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庄村的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5浏览:2收藏

曹庄村的介绍,第1张

济宁嘉祥县仲山乡曹庄村位于县城西南143公里、仲山乡驻地西南45公里,民风淳朴。曹庄村民委员会驻地。全村200多户,全村发展到 1000多人,汉族。村原名安陆董庄,来历不详。曹氏祖于明成祖永乐年间迁居于此,至明朝末年,曹氏人丁兴旺,遂改名为曹庄。沿用至今。后曹氏因不明原因去向不详,高氏发展兴旺。全村95%以上 都是高氏族人。

曹庄村隶属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至今已有666年历史家族村落,曹庄村最早可追溯至1350年,为北宋名将武惠王曹彬的十二世孙曹达汉率人所建,为避时忌自京城安定门迁入漷县。经过600余年的繁衍,曹氏家族已至二十七代,曹庄村有2000余人口,80%以上为曹姓。

行政区划:

辽太平年间(1021年至1031年)在此设县,其县治即设在霍村。因地处漷水之南,古代山北水南为阴,故称漷阴县,而霍村也易名为漷阴镇。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政府又将漷阴县升为漷州。

但到了明朝初期。由于战争频繁。漷州的居民大量减少,于是在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政府将州降为县,漷州一名为漷县,县治仍设在漷阴镇。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此时因屡遭水患,区域越来越少,被清政府撤销县治,将漷县并入通州直接管理,从此漷县作为县级行政区划便在历史上消失了。

但漷阴镇因曾是漷县县治而变成一个较大的村落,即以县称为村称,漷阴镇一名随之消失,易名为漷县村至今。

曹庄村最早可追溯至1350年,北宋名将武惠王曹彬的十二世孙曹达汉率人所建,为避时忌自京城安定门迁入漷县,至今668年。

曹氏祠堂

据曹家家谱记载,元至正十年,原住在北京城内安定门的曹达汉因避时忌搬迁到通州漷县居住,建立曹家庄。自曹达汉至今,曹家已在漷县繁衍二十七代。

曹氏祠堂本修建于元代,遭遇运河洪水泛滥,被大量泥沙掩埋,祠堂内所有物品都被埋在地下。于是清乾隆年间,曹氏族人就在原家庙的墙壁上继续垒墙,重建了一座新家庙,形成了“地上地下两座家庙”。

-曹庄

-曹氏祠堂

司马镇曹庄村位于司马镇驻地南2公里,东渔河北岸,金乡县赫赫有名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橡胶坝就位于村驻地,并以曹庄村为名称作金乡县曹庄橡胶坝。曹庄村由曹庄和朱庙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耕地1155亩,人口465人,其中曹庄村由曹氏家族自明末清初建村至今,有50余户,人口170余人,其中有一户姓李,其余都姓曹;朱庙村由朱氏族人在明末清初建村,因村中建有一古庙,故取名朱庙村,全村有70余户,人口260余人,该村有朱姓、王姓、宋姓、赵姓、贾姓,其中朱姓是大姓,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其次是王姓,该村民风淳朴、邻里和睦。

司马镇比较有名的建筑就是曹庄橡胶坝,橡胶坝是东渔河司马段的象征,橡胶坝的周围建造了许多供人参观游览的廊亭,站在亭台上俯瞰东渔河,像一条美丽的玉带横贯司马东西,东渔河两岸果树林立,绿水蓝天,白鹭翩翩,生态如画,每到节日或闲暇时,会有很多游人到橡胶坝去玩。

曹庄村群众勤劳务实,经济头脑灵活。近年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级两委精诚合作,紧紧抓住市场经济的大好机会,各施所长,各显神通,不仅充实了个人腰包,而且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靠山吃山,靠河吃河,曹庄庄村民利用紧靠东渔河沿岸的优势,大力发展渔业养殖,家家户户搞水产养殖,每年渔虾养殖收入都给每户带来近万元的收。同时该村村民逐步改变了传统种植大蒜、棉花的模式,目前有专业养羊户3户,大棚葡萄种植户一户,苹果树20亩,百姓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大部分村民不仅通了电话,而且都装了宽带。现在是自来水户户通,有线电视户户通,人民生活富足安康。

