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律姓起源与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谁知道律姓起源与历史?,第1张

律姓家族源于耶律一族,是耶律阿保机的后代,其后代现居于山东省。现居住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的律氏家族是其中最大的一支。

是不是阿保机的后代?河北省律姓为数不少,据我所知,仅石家庄市就有来自不同地方的三支,这三支互不相识;2004年9月我又发现,在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黄骅市和山东济南、德州、青岛、泰安邹县济宁临沂均有律姓,而且据说:河北沧州沧县的仵龙堂这个村大部分姓律。

不过,我们这一支确实是从山东省乐陵县枣林村迁至河北省深县孙家村的,这些在我们这一支的家谱中均有记载,且表明是在明朝来深,我们这一支的祖坟就在孙家村。后来分迁到别处好多支。

我分析:据现在知道的律姓分布来看,在明朝律姓应该是在冀鲁交界的沧州及乐陵一带聚集,后因种种原因分散开来。

在这里,我邀请律氏同道一起来研究我们的祖先及其后人吧!

<作为契丹族后裔的“律”姓由来>契丹历史:契丹原是鲜卑的一部分,先祖是炎帝的后裔,号鲜卑氏,后被慕荣燕所破,被一拆为三,就是宇文氏、库莫奚和契丹。契丹以我国北方辽河流域为中心,辉煌了200余年。从公元907年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建国,到公元1125年天祚帝耶律延禧被俘,共存209年。之后阿保机第八世孙耶律大石于公元1124年建立西辽,存国90多年,公元1218年西辽为元所灭。伴随辽国的灭亡,契丹民族也随之融入了其它民族之中。

我们这一支律姓是元朝大臣耶律楚材的后裔,耶律楚材作为元朝大政治家,对于蒙古立足中原,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元末明初,大都(北京)沦陷,耶律家族7人7骑逃出大都,来到天津府天津县二甲葵花社落脚,并由耶律姓改成律姓,在汉人中隐居起来,开始繁衍生息。乾隆年间大移民开发东北,这支族人中的律晋德在乾隆回盛京祭祖期间离开天津,来到新民辽河岸边的罗家窝棚落户。并重新建立了家谱,辈份共20个字:久,恩勇极世文明龄凤启,国泰永吉祥,振业成功昌。因此律姓家族中流传着“我们是随龙(乾隆)过来的传说”。只可惜这些资料在文革期间都被毁掉了。太爷爷曾到天津祖籍查找过家族资料,但没有找到。祖辈们曾在辽河流域养大船,从辽河到营口走船运,当时还有船帮会,就是现在的联合集团。只有本族人才更清楚地了解本族的历史,作为耶律家族的子孙难道没有资格恢复自己的祖姓吗?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两份家谱述说着这个耶律姓人家的家史 20世纪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彧在作一项调查 我们似乎不应该这么早就对我们的族源下结论长春大学现存有耶律羽之家族的DNA,也许我们应该对比一下我们的DNA再下结论!

这就是为什么百家姓及其它的12个杂姓中根本没有“律”这个姓氏,姓氏来源中为什么也没有这一姓氏的历史资料记载的原因。

(7)、更始皇朝(公元23-25)

更始帝 刘玄

(8)、刘望帝国(公元23-23)

(称帝) 刘望

(9)、刘子舆帝国(23-24)

(称帝) 刘子舆

(10)、建世皇朝(25-27):

建世帝 刘盆子

(11)、梁汉帝国(25-27)

(称帝) 刘永

梁王(未称帝) 刘纡

(12)、刘文伯帝国(25-37)

(称帝) 刘文伯

(13)、东汉皇朝(25-220)

东汉共有14个帝王,共196年,帝位传递次序为:1、光武皇帝刘秀→2、孝明皇帝刘庄→3、孝章皇帝刘炟→4、孝和皇帝刘肇→5、孝殇皇帝刘隆→6、孝安皇帝刘佑→7、前少帝刘懿→8、孝顺皇帝刘保→9、孝冲皇帝刘炳→10、孝质皇帝刘缵→11、孝桓皇帝刘志→12、孝灵皇帝刘宏→13、后少帝刘辩→14、孝献皇帝刘协。

