追溯过多很可能会遭遇到几世贫贱的难堪局面,未免脸上无光。当然,也有的家族采用大宗之法,追溯数十代。
虽然宋代开始纂修的新型家谱与政治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考虑到修谱可以起到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目的,宋朝统治者大力提倡私修家谱,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当时私修家谱的发展。
4
明清时期家谱数量的大增
进入明清以后,统治者继续积极鼓励家谱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号召纂修家谱,地方官员也热中于劝说百姓编修家谱,这使得家谱数量大增,甚至达到了没有无谱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谱成为家族生活的头等大事。清代不仅汉人修谱,满人也对修谱十分积极,由于清政府规定满人袭爵、出仕都要查验家谱,因此满人修谱的积极性甚至比汉人还要高。与宋代的家谱相比,明清时期的家谱体例更加完善,记事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注重伦理教化的功能。家谱的内容一般包括祖先名字、世系、事迹、官职、得姓源流、迁徙情况、祠堂坟墓、族规家训、人物传记、艺文著作等。
随着修谱的普及和人口的增加,明清时期家谱的规模越修越大,出现了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统谱,一部统谱往往汇集了十几个省上百个支派的世系,蔚为壮观。这种风气一直沿续到近代,其中1950年纂修的《吴氏大统宗谱》,奉太伯为一世祖,列入者竟达503支,计40册,令人叹为观止。不过,如此大规模的统谱,其世系的可靠性往往难以确认。这种通谱联宗的风气,与当时修谱过程中喜好依附名人的做法有很大的关系。与宋代家谱基本上都采用小宗之法不同,明清家谱大多采用大宗之法,追溯世系动辄几十世,往往将历史上的本姓将相名人一网打尽。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利用通谱冒认名门大族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明代太仓孔渊是孔子的五十三世孙,他的父亲曾任元朝的通州税监,孔渊曾任太仓学官,他的儿子孔克让、孙子孔士学都是读书人,是个书香门第。不过到孔士学时,家境已经很贫困了,有个常州的孔姓富人,想与他通谱,被孔士学拒绝了。但孔士学死后,家人因为贫困难以生存,就把家谱以一船米的代价卖给了那个富人,那个富人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孔子的后裔。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也记载了一件借助通谱冒认名门的事:吴中有吴姓为让王之裔,然贫落不能支。又一吴,其起家甚微,而其姊归申相公,因得官鸿胪,骤为富人,浮慕让王,与通谱牒。旧吴反事之为尊行,过从甚昵。时相公堵李为奚谷者,作诗嘲之云:‘太伯之吴非此吴,圣贤不认认佣奴。只因太伯年深远,要认当朝申姊夫。一还有一个姓林的人,因为祖上出身寒微,深以为耻,竟冒认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为高祖,并自己编造了一些名字,作为自己的祖先,而将自己原来的身世一笔抹去。但是,林和靖终身并未娶妻,隐居西湖孤山,以植梅养鹤为乐,世称其梅妻鹤子,史书上记载得明明白白,此人乱认祖先,结果被世人传为笑谈。不过,这些冒认名门的人采用的还算是和平手段,历史上还有为冒认名门而引发的惨案。曾有一个叫孔之仙的人,想冒充孔子后裔,自称是孔子四十九代孙,结果孔氏族长孔砒认为他属假冒,因此拒不承认孔之仙的圣裔身份,孔之仙恼羞成怒,竞将孔王比等一家11人杀害,制造了一起惨绝人寰的大血案。
