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吕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5浏览:2收藏

山东吕氏家谱,第1张

我们家也是从山东过来的,现居吉林。族谱文革期间被毁,我爷爷只跟我说过一次,印象中有:登州府、吕家村、上吕、中吕、下吕之说,我们这一支是中吕,上中下原本是一支,有吕氏祠堂,后由于某种原因分开了。

前段时间爷爷得了脑梗,现在是口不能言,没法问,唉……

根据宝宝出生时间,排出八字,确定喜用五行用字,根据纪姓氏搭配吉利组合,再确定名字。符合宝宝命理的名字才是好名字。

起名步骤:

1、分析生辰八字命主五行、格局,找出用神喜忌。

2、选出命局所喜用所需要的五行汉字。

3、根据姓氏、时代特征、性别、八字数理合理搭配将要用的字,去其忌讳用字,避开凶数取其字的意、形、象、音、综合搭配。

4、还要避开不冲克八字,五格、笔画、合理搭配才是适合八字的吉祥吉利的好名字。

供参考。

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 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在今山东寿光县东南),建立了纪国,到古代春秋时,纪国被齐国所灭,纪国王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纪

其他的都在这个网站上,你自己看吧

http://wwwconfuchinacom/11%20wenxian/02%20shibu/02%20hanshu/hanshu%201%20jihtm

仓[仓,读音作cāng(ㄘㄤ)]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史官仓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仓颉,为黄帝时期的史官,复姓侯刚,名仓颉,一名苍颉,是汉字的发明和创始人。

在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三个人,虞舜、仓颉、项羽。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著名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

仓颉,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助手。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仓颉,史皇氏,今河南南乐县西十八公里吴村人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

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我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藉中都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朝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尤其是汉朝的《纬书》又进而渲染,说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以后愈演愈神奇,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之说,显然是后人用后代国家机器的职官名称套用于史前传说人物的结果。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 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愁了:仅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黄帝赐封他为“仓”姓,以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之意。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仓颉庙,是中国境内唯一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白水县城东北三十五公里处的史官乡,地处黄龙山脉的南麓,地形南低北高,属较为平缓的塬坡地。庙东一里多为武庄村,相传仓颉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过;庙南一里余为史官村,是后人为纪念仓颉,以其官职为村名;庙西北方向约五里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县衙所在地;庙西南方向约二十公里有扬武村,是仓颉的出生地。

仓颉庙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一千八百余年,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则可上溯至黄帝时代。

仓颉庙区占地十七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庙墙内南北长一百四十余米,东西宽约四十八米,北边较南边略宽之,占地约十亩。

仓颉庙内建筑,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照壁、山门、东西戏楼、前殿、钟鼓楼、报厅、正殿、后殿及东西厢房,共计七十间。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庙内现存建筑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

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经战乱多有散失,现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阵列于前殿之内。其中仓圣鸟迹书碑,至今字、碑均保存完好。石碑年代从东汉起,历魏、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早期的有东汉延熹五年《仓颉庙碑》、是金石学上的珍品,五胡十六国时的《广武将军碑》、唐《仓公碑》、宋代《大宋仓公碑》等。近代有于右于仁先生、陶峙岳将军、朱庆澜将军题写的匾额、对联等留存于庙内殿堂之上。

解放战争时期,西北人民野战军司令部在此整训干部。彭德怀、贺龙曾亲瞻庙容并严令保护,题写“保护文物古迹,任何人不得随意破坏”的命令。

庙院内古柏参天、郁郁葱葱,生长茂盛,东汉延熹五年之“仓颉庙碑”即载当时“庙内古柏郁郁葱葱”。共计有古柏46株,古槐十余株,枝叶覆盖交通,虬枝盘旋,各具姿态,因各得其名,分别名曰:“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奎星点元”、“青龙戏柏”、“兽龙戏牡丹”、“狮子”、“宝莲灯”、“龙爪柏”、“柏抱槐”等。其中的“奎星点元”为汉前古柏,高达十七米,树围七米二五。冢上还有一柏,枝杆四出轮流荣枯,称之为“转枝柏”,誉为奇观。庙内西南隅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长柏壁,抱槐生长,名“柏抱槐”。两树枝粗中茂,堪称庙内一景。庙院内古柏,整体树龄年代久远,树形奇异,与陕西黄陵、曲阜孔庙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庙柏树群。

仓颉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仓颉氏、苍颉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仓氏、苍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颛顼帝的后裔仓舒,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八恺仓之后,汉有江夏太守仓英,望出武陵。”

昔高阳氏颛顼帝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阳氏是继黄帝以后又一个杰出首领。传统的记载说他是华夏族人的祖先,可是又有其他古书记载说他生在东方,或说他的后裔在南方,或说他的子孙在西方,也有说他是北方民族的祖先。

高辛氏有才子十六人,世谓之“八凯八元”。

据史籍《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孔颖达疏:“恺,和也,言其和於物也”。在史籍《旧唐书·韦凑传》中记载:“八凯、五臣,良佐也。举八恺,无不时序,地平天成。”

高辛氏的才子八人为: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即垂、益、禹、皋陶之伦,庭坚则皋陶之字,其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

高辛氏另外还有才子八人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此十六族世济其美,不陨其名。颛顼帝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无不时序,地平天成;又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此谓之八元、八恺,齐聚华夏之庭。至是臣下民众皆服。

苍舒,为“八恺”之首,为人沉稳大度,智慧绝伦,曾指挥颛顼部落联盟在伊河岸边彻底击败共工,还发明了象棋。

苍舒的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苍舒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仓氏、苍氏、舒氏等。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仓库官之后裔,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周朝时期,有仓人、仓吏,为姬姓王族亲族所当,隶属地官所辖,掌管谷物入藏,职如禀人。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仓人,掌粟之入藏。”其实九谷尽藏,以粟为主。

