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王宪字
1 《王宪,字维纲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宪,字维纲,东平人。弘治三年进士。
历知阜平、滑二县。正德初,擢大理寺丞。
迁右佥都御史。清理甘肃屯田。
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以应州御寇功,荫锦衣。
迁户部右侍郎,改抚陕西。 入为兵部右侍郎。
近畿盗起,偕太监张忠、都督朱泰捕之。武宗南征,命率户、兵、工三部郎各一人督理军储。
驾旋,以中旨代王琼为兵部尚书。世宗即位,为给事中史道劾罢。
嘉靖四年,廷推邓璋及宪为三边总制,言官持不可,帝竟用宪。部将王宰、史经连败寇,玺书褒谕。
吉囊数万骑渡河从石臼墩深入,宪督总兵官郑卿、杭雄、赵瑛等分据要害击之,都指挥卜云断其归路。寇至青羊岭,大败去。
五日四捷,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帝大喜,加宪太子太保。
中官织花绒于陕,宪请罢之。又因九庙成,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大夫所称。
张璁、桂萼欲用王琼为总制,乃改宪南京兵部尚书。已,入为左都御史。
朔州告急,廷推宪总督宣、大。宪不肯行,曰:“我甫入中台,何见驱亟也?”给事中夏言、赵廷瑞劾宪托疾避难,复罢归。
未几,帝追念宪,召为兵部尚书。小王子入寇,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宜。
又请立京营分伍操练法,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规避营操。帝皆嘉纳。
旧制,军功论叙,有生擒、斩首、当先、殿后、奇功、头功诸等,其后滥冒日多。宪定军功袭替格,自永乐至正德,酌其轻重大小之差,胪析以上。
诏著之《会典》为成式。寻兼督团营。
西番诸国来贡,称王号者百余人。 宪与礼臣夏言等请如成化、弘治间例,答敕止国王一人,仍限贡期、人数。
议乃定。大同兵变,宪初言首乱当诛,余宜散遣。
而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力主用兵,宪乃不敢坚前议。源清攻城不能下,北寇又内侵,请别遣大臣御北寇,己得专攻城。
宪亦议从其奏,论者多尤宪。会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乃寝其事,乱亦旋定。
源清竟得罪去。居数年,宪引年归,卒。
赠少保,谥康毅。4。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竟用宪 竟:竟然B。
廷推宪总督宣、大 推:举荐C。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 藉:凭借D。
论者多尤宪 尤:责备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宪军事才能突出的一组是①以应州御寇功,荫锦衣②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③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大夫所称④请立京营分伍操练法⑤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宜⑥宪亦议从其奏A。
①②③ B。①④⑥ C。
②④⑤ D。③⑤⑥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宪多次受到皇帝褒奖。
随武宗南征,回来后升兵部尚书;大败吉囊的军队后被武宗封太子少保;再任兵部尚书,建议多被采纳,受到嘉许。 B。
王宪也屡受贬斥、仕途不顺。第一次做兵部尚书,因言官的弹劾被罢免回乡;任左都御史时,夏言、赵廷瑞弹劾他托疾避难,王宪又被罢免。
C。王宪在任上做出了许多功绩。
人右佥都御史时清理甘肃屯田;偕同张忠、朱泰在近畿抓捕盗贼;与夏言等确定针对西番的外交礼数,被采纳。 D。
王宪也有不足之处。朔州告急,朝廷需要他时,他推托;大同发生兵变,当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极力主张用兵时,王宪不敢坚持己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宪不肯行,曰:“我甫入中台,何见驱亟也?”(2)会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乃寝其事,乱亦旋定。
2 文言文阅读李清臣,字邦直李清臣字邦直。
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 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①议。
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
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
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
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
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
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
赠金紫光禄大夫。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
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
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注]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仓。
常平之官,简称“仓臣”,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者其蠹民已甚 蠹:损害B是必大吾门 大:光大C而羌夷之患未弭 弭:顺从D夫可则因 因:沿袭答案:C(弭:平息、消除)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举”等词。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答案:A(察:考察后予以推举。举:推选,推荐。