东汉各附属诸侯国:见词条汉朝刘氏诸侯国

(14)、山阳公国(220-309年)

山阳公刘协

山阳公刘康

山阳公刘瑾

山阳公刘秋

(15)、蜀汉皇朝(221-263)

昭烈帝 刘备

后主怀帝 刘禅

(16)、神凤帝国(公元303年)

神凤帝 刘尼

(17)、十六国·(前赵)汉皇朝(304-329)

高祖光文帝 刘渊

武皇帝戾太子 刘和

烈宗昭武帝 刘聪

隐帝 刘粲

秦王光初帝 刘曜

末帝 刘熙(未称帝)

(18)、刘芒荡帝国(309---309)

(称帝)刘芒荡

(19)、刘显帝国(351---352)

(称帝)刘显

(20)、刘黎帝国(389---389)

(称帝)刘黎

(21)、十六国·夏皇朝(407-431)

世祖武烈帝 赫连勃勃 (刘屈孑)

德武帝 赫连昌

平武帝 赫连定

(22)、南北朝·南朝·刘宋皇朝(420—479)

高祖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中宗文帝 刘义隆

太初帝 刘劭

南郡王建平帝 刘义宣

世祖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晋安王义嘉帝 刘子勋

明帝 刘彧

苍梧王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凖

(23)、稽胡帝国(577-577)

圣武帝 刘没铎

(24)、定杨帝国(617-620)

定杨帝 刘武周

(25)、天造政权(622-623)

汉东王 刘黑闼

(26)、南汉国(907-971)

南海王刘隐

高祖 刘龑

殇帝 刘玢

中宗明孝帝 刘晟

后主 刘鋹

(27)、五代十国·十国·后汉皇朝(947—950)

高祖肃孝帝 刘知远

隐帝 刘承佑

(28)、五代十国·十国·北汉皇朝(951——979)

世祖神武帝 刘崇

睿宗孝和帝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29)、(桀)燕 911---913

大燕帝 刘守光

(30)、大齐 1130---1137

大齐帝 刘豫

(31)、占城王国

宋代越南占城王 刘继宗(在位十五年)

(32)、兰芳共和国(1777年~1884年)

(兰芳共和国共四位元首为刘姓)

第六任大总制 刘台二

第十任大总制 刘乾兴

第11任大总制 刘阿生

第12任大总制 刘亮官

第13任大总制 刘阿生(复任)

(33)、永清国(1895年)

继任代总统 刘永福

(34)、中国国家主席 刘少奇

---------------------------------------------------

其它地方政权:

(1)刘康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康 公元353年

《资治通鉴》:西域胡刘康诈称刘曜子,聚众于平阳,自称晋王;

(2)刘率善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虎 公元416年

(3) 楚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浑 永光 公元455年—455年

(4) 刘举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举 公元473年

(5)刘齐国

称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蠡升 神嘉 525年—535年

(6)刘获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获 天授 527年

(7)刘举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举 皇武 528年

(8)刘燕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灵助 531年

(9) 刘敬躬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敬躬 永汉 542年

(10)刘霸道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霸道 611年

(11)刘元进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元进 613年

(12)皇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迦论 大世 614年

(13) 刘苗王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苗王 614年

(14)刘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龙儿 614年

刘季真 619年—620年

(15) 刘永昌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永昌 天赐 1214年

(16) 汉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通(刘千斤) 德胜 1465年

(17) 安民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永明 1622年

(18)刘守分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守分 天定 1644年

------------------------------------------------

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之后,因为追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

①、辽代 907~1125

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氏 讳亿 字阿保机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讳德光