在仓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上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仓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库管理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前157年)执政时期设有仓部,以仓曹参军为首,掌管国家粮库,官位六品,秩四百石,兼管仓储、租赋、财货、市场等事,隶属于六尚部(汉朝初期设尚书、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称“六尚部”。汉武帝时因系近臣,地位渐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晋升秩六百石,分掌三公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户曹、主客曹,职权始重)。

自汉文帝始,在各郡、州亦设有仓曹史,负责掌管各郡之官家仓库

在仓曹参军、仓曹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分别称仓氏、库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隋、唐时期官库管理官仓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隋朝时期开始,朝廷在各郡、县设有仓督一官,郡级仓库统领称“仓督”,县级仓库统领称“司仓”,专职负责掌管国库之县属仓库。其权责可越过郡、县之令而直接对中央王朝负责,因此,权力颇重。到唐朝时期,沿袭隋朝官制,不过改称“仓部侍郎”。

在仓督、司仓、仓部侍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仓氏、督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金国时期官库管理官仓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金国时期,中央 仿宋朝政制,在州、县各设仓使官位,正使官秩为正八品,副使官秩为正九品,负责掌管仓禀积粮、受纳租税、支给俸禄等事宜,其下属吏员有攒典、仓子等。仓使皆清一色的女真族人,由金国朝廷户部指派,各州、县之令不得干预其作业。

在仓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仓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苍马尔纪氏,满语为Tsangmargi Hala,世居黑龙江沿岸地区、碧新(今俄罗斯比金西比金河口),后冠汉姓为仓氏、马氏、纪氏。

②满族萨克达氏,源出巴雅拉氏,属于觉罗氏的分支,后以地为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四平)、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浑河流域)、黑龙江等地,后冠汉姓多为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仓佳氏,满语为Tsanggiya Hala,世居松花江沿岸地区。后冠汉姓为仓氏。

得姓始祖:仓舒。

仓氏起源湖南,据史籍《风俗通》记载,高阳才子仓舒,仓氏本于此。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八恺仓之以后,汉有江夏太守仓英,望出武陵。由此可知,仓氏是传自三千多年前颛顼帝的著名才子仓舒。“八恺”仓舒为八恺之中的老大,所享的寿祚很长,一直到禹舜君临天下,还曾祯举之使主后土,以撰百事,他的后世子孙即以仓为姓,称为仓氏。故仓氏皆奉仓舒为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今山东省的临沭县,河南省的开封市,广东省的广州市,江苏省宿迁市、江苏苏州、江苏盐城、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花莲县等地,均有仓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仓 舒:相传黄帝的孙子颛顼有八个儿子,都是治世能臣,世称“八恺”,其中长子名仓舒(亦作苍舒),其后人以仓为氏,舜举荐他掌管后土,是为仓氏的始祖。“八恺”,谓八个温顺的人、才德之士。分别是仓舒先生、颓敳先生、梼戭先生、大临先生、龙降先生、庭坚先生、仲容先生、叔达先生。都是黄帝王朝第三任君王姬颛顼先生的子孙。

仓 颉:仓颉又叫苍颉,是个传奇人物,传说他是黄帝时的史官。所以他的家乡叫史官乡,他的名字和造字功劳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在许多书籍中,仓颉大概是个对整理古代文字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或者说他是许许多多文字创造者的化身。传说仓颉是从天上下来的神人,他的品德高过大圣贤,长着四只眼睛、神光四射,仓颉生而能书,也有传说他见了鸟兽在地上留下的爪蹄痕迹,心有所悟,而创造出中国的象形文字。我国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画文字,殷商时代的甲古文遗存至今的尚有三千五百多字,甲古文记载了当时人们的种种社会活动。文字的形成,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的门槛,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自然要感谢颂扬文字的创造者,于是出现了造字神话和造字神仓颉这个传说人物,仓颉被神话为天神下凡。他有超过凡人的一对眼睛,这样就是他具有远远超过常人的特异功能,能看得更多、更清,因而才能创造非凡的业绩。

仓 振:三国时官魏国敦煌太守,曾帮助瑶族百姓学习文化,并在驿道两旁种植松树、榕树,为后世人所称颂。

仓 慈:三国时期淮南人,字孝仁,初为郡吏、长安令,后官敦煌太守。为官清俭,抑强扶弱,吏、民对他又畏又爱。出任敦煌太守时,百姓对他是清官还是贪官议论纷纷。一日,贫民王老汉状告当地一霸张财主,强买他的土地,强纳他女儿小兰为妾,小兰不堪受辱而跳河,至今下落不明。张财主在堂上百般抵赖,退堂后还指使同僚对仓慈行贿。仓慈为查明真相,微服私访,得知当地财主一贯欺压百姓,歧视胡人,强买、强卖,小兰原先已与胡人二虎相爱,张财主横刀夺爱,逼得小兰无奈投河的事实。第二次升堂,仓慈巧妙地惩治了张财主,把他行贿的钱用于二虎和被二虎所救的小兰的婚礼上,并且颁布了均田赋、保护工商的新法令,大快人心,使敦煌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陵郡:汉置武陵郡,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湘西及黔、桂各一部。治所先在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南),后移临沅(今常德西)。以后郡境渐次缩小。隋改临沅县为武陵县(今常德)。隋唐朗州武陵郡,均治武陵。以后武陵为鼎州、常德路、常德府治所。民国改常德县。

2、堂号

创文堂:出自上古时黄帝史官仓颉,据说仓颉出生时很奇特神圣,有四目能观鸟兽之迹,遂按鸟兽之形态而创造象形文字,以取代能结绳记事的旧法。“仓颉造字”一说久而流传,仓姓人家遂以创文为堂号,一直沿用至今。

五字辈排行:

仓氏一支字辈:“显守监江敬怀奉天子国德灿涌涛文孟圣永南光生泉芳荣”。

盐城龙冈支16世至25世辈字:佐弼公卿定,基传世杰升。

============================================================

仓姓宗祠通用对联

〖仓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符分江夏;

