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的特色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平遥古城的特色,第1张

特色: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是生活在历史和现代之间的一座城市,过去和现在的影像在这座城市中清晰重叠。如果说丽江是位纯美的少女,那么平遥就是位底蕴深厚的乱世佳人。

平遥古城是中国现存的四座完好古城之一,已有2700多年历史。建筑按照封建传统礼制“左祖右社”和朱元璋“高筑墙”的政策修建,且城墙和各大街小巷组成一个庞大的八卦图案。平遥还有中国最早的金融机构票号——日升昌,正是平遥八大票号的金融巨子造就了今日的平遥。

走在明清一条街,雄姿壮观、飞檐翘角的市楼映人眼帘。街道两旁点亮的红灯笼、历史气息浓重的字号和传统风格的建筑,若不是飞驰而过的三轮车和摩托提醒你,仿佛置身于几个世纪以前的一段旅行之中,恍惚又回到了一两百年前的晋商辉煌时代:浓郁的晋商文化气息,深宅灰墙、市楼落日、社火锣鼓,以及淳朴的民风、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带给旅行者的是无比闲适和惬意的感觉。以平遥为中心的晋中民宅群落,又何止四家大院大红灯笼高高挂。另外还有双林寺的彩塑、绵山……

古城门:平遥有六道门,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平遥汽车站离古城的北城门近,火车站则距西门近。南门和西门是游客最多的地方。

古市楼:在平遥古城内南大街,是平遥古城的闹市中心,也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明清一条街:就在平遥古城里,是古城最主要的街道。两边是各种店铺,有餐馆,有创意衣服店,有乐器行,还有咖啡馆和酒吧,古典与现代融合得相得益彰。

●批准时间:1997年12月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平遥古城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V)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 概况: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人称平遥有三宝,古城墙便是其一。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的一座城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

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朴的风貌。

出古城北门有镇国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古城的第三宝是位于城西南的双林寺。该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内10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纪)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平遥是中国古代商业中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文化遗产价值:

平遥古城是保存完整的历史名城,也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原型。古城池总面积225平方千米,至今还居住着42万城市居民,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的历史风貌。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782年),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221年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一直是作为“县治”的所在地,延续至今。这是中国最基层的一级城市。现在保存的古城墙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时的原状,城内现存六大寺庙建筑群和县衙署、市楼等历代古建筑均是原来的实物。城内有大小街巷100多条,还是原来的历史形态,街道两旁的商业店铺基本上是17—19世纪的建筑。城内有3797处传统民居,其中400多处保存价值较高,地方风貌独特。

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存 平遥古城自有筑城活动以来,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留的文化遗存数量多、密度高、跨度的时间长,是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宝库”的山西省范围内的一个“文物大县”。平遥古城众多的文化遗存,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标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进步和美学成就。

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平遥古城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 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有文献及实物可以查证。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间。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微妙维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发达的金融城市 平遥古城在19世纪的中后期,是金融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票号总部所在地和金融业总部所在地和金融业总部机构最集中的地方。一度时期。曾经操纵和控制了中国的近代金融业。平遥古城在票号兴盛的100多年时间中,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1、平遥古城墙位于平遥古城四周,全长约6公里,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西周旧城的基础上大规模重修的。城墙依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修建,风格古朴,重视防御,工艺和用料均以精良著称。此后又经过数十次修补,但仍总体保持了明代初期的风格,是国内保存最好的古县城城墙。平遥城墙呈方形,南城墙随中都河蜿蜒而建,其余三面皆直线相围。墙身素土夯筑,分层铺设稻草为拉筋,外壁城砖白灰包砌,顶部青砖铺墁,内向设泄水渠道。环城墙设六座城门,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墙城门上尚存尹吉甫点将台。目前游客可以通过南门或者北门上下城墙。

2、日升昌票号位于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创建于1823年,是中国第一家票号,当时的经营网点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如今这里已成为中国票号博物馆,向人们展示着中国古代银行业的辉煌历史。日升昌的院落分为三进,前院为营业大厅,中院为内部的办公机构,后院属生活区。院落的第一进,是当时的柜台和账房;二进东、西方各建有客房3间,正面为中厅,是当时的汇兑业务室,紧靠着中厅南檐的是当时伙计的住处,后院有几间客房,是当年贵宾和高级职员的住处。