世宗孝和庄宪皇帝 讳阮

穆宗孝安敬正皇帝 讳璟

景宗孝成康靖皇帝 讳贤

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 讳隆绪

兴宗神圣孝章皇帝 讳宗真

道宗孝文皇帝 讳洪基

天祚皇帝 讳延禧

②、东丹

庙号 谥号 汉名 契丹名 年号 在位时间

辽义宗 人皇王 耶律倍 突欲 甘露 926年-930年

辽世宗 庄宪皇帝 耶律阮 兀欲 甘露 940年-947年

明王 耶律安端 甘露 947年-952年

中王 耶律娄国 952年-982年

③、(北)辽 1122---1123

宣宗孝章皇帝(耶律淳)

秦王(耶律定)

梁王(~雅里)

英宗(~术烈)

④、移剌契丹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移剌窝干 天正 1161年-1162年

⑤、后契丹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耶律德寿 身圣 1196年

⑥、东辽

耶律留哥

□□□

耶律薛阇 1226年-1238年

耶律收国奴 1238年-1259年

耶律古乃 1259年-1270年

⑦、(西)辽 1124---1211

德宗 耶律大石

仁宗 耶律夷列

承天后 耶律普速完(未称帝)

文颢帝 耶律直鲁古

⑧、(后)辽帝国 1216---1216

耶厮不(耶律厮不)

耶律乞奴 天佑 1216年

耶律金山 天德 1216年-1217年

耶律统古与 1217年-1218年

耶律喊舍 1218年-1220年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 刘累 Liú Lèi

刘累是远古部落联盟陶唐氏首领尧的后裔,是被史学界所认同,被所有刘姓所信奉的刘姓始祖。

◎ 刘康公 Liú Kāng Gōng

姬姓刘子国的第一任国君(前592---前544(在位49年)),周王封刘邑与王弟季子,王季子称刘康公。

◎ 刘邦 Liú Bāng

[Liu Bang] (前256—前195)字季。西汉(前206—23)王朝的建立者,汉高祖。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故人亦称沛公。(前202年)正月甲午,刘邦于泛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定国号为汉,史称西汉。

◎ 刘彻 Liú Chè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西汉的第七代皇帝。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族皇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刘安Liú An

(前179年-前122年),西汉淮南王。曾招宾客一同撰写《鸿烈》(后世称《淮南子》)。《汉书》记载,汉武帝时刘安因谋反之事败露而自杀。据记载,刘安是豆腐以及很多养生之道的发明者。

◎ 刘向 Liú Xiàng

(约前77—前6)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现在江苏省沛县)人,,汉成帝时,改名为向,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撰成《别录》一书,为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另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等书。

◎ 刘歆 Liú Xīn

刘歆(约前50-23[1]),字子骏,西汉末年人,刘向之子刘歆在天文学及古代典籍分类整理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并在当时积极推行古文经学。此外,他在圆周率的计算上也有贡献。

◎ 刘秀 Liú Xiù

汉光武帝刘秀(前6年-57年),字文叔,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 刘洪 Liú Hóng

(约130-196年),字元卓,东汉泰山郡蒙阴(今山东蒙阴县)人,约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生,约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卒,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 刘协 Liú Xié

汉献帝刘协(181年-234年9月19日),字伯和,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时间是189年至220年。于220年被迫禅让帝位给曹丕,刘协被封为山阳公,封地为山阳公国,共历四任山阳公,309年山阳公国灭亡。

◎ 刘备 Liú Bèi

刘备,字玄德。(150—222),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园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年。

◎ 刘禅 Liú shàn

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

◎ 刘徽 Liú Hūi

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汉菑乡侯后裔,山东淄博淄川人[1]。 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年)注《九章算术》(九卷)[2],后撰《重差》,作为《九章算术注》的第十卷。唐初以后,《重差》更名为《海岛算经》。此外刘徽还著有《鲁史欹器图》,《九章重差图》,唐代失传。

◎刘伶 Liú Líng

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军。

◎ 刘琨 Liú Kūn

刘琨(271~318),西晋爱国将领。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东北)人。也是著名的诗人、音乐家。成语“闻鸡起舞”的人物之一。

◎刘渊Liú Yuān

南匈奴单于于扶罗之孙,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牢之 Liú Láo Zhī

东晋北府兵将领,淝水之战中率精兵5000夜袭驻洛涧(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东)的5万前秦军,并分兵断其退路,使前秦军腹背受敌,迅速崩溃,争渡淮水,前秦梁成等10名将领阵亡,士卒损失15万人。