“察”“举”与“擢“的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书,不仅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B李清臣见识深远,深知民生疾苦。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是因官吏害民,老天发出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就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即使在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受冤时,他也正直地为他说话;金明寨失陷,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以理劝说,避免了大规模杀戮。
D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答案:C(后一个事例不是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的体现)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
译文: (2)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译文: 答案:(1)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
(2)曾经被舒亶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亶因贪赃被治罪,李清臣独独为他辩护救他。参考译文:李清臣字邦直。
七岁就知道读书,每天读书几千字。他家有客人从京城来,和他哥哥谈到佛寺遭火灾,李清臣在傍边插嘴说:“这就是所谓灾,可能是为害人民太甚,老天要儆戒吧?”他的哥哥惊异地说:“他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户。”
治平二年,应秘阁考试,欧阳修说:“不把李清臣放在第一,就荒谬了。”当时大雨成灾,几次出现灾异,议论此事的人归罪于濮王之议。
到朝廷对答之时,有人说:“应该用《五行传》说的‘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一定能擢取上等。”李清臣说:“我不相信。
民间难道没有疾苦可以上奏的吗?善于制止天地灾异的人,不是去制止灾异本身,而是要解除百姓的疾苦而已。”对策被选中入等,名声很盛。
英宗说:“像李清臣这样的人,公议都认为可用,难道能因为是亲戚就压抑他吗?”不久下诏推举馆阁官员,欧阳修举荐李清臣,得以任集贤校理。绍圣元年,殿试考取进士,李清臣在策问中提问说:“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以赏赐土地的办法去柔服远方而异族的患害并未平息,宽缓财利以方便百姓而商人的路仍不畅通。
3 文言文阅读王舒字处明丞相导之从弟也的翻译咸和二年(327年),庾亮打算征召历阳内史苏峻,以求尽早消除这一祸患。司徒王导认为这极危险,于是让王舒出任抚军将军、会稽内史,作为外援。同年苏峻不应命,并联结镇西将军祖约进攻建康,王舒于是受诏行扬州刺史事。次年苏峻攻陷建康,吴国内史庾冰亦因抵挡不住苏峻军进攻而弃郡来投。王舒后收到王导以太后诏谕为名的密令,要三吴人起兵勤王,于是派庾冰和谢藻率一万兵渡浙江,吴兴太守虞潭、吴国内史蔡谟和前义兴太守顾众都响应,亦起兵讨伐苏峻。及后庾冰等军与苏峻所派的张健、弘徽等人多次作战,期间互有胜负,因一些战事失利而令吴郡及吴兴多个县被掠,王舒于是派王允之行扬烈将军,与徐逊、陈孺等将领以轻兵于武康突袭苏峻军,后即收取战利品协助虞潭,更击退从宣城来侵的苏峻将领韩晃。
同年冬,苏峻堕马被杀,温峤于是设立行台,并以王舒监浙江东五郡军事[1]。王舒亦派兵平定次年苏逸于石头城兵败后东逃的残余力量。
苏峻之乱平定后,王舒因功彭泽县侯。咸和八年六月甲辰日[2](333年7月24日)[3],王舒逝世,朝廷追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谥穆侯。
《晋书 王舒传》王舒,字处明,丞相导之从弟也。父会,侍御史。舒少为从兄敦所知,以天下多故,不营当时名,恒处私门,潜心学植。年四十余,州礼命,太傅辟,皆不 就。及敦为青州,舒往依焉。时敦被征为秘书监,以寇难路险,轻骑归洛阳,委弃公主。时辎重金宝甚多,亲宾无不竞取,惟舒一无所眄,益为敦所赏。
及元帝镇建康,因与诸父兄弟俱渡江委质焉。参镇东军事,出补溧阳令。明帝之为东中郎将,妙选上佐,以 舒为司马。转后将军、宣城公褚裒谘议参军,迁军司,固辞不受。裒镇广陵,复以舒为车骑司马。频领望府文言文网,咸称明练。裒薨,遂代裒镇,除北中郎将、监青徐二州 军事。顷之,征国子博士,加散骑常侍,未拜,转少府。太宁初,徙廷尉。敦表舒为鹰扬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监荆州沔南诸军事。及敦败,王含父子俱 奔舒,舒遣军逆之,并沈于江。进都督荆州、平西将军、假节。寻以陶侃代舒,迁舒为安南将军、广州刺史。舒疾病,不乐越岭,朝议亦以其有功,不应远出,乃徙 为湘州刺史,将军、都督、持节如故。征代邓攸为尚书仆射。
时将征苏峻,司徒王导欲出舒为外援,乃授抚军将军、会稽内史,秩中二千石。舒上疏辞以父名,朝议以字 同音异,于礼无嫌。舒复陈音虽异而字同,求换他郡。于是改“会”字为“郐”。舒不得已而行。在郡二年而苏峻作逆,乃假舒节都督,行扬州刺史事。时吴国内史 庾冰弃郡奔舒,舒移告属县,以吴王师虞斐为军司,御史中丞谢藻行龙骧将军、监前锋征讨军事,率众一万,与庾冰俱渡浙江。前义兴太守顾众、护军参军顾飏 等,皆起义军以应舒。舒假众扬威将军、督护吴中军事,飏监晋陵军事,于御亭筑垒。峻闻舒等兵起,乃赦庾亮诸弟,以悦东军。舒率众次郡之西江,为冰、藻后 继。冰、飏等遣前锋进据无锡,遇贼将张健等数千人,交战,大败,奔还御亭,复自相惊扰,冰、飏等并退于钱唐,藻守嘉兴。贼遂入吴,烧府舍,掠诸县,所在涂 地。舒以轻进奔败,斩二军主者,免冰、飏督护,以白衣行事。更以顾众督护吴晋陵军,屯兵章埭。吴兴太守虞潭率所领讨健,屯乌苞亭,并不敢进。时暴雨大水, 贼管商乘船旁出,袭潭及众。潭等奔败。潭还保吴兴,众退守钱唐。舒更遣将军陈孺率精锐千人增戍海浦,所在筑垒。或劝舒宜还都,使谢藻守西陵,扶海立栅。舒 不听,留藻守钱唐,使众、飏守紫壁。于是贼转攻吴兴,潭诸军复退。贼复掠东迁、余杭、武康诸县。舒遣子允之行扬烈将军,与将军徐逊、陈孺及扬烈司马朱焘, 以精锐三千,轻邀贼于武康,出其不意,遂破之,斩首数百级,贼悉委舟步走。允之收其器械,进兵助潭。时贼韩晃既破宣城,转人故鄣、长城。允之遣朱焘、何准 等于之,战击于湖。潭以强弩射之,晃等退走,斩首千余级,纳降二千人。潭由是得保郡。是时临海、新安诸山县并反应贼,舒分兵悉讨平之。会陶侃等至京都, 舒、潭等并以屡战失利,移书盟府,自贬去节。侃遣使敦喻,不听。及侃立行台,上舒监浙江东五郡军事,允之督护吴郡、义兴、晋陵三郡征讨军事。既而晃等南 走,允之追蹑于长塘湖,复大破之。贼平,以功封彭泽县侯,寻卒官,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谥曰穆。