曹庄村与李寨村、周古堆村、魏门楼村、率庄村、魏庄村、徐庄村、张庄村、司马村、唐庄村、周楼村、程庙村、塘坊村、孙庄村、李官庄村相邻。

曹庄村附近有羊山古镇国际军事旅游度假区、金乡金水湖、金济河奎星河风景区、光善寺塔、鲁西南战役纪念馆等旅游景点,有金乡大蒜、王丕芹菜、金乡白梨瓜、鸡黍红花斑山药、胡集白梨瓜等特产。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

曹操的坟墓---七十二疑冢的来历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病逝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曹操的灵柩运抵邺城后,在夏侯尚,司马懿的陪奉下,于同年二月丁卯(220年4月11日),埋葬在他亲自选定的邺城西南的山冈上,当时称作“高陵”(后世以其地处邺城西面,大多称它为“西陵”),与西门豹祠近在咫尺(据《元和郡县志》卷20记载,两者相距大约15里)。陵墓内除了曹操本人预先准备的四箱送终衣服,以及质朴无华的陶制明器,没有金玉珠宝铜铁之累的陪葬品。整个陵墓“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一切不止因陋就简,也未曾建造纪念性的建筑物,所有后事都是严格遵从曹操生前遗愿来操办的。与其生前尚俭作风一脉相承。

贞观19年(公元645年)二月,唐太宗在御驾亲征高丽途中,曾经高规格地拜谒了曹操的高陵,并亲自作了一篇题为〈〈祭魏武帝文〉〉的祭文。唐太宗的这篇祭文,将曹操和商代的伊尹,西汉的霍光相提并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说明在唐代初年,曹操的坟茔依然保存完好。

时至唐代后期,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卷20,仍然明确记载曹操的西陵在邺县城西三十里处。

但是,到北宋的乐史撰写〈〈太平寰宇记〉〉时,虽然也曾提及邺县有魏武帝,魏文帝和甑后三陵,却不曾指出它们的具体方位。(成书于乾隆46年的〈〈河南通志〉〉,可能是最后一部提到西陵的方志,不过,他很可能是对前史相关记载的转述)

据此可以推知,大致在唐末五代以后,曹操的陵墓已然倾颓,而且无从寻觅。宋人只是大概知道曹操的西陵在邺县,至于具体的位置,却已不甚了了。

贺游先生在〈〈三国大观。三国胜迹〉〉中说,曹操陵墓的倾颓与彰河的泛滥改道有关。这种推测,很有道理,在两〈〈唐书〉〉和〈〈旧五代史〉〉中,有关彰河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而为害的记载,至少有六条之多。

大约从南朝梁代开始,围绕着曹操的西陵,产生了至少两则民间传说。这两则传闻都记载在任昉的〈〈述异记〉〉中,一则说,在魏武帝陵墓中有一孔清泉,泉水气味芳香,因而民间称之为香水。另一则说,在陵墓中有两座铜驼,石犬。这样的传闻显然不着边际。因为根据常情,曹操肯定不会把自己埋葬在湿漉漉的涌泉旁边;而且各种各样的文字材料,包括〈〈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比较严肃的正史在内,都明确记载曹操陵墓中并无金玉珠宝铜铁之类的陪葬品。

但无论如何,这些传闻的问世,实际上表明了民间对曹操陵墓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只不过,梁代的人们对于西陵的猜测,尚停留在好奇这一层面上。且对其埋葬的地点似乎并无多大疑问。