◎ 刘裕 Liú Yù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生于兴宁元年三月。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 刘勰 Liú Xié

(约465—532) 字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主要著作《文心雕龙》,发展了前人进步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比较完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

◎刘义庆Liú Yì Qìng

(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著有《徐州先贤传》,编有《幽明录》、《宣验记》等,但皆已散佚,现只存《世说新语》一书,流传于世。

◎刘过Liú Guò

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

◎刘焯Liú zhuó

(544-610),字士元,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 刘焯精通天文学,他发现隋朝的历法多存谬误,多次建议修改。公元600年,他创《皇极历》,首次考虑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性,创立“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来计算日、月、五星的运行速度。推日行盈缩,黄道月道损益,日月食的多少及出现的地点和时间,这都比以前诸历精密。“定朔法”、“定气法”也是他的创见。《皇极历》推定的每 765年春分点在黄道上西移一度的岁差,与现行数值非常接近。他所创的《皇极历》天文历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 刘文静 Liú Wén Jìng

(568-619) 唐初开国功臣。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字肇仁。因功封鲁国公。后被李渊冤杀。

◎刘禹锡Liú Yǔ Xī

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

◎ 刘仁轨 Liú Rén Gǔi

刘仁轨(602年~685年),唐代名臣,抗倭名将,在“白江口之战”中率水军尽灭日本海军。有“中国抗倭第一人”之称,

◎ 刘

莽[莽,读音作mǎng(ㄇㄤ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古国,出自西周时期西域古莽之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列子·周穆王篇》记载:“西极之南隅,名古莽之国。”

周穆王西巡,夸父御车,行至西王母之所。途径莽国,受贡。后徐王造反,周穆王日弛千里而归,及时平灭了叛乱,稳定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期间,有莽国勇士随周穆王归,参与平叛。后留华,称莽氏,世为宗周之卫。

第二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西汉武帝时期侍中仆射莽何罗,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汉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切断匈奴右臂,执浑邪王子,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夏天,经居延及小月氏攻祁连山浑邪、休屠二王,使他们遭到惨重打击。同年秋,匈奴单于因浑邪王屡为汉军所破,伤亡数万,怒不可遏,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便说服休屠王共同降汉。而休屠王因其部损失不大,估计单于不会杀他,后又中途反悔,浑邪王便杀了休屠王,其众四万余人降汉。汉武帝封浑邪王为列侯,其属下莽何罗亦被重用被。

休屠王之子日磾因父亲被杀,无所依归,便和母亲阏氏、弟弟伦随浑邪王降汉,被安置在黄门署养的马,时年仅十四岁。

汉武帝晚年深信巫术,有一次身患重病,绣衣使者江充深恐汉武帝驾崩,会遭太子所诛,便想乘机先灭太子,以除后患。于是上奏武帝道:“陛下疾病,乃是巫蛊作祟,必定有人暗中用巫蛊祝诅陛下所致。”汉武帝疑心生暗鬼,夜梦数千木人持杖击头,如是信以为真。就命江充担任治巫使者,江充藉机大作威福,使胡巫掘地寻捕巫蛊,烧热铁钳,苦刑逼迫招供,人民受刑,展转互相诬告,造成史上大冤狱,以致冤死者数万人。江充又奏宫中有蛊气冲天,汉武帝命他清理后宫,江充暗中先使胡巫于太子宫埋蛊,然后掘太子宫,获得数千桐木人,太子恐惧,不能自明,于是矫诏要斩江充,事败,皇后太子都畏罪自杀。后来有朝臣上书为太子洗雪冤情,汉武帝察知江充埋蛊的奸诈,下令诛杀江充三族。

当时,已升任侍中仆射的莽何罗兄弟与江充相善,及江充积极屠杀太子时,莽何罗之弟莽通用诛太子时力战得封。江充被诛,莽何罗兄弟深恐牵连问罪,遂阴谋反叛。莽何罗的行动,被金日磾察觉,遂暗中注视其动静。莽何罗觉察到金日磾注意他,因而迟迟不敢发难。