4 二、文言文阅读(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5、B持,相持不下。
6、C 7、B “造成滥杀平民百姓、纵容盗贼的恶果”只是“内地征讨”,选项未将“内地”与“边方”加以区分;且“得到了皇上的赞许”不完全符合文意,皇上只是“许”,即采纳了他的意见,“赞”属无中生有。 8、(1)(6分)各地把捷报奏上,大多归功于王琼(的谋划),王琼因此多次受到封荫、赏赐,他受到的宠爱待遇在诸位尚书中无人能及。
(大意2分,“推”、“荫”、“赉”、“冠”各1分) (2)(4分)大家不用担心,我任用王伯镇守赣州,正是为了现在这事,反贼马上就会拿下的。(得分点:大意2分,“赣州”、“旦夕”各1分) 译文参考:王琼,字德华,太原人。
成化二十年进士。初任工部主事,后升为郎中。
外调治理漕河三年,记录漕河三年间的事成文。后来接任的人查考那些事,竟然毫厘不差,由此王琼就以勤勉干练出了名。
正德八年升任尚书。王琼为人很有心计,善于探究查对。
他在任郎官时就把过去的文牍、规则抄了下来,全面掌握了户部钱财收支、亏盈等情况。等到做了尚书,更加熟悉国家的财政计算。
边境有将领来请拨发粮草,他屈指计算一下某仓库、某草场储备有多少粮草,各郡每年运送多少,边防士卒每年秋收粮草多少,就说:“这些已经够了,再伸手要就是弄虚作假。”由此大家更加认为王琼有才干了。
正德十年,王琼接替陆完做了兵部尚书。当时各地盗贼四起,将士都以斩杀敌人的头颅数论功升官。
王琼上书说:“这是类似嬴政的败国政策。在边境上实行还可以,没有在内地作战而以头颅数论功的。
现在江西、四川的官兵乱杀平民百姓成千上万人,纵容了盗贼,留下了祸患,都是这条规定造成的。从现在起官兵在内地讨伐盗贼,只以扫荡、平息论功,不再计算斩获头颅数目。”
皇帝同意了。皇帝时常到边塞以外远游,长年不回,京郊的盗贼正悄悄兴起。
王琼请在河间设置一名总兵,在大名、武定各设一名兵备副使,责令他们平息当地盗贼,又传令顺天、保定的两个巡抚,严守要害地段以防止外敌侵入,征集辽东、延绥兵马到皇帝行宫附近,用以保护皇上。朝廷内外仗着这些才不担惊受怕。
孝丰的盗贼汤麻九起来造反,有关部门请派军队过去收捕。王琼请密令勘粮都御史许廷光出其不意地擒拿他们,盗贼没一个漏网。
各地把捷报奏上,大多归功于王琼(的谋划),王琼因此多次受到封荫、赏赐,他受到的宠爱待遇在诸位尚书中无人能及。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造反作乱。
王琼请皇帝命令南和伯方寿祥率领操江部队防守南都,南赣巡抚王守仁、湖广巡抚秦金各自率领自己的部队去往南昌。他的奏章送上后,皇帝心里想要亲征,君臣争议了三天还决定不了。
大学士杨廷和催促皇上早作决定,皇帝最后还是下诏亲征,让王琼与杨廷和等人在北京坐镇。在此之前,王琼任用王守仁治理南、赣,放权让他见机行事,总领提督军务。
等宸濠造起反来,地方上报朝廷知道后,满朝大臣心里惴惴不安。王琼说:“大家不用担心,我任用王伯镇守赣州,正是为了现在这事,反贼马上就会拿下的。”
不久,事情果然像他所说的那样。花马池传来警报,兵部尚书王宪请求派出军队。
王琼说花马池战备严整,敌人打不进去,大部队去了,敌人先撤了兵,只能空自耗费国家的人力、财力而已。王宪最终还是派出六千人,赶到彰德,敌人果然已逃走了。
第二年秋天,王琼死在任上。被追封为太师,谥号恭襄。
5 文言文阅读徐度,字孝节的答案译文可供参考:
徐度字孝节,安陆人。世代在京师居住。年轻时洒脱自在,不拘泥于小节。长大后,身材魁伟,喜欢喝酒、赌博,经常派小仆役和职业卑贱的人闹事。梁朝始兴内史萧介去到郡上,徐度跟着他,率领士兵,征讨各处山洞,因骁勇闻名。高祖征讨交阝止,用厚礼征召他,徐度于是归顺高祖。
侯景之乱时,高祖攻克平定广州,平定蔡路养,打败李迁仕,计划大多出自徐度之手。徐度又统率士兵,每次打仗都立有战功。回到白茅湾,梁元帝任命他为宁朔将军、合州刺史。侯景被平定后,追录前后的战功,晋升为通直散骑常侍,封为广德县侯,食邑五百户。后又迁任散骑常侍。
高祖镇守朱方时,徐度任信武将军、兰陵太守。高祖派衡阳献王去荆州,徐度率领所部人马跟随前往。江陵陷落,徐度抄小路东归。高祖平定王僧辩时,徐度和侯安都为水军。绍泰元年(555),高祖向东讨伐杜龛,侍奉敬帝驾临京口,由徐度总管宫中警卫,并且主持留守事务。
徐嗣徽、任约等前来进犯,高祖和敬帝回到京都。当时敌人已占据石头城,市廛居民,却都在南去的路上,离朝廷很远,担心被敌人追击,于是派徐度率军镇守于冶城寺,筑垒阻断敌人。敌军全部出动,大举进攻,未能攻克。高祖不久又援救徐度,大败任约等。翌年,徐嗣徽等人带引北齐军渡江,徐度随大军在北郊坛打败敌人。按照功劳授职为信威将军、郢州刺史,兼任吴兴太守。不久迁任镇右将军、领军将军、南徐州沿江诸军事、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送给他一部鼓吹。
周文育、侯安都等向西讨伐王琳,战败,被王琳囚禁,于是以徐度为前军都督,在南陵镇守。世祖继位,迁任侍中、中抚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为公。尚未行礼授职,出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镇东将军、吴郡太守。天嘉元年(560),增加食邑一千户。服职期满,任侍中、中军将军。出任使持节,都督会稽、东阳、临海、永嘉、新安、新宁、信安、晋安、建安九郡诸军事,镇东将军,会稽太守。尚未到任,太尉侯调在湘州去世,于是由徐度代替侯调任湘州、沅州、武州、巴州、郢州、桂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湘州刺史。服职期满,任侍中、中军大将军,仪同、鼓吹等不变。
世祖驾崩,徐度事先受遗诏,带武装士兵五十人进入皇宫禁地。废帝即位,晋升为司空。华皎占据湘州反叛,带引北周军队下到沌口。和王朝军队对峙,于是晋升徐度为使持节、车骑将军,统率步军,从安成郡经岭路去到湘东,袭击湘州,俘获敌人留在湘州的全部家小而归。光大二年(568),去世,时年六十岁。追任太尉,送给班剑二十人,谥号忠肃。太建四年,诏令配享高祖庙庭。其子徐敬成袭封。