然而,时至两宋,尤其是南宋,这种正常的好奇心理,蜕变成了对曹操人品的置疑,对曹操人格的侮辱。于是,有关曹操在彰河上布置七十二疑冢的传闻不胫而走,而且越传越邪乎,似乎成了铁证如山的事实。

在〈〈青梅煮酒。曹操魔方〉〉中,周泽雄先生认为七十二疑冢的传闻,多半出自盗墓贼的杜撰,因为他们在悉数发掘西门豹祠附近的山头之后,仍一无所获,于是在沮丧之余,就编造了这一传说,聊以自慰。

这种推测不无道理,只是盗墓贼历代皆有,却何以非要将编造谎言的任务留待他们的宋代同行来完成?所以我们倾向于认为,七十二疑冢传闻的出笼,与宋人的心态及其在这种心态主导下对曹操的评价有关。

赵宋即便不象陈寅洛先生所说的那样,是华夏文化的造极时代,至少也应是华夏文化演进史上的灿烂时期,不过,她又实在太文弱。她不但从未有过扬眉吐气的大一统,反而经常受到邻邦的欺辱,康王赵构更是仓皇南窜,偏安东南一隅。肉食者们最初还略作反抗以“保卫“国格,后来竟至于逆来顺受,恬不知耻。她的国民看起来个个义愤填膺,人人慷慨激昂,实际上却没有几个人真正愿意为一雪国耻赴汤蹈火,出生入死。

尤其可悲的是,在举国上下的忍气吞声中,滋育出极不正常的国民心态。他们几乎从不思量自己的软弱,却举国一致地指责古人的强梁;他们也从不检视自身理论的苍白,却近乎偏执地拿着自制的标尺,去裁量古人,评骘前史。正是南宋朝野集体无意识的可悲,既篡改了汉末三国的历史,也使得曹操从此蒙受了不白之冤。(曹操的白脸形象基本是在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形成的。)

“七十二疑冢“原创版的作者,究系何人,已经很难确考。从现存的相关资料看,最早述及曹操疑冢的,大概就是北宋王安石的〈〈将次相州〉〉诗:

青山如浪入彰州,铜雀台西八九丘。

蝼蚁往还空垄亩,骐驎埋没几春秋。

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

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相比较而言,他的叙述还算比较平允,南宋文人的指责却要刻薄恶毒的多,切看俞应符的打油诗〈〈曹公疑冢〉〉:

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用余机到丘垄。

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

直须掘尽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尸。

范成大在他的〈〈石湖诗集〉〉中提到,他在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期间,曾经在讲武城外亲眼见到过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而且临冢感怀,即兴写了〈〈七十二冢〉〉诗一首:

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

闻说北人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其诗流传甚广。稍后,程卓的〈〈使金录〉〉也振振有辞地宣称,他在出使金国的途中,也曾亲历过曹操的七十二疑冢,时间是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十二月十四日。

此后,直至元明清,七十二疑冢一说广泛流传,不断的出现在一些文人的笔记,小说之中,成了曹操多疑,心机深沉的有力证据。

如今,在河北省临彰县讲武城以西至磁县一带,的确有一座座形同山丘的土堆,而且当地民间也确实相传这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遗迹。有人认为这其中必有一座是曹操的坟墓,但从晚清至民国,这些疑冢大多被人盗掘,从墓志看,墓主大多为北魏,北齐的王公要人,据专家踏勘和考证,这些都是北魏,北齐皇族的陵寝无疑,与曹操的西陵没有任何瓜葛。

那么曹操的陵墓到底在哪里呢,专家学者们仍然莫衷一是。也许这也是曹操的智慧吧,仅仅是一个“不树不封“,不作任何标记,就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参考资料:

http://bbsynetcom/viewthreadphptid=372375

曹庄村的介绍

济宁嘉祥县仲山乡曹庄村位于县城西南143公里、仲山乡驻地西南45公里,民风淳朴。曹庄村民委员会驻地。全村200多户,全村发展到 1000多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