汉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农历6月,汉武帝出行住在林光宫,金日磾也随从,因小病卧行宫庐舍中。莽何罗便与其弟通、安成三人认为有机可乘,便假传圣旨,“矫制夜出,共杀使者”,当夜发兵。

次日清晨,汉武帝还在睡觉,金日磾正去便溺,发现莽何罗匆忙从宫外闯入汉武帝寝宫内,顿时生疑,马上回身入宫,坐于汉武帝内房。须臾,莽何罗袖藏白刃,从东厢上殿准备行刺,突见金日磾,胆怯变色。但莽何罗反心已定,决意向汉武帝住定急冲,由于行动慌忙,碰到宝瑟(马桶)而摔倒,金日磾趁机冲上去抱住莽何罗,大叫“莽何罗反!”

汉武帝惊起,侍卫们拔刀欲杀莽何罗,汉武帝恐伤到日磾,制止了侍卫。金日磾将莽何罗擒住,用捽胡(摔跤手法)投掷殿下,被侍卫擒缚。

事后,汉武帝大肆搜捕莽何罗兄弟余党,莽氏一族纷散四逃,期间,有改姓氏为芒氏者。

第三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东汉朝明德皇后马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传说,该支莽氏起源于东汉时期。据史籍《前汉书·武帝纪·莽何罗》记载:“莽氏,本姓马,明德皇后恶其先人有反者,易姓莽。”

东汉时期有一位明德皇后,为汉明帝刘庄的皇后,本姓马氏,其祖先叫马可罗,后因叛逆罪而被皇帝所杀。这位明德皇后感到与祖姓同宗为“马”氏是一种耻辱,就把自己的姓氏改为莽氏。其家族亦因而皆弃“马”氏为莽氏。

注:

按此传说,马可罗当为著名的历史人物,但查阅相关于汉史之古籍,未尝见有关“马可罗”的记载,且历代史书仍称明德皇后为“马皇后”、“马太后”,且西汉时期前有莽何罗谋反,后有王莽篡汉,怎么可能再用“莽”字为姓氏呢,岂不表明还要谋反吗?这显然与中国封建时代的大忌之韪相悖。所以,此说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四个渊源:源于布朗族,出自辽国契丹王族耶律氏,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

据云南施甸布朗族文献《由旺蒋姓宗支叙》中的记载:“吾祖籍镇南京,姓耶律氏,名阿保机,先宋登帝于辽,位传十二世至阿育祖……传于太子,被金人所刻。后裔改称为莽……数代亦发数枝,分尼鹤庆、邑林、腾越。后至大明洪武十五年……受恩于洪武十五年,钦授永直郎,延至正统,封受武略将军之职,改莽姓为蒋。由始至今,年远代深,阐明裕后矣。”

这段记录说明,云南的布朗族与辽、宋时期契丹族人有密切关系,曾有一支契丹耶律氏族人迁徙云南地区定居,改姓氏为莽氏,后陆续分衍落业至平安、平戛、猛板等地区。其中有木瓜榔乃莽氏九代驻守之故地(今云南保山戛土舍),在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被明太祖朱元璋钦授永直郎,世袭数代。后又在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1450年)被明英宗朱祁镇封受武略将军,此后,这支莽氏族人又以“将军”之谐音汉字“蒋”改成了蒋氏。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初年(公元1573年),保山县戛土舍蒋思孝随明军征缅甸有功,钦授猛板千夫长世职。清朝乾隆年间,戛土舍沦陷于缅甸。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中英勘界,清 收复猛板部分地区,为形势需要,仍设土职,遂以蒋思孝的第八世孙原猛板土官蒋金龙为土千总,世守猛板。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莽那特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莽格努特氏,源出元朝忙忽惕氏后裔,世居喀喇沁。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满语为Manggenut Hala。所冠汉姓为莽氏、牛氏、何氏等。