由于人们常常以通谱、联宗甚至冒认名门望族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有一些贫困的文人竟然专以伪造谱牒为职业,他们事先将各姓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开列出名单,当有人要他们纂修家谱时便根据需要将这些名人编人家谱。最早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名叫袁铉,袁铉读过很多书,但家里很穷,无法生活,就以帮人编撰家谱为生。不过,编造假家谱的做法倒也不是从明清才开始的,《梁书·侯景传》里就有类似的记载。侯景原本是北魏的一名戍卒,因为作战有功升为将领,后来投降梁,但不久又起兵叛乱,一度自立为帝。侯景称帝后,他的大臣左仆射王伟请他设立七庙,侯景不懂,就问:七庙是什么意思?王伟回答:天子要祭七世祖考,所以要设七庙。王伟向侯景要他七世祖先的名字,侯景回答:我只知道我的父亲叫侯标,前面几代就记不清了。侯景的党羽中有人知道侯景的祖父叫侯周,但其他几代就没有人知道了。结果王伟就为侯景杜撰了世系,以汉朝司徒侯霸为始祖,晋代名士侯瑾为七世祖。其实,南朝的几位开国皇帝大多出身寒族,他们的祖先世系也都是在称帝后编造的,如南齐高市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都说是汉朝相国萧何的后代,并说萧何的七世孙是西汉御史大夫萧望之,萧道成是萧望之的十八世孙,萧衍是萧道成的族侄,不过这二个世系经考证后也被证明都是假的。这种做法的流毒很广,现在存世的明清家谱中,唐宋以前的世系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名人,许多就是这样编造出来的。
5
改革开放以来家谱的复苏和变革
新中国建立后,家谱的纂修出现了一个停顿期,除了1950年、1951年还有少量在建国前已纂修完成的家谱付印外,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内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当推翻三座大山的口号响彻云霄的时候,在中国历经了千年风霜雪雨洗礼的家谱不幸被贴上了封建的标签,戴上了宗法制度帮凶的高帽成为了革命的对象,在这种大背景下,不要说家谱的续修,就是收藏家谱也被视为是对封建主义的怀恋而受到严令禁止。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收藏为国内外之冠,然而,这些今天被视为珍宝的藏谱,当初却是上海图书馆的已故馆长顾廷龙先生带人从废品回收站和造纸厂的纸浆池边抢救出来的,而且还要打着保留批判封建主义材料的旗号。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也不断解放,对家谱的态度也从昔日的偏激走向公允,家谱记录家族历史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加之数十年的停顿也已经使家族世系面临着失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重修家谱的呼声渐起,一些地区陆续开始有了零星的修谱活动。到了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家谱研究的升温和名人家谱的不断影印出版,使得人们对家谱的认同不断强化,而日益增多的海外游子寻根问祖的行动也对重修家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修谱之风终于开始复苏,一大批新修的家谱陆续问世,中国的家谱纂修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一些新修的家谱也被烙上时代的印迹,出现了新的变化。虽然绝大多数新修的家谱还是延续传统的形式,但也有部分家谱开始使用新的名称。一种是套用村志的名义,名为村志,实为家谱。如《古山志》,实际是胡氏家谱;《俞溪头志》,实际是俞氏家谱;《下徐店村志》,实际是徐氏家谱。这些村志一般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属村志范畴,一部分就是家谱。还有一种是用家族史或姓氏史的形式出现,如《赵氏志》《郭氏史略》《程氏史稿》《枫川陈氏族史》《中国吴氏通书》等。
在内容与谱例上,新修家谱也有不少变化。如传统的家谱是以父系世系为轴心的,而新修家谱中比较注意男女平等,世系排行中女儿也能入谱,如果是独生子女,女儿也作为世系传人记录。另外,在编撰体例上,部分新修家谱开始受到地方志体例的影响,诸如组织机构、医疗卫生等内容在家谱中也有出现。
历史上姓戚的名人有哪些 戚继光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同文 北宋初与范仲淹所创高平学派。
现代有没有姓戚的名人?求解 有啊,像明星戚薇