德被敦煌。

——佚名撰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有江夏太守仓英。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淮南人仓慈,字孝仁,初为郡吏、长安令,后官敦煌太守。为官清俭,抑强扶弱,吏、民对他又畏又爱。

-----------------------------------------------------------------

〖仓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万世文字之祖;

一时慈惠之家。

——佚名撰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上古黄帝时的史官仓颉,传说仓颉是从天上下来的神人,他的品德高过大圣贤,长着四只眼睛、神光四射,仓颉生而能书,也有传说他见了鸟兽在地上留下的爪蹄痕迹,心有所悟,而创造出中国的象形文字。下联典指三国时官魏国敦煌太守仓振,曾帮助瑶族百姓学习文化,并在驿道两旁种植松树、榕树,为后世人所称颂。

-----------------------------------------------------------------

〖仓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太守仁恩,数年布德;

高阳才子,八恺居先。

——佚名撰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淮南人仓慈,初为郡吏、长安令,后官敦煌太守。为官清俭,抑强扶弱,吏、民对他又畏又爱。下联典指传说中的古代部族首领颛顼(高阳氏)时八恺(八个才德之士)之一的仓舒,舜举荐他掌管后土。

============================================================

附录:仓姓典故、趣事

〖仓颉造字的传说〗

有一次,黄帝的军队和蚩尤的军队交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胜负未分。黄帝准备改变战术,叫仓颉把作战图拿来,仓颉一摸,身上带的作战地图早已丢失,黄帝又气又急,只好暂且收兵回营。

黄帝对仓颉说:“你是我身边最聪明的一位大臣,怎能在打仗的生死关头把作战地图丢失?这是多么大的过错啊!”仓颉回答说:“黄帝,如今人多事杂,又要经常打仗,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传令办法实在难以应付。照这样下去以后还会出更大的乱子。”黄帝问:“那该怎么办?”仓颉说:“只有一种图,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用这种图把你要说的话画出来,人们都会照你的意思去做。”黄帝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便说:“好吧,今后边你就不要随军打仗了,专门留下来给咱们画图造字吧!”

这下可把仓颉难住了。图和字怎么造呢?他整天苦思冥想,半年过去了,眼看已到冬天,仓颉还没有想出造字的办法来,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仓颉一早起来到山上去打猎,只见满山遍野白雪皑皑,山川树木全被大雪覆盖。仓颉转了一座山,也未见到一个猎物。正准备下山回去突然从树林里窜出来两只山鸡,在雪地上觅食。山鸡走过后,在雪地上留下了两行长长的爪印。接着,又有两只小鹿也窜出树林,发现人后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仓颉看得出神,把打猎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他把山鸡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对比,发现形状不一样。于是他想,把鸡爪印画出来就叫鸡,把鹿蹄印画出来就叫鹿。世界上任何东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画出来不就成了字吗!想到这里,仓颉心花怒放,回去后就把他的这个想法向黄帝报告。黄帝听后笑看说:“我说过,你是个精明人,果然不出所料。好吧!你就把天下的山川日月,飞禽走兽,都按照象形造出字来,我再颁布天下。”从这以后,仓颉每日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创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马、鸡、犬这些字都造出来了。可是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往哪里写呢?写在石尖上拿不动,写在木板上太笨重,写在兽皮上也不合适,这又把仓颉难住了。一天,有个人在河边捉住一只大龟,前来请仓颉给它造字。仓颉把龟细看了一遍,发现龟背上有排列整齐的方格子,便照龟的象形,造了个“龟”字。然后又把字刻在龟背上的方格子里,龟由于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防时,爬进河里去了。三年以后,这只背上刻字的龟,在另一个地方又被人捉住。人们告诉仓颉,刻在龟背字的字不但没有被水冲掉,而且还长大了,字迹也更明显……

从此以后,仓颉就命人捉到龟把龟壳都取下来,他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龟壳的方格子里,然后用绳子串起来,送给黄帝。黄帝看了很高兴,命人好好收藏,并给仓颉记了一大功。传说从这时起,我们中华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中国家谱发布与检索中心·让你找到亲人或家谱或诸多未知内容国际搜索 查正文 查标题

·首页>>家谱总目>>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 >>〔续发此主题文献〕 〔发布属于本分类新文献〕[返回栏目] 〔精华贴列表〕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

第1篇/章/节/段·发布人: 游客 发布时间:2005-12-10 3:53:19 相关文献再查询〕〔[登陆][注册][返回栏目]

--------------------------------------------------------------------------------

欢迎来自:61152161153的访问者[代理IP后台自动抓取真实IP]

--------------------------------------------------------------------------------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使用说明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共收录家谱目录543条,由三部分组成:

1 《全国家谱总目》中收录的家谱目录400条。收藏者项标为“收藏地区+序号”。

2 陕西各地区县志中记录的家谱信息109条。收藏者项标为“线索+序号”。

3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及《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收录的陕西地区家谱34条。收藏者项分别标为“综合、上海+序号”。

读者可利用电子表格的排序功能和查找功能,从谱籍、姓氏、谱名、出版年、收藏者等检索途径进行检索。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种方法:利用电子表格的排序功能。选中全表,单击数据→排序,此时可用浏览方式检索。如将姓氏、谱籍1、谱籍2分别设为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第三关键字,这时同一姓氏的家谱将排列在一起,并按地区集中。著录表项(即最末一项)为家谱著录表等相关详细资料,光标指向该列图标,指针变为十字箭头时双击,可查看有关该家谱责任者、版本、始祖、收藏者等内容。

第二种方法:单击编辑→查找→输入查找内容 →搜索方式选“按列”,单击“查找下一个”,这时将选中相关单元格,不断单击“查找下一个”,找到所需条目后,双击该条目著录表项图标,即完成一项检索。