3、平遥古县衙位于平遥古城衙门街中段路北,是当年平遥县令办公审案的官署,县衙初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至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依然保存了明清衙门的特征,气势庄严肃穆。整座县衙规模庞大,分左中右三路,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为衙门、仪门、牌坊、大堂、宅门、二堂、内宅等,此外,常平仓、赞侯庙、土地祠、牢狱、公廨房、十王庙、洪善驿、督捕厅等厅房设施一应俱全,并向外一直延伸到南横街上。县衙中的观风楼和后花园也非常漂亮。

4、明清一条街也称为明清古街,位于平遥古城南大街。这里集中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店铺遗迹,是古城最重要、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之一。晋商风流人物曾经在这条街上,弄潮商海,纵横驰骋,小小的商业古街,造就了一大批商业英才。明清一条街长400余米,街上紧密连缀着78处古店铺,包括票号、钱庄、当铺、药铺、肉铺、烟店、杂货铺、绸缎庄等等,几乎包容了当时商业的所有行当。而现今游客可以在这里买到平遥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也可以品尝到当地特色小吃。

5、平遥城隍庙位于平遥古城隍庙街中段,始创于明朝初年,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它是一所规制齐全,宗教、历史文化丰厚的道教庙观,除正殿和寝宫外,主要由六曹府、土地祠、灶君庙、财神庙四大部分组成。平遥城隍庙最大特色是庙中有庙,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庙相连,构成一幅“尊神艺屋一庙,联袂同受香火”的奇特景致,其中城隍居中,灶君财神各居左右。城隍庙布局规整、层次分明、气势宏伟、风格别致,处处折射出一股阴世、阳间轮回转动的森然气氛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传统思想。

中文名称:平遥古城

  英文名称:The Ancient City of Ping Yao

  批准时间:1997年12月(山西平遥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平遥古城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V)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 古城夜景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2009年,平遥古城荣膺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再获殊荣。

引城内结构

   沧桑的古城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

  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东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

  西大街,西起下西门(凤仪门)、东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古城西大街,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

  日升昌票号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遗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日升昌票号创立后,先后有介休、太谷、祁县相竞效仿。

  东大街,东起下东门(亲翰门)、西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西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

  北大街,北起北门(拱极门)、南通西大街中部。

  八小街和七十二条蚰蜒巷,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标志,例如衙门街、书院街、校场巷、贺兰桥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于祠庙,例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真武庙街、五道庙街等;有的得名于当地的大户,例如赵举人街、雷家院街、宋梦槐巷、阎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马家巷等;古城东北角有一座相对封闭的城中之城,类似于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条街道也就被命名为东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还有一些街巷则已经无法探究名称来历了,例如仁义街、甜水巷、豆芽街 、葫芦肚巷等。

  平遥古城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

  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

  城隍庙位于城东南的的城隍庙街,由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组建筑群构成。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城隍庙的宣传词“皇帝有难上天坛,县官有难到此来”不知出自于何处,但在历史上尤其是明代,城隍受封的官职确实高于县令,明太祖诏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庙,与县衙署对称设置,“阴阳各司其职”,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

  清虚观位于东大街东段,创建于唐,鼎盛于元,现存主体建筑是明代遗物,为山西省重点文保单位。

  平遥国际摄影节( Pingyao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 ,简称 PIP )始创于 2001 年。2001年,在国家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首次创办的“平遥国际摄影节”,完全按照国际规范操作,国内与国际接轨、传统与现代互动,使平遥古城独特的风貌、古朴的民风以及形式多样的摄影活动交相逃映,在海内外产生了出乎预料的轰动效应。

古城历史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平遥地处汾河东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与另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相毗邻。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县境。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粮食、棉花,特产牛肉、推光漆器等。其中牛肉名声颇大,有“平遥牛肉太谷饼”的民歌歌词。

  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有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

   美丽平遥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为平遥县。清代晚期,总部设在平遥的票号就有二十多家,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更被称“古代中国华尔街”。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创建于清道光年间、以“汇通天下”而闻名于世的中国第一座票号“日升昌”。

  平遥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平遥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其中南门城墙段于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此外,还有镇国寺、双林寺和平遥文庙等也都被纳入世界遗产的保护范围。

晋商发源地之一

  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明清时期古县城原型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21届大会决定将平遥古城以古代城墙、官衙、街市、民居、寺庙作为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宗教发展的实物标本。平遥古城是依据中国汉民族文化思想和建筑风格建立起来的。现在城墙及城内建筑均保持着14 —18世纪的历史风貌。 它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由于县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遥古城内诞生了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日升昌”的创立,在中国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近代的新型金融业,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商业和金融机体中生成。