戚姓的名人 戚勰汉代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被封为表临侯,显赫多年,他的爵位一连传了七代。戚衮字公文,南北朝时吴郡(今江苏省)盐官人。祖显,齐给事中。父霸,梁临贺王府中兵参军。少聪慧,游学京都,受《三礼》于国子助教刘文绍,一二年中,大义略备。仍除扬州祭酒从事史。寻兼太学博士。梁简文在东宫,召戚衮讲论。寻除员外散骑侍郎,又迁员外散骑常侍。仍兼国子助教,除中卫始兴王府录事参军。太建十三年卒,时年六十三岁。戚衮于梁代撰《三礼义记》,值乱亡失,著有《礼记义》四十卷行于世。戚仲宋代画家,画院祗候。画山水平远颇工,常于画上反手题其名字。戚夫人汉高祖的宠姬,故又称戚姬,山东菏泽人,生赵王如意。高祖屡欲立为储君,不果。高祖崩,吕后G赵王;杀戚夫人,去其耳目手足,置於厕所中,称为“人彘”。戚逍遥唐代冀州南宫(女子)人。传说幼好道,父以女诫授逍遥,逍遥曰:“此常人之事耳。”遂取老子仙经诵之。年二十馀,适同邑蒯浔。不为尘俗事,惟独居一室,绝食静想,作歌云云。人悉以为妖。一夜,闻室内有人语声。又三日,忽闻屋裂声如雷,仰视天半,逍遥与仙众俱在云中,历历闻分别语。观望无不惊叹。戚同文北宋初与范仲淹所创高平学派。戚同文幼年父母双亡,由祖母带着投奔外祖父之家。来到学舍,见到《礼记》,过目成诵,杨葱十分惊异,即收留为徒,不到一年,毕诵五经,很快即远近闻名。当时正值晋末丧乱,他绝意仕进,思见天下统一,因取名为同文。后来依将军赵直,筑室聚徒,讲学于眼阳(今河南省商丘),求学之人,不远千里而来,络绎不绝。高平范仲淹亦闻名而至,依之为学,继而授徒传业,其学更为繁盛,遂形成高平学派。戚文秀宋代画家,善画水,史称画水名家。尝画《清济灌河图》,一笔长五丈,自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毫不失次序。戚继光戚继光( 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定远(现山东半岛一带)人。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其祖为明朝开国将领戚祥,曾任朱元璋亲兵,洪武十四年(1381)最终病逝,授世袭明威将军。 戚延龄明万历年间考中岁贡后,任顺天府蓟州平谷县知县。在任多年,为人正直,体恤民情,后升任蓟州知州。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7月间,蓟州有个壮男名张差,拿着大木棒闯入太子常洛的慈庆宫内,打伤看门者多人,被捕归案。巡视皇城御史刘廷元以张差“有疯癫”奏于皇帝,遂有“挺击之案”。戚延龄因处理得当颇得蓟州百姓的敬重和称颂。戚叔含幼名毓芳。浙江省上虞人。曾赴美国留学,人加利福尼亚斯但福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回国后自民国16年(1927年)起,先后在上海大厦大学、安徽大学任教,兼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赴浙江大学任教,兼代理外文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3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译有菲尔丁:《汤姆・琼斯冲》(合译稿本),稿本有《论汤显祖与(牡丹亭》、《读(红楼梦)笔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试译》等。戚庆隆当代著名书法家 。曾任淮安市书协主席,今移居南京,其魏碑楷书相当精彩。耿立军,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书法名家,现任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书得力于王铎、傅山大气、拙重。戚先初戚先初 (1918-1991),河南省商城县人。1931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参加安徽独立团,后编入红25军73师,任223团副排长。先后参加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二至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任红15军团保卫局科员,第73师直属队特派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
戚姓的起源历史上有哪些姓戚的名人 戚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来源
来源于封地: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邑(今河南
仆阳市戚城),其子孙以封邑为姓,相传姓戚。
聚集地
汉置东海郡,现在山东省郑城县。