6 文言文阅读王约字彦博,至元十三年,翰林学士王磐《元史 王约传》(许嘉璐 编译) 译文供参考: 王约字彦博,祖先是汴人,祖父王通,向北方迁居到真定。
王约天性颖悟,气质不凡。他师从中丞魏初,博览经史群书,擅长文辞,通晓国家的体制,不因时尚所趋而动摇他的志向。
至元十三年,翰林学士王磐荐举他任从事,丞旨火鲁火孙以司徒开府,经奏请授王约为从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兼司徒府掾。不久又被征用为中书省掾,授任礼部主事。
二十四年,拜监察御史,授承务郎。他首先提出建立储君,以及修纂史书等倡议。
当时任丞相的桑哥对参政郭佑在任中丞时曾经奏请诛杀右丞卢世荣等人之事怀恨在心,所以诬陷他犯有其他的罪过,王约上奏章为郭佑申明冤屈。他查办了成都盐运使王鼎的不法之事,将其罢官除名。
改任御史台都事。南台侍御史程文海入朝奏事,指出桑哥许多罪过。
桑哥大怒,又因王约与程文海互相呼应而更相弹劾他,所以六次上奏要求诛杀他们,皇上没有批准他的奏请。王约因为陇西地处偏远,建议在陕西设立行御史台,皇帝按照他的建议下诏颁行。
出朝救济河间饥民,分发救济物品均匀公平合理,调查灾情得法,使很多人保全了性命。 三十一年,迁任中书右司员外郎。
四月,成宗即位,他上奏陈说了二十二件事,主要内容是:充实京师的储备,减轻差税的负担,开放对狩猎的禁令,免除过去拖欠的钱粮,救济穷苦孤独的人,取消不必要的各种杂役,禁止设立鹰房,振兴御史台的职责,清除一贯作恶的奸臣,安抚慰劳远方的臣民,谢绝各地的贡献,征询政令的利弊,使农民得到实惠,奖励兴办学校,设立义仓备灾,核查税户,重视名爵,明确赏罚,选择良才任地方守令,精简官僚机构,明定法律,裁撤中书省的左右两司。他又建议中书省应除去繁冗的公文,各地政务一方面信任行省办理,一方面责成六部负责。
调任兵部郎中,改任礼部郎中。请求实行赠官赐谧的典制来表彰忠臣和功臣,并建议将时政记录交付给史馆以备编写史书实录之用,设立供需府来专门负责物资供应,这些建议都得到采纳而颁布执行。
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奉诏到京畿东道救济饥民,分发了五十万石米粮,所救活的饥民达五十余万人。
藉此他上疏分条论述了京东地区的十件利弊之事,请求再调运粮米继续救济他们,中书省采纳了他的建议,使百姓们获得了再生。 高丽国王王昛年老,传王位给他的儿子王謜。
国中有人对王子王謜执政不服气,制造流言蜚语离间他们父子二人。等到王謜到京师朝见时,他们私下派人到朝廷贿赂执政官员,把王謜扣留在京不遣送回国。
王昛复位,于是便任用小人执政,厚敛赋税而滥施刑罚,国中人成群结队到朝廷来告状。中书省下令拘捕作乱的首要分子,把他们关押在刑部狱中。
但他们的党羽们仍然不思悔改,于是中书省奏请将此事交给王约负责查问。王约来到高丽国,宣布了皇帝的诏书,并且开导王昛说:“天地之间,最亲近的莫过于父子,最重要的莫过于君臣关系。
那些小人们只知道为自己谋利,他们难道肯为你的家族国土着想吗!”高丽国王王昛感激得流出眼泪,自我检讨说:“臣年老糊涂,听信了奸邪小人之言,所以才造成如此后果,现在我知道错了。我甘愿呈献表章自我承认错误,并且请王子謜回国主政,至于那些奸 羽,则完全听任使者的惩治。”
第二天,王约逮捕了他们,审查了他们的罪行,判处流放的二十二人,处以杖刑的三人,罢免了两个有官职的人。他又任命老臣洪子藩为相,让他革除弊政,废除了十三处不在交通要道上的水驿,免除耽罗地区进贡那些不是其地所产的物品,因此使东方百姓非常喜悦。
回朝述职,合乎皇帝的旨意,授任太常少卿。 不久皇帝下诏命王约同宗正、御史一起审查京师狱囚,王约以自己所任是管理祭祀的官而推辞,皇帝没有同意。
于是他审阅了各种案件,判决了二百六十六人,其中罪当处死的有七十二人,因无罪而得到释放的有八十六人,平反了吴得诚的冤案,发遣流入娼门的十个良家归女从良嫁人,把元旦带刀擅自出入殿廷的八十人判处了杖刑流放。于是他建议因斗殴而杀人的人应该比死罪减轻一等,被颁布成为法令。
又因浙民告状,行省、南台意见不同,相互诉讼,难以定案,命王约负责审理。王约到杭州,只用了二十天就理清了此案,使行省、南台都没有不同的意见。
皇帝特命拜任刑部尚书,以此来奖励他以前的功劳。 大德十一年,仁宗自怀州到京师,肃清宫禁之乱,因平章赛典赤、安西王阿难答,与左丞相阿忽台阴谋叛乱,命令刑部审查惩治他们的罪行。
王约说:“按照法令的规定,犯有谋逆之罪的人不必施刑追问口供,可以直接处死。”由此受到仁宗的信任。
富宁库丢失了金子,王约怀疑是被轮流值班的宿卫所盗,没有多久,他的看法果然得到了证实,管库的官吏因此而得以免除罪责。 监察御史上奏说通州仓库中的三万石大米,因漏雨而受潮。
王约认为这一定是仓米在长期积存中被湿气蒸潮的结果,经过检验,这些受潮的仓米还能够食用,于是就免除了管库官吏的罪。 有宗王兄弟二人镇守边疆,其中为兄的心中暗存异志,弟弟劝谏他而不听从,就上马奔驰而去,兄派遣家奴拿着弓箭去追他,弟。
东平名胜古迹 东平古称“东原”,历史悠久,古代文化遗存丰富。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分别为白佛山石窟造像、北桥墓群、梁氏墓群、东平故城。1978年,全县文物大普查,共普查到文物点400余处。1985年,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1986年,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又公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为司里山摩崖造像、理明窝摩崖造像、戴村坝,1994年12月,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分别是沟坝遗址、王村墓群、百墓山墓群、东王林(王宪墓)、月岩寺、祥龙观、仲子读书处、腊山古建筑群、清真寺、青峰山摩崖造像。1996年,对旧县乡进行文物普查,同年12月,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2001年6月,白佛山石窟造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2002年底,县境内共发现较为重要的遗址、墓葬、古建筑、石刻及革命纪念地5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待批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馆藏文物2000余件。