②蒙古族有莽那特氏。至明末清初,有元朝后裔莽那特·吉尔布什,本蒙古喀尔喀太子,世居西喇木楞(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喇木伦河流域,又称潢河)。清太祖佟·努尔哈赤时期,莽那特·吉尔布什携子莽果尔归附后金政权,清太祖大喜,授其三等子爵,为额驸,赐号“青卓理克图”,隶属满洲镶黄旗。莽那特·吉尔布什后仕至兵部尚书,晋一等子爵。其子莽那特·莽果尔之后族衍有莽果氏。莽那特·吉尔布什的后裔子孙中,有冠汉姓为莽氏者。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莽吉绰氏,满语为Manggico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所冠汉姓为莽氏、吉氏、洪氏等。

②满族莽那特氏,满语为Mengnat Hala,原莽那特·吉尔布什家族姓氏,世居喀尔喀图呼尔扎(今蒙古国库伦),后冠汉姓为莽氏。

③满族莽果氏,亦称蒙棍氏,满语为Manggo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所冠汉姓为莽氏、莫氏、白氏等。

④满族莽佳氏,亦称迈佳氏,满语为Manggiya Hala,世居盖州(今辽宁盖州),后改汉姓为莽氏、麦氏。

据史籍《满汉大臣传》记载:

①满族莽努特氏,满语为Mangnut Hala,源于元朝忙忽惕氏部落的后裔,世居喀尔喀(今我国新疆东部,以及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等地),所冠汉姓为莽氏、牛氏、何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莽人,属于以民族群体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莽人,是一个至尽尚未识别族属的民族群体,分布在我国和越南、老挝等三国而居的民族共同体。由于居地隐蔽僻远,迄今为止有很少学者去调查研究。从1990年开始,有学者先后到莽人地区实地调查了七次,颇有所获。

1957年,我国莽人散居在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水镇乌丫坪办事处和南科办事处西南部,沿中越边境线我方一侧的原始森林中,包括雷公打牛、落邬、坪河上、坪河中、坪河下、河头、管木、纳西、边界、龙树、草果坪、南科等十二个小居住点。当时小的村落只有五、六户,大的村落也不过十来户。

1957年春天,在当地人民 和人民 驻军部队及相邻民族的帮助下,原来的十个小居住点合并为今天的雷公打牛、坪河中寨、坪河下寨、南科寨等四个自然村,九十六户,五百七十五人(1995年末统计数)。

从莽人的图腾姓氏看,它始于何时,目前难于完全说清楚。但现在莽人所行的图腾姓氏中,多少会反映出一些图腾姓氏的来源。

如今,莽人中有以自己的民族群体为姓氏者,称莽氏。

二分布:

今吉林省的吉林市、长春市,北京市的顺义区高丽营镇,云南省的保山县、红河州金平县金水镇等地,均有莽氏族人分布。

三名人

莽英伦:(公元1927~2002年),著名建筑学家。

据莽英伦的碑文记载,他生前“主持施工了我国第一个无外脚手架百米烟囱,第一个万吨软地质浮筏式基础,第一个采用交叉作业法,为我国积累了宝贵的建筑技术文献。”

莽英伦是一位工程技术专家。“无外脚手架百米烟囱”,使用的肯定是滑模法施工,这种方法适用于比如烟囱这样的施工面规则的项目,其“脚手架”置于建筑内面,可随建筑一同升高,是建筑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的一项技术。

一生中,只要做过一件有益于于社会进步的事情,就会将人生的价值体现出来!

莽克荣:(公元1936~今),北京人。著名音乐教育家。

河北省廊坊师范高级教师,中国音协河北分会会员。

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曾就职于河北省音乐教育研究会理事。

一、张姓来源

来源有三: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二、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三、郡望堂号

堂号"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郡望清河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四、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上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五、主要张姓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张姓六十三宰相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T(?-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O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O。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中国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谁知道律姓起源与历史?

律姓家族源于耶律一族,是耶律阿保机的后代,其后代现居于山东省。现居住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的律氏家族是其中最大的一支。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