《姓谱》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
史名人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山东蓬莱人。抗倭名将,编建新军,加强训练,纪律严明,将士无不用命,所率之军闻
名当时,人称“戚家军”。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茫戎要略》、《武备新书》等书。
戚叔含――幼名毓芳。浙江上虞人。曾赴美国留学,人加利福尼亚斯但福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回国后自民国16年(1927年)
起,先后在上海大厦大学、安徽大学任教,兼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赴浙江大学任教,兼代理外
文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3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译有《菲尔丁:《汤姆
・琼斯冲(合译稿本),稿本有《论汤显祖与(牡丹亭》、《读(红楼梦)笔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试译》等。
戚姓的起源历史上有哪些姓戚的名人 戚继光
戚姓的名人 戚姓名人,主要有下列几位: 汉代的戚鳃,封临辕侯,其爵位一连传了七代,家族显赫一时。 戚夫人,生卒年不详。汉高祖的宠姬,生赵王如意。高祖屡欲立为储君,不果。高祖崩,吕后G赵王;杀戚夫人,去其耳目手足,置于厕所中,称为「人彘」 戚仲,为宋代画家。 戚继光,明代大将,其荡平倭寇的事迹无人不知,他所编练的“戚家军”纪律严明,将士无不用命,是抗倭的主要力量。在戚继光镇守苏州、昌平、保定的十六年间,因守御得当,边境平静无事。 谢氏来源 戚姓名人:戚薇 类型:歌手 戚薇的个人资料: 戚薇,2006年《我型我秀》十强选手,中国内地女歌手。 戚姓名人:戚美珍 类型:演员 戚美珍的个人资料: 毕业于TVB第十期艺员培训班的戚美珍,扮相古今皆宜,拍摄过《新扎师兄续集》、《雪山飞狐》、《杨家将》、《林冲》、《天龙神剑》、《大都会》等。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是《笑傲江湖》中与周润发合作的小师妹和《绝代双骄》中的花月奴。80年代中后期,戚美珍没有同TVB续约,只以部头形式为TVB拍剧,并与苗侨伟一起涉足**圈,二人也曾到台湾拍剧。 90年代初,戚美珍为ATV拍过几部剧:《野樱花》、《满清十三朝之危城争霸》、《还看今朝》等。 戚姓名人:戚迹 类型: 戚姓名人:戚玉武 类型:演员 戚玉武的个人资料: 华语**及电视演员,出生于中国广州,事业发展于新加坡。他是新传媒私人有限公司的合约艺人
姓戚的人为什么那么少,他们是戚继光的后代吗 戚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零六位(206)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004%≈4732万)
寻根溯源 戚姓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据《万姓统谱》、《姓氏考略》及《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春秋时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故城在今河南濮阳北戚城),其支庶以邑为氏。此支详情:黄帝--玄嚣--桥极--帝喾--弃--不窟--鞠---公刘 --庆节--皇仆 -- 差弗 -- 毁渝 --公非 --高圉 -- 亚圉 --公叔祖类 --古公禀父-- 公季-- 昌(即周文王)-----康叔(文王第八子,公元前1042年在朝歌建立卫国)------ 康伯-----考伯---- 嗣伯--C伯 ------靖伯------- 贞伯----- 顷侯------侯------武公(公元前813--前758)----惠孙(武公之子) 林父(惠孙七世孙)---戚
2、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公族之后有戚姓。 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景颇族泡戚氏,汉姓为戚;今满、蒙古、回、白、苗、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004%≈4732万)
宗族特征