一、白佛山石窟造像
位于东平县城西区白佛山之阳,共有大小造像134尊,分为隋窟、唐窟、小唐窟、宋窟和露天造像5部分。其中隋窟始凿于开皇七年,窟内阿弥陀佛主像通高67米,结跏趺于束腰仰莲座上。螺纹肉髻低平,面相浑圆,手施无畏与愿印,著双领下垂式袈裟。此阿弥陀佛像被专家誉为“中原隋代第一佛”。其左右窟壁上又排列数十小龛,龛内造像1—9尊不等,其中“涅磐图”颇具地方特色,为国内仅有的一处,“十六王子”造像铭造像也是国内罕见。白佛山石窟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东平故城
位于东平县东平镇宿城村西北处,为两汉之际东平国王城遗址。城址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300米。城址内西北角、东北角、东南角还残存有汉代夯土城墙。城址内遗存文物十分丰富,地表暴露物有路钉砖、灰陶豆、瓮、罐、板瓦、筒瓦残片和大型陶砖以及青瓷豆、盘、罐等。近年来,出土文物有泥质五铢钱范、铁质五铢钱范、虎符、金银器和锄、犁等铁质家具。东平故城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司里山摩崖造像
位于东平县戴庙乡司里山上,造像主要集中在山顶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块巨崖周围,共有大小造像千余尊,完整清晰者600余尊。如按年代划分,则东崖多为北齐、唐宋造像,其中最高者为北齐一佛二弟子像,主佛像高98米,戴宝冠,面相浑厚,手施说法印,著褒衣博带式袈裟,倚座于宽平座上。此尊造像高度堪称“中原北齐第一佛”。其右下部有宋代嘉祐二年“三教通连”龛像,为我国摩崖造像中最早的“三教通连”龛像。西崖多为唐、宋摩崖造像,有一佛二弟子和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等组合像,其中唐代多为武后时期的造像,多通体磨光,面相丰圆饱满。宋代造像则神情丰富,雕刻精细,其中的36尊罗汉像等更是神态各异,持物不同,栩栩如生。南崖造像风化较为严重,多为唐、宋时期的单体佛像或罗汉像。
造像龛旁多有铭文题记,最长者达500余字,其中还有武则天造字10余个。对于考证我国佛像石刻的名称、年代、演变规律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司里山摩崖造像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理明窝摩崖造像
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六工山之阳半山腰处,呈“一”字形东西向排列,长14米,共有大小造像49尊,均为唐代造像。其中最高者176厘米,最小者仅有10厘米。
造像分三个时期,第一期“长安之年”造像,主要为阿弥陀佛三尊大佛像。均著双领下垂式衣,质薄贴体,面相丰腴,眉眼细长,身体上宽下窄,呈现出强健的力度美感。头光为双层桃形火焰纹并施彩绘,内层有化佛七尊。第二期“开元八年”造像,除形象稍逊于第一期外,特点基本一致。第三期“咸通十四年”造像,衣纹呈粗泥条状,头似圆球,身体面相圆胖,面容较丑陋,体现出唐代造像走向衰落的特点。理明窝摩崖造像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北桥墓群
位于东平县老湖镇展营村内,为后汉东平国献王刘苍及其后代的墓葬群,又称“王陵山汉墓群。”墓群原有9座,俗称“九子冢,”皆封土堆高大,从南向北呈“八”字形依次分布。其中最北一座1号墓即献王墓,现存封堆高20余米,直径300余米,夯土层明显。其它2、4、8、9号均现存有不同程度的封土堆。5、6、7号墓在“文革”中被扒毁。
1958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3号墓进行过发掘,墓内出土有较完整铜镂玉衣一套,同时还有金银器、铜铁器、玉盅、耳杯、陶壶等一大宗文物,均为东汉时期早期文物特点。北桥墓群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梁氏墓群
为于东平县老湖镇梁林村西,西邻蚕尾山。为宋代梁氏官宦及其后代的墓葬群。以宋太宗至道三年太平军节度使梁维忠建址,“父子状元”梁颢、梁固、呈相梁子美等均葬于此地。墓葬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毁掉,其中有一些宋代壁画墓,出土有铜驼、铜壶、石砚及墓志等。墓区内现有梁维忠、梁固墓碑和梁子美神道碑以及数件大型龙首碑帽。其中梁子美神道碑高65米,宽15米,厚06米,螭首蚨座。分别有太宰兼门下侍郎白敏、少宰兼中书侍郎李邦彦、尚书丞相赵野奉敕撰文、书丹、撰额。梁氏墓群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戴村坝
位于东平县彭集镇南城子村北大汶河上,初建于明永乐九年,为土坝,万历元年改筑为石坝,历代迄今均有维修。主坝体南北长438米,向东呈弧形。分三段,北曰玲珑坝,中曰乱石坝,南曰滚水坝,三坝一体,以滚水坝水平高度最低。坝石垒砌采用铁扣束腰法,增加了坝体的抵抗力。坝北又有东西向两坝,一为“窦公堤”,石堤西连北坝头,全长863米,最东为“三合土坝”,沿用旧名,实为石坝,长260余米。二坝均为挡洪水,泄洪峰、保主坝的辅助坝。主坝两端坝头上有明、清、 民国历代重修碑记数方。戴村坝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八、洪顶山摩崖刻经
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东洪顶山西部山谷两侧,为北齐河清三年时所刻。刻经面积共有1500余平方米,内容多为佛教经文中的一节,如《文殊般若经》是“文殊师利白佛言”至“无念无作故”一节和大字“七佛”名、“大山岩佛”、“安乐佛”等佛名,还有东平僧“安道一”、印度僧法洪等刻字题记。其中“大空王佛”四字佛名,全高96米,为我国北朝摩崖刻经之最,堪称“榜书之宗”。刻字原有1200余字,因自然风化,现存700余字。洪顶山摩崖刻经为待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楚霸王墓项羽墓
位于东平县旧县乡旧县三村东,当地人称为“霸王坟”。墓原有封土,高10米左右,直径100米,墓前原有碑刻四方,汉柏数株,均在“文革”中被毁。今墓前残存石碑一通,约存原碑之三分之一,碑文曰“楚霸王口口。一剑亡秦力拔口,重瞳千载孰能攀。秋风蕉鹿行人憾,口寝于今草亦斑。王之墓有二,一在和州之乌口,戊申之春,余来守汶阳,过谷城见村碑苔藓,古冢……”此墓史载为楚霸王之头颅墓,即汉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成(即今旧县)。”楚霸王项羽墓为待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沟坝遗址