谱籍1 谱籍2 姓氏 谱名 出版年 收藏者 著录表

陕西 米脂 常氏 [陕西米脂]米脂常氏家志四卷 1998 陕图1

陕西 横山 冯氏 [陕西横山][陕西子洲]冯家寨则•冯家渠•冯家老庄冯氏族谱(续修本) 1999 陕图2

河南 淅川 杨氏 [河南淅川]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1872 陕图3

河南 邓州 唐氏 [河南邓州]春风唐氏家谱一卷 1882 陕图4

四川 射洪 杨氏 [四川射洪]射洪古绳乡杨氏族谱 1901 陕图5

陕西 朝邑 杨氏 [陕西朝邑]西野杨氏壬申谱附续一卷 1891 陕图6

陕西 蒲城 李氏 [陕西蒲城]蒲城李氏先德志传彚编一卷 1932 陕图7

朱氏 [ ]四明朱氏支谱内外编二十六卷 1936 陕图8

湖南 平江 陈氏 [湖南平江]平江义门陈氏新符公家乘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1938 陕图9

云南 腾冲 李氏 [云南滕冲]滕冲叠水河李氏家谱不分卷 1928 陕图10

云南 腾冲 李氏 [云南滕冲]滕冲青斋李氏宗谱五卷增编一卷 1931 陕图11

云南 腾冲 李氏 [云南腾冲]腾冲叠水河李氏家谱不分卷 1913 陕图12

广东 南海 朱氏 [广东南海]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 1869 陕图13

江苏 常熟 邹氏 [江苏常熟]常熟小山邹氏支谱一卷 1908 陕图14

山东 济宁 公冶 [山东济宁]戊辰续修公冶族谱五卷 1932 陕图15

广东 南海 黄氏 [广东南海]南海学正黄氏家谱节本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1 陕图16

江苏 苏州 滕氏 [江苏苏州]吴门滕氏世略抄 1935 陕图17

浙江 奉化 蒋氏 [浙江奉化]武岭蒋氏宗谱三十二卷 1948 陕图18

湖南 湘潭 王氏 [湖南湘潭]湘潭泉冲王氏五修族谱本原志一卷 民国间 陕图19

陕西 潼关 张氏 [陕西潼关]张氏著存堂族谱 八卷 1908 陕图20

广西 武缘 黄氏 [广西武缘]粤西武缘起凤黄氏家乘不分卷 1934 陕图21

浙江 杭州 钱氏 [浙江杭州]钱氏家乘图像考赞不分卷 1924 陕图22

福建 福州 王氏 [福建福州]西清王氏族谱不分卷 1934 陕图23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陕图24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韩城解家村解氏家谱图 2000 私藏1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解氏家谱图不分卷 1750 私藏2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解氏家谱图不分卷 1838 私藏3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解氏家谱图不分卷 1920 私藏4

山西 稷山 解氏 〔山西稷山〕解氏家谱不分卷 1980 私藏5

江苏 吴县 吴氏 〔江苏吴县〕吴氏宗谱不分卷 1871 私藏6

陕西 汉阴 张氏 〔陕西汉阴〕清河堂沙坝张氏族谱不分卷 1997 私藏7

陕西 汉阴 张氏 〔陕西汉阴〕张氏宗谱不分卷 1998 私藏8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698 私藏9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812 私藏10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822 私藏11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943 私藏12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族谱一卷 1895 私藏13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族谱 1997 私藏14

陕西 华县 刘氏 〔陕西华县〕新辑大涨刘氏族谱十卷 民国间 西大1

陕西 汉中 李氏 〔陕西汉中〕西乡李氏家谱三卷 1889 西大2

福建 泉州 庄氏 〔福建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西大3

辽宁 沈阳 曹氏 〔辽宁沈阳〕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不分卷 1990 西大4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 1999 西大5

河南 许昌 黄氏 [河南许昌]大元后裔黄氏家谱一卷 2001 铜川1

陕西 米脂 李氏 [陕西米脂]米脂太安二甲李氏宗谱一卷 1992 铜川2

河南 郾师 田氏 [河南郾师]杜篓田氏家谱不分卷 1998 铜川3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铜川4

陕西 歧山 宋氏 [ 陕西岐山]岐山宋氏族谱续稿不分卷 清末民初 宝鸡1

陕西 歧山 崔氏 〔 陕西岐山〕北庄崔氏家谱不分卷 宝鸡2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岐山郭氏族谱不分卷 1883 宝鸡3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续增郭氏族谱不分卷 1914 宝鸡4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岐山郭氏族谱不分卷 1914 宝鸡5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岐山郭氏族谱四卷 2000 宝鸡6

陕西 扶风 王氏 〔 陕西扶风〕扶风王氏族谱不分卷 1990 宝鸡7

陕西 扶风 李氏 〔陕西扶风〕李国玉家谱不分卷 2000 宝鸡8

陕西 扶风 李氏 〔陕西扶风〕李国玉家谱存稿 2000 宝鸡9

陕西 扶风 赵氏 〔陕西扶风〕小留村赵氏家族史略不分卷 1995 宝鸡10

陕西 关中 温氏 〔 陕西〕关中温氏丛书族谱不分卷 2001 宝鸡11

陕西 千阳 罗氏 〔 陕西千阳〕罗氏家谱不分卷 1990 宝鸡12

陕西 榆林 张氏 [陕西榆林]张氏家谱 1994 榆林1

陕西 榆林 李氏 [陕西榆林]陕西省榆林城内李氏(贵庭)家谱 1998 榆林2

陕西 榆林 谢氏 [陕西榆林]谢氏家谱 1997 榆林3

陕西 榆林 叶氏 [陕西榆林]叶氏家谱不分卷 1982 榆林4

陕西 榆林 叶氏 [陕西榆林]叶氏族谱续编 1996 榆林5

福建 莆田 关氏 [福建蒲田]蒲坂关氏族谱 1998 榆林6

陕西 米脂 张氏 〔陕西米脂〕米脂开平里三甲张氏家谱 1996 榆林7

陕西 石泉 李氏 [陕西石泉]李氏家谱简续 2000 安康1

陕西 石泉 王氏 〔陕西石泉〕王氏仁顺宗谱 1998 安康2

陕西 石泉 陈氏 〔陕西石泉〕陈氏蛟龙家谱不分卷 1992 安康3

陕西 汉阴 张氏 〔 陕西汉阴〕清河堂沙坝张氏族谱 1997 安康4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鄠县]王氏族谱四卷,首一卷 1841 安康5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安康6