①戚姓是一个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可谓人才济济,尤以抗倭英雄戚继光最为有名。 ②戚姓来源比较纯正,出自其他源流的戚姓人与戚姓的主源相比,无论是影响还是人口都有很大差异。
名人精粹
1、戚夫人:济阴定陶人,汉高祖宠姬。生赵王如意,高祖欲废太子,立赵王为太子。吕后用张良计得以保全太子地位。高祖驾崩,吕后杀赵王,囚戚夫人,断其手足,去眼熏耳,饮以哑药,置于厕所,名曰人彘。
2、戚 鳃:西汉初将领。初从刘邦为郎,以都尉守蕲城,后以中尉封临辕侯。
3、戚 衮:吴郡盐官(今浙江余杭)人,南朝陈学者。通《三礼》,梁武帝策为高第,除扬州祭酒从事史,不久兼太学博士。梁敬帝时升为江州刺史。陈宣帝时卒于始兴王府寻事参军任上。有《周礼音》等。
4、戚同文:宋州楚丘(今河南滑县)人,宋代学者。聚徒教授,门人登第者五十六人,范仲淹亦在其中。尚信义,好施与,不言人短。藏书甚富,好为诗,有《孟诸集》。长子戚维,出身进士,官至职方郎中、太常少卿;次子戚纶,亦进士出身,官至枢密直学士,有《论思集》。
5、戚 仲:常州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宋代画家。善绛色山水,师杨士贤,兼画虎,师李迪。多喜作江海团扇面,有《江潮涌月图》最佳。
6、戚文秀:常州毗陵人,宋代画家。工画水,笔力调畅。所画《清济灌河图》,中有一笔长五丈,自边际起,超腾四折,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毫不失次序。
7、戚如琥: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宋代官吏。笃于修身齐家之道,见诸实用,不为空言。以进士授郴州教授,迁国子博士。出知台州,寻改袁州,政绩大著。
8、戚崇僧: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元代学者。诗文精丽绵密,后潜心性理之学。自奉清约,不以时好改其度。有《春秋纂例原指》、《四书仪对》和《复古编》等。
9、戚 贤:滁州全椒(今属安徽)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任吏科给事中时,多次直言劾佞臣。官至刑科都给事中。
10、戚继光:山东登州人,明朝抗倭名将,著名军事家。嘉靖间承袭父职,因于浙闽沿海灭倭有功,升都督同知,代总兵官。最后官至左都督。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止止堂集》。 11、戚麟祥:浙江德清人,清代官吏。康熙进士,官侍讲学士,能占卜,时人谓颇灵验。有《瓶谷笔记》。
12、戚学标:浙江太平人,清代学者。乾隆进士,官河南涉县知县>>
戚姓怎么做自我介绍有个性一点,不要沾到名人,谢谢 我的名字是戚世光,自我介绍总避免不了提到戚继光,毕竟只差了一个字,可是这样好嘛
姓"戚"是怎么来的 起源:
起源主要有三:①源于姬姓孙氏,起源于春秋时期,始祖为卫中大夫孙林父,以封地戚(今河南濮阳戚城)命姓。据《姓谱》、《万姓统谱》、《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春秋时卫武公后裔孙林父,卫献公时任上卿,卫殇公时受封于戚邑,其支庶子孙遂以封邑名命姓,形成戚氏。后卫国灭亡,戚姓族人逃往东海,形成望族。②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公族之后有戚姓。③出自其他民族。《明史》载,明赐元人博多姓戚名斌;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景颇族泡戚氏,汉姓为戚;今满、蒙古、回、白、苗、土家等民族均有戚姓。
始祖:孙林父。
迁徙:
戚姓发源于河南濮阳,战国时卫国灭亡,戚姓子孙有避居今山东、江苏间地者。西汉初,汉高祖刘邦有宠姬戚夫人,她是济阴定陶人,可见在秦汉之际,已有戚姓落籍于鲁西南。并有以中尉封临辕侯的戚鳃,其子孙袭爵,荣耀非常,传至七世孙戚少时改封为关内侯,关内侯是秦汉时的爵名,二十等爵的第十九级,有侯号而居京畿,无封地,而有封户,戚少子孙遂落籍今陕西西安。东汉至魏晋时,繁衍于江苏、山东间地东海郡的戚姓人丁兴旺,族大人众,昌盛为戚姓东海郡望,并为此为中心,在魏晋南北朝时分衍至安徽、江苏南部、浙江等地。隋唐两代,戚姓已广布黄河中下游各省,今山西、河北均有戚姓人落籍。唐末五代的动乱,导致北方戚姓再次徙奔江南,今江苏、浙江成为戚姓人的首选之地,湖北、湖南、四川、江西也有戚姓人散居。两宋时,戚姓繁衍之中心移至今浙江金华和江苏常州一带,其名人辈出,世代书香,为后世所敬仰。元代以后,戚姓散居于华东、华南各省,连西南之广西、云南等地也有戚姓人入居。