日升昌票号诞生地

  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晋商一些大商号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跨地区经营的商业系统。 在此种情形下,大宗的批发、运销带来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于是一 平遥古城种新的解款方式-- 票号汇兑 便应运而生。 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 ,就在平遥西大街 ,西裕成颜料铺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业务的 “日升昌”票号三年之后,在山东、河南、 辽宁、江苏等省先后设立分支机构 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 新加坡 、俄罗斯等国家 。当时,在“ 日升昌 ”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二十二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可见,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平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平遥位于山西省中部,距太原100公里。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古城,现在的城墙建于明洪武3年(公元1370年),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1997年12月31日被联合国正式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平遥县有平遥古城墙、双林寺、镇国寺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 目前,这个县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等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原有的古城格局。平遥的票号  票号就是银行的前身,我国的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出现在平遥。  在18世纪初,山西平遥、介休、祁县等县的商人,有许多在北京开各种商店,每年终给老家捎钱时,一般都由镖局押运,运费高又不安全。在北京西裕成颜料庄的雷履泰和一些商人商定,将钱交给北京的西裕成,再到平遥的西裕成取现金。起初只为一些亲戚朋友帮忙,也不收汇费和手续费,后来同乡们都觉得这种办法方便,请求拨兑的人越来越多,并同意出一些汇费。  雷履泰感到这种生意油水大,就与东家李大全商议,并西裕成改名日升昌,专营汇兑业务。清朝末年,山西的票号增加到33家,平遥的票号就有22家,在全国各地的票号发展到四百多家,平遥在当时全国的金融市场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平遥较大的票号还有百川通等。现在平遥还保留着雷履泰故居和日升昌、百川通票号的旧址。  百川通旧址位于南大街109号,宅院建筑精良,现为家私博物馆。镖局博物馆镖局博物馆位于平遥明清街61号,介绍了清朝华北保镖业的三个有影响的人物,神枪王正卿、铁腿左二把和意拳名家戴二闾。平遥古城墙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为夯土筑成。公元1370年在旧城基础上改筑为砖石城墙。城墙高12米,周长6公里,墙顶宽3米--6米。  1988年1月13日,平遥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推光漆器,历史悠久,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是用大漆,在木胎上挂灰后,用手工推光,然后再绘制图案。具有造型华丽,风格古朴的特点,有防潮、防热耐腐蚀的特性。  平遥风味食品  平遥牛肉,制作历史悠久,加工工艺独特。其成品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醇香可口,营养丰富。  长升源的黄酒、点心。黄酒用糯米酿成,香味浓郁醇厚,酒性温和。  慈禧西行路径平遥期间,进餐平遥牛肉,饮长升源黄酒,食用点心,并赐该店一个“长”字,故名长升源。该店为前店后厂,现任经理郭怀仁为第六代传人。店址位于县城内南大街西41号。 平遥碗托。平遥的碗托由清光绪年间城南堡厨师董宣首创,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慈禧西行途径平遥,品尝这种食品后赞不绝口,当场赐予重赏。  平遥碗托可以冷吃,也可以热炒,味道都很好。 旅游与交通 从太原到平遥乘火车和汽车都可以,火车票价8元,火车站前广场到平遥的汽车票价为10元。 民俗平遥古城民俗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保留着很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民俗节日,囊括时令节日、纪念节日、祭天地节日、祭祖节日、祭神鬼节日、祭动物节日等。它充分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天、地、人、神、鬼、动物等一切和谐的向往。反映了人们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信仰。通过这些民间传统节日,可以探索到古城文化丰富的内涵和渊源。[1]

  

  平遥风俗返朴而远,居民遗风起源于唐尧勤俭质朴、忧深思远、性刚而仁厚且尚武,尚武者人才倍出,文武全才者有之。且多慷慨好义之风。婚、丧、寿、生日、修建庆典遗风尤为盛旺。平遥民多土地贫瘠、少耕织、多商贾,并善经营。陶唐遗风虽已古远,但平遥忧存。

  婚嫁

  婚姻嫁娶,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自古以来倍受重视、讲究,既是一桩值得庆贺的喜事,又是非常注重礼仪的过程,表现的形式和手段非常隐喻,简单而深刻,鲁拙而不俗,风趣而文明,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现象。

  平遥婚礼过程,多行“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丧葬

  平遥县民故后历为土葬,在举行葬礼时,保留着很多传统仪式和传统用物。这些仪式及用物包括了吹、拉、弹、唱、书法、刺秀、剪纸、折叠、板印、沾帖、绳结、纸艺、面艺、插艺、缝艺等几乎所有民间艺术。