福建 莆田 关氏 [福建莆田]莆坂关氏族谱 1998 安康7

陕西 商南 刘氏 〔陕西商南〕刘氏宗谱三卷 1992 商洛1

陕西 商南 张氏 〔陕西商南〕全城章氏谱不分卷 1997 商洛2

陕西 商南 蒋氏 〔陕西商南〕蒋氏宗谱•陕西省商南县红庙分支(九修)二卷 1999 商洛3

陕西 商南 冀氏 〔陕西商南〕冀氏宗谱不分卷 2000 商洛4

安徽 潜山 蒋氏 [安徽濳山]濳山县蒋氏八修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1904 商洛5

陕西 洛南 童氏 [陕西雒南]雁门郡童氏宗谱三卷 1964 商洛6

陕西 洛南 李氏 [陕西雒南]陇西郡李氏宗谱二卷 1963 商洛7

陕西 洛南 杨氏 [陕西雒南]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1963 商洛8

陕西 洛南 刘氏 [陕西雒南]刘氏宗谱不分卷 1963 商洛9

陕西 洛南 罗氏 [陕西雒南]罗氏宗谱一卷 1963 商洛10

湖北 黄冈 陈氏 [湖北黄冈]陈氏续修合谱八卷,首三卷 1901 商洛11

陕西 商南 罗氏 [陕西商南]罗氏宗谱 一卷 1954 商洛12

陕西 商南 李氏 〔陕西商南〕商邑李氏家谱 二卷 1999 商洛13

陕西 商洛 [陕西商洛][ 氏四修家谱 ]不分卷 1987 商洛14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商洛15

陕西 洛南 汪氏 〔陕西雒南〕舒邑晓天汪氏宗谱 六卷 1991 商洛16

什木罕 [ ]什木罕家谱一卷 清末 市档案1

陕西 洵阳 〔陕西洵阳〕〔?氏〕廷辉公续修支派一卷 1911 市档案2

日本 奈良 原田 〔日本奈良〕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不分卷 1939 市档案3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第十二修王氏族谱三卷,首一卷 1996 市档案4

陕西 户县 仝氏 [陕西户县]仝氏族谱第三谱不分卷 1999 市档案5

陕西 户县 杨氏 [陕西户县]户县庞光镇炉丹村西堡杨氏族谱一卷 2001 市档案6

陕西 户县 贾氏 [陕西户县]牛东贾氏宗谱(车门支系)一卷 1993 市档案7

江西 弋阳 刘氏 [江西弋阳]彭城刘氏福四公裔重修族谱三卷 1826 市档案8

陕西 户县 姬氏 [陕西户县]姬宗世谱录不分卷 市档案9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王氏族谱四卷 清 市档案10

刘氏 [ ]刘氏宗谱一卷 1889 省档案1

江苏 盐城 陆氏 [江苏盐城]盐城陆氏宗谱八卷 1989 省档案2

江苏 盐城 陆氏 [江苏盐城] 盐渎堂陆氏宗谱一卷 1989 省档案3

王氏 [ ]王氏宗谱十八卷 1859 省档案4

陕西 榆林 叶氏 [陕西榆林]叶氏族谱一卷 1982 省档案5

刘氏 [ ]刘氏世系图一卷 1957 省档案6

湖北 黄冈 方氏 [湖北黄冈]方氏宗谱十二卷,首四卷 1901 省档案7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省档案8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白河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9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双溪常系谱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10

湖北 蕲春 程氏 [湖北蕲春 ] 蕲阳程氏宗谱六卷 1823 省档案11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2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3

江西 庐陵 周氏 [江西卢陵]新修周氏族谱四卷 1940 省档案14

福建 厦门 庄氏 [厦门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省档案15

陕西 紫阳 伍氏 [陕西紫阳]伍氏宗谱 1934 省档案16

山东 黄县 丁氏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1909 陕师大1

江苏 苏州 文氏 [江苏苏州]文氏族谱续集不分卷 1929 陕师大2

江苏 吴县 王氏 [江苏吴县]洞庭王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1 陕师大3

福建 闽县 王氏 [福建闽县]西清王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4

山东 滕县 生氏 [山东滕县]滕县生氏族谱四卷,卷首一卷 1936 陕师大5

江西 婺源 朱氏 [江西婺源]紫阳朱氏宗谱二十五卷,卷首一卷 1925 陕师大6

河南 安阳 朱氏 [河南安阳]朱氏家谱不分卷 1906 陕师大7

河北 交河 李氏 [河北交河]李氏族谱不分卷 1937 陕师大8

湖南 汝城 朱氏 [湖南汝城]大村朱氏族谱四卷 1931 陕师大9

山东 乐陵 宋氏 [山东乐陵]乐陵宋氏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10

辽宁 海城 李氏 [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一卷 1901 陕师大11

浙江 绍兴 杜氏 [浙江绍兴]会稽杜氏家谱十二卷,卷首一卷 1899 陕师大12

浙江 绍兴 阮氏 [浙江绍兴]越州阮氏宗谱二十二卷,卷首一卷 1928 陕师大13

陕西 蒲城 屈氏 [陕西蒲城]屈氏族谱不分卷 1984 陕师大14

河北 营城 邵氏 [河北营城]邵氏宗谱不分卷 1939 陕师大15

江苏 吴县 周氏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周氏支谱不分卷 1916 陕师大16

多罗钟端 宣宗成皇帝位下多罗钟端郡王家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17

四川 井研 胡氏 [四川井研]井研胡氏族谱不分卷 1936 陕师大18

江苏 镇江 唐氏 [江苏镇江]京口唐氏重修族谱二卷 民国 陕师大19

江苏 吴县 秦氏 [江苏吴县]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四卷,末一卷 1873 陕师大20