明初,山西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北等地。此际,戚继光之先祖仕宦山东,遂由祖籍濠州定远(今属安徽)定居东牟县(今山东莱芜)。明末,戚姓有渡海赴台者,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北、湖南之戚姓入迁今四川、重庆。清康熙年间及其以后,有山东半岛之戚姓渡海经旅顺岛入迁东北三省。历民国至今,戚姓分布之地愈广。如今,戚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浙江、江苏等省为多。目前戚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零六位。
郡望:
东海郡 汉置,在今山东郯城一带。
堂号:
东海堂 东海郡为戚姓望族,故名。
其它堂号:享伦、三礼、止止、笃胜、积善、景文等。
字辈:
包山戚氏字辈:朝芝登瑶,通畴时培,岳以悦有,文楠易鏊,惟世明成,□垂宇器。
河南原阳戚氏字辈:培朝三学大来殿,久绍世德长发祥。
浙江永嘉戚氏字辈:悦礼世士奎,佰常守宗兴,学用智元梦,兆嘉盈邦朝,光允i文粹,天赐有增荣,志国开赞耀,星益景德昭。
山东龙口戚氏字辈:善庆长发,克大永昌,培季广厚。
武汉戚氏字辈:子忠庭世开,秉熙培学元,正大维克明,国家定永传。
名人:
戚夫人,汉高祖姬,即戚姬。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人。刘邦为汉王时,纳为妃子,甚受宠爱,生子刘如意,封赵王。高祖死,惠帝立,吕后专权,囚戚夫人于永巷,并剃光头发,用铁圈束颈,罚令舂米。后将其砍去四肢,剜掉眼珠,熏聋耳朵,饮以哑药,置于厕所,称为“人彘”,遂惨死。
戚衮(519-581),南朝梁、陈学者。字公文,吴郡盐官(浙江海宁)人。少聪慧好学,师刘文绍、宋怀方,学《三礼》,兼长南北二学,为当时儒者所推许。仕梁,为太学博士、江州长史。入陈,任国子助教、始兴王府录事参军。撰《三礼义记》、《记义》等。其《周礼音》收入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戚逍遥,唐代冀州南宫(今属河北)人。好道术,常诵《老子》、《仙经》。年二十余,>>
上海十大姓氏排名
1、张:
张姓是上海第一大姓,根据1997年上海市的人口姓氏调查,上海共有8968万人姓张,占据当时上海人口的67%。依照这个比例,目前上海姓张的人约有16202万人姓张。从秦汉时期开始秦汉起上海地区就有张姓,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上海最早的张姓是东汉张武。而目前上海张家宅、张家村之类的村落就有324个之多。
2、王
王姓是上海第二大姓,具体人数不详,但是在中心市区王姓的人数甚至超过了张姓。王姓何时开始入迁上海地区史并无记载。
3、陈
陈姓是上海第三大姓,在唐代时期,上海就出现了陈姓,上海有不少以“陈”字冠名的地方,如浦东陈行、普陀陈渡等等。
4、朱
朱是上海的特色姓氏,朱姓在全国仅排名第14,在上海则排名第4。在唐贞元年间开始有朱姓人口进入上海,嘉定朱桥、宝山朱泾、金山朱行等都是因朱姓得名的大镇。
5、徐
说到徐姓,上海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徐家汇了,而徐家汇就得名于明代大家徐光启。徐悲鸿、徐志摩也都是位于上海的徐姓后人。
6、李
李是北方的大姓,但是在上海姓氏中高居第五。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上海最早的李姓出现在公元23-25年,汉代更始年间。
7、沈
上海的沈姓大多来自浙江湖州,最早的沈姓是青浦沈巷的沈友,这是一位神童,聪慧过人。而上海最著名的点心店五芳斋与沈大成,都是沈姓子孙所创。
8、周
周姓在上海的出现非常早,不过根据文献记载则相对较晚,在东晋时期才有记载。
9、陆
陆姓和徐姓一样,都有着标志性的地名。陆家嘴是上海的金融中心,也是上海最繁华的外滩地段,因明朝翰林院学士陆深生卒于此而得名。上海的陆姓最早出现在三国时代,陆逊家族就是来到上海的第一支陆姓。
10、吴
吴姓是长三角地带的大姓,起源于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到吴国后,吴王夫差的后裔流落到此,改为吴姓。
上海常住人口的百家姓最新排名出炉,排名前十位的姓氏分别有哪些?
本文2023-09-25 12:13:5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02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