  丧葬程序为停尸、报丧、入殓、烧纸、出殡、圆墓、过七等。一般于三、五天烧纸,五、七、 九天出殡。犯忌不宜出殡者,则寄停他处,另择葬期。出殡之日, 亲朋近友均参加。起灵抬柩有十六抬、二十四抬 或三十二抬。

  祝寿

  老年人从60岁始,每10年庆贺一次。隆重者,亲朋好友 要赠献寿桃(面制)、寿幛、寿联等,以祝长寿。午时,要在堂屋摆 寿礼、烧佛香、点寿灯,"寿星"高坐,晚辈依次拜寿。拜毕,设丰盛喜宴款待众宾客,欢度一日。进入90年代,祝寿大都贺以礼洋。宴席多在饭店举行。

  贺十三

  平遥庆贺生日之俗至今仍为普通。特别是贺十三,亲戚朋友届时纷纷登门道贺,贺礼多为面蒸“括篮”,上系锁,用红绳与铜钱串结而成、三尺喜幛。外婆家来戚为上宾。待午时面向娘娘庙方向设供桌于院内,摆放供品及,外婆家垫底,其他叠上。点灯烧香、燃放鞭炮、由奶奶为孙子“折枷儿”用粉红、黄、绿纸条缠绕四根谷草杆,三根扎成三角形,一只手拿着套在脖颈处,另一只手持一根谷草杆,边打三个角,边口中吉祥语言念念有词,以祈祷孩儿健康成长。打毕将枷儿与娘娘花、娘娘鞋一同着燃。之后,设席款待全体亲戚朋友。

  庆满月

  平遥居民以生孩子为喜事。旧时,生男孩称大喜,生女孩称小喜。第一胎孩子不论男女,都要庆满月。满月的日期,男为29天,女为30天。也有在半月庆满月的,意取绊住, 希望孩子长命。庆满月以产妇娘家亲戚为主,姥姥家要送银镯首饰 及衣服、小被褥等物。其他亲戚则送3尺布,叠成"山"字形状。 主家回赠背心、枕巾之类以示感谢。

  节庆

  平遥县民保留着很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民俗节日,囊括时令节日、纪念节日、祭天地节日、祭祖节日、祭神鬼节日、祭动物节日等。它充分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天、地、人、神、鬼、动物等一切和谐的向往。反映了人们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信仰。通过这些民间传统节日,可以探索到古城文化丰富的内涵和渊源。

  祭祀

  平遥县民祭祀活动,分为神祭和祖祭两大类。过去崇神者居多,有 "无庙不成村"之说。一般家庭均设各种神龛。灶王、张公、家神、 财神、门神、土地都是供奉对象。专业艺人将本业祖师或神供奉于 家中突出位置,以示敬业。不少人家将佛像或观音菩萨像置于闲房,每逢初一、十五设供烧香,以示虔诚。迷信之中反映出人们祈求平安、富裕、家业兴旺之美好愿望。

  祖祭是对先祖的怀念。一般于年夕、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 一或祖祀日祭之。

  迁居

  现在在农村多有沿用旧习者,择日开工,供奉土地神;开工期间讲究高挑红旗,以镇邪气。新房合顶时,要贴对联、放鞭炮,并宴请工匠,表示谢意。迁往新居时,要先"填宅",杀一只银红公鸡,以鸡血喷 洒房院。搬迁时,要先搬进玻璃瓶子、案板、筷子、蜡烛、发面等 东西,表示"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和"发福"之意。

  方言

  《礼记-王制》所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平遥方言是全国保留中国汉代文化语言最多最丰富的县城之一,平遥方言中有极其丰富的名词重叠式,这与普通话中的名词特点有区别称谓很有趣。而这种方言又是平遥所独有的语言。

“武备”,就是军备,指武装力量,军事装备,防御工事等。宋代曾巩在《本朝政要策,盗贼》中写道:“宋兴,既敛兵于内,盗贼辄发,而州郡无武备,急!则吏目走匿自存”。意思是宋朝建政以来,把兵力都集中在京城中央地区,而各个州郡,没有武备防御系统。一旦发生盗贼劫掠事件,则地方官自顾自地藏匿起来,只顾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老百姓就遭殃了)。

从曾巩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古代社会,地方上是必须要有武备防御系统的。其实,我们从《水浒传》中也可以了解到古代的社会状况,及其武备防御的必要性。