河北 沧州 孙氏 [河北沧州]渤海孙氏家谱不分卷 1921 陕师大21

章氏 章氏会谱德庆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六卷,四编十卷 1919 陕师大22

浙江 杭州 许氏 [浙江杭州]高阳许氏家谱二卷 1849 陕师大23

天津 静海 马氏 [天津静海]马氏族谱一卷,世系表一卷 民国 陕师大24

江苏 常州 张氏 [江苏常州]毘陵张氏宗谱十二卷 1929 陕师大25

河南 项城 张氏 [河南项城]项城张氏族谱十二卷 1936 陕师大26

满洲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 1735 陕师大27

四川 云阳 程氏 [四川云阳]云阳程氏家乘四卷 1919 陕师大28

河北 南皮 杨氏 [河北南皮]杨氏族谱不分卷 1933 陕师大29

平江 叶氏 平江叶氏族谱十二卷,卷首一卷,末一卷 1935 陕师大30

江苏 吴县 叶氏 [江苏吴县]叶氏祖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31

江苏 常州 卞氏 [江苏常州]胜西卞氏族谱十六卷 1940 陕师大32

江苏 常熟 归氏 [江苏常熟]京兆归氏世谱十二卷 1913 陕师大33

江苏 无锡 荣氏 [江苏无锡]荣氏宗谱三十卷 1935 陕师大34

河北 丰润 赵氏 [河北丰润]浭阳赵氏西门统谱七卷 1932 陕师大35

辽宁 开原 颜氏 [辽宁开原]颜氏支谱一卷,附优复恩例一卷 1935 陕师大36

上海 潘氏 [上海]上海潘氏家谱六卷 1935 陕师大37

山西 汾阳 韩氏 [山西汾阳]汾阳韩氏支谱四卷 1884 陕师大38

河南 荣阳 郑氏 [河南荣阳]郑氏族谱二十卷,卷末一卷 1932 陕师大39

浙江 临安 钱氏 [浙江临安]钱氏家乘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0

浙江 武进 钱氏 [浙江武进]钱氏宗谱十六卷 1878 陕师大41

江西 婺源 吴氏 [江西婺源]环溪吴氏家谱四卷 1904 陕师大42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世谱稿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3

河北 满城 宋氏 [河北满城]清苑宋氏宗谱四卷,卷首一卷 1923 陕师大44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壬午年谱不分卷 1932 陕师大45

陕西 长安 罗氏 [陕西长安]罗氏族谱二卷 1938 陕师大46

陕西 泾阳 王氏 [陕西泾阳]宝田堂王氏家乘八卷附特命录一卷 清 陕师大47

蒙古 蒙古世系 1979 陕师大48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陕师大49

广西 田阳、忻城 岑氏 [广西田阳][广西忻城]广西土官岑氏莫氏族谱 1965 陕师大50

广东 花县 洪氏 [广东花县]洪氏宗谱 1982 陕师大51

云南 晋宁 郑氏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 1937 陕师大52

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宗谱 1938 陕师大53

吉林 他塔拉氏 [吉林]吉林他塔拉氏家谱九篇 1989 陕师大54

孔氏 孔子世家谱卷首,初集六十二卷,二集34卷,三集10卷,四集12卷 1990 陕师大55

广东 台山 赵氏 [广东台山]浮石赵氏族谱(增订初编 续编 补遗 附录)二十四卷,卷首一卷 1966 陕师大56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 1999 陕师大57

上海 嘉定 周氏 [上海嘉定]嘉定周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8

浙江 杭州 陈氏 [浙江杭州]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9

古氏 新编古氏宗谱 1994 陕师大60

福建 泉州 庄氏 [福建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陕师大61

苏氏 新编苏氏大族谱 1994 陕师大62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1 咸阳1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3 咸阳2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张氏家世一卷 1981 咸阳3

陕西 礼泉 张氏 [陕西礼泉]张氏家谱四卷 1809 咸阳4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旬邑族谱一卷 1963 咸阳5

陕西 旬邑 马氏 [陕西旬邑]马氏世系考一卷 1920 咸阳6

陕西 旬邑 蒙氏 [陕西旬邑]蒙氏家谱底稿一卷 1973 咸阳7

陕西 长武 马氏 〔陕西长武〕马氏家谱三卷,末一卷 1990 咸阳8

陕西 长武 鱼氏 〔陕西长武〕鱼氏宗谱二卷 1996 咸阳9

陕西 永寿 张氏 〔陕西永寿〕张氏宗谱稿三卷 1984 咸阳10

陕西 永寿 任氏 [陕西永寿][任氏影]一幅 咸阳11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影]一幅 咸阳12

陕西 永寿 王氏 [陕西永寿][王氏影]一幅 咸阳13

陕西 旬邑 吴氏 [陕西旬邑]吴氏族谱一卷 1995 咸阳14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一卷 1869 咸阳15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五卷 1997 咸阳16

陕西 长武 魏氏 〔陕西长武〕魏氏族谱一卷 1987 咸阳17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家谱〕一卷 2000 咸阳18

山东 郓城 张氏 〔山东郓城〕张氏族谱一卷 1997 咸阳19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北岳王庄王氏宗谱一卷 1987 咸阳20

陕西 旬邑 李氏 〔陕西旬邑〕〔李氏影〕一幅 1996 咸阳21

陕西 旬邑 第五氏 〔陕西旬邑〕〔第五氏影〕一幅 咸阳22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影〕一幅 咸阳23