位于东平县梯门乡沟坝村西处山间台形地上,面积约6300平方米,为商周遗址。文化层堆积厚约05—2米。土质灰褐色,地表暴露遗物有夹砂褐陶鬲足和泥质灰陶粗豆柄、厚壁罐、兽骨、蚌片等。一般陶器多饰绳纹。南部有一方形灰坑,边长15米。沟坝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王村墓群
位于东平县东平镇王村村南、村北,为汉代封土堆墓葬。现存墓两座,村南1号墓,封土堆高14米,直径40米;村北2号墓封土堆高12米,直径60米,土质为灰白淤积泥。两墓均夯土层明显,保存基本完好,墓室结构及葬品不详。原王村周围有不少汉代封土堆墓葬,均在“文革”中被扒毁。王村墓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百墓山汉墓群
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柏松山村西百墓山上。相传,山周围有汉墓百余座,故山俗称“百墓山”。其中有近年来发现的一座墓葬,为全石结构中型汉代画像石室墓。墓室完整,葬品已早年被盗。南北长近9米,东西宽6米,高近3米。墓门向东,分前室、后室和左右耳室几部分,后室外有回廊。画像内容主要分布在前室和左右耳室上。内容有谒拜图、乐舞图、丰收图、白虎、方相氏和五铢钱币等。运用浅浮雕和平面线刻两种雕刻技法。前室中间石柱上刻有“此人马皆食大仓”八隶字。百墓山汉墓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东王林(王宪墓)
位于东平县梯门乡梯门村西、望山之前山坡地上。墓封土堆高15米,直径65米,前立明嘉靖十九年墓碑,上有“光禄大夫勋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赠少保谥康毅荆山王公墓”等题字。墓前神道上现存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左右对立,形体高大,其中文、武官石俑通高近35米。还残存石门坊一座、华表一对。原墓区内有石门、林墙、神道碑、柏树等,均毁于“文革”中。东王林(王宪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昆山月岩寺(王宪墓)
位于东平县银山镇昆山西麓,为一处寺院建筑。寺坐北向南,门向西,面积约3千平方米。寺院内有大雄宝殿、藏经阁及左右配殿和后殿,为前后双重院落,其中大雄宝殿向南,面阔三间,进深74米,高8米,抬梁式木质结构,歇山式灰瓦顶,脊上有砖雕双龙戏珠及花卉图案。院内有明代万历七年全石质钟楼一架,高45米,四角攒顶,宋代小虚观塔一座,全石质,高35米,瓦垄顶,均造型精美。还有碑刻数方及摩崖榜书题字,是研究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东原文化”的重要史料。昆山月岩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五、祥龙观
位于东平县银山镇腊山半山腰处,南临东平湖,为一道教宫观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寺依山而建,寺门向西,内有玉皇殿、三清殿、天王殿、藏经阁等,其南建有南天门一座,均为明清时期建筑。院内有明、清碑刻数方,院外有龙吐柏、神仙井等自然奇观。祥龙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腊山古建筑群
位于东平县银山镇腊山北山体间,东临东平湖,为一处道教建筑。始建年代无考,明、清、民国之际均有维修。有峰云观、玉皇殿、碧霞元君殿、老虎洞等古建筑,分布在呈 字形的石阶盘路周围。其中峰云观内的主体建筑三清宫与邱祖阁为连体建筑,全高7米,面阔3间。砖石结构,阁在上,平顶,边缘有垛口。观北有明正德年间所建乐台一座,柱上有楹连曰“声遏行云一曲升平千圣乐,歌翻白雪五音调叶万民欢。”腊山又是一处风景奇特的旅游胜地,以柏怪、木奇、景幽著称,被历代名人誉为“小泰山”或“小岱峰”。腊山建筑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七、清真寺
位于东平县州城镇州城内,为县内回民宗教活动场所。占地约6亩,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明、清、民国及现代均有维修,为鲁西最大的清真寺。寺坐西向东,从东向西依次为大门、天井、前殿、后殿、观赏台等。其中前殿为主殿,起脊灰瓦顶,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3间,内为四梁八柱梁架结构。左右各有耳子一所,木柱支撑,灰瓦顶。后殿和前殿有天沟相连,五脊攒肩式顶,斗拱结构,造型奇巧。其装饰具有独特的阿拉伯民族风格。清真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仲子读书处
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子路村内,又名“子路祠”,始建于宋嘉祐四年,后历代均有维修。占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坐西向东,依山坡而建,二进院落,以大门、二门、仲子祠正殿为轴线,左右各一瓦殿,构成一个严谨的建筑群。正殿仲子祠为立山式建筑,面阔3间,灰瓦顶,滴水勾檐。大门有清光绪年间刘洪恩题写的“仲子读书处”匾额。仲子读书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九、青峰山摩崖造像
位于东平县城南青峰山西山谷北侧。为佛教摩崖造像。造像有两组,第一组近于山巅,呈扇形分布,为宋代造像。中间为一佛二弟子像,佛高15米,结跏趺于须弥座上,两耳垂肩,高肉髻,著通肩式袈裟,手施无畏与愿印。左右崖上又各分布有九尊罗汉像,合为十八罗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第二组造像在第一组下方60米处,为三世佛像,均高近2米,结跏趺于须弥座上,著双领下垂式袈裟,面部凸圆肥胖,较为丑陋。此三像年代较晚。青峰山摩崖造像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3处:无盐故城、须昌故城、鄣城故城、后邑故城、遂城遗址、阳谷邑故城、朱桥遗址、丁坞遗址、屯村铺遗址、旧县三村遗址、范村墓群、石马古墓、一担土古墓、路口古墓、赵桥古墓、焦村古墓、于寺古墓、孙百大百 墓、韩煦墓、大洼墓群、刘曜墓、孙复墓、西王林、郭楼古墓、后银山古墓、李将军墓、龙山石窟造像、于寺石刻、长山石刻、黄石崖石刻造像、栲栳寺石刻、华岩洞石窟造像、灵泉寺石刻、双塔山石刻、接山泉碑、清泉寺石刻、州城石刻、建修观音堂等碑记、东平公冉子祠碑记、铧山石刻造像、尧陵禅寺、永济桥、程公祠、玉皇庙、秦氏节孝坊、恩褒三代坊、磨香寺、毛庄教堂、李所教堂、刘仲羽墓、东进支队办公室、工委诞生地、烈士陵园。