第一节——营汛

古代平遥的武备情况如何呢?光绪八年的《平遥县志》上记载:平遥一向有在县界周边设置“营汛”(驻防营地)的制度。设有“外委”(当时一种低级武官职务)一员,“额外外委”(临时加派的“外委”)一员,辖兵五十一名。设置驻防地点六处,这种驻防机构的名称叫“营汛”(简称“汛”)。

这六处“汛”分别是:

1、东北方向的五里庄汛,派兵五名;闫村汛,派兵五名;洪善汛,派兵六名。再往东到郑家庄和祁县为邻。

2、西南方向有良如璧汛,派兵五名;桥头汛,派兵五名;往西南到杜村与介休接壤。

3、东南方向距县城四十里设坡底汛,派兵三名,往南二十里是武乡县界。

(为什么西北方向不设“汛”呢?想来可能是因为有汾河阻隔的缘故,不需要吧。)

第二节——关隘与堡寨

一、关隘:县城南五十里叫“普洞关”,在普洞村谷口。往东南到“绵上关”通往沁源;往西抵达关子岭,往南直达岳阳县(现安泽),所以,这里是往来险要之地。明洪武五年,设置巡检司,后来移至县城东的洪善镇,此单位于光绪年间裁撤。

二、堡寨:古代堡寨之设,本来就是为防御盗匪的。它是武备防御的基础建设工程。在古代,平遥的堡寨有,洪善堡(县城东二十里);杜村堡(县城西南二十里);侯冀堡(县城西南十五里);郝洞堡(县城东北三十里);达蒲堡(县城西北十里);赵壁山寨(县城东南三十里);西泉山寨(县城东南二十里)。

第三节——驿和铺

古代社会,交通通讯的设施和工具非常落后,基本都是原始的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状态。因此,朝廷在广袤的国土上设有许多的驿站(驿和站是有区别的“驿”用于传递一般的民事公文信息;“站”主要用于传递军情,但后来人们泛称为“驿站”了。)驿站的作用是官府有紧急事务需要远途传递和传送公文的时候,被差遣的快递人员在中途换马和休息的地方。

一、驿:早先,平遥的“驿”设在洪善镇,叫“洪善驿”,原来归“驿丞”(明、清时期专管驿站的官员)管辖。雍正八年,裁撤驿丞,“驿”划归本县县令管辖。清朝后期,“驿”移置于城内县署的西侧。

“驿”饲养着许多有“驿马”,驿马原额是七十匹,其后,偏关县拨来四匹,广武边站拨来三匹,这样就有了七十七匹驿马;驿里有马夫三十八名,场夫九十名。

“驿”的费用是当时的官府从上缴的“地丁银”(清朝按照土地亩数征收的税银)中留支。每年留支银两四千六百九十九两一钱七分八厘,遇到闰年则加留三百六十三两九钱九分三厘(真是“锱铢必较”!)。按规定,设官支银(供县暑开支)三百两。

二、铺。古代在各县必要的地方,设有“铺”,是“驿”的延伸和补充,用于一般不太重要的资讯传递之用。平遥的总“铺司”(各“铺”的总管理机构)设在县城前面的路西。

东北路十里是“仁内铺”;又十里是“洪善铺”,接壤祁县。

东南路十五里是“邢村铺”;又十五里是“辛村铺”;又二十里是“上店铺”,与武乡县交界。

西南路十里是 “城西铺”;又十里是“陈村铺”;又十五里是“田堡铺”,接入介休。

西路十里是“达浦铺”;又十五里是“宁固铺”;又十五里是“香乐铺”又十里是“白石铺”,前出接汾阳地界。

原额有铺兵四十九名,每名每年支付“工食银”(类似生活津贴)六两,共支出银两二百九十四两,这部分银两也是从“地丁银”中留支。

咸丰四年(1854),朝廷命令将有驿站的地方的“铺”裁汰,只允许酌情保留二成。铺兵的工食银改归“马驿”,每年津贴“驿书”一名,马夫四名,马四匹,以及选送公文事项等,共领工食草料等银五十八两八钱。这样算下来,“铺”被裁汰以后,比过去节省“工食银二百三十五两二钱”。

从《县志》的记载来看,在古代社会的条件下,县级地方的“武备”,无论从基础建筑设施,还是机构设置,以及人员配备方面,还是十分完善的。

时过境迁,生活在今天的人们,翻开《县志》,仔细阅读,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平遥古城的特色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