陕西 长武 张氏 [陕西长武]张宅家谱一卷 1825 咸阳24

陕西 长武 刘氏 [陕西长武]刘氏族谱一卷 1957 咸阳25

陕西 三原 毛氏 [陕西三原][毛氏影]一幅 咸阳26

陕西 旬邑 何氏 [陕西旬邑][何氏影]一幅 咸阳27

陕西 旬邑 申氏 [陕西旬邑][申氏影]一幅 咸阳28

陕西 旬邑 王氏 [陕西旬邑][王氏影]一幅 咸阳29

陕西 旬邑 李氏 [陕西旬邑][李氏影]一幅 咸阳30

湖南 衡阳 武氏 [湖南衡阳]武氏七修族谱二十卷 1942 咸阳31

湖南 衡阳 武氏 [湖南衡阳]武氏六修族谱十五卷 1914 咸阳32

湖南 昭阳 陈氏 [湖南昭阳]宝庆墨溪陈氏五修族谱三卷 1993 咸阳33

河南 孟津 郑氏 [河南孟津]郑氏家谱一卷 1996 咸阳34

陕西 富平 董氏 [陕西富平]董氏族谱一卷 2000 咸阳35

陕西 永寿 尚氏 [陕西永寿]尚氏宗嗣环形世系一览图一幅 2000 咸阳36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朱家寨张文奎家族家谱一卷 2000 咸阳37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庞东村张氏族谱一卷 1999 咸阳38

陕西 乾县 黄氏 [陕西乾县]乾县城关黄氏宗谱一卷 1997 咸阳39

陕西 乾县 郑氏 [陕西乾县]郑氏家族简谱一卷 1998 咸阳40

陕西 乾县 董氏 [陕西乾县]陕西省乾县阳峪镇冯市村东窑董氏家族家谱一卷 1999 咸阳41

陕西 咸阳 刘氏 [陕西咸阳]刘古愚家谱一卷 1990 咸阳42

陕西 咸阳 任氏 [陕西咸阳]咸阳市周陵乡豆家村任氏家族家史一卷 1999 咸阳43

河南 邓县 习氏 [河南邓县][陕西三原]习氏宗族家谱一卷 1998 咸阳44

安徽 休宁 汪氏 [安徽休宁][陕西咸阳]汪氏宗谱一卷 2000 咸阳45

湖北 丹江口 孙氏 [湖北丹江口][陕西三原县]湖广省均州石鼓关孙氏家史一卷 1994 咸阳46

陕西 彬县 徐氏 [陕西彬县]徐府家谱初稿一卷 Mar-05 咸阳47

陕西 咸阳 刘氏 [陕西咸阳]玖德堂[刘氏]世谱一卷 1987 咸阳48

陕西 彬县 纪氏 [陕西彬县]纪氏宗谱一卷 1998 咸阳49

陕西 彬县 胡氏 [陕西彬县]胡氏宗祖家谱一卷 1996 咸阳50

陕西 乾县 梁氏 [陕西乾县]梁氏族谱三卷 1995 咸阳51

陕西 彬县 王氏 [陕西彬县]三槐堂王氏家谱一卷 1992 咸阳52

陕西 乾县 宁氏 [陕西乾县]宁氏家谱一卷 1994 咸阳53

河南 洛阳 郭氏 [河南洛阳]郭氏家谱一卷 1998 咸阳54

山东 东明 李氏 [山东东明][山东曹县]李氏族谱一卷 1995 咸阳55

陕西 三原 张氏 [陕西三原]张氏家谱一卷 2002 咸阳56

陕西 三原 张氏 [陕西三原]张世泰堂一卷 1981 咸阳57

浙江 黄岩 王氏 [浙江黄岩]黄岩西桥王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2002 咸阳58

陕西 三原 阮氏 [陕西三原]阮氏宗谱一卷 2000 咸阳59

陕西 旬邑 文氏 [陕西旬邑]西极[文氏]家世一卷 1987 咸阳60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洛阳翟泉王氏家谱一卷 1992 咸阳61

陕西 长武 高氏 [陕西长武]高氏宗谱一卷 1998 咸阳62

陕西 兴平 张氏 [陕西兴平]张氏家谱二卷 1929 咸阳63

陕西 旬邑 马氏 [陕西旬邑]马氏五门家谱一卷 2000 咸阳64

河南 温县 董氏 [河南温县]河南温县杨门董氏族谱次门一卷 1987 咸阳65

陕西 三原 胡氏 [陕西三原]胡氏宗谱一卷 咸阳66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一卷 1999 咸阳67

陕西 咸阳 陈氏 [陕西咸阳]下底王村陈氏谱牒一卷 2000 咸阳68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王氏族谱河洛支脉一卷 2000 咸阳69

河南 温县 苗氏 [河南温县]苗氏家谱温邑三陵村一卷 1991 咸阳70

陕西 咸阳 刘氏 [陕西咸阳]陕西咸阳渭城区北杜乡肖杨村刘姓人家家谱一卷 2000 咸阳71

陕西 旬邑 孟氏 [陕西旬邑]陕西省旬邑县排厦乡榆林村树德堂孟氏家谱一卷 1998 咸阳72

陕西 彬县 杜氏 [陕西彬县][杜氏影]一幅 咸阳73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4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5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6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7

陕西 彬县 孙氏 [陕西彬县][孙氏影]一幅 咸阳78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9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80