齐炀王宪
齐炀王宪字毗贺突,太祖第五子也。性通敏,有度量,虽在童龀,而神彩嶷然。初封涪城县公。少与高祖俱受诗、传,咸综机要,得其指归。太祖尝赐诸子良马,惟其所择。宪独取驳马。太祖问之,对曰:「此马色类既殊,或多骏逸。若从军征伐,牧圉易分。」太祖喜曰:「此儿智识不凡,当成重器。」后从猎陇上,经官马牧,太祖每见驳马,辄曰:「此我儿马也。」命左右取以赐之。魏恭帝元年,进封安城郡公。孝闵帝践阼,拜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世宗即位,授大将军。武成初,除益州总管、益宁巴泸等二十四州诸军事、益州刺史,进封齐国公,邑万户。初,平蜀之后,太祖以其形胜之地,不欲使宿将居之。诸子之中,欲有推择。遍问高祖已下,谁能此行。并未及对,而宪先请。太祖曰:「刺史当抚众治民,非尔所及。以年授者,当归尔兄。」宪曰:「才用有殊,不关大小。试而无效,甘受面欺。」太祖大悦,以宪年尚幼,未之遣也。世宗追遵先旨,故有此授。宪时年十六,善于抚绥,留心政术,辞讼辐凑,听受不疲。蜀人怀之,共立碑颂德。寻进位柱国。
保定中,征还京,拜雍州牧。及晋公护东伐,以尉迟迥为先锋,围洛阳。宪与达奚武、王雄等军于邙山。自余诸军,各分守险要。齐兵数万,奄出军后,诸军恇骇,并各退散。唯宪与王雄、达奚武率众拒之。而雄为齐人所毙,三军震惧。宪亲自督励,众心乃安。时晋公护执政,雅相亲委,赏罚之际,皆得预焉。
天和三年,以宪为大司马,治小冢宰,雍州牧如故。四年,齐将独孤永业来寇,盗杀孔城防主能奔达,以城应之。诏宪与柱国李穆将兵出宜阳,筑崇德等五城,绝其粮道。齐将斛律明月率众四万,筑垒洛南。五年,宪涉洛邀之,明月遁走。宪追之,及于安业,屡战而还。是岁,明月又率大众于汾北筑城,西至龙门。晋公护谓宪曰:「寇贼充斥,戎马交驰,遂使疆埸之间,生民委弊。岂得坐观屠灭,而不思救之。汝谓计将安出?」曰:「如宪所见,兄宜暂出同州,以为威势,宪请以精兵居前,随机攻取。非惟边境清宁,亦当别有克获。」护然之。
六年,乃遣宪率众二万,出自龙门。齐将新蔡王王康德以宪兵至,潜军宵遯。宪乃西归。仍掘移汾水,水南堡壁,复入于齐。齐人谓略不及远,遂弛边备。宪乃渡河,攻其伏龙等四城,二日尽拔。又进攻张壁,克之,获其军实,夷其城垒。斛律明月时在华谷,弗能救也,北攻姚襄城,陷之。时汾州又见围日久,粮援路绝。宪遣柱国宇文盛运粟以馈之。宪自入两乳谷,袭克齐柏社城,进军姚襄。齐人婴城固守。宪使柱国、谭公会筑石殿城,以为汾州之援。齐平原王段孝先、兰陵王高长恭引兵大至,宪命将士阵而待之。大将军韩欢为齐人所乘,遂以奔退,宪身自督战,齐众稍却。会日暮,乃各收军。
及晋公护诛,高祖召宪入,宪免冠拜谢。帝谓之曰:「天下者,太祖之天下,吾嗣守鸿基,常恐失坠。冢宰无君凌上,将图不轨,吾所以诛之,以安社稷。汝亲则同气,休戚共之,事不相涉,何烦致谢。」乃诏宪往护第,收兵符及诸簿书等。寻以宪为大冢宰。时高祖既诛宰臣,亲览朝政,方欲导之以政,齐之以刑,爰及亲亲,亦为刻薄。宪既为护所委任,自天和之后,威势渐隆。护欲有所陈,多令宪闻奏。其间或有可不,宪虑主相嫌隙,每曲而畅之。高祖亦悉其心,故得无患。然犹以威名过重,终不能平,虽遥授冢宰,寔夺其权也。
开府裴文举,宪之侍读,高祖常御内殿,引见之。谓曰:「晋公不臣之迹,朝野所知,朕所以泣而诛者,安国家,利百姓耳。昔魏末不纲,太祖匡辅元氏;有周受命,晋公复执威权。积习生常,便谓法应须尔。岂有三十岁天子而可为人所制乎。且近代以来,又有一弊,暂经隶属,便即礼若君臣。此乃乱代之权宜,非经国之治术。诗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一人者,止据天子耳。虽陪侍齐公,不得即同臣主。且太祖十儿,宁可悉为天子。卿宜规以正道,劝以义方,辑睦我君臣,协和我骨肉。无令兄弟,自致嫌疑。」文举拜谢而出,归以白宪。宪指心抚几曰:「吾之夙心,公宁不悉,但当尽忠竭节耳,知复何言。」
建德(二)年,进爵为王。宪友刘休征献王箴一首,宪美之。休征后又以此箴上高祖。高祖方剪削诸弟,甚悦其文。宪常以兵书繁广,难求指要,乃自刊定为要略五篇,至是表陈之。高祖览而称善。
其秋,高祖幸云阳宫,遂寝疾。卫王直于京师举兵反。高祖召宪谓曰:「卫王构逆,汝知之乎?」宪曰:「臣初不知,今始奉诏。直若逆天犯顺,此则自取灭亡。」高祖:「汝即为前军,吾亦续发。」直寻败走。高祖至京师,宪与赵王招俱入拜谢。高祖曰:「管蔡为戮,周公作辅,人心不同,有如其面。但愧兄弟亲寻干戈,于我为不足耳。」初,直内深忌宪,宪隐而容之。且以帝之母弟,每加友敬。晋公护之诛也,直固请及宪。高祖曰:「齐公心迹,吾自悉之,不得更有所疑也。」及文宣皇后崩,直又密启云:「宪饮酒食肉,与平日不异。」高祖曰:「吾与齐王异生,俱非正嫡,特为吾意,今袒括是同。汝当愧之,何论得失。汝亲太后之子,偏荷慈爱。今但须自勖,无假说人。」直乃止。
四年,高祖将欲东讨,独与内史王谊谋之,余人莫得知也。后以诸弟才略,无出于宪右,遂告之。宪即赞成其事。及大军将出,宪表上私财以助军费曰:「臣闻抚机适运,理藉时来,兼弱攻昧,事资权道。伏惟陛下继明作圣,阐业弘风,思顺天心,用恢武略。方使长蛇外翦,宇宙大同,军民内向,车书混一。窃以龙旗雷动,天网云布,刍粟粮饩,或须周给。昔边隅未静,卜式愿上家财;江海不澄,卫兹请献私粟。臣虽不敏,敢忘景行。谨上金宝等一十六件,少助军资。」诏不纳,而以宪表示公卿曰:「人臣当如此,朕贵其心耳,宁须物乎。」乃诏宪率众二万为前军,趣黎阳。高祖亲围河阴,未克。宪攻拔武济,进围洛口,收其东西二城。以高祖疾,班师。是岁,初置上柱国官,以宪为之。
五年,大举东讨,宪率精骑二万,复为前锋,守雀鼠谷。高祖亲围晋州。宪进兵克洪同、永安二城,更图进取。齐人焚桥守险,军不得进,遂屯于永安。齐主闻晋州见围,乃将兵十万,自来援之。时柱国、陈王纯顿军千里径,大将军、永昌公椿屯鸡栖原,大将军宇文盛守汾水关,并受宪节度。宪密谓椿曰:「兵者诡道,去留不定,见机而作,不得遵常。汝今为营,不须张幕,可伐柏为庵,示有形势。令兵去之后,贼犹致疑也。」时齐主分军万人向千里径,又令其众出汾水关,自率大兵与椿对阵。宇文盛驰骑告急,宪自以千骑救之。齐人望谷中尘起,相率遽退。盛与柱国侯莫陈芮涉汾逐之,多有斩获。俄而椿告齐众稍逼,宪又回军赴之。会椿被敕追还,率兵夜返。齐人果谓柏庵为帐幕也,不疑军退,翌日始悟。