陕西 彬县 韩氏 [陕西彬县][韩氏影]一幅 咸阳81

陕西 彬县 曹氏 [陕西彬县][曹氏影]一幅 咸阳82

陕西 彬县 刘氏 [陕西彬县][刘氏影]一幅 咸阳83

陕西 彬县 介氏 [陕西彬县][介氏影]一幅 咸阳84

陕西 彬县 刘氏 [陕西彬县][刘氏影]一幅 咸阳85

陕西 商县 王氏 [陕西商县]王氏家族谱 不分卷 咸阳86

陕西 乾县 胡氏 [陕西乾县]胡氏世系家谱 一卷 2000 咸阳87

陕西 彬县 纪氏 [陕西彬县][纪氏宗谱] 一卷 1945 咸阳88

陕西 彬县 纪氏 [陕西彬县]纪氏宗谱 一卷 1719 咸阳89

浙江 淳安 方氏 [浙江淳安]银峰方氏家谱 一卷 1990 咸阳90

陕西 咸阳 解氏 [陕西咸阳]解氏家谱 一卷 1946 咸阳91

陕西 乾县 宋氏 [陕西乾县]乾县城内柴市巷宋氏家族近代家谱清末—今 不分卷 2000 咸阳92

陕西 泾阳 吕氏 [陕西泾阳]船头村吕氏族谱 六卷,首三卷 1948 咸阳93

陕西 大荔 杨氏 [陕西大荔]西野杨氏壬申谱 一卷 1890 咸阳94

山东 即墨 张氏 [山东即墨]浮山所百户寨张氏族谱 二卷 1908 咸阳95

山东 诸城 公冶 [山东诸城]戊辰续修公冶族谱 五卷 1928 咸阳96

甘肃 天水 张氏 [甘肃天水]秦州西厢里张五甲张氏族谱 三卷,末二卷 1908 咸阳97

湖南 宁乡 黄氏 [湖南宁乡]宁乡黄氏四修族谱 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1889 咸阳98

陕西 武功 田氏 〔陕西武功〕田氏族谱一卷 1928 咸阳99

陕西 礼泉 卢氏 [陕西礼泉]卢氏族谱 七卷 2000 咸阳100

江苏 延陵 吴氏 [江苏延陵]延陵[吴氏]家谱 三卷 1843 咸阳101

陕西 户县 杨氏 [陕西户县]杨氏族谱 一卷 2000 咸阳102

江苏 延陵 吴氏 [江苏延陵][陕西彬县]延陵[吴氏]家谱续集 一卷 2000 咸阳103

山西 垣曲 安氏 [山西垣曲]马村安氏族谱 一卷 1992 咸阳104

山东 章丘 焦氏 [山东章丘]焦氏家谱 一卷 1893 咸阳105

山东 成武 李氏 [山东成武]李氏六修族谱 五卷 2000 咸阳106

河南 孟县 乔氏 [河南孟县]孟县缑村乔氏族谱 二卷 1988 咸阳107

陕西 三原 王氏 [陕西三原]王氏家谱 不分卷 1942 咸阳108

陕西 咸阳 李氏 [陕西咸阳][李氏影]一幅 咸阳109

陕西 咸阳 路氏 [陕西咸阳][路氏影]一幅 咸阳110

陕西 三原 吴氏 [陕西三原][吴氏影]一幅 咸阳111

陕西 兴平 郭氏 [陕西兴平][郭氏影]一幅 咸阳112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张氏影]一幅 咸阳113

陕西 咸阳 魏氏 [陕西咸阳]魏氏族谱一幅 咸阳114

陕西 咸阳 郭氏 [陕西咸阳][郭氏影]一幅 咸阳115

陕西 彬县 石氏 [陕西彬县][石氏影]一幅 咸阳116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族谱一卷 1895 咸阳117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家谱一卷 1892 咸阳118

陕西 泾阳 周氏 [陕西泾阳]银台周氏家乘不分卷 1899 咸阳119

陕西 旬邑 万氏 [陕西旬邑]二门万氏家谱一卷 1794 咸阳120

陕西 旬邑 杜氏 [陕西旬邑]杜氏世系一卷 2002 咸阳121

陕西 彬县 强氏 [陕西彬县]强氏宗族谱一卷 1870 咸阳122

陕西 旬邑 万氏 [陕西旬邑]万氏家谱一卷 清 咸阳123

陕西 旬邑 万氏 [陕西旬邑]陕西省旬邑县西牛家万氏家谱(长门)一卷 清 咸阳124

山西 洪洞 马氏 [山西洪洞]马氏长分族谱一卷 2002 咸阳125

陕西 旬邑 王氏 [陕西旬邑][王氏家谱]一卷 1927 咸阳126

陕西 旬邑 第五氏 [陕西旬邑][第五氏世系]三卷 1949 咸阳127

陕西 三原 马氏 [陕西三原]马士俊族谱二卷 1891 咸阳128

湖北 阳新 袁氏 [湖北阳新]袁氏宗谱 1865 咸阳129

湖北 阳新 袁氏 [湖北阳新]袁氏宗谱 1801 咸阳130

袁氏 袁氏宗谱 1888 咸阳131

袁氏 袁氏宗谱一卷 1996 咸阳132

陕西 三原 扶风 温氏 [陕西三原][陕西扶风]关中温氏族谱一卷 1939 咸阳133

陕西 扶风 温氏 [陕西扶风]再续温氏族谱扶风支谱及附录一卷 1946 咸阳134

山东 桓台 耿氏 [山东桓台]耿氏世谱二十二卷,首四卷,末一卷 1920 咸阳135

陕西 旬邑 申氏 [陕西旬邑]申氏族谱一卷 1942 咸阳136

湖北 旬邑 何氏 [陕西旬邑]何氏世系图二卷 1825 咸阳137

山西 临猗 王氏 [山西临猗]王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6 咸阳138

陕西 旬邑 文氏 [陕西旬邑][文氏]家

山东吕氏家谱

我们家也是从山东过来的,现居吉林。族谱文革期间被毁,我爷爷只跟我说过一次,印象中有:登州府、吕家村、上吕、中吕、下吕之说,我们这一...
点击下载
上一篇:张氏族谱下一篇:赵姓族谱在哪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