时高祖已去晋州,留宪为后拒。齐主自率众来追,至于高梁桥。宪以精骑二千,阻水为阵。齐领军段畅直进至桥。宪隔水招畅与语,语毕,宪问畅曰:「若何姓名?」畅曰:「领军段畅也。公复为谁?」宪曰:「我虞(侯)〔候〕大都督耳。」畅曰:「观公言语,不是凡人,今日相见,何用隐其名位?」陈王纯、梁公侯莫陈芮、内史王谊等并在宪侧。畅固问不已。宪乃曰:「我天子太弟齐王也。」指陈王以下,并以名位告之。畅鞭马而去,宪即命旋军,而齐人遽追之,戈甲甚锐。宪与开府宇文忻各统精卒百骑为殿以拒之,斩其骁将贺兰豹子、山褥瑰等百余人,齐众乃退。宪渡汾而及高祖于玉壁。
高祖又令宪率兵六万,还援晋州。宪遂进军,营于涑水。齐主攻围晋州,昼夜不息。间谍还者,或云已陷。宪乃遣柱国越王盛、大将军尉迟迥、开府宇文神举等轻骑一万夜至晋州。宪进军据蒙坑,为其后援,知城未陷,乃归涑川。寻而高祖东辕,次于高显,宪率所部,先向晋州。明日,诸军总集,稍逼城下。齐人亦大出兵,阵于营南。高祖召宪驰往观之。宪返命曰:「是易与耳,请破之而后食。」帝悦曰:「如汝所言,吾无忧矣。」宪退,内史柳虬私谓宪曰:「贼亦不少,王安得轻之?」宪曰:「宪受委前锋,情兼家国,扫此逋寇,事等摧枯。商周之事,公所知也,贼兵虽众,其如我何。」既而诸军俱进,应时大溃。其夜,齐主遁走,宪轻骑追之。既及永安,高祖续至。齐人收其余众,复据高壁及洛女砦。高祖命宪攻洛女,破之。明日,与大军会于介休。
时齐主已走邺,留其从兄安德王延宗据并州。延宗因僭伪号,出兵拒战。高祖进围其城,宪攻其西面,克之。延宗遁走,追而获之。以功进封第二子安城公质为河间王,拜第三子賨为大将军。仍诏宪先驱趣邺。明年,进克邺城。
齐任城王湝、广宁王孝珩等据守信都,有众数万。高祖复诏宪讨之。仍令齐主手书与湝曰:「朝廷遇纬甚厚,诸王无恙。叔若释甲,则无不优待。」湝不纳,乃大开赏募,多出金帛,沙门求为战士者,亦数千人。宪军过赵州,湝令间谍二人觇窥形势,候骑执以白宪。宪乃集齐之旧将,遍示之。又谓之曰:「吾所争者大,不在汝等。今放汝还,可即充我使。」乃与湝书曰:
山川有间,每深劳伫,仲春戒节,纳履惟宜。承始届两河,仍图三(位)〔魏〕,二者交战,想无亏德。昔魏历云季,海内横流,我太祖抚运乘时,大庇黔首。皇上嗣膺下武,式隆景业,兴稽山之会,总盟津之师。雷骇唐郊,则野无横阵;云腾晋水,则地靡严城。袭伪之酋,既奔窜于草泽;窃号之长,亦委命于旌门。德义振于无垠,威风被于有截。彼朝宿将旧臣,良家戚里,俱升荣宠,皆縻好爵。是使临漳之下,效死争驱;营丘之前,奋身毕命。此岂唯人事,抑亦天时。宜访之道路,无俟傍说。
吾以不武,任总元戎,受命安边,路指幽、冀。列邑名藩,莫不屈膝,宣风导礼,皆荷来苏。足下高氏令王,英风夙着,古今成败,备诸怀抱,岂不知一木不维大厦,三谏可以逃身哉!且殷微去商,侯服周代;项伯背楚,赐姓汉朝。去此弗图,苟徇亡辙,家破身殒,为天下笑。又足下谍者为候骑所拘,军中情实,具诸执事。知以弱卒琐甲,欲抗堂堂之师;萦带污城,冀保区区之命。战非上计,无待卜疑;守乃下策,或未相许。已勒诸军,分道并进,相望非远,凭轼有期。兵交命使,古今通典,不俟终日,所望知几也。
宪至信都,湝阵于城南,宪登张耳冢以望之。俄而湝所署领军尉相愿伪出略阵,遂以众降。相愿,湝心腹也,众甚骇惧。湝大怒,杀其妻子。明日复战,遂破之,俘斩三万人,擒湝及孝珩等。宪谓湝曰:「任城王何苦至此?」湝曰:「下官神武帝子,兄弟十五人,幸而独存。逢宗社颠覆,今日得死,无愧坟陵。」宪壮之,命归其妻子,厚加资给。又问孝珩。孝珩布陈国难,辞泪俱下,俯仰有节,宪亦为之改容。
宪素善谋,多算略,尤长于抚御,达于任使,摧锋陷阵,为士卒先,群下感悦,咸为之用。齐人夙闻威声,无不惮其勇略。及并州之捷,长驱敌境,刍牧不扰,军无私焉。
先是,稽胡刘没铎自称皇帝,又诏宪督赵王招等讨平之。语在稽胡传。宪自以威名日重,潜思屏退。及高祖欲亲征北蕃,乃辞以疾。高祖变色曰:「汝若惮行,谁为吾使?」宪惧曰:「臣陪奉銮舆,诚为本愿,但身婴疹疾,不堪领兵。」帝许之。寻而高祖崩,宣帝嗣位,以宪属尊望重,深忌惮之。时高祖未葬,诸王在内治服。司卫长孙览总兵辅政,而诸王有异志,奏令开府于智察其动静。及高祖山陵还,诸王归第。帝又命智就宅候宪,因是告宪有谋。帝乃遣小冢宰宇文孝伯谓宪曰:「三公之位,宜属亲贤,今欲以叔为太师,九叔为太傅,十一叔为太保,叔以为何如?」宪曰:「臣才轻位重,满盈是惧。三师之任,非所敢当。且太祖勋臣,宜膺此举。若专用臣兄弟,恐乖物议。」孝伯反命,寻而复来曰:「诏王晚共诸王俱至殿门。」宪独被引进,帝先伏壮士于别室,至即执之。宪辞色不挠,固自陈说。帝使于智对宪。宪目光如炬,与智相质。或谓宪曰:「以王今日事势,何用多言?」宪曰:「我位重属尊,一旦至此,死生有命,宁复图存。但以老母在堂,恐留兹恨耳。」因掷笏于地。乃缢之。时年三十五。以于智为柱国,封齐国公。又杀上大将军安邑公王兴、上开府独孤熊、开府豆卢绍等,皆以昵于宪也。帝既诛宪,无以为辞,故托兴等与宪结谋,遂加其戮。时人知其冤酷,咸云伴宪死也。
宪所生母达步干氏,茹茹人也。建德三年,册为齐国太妃。宪有至性,事母以孝闻。太妃旧患风热,屡经发动,宪衣不解带,扶侍左右。宪或东西从役,每心惊,其母必有疾,乃驰使参问,果如所虑。宪六子,贵、质、賨、贡、干禧、干洽。贵字干福,少聪敏,涉猎经史,尤便骑射。始读孝经,便谓人曰:「读此一经,足为立身之本。」天和四年,始十岁,封安定郡公,邑一千五百户。太祖之初为丞相也,始封此郡,未尝假人,至是封贵焉。年十一,从宪猎于盐州,一围之中,手射野马及鹿十有五头。建德二年,册拜齐国世子。四年,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寻出为豳州刺史。贵虽出自深宫,而留心庶政。性聪敏,过目辄记。尝道逢二人,谓其左右曰:「此人是县党,何因辄行?」左右不识,贵便说其姓名,莫不嗟伏。白兽烽经为商人所烧,烽帅纳货,不言其罪。他日,此帅随例来参,贵乃问云:「商人烧烽,何因私放?」烽帅愕然,遂即首服。其明察如此。五年四月卒,年十七。高祖甚痛惜之。质字干佑,初封安城公。后以宪勋,进封河间郡王。賨字干礼,大将军、中垻公。贡出后莒庄公。干禧,安城公。干洽,龙涸公。并与宪俱被诛。
史臣曰:自两汉逮乎魏、晋,其帝弟帝子众矣,唯楚元、河间、东平、陈思之徒以文儒播美,任城、琅邪以武功驰誉。何则?体自尊极,长于宫闱,佚乐侈其心,骄贵荡其志,故使奇才高行,终鲜于天下之士焉。齐王奇姿杰出,独牢笼于前载。以介弟之地,居上将之重,智勇冠世,攻战如神,敌国系以存亡,鼎命由其轻重。比之异姓,则方、召、韩、白,何以加兹。挟震主之威,属道消之日,斯人而婴斯戮,君子是以知周祚之不永也。昔张耳、陈余宾客冢役,所居皆取卿相。而齐之文武僚吏,其后亦多至台牧。异世同符,可谓贤矣。
FANYILUE
文言文阅读王宪字
本文2023-09-25 10:32: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01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